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些粉絲在留言或私訊中建議我,不要再談婚姻或平權的問題,因為那跟哲學無關;而且誰在乎同志可不可以結婚啊,拚經濟不是更重要嗎?
看到這種留言或訊息,我哭笑不得。我不知道,這個世界上到底有什麼事情跟哲學無關。我明白告訴你,你現在的一切行為、一切想法,你覺得對的事情或錯的事情,通通都是來自某一套哲學觀念;如果你覺察不到,那是因為這套哲學觀念已經深入你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你習焉而不察罷了。
所有的哲學家,都是能從習以為常的哲學觀念中跳脫出來的人。他們會對原本的哲學觀念進行深刻的反思,然後提出新的可能,指引人類新的方向;因此,哲學家絕對不是關在象牙塔裡面苦思冥想的人,無論他們提出了多麼抽象、多麼架空的理論,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與社會對話,他們總是希望可以改變一些什麼。
我們這個專頁,對於許多社會議題或人生問題,當然也會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如果在這種「大是大非」的議題面前,我們不能站出來「距邪說」、「放淫辭」的話,如何能端正視聽?那我們學哲學到底有什麼用?
至於老掉牙的「拚經濟」問題,更使我惱怒。所以只好再把孔子請出來:
—
子貢問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論語.顏淵》)
—
子貢問老師如何從政。
孔子說:「讓人民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有足夠的兵力保護人民的安危,以及讓人民信賴政府。」
子貢說:「如果真的做不到的話,可以先去掉哪一項?」
孔子說:「去兵。」
子貢說:「如果真的做不到的話,可以再去掉哪一項?」
孔子說:「去食。無論兵力如何壯盛,無論經濟如何發達,人總有一死;但只要人民不信賴政府,政府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
孔子認為,一個完美的政府可以讓人民過上豐衣足食的好日子,可以保護人民的安危,也可以讓人民信賴。這裡涉及三個方面:
(1)食——經濟
(2)兵——國防
(3)信——正義
其實這三個方面都很重要,只要缺少任何一項,這個政府就會很容易垮臺。既然如此,子貢為什麼要問「可以先去掉哪一項」、「可以再去掉哪一項」呢?因為子貢要問老師的問題,其實是:
政府存在的「根本意義」是什麼?
如果你認為「拚經濟」最重要,那這個國家對你而言不過就是一間大公司,政府是決策部門,國君是總裁。整個國家不過就是個資本機器,它只要負責搞定關稅,制定出口進口的貿易原則,想辦法把公司的產品推銷出去,讓金錢不斷地流動、累積就好了,其他的通通不重要。
如果你認為「提升國防」最重要,那這個國家對你而言不過就是一個超大的軍營,政府是幕府,國君是大將軍。政府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保護國家,跟人民收保護費,抵禦外來的侵略,有必要的時候會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去侵略別人,掠奪資源或開闢疆土,其他的通通都不重要。
對孔子來說,以上兩條路都不是正途——我的意思是,政府當然需要「拚經濟」,當然要「提升國防」,但不能「只」在乎這些東西。
在孔子看來,政府的根本意義是「正義」,正直而有信義。
—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
—
季康子問孔子如何從政。孔子對他說:「政的意思就是『正』。你先端正己身,當個正直有信義的人,下面有誰敢不當個正直有信義的人呢?」
—
孔子認為,每個人都希望能當個堂堂正正的人,每個人都希望社會是善良而美好的,每個人都希望壞人能得到懲罰、好人能幸福美滿,所以政府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讓每一個人心中的公理與正義能得到伸張,讓這個國家的人民活得有尊嚴。只要如此,人民就會信賴政府了。
因此,在「大是大非」的議題面前,政府一定要能夠把持住。
比如說,只要簽訂某個貿易協定,我們國家的經濟就可以大幅提升,那為什麼不簽?因為簽了就會喪權辱國,讓人民失去尊嚴,所以不能簽。
比如說,只要通過某個法案,就可以讓某些團體不受法規限制,恣意斂財,大發利市,那為什麼不通過?因為通過了就會造成不公平,會讓小人有很多法律漏洞可鑚,所以不能通過。
同樣的道理,在「平權」的問題上,我也要呼籲政府一定要把持住,因為這是「大是大非」的問題。一旦你今天通過同婚專法,把同性戀與異性戀區隔開來,無異於昭告天下,告訴人民可以光明正大的排斥異己,可以透過各種荒謬的理由,用抹黑、造謠等手段,去剝奪別人本來應該享有的權利。這樣的政府真的會被人民所信任嗎?
