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生活並不是為了展示而存在。」
「要相信自己的價值。擔心自己有沒有價值,並沒有意義。」
「每個人都會小看自己的人生,覺得別人的人生很有成就、很理想。」
—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取自《與情緒相伴的新生活提案》
……………………………………………………………..
各位朋友,早安:
書中引用的愛默生金句,每一句都很有意義。我的解讀是:找到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摘文中的媽媽走到這種處境,實在是很大的失落。不過,這種失落,很可能只是早一點經歷到,趁她還年輕的時候,更容易深刻體驗身而為人的意義。
「生命意義的答案並不會是固定的,永遠會流動、改變、破壞、或重生。」
連「自我」都不固定,附著其上的「意義」,又怎麼可能不會變動?
小學時候的意義,就跟高中時候的意義不同,走到我們現在的年紀,每件事代表的意義又已經走向轉折。因為自我也不同了,我們的世界也更加寬廣遼闊。
摘文裡談到的抽象概念,落在生活中,變得很清晰具體。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意義,就容易感覺人生空虛。
祝願您,就算意義失落,也記得回頭照顧好自己,從生理、心理的基礎開始,對自己用心!
.
ps. 這本書在今天7/21(二)晚上8點會跟作者一起進行贈書直播,歡迎參與
……………………………………………………………..
【文/ 劉惠敏, 周子勛, 葉北辰】
從小就憧憬婚姻的芬芬,很早就結婚、生小孩,並住進先生家。有了第二個孩子後,更乾脆地把工作辭掉,決定專心當家庭主婦。
不過,先生不太負擔家務,連孩子的教養、公婆的身體照料都當成是老婆一個人的事情,家中的大小事務幾乎都是芬芬一人獨力完成,讓她感到心力交瘁。
近幾年,夫妻倆變得愈來愈容易吵架。芬芬哀怨自己的生活只為家庭團團轉、毫無品質,老公卻批評芬芬無理取鬧,覺得這本來就該是妻子的義務。
這樣的吵吵鬧鬧經過多年,兩人最後還是走向了離異。更糟的是,因為在法院情緒失控,芬芬還失去了孩子的撫養權。
沒有經濟基礎的芬芬,孤身離開住了多年的家,生活頓時失去了意義。她開始尋找租屋,並試著找工作。婚前明明相當能幹的她,如今卻找不到適合、滿意的工作,未來的路好像一天比一天黑暗。
最後,芬芬不僅開始覺得過去的付出沒有任何意義,也不知道現在該如何走下去。她常常想:
「真不知道人生有什麼意義?」
「為什麼婚姻和我想像的差這麼多?不是應該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嗎?」
「結婚以後都在為別人付出,也沒人感謝過我,我的人生真是一敗塗地。現在也不知道可以期待什麼了……」
小學作文課,總會寫到這個題目:「我的夢想」。那時,還是孩子的我們,都能夠寫出很多很厲害的夢想,想當舞蹈家、太空人、總統、大老闆、做一個賢妻良母,或是當一個好爸爸。
長大後,我們卻離夢想愈來愈遠。甚至還有人把夢想當成笑話來看。想當大老闆的人在商場上冒險犯難,但是做生意有賺有賠,還沒賺到大錢,就先虧損到籌不出下個月的房租費。
想當好太太、好先生的人,對婚姻抱有著美好的願景,卻發現對方終究不是完美的情人,太多複雜的事情,讓人在婚姻中迷失了自己。
想當作家的人,總是幻想自己的書登上排行版,被人稱讚和肯定。但是最後卻淪落在公家單位,用優美的文筆撰寫千篇一律的公文。
人生故事的劇本,經常與原本預期相差甚遠。當不滿意的成分愈來愈多,我們便會感到空虛、覺得生活失去了意義,甚至,開始不喜歡現在的自己,覺得一切都是一場錯誤。
也有些時候,這種空洞來自於生活的重大轉變。將孩子從小拉拔到大,一升上大學,孩子就翅膀硬了、離家翱翔,父母親就可能會一下子難以適應過來。或是人生遭逢重大變故,失去親人、與朋友絕交、正處人生及事業巔峰,卻拿到一張重大傷病診斷書,這些事情也都會讓我們開始懷疑自己的人生。
一切是不是沒有意義了?我還要怎麼活下去?
▍親愛的,你也曾經有這樣的時刻嗎?
