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釐清貓是不是真把人類當塑膠
心很累的科學家招募了 120 隻大貓小貓
想觀察看看當貓咪被放到一個陌生環境時
都是以什麼樣的姿態與祂的僕從交流
他們讓每隻貓和主人待在一個房間裡
房間中央畫著一個圓圈,讓人類坐中間
只要貓踏進這個領域,就可以和主人互動
而實驗進行到一半時主人會中離 2 分鐘
放貓咪短暫獨處,並從中觀察祂的反應
而最終統計結果讓科學家大吃一驚
貓對人表現出 #安全依戀 的比例高達 64%
不只很接近人類嬰兒,甚至比狗狗還要高-
在同樣的實驗中,狗狗安全依戀比例為 61%
所謂安全依戀,源自心理學的 #依戀理論*
指的是當動物 (包括人類) 處在親密關係時
都能放心且不過分地依賴、信賴對方
屬於最健康最理想的 #相處模式
也最容易維繫長期穩定的關係
這意思是,按照依戀理論對 #愛 的詮釋
與其說你家貓不愛你,不如說祂們只是
一直在用自己獨特的步調去愛你而已
反觀有些人類三不五十就要懷疑
#我家的貓是不是不愛我
像這種缺乏安全感的愛
可能會讓貓很困擾欸
#好啦我也是
#怪奇冷知識484
附註:有安全依戀,當然也有不安全依戀:像不黏著對方就會沒有安全感的 #焦慮型;或害怕傷心失望,於是裝做不需要親密關係的 #迴避型。而因為這三種類型並不夠周全,心理學家後來也有再把各個類型做衍伸區分,甚至是使用象限來進行分類。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660的網紅程威銓.海苔熊,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焦慮依戀*的人常常問我,他們逃避依戀**的伴侶,腦袋到底在想什麼? 老實說,我不是通靈少男,我也不知道。不過,倒是可以節錄幾個「焦逃配」朋友Couple的對話。.「我已經給他很多空間了,多到我都懷疑我們到底算不算在一起了......」焦慮依戀A說。.「為什麼有事都不跟我說?我們可以一起分擔阿!他不說...
安全依戀 在 怪奇事物所 Incrediville Facebook 八卦
為了釐清貓是不是真把人類當塑膠
心很累的科學家招募了 120 隻大貓小貓
想觀察看看當貓咪被放到一個陌生環境時
都是以什麼樣的姿態與祂的僕從交流
他們讓每隻貓和主人待在一個房間裡
房間中央畫著一個圓圈,讓人類坐中間
只要貓踏進這個領域,就可以和主人互動
而實驗進行到一半時主人會中離 2 分鐘
放貓咪短暫獨處,並從中觀察祂的反應
而最終統計結果讓科學家大吃一驚
貓對人表現出 #安全依戀 的比例高達 64%
不只很接近人類嬰兒,甚至比狗狗還要高-
在同樣的實驗中,狗狗安全依戀比例為 61%
所謂安全依戀,源自心理學的 #依戀理論*
指的是當動物 (包括人類) 處在親密關係時
都能放心且不過分地依賴、信賴對方
屬於最健康最理想的 #相處模式
也最容易維繫長期穩定的關係
這意思是,按照依戀理論對 #愛 的詮釋
與其說你家貓不愛你,不如說祂們只是
一直在用自己獨特的步調去愛你而已
反觀有些人類三不五十就要懷疑
#我家的貓是不是不愛我
像這種缺乏安全感的愛
可能會讓貓很困擾欸
#好啦我也是
#怪奇冷知識484
附註:有安全依戀,當然也有不安全依戀:像不黏著對方就會沒有安全感的 #焦慮型;或害怕傷心失望,於是裝做不需要親密關係的 #迴避型。而因為這三種類型並不夠周全,心理學家後來也有再把各個類型做衍伸區分,甚至是使用象限來進行分類。
安全依戀 在 Facebook 八卦
「好的依賴,是相信對方離開之後還會再回來。」
.
上面這短短的一句話,要能夠由衷的相信它,相當的不容易,為什麼會這樣呢?
.
