我時常覺得,死亡並不是生命的敵人,而是朋友,因為歲月之所以那麼珍貴,正是因為我們知道歲月有限。
~猶太教拉比約書亞.L.李普曼(Rabbi Joshua L. Liebman)
長者給了我們更有智慧的觀點──我們所有人都難逃一死,所以不如趁還活著的時候,好好活這一遭。
他們想到自己時,想到的不是種種失能,而是他們和這些失能共處的策略。我開始明白,長者發現的不只是準備死去的方法,而是可以在任何年紀好好活著的方法。
取自《老年的意義》
***************************
這本書帶著我們去看到,即使失去了很多,專注在我們擁有的,認認真真去活,便有精彩豐富。這種智慧,即使年輕人用在生活中,也能風風火火。
所以談到「老」,我常有一種感慨,「心態老」真的比「年紀老」,要讓人退避三舍。有些人稍有資歷,就想擺老,自我中心,隨意教訓人。
我有時碰到這種倚老賣老的人,除了保持距離,常會同理:他是用這種方式,在保護自己什麼?
這種人特別喜歡「使用」生氣,來做為某種掩蓋的手段。這種心理歷程,可以參考昨天的直播。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1037500436590858/
有些喜歡「擺老」的人,因為沒有成長,又想獲得肯定,老是把話題往他熟悉的地方帶。即使有提問,也只是想引導出他要的答案,不太傾聽。整個互動,就是為了完成他個人的劇本,讓他能教訓人,或者要人家來肯定他懂得多。
心態老的人,有時候比孩子還任性,更是講不聽、教不動。這跟年紀只有一點點關係,有人在相對年輕的時候,就已經不太學習,一副老態龍鍾。
心態年輕的人,能活得有光彩,好親近,通常也比較能感覺幸福。藉著這本書,我們可以更清楚看到我們一般性的直觀,有人用自己的一生活了出來。
祝福您,因為願意學習,活得越老,心越年輕!
***************************
【文/ 約翰.利蘭】
喬納斯.梅卡斯對於自己為什麼快樂有比較簡單的解釋。他說:「我覺得這樣很正常。」選擇快樂其實是最輕鬆的辦法,遠比他朋友自尋焦慮來得簡單──他們擔心尚未發生的事,為自己不需要的事物汲汲營營,過度沉迷藥物、酒精或性。喬納斯說,到頭來即使蘇聯和納粹對他做的事也成了好事,正因此他才來到紐約,在那裡創造了他的人生。
喬納斯有一天在他家說:「是啊,我想我有種洞察力。我比較清楚哪些事可以改變,哪些會維持原狀,或只能稍微改變。我有些朋友覺得,喔,這事輕輕鬆鬆就能改變。」
他不會為自己無法改變的事情懊惱,他會省下精力,追求有益於他和他人的事。
選擇權在他手上。何必選擇讓他不開心的事?他說:「追根究柢要看你相信什麼。
藝術與美雖然飄渺,但我選擇藝術與美,而不是我們今日周遭的醜惡和恐怖。看花、聽音樂對人有某些作用,有正面的影響,而身陷醜惡和恐怖之中,則有負面的影響。
所以我覺得我有責任不要辜負這些詩人、科學家、聖人、歌手和過去幾世紀的吟遊詩人,他們的種種努力使得人類更美好。我必須用我渺小的方式,繼續他們的豐功偉業。」
在任何年紀要有智慧,首先恐怕必須接受你終將死去(而且是真的接受這個事實),並且在面對限制時知足一點,而不是感到困乏。現代醫學鼓勵我們把死亡視為一場考驗,我們或許通過或許失敗,而穿白袍的專家凌駕其上。然而長者給了我們更有智慧的觀點──我們所有人都難逃一死,所以不如趁還活著的時候,好好活這一遭。如果我們過世的場面比較像我們祖先(在家,有至親環繞,是他們關心的焦點),我們活著的時候,會更留心灌溉出那種愛嗎?
