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氣候變遷系列報導
【氣候變遷不僅於可怕的洪水.颶風.降雨或山火 更有緩慢漸進的變化過程 例如氣溫.海平面上升與沙漠化 除了撒哈拉沙漠漸北移逼近歐洲外 戈壁沙漠也對中國大陸帶來嚴重威脅漸漸逼近京城 法國France 24電視台特別前往寧夏.內蒙古 觀察戈壁沙漠不斷擴大的過程 及中國大陸如何挽救這場荒漠浩劫】
大風一起不見天,沙騎牆頭驢上房。
遼闊阿拉善,茫茫戈壁灘。已經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大陸,正奮力的與沙爭地。
走進戈壁沙漠,彷彿聽得見沙礫的歌唱。
事實上,沙漠不斷地在擴大,把人們,趕出他們的家園。
法國France24電視台來到戈壁,親眼見證這場荒漠浩劫。
戈壁沙漠每年增3000公里,人們為這個自然災害取了個名字「黃龍」,這名字十分貼切,因為沙塵暴最遠可達京津冀,令人無法呼吸,而沙漠化,是中國大陸面對,最危急的生態危機之一。「沙漠的擴大也令得許多人成為氣候難民,」France24主播。
這裡是寧夏的廟廟湖村,北京政府把原本住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窮困缺水土地上的人們搬運到這裡。中國大陸稱這為「生態移民」。
「現在已經沒有五區了,上頭寫著生態移民062號房,我們現在就住在這裡,這個房子裡住一家人,」廟廟湖村居民。
這村子裡的人,都來自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的西海固。
西海固是位於黃土丘陵區的六個國家級貧困縣的統稱,1972年,這裡被聯合國糧食計劃署,評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
天旱窖枯水斷流,麻雀渴得喝柴油,是西海固形容缺水的民謠,因此幾十年來,西海固一直是大陸國家重點扶貧地區,老百姓大都要靠政府救濟過日子,移民,成為解決西海固貧困問題的,唯一有效途徑,2011年 寧夏在總結了,以往移民經驗的基礎上,啟動了十二五最大的民生工程,西海固生態移民工程,這一工程要用5年的時間,將35萬貧困人口,從自然條件嚴酷,生態環境惡化,不宜居住,不宜發展的地方遷移出來,再用5年的時間幫助他們脫貧致富。
現在的廟廟湖村已成了一個新城鎮,是1萬2千名沙漠生態難民的新家。而且透過生態移民,退耕還林,退牧還草,也終止了當地人與環境相爭的惡性循環。但是,光靠土地自然重生,已經趕不上荒漠化的速度。
在內蒙額濟納旗 只剩一戶人家還守著。
他們是65歲的圖布巴圖和他的妻子,在蒙古語裡,圖布巴圖是「堅韌」的意思。
「其他人都說我瘋了,因為我還堅持住在這裡,他們不理解為何我留在荒漠,明明離開這兒能有更好的居住環境,大多數人好奇我是怎麼對抗沙漠的,」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居民圖布巴圖。
「風起西伯利亞,沙起額濟納」,一說起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這塊總面積3.4萬平方公里,和海南島差不多大的地方,被巴丹吉林沙漠團團圍住,年降雨量不足37公釐。
15年來,「堅韌」的圖布巴圖帶著家人,種了5萬多株樹木,為巴丹吉林沙漠,築起了一道10多公里的綠色長城。
「我們遇上各種各樣的困難,最常就是我們種了樹,卻被風吹走了,」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居民圖布巴圖。
好在圖布巴圖並不孤單,環保工程早已成為中國大陸政府眼中的大事。
北京正在建造一條綠色長城,東西長4800公里,南北寬1500公里,沿著戈壁沙漠而築,這個宏大的工程始於1978年,截至目前為止,已種植逾660億株樹,在陝西已然收到極大成效。
「原來我們來的時候這裡都是沙漠,我們花了15年創造出這片綠洲,」商人Zhang Ying Long。
