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做心裡受傷了?
有時候跟家長討論某些措辭,也許可以再調整一下。我的理由是,怕傷到孩子。
現在大部分的家長願意接受語言具有力量,也能造成某些看不到,但深遠長久的影響。但是,畢竟心裡的傷,表面上看不出來,而且傳統的教養,常會有在心理層面傷害孩子的手段,這幾乎是司空見慣,所以少數家長認為,我在誇大其辭,談心理上的「傷害」,是「騙人的」,這我能理解。
我舉一個真實的例子來說明,心理上的「傷害」這件事,如何影響一個人。
某位爸爸,小時候接受很嚴厲的教育。因此,即便他不想再複製上一代的教養,但是他還是忍不住用他以前被罵過的話,來罵他的孩子,「你是白癡啊!這種事也不會…」
這種措辭,在上一代來說,真的是習以為常。偏偏他的孩子,可能心理強度沒有當初他小時候那麼強。他小時候被打罵,就是悶著情緒讓父母打罵,幾乎不掉一滴眼淚,他覺得很壓抑,這也是他希望他自己當爸爸之後,能有新的教養方式的原因之一。
可是,他的孩子只要被他痛罵一頓之後,就真的表現得像「白癡」。怎麼說呢?就是會至少有半天時間,恍神、心不在焉,對叫喚的回應變少,好像是驚嚇過度的反應。當然,注意力不集中,更容易做錯事,功課也拖拖拉拉了。他孩子有這種情況,已經不是一、兩次了。
他發現他發脾氣的後果過於嚴重,所以又回到他小時候面對情緒的策略,悶著、忍著。他的問題他自己知道,就是只要一出手,就是痛下殺手,跟他以前接受過的教養一樣,他沒辦法調整生氣的強度。他最後的辦法是,如果知道自己快要氣起來了,就叫他太太來處理,他自己去某個空間壓住自己的情緒。
這位爸爸其實受了傷,從小一直影響到現在,但他的傷比較沒那麼明顯。他孩子的傷,就看得很清楚了,注意力、認知能力都有下降的表現,情緒當然不會太好,社交退縮,而且生活品質受到影響。
我這麼說,所謂心理上的受傷,我們可以從各種功能的受損來看,像是工作、學業、社交、生活自理…等。通常在情緒上,會看到焦慮或憂鬱,在兒童青少年可能以易怒來表現。在行為上則可能發現,困擾行為變多,變得比較幼稚,或者比較衝動。
簡單來說,心理上的受傷,雖然沒有生理上受傷那麼具體,會流血、有傷口、會化膿…,但是,對一個人的生活功能與適應,也會有負面衝擊,即使表面上的因果關係沒辦法一下子看出來。而且,心理上的受傷,也可以透過壓力賀爾蒙,壓抑我們的免疫反應,損害我們的臟器,實質上耗損我們的生理健康,讓我們更容易生病。
如果這麼說明,還不夠清楚,那麼,也許我們可以再談談「創傷」這件事。我們可以先這麼想,心理上的創傷,通常是講更為嚴重的事件,所造成的負面影響。這是一種很粗糙的定義方式,而且也比較片面,只是暫時幫助我們理解。
我們近代注意到心理上的創傷,主要是看到了戰爭的後遺症。戰爭除了人員的傷亡、物質的破壞,更會留下難以抹滅的心理創傷,甚至能在代間傳遞,形成某種面對創傷所產生的文化。
我們還是回到個人身上談會比較清楚,不要說是小孩,即使是原本在能力上、社經地位上都相當優秀的成人,也會在心理上受創。我舉一個我最近看的電影為例,美國已經在四月份上映,我們這邊好像要到五月底才看得到。
中文片名是《高壓行動》,原文片名是《Beirut》,也就是黎巴嫩首都貝魯特—一個地緣政治非常複雜、宗教派系衝突高張的城市。男主角本來是外交官,因為一場恐怖行動,自己的太太被殺,他親眼目睹。
在那種環境下,各方利益激烈角力,爾虞我詐已經是很保守的形容詞了。這種每日會經歷到的壓力,不能忽略,那是一個脈絡。太太的死亡,則是重重一擊,讓男主角隨著太太的遺體回到美國之後,不願再踏上貝魯特。