兩千年前,斯多噶學派(Stoic)哲學家賽內卡(Seneca)主張,我們應該「珍惜、鍾愛老年,因為只要知道如何運用,老年就能充滿喜悅……生命走下坡卻尚未劇烈衰退時,最是愉快。而我本人相信,那段時期像是站在屋頂邊緣,其實有種獨特的喜樂。否則就是我們對喜樂已經習已為常,因此渾然不覺。飽足煩厭,再無所求,是多麼令人欣慰的事!」
卡斯騰森引用猶太教拉比約書亞.L.李普曼(Rabbi Joshua L. Liebman)的話,表達類似的概念:「我時常覺得,死亡並不是生命的敵人,而是朋友,因為歲月之所以那麼珍貴,正是因為我們知道歲月有限。」
老年讓年長者被迫接受這種概念,他們之中有些人比較願意接受,有些則否。然而我們應當不用等年老才採納這種觀點。我們只需要選擇這麼看事情就得了。有六個人願意教我用更快樂的方式看待人生──不只是他們的人生,也包括我的人生。這麼做我沒什麼損失,頂多就是損失我已經知道的故事罷了。
***
……
我和我母親的關係恰恰說明了老年人和他們子女對老年的看法有何不同。母親不肯運動或減重,即使這是唯一能長久紓解她慢性背痛的辦法。她說,物理治療是「騙局」。她的老人公寓有室內游泳池,但是換泳衣太痛苦,所以她不游泳。早上十點的太極拳課又太早了。她的背痛和腿痛愈來愈嚴重時,我和我弟勸她別買電動輪椅。
我說她一旦不再走路,肺就不會運動,那麼一來身體就完了。
但我錯了。輪椅解放了她,讓她能去博物館、去看戲,門票時常有折扣。這是接納與適應的一課。我們的文化不斷要人去克服限制,但有時想辦法與限制共存,反而是比較有效的做法。對時日不多的人來說,短期的解決辦法(或接納現狀)有時反而是最理想的答案。而我們都時日不多,年長者只是比較本能地明白到這一點。
我探訪海倫的一年中,她手上的拐杖換成了助行器,但她並不覺得自己開始走下坡──走下坡指的是那些住在護理之家、罹患失智症的人。海倫才不想變成那樣。露絲的狀況也類似,她不再像以前那樣走路,但只要不用坐輪椅或沒失去心智官能,她就心滿意足。活下去當然值得。弗瑞德等不及想在明早醒來,明天他會更老、更脆弱,但他仍是自己。除了約翰,大家似乎都重新畫下「可接受」和「無法忍受」之間的界線,那條線剛好就畫在他們失能的程度之上。在我眼中慘重的健康問題,在他們看來卻像八十五歲之後的一個人生過程──真正糟糕的事總要晚點才會發生。
他們沒把年輕時的自己理想化,而是專注在讓他們更能活出自己的事物上──也就是讓他們最有人性的事物。對喬納斯而言,是藝術創作,對海倫而言,是霍伊。
露絲討厭被趕出她從前住的機構,但她強化了自己和子女與延伸家庭的連結,學習使用電子郵件和臉書來更新親友近況。約翰回顧華特的回憶,而王萍有一群關係緊密的牌友。對弗瑞德來說,每天都是恩賜,每一刻都是幸福的機會。「就像昨晚(電視上)的比賽。」他說。「有幾分鐘的時間,我除了那個比賽什麼也沒想,我跳起來。幸好我沒老婆一起躺在床上,不然看我從床上跳下來那樣子,她一定覺得我瘋了。我想悲傷就是人把心思放在特別糟糕的事情上。」
起先,這些好處和他們不能再做的事比起來看似微不足道。但這一年來,我發現其實不然──這樣的好處大到可以滿足他們的生命。要說他們無法選擇自己的身體狀況,那所有人在任何年紀都沒得選擇。他們想到自己時,想到的不是種種失能,而是他們和這些失能共處的策略。我記得我父親最後的日子,他待在紐瓦克(Newark)一間可悲的病房,身上接著替他延長生命的機器。那樣的日子確實不值得活,任何人都不會想那樣活著。但他的心靈飄向人生中愉快的篇章,他從不曾跟我們分享過的那些事,或許是因為他健康時,並不需要那些回憶。我開始明白,長者發現的不只是準備死去的方法,而是可以在任何年紀好好活著的方法。
於是,我探訪他們的討論會不再那麼以老化,而是以活著為主了。我人生中的困頓(包括離婚和腳上一條韌帶撕裂,我因此得穿上保護靴)不再折磨我。探望母親也變得比較愉快、比較令人精神煥發。每位長者都能教我們不同的事──弗瑞德教我們感恩的力量;王萍讓我們明白,人可以選擇快樂;約翰教我們接納死亡;海倫教我們學著去愛、被需要;喬納斯示範了什麼是有目標地活著;露絲滋養了她在乎的人。許多世紀來,社會得依賴長者的智慧與其他貢獻,不久之前,這些智慧才變得不為人所知。我不是在開疆拓土,而是重新發掘一些古老的連結。開創之處在於學到這些事讓我變得多快樂,而我多希望早一點知道。
.
