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疫苗該注意什麼?看這裡!】
這兩天,新一波疫苗又陸續到貨!除了我國自購的62.6萬劑AZ疫苗昨天傍晚送達之外,今天日本捐贈的113萬劑AZ疫苗也抵台。疫苗開打以來,部分人士不斷質疑AZ疫苗的安全性,後來又開始質疑莫德納。究竟該選擇什麼疫苗?有什麼注意事項?我特別整理上週和烏烏醫師直播交流的內容,讓大家參考。
Q:誰可以打疫苗?
A:18歲以上成年人都可以施打。台灣現有疫苗無論是AZ或是莫德納,都是世界廣用的品牌,AZ更是全球施打最多的疫苗,連英國女王以及藍營反「AZ卻偷打AZ」的AZ特戰隊也是打這個牌子,不必擔心。另外,BNT宣稱12歲以上就可以施打,但仍需有更多實證的資料。
Q:孕婦可以打疫苗嗎?
A:孕婦需頻繁進出醫院,且國外研究顯示,孕婦若染疫,很容易形成重症而造成小朋友早產,醫療成本龐大,因此,孕婦應儘早施打疫苗。至於廠牌的選擇,莫德納在美國有針對3萬名孕婦回溯研究,莫德納對於流產、早產、胎死腹中、胎兒畸形都沒有明顯影響,證據力足夠,因此目前在台灣是讓孕婦施打莫德納疫苗。不過,這不代表孕婦施打AZ疫苗就會有副作用,只是AZ尚未進行回溯研究。另外要特別提醒,若要到中國施打疫苗,由於中國科興疫苗原理是將Covid-19病毒活性減弱,因此不建議孕婦施打科興。
Q:使用藥物可以打疫苗嗎?
A:先前認為,AZ和血栓有關聯性,因此指引是若有服用避孕藥物要先停藥再打疫苗,但後來發現,避孕藥物和AZ造成血栓的機制不同,前者是服用激素造成,後者則是免疫反應,因此現在不必停藥就可以施打疫苗。另外,若有服用糖尿病、高血壓、抗凝劑等慢性病藥物,施打疫苗時也不要擅自停藥,若是進行化療、癌症治療者,則要諮詢主治醫師後施打。
Q:哺乳媽媽可以打疫苗嗎?
A:先前有新聞指出,媽媽接種疫苗後哺乳,結果嬰兒猝死,讓大家非常緊張,但後來證實應該是嗆奶造成大片肺炎死亡。醫學上來說,打疫苗並不會轉到胎兒或乳汁中,而是肌肉吸收後產生抗體,因此哺乳媽媽一定可以施打疫苗。
Q:可以混打疫苗嗎?需要打第三劑嗎?
A: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指出混打的安全性,且藥廠試驗一定都是使用同廠牌,以安全性來說,建議暫時不要混打,待衛福部公布相關指引。另外,AZ第二劑的副作用,在統計上比第二劑的莫德納輕微。至於施打第三劑,英國目前有計畫讓化療中、身體較差的患者施打,但仍要經過指引。
Q:打疫苗會有過敏反應嗎?
A:過敏要看個人反應,通常會發生在半小時內,這也是疫苗接種後要在原地休息半小時的原因之一。若有過敏史的朋友,可以在施打前和醫生反應,但通常都還是可以施打,若施打後半小時內有過敏反應,才可以考慮第二劑更換不同廠牌。
Q:如何分辨自己是不是輕症患者?
A:很難區分。很多人有輕微感冒症狀、類月經初期症狀、頭痛,經過篩檢都可能是Covid-19。如果擔心,目前篩檢能量已經足夠,便利商店就買得到居家快篩,可以自行篩檢。現在和過去「不要快篩」的狀況已經不同,我們準備清零,因此居家快篩可以斬斷隱形傳播鍊,這是必要的。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黑眼圈奶爸Dr.徐嘉賢醫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睡眠守則:分房睡 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不要趴睡」以外,近年來另一個議題是什麼時候要跟孩子分房睡? 尤其是前陣子的趴睡窒息死亡案例,那位嬰兒是放在自己獨立的嬰兒房中。兒科醫學會是建議父母跟嬰兒不要同「床」但要同「房」,目的在於方便餵奶及照顧。(母乳哺育要同床又是另一個議題,今天不多談) 想要跟孩...
