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美國隊長 2》告訴我們,只要有了動用麥卡錫主義或白色恐怖手段來對付九頭蛇的念頭,其實就是讓自己一步一步成為九頭蛇。
這就是為什麼九頭蛇的頭被砍下,能夠立即長回來。
然而你我都想問的問題是,那到底該拿九頭蛇怎麼辦?(謎之聲:跟美心一起泡在浴缸裡?)
---
其實有點尷尬,最近老是寫同樣的東西。感覺老當軟趴趴的和事佬,但不管了,因為我本來就是一個軟趴趴的中年人啊!
我只能誠實地寫,為了我希望看見的未來而寫。因為最近一週,有三件事情讓我很有感觸。
---
首先,這兩天我除了追劇,也認真讀了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 沈伯洋 (Puma Shen) 老師的演講逐字稿,覺得大有收穫,亦倍感沈重。
請見:〈中國政府如何利用假消息影響台灣選舉?〉
https://hackmd.io/s/HyJL31IOE
沈老師生動且白話地說明了中國對台各種以 #行為經濟學 為基礎的「政戰」手段。從俄羅斯是如何對波羅的海三小國跟烏克蘭、美國操演整套技術,到中國如何快速學習優化,用在台灣上。讀來怵目驚心。我是很推薦大家看完再回來。
另外,我也推薦 范疇 老師這篇專論,他把信息戰分為四個層次,認為高層的是「技術活」,最底層的「謠言戰」幹得是「情緒活」,比較手工。我覺得說得也很到位。
〈2020大選年信息戰的四個層次〉
https://www.facebook.com/taibeijing/posts/2276585645947810
同樣必讀的是去年超猛記者朋友 Js Liu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上寫的這篇,介紹了早已發生在其他國家的案例:
〈和你交朋友、拉你上街頭!假訊息「產業」如何在世界點火?〉
https://www.twreporter.org/a/disinformation-manufacturing-consent-worldwide
---
第二件事,是之前跟大家聊過的 #NCC。
NCC 在 3/27 日對中天新聞開罰 100 萬,引起了如我所預料的後果:
「NCC 若真的大力管制內容,會有如《美國隊長:內戰》翻版。大家可以想像一下。總之就是人們會被迫選邊站,言論自由、媒體亂象、政府權責、選舉勝負、商業利益會全部混在一起,戰場急速擴大,反而把真正的問題 — 結構再管制 — 忘了。」
( 出自之前的文章:〈NCC 能解決假新聞? 〉https://www.facebook.com/noodleswithturtle/photos/a.553668551795182/568785870283450/?type=3&theater )
開罰之後,我們立即就看到藍營政治人物接連開戰,拿這件事做為選舉議題,讓 NCC 又揹上鷹犬的惡名。
如 朱立倫 這篇:
https://www.facebook.com/llchu/photos/a.10154128138755128/10161655145335128/?type=1&theater
還有張善政這篇:
https://www.facebook.com/SanCheng624/photos/a.198039917485252/314227729199803/?type=3&theater
民主進步黨 聲援:
https://www.facebook.com/dpptw/posts/10155787342366058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NCC 自己回擊:
https://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8&is_history=0&pages=0&sn_f=41246
