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大家將來都可以超越郭台銘
昨日參加鴻海教育基金會舉辦的「第三屆鴻海獎學鯨頒獎典禮」,我也以「過來人」的身份親自出席給予學子們鼓勵!
鴻海獎學鯨計畫的源起是我看到台灣有許多家境困難,卻因法令資格限制而無法申請補助的優秀學生,因此成立獎學金,讓領有中、低收入戶證明的學生,以及雖不符合政府資格,但經學校、里辦公室等單位確認為清寒家庭的學生與身心障礙、特殊境遇學生皆可申請,彌補政府社會安全網的不足。
這次有位臺北科技大學能源與冷凍空調工程系所博士班一年級的廖健亦同學,因為父親受傷失業,母親又罹患癌症,家中經濟靠他支撐,他因此必須打工支持家計。有了鴻海獎學金,讓他可以有多些的時間在課業上。
我聽到他研究的是如何讓空調藉由AI而節能時,便表示這對國家節能是相當重要的,因此現場我跟他說,我願意將三創的空調節能計畫交給他執行。因為我知道這些優秀的人才缺的是舞台和機會,而我們很榮幸可以在他們人生的這個階段,給予一點幫助,成就他們。
我希望鴻海獎學鯨不只是給予金錢上的援助,並且讓學生有自信與機會去發展天賦、追求夢想與實現自我。希望大家將來不只可以做郭台銘,更可以超越郭台銘!
#第三屆鴻海獎學鯨 #給年輕人機會
#希望大家將來都可以超越郭台銘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500的網紅林佳龍,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十二年國教上路,國中會考當天,不論氣溫多高都不開冷氣?立法委員林佳龍今(7)天在教育文化委員會質詢教育部次長陳益興,林佳龍表示,去年國中基測及高中指考時,各考場均開冷氣,但明年的國中會考,教育部卻以近5年全台5月月均溫不到28度為由,拒絕再開冷氣;林佳龍痛批,去年台北每日最高氣溫超過28度的天數有2...
學生清寒證明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生命的領悟》一個願意為了自己的身後,此生吃盡苦頭,全力以赴的音樂家。—Esquire
*陳瑞斌,你可能不熟悉,也可能因為對古典音樂涉獵,你早已如雷貫耳的名字。
他曾經在三十歲前得了近二十個國際大獎,其中五個是鋼琴大賽首獎,他是華裔、台灣、説中文的人史上得最多國際大獎的鋼琴家。但面對其他以色列、俄羅斯、德國、中國、日本、猶太人,有文化部、企業全力協助其古典音樂家在國際樂壇,那些人不必參加比賽,已在國際朗朗乾坤、大放異采。而出生台灣,台灣的文化部對所有國際得音樂大獎的得主幾乎沒有作為,陳瑞斌只是其中之一,加上家境清寒,他註定要走一個人的路,沒有後援,自己努力。於是堅持演奏角色的他,生不逢時,更生不逢地,為了理想,咬著牙走上了難以想像孤獨的路。
「以前我一直作夢,以為比賽完,拿到獎,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因為從音樂歷史上看來,很多偉大音樂家彷彿都是得了獎就平步青雲。我以為只要做到那樣,就與他們畫上等號,但事實不然。」
*陳瑞斌說,學音樂的他至今不理解也不擅長台灣的商業社交時代,即使如此,他仍得勉強了解音樂以外的世界,與社會、企業打交道:僅管多數時刻在社交場合他是害羞且退卻的。他仍然得想辦法適應,因為沒有人支持,音樂演奏會,根本開不成。