我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好好想想這個問題。
—
題外話,如果真的想要拚經濟,不是更應該修民法,讓同志享有跟異性戀同樣的權利嗎?難道真的不知道彩虹族群的消費能力有多強?而且吸引亞洲或西方各國的同志來台灣朝聖,不是可以創造更多經濟效益?——由此可見,以「拚經濟」為由,而不去重視平權議題的人,不過是心中早已有偏見,找個爛理由來轉移焦點而已。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顏回和子路,是兩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孔子門生,顏回在《論語》中多次被讚美,堪稱孔子最得意的門生,也是十哲中德行之首! 《論語‧雍也》篇有記載孔子稱讚顏回。如「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又有「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而在《論語‧公冶長》篇中,子貢提到:「回也聞...
孔子子貢對話 在 厭世哲學家 Facebook 八卦
最近有一些粉絲在留言或私訊中建議我,不要再談婚姻或平權的問題,因為那跟哲學無關;而且誰在乎同志可不可以結婚啊,拚經濟不是更重要嗎?
看到這種留言或訊息,我哭笑不得。我不知道,這個世界上到底有什麼事情跟哲學無關。我明白告訴你,你現在的一切行為、一切想法,你覺得對的事情或錯的事情,通通都是來自某一套哲學觀念;如果你覺察不到,那是因為這套哲學觀念已經深入你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你習焉而不察罷了。
所有的哲學家,都是能從習以為常的哲學觀念中跳脫出來的人。他們會對原本的哲學觀念進行深刻的反思,然後提出新的可能,指引人類新的方向;因此,哲學家絕對不是關在象牙塔裡面苦思冥想的人,無論他們提出了多麼抽象、多麼架空的理論,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與社會對話,他們總是希望可以改變一些什麼。
我們這個專頁,對於許多社會議題或人生問題,當然也會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如果在這種「大是大非」的議題面前,我們不能站出來「距邪說」、「放淫辭」的話,如何能端正視聽?那我們學哲學到底有什麼用?
至於老掉牙的「拚經濟」問題,更使我惱怒。所以只好再把孔子請出來:
—
子貢問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論語.顏淵》)
—
子貢問老師如何從政。
孔子說:「讓人民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有足夠的兵力保護人民的安危,以及讓人民信賴政府。」
子貢說:「如果真的做不到的話,可以先去掉哪一項?」
孔子說:「去兵。」
子貢說:「如果真的做不到的話,可以再去掉哪一項?」
孔子說:「去食。無論兵力如何壯盛,無論經濟如何發達,人總有一死;但只要人民不信賴政府,政府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
孔子認為,一個完美的政府可以讓人民過上豐衣足食的好日子,可以保護人民的安危,也可以讓人民信賴。這裡涉及三個方面:
(1)食——經濟
(2)兵——國防
(3)信——正義
其實這三個方面都很重要,只要缺少任何一項,這個政府就會很容易垮臺。既然如此,子貢為什麼要問「可以先去掉哪一項」、「可以再去掉哪一項」呢?因為子貢要問老師的問題,其實是:
政府存在的「根本意義」是什麼?
