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蘭山中野書(82)
一個總愛把自己打扮得好看的女人,到了九十六歲時,應該會穿什麼樣的衣服?
年輕時很愛漂亮的九十六歲的女生,無法自己梳頭髮、畫眼線,無法為自己挑衣服、穿衣服、照鏡子、說不出自己名字也不認得自己女兒的這個女生,會喜歡穿什麼樣的衣服?
讓她穿色彩明亮的連衣裙。
她的手臂僵直內縮,用柔軟的臂枕撐開雙臂。臂枕顏色鮮豔,像馬克龍甜甜圈。
買一個軟球讓她抓在手裡,因為她的這隻手,手指痙攣,不自主地緊張。
她的腳必須抬高,因為久坐使得腳板時不時就水腫。
在綠蔭盎然的庭院裡,她像一朵沈重卻繽紛的花朵。
如果她是清醒的,她絕對不會容許自己變成一個灰暗、敗壞、頹喪、放棄美的老人。
越老,越不容易維持尊嚴。我們這一代嬰兒潮世代,踏入初老,心中明白一件事:我們恐怕是最末一代照顧者,當輪到我們自己九十六歲時,身旁多半不會有一個幫我們挑衣服、穿衣服的兒女。送走上一代之後,天地悠悠,自己怎麼孤獨走最後一哩路而不失尊嚴,和氣候變遷一樣,是人類此刻面臨的大課題吧。
嬰兒潮世代的老人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所有的美好,都有它準備腐敗的禮物 :回憶二戰後西方的美好時光文/陳文茜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了,好時光開始了嗎?
答案往往出乎預料之外。
二戰後,由於沒有戰亂、屠殺「消滅人口」,戰後的一、二十年間,全球各地爆發出生潮。
在這段美好時光出生的人,有了一個歷史名詞: 「戰後嬰兒潮」。
1965 年至 1970 年期間,每個婦女平均生育率是為 5.0 個孩子。這樣的速度與數量,在歷史上絕無僅有。
以法國為例,根據聯合國人口統計司數據,1948 年法國的人口數約 4100 萬,到了 1968 年增加至 4991 萬。20 年間增加長 800 萬人以上,戰後嬰兒潮佔了全部人口近 16%。
其中,大學生的成長更加明顯。1958 年法國的大學生只有 17.5 萬名,到了 1968 年已經達到了53 萬名。成長幅度三倍。
不光是全球人口暴增,戰後西歐各國皆快速恢復經濟成長,自 1945 年到 1975 年,法國歷經了一波非常長的經濟增長期,並且正式進入消費社會。
這段期間的法國,歷史上被描述為 「光輝三十年」。
但是所有的美好,都有它準備腐敗的禮物。
首先:劇烈成長的人口,各國政府凡社會、教育、住宅、大學政策皆應接不暇。
法國的大學系統因為過度超載的大學生,面臨許多問題,包括校園不夠用、資源不足,傳統的教學與體制已無法跟上時代遽變。美好時光的大學生,感受不了光輝,只有一肚子怨氣。
我喜歡閱讀歷史,但有些時候會以為自己閱讀的是當代,有點時空錯亂。
例如 1966 年,史特拉斯堡的大學生發表了一篇論文《論學生生活的貧苦》(On the Poverty of Student life):「在法國,除了教士和警察,學生是遭受到輕視的存在。大學曾經受到尊敬,大學生曾經是法蘭西驕傲的孩子,但現在他們錯過了那個時代。現在的教育系統目標是培養機械化、培養專門人才:現代經濟體制只是要求大規模無教養、也不具備思考能力的學生。」
這樣的宣言,52 年後,是否可以再次朗誦,一字皆不需更動?
當時的年輕人,現在俱老矣,他們對於時代不只沒有客觀「光輝的共鳴」,而且和當代年輕世代一樣抱怨不已。
是的,他們擁有上一代所沒有的機會、物質生活及生命保障,但他們並不開心。自由主義的、左翼的、前衛的思潮在各個角落共發起號角。
儘管大學生各擁其主,甚至有毛派(毛澤東),托派(托洛斯基)之爭,他們對相關主義也僅知其皮毛;但是他們堅信:這個世界必須改變,法國必須再創造一場偉大的革命。
即使對如何改變世界,他們有著不同派別,但卻有個共識:現在的社會及體制皆太糟,那些盡是二戰前的產物,我們必須改變。
美國人類學家 Margaret Mead 在名作《代溝》中闡述:傳統老一代鞏固社會知識結構的建制,已經被認為過時了。到了 1960 年代,知識和生活模式不斷地更新,年輕人感受了社會變化,老一輩則被認為裹足不前。
他們,該滾了。
隨著知識易主,權力也必須易主。
當時年輕的他們自稱自己出生於「烏托邦時代」 ,要求 「只懂得逃難恐懼的老年人,交出棒子」 ,老人必須讓位。
1968 年在法國、在美國,這些訴求分散、缺乏目標、甚至盲目擁毛的社會運動,自然注定只會給歷史留下青春的回響。
「反對、反對」,「造反、佔領」。然後呢?
