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上市兩天
竟然已經收到三千多字的讀後感
還結合了我最近很愛的 #鬼滅之刃
是祝福沒錯!
謝謝寶證心儀的拿鐵(還是舊名字比較熟悉)
20多年來不離不棄的支持
除了真愛也沒別的理由了
~~~~~~~~~~~~~~~~~
2021/01/15
寶之呼吸
望著書的封面,心想:一本由作者親筆題寫書名的著作,寫書的人自己一定是用非常慎重的心,看
待這本書的吧。手寫字如同印鑑簽名般意義的新書書名,作者一定是對這一字一句異常珍視、滿藏
心意與感情的。
在動盪與充滿不安的 2020,重設人與人之間地理的距離,考驗人與人心理間的距離: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作為 2020 的「倖存者」,心底充滿無限感激。
再微小的片刻都值得感恩:感謝萬里無雲的晴日裡,見到這本期待的新書被疼愛地擺放在書店醒目
的位置,感謝它是一本能負擔得起的成長知識;手捧著書回家,感謝有健康的身體和餘裕去閱讀去
感受。讀著的此刻,也許在某城市某角落同樣正值徬徨無助的另一人,尚未有緣份讀到;而我,有
幸遇見。
天意安排《人生最大的成就 是成為你自己》出現在 2021 這個全新的開始:宣示 Being Myself is a mission.
【人生•上半場】 才讀到第二章,已然發覺這根本是一本曾寶儀「人生上半場修心大全」。
如果每個人平均壽命能活到 85 歲,問問四十歲以前的自己,人生上半場,戰績如何呢?縱然稱不上 「風風火火、轟轟烈烈」,也還算落得不過不失、勉強及格?還是,是一場連球評在直播時都昏昏欲 睡的上半場?作為寶儀姐超過二十年的粉絲,見證過她人生前半場在演藝圈打滾經歷過的風雨與風 光:主持人/唱片歌手/電台 DJ/連續劇演員/電影明星/金獎典禮司儀/電影監製/暢銷書作者... 斜槓/跨 界/跨領域各種角色,二十多年來,換上不同球衣就上場,鎂光燈下收穫掌聲。
然而,一本四大章節、厚達 295 頁的四十年領悟,找不到任何一行字,是回顧這些絢爛的三分球戰 果。這本書卻是來告訴讀者:無論上場負責什麼位置攻守,即便在板凳區看他人奔馳,都要相信自 己是獨一無二的。《人生最大的成就 是成為你自己》裡的每一篇故事和叮嚀語,寶儀姐彷彿換下她 光彩奪目的名牌球衣,穿上最合身舒適的居家便服,與讀者促膝長談,向我們坦承心底最私密的時 刻,娓娓道來過往那些她如何克服恐懼與寬恕自己的歷程。
【壹之型 Awakening】
每段人生都會有個分界點:婚姻、移居、孩子出生、至親離世... 分界點前後,也許是兩段截然不同 命運。《成為你自己》有著一個大悲痛的開始,要解釋寶儀姐與爺爺之間的祖孫情,也只能用 "想像 如果有一天,當小丸子失去了她的爺爺..." 這樣來形容她的巨大哀傷。生命軌跡裡 (書中用詞是"人 生路徑") 的任務和功課,各人不同:生存溫飽、人際溝通、心靈寂寞、身體病痛...,每個階段又會 遇見不同課題,面對不同的恐懼。難題—解題—闖關—打怪..... 遭受打擊巨變,免不了會想問天
「為什麼偏偏是我?」
簡單一句"為什麼",對他人而言,未必是什麼驚天動地的生命大哉問,但是對於當下陷入困局的自 己來說,絕對是內心呼天搶地的掙扎與不甘心,是切身跨不過的那道坎;需要被開解、需要指引或 是陪伴。而這樣的指引,有時只是道開關,ON 與 OFF 之間。
"覺醒"通常是由事件引導出的覺悟,而寶儀姐的"覺醒"過程,她在書裡將之剪輯濃縮成三次眼淚的洗 禮。至(淚)情(淚)至(流)性(轉)的她描述了三場痛哭的經歷,這三次情緒傾洩的瞬間,是內在的釋放, 是天地能量的療癒,更是天與地(人)的恩寵。於是她與我們分享生命裡的"覺察":打開心眼 (OPEN the EYE of heart),領略神的巧思與安排。我想,生命的"覺察",縱使尚未有慧根參透"天機",無論它 何時到來,從來不晚。只要懷著這份體悟與心思,當這些神諭式的回應出現時,我們便不會白白錯 失。
《成為你自己》提醒我們:心存天堂,處處是天堂;心念地獄,時時是地獄。一本具備誠意的著
作,是作者向讀者的剖心對話,讀者通過文字與著書人產生共感共振,作者所經歷過的,我們也能
在當中找到相近的自己。
【貳之型 Introspection】
第二章節裡,寶儀姐記述了一段自我探問的旅程:生命中,對你重要的為何/不重要的為何/可以犧 牲的為何。在上帝眼中,「曾寶儀」一定是一位非常上進的學生,因為她對於答案的渴求是如此熱 切,不停追索與探知。甚至自我剖析童年成長與家庭背景下,對於愛和金錢所欠缺的安全感;走過 大半人生,究竟他人的認同與讚美、金錢的積累,與自我價值的肯定是否必然相關?