嬰兒猝死統計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八卦
隨covid-19疫苗陸續開打,近來只要注射後發生的醫療事故都被「合理」推論是疫苗造成。最近又有一則「疑似打疫苗後餵母乳,女嬰猝死」的報導,讓很多哺乳媽媽看了很緊張,甚至覺得如果要持續餵母乳就得放棄疫苗施打。
先說結論:雖然兩件事有先後時序關係,但學理上來看兩者是不可能有關連的。
*疫苗不會直接透過肌肉注射進入母乳
首先,疫苗和口服針劑藥物不同,是採取肌肉注射,不論哪種形式的疫苗過去研究均證實,不會有任何疫苗成分直接藉由母乳傳到寶寶身上。而哺乳媽媽打疫苗,也要14天後才能產生抗體保護寶寶,因此就算是抗體造成的影響,也不可能隔天就發生。
另一方面,新生兒猝死比例並沒有大家想得那麼低。數據上來看 ,自然狀況下,嬰兒一歲前猝死機率為千分之一,一年平均有六百多個案例。我在住院醫師時就遇過兩次,即使事件就發生在醫院,急救後仍無法挽回、也找不出原因。而猝死可能跟呼吸道阻塞、先天性遺傳疾病等有關,有時甚至原因不明,往往需要解剖才能釐清真相。。因此針對此事件,若未經解剖釐清,實在不該將死因直接與疫苗做連結。
報導中還有幾件事情讓我感慨。事件發生後,媽媽受訪時建議其他媽媽打完疫苗後不要餵奶,雖然了解媽媽是基於好意做出提醒,但我還是認為不應該將個人經驗凌駕醫療專業和數據統計,後續也有媽媽和我哭訴,先生說打了疫苗就不准餵母乳,讓她在個人防護和母乳間進退兩難,實在是令人無奈又心疼。
媽媽在報導中也提到她有問過醫師,我在一些群組中看到有同業立刻對此表示 「這樣的起手式,就是要告醫師了」,也有人大方承認這就是為何他們從不積極推廣孕、產婦打疫苗,只要媽媽多問一句「這樣會影響胎兒、新生兒嗎?」他就會直接叫媽媽不要打。從醫師的角度和醫療糾紛如此頻繁的環境來思考,我當然可理解有些醫師對疫苗持保守的態度,畢竟是否積極推廣疫苗和要不要打疫苗一樣,完全是個人自由意志的選擇。但如果因害怕出事違背科學證據而反對、或甚至阻止孕產婦打疫苗,我就完全無法苟同。�
這也讓我回想過去在大醫院服務時,注意到孕婦流感疫苗是要自行到家醫科施打,極為不方便。我和當時的老師反應「要不要和院方申請,把這項業務移轉到婦產部,增加施打率。」結果當時得到的回應竟是「不需要沒事找事,打出問題妳負責嗎?」我還記得當下我非常衝擊,但人微言輕也不敢多說什麼。不知道現在這個現象是否已經改善?