如果你認為「拚經濟」最重要,那這個國家對你而言不過就是一間大公司,政府是決策部門,國君是總裁。整個國家不過就是個資本機器,它只要負責搞定關稅,制定出口進口的貿易原則,想辦法把公司的產品推銷出去,讓金錢不斷地流動、累積就好了,其他的通通不重要。
如果你認為「提升國防」最重要,那這個國家對你而言不過就是一個超大的軍營,政府是幕府,國君是大將軍。政府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保護國家,跟人民收保護費,抵禦外來的侵略,有必要的時候會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去侵略別人,掠奪資源或開闢疆土,其他的通通都不重要。
對孔子來說,以上兩條路都不是正途——我的意思是,政府當然需要「拚經濟」,當然要「提升國防」,但不能「只」在乎這些東西。
在孔子看來,政府的根本意義是「正義」,正直而有信義。
—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
—
季康子問孔子如何從政。孔子對他說:「政的意思就是『正』。你先端正己身,當個正直有信義的人,下面有誰敢不當個正直有信義的人呢?」
—
孔子認為,每個人都希望能當個堂堂正正的人,每個人都希望社會是善良而美好的,每個人都希望壞人能得到懲罰、好人能幸福美滿,所以政府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讓每一個人心中的公理與正義能得到伸張,讓這個國家的人民活得有尊嚴。只要如此,人民就會信賴政府了。
因此,在「大是大非」的議題面前,政府一定要能夠把持住。
比如說,只要簽訂某個貿易協定,我們國家的經濟就可以大幅提升,那為什麼不簽?因為簽了就會喪權辱國,讓人民失去尊嚴,所以不能簽。
比如說,只要通過某個法案,就可以讓某些團體不受法規限制,恣意斂財,大發利市,那為什麼不通過?因為通過了就會造成不公平,會讓小人有很多法律漏洞可鑚,所以不能通過。
同樣的道理,在「平權」的問題上,我也要呼籲政府一定要把持住,因為這是「大是大非」的問題。一旦你今天通過同婚專法,把同性戀與異性戀區隔開來,無異於昭告天下,告訴人民可以光明正大的排斥異己,可以透過各種荒謬的理由,用抹黑、造謠等手段,去剝奪別人本來應該享有的權利。這樣的政府真的會被人民所信任嗎?
我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好好想想這個問題。
—
題外話,如果真的想要拚經濟,不是更應該修民法,讓同志享有跟異性戀同樣的權利嗎?難道真的不知道彩虹族群的消費能力有多強?而且吸引亞洲或西方各國的同志來台灣朝聖,不是可以創造更多經濟效益?——由此可見,以「拚經濟」為由,而不去重視平權議題的人,不過是心中早已有偏見,找個爛理由來轉移焦點而已。
孔子子貢對話 在 焦糖哥哥-陳嘉行 Facebook 八卦
哲學就是思考,除非是喪屍🧟♂️不然生活就是哲學的應用⋯⋯不要再空喊拼經濟了,聽了好膩。
最近有一些粉絲在留言或私訊中建議我,不要再談婚姻或平權的問題,因為那跟哲學無關;而且誰在乎同志可不可以結婚啊,拚經濟不是更重要嗎?
看到這種留言或訊息,我哭笑不得。我不知道,這個世界上到底有什麼事情跟哲學無關。我明白告訴你,你現在的一切行為、一切想法,你覺得對的事情或錯的事情,通通都是來自某一套哲學觀念;如果你覺察不到,那是因為這套哲學觀念已經深入你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你習焉而不察罷了。
所有的哲學家,都是能從習以為常的哲學觀念中跳脫出來的人。他們會對原本的哲學觀念進行深刻的反思,然後提出新的可能,指引人類新的方向;因此,哲學家絕對不是關在象牙塔裡面苦思冥想的人,無論他們提出了多麼抽象、多麼架空的理論,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與社會對話,他們總是希望可以改變一些什麼。
我們這個專頁,對於許多社會議題或人生問題,當然也會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如果在這種「大是大非」的議題面前,我們不能站出來「距邪說」、「放淫辭」的話,如何能端正視聽?那我們學哲學到底有什麼用?
至於老掉牙的「拚經濟」問題,更使我惱怒。所以只好再把孔子請出來:
—
子貢問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論語.顏淵》)
—
子貢問老師如何從政。
孔子說:「讓人民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有足夠的兵力保護人民的安危,以及讓人民信賴政府。」
子貢說:「如果真的做不到的話,可以先去掉哪一項?」
孔子說:「去兵。」
子貢說:「如果真的做不到的話,可以再去掉哪一項?」
孔子說:「去食。無論兵力如何壯盛,無論經濟如何發達,人總有一死;但只要人民不信賴政府,政府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
孔子認為,一個完美的政府可以讓人民過上豐衣足食的好日子,可以保護人民的安危,也可以讓人民信賴。這裡涉及三個方面:
(1)食——經濟
(2)兵——國防
(3)信——正義
其實這三個方面都很重要,只要缺少任何一項,這個政府就會很容易垮臺。既然如此,子貢為什麼要問「可以先去掉哪一項」、「可以再去掉哪一項」呢?因為子貢要問老師的問題,其實是:
政府存在的「根本意義」是什麼?