*從童年吃他人所不能吃的苦,不到三十歲得別人難以項背的獎⋯⋯五十歲的陳瑞斌說:「我要面對的不只是音樂而已,我覺得我現在是一個人生半失敗的階段。」
*面對現實的挫折,陳瑞斌換了一個角度看事情。「我不是為了現在而活的,而是為了死了以後而活。」
「如果是為現在而活,我的日子這麼苦,我大概老早就轉行了。」
*音樂的主流已經不在音樂會的舞台上,而是教學收入。但陳瑞斌堅持不走這條路,因為收了學生收入高了,少了練琴時間,琴藝一定會退步。
*他希望「有一天如果我走了,可以留些演奏、聲音給社會,那麼從我手上出來的東西就會跟別人不同。這也是我對此生的交待,不然我13歲吃盡苦頭、窮苦到難以置信,一個孩子孤零漂泊海外,意義在哪?」
*許多年輕人不知道如何選擇人生方向,陳瑞斌相信,一個人對自己所做的事情不感興趣,即使成功了,也很痛苦。「我不相信那樣的成功,會很快樂。」
「成功對我而言,不是一個時刻,而是一條路。」陳瑞斌說,很多人看成功,是看一時的,但他看的長遠的,甚至身後的。「對一個音樂奉獻者,成功不是一時的。」
他也指出,人生在世,靠工作賺錢,通常不難,但「如果我做的東西是最好的,你賺再多錢也買不到,那才是真正的可貴,當然後者通常是傻瓜。」而他正是這樣一個儍瓜。
「我這一生留下的絕對不是錢,而是與音樂有關的東西。」
在音樂演奏路上,他選擇當一個不悔的獨行俠。
Hope you like this interview by Esquire Magazine
🤓 "What I’ve Learned"
揚名國際鋼琴家陳瑞斌 - 孤獨鄉愁下的熱情音符
天使的手指、Lazar Berman唯一亞裔弟子、音樂外交使者 #Esquire #pianist #君子雜誌
>我從小就碰鋼琴(5歲),但在出國以前,其實沒受過什麼正統音樂教育,就是土法煉鋼地練,直到後來去了維也納讀音樂,才開始能比較能夠享受在音樂裡。
>細漢時,父親規定每天練琴都要用錄音機錄音起來給他聽,後來我學會把電視轉靜音,一邊彈琴一邊看卡通。
>剛到維也納時很苦,那時我13歲,德文還不會說幾句,一年只打兩通電話回家(長途電話太貴),申請居留證什麼的都得自己來。到各個國家比賽也是自費,機票食宿幾乎就把贏來的獎金花光了。
>維也納是座非常神奇的城市,我的音樂視野一下子被打開,身在那樣的環境──就像被雷打到一樣被點醒,關於音樂,我什麼都想要,不停地學、不停地聽。
>現在比較不會了,早期歐洲人會覺得在古典音樂殿堂他們才是「正統」,我們這種東方臉孔上台都是異類,我不服氣,我就用比賽去證明他們是錯的。
>第一次離開家鄉,一相隔就是十來年,我在機場等我家人時,我好怕我爸認不出我。
>我很珍惜我每次表演的機會,那不僅僅是一場演奏會,它可以承載著更多有意義的事情,例如公益、例如外交。表演之外我還可以做很多有影響力的事,這樣的結果其實遠超過我當初單純彈琴的初衷了。
>在音樂面前所有人都是一視同仁的,音樂無國界這句話是真的,它可以打破疆界、國籍、種族的藩籬,不管出身底層或上流、身分是總統、女皇還是大企業家,人人都可以是我演奏會的座上賓、人人都能為音樂所感動。
>音樂是讓世界認識台灣的重要籌碼,我現在演出常常會跟我們傳統音樂表演者一起巡迴,我們在世界諸多大型音樂廳裡演奏過《愛河暢想曲》、《福爾摩沙敘事曲》等,我希望能讓更多人聽見台灣土生土長的音樂作品。