*懷孕意外事件難掌控 不應任意歸因咎責
不過的確,各種事情放在孕婦身上總變得格外複雜難解,即使研究已證實流產、胎死腹中或早產和孕婦的食衣住行用藥無關,也很難預防。大家還是會想找到原因咎責,不只媽媽本人的行為會被放大檢視,產科醫師也常會被質疑是否粗心誤診才造成不好的結果,甚至因此吃上官司。
其實,流產、胎死腹中或早產這些狀況的發生往往是隨機、沒有原因的,也遠比想像中的多。未來疫苗大規模施打時,一定還會聽到類似的事件,我也在此拜託記者媒體勿片面報導,或至少同時採訪醫師的意見。
再次強調,目前國際間的共識都是哺乳媽媽施打完疫苗,可以繼續餵奶,且有機會產生抗體保護新生兒。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也馬上發表聲明,支持這項說法。所以我還是要再次呼籲孕產婦們「輪到妳,就去打」。另外也要叮嚀,若注射後就發燒仍可吃退燒藥,並不會影響寶寶。
最近剛好把卡繆的《瘟疫》看完,故事中的醫師有一句名言,剛好在此分享給大家。
「對抗瘟疫的唯一方法就是正直。什麼叫做正直?我不知道一般人怎麼看,但對我來說,就是盡我的本分」
這段時間我也常在思索,到底作為一個婦產科醫師的本分是什麼?我想應該就是盡力提供孕產婦相關資訊,化解她們的焦慮,持續地保持身體健康、堅守崗位。但對於自己不熟悉的事情,好比預測疫情的走向,非我專業我就不該擅自評論,避免說錯誤導民眾。
那記者呢?我想應該是在確保民眾知的權利同時,謹慎地和專家求證,弭平資訊不對等的狀況,而不是草率的發文製造民眾恐慌,影響大眾福祉。
大家一起加油,我們對抗的永遠是病毒,而不是人!
嬰兒猝死統計 在 Facebook 八卦
哺乳中的媽咪建議接種COVID-19 疫苗嗎
來函照登
=====================
蘇醫師好,
請問您對於哺乳中的媽媽施打疫苗有什麼看法嗎? 希望你能撥空回覆一下廣大哺乳媽媽的疑慮 (還是就我一個) 😆😆
可是我婆婆一直拿著新聞裡有個媽媽打了疫苗後再親餵後結果小孩猝死來嚇我,雖然我一直跟他說沒相關,但自己也難免有點疑慮,這部份也是安全的對嗎?還是打完後先暫停哺乳會比較好?
=====================
來
哺乳媽媽看過來
這題最近我也一直被問
我們姑且就不要再去提上次新聞報的那一例新生兒猝死的案例了
我們完全理解家屬的心情
因此我也不對個案做評論
我只能說
目前並沒有任何醫學證據顯示這些事情有關聯
請大家真的不必過度擔心
今天再說明一個觀念
舉個例子好了
如果我們今天要證明喝酒跟開車安全是否有關係
絕對不能說看一個人你今天喝完酒然後安全開車回家就下結論說這是安全的
當然也不能說有一個人喝完酒然後開車出車禍就說一定有問題
在科學上的做法就是必須去統計
不喝酒開車出車禍的機率還有喝酒開車出車禍的機率這兩群是否有不同
而且統計的個案規模要夠大
如果發現喝酒開車出車禍的機率高於不喝酒開車出車禍的機率
在統計上是有顯著意義
我們才能下結論喝酒開車是不安全的
這樣大家了解了嗎
跟著新聞報導聳動的標題去起舞自己嚇自己真的沒意義啦
以哺乳來說
不管你打的是AZ還是瑪丹娜歐歐不是是莫德納
你打的都不是COVID-19 病毒你打的都不是COVID-19 病毒你打的都不是COVID-19 病毒
所以不會透過母乳感染你的寶寶
即便AZ是腺病毒載體也不會(細節我就不多說了)
更何況還有機會將你自己產生的抗體透過母乳給寶寶
當然有沒有用現在還不知道如果真的有用那全家都可以一起喝也不錯(欸好啦我胡說)
最後
不要只聽我說
看看台灣CDC關於哺乳中的婦女施打COVID-19 疫苗的臨床建議吧
不管AZ或是Moderna
都一樣
在這裡👇👇👇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MPage/epjWGimoqASwhAN8X-5Nlw
===========================
若哺乳中的婦女為建議接種之風險對象(如醫事人員),應完成接種。目前對哺乳中的婦女接種COVID-19疫苗的安全性、疫苗對母乳或受哺嬰兒之影響尚未完全得到評估,但一般認為並不會造成相關風險。接種COVID-19疫苗後,仍可持續哺乳
===========================
當然如果之後有更新的訊息我會隨時再跟大家報告
啾咪
歐歐對了我前一篇文章被惡意檢舉下架
不過沒關係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我這裡有部落格連結👇👇👇
精準匡列
https://drsu.blog/2021/06/25/super210625/
關於COVID-19 疫苗
也可以參考一下我之前的文章 👇👇👇
孕媽咪可以準備打疫苗嘍
https://drsu.blog/2021/06/24/super210624/
你能打到的疫苗就是最好的疫苗
https://drsu.blog/2021/05/31/super210531-2/#more-7168
再來聊聊孕婦是否需要施打COVID-19 疫苗
https://drsu.blog/2021/05/28/super210528-2/
不斷更新—關於孕婦哺乳媽咪是否施打COVID-19 疫苗
https://drsu.blog/2021/06/01/super210601/
COVID-19疫苗施打需要跟其他的疫苗間隔嗎?