埋首工作許久,突然在一瞬間清醒過來,問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努力?這一切努力的價值是什麼?或是週末躺在床上,什麼都不想做,不曉得為何而做,連起床的動力都沒有。
有時候,你甚至說不上來為什麼覺得空虛?只是對一切都非常討厭,非常「厭世」。
「我到底是為誰而活?到底是為什麼而活?」然而這個問題,卻想破頭也想不出解答。
意義感,可以說是人最特別的一種渴望。就算生活過得衣食無缺,心靈上若找不到意義,一切就是不對勁。就像是心裡面內建了一個意義感的指標,達到了就會活得心安理得,達不到,就會連睡都睡不好。
不夠喜歡、不夠滿意的生活,真令人討厭!
為什麼人生不像童話故事一樣簡單?打敗了魔王,從此就有幸福?現實的故事,意義卻得來不易。
年輕的蘇蕾卡(Suleika Jaouad),和大多人一樣,也有過屬於自己最美麗的夢想:成為一位戰地記者,然而22歲的她卻發現自己罹患了白血病,至此,她的生活便只剩下一個目標:活下去!
治療數年,雖然幸運治癒,她卻發現人生也沒有突然變得有意義。疾病留在身心上的印記、對復發的恐懼,讓她從來沒有感覺痊癒。原本的夢想、男友、工作、生活環境早已天差地遠,一切都變了。人生的意義還能如往嗎?
後來,她將自己面對治療、倖存的生活寫在報社專欄,得到許多的迴響,但依舊沒找到人生意義的她,決定來一趟實際的旅程,拜訪那些令她很有興趣的讀者朋友。
沒想到,這趟旅程改變了她的生命。其中一個讀者以自身的生命經驗向蘇蕾卡建議:「擁抱未知,坦然接受新的愛與失。」
起初,她並未放在心上。但是隨著她的旅程,拜訪一個又一個生命經歷皆不同的讀者,與這些人建立關係,並想要記錄他們的故事時,她開始重新發掘到新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古今中外,有多少哲學家、心理學家、藝術家在探索這個問題。
人的一生,身上都有很多角色,可能是父母、也同時是小孩,也是學生,也是員工,也是某人的朋友。這些角色,都會伴隨著某些期待,某些應該要達到的目標。然而在某個時間點,我們也會經歷失落、空缺或改變,而失去了這些角色和其背後所代表的意義。
我們在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建立起自己想要的意義,卻在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的失去,感到空虛,再重建。
存在心理治療師法蘭克(Viktor Frankl)曾經歷二次大戰的集中營,並反覆思索:為什麼人生充滿這麼可怕的苦難?從集中營倖存的他,最後得出一個結論:「人生本來就沒有意義,但是人會從當下的環境中,靠自己創造出意義。」
現實與理想的不符,會讓我們不敢再相信,生命可以很美麗。然而生命意義的答案並不會是固定的,永遠會流動、改變、破壞、或重生。
這次不妨走下去,探索更多人生的體驗,與其遺憾目前的人生不夠有意義,不如在現有的環境中,嘗試有哪些事情可以有意義。
「擁抱未知,坦然接受新的愛與失。」未來總會繼續面對新的得與失。當我們能夠細細去體驗,才知道其中酸甜苦辣,也許各有意義。
「你的生活並不是為了展示而存在。」
「要相信自己的價值。擔心自己有沒有價值,並沒有意義。」
「每個人都會小看自己的人生,覺得別人的人生很有成就、很理想。」
—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
簽書會FB活動頁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649530538967306/
圓神FB的貼文 https://www.facebook.com/ehopetw/posts/3130126710402637
《與情緒相伴的新生活提案》博客來購書連結 https://bit.ly/S0100184-B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
存在心理治療 在 鄧惠文 Facebook 八卦
【Syzygy 大師名言】
" I think all kinds of meanings in life transcend your self. They're linked to other generations of people around us, to our children and our family. We're passing on something of ourselves to others. I feel that's what makes our life full of meaning. "
---- Irvin D. Yalom
「我認為生命的意義超越了自我。它與我們身邊的其他世代、與我們的孩子、家庭息息相關。我們正從我們自身傳遞某些東西到其他人身上,我感覺這便是讓生命充滿意義的原因。」-- 歐文‧亞隆
