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性卵巢綜合症(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簡稱PCOS)】
好多讀者對多囊性卵巢綜合症非常有興趣,今日就讓我們一起了解這惱人的婦科病
—————————以下內容經過簡化以供讀者理解——————————
多囊性卵巢綜合症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內分泌婦科病,研究發現大約影響4-12% reproductive age的女性,好發於15-35歲的女性。
雖然叫做多囊性卵巢綜合症,其實在卵巢裡並沒有囊(Cysts),那為什麼叫做多囊性卵巢?因為在卵巢超聲波造影的畫面裡,會看到一群長得很像囊(Cysts)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其實是未能成熟成為卵子的卵泡(Follicle)。
到底多囊性卵巢綜合症的成因是什麼?我想任誰都沒有想過罪魁禍首竟然是「胰島素」!!!
患上多囊性卵巢綜合症的病人多會有血液內胰島素偏高的問題,多伴隨胰島素敏感性偏低或出現抗性。當胰島素偏高便會導致大腦分泌刺激生成雌激素和排卵的荷爾蒙(Luteinizing Hormone & 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LH&FSH),令LH:FSH的比例變高、雄激素(Androgen)生成變多以及減少SHBG蛋白的binding。
同時過多的胰島素亦會再進一步透過17α-hydroxylase活動製造雄激素。過量的雄激素和過高的LH&FSH荷爾蒙比例令到卵泡難以成熟成卵子排出。大量卵泡卡在卵巢便會形成卵巢超聲波造影裡一群囊(Cysts)的畫面。
患上多囊性卵巢綜合症會有什麼徵狀?(因過多的胰島素和雄激素所引起)
1. 肥胖或體重過重 (Obesity)
2. 代謝綜合症 (Metabolic Syndrome)
3. 月經次數過少 (Oligomenorrhea)
4. 不育 (Infertility)
5. 暗瘡或多毛症 (Acne or Hirsutism)
6. 脫髮 (Androgenic Alopecia)
令很多女性煩惱的是,多囊性卵巢綜合症患者很常見會有肥胖、暗瘡和多毛的問題,在香港這個相對樣貌協會的地方,很容易會被別人談論,閒言閒語並不好受,我們常常會聽到肥仔是潛力股,但卻很少會聽到肥妹是潛力股。由於雄激素過多,油脂分泌容易過多,無論你多努力進行皮膚保養,很多時候還是離不開滿臉油光和暗瘡。當你以為多囊性卵巢只會影響卵的時候,實際影響的可是系統性的內分泌失調,影響多個器官和生活品質。
另一方面,正如剛剛所講,卵巢裡充滿未能成熟成為卵子的卵泡,沒有成熟的卵子便不會排卵和月經,令到患者出現月經過少和不育的問題。更令女性困擾的是,香港什至國外對多囊性卵巢綜合症的認識並不普及,不單止很多男性不清楚這病症可引致不育,就連女性有不少都對這零認識,under diagnosis跟undertreated令很多女性因而無法懷孕,受盡身邊的人什至親朋好友的「善意」提點和建議,為患者帶來不少懷孕的壓力。
好了,了解了何謂多囊性卵巢綜合症,那患者可以怎樣治療,到底有沒有懷孕的機會?
