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認真的老師們
家長朋友在臉書上哀嚎,自從線上教學後,她的壓力已快破表......
朋友說,每份作業已經來來回回訂正不知道多少次了,但永遠猜不到老師心中預設的標準答案。只要沒訂正好的作業,就會被公布號碼,而且還會被罰寫。
已經寫不完的作業,再加上罰寫的作業,有孩子寫到半夜是常有的事情。而且一份作業來來回回的訂正實在是折磨人,孩子和家長真的已經被磨到耐心全失......
我只能嘆口氣,不斷的安慰朋友。
只是認真的老師們啊,真的要轉換心態,畢竟線上教學與實體教學有很大的不同。
以往在學校裡,只要沒交作業或是未訂正好作業的學生,我們可以從早到晚緊迫盯人,下課或放學後都留在身邊補完,一切自然而然都在掌控之中。
然而現在學生遠在天邊,再把實體教學的那一套搬到線上來,最終磨光了學生想配合、想學習的動機,學生從學習中逃走,也讓親師間彼此產生極大的怨懟.....
我常覺得當老師這職業,常讓人不知不覺落入「控制」的魔咒。由於有進度的壓力,必須掌握全班學生在同一進度裡前進,只要有學生脫離掌握落後了,就會讓人產生焦慮。
然而,我們必須往內心去探尋答案,看到自己到底在堅持什麼:是「堅持每位孩子都要學會」?還是「堅持全班要達成統一的標準」呢?
若是前者,「堅持每位孩子都要學會」,我們要告訴我們自己,畢竟每一位孩子是如此的獨特與不同,因此適合他的學習方式與作業形式,可能需要更多的彈性。
我們要自問:我們開出的作業是不是有不同的層次,有適合個別化差異的類別呢?孩子的作業標準,是不是可以有低標到高標的差異呢?我們是不是能允許學生寫出不同的答案?或用更輕鬆的方式,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建立他們的自學習慣呢?
若是後者,「堅持全班要統一達成標準」,則是教師這職業不自覺帶給我們的箝制。因為要管理一個班級,為達成效率,所以我們採用統一標準的規範。然而,當無法把全班要求在統一的秩序裡,會讓我們產生了焦慮,這種焦慮也會不自覺的轉移給學生及家長。
此外,我們要自覺,孩子遠在天邊,我們緊迫盯人的力道再也無法像之前一樣。
況且,現在有很多孩子沒去安親班了,再也沒有安親班可以協助他們寫出完美的作業來。
-----------------------------------------
究竟要如何消弭因停課而產生的認知衝突,改善親師關係呢?
1. 首先我們要重新調整我們的思維,要思考究竟什麼樣的學習方式,才是「對孩子最有效的學習」。
2. 「教完,不見得有教懂」,線上教學課很難兼顧不同程度學生的學習成效,老師往往教完進度了,學生卻沒有搞懂。
3. 線上教學比起實體課程,更需要時間進行「互動」。由於缺乏面對面的真實接觸,我們必須花更多時間,掌握「每一位」孩子的學習進度,並且不斷檢視與調整我們的教學節奏,而不是單向的把教學內容講完而已。
4. 「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鑑、創造」,認知是有分層次的,我們所開出的作業,是不是只在「記憶」及「理解」的低層次而已呢?是否忽略了能引發學生高層次思考的作業項目呢?
5. 達到教學成效,比起寫完作業來得更重要。能用口頭發表的學習,就不一定要出抄抄寫寫的作業。有趣又有效的教學方式,是孩子們最想投入參與的課室。
6. 還有,問幾個課文深度理解的問題,比起錙銖必較每個字的正確用法,更能促進孩子的思考;寫出文情並茂的短文,比起不斷反覆的練習造樣造句,更有應用練習的價值。
7. Quizizz、Kahoot、PaGamO都可以成為好玩的評量方式。或是透過遊戲化(例如大富翁、賓果)與統整化的學習方式(例如專題製作),來啟發孩子的多元智能發展。
8. 留意每位孩子獨特的學習需求,看到孩子的習得無助。有時候我會另外開單獨的會議室,讓那些有學習困難的孩子進入,孩子分享他個人的螢幕畫面,我再個別指導他。
9. 給予彈性,換成孩子可以勝任的作業內容。畢業前我曾開出畢業歌的錄製作業,有幾位在作業上跟不上或是缺交作業的孩子,這作業反而勝任愉快,早早交出錄音檔,成果相當用心且令人驚豔。
10. 運用同理心,進行正向的親師溝通。很多家長需要外出工作,卻得分神盯著在家上課的孩子。但並不是所有家長都認同線上學習的學習方式,有的孩子之前連自己的手機和上網時間都沒有;家中上網學習環境也多有受限;家長們也沒有像我們老師擁有專業的指導能力......