她提到幼年到成長階段,在親情的愛裡學習、在愛情裡摸索,經由不斷親身實踐中獲取養份,或者 從挫敗中得到啟發。喜歡這一句:「體悟是親自走過,長出一種明白。」長!"長"這個字是長成,長 成,需要灌溉:用時間灌溉,用經歷灌溉。寶儀姐提及的幾道自我審視,正正令我想到,在學校制 式教育裡,不會教導我們的三件事:時間管理、財富智商、感情智慧。於是,在離開被用成績數字 評價的校園,我們繼續進入被用薪水衡量價值的社會;然後在為生活奔忙的歲月裡,用殘餘氣力理 解生命中最重要的時間、財富、愛。
(1) 從"不是"什麼到學會"是"什麼:
寶儀姐列舉自身經驗當中,那些在關係裡、成長過程中,那些阻撓我們"成為自己"無意識慣性/舊模 式。許多心理成長書裡提及的擔憂未知、委屈求全、完美主義、過度依賴、情緒勒索... 也都是關係 中熟悉的傷人自傷的致命點。「試過"我們不是什麼",才會逐漸接近"我們是什麼"」:《成為你自己》 告訴我們"成為自己"的過程裡,將"不是我"的東西逐漸在生命中剔除。
(2) 愛是一切事物"為之所是": 當讀到"為之所是"四個字時,眼淚撲簌流個不停...
因為曾經聽過最椎心的話語便是:"你是個很奇怪的小孩"、"別人家裡都沒有像你這樣"。脫口而出無 心傷人之話,最令人心傷。於是書裡的「為之所是」一詞,像是煉金熔爐裡量身燒製而出的四個大 字,滾燙熱辣著我的眼我的心。「愛是一切事物為之所是」:真正的愛,疼惜當中飽含包容,愛的就 是當下的全部。愛,會愛你此時的樣子、此刻的你、此刻的自己。
【叁之型 Choice】 電影《北非碟影》中的名句:「你現在的氣質裡,藏著你曾讀過的書、走過的路,和愛過的人。」
選擇形成命運。生命永恆擁有自主權。每一天,我們都在選擇自己要活在什麼樣的世界裡:選擇和 什麼樣的人交往、選擇生活的目標、選擇閱讀的言論... 我們的觀點和態度,不會因為讀了一本書就 能馬上轉變,作者的生命分享是提供了方法、選項與提醒。而選擇,會令人趨近於想成為的人,也 就是書裡所使用的"頻率"一詞。或許離那個「想成為的自己」理想狀態仍然遙遠,還是要為自己調 頻,一個刻度一個刻度,慢慢趨近理想中的頻率。
然而,人生唯一無法選擇的是:父母。與父母間的情感關係,是為人子女與生俱來的第一道考題。 寶儀姐分享了她與母親和解的重生日,當她寫到「我謝謝她當年勇敢地把我生下來,讓我有機會體 驗這個美好的世界」時... 天啊,又賺走了我一缸眼淚... 想起寶媽當年隻身帶著女兒走過的那段路, 對一位年輕女性而言,多麼不易。
而如今,兩母女的「將關係格式化,恢復原廠設定」,寶儀姐描述起來不過是在第 221 頁短短一頁 紙,也不知道在那一個小時多裡,兩人有多少眼淚;但是我知道:人與人之間是互相的,必須雙方 都擁有相通的心意與誠意,加上更難/難得的是智慧,才能完成「關係格式化」。「格式化」背後,需 要多少的諒解和體貼,多麼不容易啊。
【肆之型 Mindfulness】
缺乏覺察力的生活如同設定成「自動導航」的人生,被日常的千篇一律控制靈魂,就像電影《SOUL 靈魂急轉彎》裡那些黯淡無光虛無遊蕩的黑化靈魂;也是電影《CLICK 命運好好玩》當中,被按下快 轉、飛逝而過的無意義時光。如果我們不將心思放在眼下、放在當下,日子會蒼白無比。覺察的練 習,打造靜心的力量,透過自我內在的對話,有意識地為自己做出選擇與決定。
一部作品能否與生命結緣,端看能否照見自己。閱讀者會被觸動的點各不相同,書中若然出現填補 心靈最需要的一句話,與作品之間的緣分也就圓滿了。讀完《人生最大的成就 是成為你自己》之 後,我會把它定位為一本陪伴之書,一本陪伴人生下半場的「備忘錄」。哨音響起,下半場展開時, 遇上茫然失落、沮喪挫敗、又或者疲憊不知為何而戰的時刻,有著這本「備忘錄」相伴,也就多了 份安撫的力量,因為當中有著溫暖、有著溫柔與包容的聲音。
