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後續追蹤【痛痛女孩增加中!兩年內至少19位女孩施打HPV疫苗後疑似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立委質疑疫苗施打前資訊揭露不足、呼籲正視個案處境】
《報導者》於前年(2018年)5月推出《跨國追蹤:HPV疫苗政策下的黑布》專題報導,獨家披露台灣首宗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訴訟案。當年14歲的女孩Bella在接種能有效預防子宮頸癌的HPV疫苗後,疑似出現疫苗不良反應,即不明的關節疼痛,後診斷為「幼兒型多發性關節炎」。衛福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雖給予3萬元醫療費用補助,但最後判定與疫苗無關,Bella的父親於2017年提出行政訴訟,去年(2019年)高等行政法院判Bella勝訴,衛福部卻召開記者會提出上訴,全案目前仍在審議中。
而今(14日)立法委員林淑芬協同台灣女人連線、Bella父親及另一位痛痛女孩Amber的父親共同召開記者會,要求政府應正視接種HPV疫苗後產生的不良反應個案,建立更完善的不良反應回報與監測系統,並進行國內HPV疫苗的本土研究。
在《報導者》獨家披露Bella訴訟案之後,台灣女人連線(後稱台女連)常務理事黃淑英表示,至今共接獲19位少女在接種HPV疫苗後疑似出現不良反應,其中15人被診斷為自體免疫疾病,且有8人都與Bella的症狀相似。除了Bella的案例,國內第二起向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提起訴訟的案件,則在今年9月以「症狀與疫苗無關」,被判敗訴。
■痛痛女孩Amber父親:因為看到報導,我才知道,女兒身體疼痛可能與疫苗有關
其中一名受害者Amber的父親今天在記者會上指出,Amber原本是一位喜愛運動、拿過不少田徑獎項的女孩,卻在去年9月在學校施打HPV疫苗第二劑後,出現頭痛發燒、關節腫脹的症狀。Amber在診所就醫時,醫師也難以找出病因,後來甚至沒有檢查就說「與疫苗無關」。
「當時我真的手足無措,不知道該怎麼辦了!」Amber父親向《報導者》記者表示,後來輾轉看到當初的報導與台女連為Bella舉辦的記者會,找到了台女連與Bella父親,進而發現Amber與Bella的症狀幾乎相同,他後來帶Amber到風濕免疫科就醫,才確認自己的女兒身體疼痛,可能與疫苗有關。
Amber父親表示,相信政府是出於良好立意推動疫苗政策,但是如今有愈來愈多痛痛女孩,衛福部應該正視這些少數,重新檢討施打流程、增加仿單上對不良反應風險的宣導,也應該提供更多醫療支援管道,「不希望像我一樣,浪費很多時間,找不到正確的治療方向。」
■國內第一起訴訟初審勝訴、衛福部上訴中,第二起敗訴
但即便痛痛女孩人數增加,政府目前仍不認為不良反應與疫苗有關聯。今年9月,國內第二起痛痛女孩Sharon的訴訟案,在歷時3個月後,被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敗訴。
Sharon在2017年11月在學校接種HPV疫苗第二劑,5日後出現身體多處疼痛、發炎、關節腫脹等症狀,經診斷也是幼年型多發性關節炎。Sharon父母提出訴願,VICP認為,疫苗活化時間需要7到60日,Sharon在施打後5天發病,因此與疫苗無關,不予救濟;Sharon父母再提行政訴訟,被高等行政法院以「原告之訴駁回」。
而2016年第一起訴訟案,Bella父母提出訴訟後,高等行政法院於2019年4月判Bella勝訴,強調預防接種受害救濟是一種社會補償,「政府應負更多的舉證責任」;如果反過來要求民眾負擔過重的舉證責任,其實反而不利於人民自願接種疫苗。但黃淑英表示,VICP卻在之後召開記者會,批評法官無視醫學專業,衛福部隨後上訴,如今已過了一年多,全案仍在審議中。
(#延伸閱讀,台灣首宗HPV疫苗訴訟完整報導:http://bit.ly/2v9YTnD)
Bella父親表示,Bella一案在VICP小組中,被認定「與疫苗無關」,甚至指出「是Bella原本就有病」。訴訟一審勝訴,卻又「被(衛福部)上訴」,至今都還沒有結果,「衛福部甚至請了3位律師來跟我們打官司,他們真的不應該花大錢來跟老百姓對抗,應該要把經費花在疫苗不良反應後續的追蹤與協助才對。」
