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法官:民法違憲 同婚兩年內需合法
大法官指出,民法第4編親屬第2章婚姻規定,未使相同性別二人,得為經營共同生活之目的,成立具有親密性及排他性之永久結合關係,於此範圍內,與憲法第22條保障人民婚姻自由及第7條保障人民平等權之意旨有違。有關機關應於本解釋公布之日起2年內,依本解釋意旨完成相關法律之修正或制定。
----
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摘要(Press Release On the Same-Sex Marriage Case)
說明:本摘要係由大法官書記處依解釋文及理由書摘錄而成,僅供讀者參考,並不構成大法官解釋的一部分。
────────────────────────────────────────────────
聲請案號:會台字第12674號(聲請人祁家威)、會台字第12771號(聲請人臺北市政府)
言詞辯論日期:106年3月24日
解釋公布日期:106年5月24日
事實背景
聲請人祁家威於102年向臺北市萬華區戶政事務所申請結婚登記被拒,經用盡審級救濟途徑後,於104年8月向本院聲請解釋,主張民法第972條、第973條、第980條及第982條規定,限制同性結婚,有牴觸憲法之疑義。另一聲請人臺北市政府於104年11月聲請解釋,主張民法婚姻章規定違憲。本院決定併案審理,並於106年3月24日舉行言詞辯論。
解釋文
1. 民法第4編親屬第2章婚姻規定,未使相同性別之二人,得為經營共同生活之目的,成立具有親密性及排他性之永久結合關係,於此範圍內,與憲法第22條保障人民婚姻自由及第7條保障人民平等權之意旨有違。
2. 有關機關應於本解釋公布之日起2年內,依本解釋意旨完成相關法律之修正或制定。至於以何種形式達成婚姻自由之平等保護,屬立法形成之範圍。
3. 逾期未完成相關法律之修正或制定者,相同性別二人為成立上開永久結合關係,得依上開婚姻章之規定,持二人以上證人簽名之書面,向戶政機關辦理結婚登記。
解釋理由書
1. 聲請人祁家威向立法、行政、司法權責機關爭取同性婚姻權,已逾30年。立法院歷經10餘年,尚未能完成與同性婚姻相關法案之立法程序。本件聲請涉及同性性傾向者是否具有自主選擇結婚對象之自由,並與異性性傾向者同受婚姻自由之平等保護,為極具爭議性之社會暨政治議題,民意機關本應體察民情,盱衡全局,折衝協調,適時妥為立(修)法因應。茲以立(修)法解決時程未可預料,而本件聲請事關人民重要基本權之保障,本院懍於憲法職責,參照本院釋字第585號及第601號解釋意旨,應就人民基本權利保障及自由民主憲政秩序等憲法基本價值之維護,及時作成有拘束力之司法判斷。
2. 本院歷來提及「一夫一妻」、「一男一女」之相關解釋,就其原因事實觀之,均係於異性婚姻脈絡下所為之解釋。本院迄未就相同性別二人得否結婚作成解釋。
3. 婚姻章於第980條至第985條規定結婚之實質與形式要件,雖未重申婚姻應由男女當事人自行締結,然第972條既規定以當事人將來結婚為內容之婚約,限於一男一女始得訂定,則結婚當事人亦應作相同之解釋。再參酌婚姻章關於婚姻當事人稱謂、權利、義務所為「夫妻」之相對應規定,顯見該章規定認結婚限於不同性別之一男一女之結合關係,致相同性別二人迄未能成立法律上之婚姻關係。
4. 適婚人民而無配偶者,本有結婚自由,包含「是否結婚」暨「與何人結婚」之自由(本院釋字第362號解釋參照)。該項自主決定攸關人格健全發展與人性尊嚴之維護,為重要之基本權(a fundamental right),應受憲法第22條之保障。
5. 按相同性別二人為經營共同生活之目的,成立具有親密性及排他性之永久結合關係,既不影響不同性別二人適用婚姻章,亦未改變既有異性婚姻所建構之社會秩序;且相同性別二人之婚姻自由,經法律正式承認後,更可與異性婚姻共同成為穩定社會之磐石。復鑑於婚姻自由,攸關人格健全發展與人性尊嚴之維護,就成立上述親密、排他之永久結合之需求、能力、意願、渴望等生理與心理因素而言,其不可或缺性,於同性性傾向者與異性性傾向者間並無二致,均應受憲法第22條婚姻自由之保障。現行婚姻章規定,未使相同性別二人,得為經營共同生活之目的,成立具有親密性及排他性之永久結合關係,顯屬立法上之重大瑕疵。於此範圍內,與憲法第22條保障人民婚姻自由之意旨有違。