以上文字取自
老年的意義:我和那些老人共處的一年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2019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7的網紅鍾佳濱。沖咖啡【給你不一樣的屏東】,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電動代步車是否有路權?20171012】 電動代步車是否可比照一般車輛爭取路權?立法委員鍾佳濱在立法院交通委員會質詢強調,既然交通部、衛福部皆認定它是輔具,依道路交通安全規則視同行人,就要加強宣導,避免一再發生與車輛爭道,甚至騎上高速公路等亂象。 鍾佳濱指出,目前的機動載具種類甚多,包括電動代...
室內電動輪椅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我時常覺得,死亡並不是生命的敵人,而是朋友,因為歲月之所以那麼珍貴,正是因為我們知道歲月有限。
~猶太教拉比約書亞.L.李普曼(Rabbi Joshua L. Liebman)
長者給了我們更有智慧的觀點──我們所有人都難逃一死,所以不如趁還活著的時候,好好活這一遭。
他們想到自己時,想到的不是種種失能,而是他們和這些失能共處的策略。我開始明白,長者發現的不只是準備死去的方法,而是可以在任何年紀好好活著的方法。
取自《老年的意義》
***************************
這本書帶著我們去看到,即使失去了很多,專注在我們擁有的,認認真真去活,便有精彩豐富。這種智慧,即使年輕人用在生活中,也能風風火火。
所以談到「老」,我常有一種感慨,「心態老」真的比「年紀老」,要讓人退避三舍。有些人稍有資歷,就想擺老,自我中心,隨意教訓人。
我有時碰到這種倚老賣老的人,除了保持距離,常會同理:他是用這種方式,在保護自己什麼?
這種人特別喜歡「使用」生氣,來做為某種掩蓋的手段。這種心理歷程,可以參考昨天的直播。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1037500436590858/
有些喜歡「擺老」的人,因為沒有成長,又想獲得肯定,老是把話題往他熟悉的地方帶。即使有提問,也只是想引導出他要的答案,不太傾聽。整個互動,就是為了完成他個人的劇本,讓他能教訓人,或者要人家來肯定他懂得多。
心態老的人,有時候比孩子還任性,更是講不聽、教不動。這跟年紀只有一點點關係,有人在相對年輕的時候,就已經不太學習,一副老態龍鍾。
心態年輕的人,能活得有光彩,好親近,通常也比較能感覺幸福。藉著這本書,我們可以更清楚看到我們一般性的直觀,有人用自己的一生活了出來。
祝福您,因為願意學習,活得越老,心越年輕!
