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熱錢進駐股市,讓愈來愈多人接觸到股市,也開始對金融和經濟感到好奇,近期不少粉絲來訊詢問,他們搞不懂FED調整利率和印鈔對經濟會有甚麼影響,因此這次就來簡單科普一下,央行調整利率和印鈔會有怎樣的影響。
首先,我常聽到不少人天真地說,既然FED印鈔可以解決經濟問題,那為什麼不一直印鈔發給人民就好了呢?
老實說,FED印鈔也是有極限的,如果FED印太多鈔票讓資產負債表過高,美元就會繼續走弱,甚至可能威脅到美元霸權地位。
到最後,FED的印鈔政策,也可能會無法刺激經濟,因為靠印鈔造成的過度通貨膨脹,可能會形成惡行通膨,讓美國的內需不振,使得全球各國出口額衰退,拖垮全球經濟,最慘,甚至會造成通貨緊縮。
為什麼呢?
要解釋FED印鈔對美國內需和全球經濟的影響,就必須先提到,我在【狄式白話總體經濟學】一書中說過的<浴缸理論>。
所謂浴缸理論,就是你可以把整個市場看成一座<浴缸>,浴缸裡面的<水>,就是在這市場裡流動的資金,浴缸內的<人>,就是市場中的人民(如下圖)。
央行則是控制水位的角色,央行打開水龍頭,讓水流入浴缸,提高浴缸內的水位,就代表著降息,央行將利率調低,讓人們不想把錢存在銀行,貸款的壓力也會變小,資金流入市場後就會刺激經濟。
然而,當央行拔掉塞子,讓水流出浴缸,降低浴缸內的水位,就代表升息,央行將利率調高,吸引人們將錢存回銀行,讓還款的壓力變大,資金回流後就會收縮過熱的經濟。
如果水位太高,水會淹到咽喉,提高溺水的風險,代表著市場過熱,人們的債務太多,出現債務危機的風險會太高。
但若水位太低,人民可能會在浴缸內冷死,代表著市場過冷,人們難以借到錢,資金無法周轉,生活會過得很艱辛。
因此,央行的工作,就是要讓浴缸內的人民舒服,將水位控制在最適合的高度。
另外,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提高,就代表著央行印出更多鈔票後,讓整個市場變得更大,這可以看成央行把浴缸變大,讓浴缸可以容納更多的水。
但老實說,即使浴缸變大了,在浴缸內部的人,依舊不會有改變,如果央行在低利率的情況下,印出更多鈔票後,就可能會讓市場出現惡性通膨,也就是物價漲,但實體經濟面卻沒成長,人民的支出和收入不成正比,就會不敢消費,最慘就會變成通貨緊縮(經濟體衰敗)。
所以當水位愈來愈高,超過心臟超過咽喉,最終超過頭部時,人民就會承受不住,經濟體就會衰敗。
因此,FED目前不斷擴大浴缸和加水的做法,就代表著未來,市場很可能走向惡性通膨。
然而,美國是個內需佔七成的消費大國,如果美國人民因為惡性通膨讓消費意願降低,就會影響到進口商品的銷量,讓全球各國的出口額衰退。
各國的GDP減少後,也可能會繼續靠借款和印鈔來維持經濟,在收入和支出都降低的情況下,最終可能會引發全球性的通貨緊縮,甚至演變成經濟大蕭條。
因此,美國近期一直推出紓困政策,就是為了用通膨,盡快把資產負債表過高和經濟衰退的問題抹去。
但這種作法同時也種下了更大的問題,也就是政府債務愈變愈多,政府可能無法順利償債,讓債務危機風險愈來愈高。
債務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結合負利率政策,這將導致借款、發債的循環,會一直持續下去,就像日本和歐洲的情況一樣,這就是利率不斷降低且瘋狂印鈔的美國,對全球經濟可能會造成的影響。
總之,不管你有沒有進入資本市場,FED的決策都可能會影響到你的工作甚至是生活,這就是你必須了解總體經濟,搞懂央行調降利率和瘋狂印鈔對我們的影響,並需要盯緊各類總經訊號的原因,只要你比別人早一步發現訊號且付諸行動,就可以逃過將可能到來的滅頂之災,甚至可以幫你賺下一桶金。
狄式白話【總體經濟學】:年過三十,再苦也要搞懂什麼是「總體經濟」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0284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萬的網紅楊世光在金錢爆,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付費看金錢爆完整版,請上仟和亿官方或點以下連結。 http://qhy.cp59.ott.cibntv.net/web/#/teacherPersonal?id=20 完整版亦可透過購買學習終端機(機頂盒)與在微信【掌握財金】公眾號付費觀看。 機頂盒相關訊息請洽仟和亿官方 http://qhy.cp...
