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囧星人 - 冏星人Kyon代表的世代,或說更廣泛,會湧現許多 youtuber 的世代,習慣的傳播邏輯是「直接、公開透明」,也因此容易對任何(包含編輯在內的)「加工、篩選」不信任——而這基本上等同否定了傳統傳播理論中媒體守門人的功能。
因此用威權時代的媒體箝制去類比,以凸顯編輯檯的獨立性,會顯得有點錯置。因為那是一個媒體空間稀缺的年代,但現在卻是個媒體空間無限大的年代。
2. 這個世代的人,往往要到訊息過量導致的注意力匱乏,開始阻礙自己更聚焦於有效的資訊運用時,才會重新領略媒體編輯檯協助閱聽眾篩選摘要的價值。但往往這樣的人,也會開始跟social media 保持一點距離,也因此不是臉書受眾的主力。
3. 其實我常覺得,「語言」是一種不穩定的表意載體,說出來的話,要能精準詮釋心意其實就沒想像中那麼容易。而被記錄下來話語,在被閱讀時產生的理解,更容易跟說話者的原意有落差——遑論還經過剪接、編輯。
這種傳播過程會造成的意義錯置或扭曲,無法避免。我自己只能從身為閱聽人這端的詮釋善意,去包容可能讀起來有點刺刺的地方。例如讀到囧星人「社會是公平的」那句時,即便我可以舉出一堆反例,但不會因此阻礙我讀懂她想表達的意義。
4. 當代這類風波層出不窮的根源,來自閱聽文化的變遷——源於這個虛無年代無數需要找假想敵、稻草人來開涮,用憤怒來刻畫自身存在感的心靈。囧星人的訪談,只是提供了時代怒氣一個簡單方便的出口。
而當龐大的抨擊壓力倒到事主身上時,她也只能直覺地歸咎於受訪過程中,「不再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編輯權」。
-引用自Albert Tzeng
---------------------------------------
這篇被罵得好慘。
我的看法是這樣,草稿可不可以給受訪者看?可以,這與新聞自由無關,而可能是更在乎報導品質的一種互動。新聞自由不是自由腦補。以前還是研究生的時候受訪,直接被升格為研究員,這種錯一直在媒體出現啊!
所以受訪者看完草稿之後說怎樣就要改成怎樣嗎?當然不是啊!有錯的當然可以改,觀點不同的報導者當然也要堅持己見,甚至還應該補上受訪者的觀點做平衡。
以新聞自由為名,最後自己腦補內容生產出錯誤報導的例子還嫌不夠嗎?一篇採訪和報導,為什麼不能是來回互動好幾個回合把事情梳理得非常清楚,讓雙方都知道彼此看法也許不同但是也願意把這些差異都呈現出來。
寫報導不必然要處理得像是偷襲,要偷偷摸摸的進行然後突然讓受訪者震驚。
有時候媒體同業要想一想,是在完成自己的創作,還是在做好一份報導。自己的創作當然就不用管別人,做好一份報導顯然就得再三確認某些事情是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樣,不是嗎?那怎麼會怕人家看你的草稿?除非你已經想暗算對方。
-引用自李柏鋒
---------------------------------------
本魯也想補充另一個想法:
其實在這個人人皆為自媒體的時代,接受採訪的時候,或許可以試試看像唐鳳的那樣,架設一台攝影機反錄下採訪者的問話方式,在自己的媒體頻道上曝光完整全程的對話。
這個年代,學會保護自己是一件重要的事。
[水逆的一課]我一直認為媒體是為弱勢發聲,不是為自己發聲。
但為了工作團隊的年輕人,我不得不說幾句話。
udn最近因為願景「世代共好」專題被網紅囧星人團隊抨擊。她認為我們文字拼貼去脈絡亂下標題,以及沒有事先把稿子給她審核過就刊登,實在很不尊重她。
在第一時間,囧星人團隊寫信跟我說的其實只是要修改兩個句子,我收到信後馬上請工程師幫忙修改,但修改同時,我們卻也發現囧星人在臉書上發文批評udn,還影射說我們刻意炒作比較她與厭世姬(??)並且說應該要審稿後刊登(蝦小),最扯的是底下真的有很多網友鼓掌叫好:對啊先讓受訪者看過稿才刊登是禮貌吧。
原本不想多解釋,因為對於新聞自由的認知層次落差太大,我沒想到21世紀還會聽到兩蔣箝制新聞、彷彿威權時代的話語。想推薦這些人去修一些媒體識讀的課程世新大學有開課,不然五月初聯合報與TVBS有開相關的課程雖然學費要四千元,但四千元護一生別再說腦殘話我覺得很值。
今天假如是總統府說要先審稿才能刊登,那叫做總統文告不是新聞。今天如果囧星人要求審稿才能刊登,那叫業配文或廣告。
年輕世代不是很崇拜鄭南榕嗎?你們有搞清楚Nylon不畏死也堅持的是什麼嗎?有時間盲從不如多讀點書。
然後,囧星人團隊最不爽的就是我們下的標題:「魯蛇翻身當紅YouTuber 囧星人:這個社會很公平」導致一堆網友喊標題殺人。
這標題哪裡不對?看完全篇專訪與六分鐘網路影音專訪的人,會覺得這標題殺人?下這標題是我們認為,囧星人曾經在鄭捷事件與同婚法造成社會動盪之際都做了很棒的影片,她運用自己在網路的力量安慰也安撫年輕人,她的努力許多鐵粉不是一路看過來的嗎?也因為她的努力得到鐵粉的支持不是嗎?她沒有資格講這句話嗎?
