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一種特有效的飲食法😏 效果極佳的菜單分享‼️
早餐:一份沙拉🥗+一杯牛奶
午餐:一顆水煮蛋+一杯豆漿🥛
晚餐:喝開水,其他東西不能吃🈲
.
.
.
.
.
.
.
.
.
.
.
.
.
.
.
宵夜:鹹酥雞+甜不辣+加熱滷味+麻辣火鍋+地瓜球蔥抓餅+碗糕+雞排+珍珠奶茶+鹹水雞+大腸包小腸+水煎包+蚵仔煎+大腸麵線+臭豆腐+豬血糕+小籠包+燒餅夾蛋+飯糰+米糕+鱔魚意麵+蘿蔔糕+肉圓+多多綠茶+八寶冰+米苔目+米粉湯+九份芋圓+青蛙下蛋!!!
然後你就爆肥爆肥爆肥超有效👍👍👍 #顯示為飢餓大反撲!
被我釣進來了嗎🤣 不要打我啦~ 我只是發現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只要有一個比較聳動的標題加上特殊、和別人不一樣的菜單,配上瘦瘦美美的照片,就會有很多人想點進來看躍躍欲試!不要騙我說你沒被我騙到🤣我知道妳有😏
從香蕉減肥法、蘋果減肥法、蜂蜜減肥法、不吃晚餐減肥法、不吃澱粉減肥法,到比較有科學根據健身人士愛用的生酮飲食法、間歇性斷食法、低碳飲食法、阿金飲食法等等,飲食法百百種、說法萬萬種,我們該如何判斷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哪些有效哪些沒效?🤔🤔🤔
我自己會透過以下方式來判斷我是否要嘗試某些飲食法:
✔️瞭解脂肪形成的原因、瞭解肥胖的原因,這樣在瞭解某些飲食法的時候,才能自行判斷它合不合邏輯。例如我曾經聽過喝蜂蜜水減肥的說法,是因為蜂蜜助消化排便,便便💩沒了,自然就瘦了✌️好棒棒,問題是你減掉了大便,那手臂大腿腹部上的脂肪也一起沖下馬桶了嗎??
✔️關於該飲食法,務必確認資料來源是可信的研究而非農場文,就算是市售的書籍,也一定要確認作者的背景。
✔️A有效不代表B一樣有效。每個人基因不同、個性不同、身理機能運作代謝快慢都不會百分之百完全一樣,即使是經過研究而得的結果,都只是「統計」而非絕對事實,所以如果不是經過「長期研究」而生的飲食法,別人有效又怎麼能確定你有效呢?
✔️過於聳動、不中立的標題文章要特別小心。如果今天我這篇文第一行寫的是「關於飲食方法對人體的影響」,然後完全不放圖只有文字而已,這種像課本裡面才會出現的無聊段落居然出現在你的臉書上,你八成不會點開來看吧😌但是其實真正帶有科學根據、研究依據真正值得參考的文章,往往都住在無聊課本式的標題下,所以不要排斥看像課本的文章~比起聳動不實、不對內容負責,甚至連作者名稱都沒有的文章,真的看看就好,畢竟「飲食」直接影響到的是你的健康,貼文者不會為你的健康負責,而你必須為自己的不健康承擔。
✔️不論是何種飲食法,千萬注意聆聽身體的聲音。唯有你自己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適合某種飲食法,如果你在嘗試某種飲食法時,頭暈、心悸、掉髮、情緒不穩、經期不來,即使上千萬人說有效,研究說有用,你還是會繼續吃下去嗎?
✔️相信專業。我覺得不相信專業是許多人的通病,覺得網路上就可以看到很酷的免費資訊了,我幹嘛要去問醫生問營養師?不過你知道嗎?當你真的去詢問了營養師,真的去和醫生討論,為你自己的身體做了檢查評估,你會發現原來飲食還有健康以及減肥完全不是像網路上說的那麼簡單!醫生及營養師花了幾年的時間讀了幾百幾千篇的臨床研究與經驗,才敢負責任的給你建議,所以請相信專業,對身體有疑問,想嘗試新式飲食法前,不妨和有專業背景的人聊聊,絕對對助益良多~
✔️時常保持懷疑好奇的態度。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都應該用心一點對每個看到的資訊都保持懷疑的態度,比如看到一個飲食法覺得可能有效但它沒有負面影響嗎?你可以試著google該飲食法負面資訊來看看兩面說法(其實我覺得對於新聞資訊也應該如此),現在很多研究都會被新研究推翻,以前說一天不能吃超過兩顆蛋,現在又說吃很多蛋不會對膽固醇造成不好影響,每天都在改變,到底要聽誰的?事情沒有絕對,始終保持懷疑態度才是對的。
不知不覺又打了一大串😅重點就是 #我絕對不會說宵夜菜單裡都是我現在想吃的東西
「如何判斷心悸」的推薦目錄:
- 關於如何判斷心悸 在 Stay Fit with Mi Facebook
- 關於如何判斷心悸 在 昆蟲擾西 吳沁婕 Facebook
- 關於如何判斷心悸 在 陳月卿 Facebook
- 關於如何判斷心悸 在 心跳忽快忽慢不得輕忽!心悸、心律不整該如何應對?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如何判斷心悸 在 心悸胸悶怎麼辦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如何判斷心悸 在 判斷心悸的原因和症狀,PTT、DCARD、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如何判斷心悸 在 判斷心悸的原因和症狀,PTT、DCARD、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如何判斷心悸 在 判斷心悸的原因和症狀,PTT、DCARD、YOUTUBE 的評價
如何判斷心悸 在 昆蟲擾西 吳沁婕 Facebook 八卦
常常有人問我對於ADHD“診斷”和“用藥的看法”,
我之前也陸續寫過一些文章,
但是最近,接觸到很多老師,家長,甚至是醫生
對於診斷和用藥承受了一些誤解和壓力,
我覺得非常無奈也心疼,
我想要把我的看法跟大家說說。
首先關於診斷,
有些人擔心“診斷”造成“被貼標籤”,
我從來不覺得是因為“診斷“造成孩子”被貼標籤“,
貼標籤這種事,想貼,有需要診斷嗎?
