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十一月27日,國內資產管理業界的重大新聞就是負責管理勞保與勞退基金的勞動基金運用局,發生國內投資組組長游迺文接受特定公司飲宴招待後,動用基金買進特定股票。以及每月刷卡金額遠高於薪資所得與財產來源不明的問題。期間長達八年。
這是很典型的,用公眾資金為他人抬轎的狀況。對受託管理他人資金的經理人來說是一種非常不專業也犯法的行為。
月薪十萬,每月卡費15-22萬。
假如你是一個一般工作者,每月有紀錄的開銷(譬如信用卡)遠高於報稅的薪資所得,國稅局可能就會開始注意你了。
而一個管理龐大勞動基金的重要組長,居然可以長達八年的時間,信用卡消費遠高於所得,然後沒有人注意。
政府的螺絲難道專門對市井小民很緊,對這種該注意的人物卻非常的鬆嗎?這種事情沒人有警覺?
這些管理他人資產的經理人的資產與消費狀況,應是列在A級名單上,稅務單位與政風單位都要特別注意,三不五時看一下的啊。
然後勞動基金局的公告是這樣:
“嚴謹投資機制,不是單一個人可以操控決定。”
好,整體勞動基金的投資策略是投資委員會決定的。但組長還是可以下令買進特定公司股票啊。不然怎麼會有這起弊案?
最後說”不會損及勞工權益”。
我實在很難理解為何拿勞工的錢去幫別人抬轎,是要怎樣不損及勞工權益。
這就是拿勞工的錢,去送給寶佳啊。整個公告就是在粉飾太平。開誠布公的說明有那麼難嗎?
以建築起家的寶佳集團,在近幾年的台灣房市大多頭,已經從廣大購屋民眾身上賺到大筆獲利了。然後成立的寶佳資產管理,還要利用勞動基金,再次從廣大民眾身上獲利。
這吃相會不會太難看?
為他人管理金錢的經理人,存在三大領域。第一個是基金公司。第二個是保險公司。第三個就是政府經營的民眾退休金。
"以職務之便,謀取私利"這篇文章可以看到凱基、安泰、德盛安聯三家基金業者出包。
"指數化投資甚少被提及的優點—從南山人壽經理人事件談起"可以看到南山人壽出問題。
這次勞動基金局組長濫用資金事件發生後,我們已經湊成了大滿貫。在台灣,這三方面全部發生過經理人傷害投資人利益,圖利自身的情形。
為何坐上經理人職務後,很難抗拒這個誘惑?
這個問題我們又必須回到資產管理的本質。
資產管理是客戶出於信賴,將資金交給經理人管理。經理人出於專業,應以客戶的利益為優先考量,來進行投資規劃。其實也正只有把客戶當成首位,才可稱專業資產管理。
現在的資產管理恐怕不是這樣。
不少資產管理公司其本質是廣告公司,而它賣的剛好是基金而已。假如這家公司改賣牙膏、尿布,很有可能它也可以做得很好。
這種以行銷為主體的”基金公司”有甚麼特性呢?
有以下幾點:
廣告過去績效。
拿過去幾年表現好的基金出來大書特書,好像這家公司就只會推出贏家基金。然後跟多如牛毛的各種基金獎合作,就可以自稱為得獎基金。完全不告訴客戶追逐過去熱門是很糟糕的投資行為。
大量發行基金。
各種產業,包括5G、機器人、電動車、潔淨能源。各種地區,從許久以前的BRIC,到現在的美國股市。拼命發行。總會有基金矇對,得到很好的績效。
高經理費。
這是體現資產管理者與客戶利益衝突的核心點。費用愈高,資產管理者就會賺愈多錢,投資人績效就會愈差。以客戶為優先的資產管理業者,會避免高額收費。
用這幾個標準來看,你就會知道大多檯面上的基金公司到底是資產管理業者還是行銷業者。
經理費是”合法”的從投資人身上賺錢的方式。
那不合法的呢?
你就會看到本文提到的各種經理人損傷客戶利益的情事。將從投資人身上盡可能賺錢的心態,發揚光大,變成直接犯法利用客戶資產為自己賺錢。
一個整天只想著為自己賺大錢的資產管理業,出現想替自己賺錢的經理人。不是太意外的事。
而且你以為所有弊端都有被抓到嗎?
你以為所有的謀殺案都有破案嗎?