我們正面肯定且看待這一切,所以才下了這樣的標題。
但是江湖沒有不踩雷,我們的好意被抹屎。當我們斟字酌句反覆思考,那怎樣才不會傷害受訪者的做法時。囧星人團隊開直播、繼續寫臉書罵我們輿論操作。
很多人說乾脆公佈全部影音與逐字稿啊,這樣就知道誰說謊。拜託,媒體討論公不公佈錄音這種事情大概出現副總統嘿嘿嘿事件以及行政院只有三個人上班這種會影響政局或弊案(不知道的網友可以先姑狗別急著發問)很多人抹屎說的,你們就是一群手上握有很多資源的老人,做這專題太?
我是老沒錯,但媒體資源不是這樣用的,我們面對所有批評更謹慎,我們不想把資源虛擲。願景工作室團隊這幾年努力探究社會問題,幫台灣找出路,很多政策的推動甚至都是因為願景議題的引爆,這才是手上有資源的人應該做的。
「世代共好」第一波就採訪了苗博雅、厭世姬、程天縱、徐重仁、張慧慈、顏擇雅、管中閔、宋欣穎、郝明義、吳承紘,全部都有全程錄影錄音好嗎。別再叫udn公佈,我們還有好多專題要忙。假如要操作議題或風向,這些受訪者中,只有囧星人最佳嗎?
為何其他受訪者不說要審稿呢?因為他們知道台灣是民主國家,他們更知道「言責自負」的道理。
就是因為我們是一群很老的人,所以呢,我們做這專題嘗試讓年輕世代的多元聲音可以被聽見,即使有些老人家聽起來刺耳,但我們就是勇敢地相信我們又老又有資源的讀者可以聽進去,讓兩世代嘗試接近彼此,《聯合報》刊出的世代共好專題共四個版面,有三個版就是在幫年輕世代說話。
這種政治不正確的題目,就是因為願景工作室希望台灣世代和解,更是因為有許多還燃燒著新聞魂又心胸寬厚的長輩在體制內努力撐出空間,讓採訪團隊得以發揮!
我想跟這個專題團隊的年輕人說,不要氣餒,把時間拿去憤怒難過,就沒有精力可以成功了喲。
身為靠點閱換現金的生活方式,有時間天天砲轟udn,我尊重也佩服。但我們跟多數人一樣,都是領死薪水的上班族,我們要繳高貴的房租(對,假如跟我一樣一直在媒體這把年紀也買不起房子)、照顧更老的家人、還要應付內外的鳥事與鳥人,每天有100件事情要想要做要解決,我們實在無法在24小時內回應囧團啊。
最後,我很難過地說,在這吵鬧的三天,社會某個角落有孩子被虐待致死,也有很多孩子被打進加護病房。這是台灣兒虐致死的平均天數,但關心孩子的人可能還比不上關心「囧星人與厭世姬大戰」的人多。希望兩位認同的話就分享專題,運用你們的影響力,讓更多人在四月兒童的月份想想身邊的孩子。
「兒虐告白」專題連結:http://bit.ly/2GgaAA5
ps.我在囧面前提到厭世姬只是純粹剛訪完她好嗎,我沒那麼多時間算計。我同時還在訪這個兒虐專題耶。
#今天請假才有時間po文
#我其實不是願景工作室的員工但我跟他們一樣相信正義不死
#不要找我筆戰我很忙要賺錢繳房租謝謝指教
#因為短短幾小時內超多人追蹤我加我好友但我還是要強調我是低調的媒體人會害羞追蹤前請三思
守門人理論例子 在 靈魂溝通阿卡西記錄 Facebook 八卦
認識處處阻礙你的潛意識守門人-"限制性信念"
本文引用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立即下架
是不是很常聽到這幾句話呢?