兩起訴訟案症狀相同,Bella案纏訟多年、勝訴又上訴;Sharon案只花了3個月就被駁回。專長公共衛生法律及倫理的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副教授林欣柔表示,目前國際上的大規模流行病學研究認為,幼兒型多發性關節炎與HPV疫苗接種沒有因果關係,罹患這類關節炎的人口,並沒有因為接種疫苗而有增加的趨勢。
林欣柔進一步表示,Bella訴訟案在一審時,衛福部提出國際流行病學的研究,而Bella方則提出在美國有相同症狀,但美國的VICP予以救濟的案例。在兩方證據相抵觸之下,法院在一審時要求行政機關負起「舉證責任」,證明兩者無相關;法院認為,在查無其他發病原因下,時序上「無法完全排除」與疫苗接種的關聯性,遂判Bella在一審時勝訴。
而在Sharon案,林欣柔說,因為在一開始的病理機轉上,研究證實疫苗活化需要至今7天,「發病時間就打斷了因果關係的證明,是讓訴訟快速被駁回的可能原因之一。」
■國健署:本土研究明年中有結果;黃淑英質疑:政府判定疫苗與不良反應無關,研究如何呈現真實?
Bella父親強調,施打HPV疫苗對多數人都有幫助,但疫苗本身就有十萬分之一機率的不良反應,政府應該做好事前的告知風險義務,以及事後相關的監測。
立委林淑芬說,召開記者會並非挑戰HPV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接種受害的救濟也不是你對我錯的概念;接種疫苗是為了公共利益,政府花錢鼓勵民眾都去打,而且施打人數也超過了10萬人,政府當然應該善盡責任,正視不良反應個案。
對此,今日出席記者會的國健署副署長吳昭軍表示,國健署自2018年開始對國中女生公費施打HPV疫苗後,至今已有15萬人施打,接種率達86%,不良反應通報個案約210人,其中包含暈針、頭痛等症狀。此數字不包含在公費實施前,每年就有約10萬人以上少女,經地方政府補助施打。吳昭軍說,少女在施打前,都會收到學校提供的「給家長的一封信」,內容有衛教與資訊揭露。
但林淑芬在現場直接掃描衛教資訊單張上的QRcode,卻發現內容裡的副作用說明僅為簡單描述,並非疫苗仿單完整版。
黃淑英等人質疑,衛福部參考的HPV疫苗資料都來自藥廠、國外研究,不應直接適用、類推到台灣民眾。吳昭軍則回應,今年國健署已經委託單位進行HPV疫苗的本土研究,明年中會有結果;在現場媒體詢問委託單位為何時,吳昭軍表示,委託的公司是「智醫海量數據公司」,主要是進行大數據研究,並非學術研究單位。
痛痛女孩人數增加中,黃淑英強調,「像這19個痛痛女孩,去訴願、訴訟的都被駁回,認為不良反應與疫苗無關,判定上就不算在不良反應裡,要怎麼累積數據、呈現真相呢?」
黃淑英表示,政府若將不良反應個案都排除,做出來的本土研究完全沒有意義;目前HPV疫苗是國健署公費提供給國中女生施打,在施打前,也應該讓家長充分了解接種的風險,政府更應主動提供家長清楚、明確的不良反應通報管道,讓個案可以快速得到治療。(文 / 陳潔 )
#延伸閱讀
【「政府應負更多舉證責任!」首宗HPV疫苗訴訟,「痛痛女孩」勝訴】http://bit.ly/2v9YTnD
【全球「痛痛女孩」的吶喊,10年來為何被消音?】http://bit.ly/2KKLIA1
【跨國追蹤專題:HPV疫苗政策下的黑布】https://www.twreporter.org/topics/hpv-vaccine
#HPV #疫苗 #不良反應 #衛福部 #痛痛女孩 #報導者
子宮頸發炎症狀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八卦
運動不僅有益健康,對於糖尿病、高血壓甚至癌症患者來說,規律運動更被公認是幫助疾病控制、避免復發的好方法,而這些知識相信也對大家來說早已不新鮮。
🧐
但弔詭的是,這個原則一旦套在子宮、卵巢相關的女性疾病時,大家往往改變標準,經常給出「最好不要亂運動」的建議。不少女性深怕自己做錯了什麼、吃錯了什麼導致疾病更嚴重,甚至影響日後生孕功能,也常半信半疑地接受這些限制。
其實啊!絕大部分的婦科疾病都不會因運動而惡化,只是多了一些細節需要注意。
這次,就整理女性最常碰到的三種婦科問題,為大家解惑一下!
