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形態太多的城市會怎樣? 來看看紐約、首爾、柏林
#好過日考察系列第四十五
文:三民惟新 陳柏惟、左營楠梓翰-李欣翰
今日有高雄市長候選人表示「環保可以抗議、教育可以抗議,治安不好都可以抗議,你都可以抗議,唯一意識形態,對不起,通通不准」。雖然該名候選人不改一貫作風,晚間略為軟化。但到底什麼是意識形態呢?城市裡出現意識形態對經濟不好嗎?
剛好,去年10月31日萬聖節這天,好過日考察系列帶大家看的,是德國如何看待過去歷史上極權主義的種種「幽靈」。以不同的「城市地景」紀念,讓人永不能忘。我們就來回顧一下,好過日考察過的城市,曾經出現,甚至有官方角度來紀念怎樣的意識形態?
#紐約 (世界經濟規模、金融業規模最大城市)
講起紐約的「意識形態」活動,或許許多人有印象的是2011年9月17日開始的「佔領華爾街」,當日近一千名示威者進入紐約金融中心華爾街示威,活動持續超過數個月,期間也發生過11月15日的祖柯蒂公園驅離事件。但紐約市府當然沒有「禁止」這樣意識形態鮮明的示威活動。
其實,紐約的政治示威是家常便飯,其中一個重要據點,就出現在聯合國總部前。而且不只美國政治,更涉及全球政治。
1971年1月29日,二千多位台灣及香港留美學生就在聯合國總部外面示威,高呼「保衛釣魚台」,活動也擴及全美各地。而參與美國保釣運動的不少右派留學生之後都成為中國國民黨的要員,例如馬英九;不少左派留學生則倒向中國共產黨。這些現在高喊反「意識形態」的政客們,在他們留學美國(甚至許多取得綠卡)時,都享受過「言論自由」的庇蔭,然而卻絕口不提。
#首爾 (世界競爭力前十城市、世界數位指數第一城市)
南韓的發展軌跡和台灣相若,首爾從民主化運動開始,就上演一場又一場的抗爭。光州事件後,抗爭活動持續對南韓軍政府施壓,民間也一直有自發紀念光州事件的地下活動。1987年,強調「拼經濟」的全斗煥政府無視民間要求修憲爭取總統直選的呼聲,強硬表示漢城奧運前「停止討論修憲」,並於6月初指定陸軍士官學校同學盧泰愚為下任總統。
6月9日,延世大學爆發大規模抗議,學生李韓烈在校園內被催淚彈集中頭部,當場失去意識倒地。身後掩住口鼻的夥伴攙扶著他立刻送醫急救。
這張照片傳遍全國,輿論大譁,隔天四十萬人民上街示威,2400人被捕,「意識形態」很快擴展到全國卅多個城市,不只學生,中產階級也響應上街頭,據稱半個多月內有830多萬人上街抗議,1萬7千多人被捕,對政府的不滿傳遍全國,史稱「六月民主運動」。
7月5日,李韓烈在頭部重創近一個月後,仍不治逝世,四天後,160萬漢城市民走上街頭,為李韓烈舉行「民主國葬」,而後促成了總統直接民選。歷史的巧合是,南韓為民主歡呼、為李韓烈哀悼之時,正好是臺灣解嚴的前一週。
今天,李韓烈中彈的雕像仍聳立在延世大學入口不遠處,在小丘上俯瞰著校園,一旁的紀念碑上,刻着198769757922這串好像密碼的數字,紀念事件發生的幾個重要日期(6/9、7/5、7/9、22歲)。
南韓進行了對獨裁政權的責任追究,紀念過往的人權地景也流傳至今。沒有韓國人,會說這樣抗暴的意識形態,會影響他們的經濟。
#柏林 (歐洲創業排名第二城市、國際會議排名第五)
柏林身為歐洲命運最坎坷的城市之一,目前殘留大量「意識形態」的遺跡。好過日介紹過的猶太博物館、共和國宮是其中較醒目的地標。
1988年,柏林市政府決定興建猶太博物館時,曾經遭受反對,有人認為猶太歷史部門不必從歷史博物館獨立出來,有人認為經費應該用來「拼經濟」、重建東柏林而不是「拼意識形態」。更有人認為猶太人不是我殺的,為何拿市民稅金來「譴責自己人」。好在,柏林堅持這樣的「政治化」,建成了柏林最受歡迎,吸引觀光客數量名列前矛,也象徵德國人反省態度的博物館。
共和國宮則是過去「柏林皇宮」,在東德時代被改建為現代化的「共和國宮」,作為東德人民議會使用。這樣高度「意識形態」的建築,在東德民主化併入西德後,發現過去的建材有毒(石綿)而要拆除,拆除後是否重建原來的皇宮,就引起論戰。有人認為柏林市府要抹殺共產時代痕跡,有人認為重建皇宮象徵舊帝制的崇拜。最後,柏林重建「三面皇宮」,但留下一面不加裝飾的水泥牆,避免完全復舊。而建築則作為「洪堡論壇」使用,要研究與保留世界文化,推動科學、藝術、文化活動和對話,預定於2019年啟用。
