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自古」兩個字,亦稱「自古權」,並非漢族全球壟斷。契丹、女真、西夏、蒙古、西藏,還有日本、露西亞、英國、美國,均可各自表述。
但若指出:今日契丹西夏,已經沒有了。歷史課的學生,完全有權追問:「為什麼沒有了?」教師自豪答:「因為被我們漢人同化了。」
學生可以據二十一世紀文化種族多元化之全球化文明觀點再追問:「你認為這些少數族裔,遭到漢人的霸權同化,是否一件公平的事?」
此時,那個中國歷史教師一呆。他開始發現,學生提出了一個有點「敏感」的問題。但這個學生不幸不罷休,問:「如果漢人,包括老師你閣下,認為包括使用暴力的侵略和統一,所謂的同化其他少數族裔,毫無問題;那麼蒙古人忽必烈、女真人努兒哈赤與皇太極,或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與東條英機,九百年以來,以同等類似的手法,同化包括台灣閩南人在內的中國,請問又有何問題?」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侯漢廷為民請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每天三分鐘,多懂一點歷史掌故】 第七集,周朝開啟的天下觀(上) 影片搞笑,文字有料。 紂王在朝歌,周武王的軍隊到了朝歌附近,牧野,便停下來。為何?一者可能是牧野地形較有利,二來周伐紂,千里興兵,疲憊之師,在此整備,以逸待勞、反客為主。商的主要軍隊已東征,朝歌空虛,調集了一堆平民甚至死囚作戰,奔赴...
契丹女真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八卦
關於中國邏輯,國際關係課堂上也經常有類似推論:
//左丁山先生再次指出:所謂「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之類,係現代中國語言騙術之第一號,因為若「自古」到南宋,內蒙古不是中國領土。「自古」到明末,滿洲絕非中國領土。「自古」到康熙之前,準噶爾、契丹、東突厥(即後來華文又稱之「新疆」),亦非中國領土──嚴格來說,由崇禎皇帝煤山自盡或順治稱帝之日起,至中華民國成立之日,「中國」這家店號,停止營業(suspended for business)凡二百六十七年。
因此今日之蒙古政府,亦可宣稱今日之北京及河北山西一大片,「自古」到十三世紀,係蒙古領土,後遭到一名叫朱元璋之賊匪,非法侵佔,蒙古今日亦尚未收回。
這個世界,「自古」兩個字,亦稱「自古權」,並非漢族全球壟斷。契丹、女真、西夏、蒙古、西藏,還有日本、露西亞、英國、美國,均可各自表述。
但若指出:今日契丹西夏,已經沒有了。歷史課的學生,完全有權追問:「為什麼沒有了?」教師自豪答:「因為被我們漢人同化了。」
學生可以據二十一世紀文化種族多元化之全球化文明觀點再追問:「你認為這些少數族裔,遭到漢人的霸權同化,是否一件公平的事?」
此時,那個中國歷史教師一呆。他開始發現,學生提出了一個有點「敏感」的問題。
但這個學生不幸不罷休,問:「如果漢人,包括老師你閣下,認為包括使用暴力的侵略和統一,所謂的同化其他少數族裔,毫無問題;那麼蒙古人忽必烈、女真人努兒哈赤與皇太極,或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與東條英機,九百年以來,以同等類似的手法,同化包括台灣閩南人在內的中國,請問又有何問題?」
此時,這位中國歷史教師,會露出類似林鄭月娥記者會的表情,臉上一陣紅一陣青,又一陣白,他答不上來,覺得尷尬和憤怒。
但該頑劣學生又追問:「中國以儒家立國,孔子教條的第一項,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請問:若閣下不想二十世紀所謂的中華兒女被日本同化,為何認為契丹、西夏、乃至維吾爾,會樂於受到漢人的同化?你不想發生在你自己身上的事,為何二千年來,你不斷施加與他人?」
以上問題,由西方邏輯角度,絕無立場,純粹中立。但該名中國教師,聽到此處,拒絕討論,會即向公安局報告。
這是中國的課室開始安裝天眼錄影的理由,也是中國人天生與理性辯論無緣的理由。與理性無緣,即與民主自由無緣。還是多賺點錢買幾個法國名牌包包、再舉家尋求移民加拿大好。//