"我覺得像我這樣的阿宅,肯定沒有人喜歡!"
"我再怎樣努力工作也買不起房子的啦!"
"要是我有其他方法誰要選擇這樣做勒?"
"我覺得像我這樣的阿宅,肯定吸引不到女生"
"我的學歷那麼難看,肯定沒有老板要用我"
"我喜歡的對像不可能喜歡我"
"我再努力工作也存不到錢"
"我一定做不到的"
"我只有這個選擇"
"要是我有其他方法我才不會這樣做"
"一個月輕鬆賺十萬以上肯定是詐騙"
"我和處女座的人不合"...
"限制性信念"是我們潛意識中最古老的防衛機制之一,能讓人類不需要透過思考、單靠直覺就能在"不好的結果"發生之前,預先做出相對應的回避,就像是小時候當小孩子學會"被火燒會痛"之後,潛意識就會永遠烙下這個鮮明的"枷鎖",幫助我們日後碰到火的時候,不需要思考也會知道那是危險的、不回避可能會受傷。
從小到大,我們的潛意識中早已"設下"無數的枷鎖,以至於人們看到打雷會準備躲雨、碰到高處會有所恐懼、面對迎面而來的車輛會知道閃避、甚至看到野狗會有所防範。 而這"枷鎖"最大的特性是,必須要"特定"的條件之下才會觸發束縛,所以我們平常難以察覺到它的存在。
要徹底解析"限制性信念",首先我們要知道"信念"到底是如何形成。 信念也可以稱為"意識形態",要形成一個信念需要透過三大元素, "證據"、"解釋"、"情緒" ,且幾乎所有"信念"的存在一定都有其背後真實"目的",例如某些人曾犯了大錯,心中無法自我原諒,於是得要依賴宗教的信念,來獲得"自我"救贖。 而限制性信念的存在,目的就是為了要讓我們能"降低犯錯機會",這個目的看似立意良善,那又為什麼會讓人們畫地自限呢?
個中原因可以簡化成NLP的一句話"地圖不是疆域,限制性信念終究只是信念,而非現實"
理解"限制性信念"之前,我們得要先學會分清楚,什麼是信念、什麼又是現實?例如火會燒傷你的手,這就是現實,無論你的信念再怎樣堅強,只要是人類都無法突破這個"會被燙傷"的事實。但如果撒上鹽、做了特殊處理的時候(如宗教儀式),這時候理論上溫度並不會造成燙傷,但若你仍被限制性信念所束縛,那你肯定打死都不敢踩過去了!
話說回來,扯到跟宗教、科學有關的辯論很容易讓人迷失方向,尤其能量、靈魂之類的超科學,在這邊姑且讓我們放一邊。 讓我們用一個更簡單的分辨分法,對同一件事情,如果已經許多人證實"技術上可行",且該技術你能夠取得,那就是現實,如果你不願意做、無法做、或是做不到,很有可能就是"束縛"正在阻擋著你。
潛意識基於保護自身的理由套了無數枷鎖到身上,其實我們只需要單單"看到一個悲劇",例如自己的親人經商失敗而自殺的單一事件,光是這個事件,就已經足以滿足"情緒、解釋、證據"三個元素,因而枷鎖瞬間就套上去,讓我們一輩子會直覺的感覺到創業就會造成悲劇,縱然後來長大、過了數十年,這個感受仍然會持續存在。 請記住,潛意識不會理性的分析這些枷鎖到底是如何,它只會想盡辦法保護我們,就算矯枉過正也無所謂,畢竟"生存第一"。
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限制性信念也常發生在男女感情上,例如常見的告白失敗、被打槍而大受打擊之後,情緒非常低落、此時很可能"解釋"這一切要嘛是自己不夠好,再不然就是女人太可惡,自己的失敗就是最好的"證據"。 無論不夠好、或女人太可惡,這些也會瞬間變成"枷鎖",日後有喜歡的對象的時候,就會自動啟動,讓我們往往不知道為什麼,就是無法順利的和對方約會、牽手、甚至進一步交往。
簡而言之,"信念"若是在錯誤的情況下產生,就會成為日後阻擋成功的枷鎖。
很多人都有個誤解,以為要解決問題就是 "衝就對了"。
所以也會這樣勉勵不敢搭訕、不敢告白的阿宅們說"不衝怎麼知道會失敗? 先衝了再說啊! 反正多一個機會失敗也沒關系!",或是跟怕狗的人說"你就勇敢的摸下去就可以啦! 看! 狗狗都很喜歡我呢!",再不然就是跟找不到工作的人說"多面試就對了,對你又沒有損失!"... 事實上,以上我們常人認為很普通的建議,對已經有限制性信念的人而言,往往都會造成非常負面的效果,更進一步還會"強化"其信念,讓該枷鎖更加堅不可破,很多悲劇就由此而生,以後更不可能再有所作為。
問題就出在"證據、解釋、情緒"三大元素。想像一下,阿宅直接"衝"出去搭訕,結果會如何? 基本搭一百個大概就是被打槍一百次,這種失敗的痛苦情緒又再度陷入證據與解釋中,直接去強化自己原本的信念,告訴自己"看吧! 我果然不行! 再努力到最後都是悲劇吧!"。於是把自己更推入悲劇中,再也無法接受更多改變的可能性,現實中也常聽過,怕水的人,小時候被父母強迫踢下水中練習游泳,結果長大後一輩子打死不游泳,或是已經有懼高症的人,被強迫參加高空彈跳,嚇個半死之後打死不玩。
提出"反證"有用嗎?