《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這個書名,沒有標點符號。當中,該為它填入什麼標點符號?中 間會需要逗號嗎?最後是問號?句號?或是驚嘆號?還是,可以是句 ing 進行式?或者,唯有到了 生命最終點,我們才會明白自己最後完成的是什麼句子。這一切,也都寫在老天爺的腳本裡了吧。
#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
#希望這本書能陪伴在路上的你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艾莉絲‧孟若作品 https://rebrand.ly/d93a7 ☞伊格言作品 https://rebrand.ly/rg2brg ───── ☞〈與上帝討價還價的後果──艾莉絲‧孟若〈柱和樑〉〉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
失落的符號電影 在 葉揚 Facebook 八卦
認識林婉瑜,
是因為我們一起參加了一個作家的交流參訪活動,
記得那是一個要住在外面的,三四天的活動,
所以我跟林婉瑜曾經一起去腳底按摩。
在林婉瑜之前,
我從沒固定追蹤過一個詩人,
(可能蘇東坡跟杜甫的詩會勉強背出幾首)
但她是一個非常非常特別的人,
不只是寫出來的詩,
而是整個人,
是那種讓人想要知道她今天做了什麼的那種人。
林婉瑜最近出版了散文集<可能的花蜜>,
聽她說,因為出版日期是6月18日,
剛好在疫情封鎖當中,
也因為疫情關係,
實體書店都沒有進書。
我好想吶喊:
各位書店的採購們,這不合理啊,
天上的詩神正抓著頭走來走去,感覺不開心!!
以下,如上次訪談艾加凱磊那樣,
我跟林婉瑜也作了一次線上來回的訪談,
分享給你們--
1.
葉揚:
有許多人對於詩人的日常生活,有各種幻想,
是否能談談同時當著詩人的妳,在生活中實際的樣子?
(會問這一題,
是因為不論是當母親或是當妻子,
都是很實際的事,
以我的例子來說,我每天睡醒的第一件事,
就是花時間在廚房裝水,做二十顆冰塊……)
林婉瑜:
一開始被稱為「詩人」其實是不太習慣的,
那是一個穿長袍馬褂眺望遠方的我嗎?
是一個浪跡天涯冒險不羈的我?
有空的時候,我會開車到高速公路兜風,
放眼望去、前方沒車的時候,
把油門踩到底,
把自己喜歡的音樂開得很大聲。
還有我會去買花,一週一次,
買厄瓜多進口玫瑰搭配美國大康乃馨,
進口花卉的飛機都是禮拜一飛抵台灣,
所以禮拜一去可以買到最新鮮的。
厄瓜多玫瑰花瓣多層繁複,
開起來碩大無朋,簡直像牡丹那樣隆重澎湃的感覺!
買回家以後,慢條斯理整理那些花,
搭配顏色、修剪裝瓶,
是讓自己平靜、沉澱的過程。
2.
葉揚:
與妳剛認識時,
妳曾提起妳妹妹生病的故事,
當時讓我印象深刻,
是否可以多談談,
妳的妹妹給你帶來的影響?
林婉瑜:
我的妹妹從小讀書都是第一名,
就連身高都比我高出許多,
她考上台中女中時,
比女中的錄取分數多了二十多分,
不過,後來她因為重度憂鬱和一些心理因素,
沒有讀完女中。
2014年,
我寫了〈世界的孩子〉這首詩,
送給孤單的人。
希望像妹妹這樣流離無依的靈魂可以感受到:
每個人的存在都是與眾不同的,
都有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都是被祝福的。
〈世界的孩子〉這首詩,有這樣的詩句:
我也是被愛的
被整個世界所愛
被日光所愛
被層層襲來的海浪所愛
被柔軟適合躺臥的草地所愛
被月光以白色羽絨的方式寵愛
被夏夜晚風這樣吹襲
幾乎要躺在風的背面一起旅行
雖然經常
孤獨地哼歌給自己聽
我是世界的孩子
有人喜愛的孩子
(這讓我想起,
羅比剛轉進一個新的幼兒園時,
沒有朋友的時候,
他也經常唱歌給自己聽,
羅比說他唱的都是挪威的森林。)
3.
葉揚:
妳是我心中的好心情作家,
讀妳的文字,能讓人不由自主地愉快起來,
妳曾經感到茫然,人生無以為繼嗎?