因此,我會請家長配合的是,陪伴那幾位網路成癮又沒有自律力的孩子。只要有交出作業、不逃學,我都會覺得這些小孩好棒棒。至於批改答案的對錯、或是作業的訂正,都在我的線上同步教學中指導完畢就好。
緊迫盯人,對學生而言,最終還是一種「他律」,而無法真正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學生學習得痛苦,家長又不諒解,我們也被消磨了熱情,這種的「認真」未免太不值得了?
我們的認真,應該要投資在最能帶動學生自主學習的層面上。既然線上的學習方式已全速前進,也許我們自己也要換成愉快、正向、彈性的心態,用有效率、能協助孩子自學的教學方式,來面對這一波停課不停學的劇變。
.
.
#認真老師的內心也有諸多委屈
#下一篇來寫寫家長要如何同理老師好了
委屈的造句 在 段宜康 Facebook 八卦
今天記者問我:
黃東焄漏報財產,被罰18萬確定,我有什麼回應?
坦白說,我實在沒什麼感覺。
黃東焄漏報,王如玄也漏報。他們可能真的是疏忽了,該罰就罰。
我覺得可怕的是,王如玄即便道歉了不只一次,其實還是覺得自己受委屈。
她到現在還認為,問題不出在買軍宅(買軍宅是幫忙需要錢的眷戶);是因為她當了副總統候選人。
所以她說:
「若知道今天要出來選副總統,那時候打死也不會買!」
唉,她只是為了選舉的利害考量;如果不是為了選副總統,說不定這幾天又多買兩戶了。
各位小朋友,現在開始照樣造句:
題目:
XXX說:若知道⋯,那時候⋯
例句1:
朱立倫說:若知道自己會選成這個鳥樣,那時候就不換柱了。
例句2:
嘉義某鄉代會主席說:幹!若知道買票會被收押,那時候錢偷偷留下來自己開就好了。
———————————————
委屈的造句 在 徐老師的男宿育兒日記 Facebook 八卦
【想看到孩子有改變,得先停止用同樣的方式】
『說了好幾次孩子老是不聽』、『不管我怎麼教孩子就是沒進步』、『好說歹說孩子就是這麼愛生氣』、『我真的快受不了孩子每次都…』,這些想法或心裡話是不是挺熟悉的呢?
其實這不只適用在孩子,職場、夫妻、原生家庭都能發現類似場景,都可照樣造句產出類似的論述。這些想法長期累積在腦海裡自然形成了各種情緒:不滿/委屈/憤慨/生氣/嫉妒/哀怨等越滾越大,若未想辦法消化處理只會在關係中造成更多負面影響。
但今天我想聊聊關於「改變」這件事。
人的大腦是很有趣的構造。它是懶惰的、不愛改變、喜歡省力的舊方法,而「改變」牽涉到放下原本慣性熟悉的模式,費盡心思及能量去使用陌生、不熟悉的事物,好累人啊!
從這個角度來看,孩子學習新事物的速度較大人來得快多了,因為他們的大腦就如同全新的硬碟,無需抹除舊有的資料直接寫入速度超快;而大人們的腦子有太多習慣的舊迴路,假使缺乏刻意練習「改變」讓大腦建立新路徑,那麼這顆硬碟就更難被寫入新事物、更快被淘汰。
你是否會想:孩子的大腦都是誰去寫入程式的呢?
當然是爸媽居多囉!
從出生那天起,孩子每天和父母的互動、大人給予回應的態度都會寫入孩子的大腦,讓孩子逐漸學會與外界及他人相處的方法。
當然,這也會變成一種習慣。爸媽習慣不耐煩的吼叫、孩子學會沒好氣的回應;大人總是耐心地引導並等待、孩子就會逐漸累積信心和正向經驗。
我們都期待孩子能越來越進步、變得更成熟,但倘若我們不努力改變寫入程式的方法,孩子的大腦無法寫入較好的資料、更不可能自動軟體更新!
如果你期待孩子改變,請先盡力改變自己。
#換電腦有感
#1月31日徐老師的正向教養工作坊在台中 習惜親子教育中心
#名額有限
#歡迎來成為更好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