拿什麼取而代之?誰又準備了負責取代且可行的方案?
這些都成了飄蕩於空中的風,聲音大,卻沒有痕跡。烏托邦只繪圖輪廓,他們不負責完成實體。
60 年代的運動留下了對音樂、藝術、建築、文學深遠影響,政治上間接踢走了戴高樂,但從來沒有踢走政客。
沒有多久體制回來了,新的權力分配集團誕生了⋯⋯10 年後四人幫暴政的真相,賞了他們好幾個巴掌⋯⋯某些人,自己也忘了烏托邦,加入了分配集團。
於是 50 年後,另一批年輕人,比他們更不滿、更無助,只是少了當時的浪漫味。那個時候,年輕人可是在貝多芬協奏曲下佔領校園的。
現在,直接且更強烈:「老頭兒!」
換當年叫别人滾蛋的你、滾蛋吧!
嬰兒潮世代的老人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文茜的世界周報》新冠疫情恐延燒明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數據生物專家Michael Levitt大膽的樂觀預言,全球封城政策後,大疫情即將結束
【當全球各國紛紛祭出封關封城等各項史無前例的決斷措施,企圖阻斷新冠病毒的大舉蔓延,疲憊的人們忍不住要問,這場疫情究竟何時能夠結束。英國首相強森曾經誇口12周扭轉頹勢,如今就範的不是病毒而是他自己。英國愛丁堡大學流行病學教授稱,通往新冠病毒終點眼前有三條路,分別是疫苗研發成功並普遍施打,其次則是感染足夠多的人達到集體免疫,最慘的就是新冠病毒永久改變了我們的社會與行為,但無論是哪一條都將是一條漫漫長路。我們必須努力壓平曲線,替更有效的篩檢、藥物和疫苗爭取時間,畢竟新冠病毒對人類的危害已超出想像,再健康的人恐怕都難逃魔掌。】
{內文}
(新聞旁白)
洗手,用消毒水消毒街區,封鎖城市,我們已經採取各種措施,企圖遏阻新冠肺炎病毒大流行,從中國到義大利到美國
(強森/英國首相)
我們正在竭盡所能打贏這場戰爭
(梅克爾/德國總理)
我們在爭取最寶貴的時間
(文在寅/韓國總統)
接下來的幾天將會是最關鍵
當全球主要國家紛紛出招,各自以史無前例的決斷措施,企圖阻斷新冠病毒的大舉傳播,我們耳中迴盪似乎的仍是公衛專家們,苦口婆心要大家繼續嚴陣以待,因為高峰將至卻遲遲沒來。
(譚德塞/世衛總幹事)
要求人們待在家裡,並關閉人員流動,是為了爭取時間,並減輕對公衛系統的壓力,但單靠這些措施並不能消滅傳染病,這些行動的目的,是為了採取更精確,更有針對性的措施,以遏止病毒傳播並挽救生命
英國首相強森曾經發下豪語,他深信英國可以用12周「扭轉頹勢」,讓新冠病毒「乖乖就範」,但英國國家廣播公司卻很不客氣地說,情況恐怕不如他想像中樂觀。因為即便未來三個月,確診病例數量逐漸減少,全球距離疫情結束依舊是長路漫漫。
(Dr. Max Gomez/CBS資深醫療記者/《治療細胞》作者)
根據中國和韓國的經驗,可能會需要至少四到六星期,才能讓新病例及死亡人數的曲線拉平,在美國這裡,我們的檢測速度非常慢,而且僅到最近才逐州實施「不准出門」的規定,所以最樂觀的評估,如果要計算達到高峰,然後開始恢復正常的時間,我認為可能至少要兩個月之後,如果放棄執行全國性的禁足令,或許需要更長時間
BBC報導稱,擺在眼前的現實是,全球當下普遍施行的大規模封鎖,根本無法長期維持,因為它所帶來的社會與經濟損失是毀滅性的,但各國面臨的難題也都一樣,大家找不出一個「退場機制」,在新冠病毒徹底消失之前,英國愛丁堡大學流行病學教授Mark Woolhouse,日前受訪時就表示,當下擺在我們面前的路有三條,一是疫苗研發成功並普遍施打,這部分就算順利,最快也要12到18個月,其二是透過感染讓足夠多的人具備免疫力,這條路就是之前爭議不斷的「佛系防疫」,時間會拖得更久,第三是永久性的改變我們的行為及社會,但這一點恐怕無人樂見。
(Frank Myers/美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衛生部感染預防和臨床流行病學臨時主管)
對於我們大多數同事來說,我認為我們都同意,新冠病毒會一直陪著我們到明年,並且我們將會繼續看到更多確診個案,當下我們的希望,是大家一起做好所謂的「拉平曲線」,讓大量感染的人數延遲出現,這樣我們才有機會開發有效的疫苗,並且我們還了解到在出現嚴重症狀時,如何更有效地治療這種病毒
一個不得不接受的事實是,新冠病毒可能將陪伴我們一段不短的時間,英國科學家用當地數字提醒大家,目前在眾多確診重症病患中,性別上 男多於女的趨勢明顯,平均年齡62.6歲也算高,但值得注意的是,有5%不到30歲,及10%40多歲的重症病患,他們原先可能非常健康,但照樣會被新冠病毒徹底擊潰。
(Michael Prendergast/新冠病患)
