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取回修理已久的電動車,足足三個月了。
開心地跟朋友分享這個喜訊,卻被朋友的道理打沉了。
「嘩,你架車整咗足足三個月,當一架車嘅 depreciation 係 20% 一年,你三個月都無端端蝕咗八萬畀佢哋,仲未計你要畀嗰筆維修費。」
屌,係囉,個個人整車都唔使整三個月,點解偏偏係我咁唔好彩?
如果你今天也像我一樣,準備為一些芝麻綠豆的小事而不高興,請你想一想伍家朗。
如果我叫唔好彩,咁伍家朗嗰啲叫乜?
本身冇贊助,仲要畀條廢柴鬧,畀條廢柴鬧完仲要著件白癡都知唔吸汗嘅廢柴品牌球衣。
運動員沒有幾多年體壇壽命,更莫說可以參加幾多次奧運,如今竟然喺一生人最重要嘅賽事裏面畀你班仆街舞嚟舞去搞壞心情打亂狀態?
你哋知唔知乜嘢叫運動?我就算知道聽朝要一早起身跑隻長課都有少少壓力,更加唔好講人哋背負住香港嘅名聲去世界比賽。
幫唔到手就算啦,仲要喺度為自己利益做埋晒啲 19 marketing?
換著我是伍家朗,肯定會爆。
但他沒有。
只是拿出最專業的體育精神,沒有把輸掉的賽事怪責到任何人身上,純屬說自己的臨場發揮不夠好。
多謝伍家朗示範了如何在小人當道的世界仍然當個君子,更加多謝你勉勵香港人,如何在「悲劇中」,「一定會再企番起身」。
如何修理小人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家裡一定要有人抱起哭鬧的嬰兒,誰經常抱起那個哭鬧的嬰兒,自然而然就成為主要照護者。
母親變成瞭解及關心孩子需求的人,變成第一個因應孩子哭鬧的人。照顧一個毫無自理能力的小人兒是一件非常累人的事,女人只能學習忍受那種壓力。社會預期女人那樣做,不管女人是全職媽媽、還是有辛苦的全職工作。
孩子需要妳投入大量的體力勞動和情緒勞動,而且是非投入不得,由不得妳選。
由於社會對父親的期望較低,即使他們不熟悉育兒細節,大家也不會苛責。他們預期伴侶會記得所有細節,因為那向來是伴侶負責的事。他們沒想到這種情緒勞動也是女性的額外負擔,甚至看不出來。他們覺得自己的「幫忙」已經夠了,因為社會看待父職與母職的方式不同。
取自《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
*********************************
各位朋友,早安:
「兩性關係愈平等,雙方愈幸福。男人分擔家務和育兒責任時,孩子更快樂、更健康,妻子也更快樂、更健康,連男人也更快樂、更健康。」
我很贊同這種講法,因為對我來說,男性真正成為一家之主的時候,是家務、育兒都難不倒的狀態。不敢說每一項都要完美,但一個人能獨立完成生活的挑戰,日子過得去,心裡最能感覺踏實。
有時候女性朋友真的在環境所迫的情況下,活成了這種狀態,女性朋友或許心裡感覺埋怨。不過,這確實是一種能量的展現,這最能幫助一個人活成他想要的樣子。
最終,目前這些情緒勞動不均所產生的糾結,都期待將來能走向和解。別限制自己,別只想著自己都學不會,學著一點一點來,允許自己有很多次做不好,給自己機會。
祝願您,在學習中成長,並且在關係中獨立,能照顧好自己!
.