6. 憲法第7條規定:「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本條明文揭示之5種禁止歧視事由,僅係例示,而非窮盡列舉。是如以其他事由,如身心障礙、性傾向等為分類標準,所為之差別待遇,亦屬本條平等權規範之範圍。
7. 性傾向屬難以改變之個人特徵(immutable characteristics),其成因可能包括生理與心理因素、生活經驗及社會環境等。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汎美衛生組織(即世界衛生組織美洲區辦事處)與國內外重要醫學組織均已認為同性性傾向本身並非疾病。在我國,同性性傾向者過去因未能見容於社會傳統及習俗,致長期受禁錮於暗櫃內,受有各種事實上或法律上之排斥或歧視;又同性性傾向者因人口結構因素,為社會上孤立隔絕之少數,並因受刻板印象之影響,久為政治上之弱勢,難期經由一般民主程序扭轉其法律上劣勢地位。是以性傾向作為分類標準所為之差別待遇,應適用較為嚴格之審查標準,以判斷其合憲性,除其目的須為追求重要公共利益外,其手段與目的之達成間並須具有實質關聯,始符合憲法第7條保障平等權之意旨。
8. 婚姻章並未規定異性二人結婚須以具有生育能力為要件;亦未規定結婚後不能生育或未生育為婚姻無效、得撤銷或裁判離婚之事由,是繁衍後代顯非婚姻不可或缺之要素。相同性別二人間不能自然生育子女之事實,與不同性別二人間客觀上不能生育或主觀上不為生育之結果相同。故以不能繁衍後代為由,未使相同性別二人得以結婚,顯非合理之差別待遇。
9. 若容許相同性別二人得依婚姻章實質與形式要件規定,成立法律上婚姻關係,且要求其亦應遵守婚姻關係存續中及終止後之雙方權利義務規定,並不影響現行異性婚姻制度所建構之基本倫理秩序。是以維護基本倫理秩序為由,未使相同性別二人得以結婚,顯亦非合理之差別待遇。凡此均與憲法第7條保障平等權之意旨不符。
10. 有關機關應自本解釋公布之日起2年內,依本解釋意旨完成相關法律之修正或制定。至以何種形式(例如修正婚姻章、於民法親屬編另立專章、制定特別法或其他形式),使相同性別二人,得為經營共同生活之目的,成立具有親密性及排他性之永久結合關係,達成婚姻自由之平等保護,屬立法形成之範圍。
11. 逾期未完成法律之修正或制定者,相同性別二人為成立以經營共同生活為目的,具有親密性及排他性之永久結合關係,得依婚姻章規定,持二人以上證人簽名之書面,向戶政機關辦理結婚登記,並於登記二人間發生法律上配偶關係之效力,行使配偶之權利及負擔配偶之義務。
12. 現行婚姻章有關異性婚姻制度之當事人身分及相關權利、義務關係,不因本解釋而改變。
黃瑞明大法官迴避而未參與本號解釋之審理及決議。
黃虹霞大法官發表部分不同意見書,吳陳鐶大法官發表不同意見書。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黃榮堅:民主機制失靈 就可行使抵抗權 有人認為非暴力、公開性、良心訴求等條件存在,公民不服從才能成立。台大法學院教授黃榮堅則認為,必須從個別情況、依照比例原則檢驗。以「非暴力」來說,專業者的講法應該是「寧可不要使用暴力」,因為武力是獨裁者的強項,為什麼要拿對方拿手的強項跟他競爭?黃榮堅也說,不管是...
客觀構成要件主觀構成要件 在 羅智強 Facebook 八卦
地院所謂公民不服從的七個構成要件根本不是法律要件,完全根據法官的主觀意志判斷沒有客觀標準。舉例來說,一例一休立法時,勞團與學生團體也衝進柯建銘的立委辦公室,似乎也符合公民不服從的七個構成要件,是否可以攻佔立法院?
若民選政府可以因為所謂的公民不服從的原則被癱瘓立法議事或是行政中樞,台灣政治將陷入永無休止的不穩定狀態。
#名家視評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412004271-262112
客觀構成要件主觀構成要件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面對慢性壓力的因應之道:
•每天撥出一點時間獨處
•讓意識歸於中心,覺知回到自己身上
•三不五時起身動一動
•做讓你感到開心的事
•和自己在乎的人互動
•必要時不如一走了之
取自《自體的療癒》
……………………………………………………………..