--------------------------------------------------------------------
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
1931年6月13日生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父母是俄羅斯人,第一次大戰後移民美國。亞隆是美國當代精神醫學大師級人物,也是造詣最深的心理治療思想家。早年師承新佛洛伊德學派大師蘇利文(Harry S. Sullivan),將以人際關係為基礎的心理治療理論發揚光大,成為美國團體治療的當代權威。他並將存在主義心理學融入心理治療之中。曾任教於美國史丹佛大學,目前是該校榮譽退休教授,仍在加州派洛艾圖及舊金山執業。他的著作極受重視,包括心理治療經典作品《存在心理治療》、《日漸親近》、《生命的禮物》、《凝視太陽》等,以及廣為人知的心理小說系列《愛情劊子手》、《診療椅上的謊言》、《當尼采哭泣》、《叔本華的眼淚》、《斯賓諾莎問題》等。
中文翻譯:#小盆栽
存在心理治療 在 Facebook 八卦
歡迎參加【歐文.亞隆《死亡與生命手記》國際線上新書分享會】,願您有一趟愉快、健康的學習之旅!在此有幾點注意事項提醒:
一、活動視訊連結:
https://bookshow.tw/psygarden-20210615/
進入連結後,請輸入驗證密碼:20210615
二、活動時間:2021年06月15日(二)晚上8:00~9:30(晚上7:30開放入場)
三、請於當天晚上7:30-7:50前進場
四、活動內容
《死亡與生命手記》新書分享會(全程有中文翻譯)
主講:歐文.亞隆(存在心理治療大師)
對談:王浩威(台灣精神科醫師、作家)、張海音(大陸醫學博士)
口譯:林宜儒(家庭治療師)
存在心理治療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 10/26 開班!]《CIA通達力》初階班~全方位溝通表達訓練(第二十八期)
讓原本的你成為自己的力量與資源,帶你前往想去的地方。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3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pse.ee/5TB7F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今天我們來破解一個迷思,那就是「這世界上,到底有沒有『命運』的存在?」聽到這樣的破題,會讓你想到什麼?
是不是像是「為什麼我老是遇到爛情人?」或者是「為什麼我總是懷才不遇?」,再不然就是「錢為什麼都留不住?」。
甚至於是「為什麼我一直跟爸媽吵架,難道命中注定相剋嗎?」這些是不是都比較偏向「宿命論」,而且這有可能都是你的疑問。
相信我問到這裡,你可能會有很多往事、歷歷在目,想要跟我分享。但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個很務實導向的心理學家。
因此喔,我能給你最誠懇的建議,就是請你把心力收回來,不要浪費在那些「過去」,否則啊你永遠會「過不去」。
我很喜歡的一個心理學家榮格,他曾經說過一句話,他說喔:「當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在,缺乏自覺的認識的時候,它就會轉化成為命運。」
榮格所說的「缺乏自覺的認知」,其實就是我們東方人,常說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也就是那些「積習難改」的事。
那什麼叫做「積習難改」的事呢?我來舉一個例子,你馬上就會明白。
這就像是一個放學準備要回家的孩子,因為同學的邀請,請他到同學家玩,結果玩到忘記時間了,匆匆忙忙的趕回家。
一打開門,看到媽媽生氣的臉,就會覺得自己很愧疚;才想要道歉,但是他還沒有開口,媽媽就已經開罵了,完全不聽他解釋。
他感覺到很刺耳、而且不被理解,所以呢,就生起了不耐煩的情緒,用力的把房間的門關上,並且藉著載上耳機打電動,來平復自己被媽媽責備的氣憤心情。
而媽媽呢,也因為被甩門,她更生氣,就更罵孩子罵得更用力;而孩子繼續把音樂開得更大聲,更不理會媽媽的怒罵。
這樣子是不是讓媽媽覺得,孩子更自我中心,完全聽不進去別人的關心,而且呢,孩子被誤會得就會更深、更不想解釋、更不想回家;下課就更容易的跑去同學家。
於是你聽到這裡,大聲斥責和我行我素,是不是就成了他們親子之間,完全沒有辦法擺脫的命運了,它根本就是一個惡性循環。
所以聽到這喔,你是不是也很熟悉這樣的母子互動的一個相處模式呢?沒有錯!這樣的熟悉感,其實就是大多數人很少覺察到的「習慣」。
然而如果我們回到最原初的動機,不管是媽媽的出發點,還是孩子的出發點;其實他們都不想要這樣的結果啊!