如果我印象沒錯,男主角根本沒有交接自己的工作,像是擅離職守。然後,貝魯特家裡的物品,也都沒收拾,似乎連重要的東西都沒帶走。回到美國之後,開始酗酒,還昏睡在停車場中間,擋到通道,被警衛叫醒,工作也不那麼順利…
男主角的改變,如果讀過相關文獻,就會知道一點也不奇怪。事實上,在我們一般生活中,中年失業之後,酗酒、離婚的例子,也都不是新鮮事。
創傷能把時光凝結,接下來的日子,只是某種重播。
創傷影響的層次,還不只是這樣子。譬如說,在電影裡面,出現了幾次爆炸的場景。我印象中讀過文獻,在槍林彈雨下的士兵,因為長期處在砲彈轟炸的情況下,甚至會有麻木或麻痺的現象。
譬如說,知覺上會有改變,也就是還是會有感官刺激,但好像隔了一層什麼,強度減弱了。又或者是,知道自己有情緒,但是什麼情緒,也沒那麼清晰。我甚至讀過一些例子,是已經感覺不到自己有情緒了,但從外在還是看得到情緒反應。
也就是說,我們一般人感受情緒的能力,不是理所當然的。在心理受傷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我們會喪失情緒感受力。別以為這是好事,這代表我們要跟情緒共處,是更困難的事,但又持續受到情緒影響。
電影裡面的人際互動,是幾乎沒有一個人可以信任。我們說,信任是一種冒險,在那種極端的環境下,那種冒險很接近死亡。
創傷可以奪走我們對人的信任,我們因此跨不出去,實質上影響我們求生的能力。一點點小事,就可能讓心理受創的人,過度驚嚇,生活變成折磨。就不要說夜夜失眠,讓人在身心方面痛苦,疲憊如影隨形,壓得人喘不過氣。
所以電影裡面有幾次,都在明示或暗示,不要留在那樣的地方,能走趕快走。不是只有死亡的威脅,在街角就會遇到,而是心理上的耗損,積累成傷,以後不管走到哪裡,可能再難全身而退。
我好幾次想過,如果男主角練習靜心的活動,跟專業人員聊一聊,搞清楚在自己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會比較能讓生活有個重新開始的機會。這種受傷的狀況,一拖就是好幾年,拖到帶進墳墓,也不誇張。
如果他貿然進入另一段關係,想以此沖淡自己的憂傷苦痛。根據我讀到的不少案例,他很可能變成是帶著另一個人,或許還有幾個新生的孩子,一起進入另一段憂傷苦痛的旅程。
心裡的傷,就是因為看不見,所以更難痊癒。帶著傷長大的孩子,也可能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讓自己的孩子受類似的傷。
.
情節與圖片取自《高壓行動》
https://star.ettoday.net/news/1144171
.
--------------------------------------------
現正上市中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每天回到你心裡,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
博客來 https://goo.gl/rHgxZV
金石堂 https://goo.gl/R871Aq
誠品 https://goo.gl/iwdvtb
讀冊 https://goo.gl/vZ1X3i
海外大眾 https://goo.gl/QEXBcX
【從6/8(五)凌晨開始,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博客來獨家66折,只有一天】
失眠定義文獻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什麼叫做心裡受傷了?
