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09.28 柱柱姐教育重建宣言
【重新找回教育的核心價值,建構重道尊師的校園文化】
(本文歡迎轉載、分享)
自1990年代開啟的教育改革,是一場民間與政府合力推動的社會運動,對我國教育進行了全面性的改造。其中,以「教育鬆綁」與「暢通升學管道」兩大主軸的影響最大。前者改革了中小學課程、師資培育與校長遴選機制,確立教師專業自主、家長參與校務等原則;後者廣設了高中大學、實施多元入學,並推動十二年國教。整體而言,獲致相當成果,但無可諱言,也衍生不少問題,其中最令人憂心的是,教育的核心價值也在教改浪潮中被侵蝕掉了。
教育的核心價值為何?簡言之,就是「尊師重道」四個字,古有明訓:師嚴然後道尊,道尊而後學固,尊師而重道。然而歷經二十多年教改之後,自古以來「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的為師之道,正面臨著角色任務多元與工作重新定義的挑戰,現在的老師一方面必須在課程教學與科技運用的快速變遷中不斷成長學習,一方面又要在學生受教權與家長參與權高漲的校園中持續溝通折衝,動輒得咎,身心俱疲,導致離職或提前退休者比比皆是。再者,教師法早已賦予老師「專業人員」的地位,勞動三法修正後又還給老師組織「工會」的權利,老師的工作屬性在「責任制」與「工時制」之間爭議不斷,不能果決定位,不僅稀釋了社會大眾對老師的崇高敬意,亦打擊了默默耕耘、盡心盡力的基層教師士氣。同樣受到衝擊的還包括承擔校務重任的校長們,各界對校園民主後的校長"再定位"不願正視,亦導致校長們有不如歸去的感慨,因而出現了退休潮。對此,我們必須徹底檢討,終結教育界的士氣耗損,因此,重新建立新師道、新尊嚴,實已刻不容緩!
其次關於「重道」,就是遵循老師的教導,亦即注重品格道德的實踐與養成。現在的學生,可說是深受關愛的一代,也是價值觀混淆的一代。少子女化的結果,絕大多數孩子都受父母親細心呵護,也使學校逐漸實現了小班小校的理想,「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翻轉了整體教育。然而,在享盡一切關愛的同時,卻也因為個人電子用品普及,過度強調自由尊重,應有的道德規範逐漸棄守,只在乎自身權益、不知感恩付出的自我本位之心瀰漫,「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只要得不到就玉石俱焚」的偏差行為亦不時顯見。對此,我們不能再坐視、輕忽,必須嚴肅面對,重新教導學生之道,實為當務之急。
基於上述,謹提出六項具體「教育重建」面向:
一、 經典教育與生活實踐:
全面推動以東西經典為主的閱讀運動,從『心』的建設修持開始,並結合生活實踐與勞動教育。學校要做特色,先問本色,先做本業。
二、 觀摩百業以鑄新師道:
以教師專業發展為基礎,以百業為師,創造『有基本規範,也有彈性奉獻可能』的教育人工作模式。鼓勵教師專業成長,提高教師進修經費。
三、 家長參與與成長交流:
建立在學學生家長參與校務的明確機制,表達異議透明化,但不干預教學運作,借重家長背景與專長分類,與各種行政和輔導工作接軌。
四、 校長責任與能量轉換:
全面檢討校長儲訓課程與遴選制度,因應時代變遷並融入社會,重新賦予校長權責相符的辦學空間。
五、 學校永續和資源共享:
落實正常教學與進路輔導,穩定十二年國教入學制度。中小學校園除應是國民教育的基地,也能於改善設備後,兼具終身學習園區之角色。高等教育除致力學術研究,亦應重視教學,以提升大學生的競爭力與就業力。
六、 大力支持原住民教育:
原住民永續發展的希望在教育,以漢人各族群思維為主導的教育政策不符部落需求甚多,應落實原住民族教育法的課程自主,並提供原住民大學生全免學雜費的待遇,以促進族群地位提升。
今天是2015年教師節,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若要翻轉世代,洪秀柱為未來十年發布教育宣言,讓我們一起努力重建教育六大面向,以達成2025年培育品格能力,重道尊師的校園文化;樹立人才成長,教育興國的時代典範。
#洪秀柱 #教育重建宣言 #重道尊師 #教師 #核心價值
延伸觀看:
https://youtu.be/vWZ6n1zp4JY
王政忠 遠見雜誌
學校本位課程定義 在 陳良基的創新筆記 Facebook 八卦
校務諮議建言