林婉瑜:
一開始寫詩的頭幾年,
因為剛好也是我媽媽生病後來過世的過程(罹患癌症),
那時期的我習慣性失眠,挫折感很深。
常有朋友或讀者提到,
我的詩帶給他們溫暖和撫慰、力量和快樂。
在我書寫的過程中,
我創造出來的詩句,
其實首先是安慰、鎮定了我自己。
我創造了詩中的情境,
主要是去擁抱當時有點疲憊、失落的自己。
記得有一次,
妳傳了一篇妳在雜誌上看到的訪談給我,
是性侵受害者談到我的詩,還有手抄我的詩的照片。
偶爾,我會去IG瀏覽讀者分享我的詩文。
知道自己的作品在其他人的生命裡產生意義,
那種感覺是特別的。
葉揚:
在壞日子裡,妳都做些什麼事情?
林婉瑜:
20歲的時候遇到困境,
容易陷入長時間的低潮;
現在受困的話,
比較想讓自己冷靜下來,
去分析為什麼不順利、癥結在哪、如何解決。
因為希望自己早一點回到好的狀態。
4.
葉揚:
妳的先生「江」的職業非常有意思,是調查官,
關於這個事,可不可以多說一些呢?
林婉瑜:
當我的親友知道江是「法務部調查局」的調查官,
他們問過、說過的話像是這樣的:
「工作內容會不會危險?」
「可不可以幫我調查某工廠?」
「我想報案。」
葉揚:
哈哈哈,我看到他,
可能也會忍不住想要報案。
林婉瑜:
大約20年前,
江考上「調查局特考」以後,
在展抱山莊受訓一年,
然後分發。
葉揚:
在展抱山莊受訓時都學些什麼呢?
林婉瑜:
法律,射擊,游泳,擒拿,行動蒐證等等……
#好想一家三口去學這個啊
葉揚:
那麼,當初你們是怎麼認識的呢?
林婉瑜:
我們是透過朋友的介紹認識。
我還記得,我和江見面以前,
介紹我們認識的朋友對我透露:
「江先生是公務員,在調查局工作。」
我還擔心地反問朋友:
「他會不會呆呆的?」
朋友回答:
「不會喔,江先生蠻活潑的。」
他做過府會組(市政府和市議會)組長、北區組長。
他們有時去做一些調查工作,
其實是需要隱藏自己的身分,假裝成路人,
所以他不喜歡我在臉書曝光他的照片。
5.
葉揚:
江先生是否曾經在家庭生活中,
發揮他強大的調查能力?
林婉瑜:
因為工作上經常在辦案,
所以拿有關法律的事問他,
他多少會知道,可以給一些蠻實用的建議。
然後他很會找東西,
家裡大大小小一時之間找不到的東西(鑰匙、印章、眼鏡等等),
要他去找,很快就找到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工作上需要去搜索的關係XD
6.
葉揚:
妳的家人理解詩人這份職業嗎?
我不是來自書香世家,
父系家族的長輩或親戚中,
有商人、有工廠主管、有土木工程師、有電腦工程師,
完全沒有藝術創作者或寫作者。
我父親年輕的時候擔任「可口奶滋」餅乾廠的廠長,
他曾經帶我們去參觀餅乾工廠,
對我來說,有一部分童年回憶是充滿餅乾香甜的氣味。
我的母親是家庭主婦。
他們不瞭解文學,
也許可以這樣說:
他們會比較瞭解具體實際的部分,
譬如,我的詩被收入國文課本裡、作為課文,
或者我幫哪個歌手寫了歌,
這種比較具體的事件,
他們比較能理解。
創作的技巧和內容,
比較抽象內在的部分,
他們就很陌生。
葉揚:
家人曾經反對妳當一個詩人嗎?
林婉瑜:
我爸很妙,
我跟他說,
接下來我的詩會和一個電視劇合作,
他立刻問我:
「你要去演戲了?」
完全狀況外。
不過相對的,
我覺得這樣比較好,
我還蠻享受自己一個人在創作的世界漫遊,
不需要身邊的人更多關心,
也不需要干涉或慰問,
就讓我自己一人去完成它。
7.
葉揚:
妳在文中經常提到自己的三個孩子,
對妳來說,孩子的意義是什麼?
林婉瑜:
其實孩子出生的頭幾年不太適應,
尤其老大知霖嬰兒時期特別沒安全感,
24小時都要看到我,否則就哭鬧。
當她學會爬以後,把她放到遠處,
也會無時無刻朝我爬過來……
那時覺得好崩潰啊,
常在心裡對她說:「離我遠一點啦!」
很想有自己的時間。
她11個月大的時候,
曾經誤吞ㄇ字型訂書針,
送到急診室取出來;
國小時曾經連續發燒11天住院……
現在她高二,身高和我一樣高了,
讀衛道中學的甲班,未來想念理工。
回想他們幼小的時候,覺得很不可思議,
時間慢慢的賦予他們、贈與他們個體的獨特性,
譬如知霖從一個啼哭黏人小怪獸,
變成一個喜歡看英文小說的街舞社社長。
老二貝貝經常被學校派去參加作文比賽。
老三小龍很喜歡數學,
有一次他在一張紙上畫了很多神祕圈圈和符號,
說:「這不是十進位,這是極進位!」
這些都讓我覺得很妙。
我覺得,孩子會帶我們看到不同的世界。
一開始以為孩子會像我們,
後來發現,他們是截然不同的個體,
對一件事,他們的理解或表現,
有可能是我們完全沒想過、沒預料到的。
譬如現在看到知霖的物理很好,覺得很神奇,
我以前上物理課都在發呆,
只看得懂課本封面的物理兩個字。
8.