央行資產負債表貨銀 在 安納金 國際洞察 Facebook 八卦
《崩盤:金融海嘯十年後,從經濟危機到後真相政治的不穩定世界》安納金5000多字導讀全文(分享可抽新書)
【給國際金融市場投資者的警訊】
在2008年金融海嘯屆滿十週年之後,經濟史學家亞當‧圖澤將其多年來對於全球政經局勢的深入觀察與研究撰寫成了《崩盤》,在得知八旗文化取得此書的繁體中文版的出版權、並將於2019年10月上市,我為在台灣關心國際政經情勢與金融市場的同好們感到高興!此外,在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的此時上市,恰好提供跨國投資者們極佳的一部教材,可做為研判未來局勢發展的良好參考。
此書中詳實記述了2008年金融海嘯前後所發生的盤根錯節的歷史,其目的不僅僅是重溫危機而已,畢竟在許多國內外著作、期刊、論文、甚至電影(例如2010年上映的《華爾街:金錢萬歲》,或2015年上映的《大賣空》)已經一再重現了,美國知名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所說過:”History doesn't repeat itself, but it does rhyme.”意思是歷史不會重演,但是就像文章的押韻一樣,類似的事件還是會再度發生。此書藉由檢視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相關的金融政策以及錯綜複雜的國際政治關係,加上金融海嘯之後的十年之間,它們如何持續演進、發展、甚至突變,據以指出當前世界經濟與金融市場持續發展中所面臨的挑戰,以及未來可能爆發的幾個危機。也就是說,此書所談論的重點在於未來,而非過去。檢視歷史,為的是幫助我們具備預判未來發展所需的智慧。
本書也透過既廣且深的不同層面,闡述了當今的國際金融市場,經過時間不斷的淬煉交相演進的過程,儼然輔車相依融合成一體,並且與國際政治發展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儘管作者本身著墨的焦點雖不是在金融投資決策方面,然而,我認為有些時候金融市場的動盪是可以從幾個主要國家的政治局勢分析中提早被洞察出來的,而重要的政治大事件往往對於經濟和金融市場的趨勢發展亦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些影響對於中長期進行跨國投資者來說,是必須在資產配置決策的戰略層級上同時納入擘劃考慮的。本書明確點出了當前全球主要國家或區域之間的局勢發展、以及未來可能產生的幾個潛在危機,值得持續追蹤留意其後續發展,而我認為,對於過去較少接觸國際政治或金融歷史的投資者來說,此書將提供很好的啟發,並且有助於建立更正確的思維模式。
此書分為四大部分、共二十五章,詳述了全球各地所面臨的政經挑戰,滿滿的重點值得讀者細細挖掘,而我僅就四大部分提供初淺的導讀,以期能夠幫助剛接觸國際市場的讀者們,提供一個低門檻的入門。
第一部分 風暴齊聚
一九七○年代以來,中國一直是美國在地緣政治上最引人關注的焦點,美國藉著協助中國擺脫蘇聯的懷抱,緩和冷戰時期的交鋒。在蘇聯解體後,長期冷戰的歐洲戰場也隨之消失,然而,當美國強權的新目光轉向亞太地區時,今日的中國儼然已成為了美國最強大的競爭對手、一個最可能威脅美國持續稱霸全球之路的絆腳石。
把中國推向全球化的是柯林頓政府,一九九五年十一月,美國鼓勵中國申請加入新成立的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是最關鍵的一個轉捩點,似曾相似的場景美國在一九四五年二次大戰結束之後對西歐國家、一九五○年代對日本、一九六○年代對其他東亞國家,以及一九九○年代對東歐國家也都上演過。中國在加入WTO之後,經濟飛快成長,不僅大幅度貢獻了全球的經濟成長,更重要的是其龐大的內需市場,讓美國從過去二十多年之中獲得可觀的經濟利益,無論是美國或海外的投資人也經由金融市場的蓬勃發展當中獲取了極高的回報。