以上只列出幾則比較具代表性的討論,因為隨著 4/2 日詹婷怡主委請辭,中天表示將尋求行政救濟,關於這起事件的政治人物發言、媒體評論還將逐漸擴散,無法一一列出。
尷尬的是,在我讀過對於這件事的眾多正反/挺批言論之後,我捫心自問,這些意見都不能算是錯,都有道理,我想這就是內容管制最麻煩的後果。在此只推薦一篇具有足夠高度,想 #大推特推 的評論:
黃哲斌:〈假新聞不只是NCC的問題!「紅色滲透」時代我們能做的事〉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1/article/7889
延伸閱讀:
范琪斐的美國時間:
https://www.facebook.com/fanamericantime/posts/878309635851939
「就像我們這些美國的自由派,罵福斯電視台做假新聞,罵了幾十年,但越罵它收視率越好,最後選了個川普出來。
你抵制這個電視台,甚至關掉這個電視台,並不會讓看它的觀眾消失。」
---
第三件事,則是比較個人的一件小事。
我最近常常在個人的臉書帳號,分享 韓國瑜 市長的演講、文章或專訪影片,並且給予其「#內容有效性」正面的肯定。
像是這則 遠見雜誌 最近的專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fUzbY9-3Fc
跟去年選前他做的一場演講:
https://www.facebook.com/huashanlunjian/posts/10157407118348258
我都覺得韓的確是藍營少有的演說高手,內容能夠打動人心。
於是有些朋友看了我的言論,覺得毛毛的,會留言或私訊問我:「#你是在反串嗎?」
我其實完全沒有這樣的念頭。我在讀碩士時,研究的就是粉絲/ #迷現象,涵蓋內容分析、文化研究。所以各種爆紅與人氣文本,本來都是我好奇的主題。
而我後來成立知識內容型網站、做科學傳播、娛樂傳播、公益傳播,開課、寫書、研究網紅與個人品牌、政治行銷、危機溝通......也都是在做同一件事:研究文本是怎麼被理解的,為何某些內容受到歡迎,以及消費者跟創造者怎麼在過程中塑造自我認同?
另一方面,由於我對韓到現在為止也實在是非常非常陌生,說不上討厭或是喜歡。我其實有點後悔,在過去一週以前,我竟然對這位已是超級政治明星的人完全不熟。可能因為我沒在看韓流電視台,而經過同溫層過濾氣泡之後,我能看到的多半是針對他,跟他施政、用人、傾中的嚴厲批評跟嘲諷,而不是他自己的言說。
我也透過時代力量高雄市議員 林于凱 跟 黃捷 鳳山捷伴同行 的臉書,找市議會的質詢影片來看。我其實沒打算看影片就自以為了解一個人、確認他會不會賣台還是發大財,但最起碼,我可以了解他作為一個展演者,用了哪些方式來獲得那麼多人的喜愛跟信仰,才不會以為喜歡他的人都是腦子進水(包括我很多親人)。
目前粗淺觀察,他真的很懂得具象化溝通的技巧,連結已知,疊上未知,避開不可知。說話的節奏、起伏、聲調也抓的蠻不錯的,能夠傳達親切感。
我覺得我同溫層裡的朋友,絕大多數可能跟我一樣,之前都沒看過我分享的那些影片跟內容,看到韓的消息,都是負面且糟糕的。所以才會在我分享且給予「其內容展演」(而非人格或施政)正面評價時,馬上覺得不舒服,特地留言跟我說。
老實說,這就是我希望我自己不要掉入的坑。如果要暫時地評價一個政治人物,我還是希望我能有足夠的資訊、充分的時間、用盡量獨立客觀的視角,再下判斷。
---
綜合以上三件事,我想講的其實是:
---
當人們對一件事情有了既定的信念(也就是意識形態),而且過度自信,就會傾向於在環境周遭蒐集能夠支持自己信念的線索,忽視那些有違自己信念的線索,這就叫做「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這是一隻潛伏在每個人心中的怪獸。
這隻怪獸你我現在都聽過,而且在每個人身上都找得到,而假新聞跟各種政戰訊息,就是用來餵養確認偏誤這隻怪獸的飼料。
我們自己主動選擇的媒體訊息,以及社群媒體演算法生成的個人化小圈圈,則是保障確認偏誤怪獸快速長大的巢穴。
