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牡蠣殼亂象
在縣府與白沙鄉公所共同努力下,困擾當地多年的牡蠣殼之亂,已經有解。
澎湖海域約有96公頃牡蠣養殖區,年產值9億,養殖區域集中在菜園、講美、城前、中屯,每年產生3,000公噸牡蠣殼無處可去,廢殼堆積如山,經陽光曝曬,散發惡臭、孳生蚊蠅,影響海岸環景觀,也形成髒亂點。
去年3月,我至白沙鄉考察,宋萬富鄉長、魏長源議員等人反映講美蚵殼堆置多年,我當場指示環保局補助經費,提供碎蚵殼機協助去化。歷經一年多,已全部清運講美廢棄蚵殼堆,並逐批碾碎送土資場。
我要肯定白沙鄉公所積極處理廢棄蚵殼的態度,該公所在講美、城前設置廢棄蚵殼暫置區,並訂定「處理廢棄蚵殼收費自治條例」,落實使用者付費方式,每籮收費15元,交由鄉公所代為處理廢棄蚵殼。
目前馬公市菜園里仍有大量蚵殼,馬公市公所可參考白沙鄉公所的作法,向縣府提報清運計畫,並訂定收費辦法,只要地方願意做,縣府絕對全力支持。
如蠅逐臭 在 Facebook 八卦
假設開一場大型戶外演唱會,民眾入場和離場時爆發推擠衝突,結束後發現垃圾四散,甚至有人偷偷去草叢裡方便,亂象叢生。
事後大家除了批評個人行為和操守之外,另外還會將注意力對準動線規劃、垃圾桶和廁所的設置數量與位置。
歷史反覆告訴我們:對付聚集的一大群人,不能指望個人素養。人的素質是不可控因素,所以更需要透過規劃與管理來預防亂象產生。
臺灣的高山區域大部分都保持著原始狀態,人為影響大抵只集中在步道和宿營地之上,尤其是後者,連假時期多起來還真是可觀。
撇開偷跑的不算,假日的南湖大山線承載量可是100人,而山屋只能裝40人,要爆滿並不是難事。
.
這麼多人,就會有各種需求產生。
駐點供餐和租賃帳篷的團隊滿足了食與住,大小便嘛,大家只能遙望一座令人望而生畏的簡陋茅坑,大群蒼蠅飛舞不休、嗡嗡作響,源源不絕的惡臭自是不用多提,叫任一個毫無心理準備的人去,都會感到自己是一隻闖入叢林的小白兔。
心理素質強的人或吃苦耐勞慣的老山友不會說什麼,嗯,說來我也是其中之一,反正閉目嘗試進入冥想狀態,想像自己飄浮在宇宙之海,臭味多吸幾口嗅覺也就麻痺了。
至於越來越多的其他人,尤其是習慣觀光旅遊,上山圖個新鮮的國內訪客,可能就不願意屈就了。去過瑞士、紐西蘭、英屬哥倫比亞健行的老外,或許連走近都不願意,直截了當地向你抱怨:「I'm not using that stinky shithole!」
這時候,我們應該要笑他們「修為不足」嗎?
.
山友裡面懂得挖貓洞的大有人在,只是臺灣高山區域的地表普遍堅實,不是小小貓鏟可以克服的障礙。挖不出洞,也就只能野放然後用石頭略為遮擋 (然而在南湖圈谷,石塊下偏偏是山椒魚的棲身之所)。
於是「黃金圈谷」逐漸成形,更孕育了無數的小白花。
小白花就真的是許多人習慣差,不懂得準備個夾鏈袋把它帶下山,這一點需要更多推廣教育。
但廁所的問題懸而未解。他是不敷使用的設施,也是令人敬而遠之的嫌惡設施,如果政府與社會大眾繼續無視人性,認為「現有的廁所就是最好的廁所」、「要罵也是罵那些不守規矩的山友」,那敢情好,現況不會有任何改變。
.
所以我要說出這個真相。
跟先進國家的思維相比,臺灣的山林管理單位一直不把「遊憩影響 (recreation impact)」和「訪客體驗 (visitor experience)」視為己任,只會拿保育的令箭來管遊憩,下場就是除了總量管制之外鞭長莫及,黃金圈谷即是實例之一。
國家公園的基本使命是保護自然資源,而正是因為遊憩使用會破壞自然資源,所以才要不斷想方設法中和影響,達成人為活動之下的環境永續性,不是嗎?