葉揚:
我的孩子前幾天開始上小學了,
他要去的那個學校裡有什麼,
會遇見什麼樣的人,發生怎樣的事,
我們都無法預料。
對於即將要展開新旅程的,幼小的孩子,
這件事妳的想法是什麼呢?
林婉瑜:
我常覺得,
你對羅比說的話、你和他相處的方式,
對小朋友來說是很有啟發性的。
羅比是個幸福的小孩、很有創造力的小孩。
我想到一首我的詩〈童話故事〉。
這首詩對我們從小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
提出現代觀點的思考,
曾經被美國Connecticut大學的詩歌翻譯期刊譯為英文,
也收錄在三民書局的國文課本中、成為課文,
我想羅比可能也會覺得有趣:
〈童話故事〉
1
小紅帽最介意的是
她其實喜歡
藍色的帽子
可是奶奶說 女生要戴紅色
2
睡美人蠻累的
只想繼續睡
偏偏就有人一定要來吻她
3
自從村民知道
誠實的樵夫獲得了金斧頭銀斧頭
現在湖底都是
村民們丟的斧頭
4
第一隻小豬 蓋了海砂屋
第二隻小豬 蓋了輻射屋
大野狼從煙囪掉進第三隻小豬家的火爐
所以第三隻小豬的房子
成了凶宅
5
青蛙王子不太適應 和公主的婚姻生活
他想變回從前那隻青蛙
那隻單身的青蛙
6
放羊的孩子大叫︰「狼來了!狼來了!」
只是這次
沒有任何人相信他說的話
狼慌張的跑到同伴身邊說︰
「怎麼辦?我剛剛看到一個人類!」
7
龜兔賽跑的獎品是
一箱紅蘿蔔
所以烏龜又從終點慢慢的 把紅蘿蔔扛回去
交給在路邊睡覺的兔子
#好有意思的詩
#想到烏龜爬半天最後得到紅蘿蔔
#那無奈的感覺如此鮮明啊
後記:
除了詩以外,
我也很喜歡讀林婉瑜跟孩子的紀錄,
比如說:
她的大女兒知霖曾經在週記上寫過:
又要段考了,好煩喲,
如果段考是一個人,
我要揍爆他的臉。
還有小龍喜歡一個女同學,
他的說法是:
那個女同學的臉可愛,
肩膀也可愛!
這些文字都收錄在她的新書〈可能的花蜜〉中。
而自從林婉瑜講述了她離世的母親,
不瞭解文學但很支持她的父親,
她與三個孩子的奇妙笑語,
跟調查官之間的愛情鬥智,
她就成為我,
無論如何會繼續追蹤的創作者。
最後分享我特別喜歡的,
關於林婉瑜在婚前去相親時遇到的故事:
F男:
他是和媽媽一起出現的,
他遞上名片自我介紹,
可能因為我說話的聲音小,
每當我回答什麼,
他媽媽就會把頭壓低、把臉湊過來,
想聽清楚我說的話。
短暫半小時談話,
氣氛因長輩的過度關心而緊張了起來,
只要男人說了什麼,
他媽媽的眼光就掃射向我,
等待我的回答,
並且不時湊過來看我的表情,
像是分析我的話語成分般審視著我。
我想到電影《Men in Black》裡的「雙頭男」,
F男脖子上也有兩個頭啊,
大頭是他、小頭是他媽媽。
如果F下次約我見面,
他媽媽一起出現也不用意外。
一起看電影的話,
想必他媽媽的頭會湊過來吃他的爆米花、喝我的可樂。
#可能的花蜜 #林婉瑜
#這本可愛的書歡迎大家上網路書店支持喔
失落的符號電影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八卦
[國際政治夢工場]《賤熊2》的美國政治社會文化解讀
電影《賤熊》第一集於2012年上映大獲成功,今年推出續集,雖然口碑不及前作,但繼續以人類與有生命的玩具熊的「兄弟情」作賣點,仍然有不少捧場客。熱鬧情節的背後,其實是美國政治社會文化的一幅浮世繪,沒有在美國生活的觀眾,並不容易理解其深層意義。
《賤熊》與《叮噹》
《賤熊》推出以來,不少人將之與日本漫畫《叮噹》比較,卻鮮有探討兩者的差異。《賤熊》主角John Bennett小時候,收到一隻Teddy Bear作為聖誕禮物,祈願小熊有生命、能成為可以互動的玩伴,想不到願望成真;《叮噹》主角野比大雄則是個小學生,學業成績差,不時遭同學欺負,幸得22世紀機械貓叮噹乘坐時光機到來,不時出手相助,「兩人」成為玩伴。
不過,《叮噹》在日本社會的象徵意義,和《賤熊》的美國,幾乎是恰恰相反的。《叮噹》自1970年1月連載,此前日本工業高速發展,到1973年石油危機後,才錄得戰後首次經濟負增長,自此唯有依賴不可知的更高科技,也就是《叮噹》的未來世界、機械貓和法寶。日本藝術家村上隆在紐約策劃日本流行文化展覽時,說《叮噹》「代表着1970年代的日本,由於電子技術的發達,比起個人的知識與勤勉,反而預測利用機械來解決問題,呈現各種充滿着未來魅力的符號象徵」。八十年代中泡沫經濟爆破後,日本步入「失落的十年」,日本人尋找共鳴,卻開始從叮噹轉移到大雄身上,有學者甚至以叮噹和大雄的關係比喻美日關係,雖說比喻不倫,卻多少反映日本人面對經濟低迷的情感投射。