然而,中國在政治與意識型態的立場上顯然相悖於美國,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的武力鎮壓,敲醒了全世界的警鐘,中國共產黨發出強烈的一黨領政意圖,讓全世界恍然明白中國的民族主義等於共產主義,中國只想利用國際貿易的機會獲取了龐大且迅速的國力發展,其心態昭然若揭無論就內需市場、或資本市場皆是如此,對全世界期待完全開放中國市場的想法從沒有支持過。巨大的中國經濟體採取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所帶來的穩定狀態持續吸引了外資大量流入、更加速了國內經濟活動,創造一個從國外大量融資而失衡的貿易狀態,顯然中國享受了多數好處卻是立足在一個不公平的競爭前提之下。
失衡的狀態終究無法持久,中國對釘住美元匯率的政策,選擇低匯率的利己貿易往來,儘管日本和德國分別在一九五○年代和一九六○年代也如出一轍,這是藉由出口帶動經濟成長的訣竅,然而卻是犧牲部分美國的成長來完成(美國承受貿易赤字、甚至財政赤字),當面臨美國的反撲而被迫調整匯率時終將招致國內經濟與金融市場大動盪。中國當權者也深知,不可能永遠侵占美國利益卻不付出代價,因此中國也必須小心翼翼的應付來自美國的反撲。二○○五年七月,為了緩解美國經濟停滯的壓力,中國開始允諾人民幣緩步的升值,最後總計人民幣升值達二三%,適時緩解了中美之間的貿易與經濟的失衡,然而,隨著時間的經過,人民幣遲未再做升值調整,期間中國亦累積龐大來自美國的貿易順差,直到美國總統川普於二○一八年三月,揭開了對中國貿易戰的序幕。
作者也針對跨大西洋金融體系的形成背景、以及目前現況作深入的剖析,這個部分在台灣發行相關著作中較少談及的,相當值得一看。此外,從二○一○年開始的歐元區危機緊接在美國房貸泡沫破滅的腳步之後,雖然美國危機始作俑者是過度擴張的銀行和房貸借款人貪婪與財務過度擴張的驅動所致,但是歐元區的危機卻是圍繞著典型的歐洲財政和國家主權問題打轉,然而,資金透過可自由流動的國際金融市場,卻又讓這些不同的風暴之間,相互牽引交織在一起。我們必須以更廣泛的國際政治背景來考量各種金融危機,才能夠更清楚的看見事件背後的邏輯、面對未來局勢發展才能掌握更正確的判斷。
第二部分 全球危機
此部分延續了第一部分的發展,從美國次級房貸泡沫破滅所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開始談起,這場危機的影響甚鉅,跨越美國國境而撼動了全世界,釀成了全球經濟集體衰退。二○○八年三月十四日,美國大型券商貝爾斯登面臨倒閉,《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夫(Martin Wolf)表示,這是「全球自由市場主義夢想死亡的一天」。隨即美國政府宣布要拯救貝爾斯登,意想不到那只算是金融危機的正式開始而已,包括美國、冰島、愛爾蘭、英國、法國、德國、荷比盧三國和瑞士,整個大西洋金融經濟圈全都加入了紓困大作戰,承諾投入的資金就超過七兆美元。然而,風暴顯然沒有被控制住且持續蔓延中,當二○○八年九月十五日創立已超過一百五十八年的美國第五大券商雷曼兄弟宣告倒閉,金融市場的信用緊縮至此如骨牌般地迅速擴散到了全世界所有金融機構。
事後來看,似乎是二○○八年十月第一周,美國政府對於雷曼倒閉所釀成金融風暴,所下的決策決定了未來的事態發展。當時,美國一致地往銀行資本重整的方向發展,然而在歐洲,德國否決美國的提議,從那時開始,危機發展成一系列的民族鬥爭,二○一○年之後再與歐元區危機的形式緊密交雜。二○○八年十月起銀行間同業拆款市場瀕臨關閉,對全世界的美元融資市場帶來龐大的壓力,而以歐洲承受的壓力最為嚴重,即使是最強大的歐元區第一大經濟體德國都無力改善這樣的資金缺口。
與此同時,以美國利益優先的聯準會掌握了最佳情勢,在沒有任何公眾諮詢下,讓自己成為世界最後的放款機構,此舉也成就日後逐步將全球金融市場交相融合為一體結構的關鍵一役:透過換匯協議,聯準會成為「全球最後貸款人」,也更加穩固美元在國際上的地位,緊密相連的全球貨幣體系至此逐漸形成。然而,加入這個換匯協議俱樂部的標準是什麼?