各位朋友,早安:
這本書的文字分享,在這篇要告一個段落了。在壓力這個議題結束,也不錯,這剛好是現代人也不陌生的觀念。但這本書不只如此,還有很多精要的概念,繼續延展開來。
尤其我著迷於身心交流之間的途徑,頭腦、心臟、免疫系統……,這些讓我耳目一新。心理治療不只實際讓人走出困厄,也可以對身體健康有相當的貢獻。
「所謂的醒覺,是重拾自由來選擇你所想要的,而不是過去經驗加強在你身上的。」
這本書除了集結我們所熟知的健康心理學知識,也帶入了正念的觀點,更重新探看自我的構成,自我因此更有可塑性。我們可以在慣性中昏睡,我們也可以藉著這本書,在清明中覺醒。
「你唯一能改變的是你自己,但往往那就已經足以改變一切。」
或許,接納在改變之前。接納了自己,也許就接納了世界。
祝願您,在忍不住覺得自己很糟糕的時候,依然能安心地跟自己在一起!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hotos/a.248192138530437/3789991287683820/
……………………………………………………………..
從全系統的觀點找處方
【文/ 狄帕克・喬布拉(Deepak Chopra)、魯道夫・譚茲(Rudolph E. Tanzi)】
讀到這裡,如果我們告訴各位,全系統取向為上述問題提出的解決處方,是將自我覺察帶入其中,應該不會太出人意料才是。既然慢性壓力的負面效應最早都發生在神經與心理層面,解決之道也應該從這裡著手。前面說過,透過意志力勉強自己忍受壓力、適應壓力,並不是有效的因應策略。畢竟,就算腦袋認為我們已經能適應壓力了,身上的細胞不見得能辦到。輪值的夜班工作者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長期從事夜間工作,會干擾生物晝夜節律,最顯而易見的負面影響就是睡眠品質下降(人們早已知道這個事實),因為腦袋無法完全適應夜晚不睡覺的作息型態。不僅如此,後續的研究還發現,輪值的夜班工作者還面臨了七種健康風險:
▽ 更容易得糖尿病
▽ 更容易發胖(因為荷爾蒙失調會影響我們對飢餓與飽足的感受)
▽ 更容易得乳癌
▽ 代謝方面的負面改變會影響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 更容易心臟病發
▽ 更容易發生職業災害
▽ 更容易憂鬱
簡言之,由於晝夜節律關乎其他生物節律(譬如睡眠節律就和飢餓/飽足節律息息相關),因此只要某個生物節律受到嚴重干擾,就可能波及整個系統。也就是說,若已從事多年夜班工作,就算馬上辭職不幹,也可能於事無補,畢竟此種工作型態所造成的傷害可能已經無法逆轉。
說了這麼多,希望大家注意到:壓力源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有脈絡可循的;也因為有脈絡可循,其牽涉範圍可能很廣。舉例來說,有一天你到機場準備搭飛機,卻發現航班臨時取消,但航空公司並沒有找其他業者救火,只告訴你必須再等五小時,改搭下一班飛機。面對這類狀況,許多人因為別無他法,只好乖乖配合,坐在機場裡癡癡等待,心裡感到擔憂、埋怨、悲觀等,但這些反應對自己都有弊無利。
•擔憂:擔憂其實就是焦慮,而且是自找的。這樣的反應無濟於事,反而會阻礙我們以更積極正面的態度去處理事情。
•埋怨:埋怨會引發憤怒,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劍拔弩張。它也是敵意的一種表現,可能會刺激另一方也惡言相向。
•悲觀:悲觀的態度會引發錯覺,讓人以為當下的情況已無法挽回。悲觀時,我們通常會預期事情往不好的方向發展,即使最後的結果不是如此。
當上述任一行為或態度出現在你身上時,你就應該意識到:你正在自欺欺人,以為自己正在適應壓力,但是從身體的反應來看,你自己也變成了壓力源。這是因為任何外在事件(譬如航班取消)一定要透過內在的解讀才可能引發壓力反應,但班機延誤不同於失業這類重大危機,比較像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慢性壓力。對於這類壓力,我們其實可以有意識地決定要如何加以因應。擔憂、埋怨和悲觀,都屬於無意識的心理反應。一個人要是被這些舊有的反應和習慣制約,就無法用客觀的心態去重新評估了。
面對航班臨時被取消,有些人就是比別人懂得如何因應。前面,我們曾針對新生兒誕生所帶來的急性壓力提出因應處方,在此則要針對候機這種日常的慢性壓力,介紹幾種解決之道。
▍如何因應慢性壓力?機場篇
•讓自己遠離壓力源:譬如找本書看,找地方獨處,都是不錯的方法。
•讓意識歸於中心:碰到這種狀況時,有些人會乾脆利用空檔在機場閉目養神、打坐靜心。