>關於琴藝,以前是老師教的占七成、領悟占三成,年紀越來越大以後則相反,當然這個道理老師也很早就跟我說了,但沒經過歲月洗禮的無法體會。
>音樂比賽是很殘忍的,我看過太多這種心碎的場合,每個選手準備、練習時間都是以年為單位,但輸了就是輸了,很現實。
>我的老師Lazar Berman年過半百後才揚名國際,大器晚成,成名前他都被蘇聯共產黨鎖在國內,可他就是一直彈一直彈,那種對於音樂的執著,深深地影響了、也支撐了我在音樂這條路上的熱情。
>我是首位受邀去東歐演出的台灣音樂家,亦是羅馬尼亞文化部簽約表演的音樂家。我去烏克蘭表演的時候,他們文化部與外交部長在後台和我聊了三個多小時,談設立在台代表處的事。
>上彈演奏前唯一要做的事:就是不要彈琴。沒有啦!其實都在檢查硬體設備,空調、燈光等因素其實蠻影響演奏狀況的。
>我不太善於言詞,對我來說,音符的想像勝過語言文字,是我連接整個世界的最好媒介。現在想想,這條路的確是蠻適合我的。
>戰鬥民族俄羅斯的聽眾是地球上最難討好的,也不是說他們難搞,因為古典音樂對他們來說是日常娛樂,難免會用高規格耳朵去檢視。有次我在俄羅斯演出,一位老太太淚流滿面地來到後台找我,哭哭啼啼地對我說了很多話,我聽不太懂,透過翻譯才知道她深受剛才演奏而感動。
>人一定要能接受孤獨,唯有在獨處的時候,你才能夠反思自我。
>我第一次遠離家鄉還未成年,多年之後才歸國,這段年齡理應是一般人青春最重要的時刻,然而我是孤身一人,沒有長輩教我要怎麼「做人」,我以東方遊子的身分在西方國家闖蕩,人生的處事應對都是自己摸索出來的。
>我非常享受搭長途飛機的時光,我靜靜地待在座位上,發呆、思考、也可以寫些東西。
>音樂路很苦,因為它沒有一個標準,我覺得我能夠這樣堅持,就是──別想太多。
>我覺得學音樂,興趣培養很重要,但不要設立目標,華人的習慣好像投資一定要有報酬──學音樂就是要換取某種價值,這是不好的,會扼殺小朋友對藝術的參與心。我看過太多例子:小時候學了好久的樂器在長大後因為達不到所期望的地步而放棄,太可惜了。
>樂譜終究是工具,怎麼彈?怎麼詮釋?我想最終還是得靠人生的體悟吧!我大概每半年就會喜歡不同的東西、或說稍稍改變一下演奏方式,音樂的情感很容易還諸在生活的經歷上。
>人生如果遇到了什麼瓶頸,我只要坐回到鋼琴前彈琴,很多事就會有所解。
陳瑞斌,揚名國際的鋼琴家,台灣台南出身,13歲時以跨級之姿攻讀維也納音樂學院(正取生,後以第一名成績畢業),獨身一人在外闖蕩,16歲便在義大利拉赫曼尼諾夫國際鋼琴大賽中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得獎者,登上歐洲最著名維也納愛樂廳首演,不到20歲就奪得各大國際權威性鋼琴大賽5項金牌、18項國際鋼琴音樂大賽得主,堪稱是重量級國際鋼琴競賽中的常勝軍,被譽為神童,後成為已故俄羅斯鋼琴大師Lazar Berman唯一一位亞裔直傳弟子,並獲德國漢諾威音樂院最高獨奏家殊榮。其精湛而令人心醉的演奏技巧被國際傳媒讚譽為是「天使之手指」,深具舞台魅力,廣受全球古典樂迷與樂評推崇。
學生清寒證明 在 我是中壢人 Facebook 八卦
桃園市平興國中應屆畢業生沈修翔榮獲2015年總統教育獎,沈修翔和妹妹是由印尼籍的母親單親扶養,母親因為罹患癌症,家庭經濟陷入困境,但修翔並未因此自暴自棄,反而連續兩年帶領球隊贏得全國合球冠軍,樂觀進取的態度,讓全校師生都相當佩服!