1.子宮肌瘤
Q:每次運動後,經血就爆量,是不是氣血太旺讓肌瘤變嚴重?
A:不是❌。
經血主要是來自子宮內膜和供應內膜血管的剝落,靠著前列腺素刺激子宮收縮,幫助經血排出,也藉由收縮的力道達到止血的功能。
不過,子宮內若長了肌瘤,因肌瘤的質地較原本的子宮肌肉層硬,月經來時,會使子宮的收縮變慢,排出所需的時間也拖得較長。而因為運動會促進子宮收縮,有時候就會將原本排出緩慢的經血順勢一次排出,才會造成運動後,感覺排出的血塊變多了。其實,這並不是運動引發體內大出血導致。
此外,如果肌瘤位置靠近子宮內膜,因肌瘤會把子宮內膜的總面積撐大,使剝落的內膜和破裂的血管變得較多,經血總量也會比較多。
注意❗️:
不過,如果經血量過多,甚至已被診斷貧血,在經期就不適合太喘、太疲勞的運動間歇式訓練、長跑、拚大重量的重訓,避免頭昏、暈倒導致運動傷害。
Q:有肌瘤的人,運動後不能喝豆漿、乳清蛋白?
A:可以⭕️。
根據統計,台灣更年期前的女性大約有一半的人會被診斷出肌瘤。其發生的主因未明,但和雌激素濃度呈正相關。
因此,有不少人擔心豆漿含的「大豆異黃酮」因屬於植物性雌激素,可能促使肌瘤更大。其實,豆漿含的大豆異黃酮比起內生性的雌激素根本九牛一毛,除非天天喝、且當水喝,否則不太可能影響到肌瘤生成,目前也沒有研究顯示兩者的關聯。至於乳清蛋白、滴雞精,主要成分是蛋白質,根本不含任何雌激素,就更不用擔心了。
2.骨盆腔發炎
Q:反覆骨盆腔發炎,我還可練腹肌、做重訓嗎?
A:可以,但須注意強度拿捏。
陰道不是無菌環境,但子宮頸平時會分泌粘膜屏障,阻止細菌感染。不過,有時候透過性行為感染到像是淋病、披衣菌、大腸桿菌等較強的病菌,就會造成陰道菌落改變、陰道發炎。這些化膿的分泌物破壞了粘液屏障,讓細菌得以沿著陰道、子宮頸擴散,就會造成骨盆腔發炎。
急性發作時,女性往往會發燒,下腹痛,這時需要好好休息、服藥,當然不適合再去運動😰。
討人厭的是,即使復原,有些病菌仍可能無法完全清除,要長達半年才能改善,或甚至躲在子宮頸內伺機而動,一旦免疫力下降時,就復發、反覆感染。
因此,骨盆腔發炎反覆發炎、還在治療期時,不是不能運動,但要注意強度。不要因過度運動累積太多疲勞(如:一週運動超過300分鐘、追跑速、拼重量等)造成使免疫力下降,加劇發炎反應或復發。
注意❗️:
重訓有時會讓腹部痠痛,除了更不舒服外,也會因運動累積的痠痛讓你無從判斷還在治療中的發炎有沒有改善。最好先不要做太痠、或挑戰新的重量。
3.卵巢囊腫(畸胎瘤、巧克力囊腫)
Q:搖呼拉圈可能導致卵巢壞死😱?!