•別讓自己太閒:與其癱坐在椅子上苦等,不如在機場內四處逛逛。
•尋求正面的紓解管道:到免稅商店購物、找人按摩、到餐廳裡用餐,都是不錯的選擇。
•尋求情感上的支持: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打電話與親朋好友聊一聊。(若只是通知對方自己會延後抵達,講沒幾句就掛斷電話,並無法得到情感上的支持。要得到情感上的支持,應該找對自己有重大意義的朋友或家人聊天,而且通話時間不應少於半小時。)
•必要時不如一走了之:航空公司處理班機延誤的態度如果太差勁,還不如更改行程、打道回府,至少可以少受點氣。(但這樣做可能會造成額外的開銷,不見得實際。)
上面這些做法都是正面的,不像擔憂、埋怨和悲觀屬於負面的適應反應。與其消極地被迫接受,不如將自我覺察帶入情境中。要知道,認為自己「非忍受不可」的態度,背後其實隱藏著壓力。航班取消通常不是我們可以改變的,而且任何時候都可能無預警發生,因此符合壓力惡化的兩項要件:不可預期和無法控制。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選擇不把這類狀況解讀成運氣不佳,只把它看成是種無壓力的情境,所以在面對這類情境時,我們的對應方式是做平常會做的事,比方說打坐靜心、聯絡朋友、購物採買等。當我們愈來愈擅長如此轉念,就愈能在慢性壓力萌芽時就將它一刀斬斷。
這些方法現在其實就能派上用場。該策略的主要精神是要讓交感神經擺脫過度活躍的狀態,而這一點可以從生理層面來解釋。我們身上除了交感神經,還有一組完全獨立但作用相反的神經系統,稱為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會讓人緊張,副交感神經則會讓人放鬆。可以說,這兩組神經的作用之所以完全相反,正是大自然的精心設計。交感神經的運作通常是戲劇化的、暫時性的,副交感神經的活動則是持續的、有平衡作用的。
面對慢性壓力,交感神經系統會隨時處於警戒狀態,直到活躍程度超出正常範圍,導致整個神經系統開始失衡為止。與此同時,平時處於主宰地位、能帶來放鬆的副交感神經,其運作則會暫時停止或退居第二位。所以,要擺脫過度活躍狀態,就應設法提高副交感神經的活躍程度。沒有壓力干擾時,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能自我調節,自動交替運作;但壓力對神經系統的影響實在太大,好比一個人將全身重量都靠在牆上,總有一天,這堵牆會不堪負荷而崩塌。
上面以航班取消為例所提出的因應之道,其實也可以用在日常生活裡,讓生活方式變得更有療癒力。
•讓自己遠離壓力源:每天撥出一點時間讓自己關機、獨處。
•讓意識歸於中心:靜坐是因應壓力的最佳策略,可以的話請練習看看。再不然,每天至少空出一點時間,找個安靜的地方閉目養神,做幾次深呼吸,直到自己感覺放鬆下來、覺知也回到自己身上為止。前面討論如何因應職場壓力時就曾經談到最好的呼吸法,方法是:吸氣時從一數到四,吐氣時從一數到六。
•別讓自己太閒:每天起床後到入睡前,三不五時都應該起身動一動,以刺激迷走神經──自律神經系統的主要幹道。瑜伽的效果更好,它能讓過度活躍的交感神經緩和下來,並提高副交感神經的活躍度。
•尋求正面的紓解管道:只要能讓你感到開心的事,都稱得上「正面」。事實上,這麼做對全系統取向而言是很重要的策略,只可惜聽起來太抽象。快樂有點石成金的力量,讓原本有壓力的情境變得能療傷止痛。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每一天都盡可能過得開開心心,就是創造美滿人生的最佳途徑。
•尋求情感上的支持:現代社會中,人與人的關係變得日益疏離,網路與電玩的盛行則讓這個情況雪上加霜。沒有任何東西能取代情感上的連結,而且以快樂或幸福為主題的研究幾乎都發現到同一件事,就是每天花至少一小時或更多時間和自己在乎的人互動的人(面對面和通電話都算),主觀感受到的幸福程度往往最高。
•必要時不如一走了之:對大多數人而言,要做出這樣的決定往往最困難,畢竟面對有壓力的情境,多數人往往一忍再忍,直到再也無法忍受並覺悟到一走了之確實是最好的方法時,才會出此下策。譬如說,面對家暴這種急性壓力,這樣做或許是最好的辦法。而生活中一些重大的改變,如離婚或轉業,則應該把許多因素都考量在內。至於面對每天都可能發生的一些壓力情境,如激烈的爭執、惡意的八卦詆毀、語氣魯莽的電子郵件、不斷抱怨的人、過度杞人憂天的人、動不動就公然指責你的人,我們都有權不予理會、一走了之。
總之,讓交感神經擺脫過度活躍狀態,或許是各位能做出的最重要人生抉擇;這樣一來,整個身心系統終身都能獲益。
.