如果你認為「拚經濟」最重要,那這個國家對你而言不過就是一間大公司,政府是決策部門,國君是總裁。整個國家不過就是個資本機器,它只要負責搞定關稅,制定出口進口的貿易原則,想辦法把公司的產品推銷出去,讓金錢不斷地流動、累積就好了,其他的通通不重要。
如果你認為「提升國防」最重要,那這個國家對你而言不過就是一個超大的軍營,政府是幕府,國君是大將軍。政府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保護國家,跟人民收保護費,抵禦外來的侵略,有必要的時候會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去侵略別人,掠奪資源或開闢疆土,其他的通通都不重要。
對孔子來說,以上兩條路都不是正途——我的意思是,政府當然需要「拚經濟」,當然要「提升國防」,但不能「只」在乎這些東西。
在孔子看來,政府的根本意義是「正義」,正直而有信義。
—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
—
季康子問孔子如何從政。孔子對他說:「政的意思就是『正』。你先端正己身,當個正直有信義的人,下面有誰敢不當個正直有信義的人呢?」
—
孔子認為,每個人都希望能當個堂堂正正的人,每個人都希望社會是善良而美好的,每個人都希望壞人能得到懲罰、好人能幸福美滿,所以政府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讓每一個人心中的公理與正義能得到伸張,讓這個國家的人民活得有尊嚴。只要如此,人民就會信賴政府了。
因此,在「大是大非」的議題面前,政府一定要能夠把持住。
比如說,只要簽訂某個貿易協定,我們國家的經濟就可以大幅提升,那為什麼不簽?因為簽了就會喪權辱國,讓人民失去尊嚴,所以不能簽。
比如說,只要通過某個法案,就可以讓某些團體不受法規限制,恣意斂財,大發利市,那為什麼不通過?因為通過了就會造成不公平,會讓小人有很多法律漏洞可鑚,所以不能通過。
同樣的道理,在「平權」的問題上,我也要呼籲政府一定要把持住,因為這是「大是大非」的問題。一旦你今天通過同婚專法,把同性戀與異性戀區隔開來,無異於昭告天下,告訴人民可以光明正大的排斥異己,可以透過各種荒謬的理由,用抹黑、造謠等手段,去剝奪別人本來應該享有的權利。這樣的政府真的會被人民所信任嗎?
我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好好想想這個問題。
—
題外話,如果真的想要拚經濟,不是更應該修民法,讓同志享有跟異性戀同樣的權利嗎?難道真的不知道彩虹族群的消費能力有多強?而且吸引亞洲或西方各國的同志來台灣朝聖,不是可以創造更多經濟效益?——由此可見,以「拚經濟」為由,而不去重視平權議題的人,不過是心中早已有偏見,找個爛理由來轉移焦點而已。
孔子子貢對話 在 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 Youtube 的評價
顏回和子路,是兩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孔子門生,顏回在《論語》中多次被讚美,堪稱孔子最得意的門生,也是十哲中德行之首!
《論語‧雍也》篇有記載孔子稱讚顏回。如「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又有「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而在《論語‧公冶長》篇中,子貢提到:「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可惜這樣優秀的人,32歲就英年早逝,也難怪孔子要難過說道:「噫!天喪予!天喪予!」
子路是一位任劍擊俠的豪客,他只比孔子小九歲,是門生中年紀最長的,他事親至孝、性格直爽、勇敢、信守承諾、忠於職守,很尊敬師長。也因為他直爽個性,而死於衛國蒯聵之亂,還被剁成肉醬,不得善終。
《論語‧公冶長》篇有一段紀錄孔子、顏回、子路的對話。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段話宋代理學家程頤有深刻的詮釋:「夫子安仁,顏淵不違仁,子路求仁。」程頤認為,孔子是已經達到了仁的境界,顏回已經能做到不違背仁的道理,子路正在向仁的目標邁進!
孔子的言行多紀錄在《論語》中,讀書時當作考題背誦,充滿被動與不樂意,而今再細讀卻如倒吃甘蔗,真的是在人生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理解與體會呀!
想知道阿綱老師錄影時的小故事嗎?
還有更多有趣的內容~請上馮翊綱說文解字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FCCSD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