就像家中看到一隻蟑螂,你該懷疑有更多的蟑螂藏在他處。
看到一位犯法的經理人,你該懷疑實際上恐怕更多。
私有企業包括基金公司與保險業者,政府力量較難完全掌控。但國營的全民退休金計畫,至少可以進行防弊。
方法就是綠角財經筆記一直倡導的指數化投資。
勞退、勞保、退撫基金、國民年金,應該更全面的進行指數化投資。
不是指數成分證券就不能買。經理人沒有太多可以決定買賣特定證券的權力。正可以防止這類弊端。
而且從投資原理與實際成果來看,指數化投資往往還可以帶來比人為主動操作更好的成績。
不論是從防弊的觀點或是績效的目的,國家退休金計畫都應該更全面的採行指數化投資。
一個淪為讓人中飽私囊的金錢來源的勞動退休金與保險機制,不會得到民眾的信賴。
一個連國營的基金都會出問題的環境,民眾也不會相信政府會對金融業者有多好的管控能力。
全文也可見今天文章:
https://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t.com/2020/12/abuse-of-labor-funds-in-taiwan.html
安聯基金好嗎 在 綠角財經筆記 Facebook 八卦
最近安聯收益成長基金廣告打得很多,號稱可以”收益搭配成長,打造全齡投資。”
本文整理我搜尋到的資料。
這支基金的基本架構其實很簡單,就是混合三種資產類別:普通股、高收債、可轉債。
在台灣發售的是註冊在盧森堡的基金版本。資產管理公司名為Allianz Global Investors
在美國當地,則有一支名為AllianzGI Income & Growth的基金。其實就是同一支基金的美國版本。由同一位經理人管理,投資組合一樣由三大資產類別構成。
台灣基金的年化報酬,每年落後美國基金近0.8%。也就是說,每100萬的投資,每年會少掉8000元的獲利。
理由很簡單,台灣販售的基金成本較高。美國當地基金的全年內扣總開銷是1.02%。台灣銷售的盧森堡版本,光經理費就要1.5%。
而且,要由普通股、高收益債跟可轉債組成各1/3的投資組合,未必要靠基金啊。我們自己就可以利用ETF組成這樣一個投資組合。
自行用指數化投資工具組成投資組合,你就比這位經理人高竿了。會比台灣的基金版本多2.55%的年化報酬。比美國的基金版本多1.81%的年化報酬。
六年總報酬,自行使用ETF組成投資組合,會比使用台灣當地基金多了24%的報酬。每一百萬的投資,多24萬。也就是說,買這支台灣的基金,平均會讓投資人每年少4萬的報酬。
這個落後,或許就是為什麼我在基金公司的網頁,甚至看到中文版的公開說明書,都查不到基金單年報酬的原因。
太難看了,嚴重落後對應指數。
換句話說,會買這支基金的台灣投資人,至少需要犯下兩個嚴重錯誤。
第一個是不知道基金業者拿費用比較高,績效比較差的版本賣你。
假如一家國際大藥廠,它治療高血壓有兩種藥物版本。第一種是費用比較高,血壓控制效果較差,副作用比較多的藥丸。另一種是費用較便宜,但效果更好,副作用較少的藥丸。
假如這家國際大藥廠說,”你們台灣病人,買第一種就好了啦!”
你做何感想,對這家公司你會留下怎樣的印象?你要付比較多的錢,買成效比較差的東西嗎?
基本上,很多在台灣的境外基金業者都在這樣的事。假如你覺得這樣做沒關係,繼續用自己辛苦賺來的錢去響應業者拿較差的東西賣你的做法,那就不要怪他們會繼續這樣做。
這個現象10年前我就寫文章討論過,現在還是存在。當年文章發表後,還有幾位記者約我訪談,瞭解詳情。但都不敢寫成報導。
為什麼?
大家可以想想看。
再來,第二個嚴重錯誤在於,不知道原來這支基金績效,根本被指數化投資工具海放。
這是主動型基金業者最害怕投資人擁有的正確觀念,就是懂得拿主動型基金績效跟該市場的指數或是跟指數化投資工具相比。
投資不是有賺就好。在有賺的市場,某個投資工具卻讓你少賺。那你根本就是虧。
交了高額經理費給主動經理人,不是希望他賺錢而已,是希望他賺的比市場多。在這個任務上,這支基金完全失敗。
我寫這篇文章,可能又會被說成是得罪金融業者。
但我必需說清楚,是業者得罪我們投資人。拿一支績效比較美國版本差,還落後指數的基金,出來大肆廣告。真以為台灣投資人都不懂,都不知道嗎?
希望業者真的拿出一點誠意,開誠佈公的引進較好的基金版本,承認落後指數的事實。而不是文過飾非,好像這些嚴重的問題都不存在一樣。
因為我相信,台灣投資人,值得更好的對待。
也因為我相信,資產管理應是資產管理專業,而不是廣告專業。專業,應把客戶的權益放在首要考量,而不是把自身業績看得比客戶重要。
(詳細數字資料,請見完整全文中的表格:http://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t.com/2018/08/blog-post_73.html)
安聯基金好嗎 在 Facebook 八卦
你當年參加的好想退專案
基富通好享退專案快2年了,也就是接近鎖二年優惠的期限了,近期陸續有投資人問我:接下來操作面上該怎麼辦?在該怎麼辦之前,投資人應該更要了解當年那9支基金到底是甚麼基金?將帶給你甚麼?你當時挑對了嗎?
