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礁,從陌生到逐漸成為話題,時間並不久,但藻礁的價值,確實是珍貴的。藻礁是生物多樣性的搖籃,桃園藻礁更是台灣海岸的獨特的自然地景。我在上任前提出「觀新藻礁要保護,大潭藻礁要調查」,就是希望藻礁保護能夠建立制度。為了統一事權,我成立海岸保護專責單位「海岸管理處」,以更多的人力及預算,結合各單位的職權,分別完成了「桃園藻礁污染源督察管制計畫」、「桃園市海岸生態保護白皮書」、「大潭藻礁區調查報告」,從工業污染源的稽查、河川污染的監測、海岸生態教育、藻礁及海岸巡護、海洋垃圾清除、海廢回收再利用、漁業文化體驗、濱海植物園設置、藻礁生態環境教室興建,到濱海休閒觀光的推動,六年來,市府在海岸保護業務合計投入8億4,224萬元,保護藻礁及海岸生態。桃園的海岸逐漸展現生態魅力。
桃園沿海藻礁南北延伸達27公里,市府採取了分段分區的保護對策。2014年7月公告劃設「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共315公頃,海岸線4.3公里;我上任後在2015年1月公告劃設「許厝港國家級重要濕地」共961公頃,海岸線10.5公里。兩個保護區共1276公頃,海岸線達14.8公里。桃園沿海27公里的藻礁生態,扣除以牡蠣礁為主的沙崙及樹林草漯段、長期沙埋的白玉段,目前已有86.7%的藻礁,劃入保護區的範圍。
藻礁成長的天敵是污染、砂埋及垃圾,所以市府也強力取締不合格的污水排放,「桃園市藻礁污染源督查管制計畫」,即所謂貓頭鷹專案,從2015年至今,六年多來一共罰款3億2700萬,稽查1萬2228次,開罰1400件,勒令停工超過95件,移送法辦16件。目前,桃園河川污染指標大幅改善,藻礁的生態系,逐漸恢復多樣性與生命力。
桃園市海岸管理處與民間合作,結合沿海社區成立海岸巡護隊17隊(604人)、環保潛水隊3隊(133人)、環保艦隊2隊(95艘),並陸續在河川口設立水質監測站,預定設置完成11站。同時,桃園市政府、中央大學及中央氣象局三方合作,設置海象雷達站5站,強化近海環境監控;市府環保局、警察局、環保署、桃園地檢署、海巡署北部分署、警政署保七總隊,成立「查緝環境犯罪聯盟」,有效阻止不法業者排放污染,保護藻礁及海岸生態。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藻礁生態的重要性,市府也投入1500萬,建立「藻礁環境生態教室」,推動環境教育,並且在今年開辦「里海學堂」,編寫藻礁生態教材,目標培訓500位藻礁種子教師,深入校園。同時,向經濟部爭取1億2千萬補助海洋大學在觀音設置藻礁生態館,已獲核定。未來,我們也會持續推廣藻礁及海岸生態的環境教育,讓藻礁成為環境教育亮點。
這六年多來,桃園市政府結合民間力量、學術單位,通力合作,保護藻礁及海岸生態,現在已經有所成果。我對藻礁保育的願景,從開始的一步,逐漸擴大,復育為為豐富的生態系。目前,桃園市已劃設「許厝港國家級重要濕地」961公頃、「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有315公頃、「草漯沙丘地質公園」284公頃、新屋石滬群11座,桃園市海岸四大生態亮點,我們會繼續努力,讓它們成為台灣海岸獨特的風景。
藻礁保護要以科學的調查為基礎,2015年,我要求農業局委託中央大學進行藻礁調查,中央大學報告結論並未建議將大潭海岸劃設為自然保留區。
2014年,行政院宣布核四封存,同時啟動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計畫,三接主要是為了大潭電廠新增機組的供氣,是「非核家園」的配套方案,並達成「減煤減空污」的目標。目前,核四廠封存,核二、核三廠將在2025年之前陸續除役,加上中南部火力發電廠要降載,減少燃煤空污,這些發電缺口要如何補足,如何確保民生與工業的穩定?大潭電廠是空污較少的天然氣發電廠,遂成為選項,但也是藻礁議題的衝突根源,但從馬政府核定的232公頃開發面積,到蔡政府時期,縮小了90%面積,只剩23公頃,是原本的10%,蔡政府盡了非常大的努力,雖是沉重的選擇,卻也是盡力將對藻礁的影響降低。