***************************
【文/ 約翰.利蘭】
喬納斯.梅卡斯對於自己為什麼快樂有比較簡單的解釋。他說:「我覺得這樣很正常。」選擇快樂其實是最輕鬆的辦法,遠比他朋友自尋焦慮來得簡單──他們擔心尚未發生的事,為自己不需要的事物汲汲營營,過度沉迷藥物、酒精或性。喬納斯說,到頭來即使蘇聯和納粹對他做的事也成了好事,正因此他才來到紐約,在那裡創造了他的人生。
喬納斯有一天在他家說:「是啊,我想我有種洞察力。我比較清楚哪些事可以改變,哪些會維持原狀,或只能稍微改變。我有些朋友覺得,喔,這事輕輕鬆鬆就能改變。」
他不會為自己無法改變的事情懊惱,他會省下精力,追求有益於他和他人的事。
選擇權在他手上。何必選擇讓他不開心的事?他說:「追根究柢要看你相信什麼。
藝術與美雖然飄渺,但我選擇藝術與美,而不是我們今日周遭的醜惡和恐怖。看花、聽音樂對人有某些作用,有正面的影響,而身陷醜惡和恐怖之中,則有負面的影響。
所以我覺得我有責任不要辜負這些詩人、科學家、聖人、歌手和過去幾世紀的吟遊詩人,他們的種種努力使得人類更美好。我必須用我渺小的方式,繼續他們的豐功偉業。」
在任何年紀要有智慧,首先恐怕必須接受你終將死去(而且是真的接受這個事實),並且在面對限制時知足一點,而不是感到困乏。現代醫學鼓勵我們把死亡視為一場考驗,我們或許通過或許失敗,而穿白袍的專家凌駕其上。然而長者給了我們更有智慧的觀點──我們所有人都難逃一死,所以不如趁還活著的時候,好好活這一遭。如果我們過世的場面比較像我們祖先(在家,有至親環繞,是他們關心的焦點),我們活著的時候,會更留心灌溉出那種愛嗎?
兩千年前,斯多噶學派(Stoic)哲學家賽內卡(Seneca)主張,我們應該「珍惜、鍾愛老年,因為只要知道如何運用,老年就能充滿喜悅……生命走下坡卻尚未劇烈衰退時,最是愉快。而我本人相信,那段時期像是站在屋頂邊緣,其實有種獨特的喜樂。否則就是我們對喜樂已經習已為常,因此渾然不覺。飽足煩厭,再無所求,是多麼令人欣慰的事!」
卡斯騰森引用猶太教拉比約書亞.L.李普曼(Rabbi Joshua L. Liebman)的話,表達類似的概念:「我時常覺得,死亡並不是生命的敵人,而是朋友,因為歲月之所以那麼珍貴,正是因為我們知道歲月有限。」
老年讓年長者被迫接受這種概念,他們之中有些人比較願意接受,有些則否。然而我們應當不用等年老才採納這種觀點。我們只需要選擇這麼看事情就得了。有六個人願意教我用更快樂的方式看待人生──不只是他們的人生,也包括我的人生。這麼做我沒什麼損失,頂多就是損失我已經知道的故事罷了。
***
……
我和我母親的關係恰恰說明了老年人和他們子女對老年的看法有何不同。母親不肯運動或減重,即使這是唯一能長久紓解她慢性背痛的辦法。她說,物理治療是「騙局」。她的老人公寓有室內游泳池,但是換泳衣太痛苦,所以她不游泳。早上十點的太極拳課又太早了。她的背痛和腿痛愈來愈嚴重時,我和我弟勸她別買電動輪椅。
我說她一旦不再走路,肺就不會運動,那麼一來身體就完了。
但我錯了。輪椅解放了她,讓她能去博物館、去看戲,門票時常有折扣。這是接納與適應的一課。我們的文化不斷要人去克服限制,但有時想辦法與限制共存,反而是比較有效的做法。對時日不多的人來說,短期的解決辦法(或接納現狀)有時反而是最理想的答案。而我們都時日不多,年長者只是比較本能地明白到這一點。
我探訪海倫的一年中,她手上的拐杖換成了助行器,但她並不覺得自己開始走下坡──走下坡指的是那些住在護理之家、罹患失智症的人。海倫才不想變成那樣。露絲的狀況也類似,她不再像以前那樣走路,但只要不用坐輪椅或沒失去心智官能,她就心滿意足。活下去當然值得。弗瑞德等不及想在明早醒來,明天他會更老、更脆弱,但他仍是自己。除了約翰,大家似乎都重新畫下「可接受」和「無法忍受」之間的界線,那條線剛好就畫在他們失能的程度之上。在我眼中慘重的健康問題,在他們看來卻像八十五歲之後的一個人生過程──真正糟糕的事總要晚點才會發生。
