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青年心聲 實現世代正義】
青年本是社會資產,學運反映世代焦慮
在我就職六周年的今天,來到進步快速、校譽日隆的中國醫藥大學,和青年朋友分享我的看法,深感榮幸。
這幾個月來,我不斷與青年朋友對話。不少年輕人告訴我,有些同學擔心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剛進入職場的青年,也煩惱薪資成長跟不上物價、有年輕人因為買不起房子而不敢結婚、也有年輕夫妻擔心養不起孩子而不敢生育。
我必須誠實的說,臺灣不少的年輕人是焦慮的。我一直在想,這樣的焦慮反映的是什麼樣的問題?青年焦慮所凸顯的是結構性問題,以及世代交替的陣痛,執政團隊並沒有忽視,但我們顯然做得不夠好,我們有責任,我們要改進。面對青年的焦慮,我要提出五項回應:
一、全力改善學用落差,讓青年學以致用;
二、積極促進青年創業,讓青年勇敢圓夢;
三、加速實現居住正義,讓青年住得起臺灣;
四、正面迎向自由貿易,讓臺灣邁向全世界;
五、全面鼓勵青年關心國是,讓青年參與決策過程。
第一、我們要全力改善學用落差,讓青年學以致用
近20年來,在「廣設大學」的政策下,每年大專校院以上的畢業生人數從民國81年的17萬暴增到101年的33萬,翻了快一倍,以致供過於求,但企業需要的技職人才卻嚴重短缺,造成年輕人失業率無法有效降低、薪資也無法成長。
面對這樣的現象,政府做了什麼?我們除了加速產業結構轉型,也要加強產學合作、提升學生對產業和市場的了解,增進學生專業知識與實作技能,才能使學生畢業後為企業所重用。
政府各個部會,又各自做了什麼?教育部所做的,是積極推動大專校院學生校外實習課程,以增進實務學習經驗。102學年度已有約5萬名學生參與校外實習,預計至108學年度將有約9萬名學生畢業前具有校外實習經驗,提升就業競爭力。
勞動部所推動的「雙軌訓練旗艦計畫」,給予15至29歲以下的國中、高中(職)、二專及五專畢業生2年到4年的訓練,培訓符合企業需求的優質專業技術人力,每年有5千到7千個學生接受培訓。
去年底推動的「明師高徒計畫」,是勞動部新的構想,讓經驗豐富的師傅帶領青年學習技能、為求職做準備。
各位可能會覺得,這不過是政府推出的一些計畫而已,真的有用嗎?我舉個我親眼所見的例子跟大家分享。有一位24歲原住民青年馬浩然,因為肢障的關係,高職畢業後,就業一直不順利。後來參加了「明師高徒計畫」,跟著屏東縣來義鄉有名的雕刻師塗南峰學習木雕技術有成,為創業鋪路。從去年10月到現在,政府已經幫助了250多位「馬浩然們」學水電、學木工、學鈑金等,增加就業競爭力。
勞動部還有一項「青年就業讚」計畫,針對初次求職或半年內連續失業的青年,政府提供兩年12萬元的職業訓練補助。目前完成資格認定可以參加訓練的有28,802人,已就業19,210人,其中參訓後就業的有5,105人。西方人說「天助自助者」,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我們要積極促進青年創業,讓青年勇敢圓夢
臺灣擁有大量優秀的科技創新人才與新創團隊。臺灣青年很爭氣,政府也必須努力,力挺我們的年輕人。經濟部這些年輔導了許多新穎的動漫和Apps。很多七年級生,憑著創意與創新精神,加上政府從旁協助,開創了一片天。
各位也許要問,這樣的做法成效在哪?各位年輕朋友都常用LINE通訊,一定聽過一個勵志的創業故事。前年有三位清大畢業生,創辦了「走著瞧(Gogolook)」公司,發展出一款叫做「WhosCall 」的軟體,最近被LINE的韓國母公司NAVER收購,收購金額達到新臺幣5.29億元,是公司一年半前成立時資本額(500萬元)的100倍以上。這是政府輔導與投資有創意年輕人的最佳實例,也讓我們對這項政策更有信心。青年朋友的夢想遠大,政府要以有效的政策,建立一個青年可以發揮創意與理想的環境,讓青年放手去闖蕩。