#關係中的信任
在過去成長的經驗當中,我們可能經歷過各式各樣的分離,在幾次的受傷之後,我們可能會培養一種「不信任」的感覺,包括:
.
A.不信任愛我們的人會始終愛我們
B.不信任當自己受傷的時候,重要的人會在
C.不信任當自己呈現脆弱的時候,仍然會被接納
.
這三種不信任,形成了不安全依戀者在關係當中的糾結(Fusion):焦慮依戀為了「確保對方一直在」,用「抓緊對方」來獲得在乎的感覺;逃避依戀為了避免「如果我太依賴你,有一天你還是會走開」,一開始就和對方保持距離,這樣不會受傷了;矛盾依戀的狀況相對複雜,表面上很渴望對方能夠看見自己的脆弱,但當對方真實關注、想要去呵護這個脆弱的時候,自己又會跑走——因為害怕自己變成別人的麻煩,然後有一天對方會看見自己很爛、最後把自己丟掉,這種矛盾的感覺來自於,在過往的經驗當中,自己最在意的那個人,往往也是傷害自己最重的那個人。
.
#關係中的控制感
不論是上面哪一種情形,其實說穿了都是一樣的:不相信關係可以一直繼續。形成這個信念的來源,大家早就知道了——在早年的依附關係當中,爸媽(或主要照顧者)在你需要的時候忽略你的需求,或者在你不需要的時候過度插手介入你的生活,讓你對於關係的界線感到恐懼、沒有控制感,所以焦慮依戀者透過抓住對方來獲得控制感;逃避依戀者把對方擋在外面,避免被吞噬;矛盾依戀者一方面渴望對方愛自己,一方面又擔心對方會傷害自己,所以反反覆覆,自己也覺得自己很煩。
.
回想一下大家耳熟能詳的「陌生人情境」實驗,在這個研究當中,關鍵並不在於「媽媽離開嬰兒之後嬰兒會不會大哭,」,而在於「媽媽回來之後,這些嬰兒的反應是什麼」。不安全依戀的嬰兒可能會大聲哭鬧、假裝不在乎、或者是呈現非常複雜的反應,沒辦法再跟母親好好相處,這個過程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
嬰兒不會講話,我們只能夠透過觀察法,但有個解釋,我覺得可以作為其中一種參考:這些嬰兒展現出來的行為,也反映出了他們「是否相信媽媽會回來」。如果他們心中懷抱著某一種相信,這種堅定的信念,就能夠在媽媽不在的時候安穩他們的情緒,也能夠讓他們在媽媽回來的時候,好好地擁抱母親。在我的理解裡面,心理學把這個信念稱做「依戀圖像」(Attachment Figures ),翻譯成一般人的語言就是:你相不相信你媽媽(或主要照顧你的人)在離開之後,還會回來?你相不相信你的伴侶,在忙碌、不讀不回一陣子之後,還會回你訊息?你相不相信他注意力沒有放在你身上一段時間之後,你仍然值得被愛?
.
#好的依賴是為了讓彼此能夠分開
記得我在剛開始接案的時候,遇到一些不安全依戀的個案,有些時候談一談,他們會超過原先規定的時間,那時候我都很心軟,覺得再多談5分鐘10分鐘沒有差別,直到有一次我問了我的督導,為什麼設定時間界限這麼重要,他告訴我一句驚為天人的話:「其實時間的界限,也是訓練你和個案之間的人際界限。除此之外,也是在一次又一次分開、再見面、再分開、再見面的過程當中,建立兩人之間的互相信任。」(當然,在實際的操作上,還是要維持一點時間的彈性)
.
換句話說,如果我無限制地延長時間、甚至是當個案講某一些話,他就知道講這些話會讓我不忍心打斷的時候,我也是在訓練他的「不安全依戀」:以後他就會學會,某些言語、某些字詞、某些表情跟眼淚,可以打破這個界線。那麼下次他可能就會有另外一種信念是——是不是我沒有講這些話、流這些眼淚、展露出這些情緒,你就不會繼續認真的聽我說話?
.