根據美國聯準會國際金融部(Division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所列出的標準,要接受換匯協議的央行必須符合以下三個條件:
一、具有重要的經濟和金融規模,因此有可能影響美國。
二、擁有良好「審慎的政策」,因此他們遇到的問題顯然是從美國和「其他先進經濟體」蔓延所導致的結果,所以美國的援助有其必要。
三、當地銀行面臨的其中一項問題是美元融資壓力,因此換匯協議確實會產生影響。
聯準會的各項措施終究以考量美國的利益優先,對於經濟規模太小的其他國家,採取沒有必要性援助行動;如此遭受承壓的國家在無法得到換匯協議的幫助,結果貿易或商品價值因此崩盤,這正是繫於上述的第二點條件當中所強調「審慎的政策」下,提供了政治歧視的空間,也造成了在二○○八至二○○九年嚴重受金融危機影響的國家名單上,包括俄羅斯、及前東歐共產集團的轉型經濟體全都名列名中。
在此書的這一部分,也探討了中國的崛起、以及二十國集團(G20)的形成。其中,對於全球金融體系相當關鍵的一次會議,是在二○○八年十月的G20財政部長會議,獲與會部長支持通過,全世界所有系統性的重要機構都不允許倒閉(也就是俗稱「大到不能倒」)。兩年後,於二○一一年十一月公布第一批受完整第三版巴塞爾架構規範的二十九家「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的名單,總資產合計達四十六兆美元,約占全球金融總資產的二二%。
第三部分 歐元區
此書作者身為德國最負盛名的經濟大師之一,對於歐洲的經濟、政治、以及歷史有著更深遠且透徹的觀點,因此在本書的第三部分,他深入剖析了歐元區各國之間盤根錯節的關係、以及難解的問題,並提出足夠的論點來支持他對於歐元區未來發展抱持相當悲觀地立場。書中論述,歐元區因執政者偏頗的政策,把數千萬公民帶進類似一九三○年代蕭條的深淵,而這禍端是有史以來由政府所主導釀成最嚴重的一場經濟災難。
二○○八年九月到十月初,當雷曼兄弟倒閉所引發的金融危機迅速傳遍全世界,歐洲第一時間對金融危機的反應是否認、缺乏決斷力與協調力,這是山雨欲來的前兆。二○○八年秋季在危機發生第一階段時,各國還能控制,當時間跨入二○一○年時危機已經蔓延遍及整個歐洲的金融業都深陷在泥淖中,歐洲的單一貨幣機制幾乎分崩離析。希臘、愛爾蘭、葡萄牙及西班牙陸續陷入了自一九三○年代大蕭條以來前所未見的危機中,義大利也受到牽連,法國的主權評等不保,總理被轟下台,政黨崩潰,民族主義的狂熱高漲到失控。
二○○九年夏季,銀行業的緊急危機逐漸緩解,美國在聯準會與財政部築起防火牆下,止住金融體系內嚴重壓力的衝擊。然而在歐元區,繼金融危機的慷慨解囊之後,接踵而至卻通過特別戲劇性的大翻轉形式,改採緊縮財政政策,使得希臘與愛爾蘭雙雙陷入財政困境,緊接著,葡萄牙也陷入危機,這就是二○一○年統稱為「歐債危機」的源起背景,後來歐洲第四大經濟體義大利也相繼出現財政困難,連帶衝擊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國、甚至全球,二○一一年下半年的全球股市大跌,當時全世界的投資人都明顯感受到了來自歐洲的震撼教育,無論是否有投資到歐洲,都無法躲過波及而遭受資產的減損衝擊。
