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奈手札】
印象派祖師爺馬奈(Édouard Manet,1832-1883)約莫於40歲之際便感染梅毒,但他向來私生活節制,不同於羅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1864-1901)整日泡在妓院裡的浪蕩行徑,馬奈算得上是非常努力維護資產階級巴黎畫家形象,以至於究竟為何染上這個難纏的性病至今仍是謎霧重重,眾說紛紜。
或許因為受到梅毒與其他併發症所影響,讓馬奈在中年之後健康情形逐漸惡化,尤其是左腿在1870年代末期便已出現風濕症狀(當時他約莫40歲),麻木、疼痛和刺痛情形愈形明顯,幾乎讓他不良於行。到後來由於左腿痛感和僵硬程度加重,讓他只好接受醫生建議的沐浴療法,在1880年6月來到巴黎西南近郊溫泉小鎮貝爾維尤(Bellevue)進行治療。
從新青初夏流轉至蕭瑟深秋,馬奈在貝爾維尤一直待到11月,每日接受按摩、浸浴和淋浴循環療程共4次,每天耗時5小時,以促進腿部血液循環,喚醒神經,並讓四肢恢復正常功能。對於生活緊湊忙碌的現代人來說,一天有5個小時泡在溫泉裡,短短幾天可能還算是度假享受,但就一個腿疾嚴重的患者而言,日復一日如此,長達5個月多少也是種折磨。
果真,儘管有家人相伴,馬奈很快對他口中的〝鄉下〞生活感到無聊。話說人家可是道道地地巴黎倫耶~就連在普法戰爭期間,即使面臨普魯士大軍壓境四面圍城,依舊加入國民護衛隊死守巴黎的city boy,怎麼可能長期生活在〝遠得要命的鄉下〞過著〝百般聊賴〞的鄉村生活?相較之下,印象派另兩位〝非巴黎倫〞畫家莫內和畢沙羅則是在普法戰爭時都落跑到倫敦避難了。
=========================
為了排遣治療之餘的發呆空檔,馬奈開始寫信給人在巴黎或正在諾曼地度假的朋友和畫家同行,信件空白處再加上各式水彩插圖→個人不負責任結論:1.不愧是畫家;2.果然很無聊。
這些信件內容包含他對女性友人玩笑性地示愛、個人自嘲、致謝友人和閒話家常…等。
信裡頭的插圖則蘊含各種畫家心思。當時的畫家都認為水彩畫是英國藝術之精髓,馬奈在貝爾維尤養病期間都是藉由來探望的友人帶來大量英國製水彩紙,不只許多信件紙張上有英國浮水印,連水彩畫具和顏料都來自英國。從畫具如此精緻小巧的模樣看來,眼前似乎勾勒出他老人家把畫具藏在口袋,隨手作畫的模樣。
=========================
✽收信者之一為瑪格麗特小姐(Marguerite),瑪格麗特在法文裡也是雛菊的意思,馬奈便畫上一朵雛菊,一旁徘徊著蜜蜂。這位瑪格麗特小姐可能是馬奈的作畫麻豆之ㄧ,用鉛筆書寫的字跡表現出畫家的親切隨意,或許是作為一整天麻豆工作後的小禮物。
信件中馬奈似乎半真半假地向瑪格麗特小姐表述心意:『我愛妳,當然有人會告訴妳這件事,瑪格麗特。我有一點愛妳,非常愛妳,充滿熱情地愛妳。』
(OMG,如果遇上藝術大師這樣熱烈表白,該不該小鹿亂撞幾下?)
✽還帶著有刺外殼(總苞)的栗子題材在馬奈作品中相當獨特。見證了貝爾維尤的初夏到深秋,庭院裡的李樹累累果實已落盡,換上的是栗子滿枝頭。馬奈據此傳達季節遞嬗之景。
✽受困腿疾嚴重,舉步維艱,畫家以一隻蝸牛緩緩爬行於葉片上暗喻自己的處境,不只行動遲滯,還被困在如同小小蝸殼的租屋處花園裡。
✽為了感謝老朋友-版畫家布拉克蒙(Félix Henri Bracquemond,1833-1914)來探病且送上一幅畫裝飾馬奈住家,他畫上迷人可愛的澆水壺和貓咪表達感激心意。
✽寫給版畫家葛哈德(Henri-Charles Guérard,1846-1897)的信件正反兩面都寫滿畫滿,可說是這批信件中最生動活潑的一封。
上頭有蜜桃、燕子、馬奈太太和媽媽的肖像,抽著菸斗的男子應該是兩人共同友人,還有蝦子和船隻都暗喻諾曼地海岸。信裡有段寫著:『Zizi跑來擺好姿勢當我的麻豆,大概是想讓你知道她的最新消息』,一旁就畫上愛貓Zizi。
你看是不是很可愛!