有時候跟家長討論某些措辭,也許可以再調整一下。我的理由是,怕傷到孩子。
現在大部分的家長願意接受語言具有力量,也能造成某些看不到,但深遠長久的影響。但是,畢竟心裡的傷,表面上看不出來,而且傳統的教養,常會有在心理層面傷害孩子的手段,這幾乎是司空見慣,所以少數家長認為,我在誇大其辭,談心理上的「傷害」,是「騙人的」,這我能理解。
我舉一個真實的例子來說明,心理上的「傷害」這件事,如何影響一個人。
某位爸爸,小時候接受很嚴厲的教育。因此,即便他不想再複製上一代的教養,但是他還是忍不住用他以前被罵過的話,來罵他的孩子,「你是白癡啊!這種事也不會…」
這種措辭,在上一代來說,真的是習以為常。偏偏他的孩子,可能心理強度沒有當初他小時候那麼強。他小時候被打罵,就是悶著情緒讓父母打罵,幾乎不掉一滴眼淚,他覺得很壓抑,這也是他希望他自己當爸爸之後,能有新的教養方式的原因之一。
可是,他的孩子只要被他痛罵一頓之後,就真的表現得像「白癡」。怎麼說呢?就是會至少有半天時間,恍神、心不在焉,對叫喚的回應變少,好像是驚嚇過度的反應。當然,注意力不集中,更容易做錯事,功課也拖拖拉拉了。他孩子有這種情況,已經不是一、兩次了。
他發現他發脾氣的後果過於嚴重,所以又回到他小時候面對情緒的策略,悶著、忍著。他的問題他自己知道,就是只要一出手,就是痛下殺手,跟他以前接受過的教養一樣,他沒辦法調整生氣的強度。他最後的辦法是,如果知道自己快要氣起來了,就叫他太太來處理,他自己去某個空間壓住自己的情緒。
這位爸爸其實受了傷,從小一直影響到現在,但他的傷比較沒那麼明顯。他孩子的傷,就看得很清楚了,注意力、認知能力都有下降的表現,情緒當然不會太好,社交退縮,而且生活品質受到影響。
我這麼說,所謂心理上的受傷,我們可以從各種功能的受損來看,像是工作、學業、社交、生活自理…等。通常在情緒上,會看到焦慮或憂鬱,在兒童青少年可能以易怒來表現。在行為上則可能發現,困擾行為變多,變得比較幼稚,或者比較衝動。
簡單來說,心理上的受傷,雖然沒有生理上受傷那麼具體,會流血、有傷口、會化膿…,但是,對一個人的生活功能與適應,也會有負面衝擊,即使表面上的因果關係沒辦法一下子看出來。而且,心理上的受傷,也可以透過壓力賀爾蒙,壓抑我們的免疫反應,損害我們的臟器,實質上耗損我們的生理健康,讓我們更容易生病。
如果這麼說明,還不夠清楚,那麼,也許我們可以再談談「創傷」這件事。我們可以先這麼想,心理上的創傷,通常是講更為嚴重的事件,所造成的負面影響。這是一種很粗糙的定義方式,而且也比較片面,只是暫時幫助我們理解。
我們近代注意到心理上的創傷,主要是看到了戰爭的後遺症。戰爭除了人員的傷亡、物質的破壞,更會留下難以抹滅的心理創傷,甚至能在代間傳遞,形成某種面對創傷所產生的文化。
我們還是回到個人身上談會比較清楚,不要說是小孩,即使是原本在能力上、社經地位上都相當優秀的成人,也會在心理上受創。我舉一個我最近看的電影為例,美國已經在四月份上映,我們這邊好像要到五月底才看得到。
中文片名是《高壓行動》,原文片名是《Beirut》,也就是黎巴嫩首都貝魯特—一個地緣政治非常複雜、宗教派系衝突高張的城市。男主角本來是外交官,因為一場恐怖行動,自己的太太被殺,他親眼目睹。
在那種環境下,各方利益激烈角力,爾虞我詐已經是很保守的形容詞了。這種每日會經歷到的壓力,不能忽略,那是一個脈絡。太太的死亡,則是重重一擊,讓男主角隨著太太的遺體回到美國之後,不願再踏上貝魯特。
如果我印象沒錯,男主角根本沒有交接自己的工作,像是擅離職守。然後,貝魯特家裡的物品,也都沒收拾,似乎連重要的東西都沒帶走。回到美國之後,開始酗酒,還昏睡在停車場中間,擋到通道,被警衛叫醒,工作也不那麼順利…
男主角的改變,如果讀過相關文獻,就會知道一點也不奇怪。事實上,在我們一般生活中,中年失業之後,酗酒、離婚的例子,也都不是新鮮事。
創傷能把時光凝結,接下來的日子,只是某種重播。
創傷影響的層次,還不只是這樣子。譬如說,在電影裡面,出現了幾次爆炸的場景。我印象中讀過文獻,在槍林彈雨下的士兵,因為長期處在砲彈轟炸的情況下,甚至會有麻木或麻痺的現象。
譬如說,知覺上會有改變,也就是還是會有感官刺激,但好像隔了一層什麼,強度減弱了。又或者是,知道自己有情緒,但是什麼情緒,也沒那麼清晰。我甚至讀過一些例子,是已經感覺不到自己有情緒了,但從外在還是看得到情緒反應。
也就是說,我們一般人感受情緒的能力,不是理所當然的。在心理受傷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我們會喪失情緒感受力。別以為這是好事,這代表我們要跟情緒共處,是更困難的事,但又持續受到情緒影響。