人本就偏好 #新奇又熟悉的訊息,因此若能在符合閱聽人既定信念的前提上,提出刺激吸睛的內容,在這個人人皆是自媒體的時代,要獲得廣傳並不難。
因此我認為,政府若要應對假新聞/假消息的危害,絕對不能忽視個人的角色,更要 #由下而上地建立資訊信任感。若單從行政層級由上而下來著手,反而會帶來更多更大的反彈。就跟這次 NCC 裁罰中天的事件一樣。
也因此,儘管包括沈柏洋老師、范疇老師等許多我信任的專家,認為《國家安全法》或國安局可以是對付假新聞/假消息的單位,我卻覺得有點不妥。
我擔心,那正中了有心人的下懷。若我們開始以 #戰爭典範 處理假新聞,就必然落入 #敵我辨識、#互相計算 的場景,就像掉入蛛網難以自拔,對一個還有點脆弱的民主來說,是很危險的一步。
我並不是要淡化中國政府以及中國政府支持的國內單位散播假新聞/ 假訊息的意圖、能耐以及威脅。事實上,正是因為我認為這問題的確嚴重,才會寫這一大篇。但我想,在因應假新聞(或我更熟悉的謠言、偽科學等等)時,除了戰爭典範外,至少還該考慮以下4種典範:
第一是食安典範,也就是把假新聞視為摻假食品。隨之而來的因應策略包括溯源、舉發、法辦。
再者是疾管典範,亦即把假新聞視為傳染病毒,因應策略有溯源、疫苗以及提升抵抗力。
第三則是天災典範,這個典範讓我們把假新聞視為天然災難,因應策略有觀測、遷移與調適。
最後則是消防典範,就是把假新聞視為失火等意外,因應策略就是巡邏、撲滅以及設置防火巷。
不同的典範會導出不同的因應策略,沒有哪一種典範是絕對好或絕對不好的,但直接跳入戰爭典範,以國家安全的名義介入,雖然看起來最直接有效,但後果可能也更麻煩,我認為是需要細思量的。
(過去相關文章:〈因應假新聞的五種典範〉
https://medium.com/%E9%84%AD%E9%BE%9C%E7%85%AE%E7%A2%97%E9%BA%B5/%E5%9B%A0%E6%87%89%E5%81%87%E6%96%B0%E8%81%9E%E7%9A%84%E4%BA%94%E7%A8%AE%E5%85%B8%E7%AF%84-a9786547bf1e)
我個人的立場偏向 #疾管典範 跟 #天災典範,也就是更期待政府與民間攜手合作,以提高公民素養、#科學思辨力 為基礎,將假新聞的威脅 #視為一種常在風險 加以管理。
我個人認為這是民主國家,最該優先採取的回應方式。雖然不管採取哪種因應措施,多少都會碰到言論自由的紅線,但倘若社會對特定典範沒有信任感跟共識,想像跟討論時都快速用上戰爭語言,只會讓確認偏誤這隻怪獸愈發兇惡、黨同伐異的問題更嚴重。
如果我們被「假新聞的討論」弄得心神不寧,那其實假新聞也就達到目的了。一隻蒼蠅想要砸毀一家瓷器店很難,但蒼蠅卻能夠惹怒一頭公牛,誘使牠衝進瓷器店,毀了一切。台灣就是瓷器店,而充滿怒氣的公牛們已蓄勢待發。
假新聞很像超廉價的恐怖攻擊,主要的目標都是綁架我們的想像力,讓我們提心吊膽、產生低品質的焦慮、質疑與對立,做出過當的行為。擔心一輛又一輛汽車上有沒有炸彈,也擔心一個又一個粉專是不是已經被收買了。
我們當然要提防,要行動,但不該像是提防炸彈一樣緊張兮兮,隨時拿著槍要把恐怖份子斃了。而是該像地震或登革熱一樣,有心理準備,平時也做好演練跟預防擴散。
回到沈老師的演講逐字稿,其實他已經提出好幾個可行作法,除了媒體識讀以外,另外就是 #揪出節點 跟 #透過影片建立敵我意識,但他也表示他的擔憂:目前沒有組織、沒有政府或民間預算能做這些事情。
這不禁讓我想到最近大熱的公視台劇《 我們與惡的距離 The World Between Us》。這部我認為製作精良達到台劇天花板的好戲,十集才花 4300 多萬製作。能在那麼多面向,把故事都說的那麼好,我想能夠帶來的影響,比再精闢的論述或重大新聞,都大太多了。
所以我覺得,台灣實在值得花個一億(或是更多),拍一部《我們與中國的距離》,好好把我們面臨的問題用寫實的故事呈現出來。
但我想了想,這樣的題材應該沒有人敢拍。當我發現絕對不可能在台灣的大型精緻影劇作品中,出現對中國的批評,就覺得很恐怖。儘管這就是為何該拍,儘管還是沒有人敢拍。