這條「黃龍」能否被綠色長城擋住呢?中國大陸打算種出世界上最大的人造林,北京政府宣布到2050年前將持續造林。
「一定不要想著再走老路,」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2005年浙江安吉餘村) 。
還是要迷戀著過去的那種發展模式。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過去講,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實際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就在安吉於村考察時,第一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概念。2012年,他接任國家主席之後,大刀闊斧的進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不再以GDP論英雄,配合各種政策、手段,相關的改革文件就有84項,在十九大報告中,他也以1088個字,勾勒出美麗中國的願景。
治癒有"地球癌症"之稱的荒漠化,中國走到了世界的最前面,現在巨大的花房裡,100多種苗木等待栽種,中國沙化土地年均縮減1980平方公里,提前實現了聯合國2030年,沙化土地零增長的奮鬥目標。
如今,沙化土地年均縮減1980平方公里,世界第一。10.4億畝中國人造林,世界第一。青山常在,綠水常流,在大陸不再只是個口號,而是行動。
更多內容,請看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t1aanVMoPYUt_CQYCPQg
如何擋住壁癌 在 朱成志的華山論劍 Facebook 八卦
《牆》
梅克爾為哈佛大學畢業生演說,值得深思
德國總理梅克爾為哈佛大學畢業生演說,她有感於自己和同一代政治人物即將退出世界政治舞台,鼓勵畢業生相信「沒有不可能」。時時思考自己是在做對的事,抑或只是便宜行事,懂得換位思考看世界、除去心牆。
「永遠不要把謊言塑造成真理,或把真相詆毀為謊言」。
擔任德國總理13年的她,這場主題演講隻字未提川普,但她所傳達的世界觀,與川普以及在歐洲和世界各地興起的右翼勢力截然不同。而且,值得關注的是,她抒發己見的舞台,就在美國最著名學府哈佛大學。過程中梅克爾有10多次被打斷,但打斷她的是震耳欲聾的歡呼聲及全場起立報以的掌聲。
演講內容:
今天我很高興來到這裡,並想告訴你們一些我的經歷。今天也將是你們走向生活挑戰的開始。現在,機會的大門正在向你們打開,多麼鼓舞人心。德國作家黑塞(Hermann Hesse) 對這種情況有一些美妙的描述:「所有的開始都擁有神奇的力量,護衛和幫助我們的生活。」當24歲的我拿到物理學位的時候,這首詩啟發過我。
那是1979年,世界被分成了東、西兩大陣營,處於冷戰階段。畢業工作後,我每天下班走過柏林圍牆,那是一道鋼筋水泥障礙,阻隔城市、人民和家人,包含我自己的家人。我不是異見者,也沒有衝撞過那堵牆。但是,我也從來無法否認那堵牆就在那裡。我不想自己欺騙自己,柏林圍牆囿限了我的機會,它真真實實的擋住了我的去路。但它存在的那些年,卻也有做不到的事:它無法囿限我的思想、我的性格、我的想像力、夢想和渴望。
1989年,自由浪潮席捲歐洲。從波蘭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還有東德,成千上萬的人勇敢地湧上街頭。人民的力量,推翻了柏林牆!我親身經歷過動彈不得、無從改變的景況。親愛的畢業生們,這是我想與你們分享的第一個經驗:任何看似如磐石、亙古不變的事,事實上都可以改變。
不久之後,我們這一代的政治家將退出歷史舞台,你們是將我們帶到未來的一代人。保護主義、貿易衝突,危及國際自由貿易,讓我們的繁榮基礎漸漸流失。數位資訊革命從各層面影響我們生活。戰爭和恐怖主義導致人們流離失所。氣候變化對地球的自然資源構成威脅,而人類需要對這個危機以及更多的後果負責。