電影裡面的人際互動,是幾乎沒有一個人可以信任。我們說,信任是一種冒險,在那種極端的環境下,那種冒險很接近死亡。
創傷可以奪走我們對人的信任,我們因此跨不出去,實質上影響我們求生的能力。一點點小事,就可能讓心理受創的人,過度驚嚇,生活變成折磨。就不要說夜夜失眠,讓人在身心方面痛苦,疲憊如影隨形,壓得人喘不過氣。
所以電影裡面有幾次,都在明示或暗示,不要留在那樣的地方,能走趕快走。不是只有死亡的威脅,在街角就會遇到,而是心理上的耗損,積累成傷,以後不管走到哪裡,可能再難全身而退。
我好幾次想過,如果男主角練習靜心的活動,跟專業人員聊一聊,搞清楚在自己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會比較能讓生活有個重新開始的機會。這種受傷的狀況,一拖就是好幾年,拖到帶進墳墓,也不誇張。
如果他貿然進入另一段關係,想以此沖淡自己的憂傷苦痛。根據我讀到的不少案例,他很可能變成是帶著另一個人,或許還有幾個新生的孩子,一起進入另一段憂傷苦痛的旅程。
心裡的傷,就是因為看不見,所以更難痊癒。帶著傷長大的孩子,也可能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讓自己的孩子受類似的傷。
.
情節與圖片取自《高壓行動》
https://star.ettoday.net/news/1144171
.
-\-\-\-\-\-\-\-\-\-\-\-\-\-\-\-\-\-\-\-\-\-\-\-\-\-\-\-\-\-\-\-\-\-\-\-\-\-\-\-\-\-\-\-\
現正上市中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每天回到你心裡,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
博客來 https://goo.gl/rHgxZV
金石堂 https://goo.gl/R871Aq
誠品 https://goo.gl/iwdvtb
讀冊 https://goo.gl/vZ1X3i
海外大眾 https://goo.gl/QEXBcX
【從6/8(五)凌晨開始,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博客來獨家66折,只有一天】
失眠定義文獻 在 李介文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精神病患 = 社會的未爆彈?>>
在我還是見習生的時候,某天跟著一位精神科資深主治醫師的門診。
「新來的?幾年級?」主治醫師問。
「醫師好,我是新來的見習生,碩二。」我有點害羞的回答。
「你有沒有被病人打過?」他接著問。
「沒有耶…......?」我當下一頭霧水。
「喔,菜鳥!」然後他就不理我了。
直到我當了心理師的第一年,在精神科,「終於」被病人打到了。
那天回到家我還開心的在臉書發了一篇動態,「炫耀」我脫離了菜鳥。
還記得在研究所的前幾堂課,醫師來教精神病理,先教的是跟病人晤談的時候要坐在「病人一拳伸過來會打不到你」的位子,而且這個位子還要靠門、門上最好有一小片透明玻璃,即使病人打你的時候不能馬上逃走,路過的醫護人員也可以透過玻璃發現你被攻擊。
心理衡鑑室、治療室的桌子底下都有警鈴也就見怪不怪了,警鈴有多重要?從每個禮拜都有工務人員來測試它的功能是否正常,就可以想見。
上面這些經歷,說出來,都會讓人有一種「精神科病人很危險」的感覺。
一開始我也是這麼覺得,後來,在職業生涯裡,其實也只被打過這麼一次。
但連專業人員有時都會被精神病患者嚇到,一般民眾對精神病人有什麼觀感,也可想而知。
最近的鄭捷殺人事件、內湖女童割喉案,兇手也似乎都讓人有一種「他有精神病」的感覺。
對於精神疾病的印象 (大家嘴巴上說的「肖仔」、「神經病」),較為人所知的可能思覺失調症 (Schizophrenia, 舊稱精神分裂症),這是一種思考、感覺、行為與現實脫節的疾患,但「並不是」精神疾病的全貌。
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DSM-V),947頁的英文書中,洋洋灑灑的列出了18類的精神疾病,如果認真翻閱,會發現我們自己可能就符合其中的一些診斷準則 (如心情低落、失眠、酒精、尼古丁依賴),那不就如同食神所說:「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符合精神病」?