他們沒把年輕時的自己理想化,而是專注在讓他們更能活出自己的事物上──也就是讓他們最有人性的事物。對喬納斯而言,是藝術創作,對海倫而言,是霍伊。
露絲討厭被趕出她從前住的機構,但她強化了自己和子女與延伸家庭的連結,學習使用電子郵件和臉書來更新親友近況。約翰回顧華特的回憶,而王萍有一群關係緊密的牌友。對弗瑞德來說,每天都是恩賜,每一刻都是幸福的機會。「就像昨晚(電視上)的比賽。」他說。「有幾分鐘的時間,我除了那個比賽什麼也沒想,我跳起來。幸好我沒老婆一起躺在床上,不然看我從床上跳下來那樣子,她一定覺得我瘋了。我想悲傷就是人把心思放在特別糟糕的事情上。」
起先,這些好處和他們不能再做的事比起來看似微不足道。但這一年來,我發現其實不然──這樣的好處大到可以滿足他們的生命。要說他們無法選擇自己的身體狀況,那所有人在任何年紀都沒得選擇。他們想到自己時,想到的不是種種失能,而是他們和這些失能共處的策略。我記得我父親最後的日子,他待在紐瓦克(Newark)一間可悲的病房,身上接著替他延長生命的機器。那樣的日子確實不值得活,任何人都不會想那樣活著。但他的心靈飄向人生中愉快的篇章,他從不曾跟我們分享過的那些事,或許是因為他健康時,並不需要那些回憶。我開始明白,長者發現的不只是準備死去的方法,而是可以在任何年紀好好活著的方法。
於是,我探訪他們的討論會不再那麼以老化,而是以活著為主了。我人生中的困頓(包括離婚和腳上一條韌帶撕裂,我因此得穿上保護靴)不再折磨我。探望母親也變得比較愉快、比較令人精神煥發。每位長者都能教我們不同的事──弗瑞德教我們感恩的力量;王萍讓我們明白,人可以選擇快樂;約翰教我們接納死亡;海倫教我們學著去愛、被需要;喬納斯示範了什麼是有目標地活著;露絲滋養了她在乎的人。許多世紀來,社會得依賴長者的智慧與其他貢獻,不久之前,這些智慧才變得不為人所知。我不是在開疆拓土,而是重新發掘一些古老的連結。開創之處在於學到這些事讓我變得多快樂,而我多希望早一點知道。
.
以上文字取自
老年的意義:我和那些老人共處的一年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2019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室內電動輪椅 在 阮安祖 Andrew Ryan Facebook 八卦
「謝謝你。」阿伯用雙手拿我遞給他的那一罐熱騰騰的八寶粥。說不定這是他今天唯一一頓熱餐,而在寒流來襲時,這也是唯一陪伴他的溫暖。
+++
我那天原本很想提早回家睡覺,但已經答應人安基金會-新北平安站站長Ethan一起去夜訪街友。晚上11點多到平安站時,已經有九位志工站成一圈,正在討論夜訪怎麼進行。廚房裡還有人正在用裝滿滾水的炒菜鍋把150罐八寶粥加熱,然後用夾子一個一個裝到箱子裏。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把八寶粥還有暖暖包送給今晚在外面睡覺的朋友,希望這冬天的夜晚不會感到這麼寒冷。
出發前又開始下雨了,心裡想著…「如果是我今天要在外面睡的話,會選擇什麼樣的地方呢?」 我真的不知道。
兩箱八寶粥放後車廂後,我們就出發去巡邏了,車子慢慢往前行,站長瞇著眼睛往騎樓的方向尋找外睡的影子,他心裡有一張新北街友地圖,但因為天氣不好,很多人換了位子躲雨。公園裡也沒有人,因為遮雨棚都被拆了,聽說是故意要把遊民趕走的手段。
後來我們找到幾位阿伯窩在某賣場的走廊裡,就開始忙著發八寶粥。只要是熟睡的人,我們就輕輕地把罐頭與暖暖包放在旁邊,希望他一醒來就可以馬上看到。有些人聽到我們的輕聲細語就醒了過來,用雙手跟微笑迎接我們送上的溫暖。
繞了一圈之後,我發現很多躺在那邊睡覺的朋友都是用雨傘遮雨,但奇怪的是,屋簷下怎麼會下雨呢? 原來是「人造雨」… 某位很有創意的老闆裝了噴霧的水管,希望街友不要在走廊夜睡。但寒流來了又下著雨,在不能睡公園的狀況下還能睡哪裡呢?