環團主張三接改設台北港的替代方案,是出自於保護大潭藻礁的願望,但也有許多困難必須克服,包括新北市政府正式發函反對,新北市議會也決議反對,加上經濟部評估三接移至台北港方案,要11年才能完成填海造陸的工程,時程上將會來不及2023年大潭電廠的供氣需求。而台北港到大潭電廠40公里的距離,陸地管線必須面對沿線反對,海底管線會必須通過淡水區、桃園區及中壢區三大漁會的漁船作業海域,也有一定的難度。如果要決定這個替代方案,上述的困難也無法迴避。
我們正面臨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北部必須穩定供電,中南部希望減煤減空污,而非核家園的理想,已經走到最後一步。這些價值都是我們追求的,我們只有用理性的討論,才有可能突破對立的迷霧。
我相信,保育藻礁、非核減煤,其背後都是環保的思維,都是一顆愛台灣的良善之心,都是為了留給後代子孫一個永續的環境,這些主張無須互相否定。此時此刻,我希望,台灣人民能夠理性溝通、務實面對,釐清各項事實,在兩種環保方案的兩難之中權衡。畢竟,我們都生活在台灣,我們也只有一個台灣,如何留給後代子孫一個永續繁榮的台灣,是我們這一代必須面對的問題。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在廣州,素有“有錢住西關,有權住東山”的說法。東山區的小別墅被稱為“東山花園洋房”,以東山恤孤院路、新河浦路為主要集中地段,建築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新河浦、龜崗一帶,這些高高低低的複式小別墅就有600多棟,是廣州現存最大的中西合璧低層院落式傳統民居群。 廣州市東山區,直到清朝都是廣州城郊。民國30...
始 長 遂成 在 孫翠鳳 Facebook 八卦
努力再努力~
讓全世界看到台灣的軟實力👍~
【臺灣文化台柱—歌仔戲】
日本動漫鬼滅之刃有帥氣的九大柱,臺灣有 #文化台柱 #歌仔戲!現場真人live演出,衣著、招式、故事與動作,樣樣精彩絕倫,不只演給人看,更演給神看!
歌仔戲是臺灣常民文化代表,也是我們重要的傳統藝術文化資產。1900年代發源於宜蘭,揉合了各種戲曲音樂、吸收民間歌謠,加入不同劇種的戲碼、裝扮、服飾、身段,形成獨特且豐富多元的臺灣本土戲曲。
透過通俗的劇情和白話的唱詞,迅速流行到整個臺灣。人們攜家帶眷上街看野臺戲,各地戲班、劇團也蓬勃發展,歌仔戲遂成為臺灣最興盛的民間戲曲。至1920年代,許多戲班更被延攬進入戲院,發展成售票演出的內臺歌仔戲。
雖曾因為政權更迭、視聽媒介演變擠壓了發展空間,歌仔戲仍透過許多重要傳承藝師的努力,保存了民間表演藝術的精髓、讓傳統技藝更臻完美。1980年代,歌仔戲開始登上國家戲劇院的舞台,直到今日,在保留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眾多劇團加入更豐富的表演元素,包括佈景、聲光的變化,曲調、劇情的再創造,在科技發展下利用新的技術,為這個臺灣本土生長的傳統戲曲更添許多生命力。
#歌仔戲是臺灣文化台柱
#多元豐富能量滿滿的傳統藝術
圖| 明華園《濟公活佛之雪狐情》 劇照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NCFTA 提供
始 長 遂成 在 張哲生 Facebook 八卦
2020年10月16日中午,臺中市西區向上路和民權路口,發明「蘋果麵包」的劉哲基伯伯開設的「劉麵包廠」所在地。(張哲生 攝)