其實啊,最近的神經心理學家的研究,都己經證實;我們的大腦裡面有很多神經元,彼此之間的激發或者是抑制,透過很多重複的行為,就會讓神經區域之間的連結,發展成固定的神經迴路。
白話文就是「習慣的養成」。
那更簡單的說呢,這個世界上,並沒有所謂「命運」的存在。你現在覺得的很多像「輪迴」一樣的重複,說穿了就只是因為你沒有意識到它,而一再的放任它重複不斷的「神經迴路」,如此而已。
就拿剛剛的例子來說,覺得被誤解的孩子,和生氣罵人的母親之間,只要有一個人,先有意識的打破罵人和冷戰的行為,去改變這兩個人之間,對於「放學出去玩」這件事的反應,而建立新的互動習慣,所有的「輪迴」它其實就可以打破,親子關係就會變得有解。
所以,如果你想要打破生命裡面的輪迴,建立新的習慣,你就一定要先幫自己大腦,輸入三個觀念。
第一個觀念是,叫做「正確歸因自己的行為。」
先搞清楚哪些是環境,或者是先天的因素,而哪些是自己可以改變、可以控制的?
這樣子你就能夠更客觀的,看待事情的因果關係,而不是一昧的去迷信「命運」這種絕對值信念。
也就是說喔,面對孩子溜出去玩的母親,可以先認清「玩」這件事,它本來就是孩子的天性,我們根本不可能壓抑,和完全消除「孩子想要出去玩」。
母親得花一點時間好好的覺察,真正引起她憤怒的事情,是孩子太愛玩?還是孩子沒有先告訴媽媽,要出去玩呢?
因為孩子沒有先告知這件事情,讓身為母親的自己,感覺到擔心跟害怕?所以一個媽媽,她憤怒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如果是後者,那其實只要好好告訴孩子:「我生氣的原因,是因為關心你,只要你能夠事先徵求我的同意,並且準時回家,這樣子我就不會罵人。」
如果能這樣子說清楚,孩子是不是就比較容易懂得母親的在乎,用媽媽可以接受的方法,去滿足自己的需要,自然也不會讓媽媽老是在罵人;而身為孩子的自己,也就不必甩門、冷戰,自然能夠化解母子之間的衝突。
但是如果是前者呢,媽媽這時候就可以繼續去思考,「愛玩」那會發生什麼事?你對孩子有什麼期待?
而這個期待,真的跟孩子本來的樣子有呼應嗎?還是只是我們個人的投射,硬是要把孩子變成另一個樣子,或者是自己理想中的樣子?
在我們面對「習慣」的時候,你一定要先搞清楚,哪些是可以調整的,而哪些是很根本的需求?我們只能接受,你壓抑它是沒有用的。
就像是一個左撇子的孩子,你硬要他用右手拿筷子、用右手寫字,他就會變得很奇怪。
但如果你跟他說,為了不要跟旁邊的人打架,吃飯的時候去磕磕碰碰,那在吃飯的時候,如果可以選擇,自己的左邊盡量不要坐人,是不是也是個解決方案啊?
就像如果我們唸書不行,仍然可以找到自己優勢,好好的發揮,一樣可以出人頭地。
我知道像這樣子理智的「自我歸因」,好好的去釐清,自己在意的是什麼;如果沒有經過刻意的練習,其實並不容易做到。
但是就像「麥克.阿瑟」的祈禱文裡面說的:「神阿,請賜給我寧靜,去接受我不能改變的,請賜給我勇氣,讓我去改變那些能改變的,並且賜予我智慧,去區分這兩個的不同。」
唯有你努力的去嘗試,才能夠一次一次的,去靠近寧靜跟勇氣,還有智慧,進而才能夠有機會,去翻轉自己的命運。
再來,第二個能協助你,建立新觀念的習慣,就是「具體的經驗,會大過抽象的理解」。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喔「做到」會比「知道」來得更為有效。
美國的教育學家,他也是一個哲學家,叫「杜威」;他所倡導的「生活就是教育」、「做中學」這些教學理念。它不只是受到全球教育界的肯定,更受到神經心理學領域的推祟。
因此呢,現今的心理治療,不僅限於在治療室裡面坐下來聊一聊,教育也不只是在教室裡上課,有很多的科學證據都顯示,多層面的實做技術的擴充,更有助於學習。
就像是剛剛那個媽媽,如果對自己的孩子,沒有辦法好好的說話,他也可以請朋友幫忙;請朋友扮演他的兒子,練習怎麼樣好好說話,該用什麼樣的語氣和用詞。不要小看這個模擬喔,我們的大腦,對於曾經說過的話,下一次要再說出來,就容易多了。
透過這些實做的方法,讓人重複並累積正向的經驗,這樣子就會直接產生「做到」的效果。