以上文字取自
自體的療癒:後疫情時代的新健康提案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3612
一中心∣https://bit.ly/32mL9HB
一中心出版 1 Center LTD.
.
已額滿_板橋免費公益講座_你還在獨自生悶氣嗎?--示弱的勇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39616727062187/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客觀構成要件主觀構成要件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評價
黃榮堅:民主機制失靈 就可行使抵抗權
有人認為非暴力、公開性、良心訴求等條件存在,公民不服從才能成立。台大法學院教授黃榮堅則認為,必須從個別情況、依照比例原則檢驗。以「非暴力」來說,專業者的講法應該是「寧可不要使用暴力」,因為武力是獨裁者的強項,為什麼要拿對方拿手的強項跟他競爭?黃榮堅也說,不管是獨裁者還是公民運動,都希望吸引人民的支持,獨裁者透過教育、文宣進行洗腦、收編跟分化,公民運動則訴求道德跟理念,對於人民來說,暴力或是非暴力的訴求,哪一個會比較容易被接受?
黃榮堅以《獨裁者的進化》一書為例,認為民主運動一旦變成暴力抗爭,首先激怒跟疏離的便是專制政府裡同情運動的人,而運動的成功與否,也會影響正當性的認定。書中回首1990到2006年間的不服從運動,非暴力有一半以上的成功機率,但若是使用暴力或是槍桿子出政權的運動,成功率僅有25%,黃榮堅認為,非暴力不應該是不服從運動的定義要件,只是在個別情況下使用暴力,可能不符合比例原則。
「當突尼西亞發生公民抵抗運動,埃及總理穆巴拉克就說我們不是突尼西亞,我們是民主國家。當埃及變天,馬來西亞首相也說我們不是埃及,我們是民主國家。」黃榮堅以此反駁行政院長江宜樺所稱,認為抵抗權只有非民主國家才存在。黃榮堅認為,只要民主機制失靈,就有行使抵抗權的正當性。
黃榮堅認為,318佔領行動,具備抵抗情狀與抵抗行為本身的必要性,所以有法律的正當性,可以視為「超法規阻卻違法事由」而排除不法。對於裁判者來說,即使認為客觀上不存在抵抗情狀、或是行為必要性,但在刑法結構的主觀不法要求下,行為人頂多只是誤認,不構成不法故意。過濾後,剩下的罪行也只有過失犯罪,而妨害公務、毀損、侵入住居等罪,在刑法上也沒有處罰過失的規定。
http://pnn.pts.org.tw/main/2014/05/01/%E5%85%AC%E6%B0%91%E6%8A%97%E7%88%AD%E8%88%87%E4%B8%8D%E6%9C%8D%E5%BE%9E%E9%81%8B%E5%8B%95%E7%9A%84%E6%B3%95%E5%BE%8B%E8%A9%95%E5%83%B9/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客觀構成要件主觀構成要件 在 大一法律系筆記:什麼是客觀構成要件?刑法構成要件觀念解析 的八卦
刑法#線上課程#刑法總則0:00 構成要件 意義1:23 構成要件 功能3:21 構成要件 要素6:43 客觀構成要件 -行為主體完整課程索取:https://bit.ly/3fr9Ifa大一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