ps. 這本書在前天晚上有辦贈書活動,請參考下列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hotos/a.248192138530437/3659859060697044/
*********************************
【文/ 潔瑪‧哈特莉】
顧及每個細節是母親的職責,而且一說到照顧孩子,細節更是多如牛毛。潔米.英格篤在《赫芬頓郵報》發表〈母親的心理負荷〉一文,文中提到幾件事情是她必須不斷追蹤的:房子裡的東西(玩具、衣服,幾乎一切物品)、購買禮物、親屬任務、與學校有關的一切事物、行事曆、三餐,以及家人的情感需求,而且這幾項還只是隨機列舉的,她追蹤的東西根本不勝枚舉。「那份清單簡直沒完沒了,可以填滿整本書。」她寫道,「我沒有足夠的大腦空間把一切列舉出來。」
每個母親的腦中都有這種「清單」,而且清單還會天天更動、變長。孩子參加校外教學的表格已經簽了,費用也繳了,這項任務可以劃掉了;女兒的衣櫥門脫軌了,我需要叫先生修理一下;我已經更新孩子的洗浴時間表:老大今晚需要洗一次,老二和老么明天再洗;女兒現在敢吃萵苣了;兒子不敢吃葡萄……這些都只是我腦中那個資料庫裡的點滴資訊。我先生的清單雖然也很龐雜,但等級跟我的還差得很遠,因為他沒必要關注那麼多事情。如果有什麼事情真的重要到需要父母雙方都知道,那也是由母親來向父親轉達。
當妳是唯一負責追蹤事情的人時,妳只能靠交派任務來幫助自己。妳不尋求幫助的話,若想減輕負擔會愈來愈難,因為妳已經無法乾脆放手不管,必須得交派出去,而且交派技巧還要拿捏得很巧妙。
為人母後,家庭管理者的角色會變成一頭龐然大獸,因為情緒勞動不再只是預期,而是非做不可。還沒有小孩以前,妳與伴侶一起生活也許不容易,但與孩子出世後相比肯定輕鬆很多。如果妳在夫妻關係中是抱著「人各為己」的態度,你們的關係會出現緊繃,但不會有人陣亡。一旦有孩子以後,情況就不同了。孩子需要妳投入大量的體力勞動和情緒勞動,而且是非投入不得,由不得妳選。
家裡一定要有人抱起哭鬧的嬰兒,誰經常抱起那個哭鬧的嬰兒,自然而然就成為主要照護者。那個人通常是在家帶孩子的家長,再加上美國的陪產假少得可憐,所以那個人通常是母親,這點父母通常別無選擇。母親變成瞭解及關心孩子需求的人,變成第一個因應孩子哭鬧的人。照顧一個毫無自理能力的小人兒是一件非常累人的事,女人只能學習忍受那種壓力。社會預期女人那樣做,不管女人是全職媽媽、還是有辛苦的全職工作。
《過勞人生》的作者布里姬.舒爾特寫道:「如今,連母親也要投入誇張的時數在母職上,新居家生活運動(New Domesticity)敦促理想的母親自己養雞,栽種有機蔬果,編織,醃漬蔬菜,甚至讓孩子在家自學。」我們把很多時間投注在母職上,犧牲健康和理智以完成「兼顧一切」這個不可能的任務。我們承擔的情緒勞動超過了個人極限,又得不到伴侶的分擔解憂。親子教養需要大量的情緒勞動和腦力勞動,這些勞動大多落在我們身上。女性承擔繁重的苦差事、勞心費神,還要參與親子教養以外的其他活動。相對的,男性即使幫忙分擔部分的任務,也是承擔那些比較不費神的部分。
與前幾代相比,現代父親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確實比較多,但他們所投入之事與母親相比則大不相同。二○○六年澳洲社會學家琳恩.克雷格分析了女性的時間運用日記,以瞭解女性是否依然花較多的時間擔任主要照護者(確實如此),以及父母提供的照護品質是否不同(確實有異)。結果發現,母親依然是「預設」的家長,擔負著育兒的身心勞務。相對的,父親比較可能是「康樂」家長,他們陪伴孩子的時間大多是用來聊天、玩耍,從事娛樂活動,而不是其他類型的照護。克雷格寫道:「而且相對而言,女性投入的照護工作,可能比男性投入的照護內容更勞心費神。所以,即使父親與孩子相處的時間確實比以前還多,但他們可能並未幫母親減輕育兒重擔……如果男性和女性承擔的育兒任務不同,或者育兒的時間限制或管理責任不同,那麼即使男性的育兒時間增加了,女性在平衡工作和家庭責任方面依然得不到充分的協助。」
然而,男性通常看不出來情緒勞動的分配不公平。即使資料顯示勞動分配不公平,他們依然認為他們與伴侶均分了家務勞動和育兒負擔,或至少已經接近平等分攤了。如果光看「美國時間運用調查」(ATUS)的資料,男性的想法並未偏離事實太多。在父母都有全職工作的雙薪異性戀家庭中,母親的平均育兒時間是十小時,男性是六.七小時;女性花在家務上的時間近十二個小時,男性是八.四小時。在這兩種情況下,男女每天在育兒和家務方面投入的時間差異分別約半小時。然而,這些資訊並未說明誰負責確保任務的完成。女性除了每天多花一小時在這類工作以外,她們通常也擔負起確保這些任務確實完成的腦力和管理工作。
由於社會對父親的期望較低,即使他們不熟悉育兒細節,大家也不會苛責。他們預期伴侶會記得所有細節,因為那向來是伴侶負責的事。他們沒想到這種情緒勞動也是女性的額外負擔,甚至看不出來。他們覺得自己的「幫忙」已經夠了,因為社會看待父職與母職的方式不同。
部分原因在於,身為母親,我們抱持著「育兒是我們的職責範圍」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父親往往被降格為助手的角色,不管他們是否願意接受。雖然很多人不再認同「父親不善育兒」這種過時的刻板印象,我們還是不放心讓男人來主導育兒任務。孩子出世時,我們常看到男性不擅長處理情緒勞動。因為女性懷孕時期所深入了解的事情,對女性有較多切身的影響,但男性可能連想都沒想過那些事情。這種不放心把育兒重任交給男性的心理,某種程度上確實有一些道理。接著,社會對父職的認識不足,又強化了這種不放心。社會並不重視男性投入父職,也不像對母親那樣以那麼嚴苛的標準來要求男性,這不僅導致女性陷入情緒勞動的深淵,也阻礙男性成長,導致男性無法充分發揮家長的角色。男性只能聽伴侶告訴他們需要知道什麼,以及需要做哪些。這樣做或許比較輕鬆,但情緒勞動中的性別失衡也減少了男性身為父親的成就感。
我們需要允許及鼓勵男性來分擔情緒勞動,那樣做不僅是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也是為了讓父親有機會獲得更全面、更有成就感的育兒經驗。《憤怒的白人男性》(Angry White Men)和《男人的女權主義指南》(The Guy’s Guide to Feminism)的作者麥克.基莫強調,性別平等,尤其是家中的情緒勞動平等,可以幫男性過他們想要的那種生活。基莫在TED演講〈為什麼性別平等對大家都好—包括男性〉中表示:「兩性關係愈平等,雙方愈幸福。男人分擔家務和育兒責任時,孩子更快樂、更健康,妻子也更快樂、更健康,連男人也更快樂、更健康。」他指出,「分擔」(sharing)是關鍵字。基莫說:「我們常用兩個詞來形容我們(男性)做的事情:我們投入,我們幫忙。」這些詞並未反映出同等的責任,也沒有反映出真正的平衡,那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分擔這個負擔。表面上,目前的失衡似乎讓父親占了便宜,但實際上,情緒勞動的分配不均對雙方都造成了傷害。唯有徹底改變我們對母職及父職的預期,男性和女性才有可能過最好、最充實的生活。
.