快要凌晨一點的時候,我們找到了大約100多位男女老少窩在某大樓的外圍,有的睡紙箱上,有的坐著睡,有的把室內拖鞋很整齊的擺在一旁,角落還停了一台電動輪椅。他們都是誰呢?仔細看臉就會覺得很熟悉,好像是鄰居或同事,朋友的叔叔阿姨,或附近市場的攤販老闆。他們都是某人的孩子、某人的兄弟姐妹、某人的父母,很多都是阿伯,但阿伯怎麼沒有地方住呢?
有位志工很有耐心地跟我說,很多老人家不是沒有錢,是找不到房子租。原來很多房東不願意把房子租給獨居長輩,怕房客無法付房租,或萬一有一天老人家在房子裡走了會不好處理。看到這些「麻煩」的長輩們睡在外面,感到很心酸。
我們加緊腳步把罐頭發一發,一直到送完為止,看到還有幾十位沒有拿到的人,心裡覺得好難過。有人提議去買牛肉麵來發,但附近的餐廳都收了。街友天天就是得面對「沒有」這個課題。
機構能發的物資永遠都不足,面對無窮無盡的需求,總是會有一些服務不到的人。當下看到沒有拿到八寶粥的眼神,突然了解為什麼社工都這麼堅強,也同時感受到他們的孤獨。雖然我當晚對街友的貢獻並不大,但陪伴社工、幫他們加油打氣一樣重要。
+++
過了幾天我還一直在想當晚的經驗,很多聲音跟畫面不斷浮現在我腦海裡。我後來才知道當天台灣冷猝死案件高達53起,而更強烈的寒流即將要報到。
我們都很容易把睡在外面的朋友當作是別人的問題,跟自己毫無關聯,但透過簡單的互動就比較容易把每位遊民當人看,不再分你我他。街友如何度過寒冷的夜晚,不是幾位辛苦又孤單的社工的責任罷了,是我們一家人的事,只要花一點點的時間或一些小錢,相信我們的世界會更溫暖。
+++
“第28屆寒士吃飽30暨常年服務”
❤線上捐款網址 https://goo.gl/PUDBF5
室內電動輪椅 在 鍾佳濱。沖咖啡【給你不一樣的屏東】 Youtube 的評價
【電動代步車是否有路權?20171012】
電動代步車是否可比照一般車輛爭取路權?立法委員鍾佳濱在立法院交通委員會質詢強調,既然交通部、衛福部皆認定它是輔具,依道路交通安全規則視同行人,就要加強宣導,避免一再發生與車輛爭道,甚至騎上高速公路等亂象。
鍾佳濱指出,目前的機動載具種類甚多,包括電動代步車、腳踏車、電動輔助自行車、電動自行車、二輪機車、三機車等,其中前四種免牌照、駕照也免稅金,但近來電動代步車騎到快車道、甚至上高速公路時有所聞,而且還要爭取路權,到底電動代步車是否可像一般車輛擁有路權?