我們小時候沒人知道什麼是過動,
難道就沒有標籤?
皮一點的可以是,欠揍,死小孩,壞孩子,
胖一點的,矮一點的,功課差一點的,女生像男生的,
各種負面的標籤總會在不友善的對待中出現,
要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是教育,是理解,是真正的面對問題。
當我們想辦法改善孩子失序的部分,
讓他跟老師,跟同學有更正向的互動,
我們陪伴他,讓他發揮自己的優點,肯定自己,
我們幫助他更相信自己,
去面對可能遇到的挫折,處理自己的情緒,
去了解“面對不友善的對待”也是我們的人生課題,
我們讓更多人了解,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跟我們不一樣的人,
我們都應該尊重,
這些都是把標籤撕下來最實際有效的方法。
而關於用藥,
我想我們一定要先瞭解這個藥物對我們的影響,
以我以前個人的情況,
當我開心上課玩耍運動做我喜歡的事時並不需要吃藥,
當我需要長時間專心,
或是提高活動力去做一些我不喜歡的瑣事,
(ex:收房間,上網查資料,回覆訊息,繳費…etc)
我會吃專思達,它可以幫助我專注,
而它對我造成的副作用,
是降低食慾(剛好我平常食慾太好),
或是偶爾心悸(不會常常,也不會很嚴重),
因為它在我需要時的確有顯著幫助,
所以我會根據自己的狀況,在需要時吃藥。
但是每個人狀況都不同,
我從來沒有鼓吹大家吃藥,
或是對吃不吃藥下任何判斷,
到底該不該用藥,
當然是交給專業的醫生去做評估,
然後由自己做選擇。
而所謂的評估,選擇,
簡單的說,
就是看吃藥對這個人到底有沒有加分,
把吃藥對你帶來的影響,正的負的,
歸納統計一下,
如果服藥後效果不好,副作用嚴重,
可以試著調整劑量,藥種,
如果真的沒有改善,或沒什麼幫助,
當然可以選擇不要吃藥。
如果副作用可以接受,
但是對生活,學習,自信心有很大幫助,
那吃藥可能是好的選擇。
也許有更多更多只有當事人最清楚的狀況,
要交給我們自己去決定。
不管如何,
吃藥並不是打擊孩子的信心,壓抑孩子的熱情,埋沒孩子的天賦,
而是如何在這樣的環境,狀況下,
幫助我們發揮最大的能力,得到最多的快樂。
如果用藥效果不好,
我想沒有哪一個家長或孩子會頭殼壞掉硬要虐待自己。
診斷和用藥,
在我看來都是“對我們有幫助就去做”的其中一件事,
沒有任何人可以“強迫你”去做怎樣的選擇,
因為每個人的狀況本來就只有自己最清楚。
如果有一個老師,只因為孩子活潑好動,
或是學習狀況不如他所要求,
完全不願意去了解孩子,給孩子空間,
就要孩子去看醫生吃藥,
那麼有問題的是這個老師,
這樣的老師,問題很大,
但是請不要因為遇到這樣的老師,
就覺得只要老師建議你的孩子去看醫生,
就是不負責任的爛老師。
我遇過很多用心的老師,真心的關心學生,
在我演講結束後還會特別跑來問我問題,
老師說很心疼班上的某一個學生,
看到學生的困難,想要幫助他,
但是家長不願意去面對,
孩子很挫折,在家庭中完全得不到幫助,
老師想努力,
卻被家長質疑老師在對學生貼標籤,
常常我也只能很無奈地跟老師說,你盡力了。
如果我們遇到一個醫生,問診不用心,
隨便就叫孩子去吃藥,
用藥狀況不好也不會想辦法去做調整改變,
那有問題的是這個醫生,不是藥,
就像如果你明明不是感冒,
有個醫生硬要開感冒藥給你,
你應該不會覺得是感冒藥的錯吧?