今年三月,行政院端出三年期、總共170億元經費的「青年圓夢計畫」。這個計畫,希望藉由不同的工具,幫助想要就業和想要創業兩種目標不同的青年,在職涯的道路上,都能開創自己的前程,預計三年內將催生2千400多家青創公司,協助15萬青年就業。這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政府在協助青年創業及就業上,力道最大的一項政策。
幾天前,我在總統府和幾位青年「社會企業家」分享他們創業的經驗,這些年輕人讓我打從心底感到既佩服、又驕傲。
我跟大家分享幾個例子。「四方報」這家媒體,各位有聽過嗎?許多新移民朋友一定看過。35歲的林周熙先生,民國95年開始協助創辦「四方報」,現在擔任主編。今天他也來到現場,我們請他和大家揮揮手好嗎?四方報以越南文、泰國文、印尼文、菲律賓文、柬埔寨文等五種語文發行,不僅為來臺的新移民提供母國消息與生活資訊、紓解鄉愁,更長期作為弱勢發聲的平臺,促進不同語言文化的族群相互了解、融合,可說是功不可沒。
另外一個以商業模式貢獻於社會公益的例子,是「2021社會企業」的蔡松諭先生,他的個人故事,很讓人感動,也讓人心疼。五年前八八水災時,出身小林村的蔡松諭失去了所有的至親好友、面臨人生最殘酷的打擊。他回到故鄉,毅然地決定要為家鄉做點事。在他的奔走下,從暫時居住在組合屋、到「日光小林」永久社區的完工,從號召村民製作手工鳳梨酥、香皂,到創立老梅膏、老梅餅等特色品牌,他的努力不僅讓鄉親走出悲痛,更讓他們在經濟上能夠自立。他更秉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精神創業,希望讓其他懷抱理想的年輕人,也能獲得外界的協助。
這些年輕人改變了世界嗎?我認為他們不只改變了自己的世界,也改變了我們。這些青年朋友從「善念」出發,展現創新思維,在實踐理想的同時也能填飽肚子,這個理念完全符合當前年輕世代重視自我實現的特質。因此,政府要做各位的資源,政府要做各位的後盾,行政院即將提出「社會企業行動計畫」,從法規鬆綁,加大輔導資源及人才培育,建立經驗分享平臺等方面著手,支持大家放手去做!
第三、我們要加速實現居住正義,讓青年住得起臺灣
過去兩年,政府特別重視居住正義。不動產交易實價登錄制度實施以來,到現在已受理申報並公開85萬6千筆交易資料,有3,329萬人次上網查閱。這使消費者在購屋前,獲得正確的參考資訊,以抑制投機客炒房,這是邁向居住正義重要的一大步。
在居住正義的議題上,哪些人是政府必須優先照顧的?三種人:第一、青年學生;第二、初入社會者;第三、弱勢民眾。我們的租金補貼政策,讓這三種對象每月每戶獲得最高4千元房租補助,目前已有3萬3千多個家庭受惠。
無法獲得租金補貼的弱勢民眾怎麼辦?政府也在大臺北地區推動社會住宅,採用「只租不賣」的方式,用合理租金幫助青年租屋,目前已經完成7千多戶、兩年內會興建完工的社會住宅還有2千戶,2017年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閉幕後,選手村將提供1,800戶作為社會住宅出租。這些加起來,總共將超過1萬戶。
那麼就業一段時間後卻仍然買不起房子的小資族,又怎麼辦?政府正在興建將近1萬戶合宜住宅,包括機場捷運A7站、板橋浮洲的合宜住宅,都以市價7折出售。未來世大運選手村也將提供1,192戶以低於市價的水準,幫助青年買房子。
此外,我的政見「青年安心成家方案」推動的4年(98年~101年)期間,有6萬6千多個青年家庭實質獲得買房的零利率貸款,政府也持續請公股銀行辦理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目前已有近14萬戶受惠,真正減輕青年房貸負擔。
第四、我們要正面迎向自由貿易,讓臺灣邁向全世界