而從小處,也處處可見德國人對歷史的尊重,例如柏林選帝侯大道上的公車站,立著納粹黨衛隊大隊長艾希曼參與大屠殺的解說。
公車站背後,是「最終解決方案」行政作業的總部(選帝侯大道116號),置身極權主義中的眾多「平凡公務員」,製造了謀殺600萬人的死亡體制。即使人性本身並沒有改變,在缺乏思考的服從中,卻依然能製造巨大邪惡,亦即漢娜鄂蘭所言的「惡的平庸性」。
在德國許多城市的人行道上,鑲著一不注意就會忽略的小金屬牌,上面通常寫著:曾經在這裡居住的(Hier wohnte ...)某某人、出生年份、以及多是此人被驅逐的年份以及最後去世的地點。
這樣的金屬牌目的是紀念在納粹時期,被謀殺、驅逐和逼迫自殺的人。稱為絆腳石(Stolpersteine)計畫。
在這裏,沒有廉價的「放下過去」,而是透過在每日日常中,誠懇地「時時面對」,讓記憶永不遺忘,讓錯誤不再發生,讓歷史繼續向前。
#操作去政治化才是可怕意識形態
我們可以看到,不論美國、德國、韓國...以及更多的民主國家,他們最繁榮的城市裡面,絕對不排斥政治與歷史的存在,不會禁止、也不會「道德勸說」阻止帶有「意識形態」的遊行。這樣的包容並蓄,反而促進了思想的多元性,讓創意更容易產生。
實際上,刻意將城市「去政治化」的舉動,反而可能是讓統治者獨尊其「意識形態」,打壓異己的最好工具。軍國主義的日本,納粹統治下的德國,人民不談政治專拼經濟,只要不觸碰統治者的底線,馬照跑舞照跳。這樣的國家或城市,真的會是偉大的嗎? 而膽敢說出「禁止意識形態」的候選人,你不擔心他當選後,只會「剩下一種官方意識形態」嗎?
好過日考察系列第37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八卦
#好過日考察系列第38
#這不是高雄車站
文:三民惟新 陳柏惟
當你走進地下車站,白色圓版拼成的天花板一路覆蓋整個空間,會覺得密集恐懼症發作? 還是覺得來到新高雄車站了?
當然,這不是高雄,今天的好過日考察系列,我們要再次來到慕尼黑。
這個很像高雄車站的地下廣場,稱為Stachus Passagen,位在慕尼黑市中心的卡爾廣場(Karlsplatz )地下,號稱是歐洲最大的地下購物中心,面積2200坪,若以日本地下街來說,實在也不算大,但以一個交通轉運樞紐來看,設計確實有突出之處。
#十八鐵人行氣站...(誤)
Stachus Passagen地下有5層,地面是多月台的輕軌站,共有9條線路通過。地下1層是圖片裡的白圈圈天花板大廳,包含時尚、超市、美食街等商店分佈在地下1-2層。地下三層則是區域通勤鐵路,共有7條線;地下五層是地鐵月台,共2條線(U4,5)。若以台灣建商宣傳,恐怕就會寫成18鐵共構車站!
這樣的18鐵共構,使本站成為慕尼黑中央車站外最大轉乘節點,若以市內觀光或通勤來說,使用率比中央車站還高。
#地鐵和輕軌無縫轉乘
Stachus Passagen結構比較像是超級大的美麗島站,圓形的大廳下面是區域鐵路和地鐵,而長方形部分(美麗島站橘線那塊),地上就是輕軌站。從電車下來,直接從月台上就有電扶梯通往地下大廳,根本不用過馬路或再多步行,是無縫接軌的轉乘典範。
#設計指標清晰易懂
在全白的主色系下,藍底白字的地鐵(U-bahn)、綠底的區域鐵路(S-bahn)和紅底的輕軌(路面電車,Tram),三大交通工具清楚分列,動線和指示都相當明顯。路面的地標則在白底上以黑字表示,各出口四通八達聯通廣場各方向。
#回過頭來看高雄
從Stachus Passagen的設計,我們必須要反思,高雄重要軌道樞紐站的設計,均未能達到「周邊整合」、「運具無縫轉乘」兩大目標。
例如高雄車站地下層被停車場阻斷,以至於未能直接從地下穿過馬路聯通到雄中、建國路、站前中山路各方向。而站東重畫區原本都計規範2樓要設置天橋聯通車站大屋頂的計畫也被取消,失去了動線的完整性。
而輕軌車站的設計更差,例如凱旋/前鎮之星,凹子底/愛河之心站名不同就算了,設計者未考量轉乘最近原則,設置地下聯通或至少平面廣場整合,動線亦無法配合較多轉乘人潮進出,呈現「各做各的」心態。
這些都市設計上的不用心,我們未來在設計階段就必須防範,已經完成的車站也該持續監督修改。歐日等先進國家人本交通設計的水準離我們還很遠,但是如果現在不做改變,永遠以車輛優先心態、各工程單位方便就好心態做事,高雄永遠沒有進步的一天!