很多人以為只要舉出"反證"就可以說服、幫助這些被束縛者,例如為了鼓勵學生上台演講,小時候老師總喜歡講一大堆"小時候很爛、長大後變成名人"的故事來鼓勵我們,但這種方式只能讓"還沒有被束縛"的人心中懷有憧憬,對於已經產生厭惡感的人毫無幫助。 從感情來比喻,若對一個交不到女友、憤世嫉俗的阿宅說"你看那個小王,他也是沒車沒房,但卻也能交到不錯的女友啊! " ,此時阿宅絕對無法接受,反而會更激烈的告訴你"那個小王的爸爸其實很有錢,那女人只是為了要錢、根本不是真心,如果小王爸爸沒錢,他也交不到女友啦!"
我也曾經碰到一個朋友,我們花了好幾天只為了討論"台灣年輕人創業能否賺到錢?"這個話題,對方舉了他爸的失敗忠告、他老師的說法、以及他同學朋友如何、外加一堆台灣經濟很爛的新聞,就只是為了要證明、要讓我認同,年輕人創業根本就是當炮灰、一點都不是件好事情。 而我也是舉了一些我朋友的例子,例如韓國以新台幣5. 29 億元收購台灣Gogolook 軟件公司,當然他照樣指稱那只是運氣好或有富爸爸,最後我淡淡的跟他說,你眼中所見都是失敗、都是悲劇,實際上你連第一步都沒有踏出去、都還沒跨到這個領域就已經下足了定論,而我跟你最大的不同,雖然我跟你同年,但我已經真真實實的經歷過,且還因此賺到人生第一桶金。
看勵志的書籍、參加激勵課程無法治本,那是讓自己更慘的慢性毒藥!
現在我們知道,無謂的激勵、讓自己暫時有勇氣衝,都無法確實的打破自我的束縛,很快又會"故態復萌",以至於台灣每次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都是"激勵類"的書籍,且那些瘋狂砸錢參加過激勵課程的人,多數最後也沒能確實的"改變"自己。
很多人都說"貧窮會世襲",其實應該改為"限制性信念會代代相傳",父母認為不可能達到的事情,往往從小就會如此教育小孩子,因此小孩長大以後,自己都不知道該束縛的存在,只是自然而然的產生某些價值觀、因而被影響一輩子。典型的台灣父母給小孩的信念例如"文憑",讓我們這一代從小就受盡考試壓力、只為了追求更好的學校、更高的學歷,並且還會以為只要有碩博士畢業就必定會有好工作、有好工作就能賺很多錢、就能順利得到異性的青睞然後安穩過一輩子...。
當我們接受了這個信念,我們也就只能依循這條"道路"前進,潛意識直接幫我們封鎖了"其他的可能性",當然也就沒有轉變的可能,這就是限制性信念影響整個社會、影響階級流動最深遠的地方。 巨觀而言,我們幾乎沒有辦法改變這樣的自然現像,但從個人的角度,想要破解這樣的信念,並不是沒有可能。
解說到此,我們已經認清楚,因為有限制性信念,間接影響我們不敢離職追求更好的工作、就算被男友打還是不願意離開、因為怕自己失業所以寧願在家當米蟲、就算知道自己很想要脫離單身卻也不願意跟邪書學習...,說到底,真正在掌控我們行為並非我們的理性,就算我們知道"應該"做什麼,總會被自己給打敗。 限制性信念也就是一種"舒適圈"的概念,除非這個小圈圈待不下去,否則就算理性"知道要跨出去",實際上腳抬到一半都會收起來裹足不前。
問題是,大家就算"知道"原來自己已經被限制性信念所困,然後每天告訴自己"我不要被限制、我要突破",卻還是徒勞無功,就像一個自卑的阿宅,縱使對自己再說一千次我好帥,事實也不會有什麼改變,因為你的這個行為,建立在自己都認為自己很醜的基礎上,你想騙誰呢? 別氣餒,這並不是因為你不努力,而是因為你得要學會"繞過"潛意識的防衛,畢竟守門人也是為了你好才設下重重防線,你如果沒有更強烈的決心,當然就會徒勞無功。
人的真實欲望不可能被消除,卻有可能被覆蓋、轉移!