美國華府智庫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四月底發表世界各國的「痛苦指數」,中華民國在全球90個受評比的國家中排名第三低,反過來說,也就是最不痛苦國家的第三名,比英、美、星、韓、港等國家地區表現都要出色。然而,不少青年朋友擔憂工作不好找、薪水不夠高,青年朋友們的擔心也是事實,政府當然要全力來解決。
我們為了解決就業問題做了什麼?從民國100年到今年7月,我們連續4年調漲基本工資,月薪比6年前增加1,993元,漲幅超過11%;時薪調漲兩次,從每小時95元調到115元,漲幅更超過兩成;6年來,我們也努力增加了62萬人就業。今年三月份的失業率已降到4.03%,距離我上任時的3.9 %,只差0.13個百分點。
這些數字反映的是人民的基本生活,政府不能只做這些。我們必須診斷出臺灣之所以無法大幅調高薪資的真正關鍵所在。我認為,關鍵在現有產業結構下,能獲利的空間已經有限。面對全球區域經濟整合的浪潮,我們如果不迎頭面對挑戰,就只能等著被吞沒。
我國在迎向自由貿易的過程中,始終優先考慮臺灣人民的就業機會與產業利益,但不能因此故步自封。因為從400年臺灣發展歷史來看,「開放必然興旺,閉鎖一定萎縮」。愈是面對經濟發展的衝擊,愈要解開保護主義的鎖鏈,因為「保護主義不能保護任何人」,唯有讓臺灣成為世界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才能確保臺灣的經濟安全。
然而,在經濟自由開放的過程中,臺灣社會總是針對同一個問題進行爭論:「我們要如何面對中國大陸?」這一次的學運,反映的正是部分年輕人對兩岸關係的疑慮。然而,我們必須了解,中國大陸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韓國、日本、新加坡及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我們不可能視若無睹或置之不理。政府要做的,是追求機會極大化與風險極小化。我們六年來的兩岸政策,一直都在做這種權衡與拿捏的工作。
其中,兩岸服貿協議是就是最近各界最關心的議題。針對這個爭議,其實多數臺灣人認為服貿對臺灣經濟有利。去年6月25日立法院朝野黨團即已達成服貿協議逐條審查、逐條表決的決議;根據民調顯示,多數國人都贊成「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儘速完成立法,同時進行服貿協議逐條審查。
在此我要呼籲朝野立委能體察民意,請王院長出面協調朝野黨團,讓「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儘早完成立法,用周延的監督審查,讓未來所有對臺灣人民有利的兩岸協議更透明。在野黨也不應該違反「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精神,動不動就霸占主席臺、癱瘓議事,讓立法院空轉內耗,這樣下去只會拖垮臺灣。我們大家應該通力合作,讓「自由經濟示範區條例」儘速通過,才能讓臺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跨出一大步、讓臺灣真正成為自由貿易島,這才是真正愛臺灣。
第五、我們要全面鼓勵青年關心國是,讓青年參與決策過程
以往有人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對於社會冷漠。真的嗎?這樣的評價正確嗎?最近我們看到青年對服貿、對核四等議題的高度關注,可見年輕人一點都不冷漠。我要肯定青年關心公共事務的熱情,但也要再次提醒,任何訴求或意見的表達,都必須要有法治作基礎,否則就會傷害到民主。多數國人絕不會認同破壞憲政法治的違法行為。
如果政府容許任何人以霸占政府機關為手段,要求國家社會一定要接受他們的訴求,那麼一定有人群起效尤,霸占國會、攻占官署,要脅政府,那臺灣的民主政治要如何運作呢?臺灣的前途,不能用這種不民主、不和平、不理性方式來決定!