交通部長賀陳旦回答,電動代步車不是車輛,是否該有路權有待商榷。
鍾佳濱表示,電動代步車是銀髮族、身障者最常使用的外出工具,在公園、車站、市場等公共場所經常可見,雖然它是行人活動的輔助器材,不過因其製造廠商與販售地點與其他電動車輛相同,許多民眾根本搞不清楚,以致違規受罰。
衛福部表示,電動代步車是屬於輔具的一種醫療器材,性質和電動輪椅相仿,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規則行人相關規定,行走人行道,以免受罰。鍾佳濱指出,既然如此,電動代步車就如同電動輪椅一般,可進入室內,「是椅不是車」,交通部與衛福交通部應加強宣導,讓民眾了解。
室內電動輪椅 在 Fernando Chiu-hung Cheung Youtube 的評價
【你希望這是香港人最後的歸宿嗎?】
團體現時就方案發起網上聯署,呼籲市民踴躍參與,由下而上推動政策改變,讓長者走在人生最後的道路上,活得有尊嚴。聯署詳情如下︰
民間方案網上聯署︰https://goo.gl/16GYdn
8+8方案內容可見於︰https://goo.gl/N3YKm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人院及殘疾院舍接二連三發生虐待、性侵事件,關注事件的民間團體及工作小組及後組成民間巡查隊,巡視多間私營院舍提供服務的情況,發現大多數院舍的居住環境異常惡劣,殘疾院舍寢室不但「碌架床貼碌架床」,部分老人院舍更是十多名長者「共居」在極之狹小的空間。
院舍生活一切以方便管理為原則,院友最終淪為一個檔案編號,吃、喝、拉、撒、睡,既沒有選擇,更無法自主。人生的最後歸宿,只剩生存,沒有生活。
「呢個係咪我哋勞碌咗一世嘅一個長者,最後嘅人生階段,應該有嘅生活?唔應該囉,我哋唔應該咁刻薄,簡直係虐待我哋啲老人家囉!」照顧者Alice說。
Alice的母親今年96歲,患有認知障礙,Alice聘請了兩名外傭在家照顧母親,並讓出兩個房間予三人居住,自己跟丈夫則「做廳長」,每晚睡在客廳的梳化床。事實上,Alice早在2010年曾把父母送進院舍照顧,可惜院舍的環境及實際協助未如理想。
「當時阿爸未過身,但佢都有認知障礙,亦有失禁,得一個工人姐姐,好難應付兩個認知障礙病人,所以送佢哋住院……但住喺院舍裡面,對佢嚟講絕對唔係一件好事,原因係,就算你想飲一杯水,都唔容易;又譬如話,喺院舍裡,因為佢哋有認知障礙症,佢哋夜晚會有啲行為出現,其實院舍裡,夜晚照顧院友嘅職員係唔多。」
由於Alice的父親吃不慣院舍提供的食物,Alice當時每晚放工,就撲到院舍,與工人「一人推一張輪椅」,帶父母外出用餐,晚飯後把他們送回院舍,再替他們梳洗,服侍就寢。Alice回到家,已是晚上十一時許,翌日六時許又再起床工作。這種生活,未免太疲於奔命,終於Alice決定把父母接回家照顧。
後來父親過身,只剩母親一人,但由於母親完全失去自理能力,需要兩位工人照顧,也需要使用非牟利機構的日間照顧服務,開支變得一闊二大,連同尿片及雜費等,照顧母親最基本每月花費近二萬元。「真係好貴,我同丈夫依家都仲叫負擔到,但你叫啲基層嘅、窮嘅人點算?」
訪問的那個清晨六時許,兩位工人已起床,準備為Alice母親更衣沐浴、餵食早餐、量血壓等,每次把Alice媽媽由睡床搬到小輪椅、大輪椅,都需要兩位工人合力把她抬起才行,「我阿媽都幾重架,一個人抬得唔好,仲易跌傷佢!」為何要有兩張輪椅?「大嘅輪椅安全啲,重啲,出街時安全啲。但咁大部輪椅,喺依家居住環境下,好難使用,因此喺室內,我會準備一部輕巧嘅輪椅俾佢用,進出時方便啲。你都見到我呢度私人地方,都要用兩部輪椅去處理,你話院舍裡面,部輪椅可以擺喺邊?如果係電動輪椅,我諗連門口都入唔到!」