我們要能夠、也必須盡一切可能,應對這一挑戰。現在行動還來得及,但是需要我們每個人都發揮作用。比起過往任何時刻,現在的我們更需要多邊合作,而非單邊行動;要全球性思考,而非國家思考;要對外開放,而不是孤立主義。簡單的說,我們必須牽起手,而不是孤軍奮戰。
親愛的畢業生們,你們將來會有比我們這一代人更多的機會。畢竟,光你們的智慧手機,就可能比蘇聯製造的IBM主機電腦,具有更多的應用能力。例如,現今我們可以用人工智慧,從數百萬張影像裡找出病徵,用於更好地診斷癌症等疾病。將來,一個充滿洞察力的機器人,就可能幫助醫生和護士關注病患個性化需求。2019年畢業生們,你們將很大程度地決定我們在未來如何利用這些科技。
作為德國總理,我經常自問,我做對了嗎?我這麼做是因為它是正確的事,還是僅是便宜行事?這也是你需要問自己的問題。請思考我們是在制定科技規則,還是科技把我們牽著鼻子走?我們是否充分優先考慮人的尊嚴,還是只是將大眾當成消費者、大數據來源,甚至是觀察監控對象?這些都是具有挑戰的問題。
我的經驗是:如果我們習慣換位思考,就可以找到很好的答案。這還包括,我們能尊重他人的歷史、傳統、宗教和身份,堅守自己的價值觀並保持一致,在緊迫之下,也能不衝動行事,且保持深思熟慮來做決策。當然,這肯定需要勇氣。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對他人以誠相待。也許最重要的,我們首先要能誠實地面對自己。永遠不要把謊言塑造成真理,或把真相詆毀為謊言。我們不能把缺陷看做正常。
然而,親愛的畢業生,有什麼可能阻止你們?阻止我們實現這些?答案是:牆。人們心中的牆,無知的牆壁和狹隘的思想。它們存在於家人之間,也存在於社會中不同膚色、民族和宗教的群體之間。牆不斷阻止我們對世界協調合作的設想。我們是否能做到這一點,取決於我們自己!
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個人自由不是從天而降的,民主制度也並非理所當然地一直健全存在。同樣,人類的和平和繁榮都不是必然的。但是,如果我們打破桎梏自己的牆壁,如果我們擁抱開放,並有勇氣步入新的開始,一切皆有可能。
當你走出去的那一刻,也是冒險開始的時刻。學會繼往開來,任何的開始都有結束的時候,白天始終有黑夜相隨,生命都逃避不了死亡。我們的一生會遇到各種不同。開始和結束之間,有著空間。我們稱之為生命和經驗。我一直相信,我們需要做好準備,習慣結束。因為這是新起點的啟航,這樣能幫助我們充分把握未來的機會。
這是我無論做學生,做科研,還是從政後,不斷體會的道理。誰知道在我離任之後,將會有什麼樣的生活。但是,一定也會是追求新的挑戰之生活。有一件事是很清楚的,將再次是不同的新生活。這就是為什麼我要把這個希望留給你們,推倒無知和狹隘的牆,因為沒有什麼必須保持原樣。
https://youtu.be/9hNV9yS-tKA
如何擋住壁癌 在 朱成志的華山論劍 Facebook 八卦
《牆》
梅克爾為哈佛大學畢業生演說,值得深思
德國總理梅克爾為哈佛大學畢業生演說,她有感於自己和同一代政治人物即將退出世界政治舞台,鼓勵畢業生相信「沒有不可能」。時時思考自己是在做對的事,抑或只是便宜行事,懂得換位思考看世界、除去心牆。
「永遠不要把謊言塑造成真理,或把真相詆毀為謊言」。
擔任德國總理13年的她,這場主題演講隻字未提川普,但她所傳達的世界觀,與川普以及在歐洲和世界各地興起的右翼勢力截然不同。而且,值得關注的是,她抒發己見的舞台,就在美國最著名學府哈佛大學。過程中梅克爾有10多次被打斷,但打斷她的是震耳欲聾的歡呼聲及全場起立報以的掌聲。
演講內容:
今天我很高興來到這裡,並想告訴你們一些我的經歷。今天也將是你們走向生活挑戰的開始。現在,機會的大門正在向你們打開,多麼鼓舞人心。德國作家黑塞(Hermann Hesse) 對這種情況有一些美妙的描述:「所有的開始都擁有神奇的力量,護衛和幫助我們的生活。」當24歲的我拿到物理學位的時候,這首詩啟發過我。