相對於《叮噹》對未來的彷徨,《賤熊》有沒有對美國國力由盛轉衰的投射?似乎沒有。有否質疑美國價值觀?似乎也沒有。畢竟今天美國國內最切身的,並非對前景的迷茫,而是內部價值觀之爭:什麼是責任、什麼是人生意義等,才是大多數美國中產的夢魘。對《叮噹》觀眾而言,這些有點無病呻吟,卻是當代美國人的大辯論。《賤熊》設定在Bennett與賤熊均已長大時(分別為35與27歲),相比《叮噹》的童真,《賤熊》則探討一對「麻吉兄弟」如何一起面對中年身份危機,特別是美國社會對成年公民賦予何種責任和義務。第一集著墨於Bennett人到中年而游手好閒,但最終也要成家立室,正反映了主流價值觀的條條框框。
《賤熊》的大麻情結
更值得注意的是Bennett與賤熊都愛大麻,而「大麻文化」,正是美國社會其中一個最「落地」的議題。自1965年美國通過大麻法案,私下管有和吸服大麻被列作違法行為,直至今天,聯邦法例仍然將大麻連同海洛英列作一級毒品,反而可卡因僅為二級。然而早在反戰時期,大麻在「地下」被廣泛使用,到了冷戰結束後,醫用大麻亦獲得肯定。美國總統奧巴馬坦承年輕時曾吸食大麻,公開指「吸食大麻雖然是壞主意、浪費時間也不健康,但就個人消費者的影響而言,不比酗酒危險」,又指通過大麻合法化,可讓「少數大麻使用者免受不公平的檢控和罰款」。美國目前只有科羅拉多州、華盛頓州、俄勒岡州、阿拉斯加州及首都華盛頓等通過了大麻法案,將娛樂或醫療用大麻合法化,但這在各州一直有不同爭議。
美國史丹福大學精神病學教授漢弗萊斯(Keith Humphreys)形容,大麻總是一個能將美國公眾清晰二分的詞彙,「一批是在胡士托的反戰嬉皮士,另一批則是會毅然遠赴越南打仗的主戰派」。嬉皮士是1960年代美國的青年思潮,反抗傳統規則和當時的政治氣候,例如民族主義、戰爭,也不滿資本主義和中產價值觀。他們追求叛離社會主流,愛使用能產生幻覺的藥物或毒品,令大麻往往與嬉皮士精神扣上關係,甚至將之上升到宗教層次。對保守主義者而言,吸食大麻被視為一種純綷的享樂主義,乃不負責任的社會行為;但對自由主義者而言,這不但是天賦人權,還是對資本主義的反抗。其中的矛盾,某程度呈現於《賤熊》中Bennett到底該繼續享樂,還是修心養性,當一個能貢獻社會的良好公民。電影小心翼翼地嘗試證明「大麻」和「責任」兩者是沒有衝突的,以免開罪國內兩大派的任何一方,希望左派觀眾嚮往吸食大麻過程的放任,也希望右派看重成家立室的結局。
《賤熊》的法律地位:當動物成為「非人類人」
《賤熊2》又提出了美國社會對一隻「有生命的玩具熊」的身份認同爭議,例如賤熊要結婚、領養小孩,就被法院要求證明其公民身份,即證明自己是否有能力肩負起社會賦予的義務和權利。「有生命的玩具熊」,自然是在電影中才會出現,但討論放在美國社會,卻不是無的放矢,因為動物權益和大麻、社會責任等討論,同樣是美國這個超發達社會的熱點。
近年國際間已有某些動物應否被界定為「非人類人」(non-human people)的討論,隨之而來,也延伸到「非人類人」應享有什麼權利。2013年,印度政府禁止海豚表演,理由是多項科學研究指出海豚具有更智商和感官能力,認為海豚理應被界定為「非人類人」,因此,也應該較其他動物享有較高的權利。去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就有消息指親俄部隊將烏克蘭海軍訓練的「間諜海豚」也一併沒收。就海豚應被列為「非人類人」,其中一位主要倡導者是《In Defence of Dolphins: The New Moral Frontier》作者懷特(Thomas White)教授,他開宗明義要製造新的「道德疆界」,也就是要顛覆人類對動物的既定想像。年前,關注海豚和鯨魚權益的科學家和環保人士組成「赫爾辛基聯盟」,通過《鯨類生物權益宣言》(Declaration of Rights for Cetaceans),認為鯨類生物和人一樣有「自我意識」,乃至擁有本身的生活方式,因此也和人一樣有生存權利,捕殺鯨類生物的人也是「謀殺犯」。隨著人類對動物的界定出現變化,關於「非人類人權」的討論,只會更熱烈。賤熊最終能享有法律地位,也許預示了美國社會發展的大方向,不過「範式轉移」何時在現實世界出現,就是另一回事了。