=========================
長久被病痛折磨的馬奈總不免心情鬱悶,但透過書寫和繪畫,讓他的病中思緒無意間渲染上一層淡麗顏彩,藉由信件抒發傳遞,因而流傳至後世。這些塗鴉痕跡,比起精心布局縝密精算後的名作縱然顯得隨意粗略,卻正因如此,更能貼近畫家自然流露的純然性情,賦予更多溫度,我們也從而看見更真實的馬奈大師。
可惜的是,馬奈終究不敵病魔,病情愈發沉重,基本上已經是癱瘓的程度,讓他生命中最後兩年幾乎只能繪製小型花卉靜物畫→如今被視為其成熟傑作。嚴重行動障礙也導致他連水彩畫都得放棄。在他人生最後階段,可能是梅毒缺乏妥善治療,也可能是長期使用含有麥角的藥物,導致血管不正常收縮的副作用,讓馬奈左腿產生壞疽而必須截肢。(註:麥角ergot,穀類作物被真菌感染後的黑麥角菌,具有毒性但也被應用在醫療用途)
在進行截肢手術後,這位可憐的印象派大師一直處於發燒但意識清楚的狀態→在缺乏現代止痛藥的年代,這是多大的折磨?!術後第11天,馬奈終於告別人世。那是1883年4月30日,已然繁花似錦的巴黎春天似乎也跟著一代巨匠的殞落而傷感、黯淡。
#馬奈
#印象派祖師爺
#GettyCenter特展超用心
#ManetAndModernBeauty
圖片來源:Junie Wang
《Copyright © 2020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嬗遞意思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大自然裡的解放感
只要孩子們出去玩,回來之後,我記得的話,就會跟他們討論面對大自然的時候,那種開闊與輕鬆,那種心曠神怡,那種在都市裡面很不容易體驗到的豐富感受。跟我一起工作的某個孩子,情緒起伏真的不是普通的大,但這幾年改善很多,我認為跟家長常帶到大自然裡面玩耍有關。
大自然的療癒力,我認為在現代被輕忽了。
最近流行的露營風潮,也常是我跟孩子們討論的主題,有時會搭配照片。我會跟孩子聚焦在五感上,微風吹過臉頰的騷癢、身體躺在泥土地上的凹凸不平、腳伸進水裡的沁涼、望著山巒疊翠的舒暢、在煙霧中的迷茫濕氣…,那一剎那,我跟孩子的頭腦都放鬆了,煩惱與憂愁,都好像暫時溶解在大自然裡。
透過討論,留住某些吉光片羽,讓它們在我們心底生根茁壯,給我們提供很獨特的平靜力量。
《不生氣的心》這本書的分享,到今天這篇算是最後一篇了,我有我的用意。作者是一位禪庭設計大師,自然景物對人的作用,我想他會比大部分人清楚。我光是看一株長得曲折瑰奇的樹(唉…這時候就覺得自己的文字能力實在有限,文字實在形容不出那種感覺),我就可以像著迷那樣,心裡湧上一陣陣好奇、驚喜。
我特別喜歡美編設計的內封面(就是要先把封面那頁拿掉),簡簡單單的文字,配上月亮的陰晴圓缺,也很有禪味,我非常喜歡。當然,我沒跟美編聊過,我也不知道美編心裡想的是不是跟我想的一樣。我看了這個內封面好一陣子,感覺很歡喜,我認為把作者文字中的氣質,用圖精巧地展現了出來。
我也想到,我好久好久,沒有好好看著月亮了,更別說把陰晴圓缺看盡眼裡。這在台北的都市叢林裡,真是奢侈的事。我最近喜歡跟某個孩子談雲,他最近一次跟我討論到,他看到雲像恐龍,然後…,他演繹出了一小小段故事情節,我也跟著馳騁想像。
要把心靜下來,實在不是一定得要靜靜地坐著不動。走向大自然,把心裡的某個頻道調整好,自然就能接受到最原始的寧靜。特別跟出版社請求授權一些文字,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內心十分澄靜,祝福大家也能找到這樣的狀態。
---------------------------------
置身於大自然之中
【枡野俊明】
在陽光灑落,樹影搖曳的森林中,遠處傳來鳥鳴聲,涼爽的微風穿過樹梢……
走在這種地方,讓人不由得想伸一個大大的懶腰。
置身於大自然,使我們的身心獲得解放,放下平時的壓力,身心徹底洗滌。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人原本就是和大自然共存的動物之一。
當你覺得心情鬱悶,羨慕別人的時候,到近郊的大自然走走吧。山也好,海也好,暫時放下紛紛擾擾的牽掛,將自己交給大自然。
聽聽海浪拍打岸邊的聲音,享受捧起一抔沙的觸感,吹著海風散散步。一步步踩著山路,汗流浹背,享受山頂的景色,大口咬著飯糰。若覺得散步爬山太累,也可以放輕鬆儘管眺望眼前景色,任時間流逝放空發呆,效果也很好。此時,你心中會湧現一股日常生活感受不到的解放感,內心所有的自卑感和鑽牛角尖的想法都會消散無蹤。
本來,我們的祖先就是過著和自然融為一體的生活,他們會對著朝陽合掌膜拜,喜愛月亮的圓缺,對四季遞嬗有敏銳的感受,並培育出非常纖細的感性。
但現在,我們的五感逐漸在忙亂的生活中變得遲鈍。再這樣下去,原本日本人值得向世界自豪的感性將逐漸消失。
有句禪語為「柳綠花紅」。意思是柳是綠色,花是紅色,自然萬物各自以原本的樣態展示在我們眼前,而真理就埋藏在這些樣態之中。
自然總是以最真實的狀態呈現在我們眼前。因此,我們和他們面對面時,也很容易展現出最真誠的自我。在這個時候,我們應該能發現在日常生活中從未見過的全新自己。
.