https://drsu.blog/2021/06/09/super210609/
我需要去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嗎?
https://drsu.blog/2021/06/15/super210615-4/
吃荷爾蒙或避孕藥可不可以施打AZ疫苗?
https://drsu.blog/2021/05/31/super210531-1/
關於COVID-19 疫苗
https://drsu.blog/2021/05/17/super210517/#more-7045
好啦既然聊到了疫苗
那我們今天就來複習一下其他相關的疫苗知識好了👇👇👇
今天來聊聊偽科學
https://drsu.blog/2021/02/17/super210217-5/
不是疫區所以不需要打疫苗?
https://drsu.blog/2020/07/29/super200729/
2020流感疫苗又開打嘍
https://drsu.blog/2020/10/07/super201007/
今天再來聊一下疫苗好了
https://drsu.blog/2020/02/03/super200203-1/
關於科學驗證跟邏輯
https://drsu.blog/2019/12/16/super191216-01/
2019流感疫苗來嘍
https://drsu.blog/2019/10/29/super191029/
關於醫療上的醫師喜歡叫你自費
https://drsu.blog/2019/08/07/super190807/#more-3399
再來聊聊關於疫苗的陰謀論
https://drsu.blog/2018/10/24/super181024/
今天來聊聊小兒麻痺症的故事
https://drsu.blog/2018/10/19/super181019/
2018流感疫苗開打嘍
https://drsu.blog/2018/10/17/super181017/
關於流感疫苗的兩三事
https://drsu.blog/2017/10/10/super-171010/
懷孕相對論-百日咳疫苗/流感疫苗
https://drsu.blog/2017/09/28/super-170928/
今天來聊聊子宮頸癌疫苗吧
https://drsu.blog/2018/02/26/super180226/
關於孕期麻疹感染
https://drsu.blog/2018/04/09/super180409/
孕婦X麻疹
https://drsu.blog/2018/04/20/super180420/
再來談談有關疫苗的兩三事
https://drsu.blog/2018/04/26/180426/
今天來聊聊孕期德國麻疹抗體及疫苗接種
https://drsu.blog/2018/09/26/super180926/
孕婦要不要打百日咳疫苗?
https://drsu.blog/2020/07/30/super200730/
關於疫苗的副作用跟併發症
https://drsu.blog/2020/10/28/super201028-2/
好的
各位新同學
我們有目錄
要發問前可以先找一下喔👇👇👇👇
導覽目錄在這裡
https://drsu.blog/2017/12/18/super-list/
不然
置頂文也有👇👇👇👇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7331422378/posts/192828068971573/?extid=0&d=n
對了
有同學說我寫太多很難找
關於這點我很抱歉
可以善用搜尋功能喔👇👇👇👇
https://drsu.blog/2018/01/01/super180101/
關於基因醫學部落格在這裡👇👇👇
https://sofivagenomicsblog.wordpress.com
嬰兒猝死統計 在 黑眼圈奶爸Dr.徐嘉賢醫師 Youtube 的評價
睡眠守則:分房睡
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不要趴睡」以外,近年來另一個議題是什麼時候要跟孩子分房睡?