沈旭暉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2015年8月
延伸閱讀:Hello Kitty學術會議
https://www.facebook.com/…/a.9691406497867…/999843883383095/
失落的符號電影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評價
☞艾莉絲‧孟若作品
https://rebrand.ly/d93a7
☞伊格言作品
https://rebrand.ly/rg2brg
─────
☞〈與上帝討價還價的後果──艾莉絲‧孟若〈柱和樑〉〉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07/%E8%88%87%E4%B8%8A%E5%B8%9D%E8%A8%8E%E5%83%B9%E9%82%84%E5%83%B9%E7%9A%84%E5%BE%8C%E6%9E%9C%E2%94%80%E2%94%80%E8%89%BE%E8%8E%89%E7%B5%B2%E2%80%A7%E5%AD%9F%E8%8B%A5%E3%80%88%E6%9F%B1%E5%92%8C%E6%A8%91%E3%80%89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孟若 #小說 #諾貝爾文學獎
────
上一集我們談到,羅娜把堂姊玻莉留在家裡,一家四口出門家庭旅行;
旅途回程中,羅娜一路提心吊膽,始終擔心玻莉將自己吊死在後院裡。
隨著關鍵時刻逼近,答案即將揭曉,恐懼與歉疚在羅娜心中翻騰,
驅使她在心中展開和上帝的協商,一場討價還價,一個「沒有信仰的人的投機禱告」。
羅娜心想:該拿什麼來換呢?
小孩嗎?她的老公布壬登?
還是,她自己?但她隨即又領悟,對了,
「也許在這樣一種情況,由不得你選擇。由不得你設條件。碰見時就會知道了。你必須答應兌現承諾,在無知於是什麼的情況下。」
結果羅娜好容易捱到到了家,撞見的居然是來諾和玻莉的邂逅──
對,玻莉沒自殺;
而且來諾意外來訪(對,就是那個正和羅娜精神出軌的秘密情人來諾),
遇見了獨守家中的玻莉。他們正彼此調笑,
看來如此愉快,情事正在醞釀,幸福彷彿唾手可得。
羅娜突然恍然大悟:
對啊,那就是,那就是上帝自她懷中取去的代價啊!
代價就是她和來諾之間的小祕密,隱密而終未實現的純真之戀。
所以從此以後,伴隨著她對先生布壬登的微小不滿,
她將徹底沉落入婚姻生活的墓穴,深埋其中;
她的美貌將再無用處,不會再有韻事,不會再有追求,不會再有戀曲或任何戀曲之暗示。
而她如此年輕;
在未來,在她的美貌與青春逐日凋萎的漫長時日裡,不會再有任何事發生。
那將是她的冀盼,她的失落,
她的幸福與不幸福,她向上帝討價還價的最終結算。
然後她聽見她的女兒(四歲的伊莉莎白)的聲音,隔著窗戶,隔著庭院──
彷彿隔著他們長日漫漫的後半輩子傳過來。艾莉絲‧孟若這樣寫:
伊莉莎白又叫了:「媽咪。來。」然後其他人也叫──布壬登和玻莉和來諾,一個接一個,叫她,取笑她。
媽咪。
媽咪。
來這裡。
這發生在很久以前。在北溫哥華,他們住在柱樑式房子裡。那時她才二十四歲,對討價還價還是新手。
對,週日下午,天光晴好;
她如此年輕,風華正茂,
然而她的一生居然已經結束。伊格言如此分析:
這收尾極端恐怖:許多年後──「這發生在很久以前」,
作者孟若將時空突然擲向一遙遠而無可逆反之未來,若無其事地暗示時間已過了很久;
「那時她才二十四歲」──
也許,她現在已六十四歲,或七十四歲,或八十四歲,
數十年光陰飛逝,沉重至幾乎若無其事;
「這發生在很久以前」,就那麼一句話一個句點嘎然而止,
無解釋,無延伸,這是真正的舉重若輕。
許多年後,當不再年輕的羅娜回想起這一切,
當我們終於領悟我們當年對討價還價還是新手;一切已然太遲。
這是〈柱和樑〉,孟若老太太的時空技術。
這突如其來的時空切換讓我們瞬間對一輩子裡和上帝的討價還價進行了結算。
事實上,也唯有把時空尺度拉大,
才能真正對一個人的生命進行結算,不是嗎?
