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景色比人類的歷史更淒涼。“
― Gerda Taro (格爾達 · 塔羅 / 德國戰地攝影師 1910 - 1937)
"屠宰場外邊的廝殺始終持續。對於暴力的飢渴猶如某種依然無解的傳染病,那慘酷的殺戮輕易翻越屠宰場的矮牆,招搖地蔓延在日常生活的街坊與市集。頓時間有股錯覺 —— 屠宰場裡的熱身彷彿只是練習,不過僅只具有假設性質的模擬而已,只為了在屠宰場外那更瘋狂、更巨大的屠宰場裡獲得壓倒性的勝利。清真屠宰場裡至少還得遵守先知訓示,須先妥善料理牲口的感受再將尖刀一鼓作氣往氣管戳去,而現實裡的殺戮戰場卻毫無規則可循,往往遠超乎屠夫們想像力所及,甚至讓這座屠宰場裡的慘忍立時顯得仁慈甚或貼心。"
《牧羊人與屠宰場 – 庫德斯坦日記》(2020)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9826?sloc=main
http://www.eslite.com/nexhibition.aspx?id=1021840
- - - - - -
"...鄰國克羅埃西亞當局沒有任何通知便連夜將上千名難民從這裡給偷偷地送進斯洛維尼亞。此刻來回巡視著邊界的騎警、警犬連同裝甲車與護欄築起重重防線,試著將前仆後繼正不斷從克羅埃西亞那側湧入的難民們,在場面失控前像趕牲口那樣,先檔在圍欄裡再趕緊想辦法。與身後沈寂的小鎮相比,難民等待區裡鬧哄哄的炊煙,一群群正在邊境樹林間踱步、幽靈一般飄移的身形,攜家帶眷拖著無奈的步伐徘徊在申根邊境前的景象,像極了投影自另一個平行世界的幻影。警方找來阿拉伯語的翻譯,正透過擴音器呼籲不斷聚集同時愈顯鼓噪的難民群眾保持冷靜,警車與救護車發了狂似地呼嘯駛來旋即更慌忙地離去,眼前這個邊界小鎮正在沸騰,柵欄前排難民們齊聲吶喊著: ”open the border (開放邊境)!” 為動彈不得的處境加上震怒的畫外音。人群沙啞無奈的嗓音來回遊蕩在邊界兩側的森林,嬰兒們的哭泣始終持續,通宵值勤的鎮暴警察,頭盔與面罩之間只見佈滿血絲的眼睛,無論難民們如何竭力叫喊,沒有進一步的命令,沒有任何人能繼續前進…”
《月球背面的逃難場景》(2017)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0362?sloc=main
(感謝 #滾動力 的費心,替 2017 年在 #學學白色空間 所發表的左心房/右心室 - 張雍作品 2003-2017 攝影展製作了這段訪談與影音紀錄)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1萬的網紅VOGUE Taiw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想要了解美感與文化教育的重要,親自走一趟學學文創志業的大樓就知道。 走進位於內湖堤頂大道的學學總部,一樓的文創舞台挑高寬敞,不定期有藝文表演以及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為經濟弱勢兒童及青少年舉辦的課程與活動。二樓的一口一口學食驗室以台灣各縣市的在地食材進行創意料理,讓人品味台灣美食。三樓有1+1來玩親子...
學學白色空間 在 Simon Chang 張 雍 Facebook 八卦
|左心房 / 右心室 - 滾動力 rollor 專訪攝影師 張雍 Simon Chang |
一小時完整版
【左心房/右心室 - 張雍作品 2003-2017 】攝影展
" 一幅攝影作品像是牆壁上鑿了個洞,讓視線得以穿越畫框,連結左心房與右心室的電流與血液,中和現實世界裡過多的理性與深潛的孤寂。縱使觀者眼睛直視的是某處攝影師擷取自遠方的風景,但實際看到的卻是自己內心最脆弱也最強硬的原形,既然赤裸而且沒有形體,緊盯著畫面,最終你聽見的很可能只是一個聲音,一段旋律,簡潔有力的輕聲絮語,像是戀人之間溫柔對話那般的輕盈,但那足以穿透靈魂的提醒。鑿壁借光,正是攝影的魅力。" ----------- 張雍
http://www.xuexue.tw/simon/about.html
The Left Atrium / The Right Ventricle - Simon Chang 2003-2017
展期|2017.5.5 - 8.27 11:00-18:00
展區|學學白色空間、學學色彩美感教室
電話|02-8751-6898#321
信箱|white@xuexue.com.tw
學學白色空間 在 Simon Chang 張 雍 Facebook 八卦
「因為你在,被我看到,我們一起做了這張照片。」- 張雍