發現了嗎,你的心軟是滋長對方不安全依戀的養分。一樣的狀況也會出現在伴侶的互動關係當中。真正好的依賴並不是兩個人永遠黏在一起不分開,恰恰相反,當兩個人能夠適當的分開,並且在每一次分開的時候仍然相信,彼此還有機會再重新遇見,這個「相信」才是安全感的來源。
.
#從嘗試裡找回控制感
講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如果你是一個在感情裡面充滿不安和擔憂的人,要嘗試去「相信」對方不會把自己吃掉、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需要很漫長的旅途。那該怎麼辦呢?我的想法是,從每一次的嘗試裡面找回控制感。
.
A.焦慮依戀者——在對方沒有回覆訊息的時候,多給自己一分鐘,和心中的焦慮相處。如果你都不願意陪伴自己,又如何奢望別人來陪伴你?重要的是,在一段時間過後對方回覆你訊息,你要告訴自己:你看!就算是這樣,對方也沒有走開。然後從每一次的這個嘗試裡面,建立一點點的相信。
.
B.逃避依戀者——在對方打電話給你、或者是好像要「侵犯」你的領域的時候,「先不要」先入為主地以為對方要對你做什麼讓你窒息的事情,跟梁靜茹借勇氣,打開你緊閉的雙眼,深呼吸仔細看看,眼前的這個人他想要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愛你。然後或許你會發現,眼前這個靠得很近的他,並沒有你想像當中那麼可怕。
.
C.矛盾依戀者——先試著接納自己是矛盾的,然後在矛盾的聲音裡面,好好的去感受一下,自己「要的是什麼」。有些時候你講出來的話和行為、推開對方或者是抓住對方,不一定是你真正想要的東西,反而是你在逃避的東西,一次就好,不要輸給自己的恐懼。嘗試在下一次和對方互動的時候,說出「心口如一」的語言、做出「內外一致」的行為,然後同樣的仔細觀察,結果是否如你想像當中可怕。
.
#悲觀的樂觀
不安全依戀的人經常會想像糟糕的結果,想像對方終究有一天會不愛我、想像感情終究不會長久、想像對方看到我的真面目之後,一定會離開我,所以我不如先離開他。的確,我必須承認人生很多時候會發生糟糕的結果,但並不是每一次。改變你對於這些想像、這些信念的「頻率」,依戀風格的改變,也可能在此發生:
.
——對呀,他沒有回我訊息,很可能是劈腿,但也有可能是他在忙。前面這種可能蠻容易發生的,但後面的可能也是一種可能。
——對呀,所有的感情最終都會走向墳墓一般的結局,但也有可能會一起扶持走到最後。前面的這種可能蠻容易發生的,但後面的可能也有微小的機率會發生。
——對呀,幸福美滿的事情不會發生在我身上,但有些時候我也會有一些好運、遇到一些愛我的人。前面的這種可能佔據了我大部分的人生,但後面這種可能也可能會發生。
.
正所謂等不到天黑,煙火不會太完美,你也可以讓黑暗先出現,再允許光明的乍現。我把這種想像,稱之為「悲觀的樂觀」,也就是說你不需要全然的正向,甚至你可以99%都是負向,但允許一點點陽光,照進你生命的裂縫。
.
然後在這個裂縫裡,安全感會慢慢地萌芽,開出一朵小花。就像你一樣美,就像你一樣珍貴。
安全依戀 在 程威銓.海苔熊 Youtube 的評價
焦慮依戀*的人常常問我,他們逃避依戀**的伴侶,腦袋到底在想什麼?