放棄一輩子所有的風流韻事,你感覺如何?
你覺得可惜嗎?但有穩當可靠的家庭生活不好嗎?
那算是幸福還是不幸呢?
那其實既幸福又不幸福,對吧?
然後伊格言說,他額外想到的是,
孟若老太太會不會對自己的生命進行結算呢?他這樣寫:
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莉絲‧孟若出生於1931年,幾乎一輩子生活在加拿大南安大略小鎮。
六十年來她維持著規律的寫作生活,日復一日。
她或許不是具有狂野爆發力或想像力的那型,她過得與她筆下那些小人物們的凡常哀喜並無二致。
但她知道生命的祕密就在其中,喜悅與悲傷,快樂與無奈,滿足與遺憾;那是常態。
在生命的長流中,或許即便是諾貝爾獎皆如此輕盈,輕得不值一提,
幾乎沒頭沒腦像個隨機事件。
或許孟若老太太在年輕時也曾試圖和上帝討價還價過──
我想至少在當時,上帝不曾允諾她什麼,或即使有也拒絕透露。
她不會知道。
那時,她對討價還價也還是個新手。
我們每個人都是。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失落的符號電影 在 Re: [問題] 有人看過失落的符號了嗎- book - PTT Web 的八卦
Re:[問題]有人看過失落的符號了嗎@book,共有11則留言,9人參與討論,8推0 ... 叫他再來一本,連湯姆漢克的檔期都找好了,或許要再被騙一次電影票錢。 ... <看更多>
失落的符號電影 在 [新聞] 《地獄》作者解釋為什麼跳過〈失落的符號- 看板movie 的八卦
新聞網址:https://www.hypesphere.com/archives/80919
[新聞] 湯姆漢克主演電影《地獄》原著作者丹布朗解釋為什麼跳過〈失落的符號〉
文/ Sebox
由湯姆漢克斯(Tom Hanks)主演的《地獄》(Inferno)已經在台灣搶先上映,改編自
暢銷小說作家丹布朗(Dan Brown)的系列作品,同樣由《天使與魔鬼》(Angels and
Demons)、《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導演朗霍華(Ron Howard)執導,
不過這次的議題不再往過去挖掘,而是圍繞在最新的人口過剩議題。
日前狂熱球參與《地獄》在義大利佛羅倫斯舉行的電影首映,在首映前原著作者丹布朗
接受訪問,被問到為什麼跳過〈失落的符號〉(The Lost Symbol)直接將〈地獄〉搬
上大銀幕,丹布朗表示他們目前還沒有討論出一個比較好的方式,將這個文本改編成電
影作品。
「這樣的決定我非常尊重,因為事實上我們還沒有想出如何把這個故事搬上大銀幕,畢
竟他的文本非常的龐大,所以我相當支持他們先做了《地獄》,因為我認為花了時間與
精力一定要呈現出好的作品,如果還沒有計畫好就會拍壞,但我相信一定會有改編成
電影的機會。」
在訪問中丹布朗也提到,對於朗霍華導演把他的作品改編成電影,對他來說還是有點不
真實,一方面是這些作品都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好像一轉眼這些角色變成真的人物,還
到處跑來跑去,他非常感謝這樣的機會。不過這次的電影與原著小說的故事有一點不
一樣,而且改變的方向不小,對此丹布朗也表達了他的看法。
「我非常榮幸能跟這些優秀的電影創作者合作,對我來說我就是一個寫書的人,電影並
不是我擅長的領域,所以當我聽到他們想要改變一些環節時,我就要求他們告訴我為什
麼,他們便詳細地跟我解釋這麼做的原因,我也同意這麼做,畢竟電影不能拍 25 個
小時那麼長,要在兩個小時內講好這個故事,有一些改變是必須的,不然電影就會不
好看。」
聽起來丹布朗對於這次的改編非常滿意,他也提到 2017 年他將會推出羅勃蘭登系列全
新的作品,書迷們又要開始燒腦啦!《地獄》同樣由湯姆漢克斯主演,其他卡司包括《
愛的萬物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的費莉絲蒂瓊斯(Felicity Jones)、《
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的伊凡卡漢(Irrfan Khan)…等,目前已經在台灣
搶先上映。
------------------------------------------------------------------------------
參考外電:Collider
Dan Brown on Why ‘The Lost Symbol’ Hasn’t Been Made Into a Movie Yet
https://t.co/4rPwx4v8Cp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0.58.16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76533004.A.D94.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