這是因為喔「知道」只是觀念的累積,而「做到」卻是讓我們的身體,擁有身體的記憶。深刻的程度,一定會大於「知道」這件事情,而且只要做到過一次,就更容易的讓人保持這樣的新習慣。
最後呢,第三個觀念,是「內在語言會影響心情感受」。
更直接的說,就是你怎麼詮釋這個世界,你就會有什麼樣的感覺。
打個比方喔,就是兩個人如果同時都踩到大便,但A呢,會覺得太幸運了,所以趕快跑去買彩券,而他就會有快樂的感覺。
但是另外一個B呢,他會覺得唉呀!觸霉頭、真得很倒霉,老是擔心因為踩到了一次大便,而後面會有壞事情發生,於是呢一整天悶悶不樂。
像這樣子遇到同樣的事情,但是卻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它的重點就在於「你怎麼看待你正在經歷的?」改變看待的方式,就能夠左右自己的情緒,並且決定我們接下來的行動。
就像剛剛的媽媽,她如果詮釋兒子的愛玩是「調皮」啊、「不好學」啊、「偷懶」啊;那麼她自然就會擔心孩子的未來,覺得兒子會跟不上人家,一輩子「撿角」。
可是如果她的詮釋是「喔~我的兒子很有活力」、「充滿創意」、而且「很會交朋友」,他根本是個「孩子王」、「很有領導能力」。
她就會看到孩子的競爭力,而知道這些特質,在現在的社群時代,是很吃得開的;而因此更加肯定自己的孩子、喜歡自己的孩子。親子關係在這裡,就會自然而然的變好,變正向的轉圜。
而更有趣的就是,許多內在的語言的這些實驗裡面,它的結論都告訴我們,唯有好的情緒,才能夠引發好事不斷的發生。
所以我邀請你想一想,假如你一直不意識自己的內在語言,是怎麼樣跟自己對話的,那麼你真的認為有一個叫「命運」的東西在折磨你;或者是,你根本就是在自己折磨自己呢?
說到這裡喔,我們總結一下,我想強調的其實就是「積習可改,命運可變」。
只要你能夠開始懂得「正確歸因自己的行為」、「做到會比知道更有效」還有「我們內在語言會影響心情感受」這三個重要的觀念。
你就能夠打破舊的習慣,還有舊的反應連結,並且有意識的擁有好心情,幫自己建立新的習慣。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對你產生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就如同在內容當中舉到的例子,媽媽跟孩子。
我想我們生活當中有很多情境,可能是我們需要跟他達成共識、我們需要好好跟他相處,但是可能有一些基本的立場、有一些衝撞、有一些辛苦的對話。
當我們面對到這樣的情境的時候,怎麼樣能夠真正的看懂、聽懂,對方的言下之意,並且透過好的問句,引導出必要的共識。
如果你想要在這方面學習、前進的話,我很鼓勵你,可以好好的把握,我在10月15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課程。
這一門課程,是我在2019年,最後一期的【高難度對話】課程,希望你能夠一起進教室,我們一起前進。
如果你錯過這一次的機會,下一次的【高難度對話】課程,就要等到明年三、四月之後了。
我常常會有一個感覺,我們都不想要對命運低頭,但是常常會有一種「半點不由人」的感受。然而要突破這樣的困境,就如同你花時間看這一段影片到了現在,其實你是願意學習的。
如果你已經有這個意願,何不給自己一個決定,再跨出那重要的一步。希望我能夠在10月15號的教室裡見到你。
詳細的課程資訊跟連結,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存在心理治療 在 The Hope Youtube 的評價
憂鬱患者背後的獨白...
無來由的感覺無助
對於未來沒有盼望
迷失了自我的價值
這些徬徨絕望
又能感同身受多少呢?
該如何陪伴憂鬱症患者?
這些話,絕對絕對禁忌!
不要再對憂鬱患者這樣說!
那就好像在傷口灑鹽
然而...
什麼才是陪伴者該做的事呢?
萬牧師 x Juny傳道
《牧師!我朋友想問...》
今晚八點,不空談不說教
勇敢分享黑暗,走出憂鬱谷
☆第一次收看Hope頻道/線上Hope主日嗎?
