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是枝裕和最好的作品了。
⠀⠀⠀⠀⠀
拿到金棕櫚獎後,鏡週刊找他做人物專訪。在訪談裡他說「電影應盡量用不直接說出悲傷或寂寞的方式,來表現悲傷或寂寞。」他太愛拐彎抹角,就跟他在唸早稻田就時常在讀的向田邦子一樣:創作者想說的意義,不是簡單用對白寫出來讓觀眾聽到就好,而是要透過日常生活的細節,在稀鬆平常不過的情節寫出人情。
⠀⠀⠀⠀⠀
看看《橫山家之味》,拐太多彎了,眾人在兩日之間緬懷已經逝世的人,在日常吃吃喝喝的對話裡寫進懷念憎恨與悔恨,他沒有要讓你哭,但對白外的配樂Gontiti的吉他聲,又溫和地像是能包容一切,很淡太淡的,從「家庭」簡單直入生命的核心:生老病死,物換星移。
⠀⠀⠀⠀⠀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這個中文譯名取得好也取得不好。不好之處在於日文原名「誰も知らない」跟英文片名「Nobody Knows」,直譯就只需要譯出「無人知曉」就好,但中文片名又加上「夏日清晨」,是不是會容易讓人誤會,這只是個發生在孩子們短短兩個月暑假的夏季物語呢?但取得好的地方也是「夏日清晨」,讓你知道這電影是著重在角色之外的四季節奏了。
⠀⠀⠀⠀⠀
是枝裕和說,這個改編自真實事件的故事,是他曾經認為「這就是我要導的第一部電影」,但人生往往事與願違(就像他電影裡的每一位良多),他的第一部電影是改編自宮本輝的《幻之光》。但幻之光是用很淡的筆觸(以及很濃的侯孝賢)去談「死」的影響,而他的第二部作品《下一站,天國》,也是在談死亡,「死如何影響生?」,第三部影射奧姆真理教的《這麼…遠,那麼近》同樣在談死的影響,而二十歲就在報紙讀到報導後就想寫成劇本的導演,等到他終於開始啟動這個故事,已經過了十五年。
⠀⠀⠀⠀⠀
當時的年輕人,成長到遺棄孩子們的母親年紀時,總是在拍「人的逝去」的是枝裕和,像拍紀錄片一樣,把孩子們聚集在這個房間裡,在夏日入住,在夏日結束電影敘事,足足一年。深秋等待母親回家,他們等母親送聖誕禮物,以及團聚過新年,春天時,窗外的櫻花盛開,夏天時,在機場微風吹拂少年少女的髮絲,生命的一切都是輪迴,無關情緒,它總是會流動下去。是枝裕和醞釀了十五年,拍了孩子也拍進時間,全部都凝進鏡頭裡。
⠀⠀⠀⠀⠀
大家都知道發生了什麼,但又拐了彎說這個故事是「無人知曉」,像是要讓殘酷的事情,淡化成一種反諷式的寓言。
⠀⠀⠀⠀⠀
在鏡週刊的專訪裡,提到是枝裕和為何不批判棄養孩子的母親,甚至隱隱安排了少年看見母親的眼眸有淚水滾動,關於這些,他只說:「電影不是用來審判人的,導演不是神也不是法官。」
⠀⠀⠀⠀⠀
在真實世界包含的細節底下,溫柔是美,殘酷是美,如此沉重哀傷的故事,被他用一種真實且平淡的色調平緩地道來,沒有一絲煽情,也無需批判,只是要讓它真實的,像是在我們的日常會看見的簡單風景──竟然由此生出一種殘酷的清澈美感,但這就是生命。
⠀⠀⠀⠀⠀
平靜的時間,幽微的時間,殘酷的時間,世界是明亮,那光有時很淡很淡地會刺進生命。生老病死,物換星移。
奧姆真理教紀錄片 在 重點就在括號裡 Facebook 八卦
可能是是枝裕和最好的作品了。
去年拿到金棕櫚獎後,鏡週刊找他做人物專訪。在訪談裡他說「電影應盡量用不直接說出悲傷或寂寞的方式,來表現悲傷或寂寞。」他太愛拐彎抹角,就跟他在唸早稻田時一直在讀的向田邦子一樣,自己想說的意義,不是簡單用對白寫出來就好,是要透過日常生活的細節,在稀鬆平常不過的情節寫出人情。
你看《橫山家之味》,拐太多彎了,眾人在兩日之間緬懷已經逝世的人,在日常吃吃喝喝的對話裡寫進懷念憎恨與悔恨,他沒有要讓你哭,但對白外的配樂Gontiti的吉他聲,又溫和地像是能包容一切,很淡太淡的,從「家庭」簡單直入生命的核心──生老病死,物換星移。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這個中文譯名取得好也取得不好。不好之處在於日文原名「誰も知らない」跟英文片名「Nobody Knows」,直譯就只需要譯出「無人知曉」就好,但中文片名又加上「夏日清晨」,是不是會容易讓人誤會,這只是個發生在孩子們短短兩個月暑假的夏季物語呢?但取得好的地方也是「夏日清晨」,讓你知道這電影是著重在角色之外的四季節奏了。
是枝裕和說,這個改編自真實事件的故事,是他曾經認為「這就是我要導的第一部電影」,但人生往往事與願違(就像他電影裡的每一位良多),他的第一部電影是改編自宮本輝的《幻之光》。但幻之光是用很淡的筆觸去談「死」的影響,而他的第二部作品《下一站,天國》,也是在談死亡,「死如何影響生?」,第三部影射奧姆真理教的《這麼…遠,那麼近》同樣在談死的影響,而二十歲就在報紙讀到報導後就想寫成劇本的導演,等到他終於開始啟動這個故事,已經過了十五年。