上週五(3/31)是台大一年一度的校務諮議會議,前年開會的經驗發現諮議委員所提供的意見,都非常珍貴,而且討論過程的智慧激盪,更值得學術主管共同參與,所以去年起所有學院院長也都受邀一起在會場。今年我們邀請四位海內外的大學校長、人文領域的黃院士,為加強產業經驗的協助,也邀請三位我熟識的海內外企業家與會。主辦工作由秘書室負責,在林主秘領導下,感謝所有秘書室同仁的辛勞,一整天的會議,包括特地安排參觀校史館及新設立的 Design School,所有活動相當順利
一大早,楊校長報告完校務的願景與實踐後,就是接連三場次的校務建言討論。內容非常精彩,我摘錄部份我認為跟大家相關的意見,略作說明。校務諮議的建言概分三個範疇: 大學整體定位、教師職涯規劃、及學生培育。
在整體定位與策略方面,大家著墨最多的是,台大如何成為一個偉大的大學( Great University),定位上偉大的大學應該要能辨識學生的長處(扮演伯樂角色)、挑戰、激勵學生,並幫助學生成為領袖。意即 Identify, Challenge, and Preparing。要以長遠、開放的眼光擘畫未來,並擇善固執,尋求突破,實地去做,找出對的事,堅持一段時間,關鍵是必須有執行力去做,形成對的循環。委員們也期許台大除了以排名作為指標外,能積極尋求更好的規範來定義偉大的大學。
教師培育方面,普遍建議在舉才時,一定要盡全力尋找最好的人才,建立對傑出人才加速升等的機制,減低初任教同仁之授課時數,採行 Mentorship 制度,並在升等前,有預審機制,一方面輔導有困難的年輕學者,一方面也讓同事間有機會了解同儕優異的研究能力。積極實踐休假進修的制度,使教師能定期走出學術「舒適圈」,銜接國際前瞻研究,並積極鼓勵教師帶領研究團隊開創公司,學校才能了解如何訓練對未來產業有用的人才,也能創造研究成果對社會的影響力。
大家花最多時間討論的是學生的教育,首先,委員們都有共識,好的大學最重要的是培育優秀人才,能夠獨立學習 (Learn how to learn)、獨立思考,對社會、國家、人類做出貢獻。但是,委員們也對以下幾個現象極為擔心,包括: 台灣社會風氣目前流行小確幸,年輕人的雄心抱負不如國際上同年齡層者,對前瞻研究的信心不足,攻讀博士學位產生遲疑,出國進修人數大幅下滑,缺乏國際歷練與視野磨練,不利國家長程發展等等。
委員們對學生培育的教育議題發言非常多,其中有兩項,我個人覺得很值得讓關心台灣未來人才培育的專家們深思。第一、「考與綱」的關係:目前教育部政策是考綱合一,固然是遷就”考試引導教學”的現實。但與會委員們幾乎一致都認為台灣教育把我們聰明的學生,限制在花時間準備考課綱、從窄小知識範圍內尋求標準答案的漩渦裡,是許多問題的根源。學生因而從很小就失去學習的樂趣,失去探索學問的好奇心,失去思辨的訓練。但關心孩子的家長們,似乎天生就怕小孩輸在起跑點上,如何讓社會大眾對教育有”看長不看短”的共識,是一大關鍵。
第二、跨領域學習:這在國際任何國家的大學已是常態,但在台灣,文理醫農工商等等細分選項,皆因考試之便高中時期即已過早分科,學生跨領域學習機會變少,文科學生的出路被限制,科技領域學生又因而少了現代國民該有的深度人文素養訓練,無法帶領社會更上層樓的能力。更雪上加霜的是台灣的大學學系體制僵化,科系的本位主義,使得這十幾年來,國際頂尖大學紛紛強調未來人才培育以跨領域學習為主的做法,在台灣的大學校園寸步難行。委員們紛紛指出,最重要的關鍵是教育部應對大學教育鬆綁,放寬各種招生名額的限制、含碩、博士班的名額限制。這些限制讓學校無法自主打破系所籓籬,因而沒有額外資源開辦跨領域學程,專題或主題式課程亦無法生存,導致切割人文與科學的統整機會,科學的學生很難體會人文、社科、管理、藝術的美感精髓,人文的學生也難以從專題合作中領會科學的邏輯與思維。這個問題,深深考驗教育部在教育與管理間的智慧,以及如何取得立法院的監督信心。正好,前天有朋友傳給我這個連結,談的就是跨領域學習,何須再選系,就是闡述這些觀念,非常值得大家看看。
其他一些教學技巧性的技術問題,例如:善用線上課程、翻轉教室、研討課程、引進業師、增加基本能力訓練等等就不在贅述。不過,我很贊同會中校長們所引用的一句話,出自李政道先生。他說: 「只能答,不能問,非學問」。(我查網路整句似乎是: 要創新,需學問,只學答,非學問。)這句話很有意思,學問學問就是要學著問,不是要學著找答案。台灣的教育離真正傳遞學問,看來還有不少距離,可能要社會、家長、老師、教育機構一起努力,才能有效培育未來社會所需的棟梁人才!