有些青年朋友確實有想法、有行動力、也有改變社會的巨大能量。我認為,唯有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機制,讓年輕人進入體制內,被看到、被重視,讓政府的政策有年輕人的參與,才能有效拉近政府與青年的距離。
這一段時間,我不斷思考,要如何具體推動這樣的改變?改變要一步一步來,讓我們從第一步開始。我要在此宣布,我已經請行政院江院長研究,在行政院成立「青年顧問團」,邀請對青年議題有專業、有想法,並且具有改革熱忱的人擔任顧問。青年顧問團的成員,將以35歲以下的青年為主,其他則是長期關注青年議題的專家學者或民間團體代表。我希望這樣的組織,不只可以針對青年人最切身的問題提出政策建議,包括教育、居住、求職、創業、結婚生育、國際交流、志工服務等等,而且也能對其他重要公共政策的形成,提供年輕人的觀點。
如果青年顧問團運作順利,下一步是什麼?將來這個制度可以進一步推廣到相關部會,讓更多青年代表得以實地觀察政府的施政,並且在部會政策的形成過程中,發揮諮商建言的功能。
各位青年朋友,一起來改變臺灣吧!一起來創造未來吧!我們期望,青年顧問團的成立,能夠激發更多年輕人與政府的廣泛對話,提出各種政策構想。政府的施政要更有創意、政府的施政要更有活力,政府的施政要更符合公平正義。這些,都需要你的參與!
理性溝通才能面對問題,才能勇敢圓夢
青年是臺灣的希望,青年是臺灣的未來,支持年輕人,就是支持臺灣的希望,就是支持臺灣的未來。我一定會持續傾聽青年的心聲與夢想,擴大青年的政治參與,凝聚進步與改革的共識。
我們需要的參與,是腳踏實地的實踐。嚴長壽先生最近就說,臺灣不缺批評,也不缺看到問題的人,真正缺的是願意捲起袖子實做的人。各位青年朋友,今天我就職滿六周年。對於未來的兩年,我沒有私心,只有誠心。希望大家可以和我一起捲起袖子,打造更公平、更正義、更美好的臺灣。我再次強調,政府會竭盡所能做到前面所講的五項工作:
一、全力改善學用落差,讓青年學以致用;
二、積極促進青年創業,讓青年勇敢圓夢;
三、加速實現居住正義,讓青年住得起臺灣;
四、正面迎向自由貿易,讓臺灣邁向全世界;
五、全面鼓勵青年關心國是,讓青年參與決策過程。
以上就是我在就職六周年要跟大家分享的心得。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同打造一個更美好的臺灣。
謝謝大家。
失業補助第一次認定 在 癌友有嘻哈 謝采倪 Facebook 八卦
「如果有一天,#你或你的家人也生了重病,當初你還會這麼殘忍的對待一位病人?」
這句話,我一直想對那位當時要求我「自願離職」的「幕後人士」說。今天,我要自白一段罹癌後,我最黑暗也最鮮為人知的故事。
一年前,剛確診罹癌,
我曾經嘗試不要讓癌症打斷我的生活步調。
第一次化療結束後,我選擇繼續回去上班、一邊定期回診打藥治療。
好久沒到公司,
還記得當時我裝作若無其事地走進辦公室,內心其實充滿一種「近鄉情怯」的羞澀情懷。
看見同事笑著對我說「歡迎回來」、
幾個主管殷切地走過來和我噓寒問暖,
我小心翼翼擦拭長了灰塵的電腦螢幕和繪圖板,敲敲鍵盤、拿起手繪筆打開螢幕視窗⋯
我差點感動到哭出來。
多慶幸一切還是和以前一樣。
還好打藥的副作用並不嚴重,得以讓我繼續過「一般人的生活」。
好景不常,
僅僅上了一個禮拜的班,我就體力透支。
我錯估了化療對免疫力的週期和影響,我的精神和身體完全無法負荷上班與通勤。和母親討論過後,我決定先留職停薪,好好休息半年。
公司的人很通融,
老闆說一定留著我的位子,等我回來。
我內心充滿感激,能被許諾有個「可以回去的地方」,讓人安心不少。
但養病期間毫無產值的強烈「焦慮感」,還是驅動了我做許多事情來說服我自己「不是一個廢物」。
我唱饒舌、講講座、接小案、寫文章,用來排解我養病期間的恐慌。而這些嘗試,後來得到了不錯的迴響、有外縣市的單位邀請我去講講座、也有幾家媒體相繼採訪我。
「有體力到處演講、在FB發文、還接案子⋯
有這些時間卻不回來工作?要不要乾脆就別讓她回來了?」
事情發生在我疑似淋巴癌復發,
又向公司延了兩個月留停之後。
講的人是一位我很信任的前輩,聽的人是我的老闆,轉述的是一位很照顧我也已經離職的同事。
怎麼這位前輩,
在電話裡面和我說的是「復發?好好休息不要急著回來,我會幫你留住工作的。」
背地裡說的卻是「有體力搞這麼多,卻不回來上班?乾脆就別讓她回來了。」
不久後,我就接到了一通電話,
請我「自願離職」。
以法律來講,我是可以拒絕的。
如果我堅持「不自願離職」,公司就必須「資遣我」,被資遣至少我還能申請失業補助。
但顯然他們完全沒有打算要這麼做。
打電話給我的不是那位前輩本人,
而是一位能言善道的主管。
前輩本人對我向他解釋這半年來我的狀況的訊息完全冷漠應對,我起碼打了「一封信」的量,他只簡單回了一句,就再也沒有回過我後來傳給他的訊息了。
我感到非常迷惘、甚至是憤怒。
曾幾何時,罹癌也必須像作秀一樣?