事實上,只要適當治療和監察,很多患者都能懷孕以及解決眾多惱人的有徵,常見的治療分為兩大類
【1. 改變生活習慣 (Lifestyle Modification)】
- 體重控制,研究發現減少5-15%的體重有效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偏低和抗性、荷爾蒙分泌失調的問題。但很多時候女性患者都未能持續地減肥,出現體重回升的問題。
- 飲食療法,研究發現進行低糖低升糖指數的飲食,例如多菜多水果多Whole-grain食物可有效改善體重和月經不準的問題。
【2. 藥物治療】
- 糖尿病藥物如Metformin: 可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偏低和抗性
- 抗雄激素藥物如Spironolactone: 可改善暗瘡和多毛症的問題
- 口服避孕藥OCP: 可改善整體荷爾蒙分泌失調的問題,令月經回復正常
- 排卵藥如Clomiphene或Letrozole: 透過調節雌激素的生成或活動令未能成熟的卵泡生長成卵子再排出
- 人工受孕IVF
到底應該選用哪一種治療方案取決於眾多的臨床情況,如有疑問請先諮詢家庭醫生或婦科醫生
最後,很多女性都誤以為PCOS是不治之症會令女性不育,但其實及早發現和治療可大幅改善生活質素和懷孕機率。PCOS成因非常複雜,目前發現跟基因遺傳,肥胖和缺乏運動有關。但同時亦有很多患者是沒有risk factors的,如果女性朋友或家人患上這個惱人的疾病時,我們千萬不要責怪他們的身材和不育,我們應該要多支持他們,讓他們好好治療改善生活。
***同時想幫口服避孕藥去污名化,其實眾多婦科疾病都需要用到這款藥物,請別隨便替別人加上標籤
***另外想提倡健康體態,當然PCOS患者應該盡量把體重控制在健康水平下以控制胰島素敏感性偏低和抗性,但亦無需過份地減肥,部份香港人對體重的要求其實並不合理。只要是符合健康水平,稍有肉感並無不可,記得多愛自己,你並非為了別人的審美觀而活。
【特別鳴謝嘟嘟鼠漫畫幫忙製作infographics!】
設計師很用心義務幫忙製作infographics,希望大家可以幫忙廣傳讓更多女士和男士們認識PCOS!
女士脫髮食療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你是不是有進食障礙流行病?──「一焦慮就想吃東西」、「長期暴飲暴食」、「厭食」。我們焦慮的腦袋偷走了我們肉體和心靈的某些東西。它們偷走了我們單純地享受人與生俱來的進食的愉悅和快慰的這個天生權利。
飢餓是一種多重感覺的經驗,飢餓有眼、耳、鼻、口、胃、觸覺、細胞、腦、心的九個面向。全都可以把被我們詮釋為飢餓的訊號傳遞給我們。我們很容易混淆到底是誰──到底是我們身體的哪個部分餓了。針對每一種面向加以探索能幫助我們了解,究竟是哪一種飢餓在召喚我們,進而在飲食方面作出更好的抉擇。當我們認知到飢餓的所有面向,我們便能針對該吃什麼、該吃多少作出聰明的決定。讓你回到內在的權威來源:你的身體,你的心和意志。屬於你自己的智慧和同理心的根源,讓主控權回到自己。
源源不斷的負面思惟會讓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快樂的世界。而當我們對自己的批判思維成為難以承受的負擔,我們往往會任由它向外滿溢成為別人的批判。
取自《正念飲食》
**************************
「我們常為親人擔憂,可是擔憂具有負面影響,而且無法讓人有一絲絲愛的感覺。要回歸真實的情感,溫情與關懷,然後傳遞出去。」
最近幾次演講,我常談關心與擔心的差別。希望我們去意識到,我們所傳遞出去的,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
因為苦多於樂,大部分人傳遞出去的,以負能量為主。然後會用「愛」、「關心」、「為你好」,去美化負能量。
透過飲食,練習基本善意的傳遞,就是一種方法。我只要沒忘記,就會開始練習,像是感恩眼前的食物,讓我免於飢餓,然後開放五感,充分感受食物的滋味。
作者把傳遞飢餓訊號分成五個面向,簡單來說,我們覺得自己餓了,不一定是真的餓了。譬如說,看到別人吃,所以自己想吃,又或者嘴饞想吃……
以我自己來說,在飢餓的時候,會覺察身體的感受。然後,我在意我只要「不餓」就好,我沒有要「吃飽」。我現在沒那麼喜歡「吃飽」的感覺,因為一不小心很容易過量,肚子會有點不舒服。而且「吃飽」之後,不管是開車或工作,都會有些困擾。
簡單來說,正念飲食就是透過我們生活中必然的飲食過程,讓我們增進覺知,並且發展慈愛。所以慈愛的能量不是理所當然,需要呵護培養。
祝福您,對自己慈愛,並且擴及關係!