不生氣的心:人生有九成的事都不值得生氣(2版)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16286
--------------------------------------------
《我想傾聽你》新書上市
1.金石堂:http://ppt.cc/Qv9m5
2.博客來:http://ppt.cc/XpS6Y
3.誠品:http://ppt.cc/p3Inz
4.預購詳細說明:http://ppt.cc/1gqcW
免費電子書借閱平台: 台灣雲端書庫(可借《我想傾聽你》、《謝謝你知道我愛你》、《找一條回家的路》、《跟自己和好》)
http://0rz.tw/HJCSM
嬗遞意思 在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Facebook 八卦
#食況轉播 #logy
上週去吃了 logy 的新菜色,相當喜歡。去年尾隱隱感覺田原諒悟主廚有點使不上勁,今年第一訪,有種撥雲見物的清爽感,精神抖擻。
一道鮑魚讓人驚艷。田原主廚說他找到很好的台灣鮑魚,用京都主廚教導的方法,只用清水煮,不干擾鮑魚自身的鮮味,「起初鮑魚的味道會擴散到水裡,再繼續煮,風味會回到鮑魚本身。」這鮑魚煮得肉彈質嫩,有嚼勁又咬得斷,每一次咀嚼都逼出汩汩鮮流,非常美味。卻不僅僅如此,底下的湯汁,是鴨高湯與鴨油,動物系鮮鹹中一抹明亮酸味劃過,原來是白巴薩米克醋!正是那酸味賦予了層次與平衡感,也把鮑魚與鴨汁連動起來,結合山椒的柑橘香氣,一派優雅。配菜有用鴨湯煮過再裹粉炸成天婦羅的櫛瓜,更有意思的則是一片片筍子,入口滑溜溜,原來先裹了太白粉再煮,以應和鮑魚的質地,這真是愛吃筍的台灣人不會想到的作法。
也喜歡一道白子。撥開綴有舞菇粉的白蘑菇片,用湯匙挖向軟嫩嫩,味蕾先感受到黏呼呼的鮮鹹,接著是凝乳狀的奶滑,原來,白子上頭披著一片炙過的Comté起司,二者搭極了!Comté起司也起了掩飾白子腥味的作用。還要有醬汁作為調味,田原主廚用豆漿做白醬,清爽微酸,完美襯托白子。Comté起司和豆漿白醬也非常配這道菜的Jura酒。
概念來自鰹魚稻草燒的鯖魚,速速鹽漬一小時,淺淺稻燒表皮,與蓮霧疊成千層派,蓮霧之清甜水潤結合鹽漬鯖魚真是好,佐以用蘋果醋與牛奶分離出來的乳清、香菜油、蘋果美乃滋,各式酸甜與芬芳曼妙繚繞,疊上辛辣的金蓮花,是稱職的開胃菜。
田原主廚心目中一級棒的屏東黑豬,配上柚子胡椒醬汁與酸白菜,有點日本火鍋與酸菜白肉鍋的雙重意味。田原主廚很會做肉,豬肉主菜已非初次登場,品嚐的意義在於配菜的變化,而這以柴魚高湯做底的柚子胡椒醬汁,鮮奶油的濃厚中有白酒與苦艾酒的肌理,蘸肉吃很涮嘴,一旁的酸白菜也開胃,不是發酵而是拌了蘋果醋與培根油,酸鮮裡透出的微微煙燻十分迷人。
豆花的糖水是草莓冷湯,尾聲的草莓香甜了,茵陳蒿的八角氣息一閃一閃,讓草莓有個性了起來。麻糬皮懶洋洋癱著,擁抱著豌豆冰淇淋與蜜柑果醬,青味與果味交織,牛奶雪錦上添花,沾一沾鹹櫻花醬又別有風姿。
這是一份冬春之交的菜單,白子與竹筍,蓮霧與蜜柑,草莓與豌豆,季節遞嬗的信號處處顯露。「好日本啊!」同行的日本友人有感而發,她辨識出田原主廚想要表達的「旬」,而那是屬於台灣的季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