我雖然對於建立台灣國族認同沒有興趣,但中國的確已經透過我們都知道的方式,很有效地消除了最有影響力的戲劇作為構築防禦工具的可能。我想這不管愛奇藝或騰訊、優酷進不進來台灣市場,都來不及了。
如果精緻大戲拍不成,找Youtuber 網紅或許有機會,擴散效果也不錯。最最不濟,或許拍一個拍不成的劇為何拍不成的故事,也不錯。
另外,我認為就是要認真建立一個新的組織,有點像是氣象局+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或是疾病管制署+各地衛生局這樣的搭配,用天災典範跟防疫典範來應對假訊息。我認為去戰爭化,對於台灣這個特殊的狀況來說,對於扮演印太非麻煩製造者的角色來說,都是比較好的選擇。
雖然《美國隊長 2》其實沒能告訴我們該怎麼真正把九頭蛇處理掉,但另一部漫畫或許可以。
在漫畫《潮與虎》(舊譯「魔力小馬」)中,同樣是九字輩的九尾狐「白面者」,吸取人的惡意跟怨恨成長,成為毀天滅地的怪物。孵化出白面者的人類沙加克沙,獲得怨恨集合體的獸矛,最後充滿怨恨的阿虎成為第一個字伏,白面者不斷以怨恨為食,創造出一代一代的字伏(失去理智的怪獸)。
要打敗白面者,首先要認知白面者就是我們自己孕育出來的,不是全然的他者,那些看起來代表惡的人或妖,其實也需要我們理解、需要想方設法讓他們成為我們的夥伴,而不是排斥切割。要撐住這個島,需要所有人、民間力量、專門機構的協力。
然而,最終的關鍵是,不要靠恨的力量。
為了守護未來、為了守護所有人,包括那些我們討厭的人,我們必須要面對挑戰,whatever it takes,但我始終相信,恨、恐懼、焦慮,會讓我們用錯手段、走上錯誤的道路。
以上,是一個軟爛中年人的真心話。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萬的網紅希老闆日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太奇妙了!膽小者勿試! 還不快 #記得按訂閱並開啟小鈴鐺 😘 歡樂影片不漏接哦❤️ ---------------------------------------------------------------------------------------------- 在不瘋狂就等死 Yout...
娛樂 圈 虎 撲 在 BeautyExchange.com.hk Facebook 八卦
點睇冠軍??
#Be_celeb #女神大賽
____
💕立即Follow 我哋IG:instagram.com/be_hk/
💕訂閱YouTube Channel:youtube.com/beautyexchange
💕搶先睇Be資訊可以喺網頁版cover photo下方,㩒『Following』按鈕之後㩒『See First』
____
更多人氣話題:
👉58歲劉德華手快post錯相 0修圖真實模樣曝光 秒刪圖重發美肌照
https://bit.ly/2NTyKCx
👉馬國明認定靚湯愛得高調 齊轉情侶頭像放閃 粉絲力撐「比黃心穎配多了」
https://bit.ly/2Vz8QbC
👉佐佐木希首度露面主持節目 強顏歡笑洩心聲 「羨慕獲得丈夫寵愛」
https://bit.ly/3iwALD4
娛樂 圈 虎 撲 在 Terry&Friends程天縱與朋友們 Facebook 八卦
這次美國之行,在參加完了三兒的畢業典禮之後,就順便帶著兩個小兒子到賭城拉斯維加斯渡假,慶祝三兒的大學畢業和生日。
昨天白天最高氣溫攝氏47度,即便到了晚上,也有攝氏38度的高溫。整個拉斯維加斯就像個大烤箱一樣。
我們一家人都不是好賭之客,來過拉斯維加斯許多次,連吃角子老虎都沒有碰一下。但是我們仍然喜歡到這裡渡假,因為這裡有各種適合家庭的活動,讓我們雖然不賭博也忙得不亦樂乎。
頂著大太陽和高溫,在外面趴趴走,吃buffet、吃美食、看秀、搭全球第一高、168米的摩天輪,兩個兒子玩得非常開心。