那是1979年,世界被分成了東、西兩大陣營,處於冷戰階段。畢業工作後,我每天下班走過柏林圍牆,那是一道鋼筋水泥障礙,阻隔城市、人民和家人,包含我自己的家人。我不是異見者,也沒有衝撞過那堵牆。但是,我也從來無法否認那堵牆就在那裡。我不想自己欺騙自己,柏林圍牆囿限了我的機會,它真真實實的擋住了我的去路。但它存在的那些年,卻也有做不到的事:它無法囿限我的思想、我的性格、我的想像力、夢想和渴望。
1989年,自由浪潮席捲歐洲。從波蘭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還有東德,成千上萬的人勇敢地湧上街頭。人民的力量,推翻了柏林牆!我親身經歷過動彈不得、無從改變的景況。親愛的畢業生們,這是我想與你們分享的第一個經驗:任何看似如磐石、亙古不變的事,事實上都可以改變。
不久之後,我們這一代的政治家將退出歷史舞台,你們是將我們帶到未來的一代人。保護主義、貿易衝突,危及國際自由貿易,讓我們的繁榮基礎漸漸流失。數位資訊革命從各層面影響我們生活。戰爭和恐怖主義導致人們流離失所。氣候變化對地球的自然資源構成威脅,而人類需要對這個危機以及更多的後果負責。
我們要能夠、也必須盡一切可能,應對這一挑戰。現在行動還來得及,但是需要我們每個人都發揮作用。比起過往任何時刻,現在的我們更需要多邊合作,而非單邊行動;要全球性思考,而非國家思考;要對外開放,而不是孤立主義。簡單的說,我們必須牽起手,而不是孤軍奮戰。
親愛的畢業生們,你們將來會有比我們這一代人更多的機會。畢竟,光你們的智慧手機,就可能比蘇聯製造的IBM主機電腦,具有更多的應用能力。例如,現今我們可以用人工智慧,從數百萬張影像裡找出病徵,用於更好地診斷癌症等疾病。將來,一個充滿洞察力的機器人,就可能幫助醫生和護士關注病患個性化需求。2019年畢業生們,你們將很大程度地決定我們在未來如何利用這些科技。
作為德國總理,我經常自問,我做對了嗎?我這麼做是因為它是正確的事,還是僅是便宜行事?這也是你需要問自己的問題。請思考我們是在制定科技規則,還是科技把我們牽著鼻子走?我們是否充分優先考慮人的尊嚴,還是只是將大眾當成消費者、大數據來源,甚至是觀察監控對象?這些都是具有挑戰的問題。
我的經驗是:如果我們習慣換位思考,就可以找到很好的答案。這還包括,我們能尊重他人的歷史、傳統、宗教和身份,堅守自己的價值觀並保持一致,在緊迫之下,也能不衝動行事,且保持深思熟慮來做決策。當然,這肯定需要勇氣。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對他人以誠相待。也許最重要的,我們首先要能誠實地面對自己。永遠不要把謊言塑造成真理,或把真相詆毀為謊言。我們不能把缺陷看做正常。
然而,親愛的畢業生,有什麼可能阻止你們?阻止我們實現這些?答案是:牆。人們心中的牆,無知的牆壁和狹隘的思想。它們存在於家人之間,也存在於社會中不同膚色、民族和宗教的群體之間。牆不斷阻止我們對世界協調合作的設想。我們是否能做到這一點,取決於我們自己!
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個人自由不是從天而降的,民主制度也並非理所當然地一直健全存在。同樣,人類的和平和繁榮都不是必然的。但是,如果我們打破桎梏自己的牆壁,如果我們擁抱開放,並有勇氣步入新的開始,一切皆有可能。
當你走出去的那一刻,也是冒險開始的時刻。學會繼往開來,任何的開始都有結束的時候,白天始終有黑夜相隨,生命都逃避不了死亡。我們的一生會遇到各種不同。開始和結束之間,有著空間。我們稱之為生命和經驗。我一直相信,我們需要做好準備,習慣結束。因為這是新起點的啟航,這樣能幫助我們充分把握未來的機會。
這是我無論做學生,做科研,還是從政後,不斷體會的道理。誰知道在我離任之後,將會有什麼樣的生活。但是,一定也會是追求新的挑戰之生活。有一件事是很清楚的,將再次是不同的新生活。這就是為什麼我要把這個希望留給你們,推倒無知和狹隘的牆,因為沒有什麼必須保持原樣。
(天下 2019/6/1)
https://youtu.be/9hNV9yS-t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