而如果我們覺得這個醫生不適合我們,
我們可以換一個醫生,
覺得還不滿意,可以再換一個醫生,
直到問題真正的被改善。
但是我也想說,
我看到好多認真專業的好醫生,
像我的醫生佑佑醫生,
後來每次去找他,我都不敢跟她講太久,
因為我知道她真的好忙,
早上的診可以看到晚上,
但是再累她都會撐下去,
因為有好多焦急的家長,需要幫助的孩子,
等著她的專業,
她的專業,她的堅持,幫助了好多好多人。
很多醫生都是像她這樣的好醫生,
用盡他們的所學只想要真正幫助病人。
如果有家長,只給孩子吃藥,
卻沒有給孩子應該有的關愛,陪伴,
那麼有狀況的是這樣的家長,
請不要以為所有讓孩子吃藥的家長都不用心,
都只想用藥解決問題。
我看過很多家長用盡心力陪伴孩子,
嘗試各種可能的方法幫助孩子,
卻還是要面對外界不了解的質疑眼光,
這些壓力常常還是來自最親近的人,
親戚,長輩,甚至是自己的另一半,
我們如果幫不上忙,
可不可以至少不要在不了解的狀況下隨意評論,
抹煞他們的用心呢?
我有一個幸福的家庭,
我的爸媽給了我他們能給我的,
最大的理解,支持和陪伴,
但是我可以確定,
如果大學時的我沒有診斷,了解自己是過動,
讓我和我的家人,對一些狀況釋懷,
沒有藥物的幫助,讓我必要時可以專心,
讀得下那些我沒興趣的科目,
我絕對拿不到我的大學畢業證書,
現在的我不知道會是在哪裡。
而我現在已經沒有在用藥了,
因為我長大了,很多狀況改善了,
我找到適合我的生活,不吃藥也過得很好,
自然就不用吃藥了,
藥物並沒有讓我依賴或成癮,
也沒有奪走我的健康,活力,和自由的靈魂,
我在不同的時候,自由的選擇,
選擇對我最好的方式,如此而已。
是的,我們的教育有很多問題要解決,
我們的醫療也從來不是完美的,
但是我們可不可以就事論事,
看清楚問題在哪裡,
而不是把問題都推給診斷和用藥,
讓很多已經好辛苦,好用心的人,
很無力,承受更多的壓力。
如果我們可以敞開心,
去接納所有對我們有幫助的事,
用理解做出適合自己的決定,
我想,得到最多的,一定會是我們自己:)
如何判斷心悸 在 陳月卿 Facebook 八卦
【早晨的救命水】
我早上起床一定會喝一杯溫水。早上的第一杯水,有「救命水」之稱。
因為身體在睡眠中會流失水份,有些年長者半夜會起身上廁所,更容易流失水份,而血液中的血漿90%的成份是水,當血漿中水份不足,心臟為了補償血液減少的狀況,會跳動得比平常更快,因而易產生心悸;同時,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變慢,容易形成血栓,這也是心肌梗塞、栓塞型中風最常發生在早上6-9點的原因。
早上起床喝一杯溫開水補充水份,能稀釋血液濃稠度,促進血液循環與身體的新陳代謝,還能減少因體內缺水、腸道蠕動不力產生的便秘,可說是非常必要。
每天起床 👉喝溫水+1
👉喝冰水+2
👉喝熱湯+3
👉不渴+4
不過,也不要因為急著補充水份而牛飲一整杯水,那只會增加腎臟的負擔,加速排尿的速度,讓喝下去的水立刻流失。因此記得無論何時,喝水時都要小口、小口地喝,一次不要超過150cc,才能真正達到補充細胞水份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要喝小分子、有適量礦物質,而且不含塑膠微粒的水才是真正的好水。很開心我的淨水器不但符合這些標準而且不插電、不排廢水,還可以自己換濾芯,真的好環保又好方便,更省錢!
#好水
缺水會生病↘https://lihi1.com/ZqxjU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缺水↘https://lihi1.com/kL1J4
===我家的好水===
要喝就喝好水Vitaway活水機↘ https://lihi1.com/uD482洗澡也用好水Vitaway沐浴器 頭髮不毛躁了↘https://lihi1.com/gWsi1
如何判斷心悸 在 心悸胸悶怎麼辦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八卦
心悸發作症狀常見心跳加快、跳很用力,如何判斷心悸與心律不整?喝咖啡會心悸嗎? ... 心悸症狀-心悸舒緩-咖啡心悸-心悸自救-心悸胸悶-一直. 心悸 ... ... <看更多>
如何判斷心悸 在 心跳忽快忽慢不得輕忽!心悸、心律不整該如何應對? - YouTube 的八卦
明明就沒有被嚇到,也沒發生什麼特別的事,但常常莫名感到心跳加速或不規則跳動,有時還會合併胸悶、頭暈,這樣心慌慌的感受是所謂的 心悸 嗎?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