**************************
用慈心對待身體
【文/ 珍.裘森.貝斯】
■ 練習法
這個練習法適合在較短的冥想當中採行。輕鬆坐著,閉上眼睛,把覺知帶入身體的各個部位,一次一個部位。例如,將覺知帶入和九種飢餓相關的各個器官—眼睛、皮膚、耳朵、鼻子、嘴巴、胃、細胞、腦(或大腦)和心。讓覺知停留在該部位產生的各種感覺上(觸覺、壓感、溫度、聲音等等)。在移往下一個器官之前,輕輕為它許下一個願望,反覆說個幾次:「願你排除萬難,願你舒適自在,願你得到健康。」
■ 自我提醒
把一張包含心的身體圖片放在你經常冥想的地方,還有你的睡覺枕頭上。更理想的做法是,列印一張你本人的照片,在上頭畫一顆心,放在同樣的地方。
■ 新發現
慈心是一種最起碼的善意。你對自己的身體、對它的所有部位是否懷有最起碼的善意?
我們可能不自覺地累積許多對自己身體的嫌惡。有些身體外觀是我們不喜歡的,像是小眼睛、不整齊的牙齒、外突的耳朵、直髮或漸禿的頭髮,太多太多了。當某個身體部位有困難或者有功能障礙的時候尤其如此。我們對自己的疼痛腦袋、近視眼、過飽的肚子、浮腫的膝蓋、緊繃的背部或粗短腳趾非但毫無同情心,還試圖忽略它,或者下意識地對它生氣。
我曾經聽一名導師為一位女士進行身體審查,問她的內在裁判對身體各部位有什麼不滿,從她的頭髮開始,接著往下移。她的內在裁判對每個部位都提出嚴厲批判:頭髮?「她的頭髮亂糟糟的,顏色也不對,可是我不要她染髮,因為那太假了。我要它自自然然的光滑又柔順。」眼睛?「長得太近而且咄咄逼人,活像隻鼬鼠,沒救了。」嘴脣?「太薄了,應該要豐潤性感。」……等等,針對每個部位都有一番批評。最後導師問:「有沒有哪個部位是還不錯的?她的右手小指頭如何?」「這個嘛,」她的內在裁判不情願地說:「太細小了點,但還算過得去。」
沒有什麼能在持續的負面砲轟下茁壯興盛,無論是植物、動物或小孩。我們的身體也一樣。所有身體部位都竭盡所能地支撐著我們。我們的身體撐個三十五、四十年絕無問題,這是人類在二十萬年演化過程中多數時候的壽命。如果活過五十歲還能到處趴趴走,表示身體狀況好極了。
我們常為親人擔憂,可是擔憂具有負面影響,而且無法讓人有一絲絲愛的感覺。要回歸真實的情感,溫情與關懷,然後傳遞出去。你可以把這份慈心祝福傳送給令你牽掛的任何人或任何東西。「願我的兒子自在又幸福。」「願所有受傷的動物都能痊癒。」「願每個頭痛得和我今晚一樣厲害的人都能擺脫痛苦。」
■ 深度課程
我們的心很容易受到負面事物的吸引。看一下新聞就知道了,其中至少有九成是負面新聞,像戰爭、謀殺、虐童、毒物、致命疾病的爆發、氣候破壞、運動禁藥、又一物種的滅絕和政治貪腐。你不時會發現一篇關於一隻迷路小狗跋涉兩百哩路,自己走回家的感人故事。《紐約時報》有個叫做「一週好消息」的週五特輯,用來平衡日復一日令人煩躁的新聞轟炸,「讓你能夠帶著笑容,或至少較輕鬆地迎向週末」。
我們的腦子想維護我們的安全,因此它總是專注於各種潛在危險。它不會特別在意好消息,因為好消息傷不了也殺不了我們。不幸的是,腦子對身體也往往抱持同樣的態度。它會忽略正常的部分,專注在它不喜歡的上頭,像是哪裡不夠漂亮、完美,或者被它解讀為疾病或死亡迫近徵兆的蛛絲馬跡。
源源不斷的負面思惟會讓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快樂的世界。而當我們對自己的批判思維成為難以承受的負擔,我們往往會任由它向外滿溢成為別人的批判。這麼一來可就讓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變得更令人難堪了。
這種苦惱有個解藥,它的成分是覺知和改變。首先,我們必須察覺到腦子在什麼時候開始轉入負面思惟的急流,一股朝向一個充滿憤怒、憎惡的有害水塘而去的水流。接著我們必須把腦子拿起來,把它放入一條新的水流,一條積極正向的、流向一個寧靜安適之地的水流。讓思緒之流改變方向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就是進行「慈心練習法」。這是佛陀所傳授用來擺脫憤怒、恐懼、不安等苦惱的特效藥。
■ 結語
當你發現自己的思維就要落入對自身或他人的不悅境地,就是採行「慈心練習法」的最佳時機。
.