http://www.storm.mg/lifestyle/88087
學校本位課程定義 在 {Fish睬政治}孫博萮 Facebook 八卦
【為什麼那麼多台灣人內建 #華腦?】
今日台灣人
對於自己「還沒有國家」的認知如此薄弱、
對於「祖國中國」有著莫名其妙的嚮往與情懷、
對於台灣的「國家」是「中(華民)國」如此深信不疑、
不但內建了各種黨國遺毒的意識形態
對「拳頭大」、「拼經濟/發大財」這種口號毫無抵抗能力
都是「歸功於」中國黨敗逃到台灣後的「黨(國)化教育」所賜
一同來閱讀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何卓恩教授的文章〈黨化教育 vs 公共教育:《自由中國》的教育論述〉
你將更清楚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台灣人內建 #華腦?
#高血壓患者請斟酌閱讀
[摘]
>>>國民黨敗退到臺灣,檢討失敗原因,認為政治上的腐敗、軍事上的錯誤尚屬其次,最根本者為教育的失敗。蔣介石認為:教育的失敗原因在於學校對學生的政治思想失控,「對於人生處世的意義和革命立國的道理,讓教師們隨意閒談胡說」,學校「充斥了共產主義的國際思想,否則就是自由主義的個人思想,而對於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幾乎消失淨盡,其對於三民主義和民生哲學,不但諷刺譏笑,而且破壞反對」。為防止重蹈覆轍,他特別強調整頓教育,加強教育控制,宣稱「要以三民主義的思想精神,完全浹治於每一個學生的精神、思想、生活和各種學術、課程之中」,使其「結合在本黨三民主義旗幟之下,共同一致的消滅共產主義」,重建 「三民主義新中國」。因此,決定實施比大陸時期更加徹底的教育政黨化。<<<
>>>所謂教育政黨化,任鴻雋曾下過一個定義:「(一)把黨的主義或主張,融合在教課中間,使他漸漸地浸灌到學生的腦筋裡去。(二)教育的事業,由黨的機關或人才去主持,使他完全受黨的指揮。」<<<
>>>羅大年指出:教育當局歷年來一直致力於減輕學生負擔,連中學生國文、數學、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等基本課程的學時數都減少了,學生仍然感到負擔沉重。之所以沒有效果,是因為「教育當局所想的辦法是藥不對症的,甚或可以說是風馬牛不相及,因為使學生負擔繁重的並不是課業,而是三民主義、總理遺教、總統訓辭、總裁言論、救國團發下的小冊子等等。而且經常舉行考試或測驗,學生們除研讀之外,更要整段整篇的背誦純熟,才能得到圓滿的分數。……我們觀察世界上的民主國家(恕我們不能把『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包括在內),沒有任何國家是勒令學生必讀某一種主義,必讀當政者的言論和訓辭的」。<<<
>>>在國民黨黨化意識型態之下的臺灣,三民主義像中世紀的教皇僧侶們對於宗教教義,只有信服的自由,沒有反對及批評的自由<<<
>>>有家長反映,一九五五年七月臺中市十一所中等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放假前,每個學生都接到一份各校校長和家長會長聯名簽署的《為揭破奸匪陰謀告青年書》,要求學生仔細研讀,書寫心得,於開學時連同原件一併呈交學校,否則不准註冊。<<<
>>>這裡的「黨霸教育」,不僅是指教育的政黨化,而且更進一步指向教育的黨霸化,也就是黨內「極少數權勢核心人物」以黨為私人工具,再以黨的名義壟斷整個社會的教育,「造成百分之九十九的清一色的局面」。這種黨霸教育的背後,實際上是「根本不把人當人」,因為教育的應有目標是以「人」為本位、從「人」出發又回到「人」的,「教育
是國家的公器,不是任何黨派推行政治的私器。<<<
http://tao.wordpedia.com/show_pdf.ashx…
#台澎代管區立法委員參選人孫博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