他認為,攝影師最重要的專長並不是對光影的掌握、構圖、暗房技巧,「攝影師最有意思的專長應該是去聆聽,用一種很溫柔的方式、帶著相機去聆聽遠方與身旁的故事。」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24
-\-\-\-\-\-\-\-\-\-\-\-\-\-\-\-\-\-\-\-\-\-\-\-\-\-\-\-\-\-\-\-\-\-\-\-\-\-\-\-\-\-\-\-\-\-\-\-\-\-\-\-\-\-\-\-\-\-\-
張雍文字攝影集《月球背面的逃難場景》麥田出版
http://www.cite.com.tw/RC8007/onebook
-\-\-\-\-\-\-\-\-\-\-\-\-\-\-\-\-\-\-\-\-\-\-\-\-\-\-\-\-\-\-\-\-\-\-\-\-\-\-\-\-\-\-\-\-\-\-\-\-\-\-\-\-\-\-\-\-\-\-
左心房 / 右心室 - 張雍作品 2003-2017 攝影展
The Left Atrium / The Right Ventricle - Simon Chang 2003-2017
展期|2017.5.5 (五)—8.27 (日) 11:00-18:00
地點|學學白色空間、學學色彩美感教室
http://www.xuexue.tw/simon/about.html
Simon Chang 張 雍:「會按快門沒什麼了不起,而攝影師最有意思的專長是『聆聽』。」
http://bit.ly/2p0rLOv
旅歐14年,攝影師張雍帶回近三百幅影像作品,除了早期深入中歐最大精神病院Bohnice、鄉下獵人、馬戲團等等精彩的紀錄攝影之外,也帶回這兩年在歐洲各國國境邊界漫遊的難民身影與故事。
他的作品瀰漫濃厚的人文關懷與神秘色彩,聚焦在許多被主流社會忽略的邊緣人身上,而這些人往往是最有故事的一群。
他說現在社會對攝影師好像有些誤解,在路上看到拿相機的人便有所警戒,因為很多人都被攝影師傷害過,但他由衷感謝攝影這項專業,讓他擁有與人交流的執照,所以在按下快門之後,他會看著對方的眼睛,跟對方說:「因為你在,被我看到,我們一起做了這張照片。」
天下雜誌Video專訪張雍,談他的攝影哲學以及觀景窗後的浪漫。
★★同場加映:
【六年紀錄台灣黑熊—李香秀導演專訪】http://bit.ly/2mvjzQ2
#左心房右心室 #月球背面的逃難場景 #學學
學學白色空間 在 VOGUE Taiwan Youtube 的評價
想要了解美感與文化教育的重要,親自走一趟學學文創志業的大樓就知道。
走進位於內湖堤頂大道的學學總部,一樓的文創舞台挑高寬敞,不定期有藝文表演以及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為經濟弱勢兒童及青少年舉辦的課程與活動。二樓的一口一口學食驗室以台灣各縣市的在地食材進行創意料理,讓人品味台灣美食。三樓有1+1來玩親子美感教育實驗室鼓勵父母陪孩子透過遊戲及早培養美感。同樓層的好樣小小親子餐廳則是結合親子書店、玩具與輕食飲料與夢幻甜點的複合式餐廳,還有大面窗景可以看飛機起飛,讓人流連忘返。四樓是學學文創教室,提供多元產業課程,在文化、創意、哲學與科技、商業、經濟社群間,搭建學習與溝通的橋樑。五樓部分是設計實驗店,展出販售包括學學自有品牌XUE XUE COLORS色彩圍巾與蔡依珊、龐銚等人的作品,是台灣潛力設計師建立品牌與行銷的實驗地,另外還有掌聲穀粒的「喝采茶作」等文創包裝農產品與深澤直人SIWA紙和系列店。
七樓學學白色空間現正展出《Medium/媒介》展,組合了深澤直人的「工業設計」與藤井保「存在性地凝視」攝影作品,展出共約百件作品。策展期間正值釣魚台主權爭議沸騰,本來預期展覽將延期,卻因為董事長徐莉玲一句:「在不安中更需文化力量跨越政治隔閡」,促使兩位大師決定如期首次來台灣聯合開展。
整體空間設計與內容配置,正如徐董事長在白色空間裡接受拍照時的神情是一樣,她帶著慈愛與遠矚的眼光,為文創志業付出心力。接受專訪時還特別提到「學學台灣文化色彩」網站,蒐集本土藝術家的創作與生態學者對臺灣特有種生物的研究,建立了超過5300張臺灣文化色彩圖庫。透過文化色彩的推廣,培養台灣藝術欣賞群。
學習,讓你懂得欣賞;欣賞,進而培植創意;有了創意,就能再造文化。學學,值得你走一趟。
欲看更多精彩內容,請上
VOGUE 官網:http://www.vogue.com.tw/
VOGUE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VogueTW
GQ 官網:http://www.gq.com.tw/
GQ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GQTaiw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