以上文字取自
正念飲食:舒壓、瘦身、慢活的23個健康飲食療法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9844
.
新書上市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女士脫髮食療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你是不是有進食障礙流行病?──「一焦慮就想吃東西」、「長期暴飲暴食」、「厭食」。我們焦慮的腦袋偷走了我們肉體和心靈的某些東西。它們偷走了我們單純地享受人與生俱來的進食的愉悅和快慰的這個天生權利。
飢餓是一種多重感覺的經驗,飢餓有眼、耳、鼻、口、胃、觸覺、細胞、腦、心的九個面向。全都可以把被我們詮釋為飢餓的訊號傳遞給我們。我們很容易混淆到底是誰──到底是我們身體的哪個部分餓了。針對每一種面向加以探索能幫助我們了解,究竟是哪一種飢餓在召喚我們,進而在飲食方面作出更好的抉擇。當我們認知到飢餓的所有面向,我們便能針對該吃什麼、該吃多少作出聰明的決定。讓你回到內在的權威來源:你的身體,你的心和意志。屬於你自己的智慧和同理心的根源,讓主控權回到自己。
源源不斷的負面思惟會讓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快樂的世界。而當我們對自己的批判思維成為難以承受的負擔,我們往往會任由它向外滿溢成為別人的批判。
取自《正念飲食》
**************************
「我們常為親人擔憂,可是擔憂具有負面影響,而且無法讓人有一絲絲愛的感覺。要回歸真實的情感,溫情與關懷,然後傳遞出去。」
最近幾次演講,我常談關心與擔心的差別。希望我們去意識到,我們所傳遞出去的,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
因為苦多於樂,大部分人傳遞出去的,以負能量為主。然後會用「愛」、「關心」、「為你好」,去美化負能量。
透過飲食,練習基本善意的傳遞,就是一種方法。我只要沒忘記,就會開始練習,像是感恩眼前的食物,讓我免於飢餓,然後開放五感,充分感受食物的滋味。
作者把傳遞飢餓訊號分成五個面向,簡單來說,我們覺得自己餓了,不一定是真的餓了。譬如說,看到別人吃,所以自己想吃,又或者嘴饞想吃……
以我自己來說,在飢餓的時候,會覺察身體的感受。然後,我在意我只要「不餓」就好,我沒有要「吃飽」。我現在沒那麼喜歡「吃飽」的感覺,因為一不小心很容易過量,肚子會有點不舒服。而且「吃飽」之後,不管是開車或工作,都會有些困擾。
簡單來說,正念飲食就是透過我們生活中必然的飲食過程,讓我們增進覺知,並且發展慈愛。所以慈愛的能量不是理所當然,需要呵護培養。
祝福您,對自己慈愛,並且擴及關係!
**************************
用慈心對待身體
【文/ 珍.裘森.貝斯】
■ 練習法
這個練習法適合在較短的冥想當中採行。輕鬆坐著,閉上眼睛,把覺知帶入身體的各個部位,一次一個部位。例如,將覺知帶入和九種飢餓相關的各個器官—眼睛、皮膚、耳朵、鼻子、嘴巴、胃、細胞、腦(或大腦)和心。讓覺知停留在該部位產生的各種感覺上(觸覺、壓感、溫度、聲音等等)。在移往下一個器官之前,輕輕為它許下一個願望,反覆說個幾次:「願你排除萬難,願你舒適自在,願你得到健康。」
■ 自我提醒
把一張包含心的身體圖片放在你經常冥想的地方,還有你的睡覺枕頭上。更理想的做法是,列印一張你本人的照片,在上頭畫一顆心,放在同樣的地方。
■ 新發現
慈心是一種最起碼的善意。你對自己的身體、對它的所有部位是否懷有最起碼的善意?