第一組:
【國泰2029】國泰泰享退系列2029目標日期組合基金P
【國泰2039】國泰泰享退系列2039目標日期組合基金P
【國泰2049】國泰泰享退系列2049目標日期組合基金P
這一組的基金在國外很流行的退休金產品,各分別將於2029、2039、2049年要退休的人該選的產品,而此種目標日期基金(千萬別與目標到期債基金混淆),基金經理人會隨著退休日期的到來,自動調整投資組合中的股債比。
例如以拿債券基金在投資組合中的比例
2029目標日期組合基金>2039目標日期組合基金>2049目標日期組合基金
同樣的若以股票型基金在投資組合中的比例
2049目標日期組合基金>2039目標日期組合基金>2029目標日期組合基金
簡單的說,挑選這種基金的好處是不用自行轉換,就是不用考慮是保守?積極?還是穩健?基金經理人會自動幫你轉換,一個年輕人選2049,一開始此基金的投資都是積極的(大部分都是股票型基金),到快接近2049年時(此時年輕人也老了),投資組合幾乎都是債券基金了,所以非常適合不懂轉換的人購買。
第二組:
【安聯保守型】安聯四季回報債券組合基金-P類型(累積)-新臺幣
主要投資債券型、貨幣市場型、類貨幣市場型、固定收益型基金
【安聯穩健型】安聯四季雙收入息組合基金-P類型(累積)-新臺幣
主要投資股票型基金及債券型基金(應該含貨幣市場型、類貨幣市場型、固定收益型基金)
【安聯積極型】安聯四季成長組合基金-P類型-新臺幣
主要投資股票型基金
以保守型為例,這二年的報酬率當然不理想,光去年一整年,債遠遠的輸給股,如果此時我們說:報酬率太差,可能會顯得自己太外行了,如果說此組的保守型還是輸給2029目標日期組合基金,也顯得自己對基金的瞭解還沒那般透徹,雖同為保守型,安聯四季回報債券組合基金,投資組合都是債券基金,而2029目標日期組合基金,還有10年才退休年限,肯定現在投資組合中還是有股票型基金,當然報酬率會較優,若再等5年後,相信2029目標日期組合基金應該大部分都擁有債券基金,此時再來比較基期才比較一致。
第三組:
【群益保守型】群益全民安穩樂退組合基金P(累積型-新台幣)
契約規定:固定收益型及現金80%~100%,股票型0%~20%
【群益穩健型】群益全民優質樂退組合基金P(累積型-新台幣)
契約規定:固定收益型及現金40%~80%,股票型20%~60%
【群益積極型】群益全民成長樂退組合基金P(累積型-新台幣)
契約規定:固定收益型及現金20%~70%,股票型30%~80%
這一組基金又有別於前面二組,雖有一樣有保守、積極、穩健型,然其股票型基金與債券型基金的比重調配完全有賴經理人的專業判斷,因此此三組基金雖有雷同之處,但也不盡然相同。
綜觀,此9支基金都是組合型基金,就是不是直接買股票或債券,而是買股票型基金或債券型基金;另外皆為P級別,就是管理費特別優惠,比一般同類型基金來的低。目前的報酬率大家都可以算一算,算出來的報酬率不知你體會甚麼?提二點讓你好好的想想一想:
1.大家每在買基金時都很在乎管理費的高低,此種P級別的管理費特別低,不知最後帶給你的報酬率可有比其他一般基金高很多?SO,把管理費高低當成挑基金的首要要項是否要改變了。
2.此9支基金一起比績效的好壞有點不太正確,三組(9支)基金不全是同類型,一起比本就失真,再則對一個為退休規劃的產品只投資2年就定生死,在國外絕對是太短了。
回到主題,現在到底該怎麼辦?
(1).先確定自己買對了嗎?譬如你是10年、20年後才要退休的人,結果你選了第2組或第3組中的保守型,會不會選錯了,應該趁著離退休還有短時間多賺一點資本利得吧
。
(2).另外若原本是穩健型的投資人,在挑選此種組合型的基金時不妨進階一級,即穩健型的投資人挑積極型、保守型的投資人挑穩健型
(3).當你選擇第2組或第3組中的積極型(或穩健型)的人,也許到近退休時,要自己轉換成保守型
(4).若確定自己不會轉換,那麼第一組的基金是你的首選
(5).不管選哪一組中的哪一類基金,他的投資方法都是定時定額,且「不停利也不停扣」,以備退休時使用。
(6)如覺得自己有能力選擇其他的基金,並用好方法存到退休金,自然可以選擇退出專案。
(7)以上是你該考慮的因素,請不要把為了保有P級別的手續費相關優惠當成你第一個考慮的因素,買對了產品才是最重要的,若買了不是自己要的產品,縱使是低管理費、0手續費也應該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