好過日考察系列第37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八卦
#高雄鐵路地下化倒數5天
#好過日考察系列第41:首爾老車站第二生命中淡淡的矛盾
文:左營楠梓翰-李欣翰、三民惟新 陳柏惟
在上一集中,我們提到了首爾老車站(第二代廳舍)在新站啟用後,便停止了運輸功能,甚至一度被閒置在旁。你是不是好奇這座曾經的「東亞第二大站」,現在轉型成什麼樣貌,韓國人又怎樣看待他們的老車站呢?
實際走一遭,其實會發現,壯麗的廳舍下,保留著許多韓國人的過往歷史的沈痛回憶。
#首爾站前的銅像
在車站廣場上,立著一座近2層樓高的顯眼銅像,紀念的是被韓國人稱為義士的姜宇奎。1919年9月2日,他為了暗殺當時的朝鮮總督齊藤實,在南大門站(目前的首爾站)投擲炸彈,但並未擊中,而是造成一旁侍衛等37人死傷。姜宇奎逃亡被捕後翌年被處決。
順帶一提,這位齊藤實海軍大將命運多舛,1921年又在漢城被暗殺一次未遂,1932-34年出任總理大臣,在1936年226事件中,被「皇道派」的青年軍官暗殺,這次是真的一命嗚呼。
或許是因為民族的愛恨情仇,韓國對於老車站的活化並不如日本,甚至不如台灣積極。在2004年首爾新站廳舍後,因對於所有權和使用方式還有爭議,首爾舊站就在市中心一放閒置七年,成為流浪漢盤據的去處。2009年起才開始進行內部整修,並於2011年由公開徵名更名為「文化站首爾284」,以綜合文化空間再次開放。
也就是在同一年的2011年,姜宇奎的銅像才透過募資和政府補助在首爾站前建立起來,象徵日本帝國壯大時期的類辰野風建築,以及象徵韓國反抗精神的義士銅像,就這樣站在一起,似乎有「就算你重新開門,也要加上我們的義士鎮壓」的意味。
#文化站首爾284的空間活化
文化站首爾284啟用當天,韓國文化觀光部長崔光植致詞指出「希望文化站首爾284可以起到讓韓國文化傳播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韓流平台』作用」。過去將日本國力向歐亞運送的車站,現今成了韓國展現軟實力的舞台。
進入車站後,在一樓中央廳和候車室保留了12根石柱構成的中央廳,其實依稀令人想起高雄車站的天井,只是規模大得多。天井裝有彩色玻璃,只是換上了韓國的太極圖案。過去的售票處改建成講解器租借處。車站右邊是三等候車室,左邊是一、二等候車室、婦人候車室和貴賓室,全數作為展覽廳使用,以當代韓國藝術創作為展覽主題。
在二樓,曾經是理髮店和洗手間的空間復原後,展示了當時的塗飾原料、窗戶和裝飾物等舊車站史蹟和復原過程,這算是稍微和鐵道史蹟較相關的一部分。而原有的西餐廳現在則化身為「首爾站餐廳」,但我們造訪時和一旁的舊有站務辦公空間也都作為展覽空間展出。
在車站後方月台區域,也都被封起作為展場,和原有的月台隔離開來(2017年底後部分再開放)。雖然許多歐洲車站(如知名的巴黎奧賽美術館、德國漢堡車站美術館)均改建為美術館使用,但文化站首爾284仍帶著點曖昧的空間感,令人感受到韓國歷史中隱隱的「不快感」。這是在日本與台灣較少體驗到的。
#老高雄車站回到原處後
在鐵路地下化後,高雄車站將移回到原處,與新車站結合,這點的概念我們覺得是更加完整的。或許還可思考利用歷史空間,呈現出車站複雜的歷史(興建時正值日本發動的大東亞戰爭,228事件時國民黨軍在站前掃射人民...),並與車站機能和動線更完整結合。
每個國家有不同的發展脈絡,他國的案例不一定都完美,有些地方我們能做得更好。雖然這天我們看的是首爾車站,但心中想的都還是我們的高雄。
好過日考察系列第37 在 有理說得清|一日鍾情|屈穎妍 - YouTube 的八卦
教育,是要用心去經營,不能為做而做、為 考察 而 考察 。一天團,只是交差式的教育,隨時帶來反效果,不做 好過 做。 #有理說得清#屈穎妍#教育局#香港#通識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