我們可能不自覺地累積許多對自己身體的嫌惡。有些身體外觀是我們不喜歡的,像是小眼睛、不整齊的牙齒、外突的耳朵、直髮或漸禿的頭髮,太多太多了。當某個身體部位有困難或者有功能障礙的時候尤其如此。我們對自己的疼痛腦袋、近視眼、過飽的肚子、浮腫的膝蓋、緊繃的背部或粗短腳趾非但毫無同情心,還試圖忽略它,或者下意識地對它生氣。
我曾經聽一名導師為一位女士進行身體審查,問她的內在裁判對身體各部位有什麼不滿,從她的頭髮開始,接著往下移。她的內在裁判對每個部位都提出嚴厲批判:頭髮?「她的頭髮亂糟糟的,顏色也不對,可是我不要她染髮,因為那太假了。我要它自自然然的光滑又柔順。」眼睛?「長得太近而且咄咄逼人,活像隻鼬鼠,沒救了。」嘴脣?「太薄了,應該要豐潤性感。」……等等,針對每個部位都有一番批評。最後導師問:「有沒有哪個部位是還不錯的?她的右手小指頭如何?」「這個嘛,」她的內在裁判不情願地說:「太細小了點,但還算過得去。」
沒有什麼能在持續的負面砲轟下茁壯興盛,無論是植物、動物或小孩。我們的身體也一樣。所有身體部位都竭盡所能地支撐著我們。我們的身體撐個三十五、四十年絕無問題,這是人類在二十萬年演化過程中多數時候的壽命。如果活過五十歲還能到處趴趴走,表示身體狀況好極了。
我們常為親人擔憂,可是擔憂具有負面影響,而且無法讓人有一絲絲愛的感覺。要回歸真實的情感,溫情與關懷,然後傳遞出去。你可以把這份慈心祝福傳送給令你牽掛的任何人或任何東西。「願我的兒子自在又幸福。」「願所有受傷的動物都能痊癒。」「願每個頭痛得和我今晚一樣厲害的人都能擺脫痛苦。」
■ 深度課程
我們的心很容易受到負面事物的吸引。看一下新聞就知道了,其中至少有九成是負面新聞,像戰爭、謀殺、虐童、毒物、致命疾病的爆發、氣候破壞、運動禁藥、又一物種的滅絕和政治貪腐。你不時會發現一篇關於一隻迷路小狗跋涉兩百哩路,自己走回家的感人故事。《紐約時報》有個叫做「一週好消息」的週五特輯,用來平衡日復一日令人煩躁的新聞轟炸,「讓你能夠帶著笑容,或至少較輕鬆地迎向週末」。
我們的腦子想維護我們的安全,因此它總是專注於各種潛在危險。它不會特別在意好消息,因為好消息傷不了也殺不了我們。不幸的是,腦子對身體也往往抱持同樣的態度。它會忽略正常的部分,專注在它不喜歡的上頭,像是哪裡不夠漂亮、完美,或者被它解讀為疾病或死亡迫近徵兆的蛛絲馬跡。
源源不斷的負面思惟會讓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快樂的世界。而當我們對自己的批判思維成為難以承受的負擔,我們往往會任由它向外滿溢成為別人的批判。這麼一來可就讓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變得更令人難堪了。
這種苦惱有個解藥,它的成分是覺知和改變。首先,我們必須察覺到腦子在什麼時候開始轉入負面思惟的急流,一股朝向一個充滿憤怒、憎惡的有害水塘而去的水流。接著我們必須把腦子拿起來,把它放入一條新的水流,一條積極正向的、流向一個寧靜安適之地的水流。讓思緒之流改變方向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就是進行「慈心練習法」。這是佛陀所傳授用來擺脫憤怒、恐懼、不安等苦惱的特效藥。
■ 結語
當你發現自己的思維就要落入對自身或他人的不悅境地,就是採行「慈心練習法」的最佳時機。
.
以上文字取自
正念飲食:舒壓、瘦身、慢活的23個健康飲食療法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9844
.
新書上市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女士脫髮食療 在 鄭丹瑞《健康旦》註冊中醫師#徐澤昌博士Part 11 - YouTube 的八卦
脫髮 主因肝腎不足氣血虛弱防 脫髮食療 參耆芝麻燉乳鴿頭皮按摩預防白髮生長- 鄭丹瑞《健康旦》註冊中醫師#徐澤昌博士Part 11Counter 04:18 更正參耆芝麻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