尤其是前陣子的趴睡窒息死亡案例,那位嬰兒是放在自己獨立的嬰兒房中。兒科醫學會是建議父母跟嬰兒不要同「床」但要同「房」,目的在於方便餵奶及照顧。(母乳哺育要同床又是另一個議題,今天不多談)
想要跟孩子分房睡幾乎是每個父母會面對到的。絕大部分的人會認為:分房睡可以讓孩子更獨立。錯!沒有根據,而且研究顯示,分房睡,沒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反而會可能讓小朋友更沒安全感,更喜歡吸手指。跟父母同房的小孩,反而表現出來更有安全感、更有自信,研究的真實性與可信度為何?這又是另外一個議題,但是歐美逐漸現在反其道而行,提倡跟父母同房(不同床)room-sharing.
那麼應該要什麼時候才可以分房睡呢?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做法:據統計,美國有87%的小朋友跟父母是分房睡,在新加坡只有20% ,在北歐大約有50%。所以不同的家庭文化,有不同的狀況。其實在醫學上,還真的沒什麼文獻跟規則,告訴父母應該什麼時候分房睡比較好。這個問題因素太多,但是最重要,就是要等孩子跟全部人都準備好才實行,不要操之過急。
有些網路上流傳著「性蕾期就最好要分房睡」、「不分房睡會性早熟」、「不分房睡以後會變媽寶」。其實都沒什麼相關。媽寶方面,那是體質關係…(不分房會導致性早熟,麻煩可以再扯遠一點、再離譜一點)
這幾年流行很多育兒方法,其中一種是百歲醫師的隨他哭cry it out。隨他哭或百歲醫師的書中所提到的是比較偏教養的方式,本來教養就沒有什麼對錯,這個就不評論也沒有不對。但是其中的一點,在兒科界裹,最為人詬病的是「趴睡」。有多少個嬰兒因為看了相關的書籍與概念,而發生意外,沒有人統計過。但是統計發現,不要趴睡,要躺著睡(back to sleep),確實可以減少嬰兒猝死症後群S I DS的發生,這是一個事實。
除了躺著睡( back to sleep)以外,現在還有一個概念,值得父母大家去留意。就是父母也要陪著孩子 #趴著玩 tummy to play:
1️⃣建議每天陪著小朋友趴著玩(清醒的時候)
2️⃣每天玩三到5分鐘
3️⃣一天兩至三次
這樣的目的在於,減少頭部的壓力(很多父母都很在意頭型),改善頭骨不對稱的發展。也可以訓練寶寶的頸部與背部的肌肉支撐力,萬一發生小朋友他想要翻身的時候,有能力處理。要陪同喔,不能放著小朋友自己一個人爬著玩。
兒科醫學會也認為市面上的頭骨固定枕,或者頭型塑型產品,都沒有用。所以大家別浪費錢在哪些產品身上。
另外其實也要分辨小朋友頭型歪的原因,是單純習慣的問題?常常頭轉向固定一邊?還是說有斜頸的可能?這就要由兒科醫師來幫忙判斷
參考資料:
https://www.aap.org/en-us/about-the-aap/aap-press-room/pages/american-academy-of-pediatrics-announces-new-safe-sleep-recommendations-to-protect-against-sids.aspx
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ages-stages/baby/sleep/Pages/A-Parents-Guide-to-Safe-Sleep.aspx
Mileva-Seitz VR, Luijk MPCM, van Ijzendoorn MH, Jaddoe VWV, Hofman A,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infant nighttime-sleep location and attachment security: no easy verdict. 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 2016; 37: 1-12. Infant Ment Health J. 2016 Jan-Feb;37(1):5-16. doi: 10.1002/imhj.21547. Epub 2015 Dec 31.
Barajas RG, Martin A, Brooks-Gunn J, Hale L. Mother-child bed-sharing in toddlerhood and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Pediatrics 2011; 128: e339-47.
https://www.aap.org/en-us/about-the-aap/aap-press-room/aap-press-room-media-center/Pages/Tummy-Time.aspx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3eA94CSaRrg/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