劉麵包廠創立於1962年,現年95歲的創辦人劉哲基原為陸軍少校,於1959年退役後,為了生計,他接受加拿大富力農傳教士的建議,騎著單車把批購來的麵包販賣給外僑,賺取微薄的差價過生活。後來美軍顧問團的醫師質疑麵包來源,檢驗後通報不可食用,導致生意慘澹。
當時,駐守臺灣的美軍需要採購大量的麵包作為日常主食,醫師表示廠商生產的麵包若能符合他們要求的衛生標準,就可以販售給美軍;劉哲基有興趣卻沒有資本與技術,他的穆姓牧師好友建議他找人小額投資,等開業後再用麵包慢慢抵債;他覺得這是個好方法,便開始邊籌措資本邊設廠,成立了品質達到國際標準的麵包廠,開始供應駐台美軍每日所需的麵包。
1978年12月,中華民國和美國斷交,隔年(1980年)美軍撤離,麵包店生意一落千丈,為了銷售麵包,他只得帶著太太開著麵包車,穿梭大街小巷沿街叫賣,他那濃濃的山東口音,透過擴音器放送,格外引人注意。
當時劉哲基前往日本考察,得知一種口感特殊的脫水麵包,它利用胚芽與雞蛋長時間發酵,再經過多次壓增加彈性,烘烤出爐後口感綿密,口味完全不同於他多年來烘製給美國人的麵包。
回到臺灣後,劉哲基使用本地的麵粉反覆嘗試,終於試作成功。另外,為了突破麵包當時或圓或長的既定形狀,劉哲基從戰爭時行軍用的營養口糧得到靈感,做出方形的麵包(麵包上的6個洞也是仿造口糧的設計),試圖讓市場一新耳目。
這款紮實飽滿、沒有香精、沒有添加物,只有小麥麵粉香氣,卻沒有蘋果氣味的「蘋果麵包」在上市後便大受歡迎!
劉哲基表示會將脫水麵包取名為「蘋果麵包」是因為那時候能吃到蘋果這種昂貴的東西,是很不容易的。他說:「蘋果麵包裡沒有蘋果啦!只是一種稀有可貴的象徵。」於是,便宜又好吃的「蘋果麵包」遂成為許多臺灣人共同的記憶。
第一代的蘋果麵包成功後,劉哲基陸續推出在麵團中加入黑糖的第二代「活力黑蘋果」、加入小麥胚芽粉的第三代「能衛康黑蘋果」、冷凍發酵的第四代「酸蘋果麵包」;最後,他將蘋果餡放入麵包裡,成為第五代的「真蘋果麵包」。
耐人尋味的是,即使最新的蘋果麵包已加入真正的蘋果,但消費者最愛的還是第一代的蘋果麵包;作為劉麵包廠的明星商品,它的地位從來不曾動搖。
始 長 遂成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在廣州,素有“有錢住西關,有權住東山”的說法。東山區的小別墅被稱為“東山花園洋房”,以東山恤孤院路、新河浦路為主要集中地段,建築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新河浦、龜崗一帶,這些高高低低的複式小別墅就有600多棟,是廣州現存最大的中西合璧低層院落式傳統民居群。 廣州市東山區,直到清朝都是廣州城郊。民國30年(1941年)《廣州概覽》中記載:“東山本為郊外一村落,以廣九鐵路經此入世,歐美僑民,有的在鐵路附近卜居者。民國以來,建築西式房舍者日眾,遂成富麗之區。”據載,自宣統3年(1911年)廣九鐵路通車後,外國人和本地富商在東山擇地大建住宅,才使“地價日境,屋宇日盛”。民國時期的軍政、官僚也因為此地交通便利、環境清幽,也紛紛在此興建別墅、官邸,由此形成了以恤孤院路、新河浦路為集中地的花園式住宅。現在,人們對於新河浦和華橋新村的建築已不再陌生,但說起東山口的近代民居建築群卻甚少有人知道。早幾年經過有關部門的摸查,這片面積比新河浦更大,時間比華僑新村早30多年的大面積近代民居建築群終於浮出水面。這片建築群位於東山口均益路、廟前西街和啟明橫馬路之間,面積達3萬平方米,建築風格均為中西合璧。此建築群始建于民國初年,在上世紀20年代末形成大規模,在此後的七十多年裡雖然歷經了戰爭等各種變遷,卻依然保存得完好無損。有關專家表示,這在廣州的建築中實屬罕見。有關部門透露,此民居建築群極有可能是廣州發現的最大的近代民居建築群,專家稱建築價值高。因此,東山龜崗民國建築群已於2005年9月被列為廣州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東山洋樓的獨特之處便是以厚重紅磚為基調,與西關青磚迥異。