這就是為什麼傳統心理咨商、輔導方式近乎沒辦法解決這類的問題。但絕對是可以被突破的,且大多數情況靠我們自己就可以改善限制性信念,要破解這個"魔咒",需要兩把"關鍵的鑰匙"-
第一把,就是"想辦法找出障礙的根源"。
要打開通往自己潛意識的"後門",這把鑰匙往往就藏在那"心靈最黑暗的深處",例如小時候很胖、被人身攻擊的自卑記憶,或是父母節儉過頭,導致用錢極端的斤斤計較,也有可能是與親人、朋友間的摩擦所導致的不滿,甚至是因為自己沒錢、由心自然而生對有錢人的對立情緒...,換句話說,也就是每個人心靈的黑暗面。 當某一個負面事件發生、創造心靈黑暗面的時候,潛意識就會制造一個限制性信念試圖"封鎖"未來再次遭受痛苦的可能性,幸好,這個過程具有"可逆性",只要反過來找到源頭、取得鑰匙,就能打開信念的"後門",並開始逆轉的過程。
第二把,就是"用新的信念加以衝擊"。
當我們打開心靈深處的後門時,我們才會獲然驚覺,原來自己是這樣被困在框架中而無法自拔,唯潛意識的編碼就像內存一樣,無法被"直接刪除",需要有一套"新的程序"來完整覆蓋。(請注意這個重點,很多人因為親戚朋友陷入邪教、或老鼠會而無法自拔來問我有何方法,或是以為"反洗腦"真的能把原來的意識形態刪除,這樣的理解是完全錯誤的,唯一的方法,就是理解原本的根源,之後用另一個更強大的意識形態來覆蓋,才有辦法取代之前的信仰,這也同時解釋了,為什麼很多老鼠會、邪教被"法律鏟除"後,多數信徒並非大徹大悟,而是"轉往其他老鼠會、邪教。)簡而言之,也就是仿真當初"信念被制造"的情況,只是這次目的是要製造"與之前不同"的信念,一樣是透過"動搖、植入、強化"的順序來執行。 最直接的實踐就是,給自己創造"衝擊"的機會,只要能確實的衝擊自己的情緒,就有機會放入全新的價值觀,或者我們應該說,每一個你現存的"想法",大都是"很久之前"被某個衝擊的機會所"埋入"你的潛意識中逐漸茁壯成長成為今日的局面。
拿我個人的經驗來說,當初我會"毅然決然脫離阿宅"的契機,嚴格說來是在於我把我擺到一個新的環境,我親眼看到非常多男女同學都可以開心的打打鬧鬧當朋友,同時也有很多人自然的交往,感受到極大的衝擊後發願改變,而後才會接觸到各種心理、兩性相關的書籍,改變我的一輩子。 也許現實中沒有那麼多特殊的機會、場合,但只要能給予相關"衝擊"還是值得多方嘗試,例如想辦法參加通常都是真正的有錢人才會參加的活動(當然,需要一點手腕),就有很大的機會從中受到刺激,進而把自己的意識形態轉換到另外一個不同的境界,再不然,花錢回學校進修上課吧! 對自己的"身分"做一些調整的時候,因為所處環境與際遇、身分的不同,思維必定也會有所改變。 當然,也有不少人光是閱讀幾本比較有衝擊的書籍也能產生相同的效果。
取得這兩把鑰匙之後,任何人幾乎都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意外"的改變,往往自己都難以相信,但也唯有"改變"之後後的你才會真正理解,這確實就是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只是這個"一念"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可真的真的不簡單呢
守門人理論例子 在 守門人理論例子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 的八卦
關於「守門人理論例子」標籤,搜尋引擎有相關的訊息討論:. 守門人理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Wikipedia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20年12月22日(星期二) 18:15。 ... <看更多>
守門人理論例子 在 守門人理論例子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 的八卦
關於「守門人理論例子」標籤,搜尋引擎有相關的訊息討論:. 守門人理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Wikipedia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20年12月22日(星期二) 18:1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