老實說,我不是通靈少男,我也不知道。不過,倒是可以節錄幾個「焦逃配」朋友Couple的對話。.「我已經給他很多空間了,多到我都懷疑我們到底算不算在一起了......」焦慮依戀A說。.「為什麼有事都不跟我說?我們可以一起分擔阿!他不說我怎麼會知道?都要我用猜的......」焦慮依戀B說。「跟我在一起6年了,為什麼都不說『我愛你』?三個字而已,有這麼難嗎?」焦慮依戀C說。.「他一直不跟我做愛,是不是不愛我?」焦慮依戀D說。.———————.「他說的很多空間,就是一天一通電話,而且睡前要講20分鐘,你說誇不誇張?」逃避依戀A說,我也覺得誇張,不過一般人不覺得。.「跟他講沒有用阿,事情就是要處理阿、怪一個一個打,告訴他只是把是情變更複雜......」逃避依戀B說,分享有什麼用?處理事情比較重要!.「我就有『三個字』障礙阿!一定要用說的嗎?難道我的表現、在乎,他還看不出來嗎?」逃避依戀C說,很明顯的他連那三個字像佛地魔一樣不敢說。.「他越是逼我,我就越不想跟他做愛。我不喜歡被控制的感覺,好像要做,才能證明我們愛一樣。」逃避依戀 D說,老實說感情變穩定之後,他反而沒那麼想做了。他知道這不是新鮮感下降,但他也不曉得是什麼原因⋯⋯.那麼,該怎麼辦呢?
我最近慢慢開始認為 #需要改變的並不是依戀的形式而是呈現的行為方式 。就我的理解,逃避依戀往往比焦慮依戀更不容易改變,因為(相關研究請見[4-6]):.1.他們不一定知道自己是,因為持續的否認也可以過得還算不錯,反正不去碰就不會痛。.2.知道了也不一定會改變,搞得他們焦慮依戀的伴侶很痛苦(如果他們有穩定交往的伴侶的話)。.3.有些逃避依戀者在不同段的關係當中擺盪,搞得他們的曖昧對象很辛苦。.4.據我所知,心理學上面的操弄通常對焦慮依戀比較有效,對逃避依戀的效果幾乎很少。有一種說法是,裝睡的人是不會醒的——但根據1.,有些時候他們並沒有裝,而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狀況。.在萬念俱灰的情況下,岡田尊司在這本《孤獨的冷漠:逃避型依戀障礙的分析與修復》[1]的最後面,竟然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提出了具體的改變方法,並且我覺得應該是逃避依戀的人會願意嘗試的方式。.「不公平,為什麼都幫逃避依戀的人做PPT,卻沒有幫焦慮依戀的人想想辦法?」有人可能會這樣說,但施主啊,當你更了解逃避依戀,也更能減少感情裡面的循環衝突(焦慮依戀的人想知道如何跟逃避依戀的人相處、在一起請見[7])。.過往我所知道的研究,許多都是針對焦慮依戀的,因為他們比較容易被偵測和操作。所以,我很高興有一本書能夠專門針對逃避依戀詳細的說明,裡面從人際關係、愛情、甚至性愛都有涉獵,也歡迎大家一起來參與討論。.其實不論是焦慮或是逃避,藏在那個底下的都是一種對人際關係的不安,只是行為表現上面的不同而已[8]。也因為這樣,當我們能夠改變行為呈現的形式,甚至設定好一些只有兩人才懂的「密碼」,彼此的關係或許就能夠邁向下一個不同的日子。
開始囉!
--
*焦慮依戀(Anxious attachment):「我發現別人不樂意像我希望的那樣與我親密。我經常擔心自己的伴侶並不真愛我或不想與我在一起。我想與伴侶關係非常親密,而這有時會嚇跑別人」[5]。有很多不安,總是要伴侶一再保證愛、在意這段感情,總是想抓住對方,很怕被遺棄的人(儘管他們自己可能也不想要這樣)。
**逃避依戀(Avoidant attachment):「與別人親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發現自己難以完全信任他們、難以讓自己依賴他們。當別人與我太親密時我會緊張,別人想讓我更加親密,這使我感到不舒服」[5]。逃離親密,工作理性大於人際情緒,習慣跟伴侶保持距離,只要太過靠近就會想跑走的人。
***安全依戀(Secure attachment):「我發現與別人親密並不難,並能安心地依賴於別人和讓別人依賴我。我不擔心被別人拋棄,也不擔心別人與我關係太親密」[5]。
p.s. 矛盾型的朋友:前兩者的綜合又焦慮又逃避(Anxious-avoidant attachment)請別難過,其實這份ppt也有講到一半的你阿(自己說),想進一步了解矛盾依戀的朋友,歡迎右轉此篇[11]
Pic Credit :Gan Khoon Lay 、 Alex WaZa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Ts-q5zRX8w/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