以上文字取自
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女人停止操心一切,男人開始承擔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0629
有方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Forward.Publishing/
.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如何修理小人 在 王瑞瑤的超級美食家 Facebook 八卦
#想變成什麼人是自己決定
很多人看我是厲害又權威的美食記者,但很少人知道我是如何一路走來,成為今日的王瑞瑤。
••我曾經是中輟生,考上五專化學科,但化學只考28分,加上家中遭變,我躲在龜山工廠快兩年,每天混吃混玩。
••我在銘傳大傳三專科以第一名畢業,師長推薦其他同學直接進中國時報工作,裡面卻沒有我,理由是個性太強,不適合當記者。
••第一次實習,帶我的記者問我的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問題是:沒有讀完紅樓夢?我答沒有,從此他正眼不瞧我一眼,把我當空氣。
••經過面試進入自由時報財經組,因為學歷不高,人又不美,也沒背景,試用40天的前30天,天天被修理,稿子被丟被甩,還被長官反問:妳一個月領1萬8,到底值不值?
••升任消費組副召集人,開闢自由時報消費版,負責房地產的直屬長官收下我14頁報告,卻叫我不准管版面。
••走了社長,換了主管,我問新主管要如何改版?他說跟現在完全不一樣。我問他看過現在的消費版嗎?他回我:沒有。
••新主管從未對我和顏悅色,只有一次,我燙大捲髮,穿套裝去喝喜酒,他醉醺醺,笑咪咪,在我手心塞紙條。我高高舉起垃圾桶,用力丟下紙條,拂袖而去。
••我離開自由時報,不是辭職或跳槽,而是被資遣。我非常難過卻表現堅強,直到三個月後的某個晚上,我心痛到醒來,然後痛哭一整夜,自此之後每天晚上都痛哭。
••幸運進了中時晚報一段時間後,主管嫌我沒讀書,沒水準,稿子寫的很爛。
••轉調中國時報開闢美食版,三個主管關起門來聯手批鬥我,說我自己寫稿自己看版,違反新聞室把關原則。而他們跟我做的事是一模一樣。
••在中國時報美食版開闢小吃擂台賽,超級比一比,美食圖鑑,美食鑑定等企劃專題,結果黑函直接傳真到總編輯專線,說我胡搞瞎搞,破壞中時傳統體制。
••負責中國時報年刊期間,被小人中傷,明明已經做好的事,卻向上報告成我拒絶配合,顢頇的總編輯在眾人面前對我咆哮,拍桌子怒罵我,叫我滾蛋,結果隔天他自己先滾蛋。
我長的不美,不夠聰明,不會拍馬,從未柔軟過,更沒有背景,一路走來,支持我的是對新聞的熱愛!
對我的記者,別無所求,就是希望大家同樣熱愛新聞,專心以此為業為樂,不是看圖說故事的狗仔,不是人云亦云的村夫村婦,而是有大腦,有判斷,有理想的新聞人。
與其看著今日的我而眼紅,而羨慕,不如想想重新找到正確的定位,從最單純的原點出發,當初為什麼要做記者,而且別誤會,我一出生不是天上的鳳凰,我也是從小鳥開始,跌跌撞撞才成長茁壯,你想變成什麼樣的記者,是你自己決定,不是中國時報,更不是我。
看了高雄突然而來的氣爆災難,帶了七月的實習記者,同時還在應徵新記者的我忽然有感而發,你們是來工作的,不是來玩耍的,更不是來跟我交朋友的,我們應該要做的事還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