昨晚回到酒店之後,陪伴兩個兒子看美國職業摔角WWE(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比賽的錄影。由於比賽時正好是三兒Jimmy畢業典禮,無法看電視實況,只好延後到Las Vegas再看錄影。
雖然已經半夜12點,兒子們仍然很興奮的買了飲料和小點心,在酒店房間裏,透過電視畫面觀看比賽錄影。
美國職業摔角是個奇怪的運動,明知是假摔的,仍然吸引大批的摔角迷,花大錢去現場看或是透過電視看轉播。我的四個兒子當中,除了二兒,都是美國職業摔角迷。
也是職業摔角迷的大兒子告訴過我,美國職業摔角產業的發展與統一離不開麥馬漢一家袓孫三代,尤其是孫子這一代。1945年8月24日出生的文森·甘迺迪·"文斯"·麥馬漢(Vincent Kennedy "Vince" McMahon),目前是世界摔角娛樂(WWE)的總裁兼首席執行長。
祖父傑士·麥馬漢在1952年成立了國會大廈摔角股份有限公司(CWC),並於1953年加入國家摔角聯盟。1954年11月,傑士·麥馬漢去世,由父親文森·詹姆士·文斯·麥馬漢繼承了事業。
身為創三代富家子弟的文斯·麥馬漢,基於對美國職業摔角的熱愛,以身高1米88,體重112公斤,麥馬漢先生(Mr. McMahon)的擂台名,於1971年投入職業摔角比賽的演出。
1979年35歲的文斯·麥馬漢決定自立門戶,在麻薩諸塞州成立了泰坦體育公司,並於1980年2月21日註冊營銷。1982年,文斯·麥馬漢購買了他父親在世界摔角聯盟的股票,有效地掌握公司的控制權。
為了實現「使世界摔角聯盟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職業摔角公司」的夢想,文斯·麥馬漢決定打破美國職業摔角多年傳統的,30多個眾多小聯盟互不侵犯的生態,展開積極的併購,以便一統江湖,形成經濟規模。在此同時,他也展開了職業摔角演出內容的變革。
在文斯·麥馬漢展開變革之前,美國職業摔角是以各種技巧和招式來吸引觀眾。雖然不斷有各種創意招式加入,也利用不同聯盟間比賽晉級、創造明星來推廣,美國職業摔角仍然是個小眾市場。
在上個世紀7、80年代,許多小聯盟都因為收入降低,瀕臨破產的邊緣。文斯·麥馬漢大膽的結合戲劇和摔角,將摔角比賽故事化,加入不同選手的個性和角色,用不同故事情節的比賽,來吸引不是傳統摔角愛好者的人,加入觀看比賽。
文斯·麥馬漢又和有線和無線電視業者、好萊塢影劇業者、其他運動產業如拳擊等,跨界合作,將美國職業摔角產業的市場大餅做得更大。結果,不但將WWE扭虧為盈,而且成功上市。
除了創業、併購、發展壯大之餘,文斯·麥馬漢還能夠積極的參與旗下多個品牌節目的演出,通常都扮演邪惡的公司支配者的反派角色。也因為參與劇情演出,他至2009年獲得過1次WWE冠軍、2次世界重量級冠軍以及1次ECW冠軍,同時也是1999年皇家大戰的冠軍王者。
文斯·麥馬漢的故事,值得想在服務產業創業的朋友們做一個參考。可是已經72歲的文斯·麥馬漢,如何應對各種高科技和互聯網時代生意模式的衝擊?這又是一個有趣的故事,可以拭目以待。
回過頭來,再談談親子關係的培養。孝順父母或增進親子關係其實很簡單,只要花點時間融入他們的愛好中,陪伴他們共同觀賞或參與活動,就可以進入他們的歡樂世界裡。
1996年9月27日晚上,在中南海瀛台和江澤民總書記共度中秋的時候,江總書記和我聊起親子關係這個話題。他說,他現在唯一最大的享受就是,閑暇之餘和在上海的孫子通電話。
當時才10歲的孫子迷上了足球,既然生活在上海,自然是上海申花隊的足球迷。每次和爺爺通電話的時候,總要和爺爺聊聊足球,尤其是上海申花隊的戰況。
國家大事難不倒江總書記,可是足球運動可是把江總書記難倒了。對足球運動一竅不通的江總書記,只好做足功課,請秘書解說足球運動的規則,並且在通電話之前先了解上海申花隊的最近戰況,以便和孫子有共同的話題。藉著聊足球開個頭,接下來才能聊聊生活狀況,敘敘爺孫的思念之情。
我除了美國職業摔角以外,還喜歡一種在華人圈子裡並不普及的運動,就是日本相撲。很多朋友都很奇怪,我怎麼會喜歡觀看這種運動?