要表現的很可憐,才能博取人的同情,得到期望中的幫助?
表現的「身體看起來很健康」、「生活看起來很精彩」,沒能對無知的人好好交代身體的真實狀況,好像是錯了一樣?
我真正感到憤怒的,
其實不是被要求「自願離職」這件事情的本身;而是原來這個社會上,確確實實存在這麼「極端的惡意」。
我沒有招惹你,也沒有阻礙你,
為什麼要這樣用雙面手法對待我?
希望我自願離職為什麼不好好和我說?各退一步、好聚好散,很難?
我想,
我永遠都沒有辦法原諒他也無法理解他,當然我相信他其實也根本也不需要我的原諒。
他可能還會私下嗆我,
「果然是裝虛弱,離職後馬上就找到新的工作,本來就沒打算回來了吧?」
新的工作,
體諒我現在不穩定還必須密切回診,一個禮拜只要去上三天班,看情況還可以遠端,這樣的條件讓我請假可以不用請的那麼「不好意思」。
真希望這個解釋可以「得到你的諒解」。
最後,我想要祝福
那些為了個人或團體利益,不惜損害癌友權利的人:你和你的家人,永遠、永遠、永遠都不會得到癌症。
因為若未來這件事,不幸發生了:你除了要承受打藥的副作用、自我價值認定的煎熬;你在不久後還會明白,當時的你,為了「少少的錢」、「少少的利益」以及對一名癌友處境「少少的體諒」,將對一位癌症患者往後的生活,以及他的家庭,帶來多少的「巨大衝擊」。
我祝福你和你的家人,
永遠、永遠、永遠,都不會得到癌症。
因為我怕你,承受不起。
失業補助第一次認定 在 朱立倫 Facebook 八卦
「台灣早安Ep2」Youtube今早獨家首映!
疫情下的經濟:「紓困方案真的紓困了嗎?全球供應需求斷鏈,中小企業正面臨潰堤!」
台灣中小企業占全體企業97.64%、就業人數將近900萬人,若東南亞疫情讓供應斷鏈,加上歐美疫情上個月大爆發,兩個地方佔全世界GDP的50%,也是消費品最大宗市場,若歐美需求鏈開始停擺,恐怕整個產業都岌岌可危。
我到彰化跟立法委員謝衣鳳、中小企業者、商圈業者討論紓困方案到底能不能解燃眉之急?
我提出三項目放寬標準,第一是救急,針對產生立即性風險的人、弱勢貧窮救助。台灣底層20%的民眾入不敷出,且真正存款率高的最多擴大到40%,剩下的是真正需要的人,包含很多中產階級在內。
其次,政府應該在需求恢復之前,協助這些中小企業負擔營運之外的龐大的員工薪資,若決定補助四成薪資,動作要快、認定要寬,「否則將迎來失業潮。」
此外,針對企業貸款、週轉金提到,QE量化貨幣寬鬆讓資金借貸成本下降,雖撐起資本市場,但能否讓個人商家、小企業受惠,有待觀察。目前聽到的都是貸款程序困難、申請證明困難,「一定要盡快排除這些申請障礙」。
如果不即時協助企業顧員工,下一波恐將爆發失業潮。我也希望紓困方案申請流程「不能以台北看天下」,「端出紓困牛肉、卻吃不到!」
台灣早安第二集Youtube首播
https://youtu.be/idLUDlcfd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