我本來毫無症狀,3月16號禮拜一回到家,禮拜二我就開始呼吸急促,到了禮拜三體溫飆高,應該是我的身體在抵抗感染,所以使我難以忍受嚴重的呼吸急促,且躺在床上也不斷地高溫抽搐,到了禮拜四,我打電話叫救護車,我現在已經住院,而這已經是第五天
然而這些人,也是現階段防疫最不合作的一群,《華爾街日報》近期引述科學家說法稱,新冠疫情正在全球引發一場「代際戰爭」,這批俗稱千禧世代的年輕人普遍對病毒缺乏警惕,當各國先後採取隔離措施大規模封鎖,企圖遏止病毒迅速傳播,他們卻在這場抗疫戰爭中頻頻扯後腿,嚴重危及老年人的生命安全,這些年輕人把新冠病毒戲稱為「嬰兒潮世代的終結者」(Boomer Remover),他們違反禁足令的說法是,在一個崇尚個人主義與自由的西方國家,很難想像人們不再握手親吻或擁抱,會是何種景象。
(Dr. Amy Acton/美俄亥俄州衛生部長)
我們現在所要做的,絕對是我們必須做到的,那就是徹底的緩解,一種非藥物的 最大化的干預措施,這將持續一段時間,但我們將努力在這個抑制階段中努力,找出其它的應對策略
科學家們確實正在爭分奪秒,因為全球確診與死亡個案仍持續升溫,當德國博世開發出的新快篩試劑,只需2個半小時就能得知結果,英國Mologic公司的快篩工具,已壓到只要10分鐘就能分辨出誰該隔離,美國亞培Abbott最快五分鐘內出爐的篩劑,也宣布測試成功,即將從下周開始每天提供全美至少5萬個,而全球在治療新冠病毒的藥物上,本周也不斷有新進展,不只全球科學家已統整確認,至少有69種現存藥物,可以提供治療新冠病毒,最新一期《藥理學研究》期刊上的報導,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所率領的團隊,也聲稱發現中成藥蓮花清瘟,能顯著抑制冠狀病毒在細胞中複製,從而發揮抗病毒活性的功效。
(Dr. Anthony Fauci/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主任_
如今這世上並不存在被證明能安全且有效治療新冠病毒的療法,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將不竭盡所能,使具有一點功效的東西,進一步證實可以獲得廣泛運用
新冠病毒對人類的危害早已超出想像,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醫院最新公開,一段確診病患肺部的3D影像就明白指出,一個59歲男性除了高血壓,沒有其他重大疾病,卻在染病之後,肺部被徹底攻陷,黃色部分就是肺部受到感染發炎處,很明顯的肺部損傷不只限一處,而是覆蓋兩邊肺葉的大片區域,顯示新冠病毒的感染極快且富有攻擊性,就算再健康的病患也難逃魔掌。
(Andrew Dunn/資深公衛記者)
疫苗通常需要花費數年的時間才能開發出來,但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能夠在創紀錄的時間內,研製出針對冠狀病毒大流行的疫苗,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說法,目前已經有40多種疫苗可供選擇
我們確實有足夠的理由不必悲觀,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史丹佛大學結構生物系教授Michael Levitt,近期接受洛杉磯時報專訪時就大膽預言,相信科學家的努力,全球疫情將很快落幕,我們終究都會沒事的,這位猶太裔,出生南非的美國科學家,從武漢封城以來就一路精準預測,中國疫情即將放緩,近期也成功預言韓國疫情已進入減速階段,義大利也到了拐點,他以鑽石公主號為例,即便在那個病毒感染最完美的環境,巨大的公共區域搭配中央空調,人口密度等同於將所有以色列人,塞入30平方公里的密閉空間,且人群都還是易感染的老人,最終船上也只有20%的人被感染,他說只要繼續維持現有的社交隔離策略,新冠疫情的結束指日可待,更不要說全球各國都正傾舉國之力,讓科學界替全人類找答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fkDpPJOPTk
嬰兒潮世代的老人 在 【一次了解世代劃分】嬰兒潮、X、Y、Z...你屬於 ... - YouTube 的八卦
【一次了解 世代 劃分】 嬰兒潮 、X、Y、Z...你屬於哪個 世代 ?一代不如一代嗎?【生活】 | 維思維. 維思維WeisWay. 維思維WeisWay. 906K subscribers.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