A:有可能。
卵巢是個漂浮在腹腔、只靠連結韌帶連結子宮固定的器官,一旦長了囊腫(大於六公分的畸胎瘤、巧克力囊腫)就可能因身體劇烈晃動,如跳熱舞、搖呼拉圈,造成韌帶扭轉,影響到供給卵巢的血流,甚至導致壞死。所以新聞上偶爾會看到「九歲童跑跳後腹痛,竟是卵巢瘤打圈圈壞死」或「女大生嚴重腹痛,卵巢膿腫大扭轉緊急送醫切除」的駭人消息。
我會建議,如果已被診斷出卵巢囊腫,尤其大小已超過6公分的,應避免從事劇烈晃動的運動(搖呼拉圈、跳熱舞)。且因扭轉機率高達15%,可考慮手術切除。
注意❗️:
卵巢囊腫一旦發生扭轉,會出現單側下腹痛,合併噁心想吐的症狀,且休息也不會緩解、會越來越痛。如果在運動後出現類似症狀,應立即掛急診檢查。
烏烏的叮嚀🧐:
被診斷出肌瘤、卵巢囊腫的朋友們,建議每年定期去婦科門診追蹤。如果暫時不需要手術,沒必要因此不敢運動。只需在每次訓練後多留意身體狀況、生理期來時適時降低強度,一定可以和疾病和平共處💪。
就醫過程中,雙向溝通也非常重要。因為有時候醫師不清楚妳的運動內容和強度,乍聽之下,當然會先勸阻。這時候妳可詳細地跟醫師說明妳到底在「動」什麼🤔?把你運動後發現的生理變化提出來和醫師討論。如果醫師不建議運動,也問清楚原因是什麼。
如此一來,醫師才能在疾病之外更全方位掌控你這個「人」的狀況。下次運動時妳也能更自在😜,不必綁手綁腳、充滿擔心或罪惡感。
子宮頸發炎症狀 在 大紀元時報 - 台灣(The Epoch Times - Taiwan) Facebook 八卦
女性應多吃的五種食物
1.花椰菜
2.洋蔥
3.綠色蔬菜
4.豆類
5.鮭魚
〔花椰菜〕
花椰菜同時也是攝取葉酸的良好來源,它是製造和保護DNA的重要成分,胎兒神經系統的發展、製造新血、新細胞與合成蛋白質也都需要葉酸,是孕婦重要的營養需求,而且葉酸可以促使體內血清素增加,改善憂鬱症的症狀。另外,花椰菜是天然的利尿劑,可以幫助月經前綜合症造成的腹脹問題。
〔洋蔥〕
洋蔥具有一般預防和治療骨質疾病藥物的效果,但沒有一般藥物的副作用。它可以殺死蝕骨細胞(osteoclasts),對女性的骨質疏鬆很有幫助。和花椰菜一樣,洋蔥也是具有抗癌效果的食物,大量食用可以降低25%和73%罹患乳癌與子宮頸癌的風險。
〔綠色蔬菜〕
瑞士甜菜,菠菜,海帶,青菜和蘿蔔葉等深綠色蔬菜是獲取鎂很好的食物來源。鎂在許多生物程序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具有降低高血壓、增強免疫系統、強化骨骼、幫助睡眠、放鬆肌肉、減少壓力和憂鬱等效果,且被證實能減緩偏頭痛的嚴重性和減少復發,能改善因膀胱過動症造成的急迫性尿失禁。另外,鎂也能幫助鈣的吸收,有助於維持骨質密度,防止骨質疏鬆。
〔豆類〕
豆類含有相當豐富的營養,是攝取葉酸、纖維、色氨酸、蛋白質、鐵、鎂和鉀等營養的來源,這些營養可以降低罹患第2型糖尿病、高血壓和乳癌等疾病的風險。
〔鮭魚〕
野生鮭魚中對心臟有益的omega-3脂肪酸特別豐富,omega-3脂肪酸能對抗發炎、降低血壓、血脂,減少發生中風的危險、增加HDL(好的膽固醇)、預防心臟病。此外,omega-3脂肪不會很快消化,能維持飽足感,有研究發現omega-3脂肪有助於減少腹部肥胖、降低罹患乳癌風險及改善大腦功能。
(歡迎分享)
------------------------------------
喜歡這則圖文吧!
大紀元粉絲團歡迎您的加入 http://on.fb.me/mSvB9A
子宮頸發炎症狀 在 子宮頸發炎竟隱藏癌變危機?哪些症狀代表子宮頸正在發炎?小 ... 的八卦
來賓:小甜甜、何嘉文、小小瑜專家:婦產科醫師陳保仁、中醫師廖婉絨、醫藥記者洪素卿最新《請你跟我這樣過》完整節目收看▻https://goo.gl/dL1I0o天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