東山區小別墅的建築風格大體分為兩種:一種是花園別墅,別墅前後有庭院;另一種為線條簡潔的洋樓,紅磚外牆,裝飾線條簡潔,主樓前一般沒有庭院,人居密度大。在設計形式上,多吸取西洋風格,形態各異,多有柱式門廊;規模也各不相同,有單家獨戶的大宅院,也有公寓型洋樓。這片建築群東起龜崗,西至均益路,南到東華東路,北臨廟前西街,整齊地排成六列,其中五列平行排列,被啟明一路、啟明二路、啟明三路和啟明四路分隔開來,另外一列則沿著與四條小道平行的啟明橫馬路而建。由於五條小道都筆直延伸,所有建築面積和風格也相差不大。據瞭解,這裡的建築是經過規劃才興建的,甚至是每家每戶先建好下水道,再劃分地皮讓歸僑購買與興建。從外型上看,這些建築均為二至三層平頂小樓,而所有小樓均由紅磚蓋成,紅磚蓋成的房子與周圍的當代建築相比已顯得古老,但卻保存得相當完好,並沒有破損的跡象。房子的窗戶都做成半圓形的頂,陽臺也多為半圓形,門框窄而高,房子內部樓梯都很窄,欄杆多為棗紅色木制。這裡的房子占地面積大約在100到130平方米之間,而房外的院子則有30平方米左右。這些小樓雖然不是用鋼筋水泥建成,只是用了紅磚,卻建得非常堅固,每堵牆的牆面都由三層磚砌成,這些牆面的堅固程度遠遠超過了現在的建築。每家門口都有一個由紅磚牆圍起來的小小的院子,從牆外看去,幾乎每家院子裡都有一到兩株比房子頂層還高的大樹,在每條小道的兩邊也都種著長得高大茂盛的樹木,這些形成綠蔭的樹木使得這裡在安靜中還透出一股清涼。據知,這些植物至今已有六七十年的歷史。廣州大學建築學專家湯國華教授認為,這裡的建築是典型的民國近代風格建築,這裡的房子從色彩的搭配到磚瓦、木料的使用,都體現了中西合璧的風格。他說,紅色和磚是西方建築的代表,而綠色和瓦則代表了中國的傳統風格。彩窗本是西方教堂建築的風格,在清末時傳入中國,民國時興盛,而彩窗與木格相結合則體現了中西結合的風格。另外,長的門窗也是西方風格的代表。湯教授表示,與現代建築相比,這種近代建築牆面較厚,最薄的也有240釐米,所以隔熱性能非常好,夏天住在其中會非常涼爽。其弱點就是採光不夠,但與中國古代建築相比已向前進了一大步。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ORlVM9tQt4/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B9FYGxfHWWkzRi9v-ljNvkJ9zdFQ)
始 長 遂成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從工程到旅程的勇氣 那些一步步指引我夢想的旅途」介紹
訪問作者:張J
內容簡介:
致 每一位走在路上的你
一步步踏上活出生命模樣的夢想之路
這是一本關於旅行×夢想×勇氣的書。
裡頭包含了啟發、探索、感動、徬徨與追尋,跨度長達8年,在世界13個城市,發生的15段溫暖故事,且看一位職業令人稱羨的外商工程師,如何在旅程中探尋世界、找尋自我,一步步踏上活出生命模樣的夢想之路。
正如作者張J說的,這是一本時光書,最終帶你到遠方的,不是機票、不是鞋子,而是一顆想出走的心。
從最早一篇到最近一篇,相差了8年,裡面記錄了這8年來,走過的15段印象深刻的旅行,分別發生在世界上13個不同的地方。每一段故事都帶著一個啟發,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在人生不同的時節裡相遇,慢慢醞釀成改變,從一位工程師,直到成為了作家。旅程走了幾年,改變就花了幾年,這是一個很緩慢的過程。
一個從小愛寫作、長大後卻就讀理工組的男孩,國中老師一次對他作文的肯定以及送他一本書,埋下了他愛寫作的種子,經過多年之後的今天,張J 終於可以回送老師一本書,那是他自己寫的書。
旅行就像是一個異次元入口,給了作者不同角度去看待人生的樣貌,讓人開始正視自己的內心。
在職場上他開始充分利用假日旅行,接著尋求出差、外派,一邊工作一邊旅行,用人生的細碎片段慢慢走過了迢迢長路。上班族式的旅行,長度與寬度雖然顯得侷促而入世,不夠超脫也不夠偏遠。但一路上遇到的這些人、那些事,卻隱約帶來了深長的影響。