契丹女真 在 東講西讀 Facebook 八卦
《只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從無自古以來》東講西讀
人口遷移、國界變遷乃歷史常態,一塊土地之上時而建立大帝國,時而分為不同國家。正如歐洲,二千年來因中亞民族不斷遷入,「原住民」一直被迫西遷 。不同國家的建立、消失,不同民族的融合、獨立,然後,演變成現在的模樣。今天,我們不會聽到有西歐國家向東歐國家說:你這片土地自古以來是屬於XX國的。
可是,東方有某個大國,她的人民於近百年來學習著一種奇幻的史觀,那不是西方那套「這片土地曾發生過的歷史」,也不是他們古代那套「天下/王朝史」,而是一套「自古以來史觀」。「自古以來史觀」於近二、三十年發展得十分成功,它深深地刻了在某大國人民的「小腦」中。
何謂「自古以來史觀」?來一個身份代入。
• 歷史上,所有我們歷朝曾觸及過之地都是我們的。(這當然有雙重標準,標準就是欺善怕惡,例如面對露西亞就不敢這樣說)
• 歷史上,只要我們的庶民去過捕魚之地都是我們的。(如南沙、尖閣諸島)
• 從未管治過,曾有大量同族避難之地都是我們的。(如臺灣)
• 你寫漢字,因此你是中國人,你的土地都是我們的。
今天東亞這片土地,自古以來就無「中國*」,中國是一種想象,是大清國末年的「創作」,「中國」之古代意義並非如此。二千多年來,東亞地區曾出現過很多不同民族,也曾出現過不少國家。就以今天所謂的中國土地為例,分別出現過由漢人、匈奴、突厥、黨項、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白族、越人、圖博人…等建立之國,有些國家建立於今天中國境內,而更多的是從外伸延入內。
今天佔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部份人口的所謂「漢人」也是一種想象,今天的漢人和古代的漢人已大大不同。三國時代之後約一千年間,整個長江以北變成了契丹、鮮卑、黨項、女真…等遊牧、狩獵民族的世界,除了南方和閩粵一帶有小部份古漢人與土著 - 例如百越族混居外,其他地區大部份的人都並非古漢人。故此,今天數量龐大的漢人當然也是一種想象,他們其實都只是生活於「漢文化圈」的一群人。詩人李白是否漢人?據考證他生於西域(今"吉爾吉斯,接近哈薩克邊境")的碎葉城,只可說,他是活於「漢文化圈」的一個人。
創作始於想象。今天的「中國人」善於想象,故善於創作。他們不只創造出各色各樣的奇異食物,創作出各式電視「神劇」,更非常善於創作歷史。每天都被中國人指責「篡改歷史」的日本人,其實只是懂得淡化,卻不善於創作歷史,中國人的層次就高得多了。中國人不屑於篡改歷史,他們只愛「創作」歷史,他們不只會為死去的人創作歷史,更會為「在生」的你創作歷史,之後他們會告訴你:喂!這是你曾經歷過的,我說是,就是。
例如在香港保衛戰時,香港、英國、加拿大、印度等英聯邦軍人奮戰日軍十八日,港督和高官留守香港至最後,及後被送至集中營幾年,幾近送命。當年利用日軍拖國軍後腿壯大自己的中共,某芝麻官曾面不改容在香港人面前說故事:「英聯邦軍人幾乎不戰而降,港督怕得要逃。」他厚顏無恥地對「在生」的老兵創作故事。
又曾有芝麻官創作故事:「97前英國人欺壓香港人,香港人活得沒尊嚴」。有誰會比我們這些活在香港的人清楚,我們97前比中國人活得有尊嚴得多,如庸俗地以財力作衡量,97前香港人活得比英國人更有尊嚴。
中國的「國台辦」曾經斥責李登輝有關臺灣的言論為「錯亂的歷史觀」。從他們那個「自古以來史觀」的角度,你講史實,你的史觀就必錯亂。正如前段講過,只要是大量同種族避難之地,那管這片土地曾被誰管治過,那些史實都可以被抺去。日治時期臺灣人是大日本帝國子民,戰時與日本人一同對中國作戰,盟軍與中華民國亦有轟炸當時的敵國國土 ﹣ 臺灣,臺灣何來抗日?廿二歲前的岩里政男(李登輝)不是日本國民,難道是當時之敵國 - 中華民國國民?更遑論臺灣與當時還未出現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有任何一絲的關係了。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歷史常態,況且合與分,亦不會在固定界線之內,「自古以來」只是自欺欺人之精神自瀆。如世上每國都要「自古以來」,那樣蒙古就要追討整個中國土地、越南要追討兩廣、德國要追討波蘭、梵帝崗要追討大半個意大利、泰國要追討寮國、柬埔寨追討泰國、伊朗追討中東至北印度……。