說到院舍居住面積問題,原來亦跟法例有關。現時《院舍條例》規定,院舍最低人均面積為6.5平方米,即約70平方呎,但該人均面積包括寢室及共用空間,即廁所、走廊、廚房、飯廳等等,真正寢室空間,則只有一張2.5呎乘6呎的床位,以及一個小型床頭抽屜櫃,「即係共用空間愈多,寢室就要遷就,變得愈細。」人生走到最後階段,所有物品和回憶,都塞在這個空間。至於輪椅、呼吸機或輔助儀器,大多數都未能放入寢室內,「就算放到張輪椅,都冇位轉彎!」Alice補充。
「我哋嘅《院舍條例》,已經有廿年冇改過!政府喺度推,我哋用多啲儀器,我真係唔知啲儀器可以擺喺邊。個空間係咪容許佢哋三個人一齊去做轉移嘅工作?一定唔得,因為張床只有一面單邊嘅空間,根本好難做到扶抱嘅工作,唔單止對院友有影響,最大影響嘅竟然係做嘢嗰兩個人,甚至只係得一個人,咁嘅工作環境,有邊個去肯做?因為直程係攞條命出嚟搏!點解成日話冇人肯入行,如果一項工作係容易勞損,係人都唔想做!」
根據《世界人權宣言》第25條,「人人有權享受為維持他本人和家屬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準,包括食物,衣著,住房,醫療和必要的社會服務;在遭到失業,疾病,殘廢,守寡,衰老或在其他人不能控制的情況下喪失謀生能力時,有權享受保障。」
院舍作為其中一種生活方式,必須以提供一個有安全感,能照顧院友情緒、社交及個人發展需要的生活環境為宗旨,並提供足夠醫療照顧和復康訓練的居所,讓院友從中實現自立支援的可能性,亦同時令院友享有私隱、自主和尊嚴的基本生活權利,擁有一個基本生活空間,是保持「生活質素」(Quality Life)的基本條件。
事實上,不少國家及地區早已在法例上列明不同空間的人均面積。舉例指,美國政府衞生部訂明每個單人房的最低樓面面積為12平方米,且不包括寢室配套,亦不包括寢室以外的空間;即使非一人房,法例亦規定寢室的最低人均面積為16平方米。台灣衞生福利部則訂明長者在院舍內人均面積為16.5平方米,另有具體列明寢室人均面積應有7平方米以上,而寢室外的「日常活動場所」人均面積為4平方米。
社署現正就《院舍條例》修例召開工作小組,張超雄議員辦事處及邵家臻議員辦事處聯同多個民間及專業團體,倡議院舍「8+8方案」,即寢室空間及共用空間各不少於8平方米 (即各約86平方呎)。
考慮到現行院舍執行提升人均面積標準需時,團體建議就標準設立過渡安排。第一級標準針對法例修訂後的新建院舍,其人均面積標準必須馬上符合16平方米;第二級標準則針對現時營運中的院舍,容許院舍可採用較新規定面積稍低的標準,並以自然流失方式營運,然而,牌照更換時需符合新建院舍的標準。
室內電動輪椅 在 電動輪椅 - 輔具家 的相關結果
電動輪椅. 【康揚】戶外電動輪椅KP-45.5TR 劍齒虎TR 後躺+空中傾倒補助電動輪椅輪椅配件A+C款. 網路價102,500. 電動輪椅. 【康揚】室內外高效電動輪椅LEN-SLN 天王獅 ... ... <看更多>
室內電動輪椅 在 KP-10.3S電動輪椅室內一般型 的相關結果
輕鬆收合,拆裝便利,旅遊零負擔。 補助項目第一0項電動輪椅(部份補助額) * 骨架/飾蓋顏色平光黑平光黑設計理念 為了 ... ... <看更多>
室內電動輪椅 在 KP-10.3S 小遊俠– 小巧短程收合式電動輪椅 - Karma 康揚輔具 的相關結果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