歡迎你填寫表單,讓我們更多認識你:http://thehope.co/connect
☆如果你需要代禱,歡迎填寫表單,讓我們和你一起禱告:http://thehope.co/connect
☆如果你已經決定接受耶穌:http://thehope.co/connect
☆支持The Hope的事工,一起成為城市的盼望:
http://thehope.co/give
【The Hope】
The Hope 是一個對神、對人、以及生命充滿熱忱的教會。我們的存在是為了要接觸人群, 帶領他們與耶穌有更深的關係。
【與我們保持聯繫】
●The Hope Website: http://thehope.co/
●The Hope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insideTheHope
●The Hope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thehope.co/

存在心理治療 在 XMEN330 身心靈學源 Youtube 的評價
Reiki(靈氣)一詞源於日本,意指宇宙能量(絕非宗教)。靈氣又稱"日本氣功",這種能量存在於宇宙之中,任何人都能透過適當途經加以應用。其中一個有關靈氣的由來,傳說在上一個人類文明(即亞特蘭提斯文明)就擁有這種能力,亞特蘭提斯滅亡時,一批保存智慧和知識的族人將它保留,並流存在西藏,成為當地人醫療系統一部分。在1922年經日本基督教教士臼井甕男再次發現。並將其整理而開始對外傳授。
里哈330

存在心理治療 在 你的生命,是怎麼走到今天?|存在主義5-5|【心理小學堂# ... 的八卦

找到存在的意義#存在主義治療#諮商師的任務和考驗00:00:00 存在主義的治療方法00:11:49 存在主義— 諮商師的任務00:23:21 存在主義治療的優 ... ... <看更多>
存在心理治療 在 Re: [疑問] 請益:存在心理治療- 看板PSY 的八卦
※ 引述《leisureman (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之銘言:
: 各位板友們好:D
: 小弟最近閱讀了幾本羅洛˙梅的書
: 對存在主義精神分析很感興趣 可是卻有幾個地方弄不太清楚
: 在此想請教板友們~~~ (我會把自己的理解放在問題後 方便板友參考與指正)
: 1.存在主義精神分析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差別在哪?
: 我的理解:精神分析只是方法 存在主義或者夢的解析(抱歉對佛洛伊德不熟>"<)
: 則是方法的預設基礎
簡單的說 存在主義治療主要專注於幾個人類都會遇到的問題,
死亡,無意義, 自由, 孤獨, 焦慮 羅洛梅的博論 "焦慮的意義" 台灣立緒有翻譯
前面四項 亞隆的存在主義心理治療都有一個個做討論
精神分析的話 強調潛意識的運作,以及治療中的移情關係, 透過自由聯想讓潛意識
的內容浮出意識層面, 來讓症狀緩解,
精分界和存在治療一樣愛引用希臘神話故事
個人的觀察
愛用排行榜第一名 伊底帕斯[弒父娶母] 第二名 納西西斯[自戀的水仙花]
: 2.存在心理治療相對於心理實證主義(行為主義)的缺點在哪?
: 我的理解:實證主義對生理方面有深入的研究
: 存在心理治療所
最大的缺點 就是缺乏治療技術 我大學時看羅洛梅的書
後來發現 他有許多技術都與精神分析 完形 等其他治療有關
似乎沒有"純"存在治療所發展出的治療技術
但另一方面就以他的理論來說也很困難,這與其強大的哲學
與文學內涵有關
[不過意義治療的法蘭可倒是有幾個技術]
但相對其他心理治療學派而言真的相對弱了些
行為主義治療 的好處就是操作化 治療者只要跟著
技術的步驟做就好了 既簡單又明瞭 but 在這樣的觀點下
人也就失去了自由 跟一般動物一樣了
記憶中羅洛梅不喜歡行為治療
: 3.存在主義是否能夠獨立於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
: 實證心理學外,成為治療病人的學科?
: 我的理解:差不多一片空白...應該不行吧 直覺上覺得太獨斷了
存在主義治療所關注的議題, 幾乎存在於每個心理治療中
只是有沒有被標籤出來而已
而這些主題也給了治療師一個思考的方向與可能
至於有沒有可能變成治療病人的學科. 嗯. 個人認為難度很高
一個原因 前面第二點有說明, 技術是個問題
另外, 羅洛梅的東西 有許多是引用文學名著.希臘神話
還有些哲學思想等 有得時候讓人感覺到偏哲學
: 4.台灣是否有以存在心理治療為導向的大學或研究所呢?
: 事實上 心理學不是我的本科
: 不過在看過Rollo May的書後 實在引起我濃厚的興趣
: 所以有意再多深入一些 ~
: 希望還請板上網友們 多多不吝賜教啊~~~~~~
目前沒有聽說喔. 但有些學校有開課就是了 要查
[我不清楚,抱歉]
我第一次po文, 如有錯誤 還請指證 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16.31.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