這位充滿陽光、笑得很靦腆的學生就是今年的總統教育獎得主沈修翔,可是誰知道在陽光的背後,他卻是在逆境中成長的孩子。
從小喪父的他,跟妹妹由印尼籍的母親一手帶大,母親在他小的時候就發現罹患癌症,與病魔抗戰多年,又得要做手工來養育他們,家境清寒;修翔很早就懂事了,是學校的合球隊成員,他除了要撥時間陪媽媽到醫院化療之外,也率領合球隊連續兩年拿下合球全國冠軍,因為他的特殊表現,讓他榮獲今年的總統教育獎。
修翔身高雖然只有170出頭,卻以體能、速度彌補了身高的不足,在球隊裡,他是重要的靈魂人物,履履指揮隊友執行各項戰術運用,才能屢創佳績,這次總統教育獎,他的隊友們給予熱烈的推薦。
沈修翔成長過程雖然辛苦,卻是以表現來證明自己,同時又以極佳的人緣,得到隊友們的信賴,而他的母親身體狀況也漸入佳進了,讓修翔能夠更光明的迎向未來!
目前他已經就近申請到育達高中就讀,除了能夠回校繼續打球,還可以照顧母親,未來他也想好了要當一位體育老師,以好的表現來回饋母校,同時報答母親辛苦養育的恩德。
桃園新聞 黃麗婕 楊仲強採訪報導
學生清寒證明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評價
十二年國教上路,國中會考當天,不論氣溫多高都不開冷氣?立法委員林佳龍今(7)天在教育文化委員會質詢教育部次長陳益興,林佳龍表示,去年國中基測及高中指考時,各考場均開冷氣,但明年的國中會考,教育部卻以近5年全台5月月均溫不到28度為由,拒絕再開冷氣;林佳龍痛批,去年台北每日最高氣溫超過28度的天數有22天、台中有28天、高雄更高達29天,不准考場開冷氣根本是把考生當次等公民看待,漠視考生權益,將引起軒然大波!
林佳龍質疑,不論國中或高中考生,去年大多數人都選擇冷氣考場,以去年為例,國中共計有22萬餘名考生應考,僅有不到3%的考生選擇不吹冷氣;而高中考大學的指考每年也只有少數因體質關係或擔心感冒的考生,各考區才安排讓這些考生在常溫下應試。
林佳龍詢問陳益興,為什麼十二年國教上路後,會決定明年5月的國中會考全國考場不得開冷氣?陳益興回達,這將可以省下4000 多萬預算。
林佳龍指出,陳益興以「5月月均溫未到達28度」為由,明年的國中會考決定不開冷氣,並不能說服他;林佳龍表示,氣象局是把白天跟夜晚的溫度一起平均,但依照氣象局的統計,去年台北每日最高氣溫超過28度的天數有22天、台中有28天、高雄更高達29天,在台中,去年5月平均溫度雖僅有26.9度,未超過28度,但在5月15日最高溫高達33.8 ,去年台北在5月1日的氣溫更高達35.9,前年5月22日,台中的最高溫也高到34.2度,不可能有人有能力保證,明年五月下旬舉行的國中會考溫度不會高於28度。陳益興現場則答覆,將審慎評估,但並未承諾是否開放冷氣。
針對院版「各級學校扶助學生就學勸募條例草案」,林佳龍表示,「各級學校扶助學生就學勸募條例草案」第四條規定,學校勸募所得應專款轉用,學校勸募所得金錢只能用於補助經濟弱勢學生之學費、雜費、代收代辦費、餐費或教育相關之生活費用,不得移作它用,此法條規定過於嚴格,欠缺彈性。當學校遇到三餐無法溫飽的清寒學生,開學期間往往會打包學校營養午餐讓學生作為晚餐,但寒假期間則無餐可用,校方則改為捐助寒署假期間餐費及禦寒衣物給清寒學生,但如依照院版草案規定,則無法繼續幫助,因為寒署假期間餐費及禦寒衣物的費用不屬於「教育相關之生活費用」;林佳龍亦提出修正動議,將可動用於勸募資金範圍增加「及其他扶助經濟弱勢學生之必要支出」,讓此法保障弱勢學生的範疇更為完整。
另外,林佳龍也指出,依照行政院版「各級學校扶助學生就學勸募條例草案」第十二條規定「學校勸募行為不得向因職務或業務上關係有服從義務或受監督之人強行為之」,此法令也沒有規範利害關係人的捐贈應該受限制,比方說與學校做生意的廠商,他也會在協商時提出修正動議,也希望教育部能主動提出修正案,讓此法更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