在這些足跡裡,他了解到,原來,只要打從心底去追尋,即可超脫時空的桎梏,每一件事情,都將賦有意義;原來,工作、旅行與寫作並不是單選題,它可以是一條並進的折衷之路,互相豐富著彼此的意涵。
旅行,就像打開世界全書的目錄,讓人看到人生的一百種可能,向內省思自己的本心。
「沒有一段歷程是能夠被複製的,而每個人的經歷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我無法幫助你度過人生,但也許你能夠透過我的旅程,去梳理那些每個曾經流淌過內心的徬徨與思考,去感受更多的自己,正如我一路上所經歷的,那些異地人們的經歷。了解了自己,就會更知道自己該往哪裡去。」
翻開下一頁,讓我們一起旅行吧!
作者簡介:張J
台灣高雄人,成功大學奈米科技研究所碩士畢業,曾任第一大外商半導體設備產業資深工程師、汽車組件產業營業主管。
旅居過紐約,生職涯走訪20 餘國,看過許多人事與風景,遂成立「旅行沙舟」部落格分享所見所聞,充滿溫度的細膩筆觸在「背包客棧」網站引起好評,粉絲逾兩萬七千人。
在世界兜轉一圈後回到家鄉,卸下頭銜成為旅行作家,用新的目光重新認識土地、重新探索生命。
現居於北、高兩地,現職為旅行部落客、天下雜誌換日線專欄作家、自由作家及講者。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hYRM4RytAAA/hqdefault.jpg)
始 長 遂成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達人帶路-「山東」介紹
專訪:葉禮維(欣中國編輯)
山東省,簡稱魯,省會設於濟南,山東土地面積約15.79萬平方公里。山東是工農業大省,山東歷史悠久,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齊魯文化又分為「魯西文化」和「膠東文化」。其中儒家的創立人孔子和孟子是魯文化的代表人物,政治家管仲、軍事家孫子、孫臏則是齊文化的代表。而魯菜則位居中國四大菜系之首
熱門景點:
★【二大遺產】
(1).泰山─1987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2).孔廟、孔府、孔林─1994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
★【青島啤酒博物館】東方瑞士~青島
青島啤酒博物館是德國人殖民青島時期創立的,至今已超過百年歷史,1903年建廠的原址,現已轉型為青島啤酒博物館,走一遭您可瞭解青島啤酒的過去、現在、未來。更可在第一時間品嚐剛下線的原漿啤酒,用玻璃杯盛放的新鮮啤酒,泛著泡沫的金黃色澤多麽誘人,炸裂的啤酒泡沫帶來的都是啤酒的醇香,還帶著生產線的餘溫就能滑進你的食道,在這裡體驗與世界乾杯的快意。
★【大明湖】濟南
面積達舊城四分之一,周長五公餘里的大明湖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位於老城區東北邊,曾命名『蓮子湖』、『西湖』,金代始稱大明湖。明代重修城牆,大明湖遂成今日形貌。大明湖也是大詩人李白、杜甫最常前往之處。
◎【趵突泉】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位於老城區西南,享有「天下第一泉」的美稱。趵突泉在《水經注》上有記載:「泉源上涌,水涌如輪」;趵突:即形容泉水上涌跳躍之状。此泉有三個泉眼,終年噴湧,周邊面積50餘。水質優良,泡茶清香可口。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ERvGJPCnk/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