當時的年輕人,成長到遺棄孩子們的母親年紀時,總是在拍「人的逝去」的是枝裕和,像拍紀錄片一樣,把孩子們聚集在這個房間裡,在夏日入住,在夏日結束電影敘事,足足一年。深秋等待母親回家,他們等母親送聖誕禮物,以及團聚過新年,春天時,窗外的櫻花盛開,夏天時,在機場微風吹拂少年少女的髮絲,生命的一切都是輪迴,無關情緒,它總是會流動下去。是枝裕和醞釀了十五年,拍了孩子也拍進時間,全部都凝進鏡頭裡。
大家都知道發生了什麼,但又拐了彎說這個故事是「無人知曉」,像是要讓殘酷的事情,淡化成一種反諷式的寓言。
在鏡週刊的專訪裡,提到是枝裕和為何不批判棄養孩子的母親,他只說──「電影不是用來審判人的,導演不是神也不是法官。」在真實世界包含的細節底下,溫柔是美,殘酷是美,如此沉重哀傷的故事,被他用一種真實且平淡的色調平緩地道來,沒有一絲煽情,也無需批判,只是要讓它真實的,像是在我們的日常會看見的簡單風景,這就是生命。
平靜的時間,幽微的時間,殘酷的時間,世界是明亮,但那光有時很淡很淡地會刺進生命。生老病死,物換星移。
奧姆真理教紀錄片 在 重點就在括號裡 Facebook 八卦
可能是是枝裕和最好的作品了。
去年拿到金棕櫚獎後,鏡週刊找他做人物專訪。在訪談裡他說「電影應盡量用不直接說出悲傷或寂寞的方式,來表現悲傷或寂寞。」他太愛拐彎抹角,就跟他在唸早稻田時一直在讀的向田邦子一樣,自己想說的意義,不是簡單用對白寫出來就好,是要透過日常生活的細節,在稀鬆平常不過的情節寫出人情。
你看《橫山家之味》,拐太多彎了,眾人在兩日之間緬懷已經逝世的人,在日常吃吃喝喝的對話裡寫進懷念憎恨與悔恨,他沒有要讓你哭,但對白外的配樂Gontiti的吉他聲,又溫和地像是能包容一切,很淡太淡的,從「家庭」簡單直入生命的核心──生老病死,物換星移。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這個中文譯名取得好也取得不好。不好之處在於日文原名「誰も知らない」跟英文片名「Nobody Knows」,直譯就只需要譯出「無人知曉」就好,但中文片名又加上「夏日清晨」,是不是會容易讓人誤會,這只是個發生在孩子們短短兩個月暑假的夏季物語呢?但取得好的地方也是「夏日清晨」,讓你知道這電影是著重在角色之外的四季節奏了。
是枝裕和說,這個改編自真實事件的故事,是他曾經認為「這就是我要導的第一部電影」,但人生往往事與願違(就像他電影裡的每一位良多),他的第一部電影是改編自宮本輝的《幻之光》。但幻之光是用很淡的筆觸去談「死」的影響,而他的第二部作品《下一站,天國》,也是在談死亡,「死如何影響生?」,第三部影射奧姆真理教的《這麼…遠,那麼近》同樣在談死的影響,而二十歲就在報紙讀到報導後就想寫成劇本的導演,等到他終於開始啟動這個故事,已經過了十五年。
當時的年輕人,成長到遺棄孩子們的母親年紀時,總是在拍「人的逝去」的是枝裕和,像拍紀錄片一樣,把孩子們聚集在這個房間裡,在夏日入住,在夏日結束電影敘事,足足一年。深秋等待母親回家,他們等母親送聖誕禮物,以及團聚過新年,春天時,窗外的櫻花盛開,夏天時,在機場微風吹拂少年少女的髮絲,生命的一切都是輪迴,無關情緒,它總是會流動下去。是枝裕和醞釀了十五年,拍了孩子也拍進時間,全部都凝進鏡頭裡。
大家都知道發生了什麼,但又拐了彎說這個故事是「無人知曉」,像是要讓殘酷的事情,淡化成一種反諷式的寓言。
在鏡週刊的專訪裡,提到是枝裕和為何不批判棄養孩子的母親,他只說──「電影不是用來審判人的,導演不是神也不是法官。」在真實世界包含的細節底下,溫柔是美,殘酷是美,如此沉重哀傷的故事,被他用一種真實且平淡的色調平緩地道來,沒有一絲煽情,也無需批判,只是要讓它真實的,像是在我們的日常會看見的簡單風景,這就是生命。
平靜的時間,幽微的時間,殘酷的時間,世界是明亮,但那光有時很淡很淡地會刺進生命。生老病死,物換星移。
奧姆真理教紀錄片 在 奧姆真理教Ptt 的八卦
奧姆真理教 PTT. 新聞不斷更新日奧姆真理教主麻原彰晃和幹看板MRT 批踢踢實業坊. Toggle navigation PTT八卦政治看板列表熱門文章 ... ... <看更多>
奧姆真理教紀錄片 在 Good Move Media - YouTube 的八卦
說服了奧姆真理教的公關部長荒木浩參與影片,直踩已易名Aleph的教會總部,並回鄉 ... 阪原透過紀錄片直面過去,看到人性的怯懦與執迷,揭示奧姆真理教如何涂毒人心。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