政府有沒有在做、做到了多少,大家就睜大眼睛,好好看著。我們都知道:沒有關注,就沒有進步。
如蠅逐臭 在 Facebook 八卦
《遇上網路非理性的謾罵,
3要點還給自己一片純淨吧》
一場攸關人命的疫情攪得人人精神緊繃,日常生活遭重挫的我們無不壓抑自己,誰都想趕緊被病毒鬆綁,想奔去那山那海大口大口的呼吸。
原本就不平靜的網路世界更像是走上亂世時代,彼此一言不合就開幹,烽火連天。
我一直都認為理性的談論能蹦出問題的最佳解答,大腦相互刺激下的新觀點絕對精采,平時大家各自在喜歡的網路開放空間裡來往,但在這敏感的時機點若言詞稍有涉及到「發燒話題」,平台的演算法就會把原本不同道的人兜在一起「討論」。
我們很難去避免看見不相為謀的論點,於是我們需要先將自己塗上不易被弄髒的防護層,做好心理建設,這三要點寫給你也寫給我自己,如果你覺得有幫助建議可以收藏起來,再遇上大開眼界的惡言就拿出來退退火、消消氣吧。
一、不是每個人都聽得懂理性
同樣一件事可以用數種不同的角度去解讀,這就是所謂的價值觀不同,價值觀不等於是非,沒有對錯,但價值觀可以分為理性或不理性,即使是零瑕疵的理性論點,用非理性的價值觀去讀,基本上你們說的就是不同種語言,人話與非人話,怎麼能搭起溝通的橋樑?面對網路的全球性不需要抱有做到「完美」的期待,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聽得懂理性,也許是距離他原有的認知太遙遠,也許是因為他還需要一些時間才能理解消化,理性言論預設的觀眾就是理性的族群,吸收同為理性的觀點,或是接納不同的意見改變成贊同的立場,總之,人見人愛是種謬論,不存在。
二、理性的人分辨得出理性
好好的說話也有可能會招來蒼蠅硬要大便在你的留言上(笑),通常他們會很直接的使用齷齪的詞彙,我的個性有些潔癖,有屎當清除的程度,一開始我也會受影響氣不過,對一點邏輯都沒有的言論展開一場辯論賽,我很幸運,在第一回合就遇到幾位暖心的小天使,不嫌臭的飛來我的身邊與我肩並肩,給予我鼓勵與支持,那一刻起我便頓悟,原來不需要我費盡唇舌向聽不懂的人解釋,理性的人自有判斷的能力,別人對你謾罵不代表是你有問題,不代表是你錯了、你不好,我國中時親眼見過什麼都沒有做的女同學走在路上就被莫名其妙的機車騎士吐口水,更何況是見不到本人的虛擬世界,也不用再糾結版面汙穢就是想清乾淨,既然他本人不自覺,就放著讓它繼續是個笑話吧。
三、遏止劣幣驅逐良幣
不尊重自己的人,他們對自己口中說出去了什麼話其實一點都不在乎,往往是潔身自愛的人才會惱怒到內傷,「他怎麼會說出這種話?」,大多數人在面對爭執時第一個反應就是想用離開來結束這令人不舒服的場面,心理陰影面積太大的還可能就從此噤聲,造成網路上言論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我們絕對不樂見這樣的結局,抗壓性是可以訓練的,而且是我認為作為一個勇敢的大人所必備的技能,試試從四面八方增加自信吧,被反對了也要堅定自己的理念,省下周旋的力氣,將說話的能量用在值得上心的事情上,抖一抖沾惹上塵埃的心,還給自己一片純淨吧。
梅姬LU 思維創作|個人品牌經營|財務規劃指導
國立臺北大學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碩士班畢業,
橫跨銀行、證券、人壽八年金融界業務資歷,
從本土龍頭銀行年度排名中嶄露頭角,躍升前三大外商銀行客戶關係維護經理,
現攢夠經驗值,匯聚能力,決定成就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