原因很簡單,就是我的爸媽喜歡看日本相撲。每次回到爸媽家,如果正好碰上相撲大賽的電視實況轉播,我一定陪著爸媽一起觀賞。
透過和爸媽看日本相撲,我也漸漸了解了這一種特殊的日本國粹運動。相撲是基於日本固有的宗教神道的神事發展而成。日本相撲的歷史可以追朔到公元695年,才開始設有相撲比賽。
相撲幕內力士的最高級別是橫綱,接下來是大關、關脇、小結、前頭。每年的單數月,會在不同的城市巡迴,舉辦為期15天的相撲大賽。
陪著爸媽觀看相撲大賽的電視轉播這麼多年,我也見證了日本相撲發展的歷史。有一段時間是由夏威夷人稱霸日本相撲界,橫綱分別是由曙和武藏丸所擔綱。接下來是由日本的貴乃花和若乃花兄弟倆取得橫綱頭銜,稱霸一段時間。
再接下來就是蒙古力士的天下了,第68代起連續四代橫綱朝青龍、日馬富士公平、白鵬翔及鶴龍力三郎,皆出生於蒙古國。現任第72代橫綱頭銜則由日本力士稀勢之里寬奪回。
全世界各種雙人武術對抗競技的運動比賽,都有分重量級別,以免發生靠著身材、體型和體重的優勢,形成一面倒的比賽。在同樣體重級別的比賽裡,才能顯現出技術的優劣。
而日本相撲比賽,是我所知道的,唯一不分體重量級的武術競技比賽。因此,常常可以看到兩三百公斤龐然大物的相撲選手,和不到一百公斤體重的,體型嬌小的選手同場競技比賽,非常有趣的畫面。
透過融入父母、兒子的愛好,參與他們喜歡的活動,除了自己可以涉獵各種不同的新領域、新知識之外,還培養出我們家庭的一種特殊的、強烈的親情鏈接。
都已經20出頭歲的兩個兒子,在出門逛街的時候,一定牽著我們夫妻兩的手,手拉手形成一幅溫馨的畫面。對於遺憾沒有女兒、四個兒子都在美國就業或讀書的我,能夠有這種親情連結、手牽手共同渡假的機會,感到特別珍惜。也唯有退休以後,才能夠有這種時間和心情,和親人在一起。
我不禁想要呼籲和我同齡的產官學大佬們,來日不多,應該把時間和心思花在最珍貴的家人身上,把舞台讓出來給年輕的一代吧。
娛樂 圈 虎 撲 在 希老闆日常 Youtube 的評價
太奇妙了!膽小者勿試!
還不快 #記得按訂閱並開啟小鈴鐺 😘
歡樂影片不漏接哦❤️
----------------------------------------------------------------------------------------------
在不瘋狂就等死
Youtube►https://goo.gl/grt1Lt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crazyrightnow/
Instagram➡https://goo.gl/2prWHc
----------------------------------------------------------------------------------------------
聯絡 #希老闆日常 💬
信箱:miflower2020@gmail.com
LINE:crystalyen33 業務 葉小姐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Gqp36EFRdw/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