就像法律訂定的精神不是要入人於罪一樣,精神疾病的定義是確認出「精神狀態、自己主觀感受的痛苦、社會與職業的功能是否明顯偏離『一般人』」的這群人,給予幫忙。先說精神病不等同於大家說的瘋子,來精神科就診也不是要把這個人貼上標籤然後關起來,而是要幫助他能夠正常的回歸社會。
或許有人會覺得台灣或華人社會保守,對精神疾病了解不多,所以觀感不好。其實在自由民主開放的西方國家也有這個現象,一個在澳洲所做的研究,多數受訪者對於精神病患的印象為「低智商」、「不可信任的」、「不用跟他太認真」,看來我們對於精神疾病還需要更多、更深入的了解。
回到主題,究竟精神疾病跟暴力行為有沒有關係?
2009年有學者整合了過去研究精神疾病跟暴力行為的文獻,發現思覺失調症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暴力行為的風險是一般男性的1~7倍,女性則為4~29倍。
這樣的比例好像是高的,但有學者認為,不能這麼武斷的說這些暴力行為都是精神疾病本身造成的。精神疾病往往伴隨著許多問題,例如酗酒、吸毒等物質濫用、無家可歸、服藥遵從性不佳等等。
在2015年關於關於思覺失調症患者與暴力行為危險因子的整合研究裡,發現危險因子真是錯綜複雜,除了因被迫害妄想、幻覺產生的暴力行為外,包括反社會性人格、低的社經地位、負向的社會環境、不規律治療、病識感不佳等都是危險因子,很難從裡面找出一個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
從新聞內容很難判定內湖女童割喉案的兇手到底有沒有精神病,若他真的有,首先應該問的是,「為什麼他沒有就醫?為什麼他會在那裡?」,台灣社會何時才要關注精神病患的醫療與汙名化問題,除了妥善的治療之外,也給他們一個可以生存的空間?
如同監獄與死刑的概念,我們對於精神病的態度不該只是「抓去瘋人院關起來」或「全部殺了算了」,而是得對於疾病有正確的了解,讓他們接受「規律」的治療,幫助他們回歸社會。
所以,像上述研究所提到,與其說是症狀本身,或許我們這個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的不友善與歧視,可能也是產生暴力行為的原因。
我在臉書上看到一個網友的文章,大意是:「逃離並不能改變這個現況,去了解與付出關心,才能真正的改變」,正視精神疾病,了解與關心身旁可能有心理、社會壓力的朋友,或許才能真正讓暴力事件減少、讓社會更加祥和。
參考文獻:
Fazel, S., Gulati, G., Linsell, L., Geddes, J. R., & Grann, M. (2009). Schizophrenia and violenc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LoS Medicine,6(8), e1000120.
Freidl, M., Lang, T., & Scherer, M. (2003). How psychiatric patients perceive the public's stereotype of mental illness.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38(5), 269-275.
Lamsma, J., & Harte, J. M. (2015). Violence in psychosis: conceptualizing its causal relationship with risk factors.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24, 75-82.
失眠定義文獻 在 失眠的分類及治療 的相關結果
失眠 的定義指的是難以入眠,睡. 覺時一直維持著清醒無法熟睡,睡眠時段經常醒來,. 或睡眠時間很短,導致起床後仍覺得疲憊,影響白天. 的生活功能超過四個星期。 ... <看更多>
失眠定義文獻 在 失眠之概念分析 的相關結果
睡眠是人類不可缺乏的活動,其中失眠是睡眠常見的病態現象,長期下來會造成身體上的症狀,衍生成疾病,甚至導致心理層面疾病,造成健康不良的影響。 ... <看更多>
失眠定義文獻 在 第二章、文獻探討 的相關結果
根據國際睡眠疾病分類第二版(AASM, 2005)定義的失眠是指「個體主觀抱怨. 有困難進入或維持睡眠,或睡眠無恢復性,此狀況造成臨床上重大痛苦且影響白. 天功能」。在上述失眠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