1899年,英軍曾北上並佔領深圳(布吉以南)約半年,根據「自古以來史觀」,我們亦可宣稱半個深圳都是香港「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了。
若每個國家都是如此,世界將會變得十分有趣。
Jan 2020
*「中國」這個名詞由古至今,於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解釋。例如,春秋戰國時期的意思為都邑或京師,及至西漢時演變成稱呼中原一帶,「中國」基本上是個地理名詞(就如英語的China,日語的支那一樣),有時,當某朝庭用來自稱正朔時也會使用這兩個字。現代意義的「中國」始於清末民初,由中華民國成立起而確立。
伸延閱讀:《何謂支那》
https://readbeforeuspeak.wordpress.com/2016/10/13/%e3%80%8a%e4%bd%95%e8%ac%82%e6%94%af%e9%82%a3%e3%80%8b%e6%9d%b1%e8%ac%9b%e8%a5%bf%e8%ae%80/
#Hongkong #Taiwan #香港 #臺灣 #自古以來
契丹女真 在 侯漢廷為民請命 Youtube 的評價
【每天三分鐘,多懂一點歷史掌故】
第七集,周朝開啟的天下觀(上)
影片搞笑,文字有料。
紂王在朝歌,周武王的軍隊到了朝歌附近,牧野,便停下來。為何?一者可能是牧野地形較有利,二來周伐紂,千里興兵,疲憊之師,在此整備,以逸待勞、反客為主。商的主要軍隊已東征,朝歌空虛,調集了一堆平民甚至死囚作戰,奔赴牧野,紂的軍隊反倒成為疲憊之師,為周所敗。
周朝初定,其實天下並不穩定。在價值上,必須說服其他勢力,承認他的成功。於是有了「天下體系」與「天命觀」。有興趣深入了解的朋友可以讀讀錢穆大師《民族與文化》、趙汀陽學者《惠此中國》、《天下的當代性》等書。
從〈牧誓〉中可見,周是代天伐紂;商朝認為天命是給商人的,因此只須討好上天即可,帶有超現實的宗教色彩。但周認為,天命是降臨在有德者周王身上的,因此必須行德政,俗世的政治表現。以前商人只對自己好,現在周人對大家都好,咱們好好相處,天下一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透過分封制度、禮樂制度及德治落實的天下體系,政治結構包括三層:家、國、天下。家是指家族;國是指諸侯國;天下是指全世界。「天下體系」將「和諧萬邦」視為理想的世界政治秩序。這是一個可以容納天下所有人的政治格局。
天下體系的核心理念在於「天下無外」。就是說,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天下政治不拒絕任何人的參與、不會把任何人排除在外。只要「有德」,就有機會獲得天命而主政天下,論證了逐鹿天下的合法性。
而中原一直在文化與經濟上有優勢,尤其是擁有漢字,讓所有族群都能無障礙地理解與使用,以漢字為載體的精神世界成為一個開放的、共享的、不斷豐富的精神世界,加上天下體系合理讓各方加入中原,中原對外部族就擁有強大的吸引力。附近的部落為了謀求自己的利益,才會紛紛加入以漢字為主體的文化圈,或者加入爭奪中國正統的競爭,隨著捲入競爭的族群規模擴大,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漩渦。
中國之所以有現在的疆域,主要並不是透過戰爭吞併他國,而是像一個漩渦一樣,一點點地把周邊部落民族給捲進來形成的。是中原的部族與周邊族群不斷融合的過程,包括匈奴、鮮卑、突厥、西羌、契丹、女真、蒙古等,參與者越多,漩渦越大,範圍越廣,文明也更有魅力,他們的原住地隨之併入,從漠北到南海,從東海到西域,最終奠定了今日中國的領土範圍。而「中國」這個詞的意涵也不斷被擴充豐富,具有深遠沉甸的文化意義。
明天的文字內容,我會接著談「天下體系」造成的影響,以及對商業的啟示。歡迎大家一起留言思考討論:
有些人認為元朝和清朝不屬於中國王朝,而是征服中國的外國王朝,這些人說得有道理嗎?為什麼?元朝和清朝的皇帝自己怎麼說?
另外,紂王為何不能守在朝歌,等援兵來救呢?急著打敗對方的原因是什麼?為何敢召集一堆沒受過訓練的奴隸與囚犯呢?迷之自信又從何而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