隨著歐元區危機惡化,歐元區最大經濟體德國的關鍵性角色日漸鮮明,爭論也更趨白熱化,抗議民眾揮舞著海報,德國總理梅克爾的臉被畫上希特勒的鬍鬚。這反映出一般人對於德國處境根本性的誤解,當被輿論冠上帝國主義的罪名時,德國主政者們誠實地表示,他們完全沒有要控制歐洲大陸的野心,只希望歐元成員國之間建立經濟與財政紀律,唯有得到所有成員國同意,德國才會採取行動進一步整合歐洲。梅克爾認為,基於全球競爭力考量,必須嚴格控制政府支出與債務,然而此一樽節派立場與歐元區其他某些政治人物的反樽節立場,產生了極大的對立衝突,也使得民粹主義興起、歐洲持續自缚於不安定的政局中。
第四部分 餘震
經歷過二○○八年金融海嘯後的全球金融政策大洗牌、以及持續演進的歐洲債務危機,時序流轉進入2019年全球經濟並沒有顯著地走出之前衰退的陰霾。即便經濟數據看起來最為強勁的美國,在二○○九年至二○一三年之間實質GDP明顯跟不上該有的潛在GDP成長,而產官學界不同立場的人對此有著截然不同的觀點,我們應該要遵循哪一派的分析、做為決策的參考呢?作者認為,在掌握二○○九年以後的消費與投資崩盤、失業率激增,以及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選擇動態,或許需要凱因斯經濟學派的論點;但需深度分析全球化經濟體系所引爆的金融危機時,則必須超越凱因斯的總體經濟學,以及那熟悉的國家經濟統計機制。
個人相當同意作者提到新一代「總體金融學」最重要的思想家申鉉松(Hyun Song Shin)所說的:「我們需要分析的全球經濟並非以『島嶼模型』為條件,分析各國間的國際經濟互動,而是要透過企業資產負債表的『連鎖矩陣』來分析銀行對銀行的資產負債表。」
全球有將近三十家大到不能倒的「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如果再加上各國國內足以影響該國金融系統穩定的最主要銀行,全球或許有一百家大型金融機構同時必須納入「總體審慎監理」的決策評估範圍內,這也意味著,當今的全球金融市場已經被這些大型金融機構的連鎖關係環環相扣綁在一起、牽一髮而動全身。這就是我們想宏觀地判斷未來新一波金融危機發展時,最好的分析起點,也是身為一位全球投資者,最需要去留意的關鍵點。
我認為,若把全球主要國家的央行合起來視為全球經濟的心臟,當我們要衡量身體健康狀態就需要量測血壓的變化,檢視這些大型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健康度就是血壓;我們都知道如果心臟停止跳動會導致死亡,但在心臟停止跳動前,最好的指標就是血壓。
最後,我想以作者所寫的這一段話做為此篇導讀的結尾:「危機事實上並沒有結束。我們面對的不是重複發生的危機,而是危機的突變與轉移。」這同時也是給國際金融市場投資者一個必須正視的警訊。
願善良、紀律、智慧與你我同在!
❤️《崩盤:金融海嘯十年後,從經濟危機到後真相政治的不穩定世界》(Crashed: How a Decade of Financial Crises Changed the World。作者:亞當‧圖澤,中譯版八旗文化出版,2019/9/27博客來可預購,當天也是博客來會員日。)
❤️ 2019/9/27(五)19:00之前對此貼文按讚、分享者,將抽出3位獲贈此一新書喔!
❤️若為博客來會員,建議透過Jaff Liao以下文章說明的連結來購書,舉手之勞為弱勢團體做公益!
https://vocus.cc/@jaffbuda/5cd4103bfd89780001dfca43
央行資產負債表貨銀 在 安納金 國際洞察 Facebook 八卦
2018.1.2 如何觀察資金的潮汐:全球央行才是市場最大主力(殺手級文章)
在本書的2.2.7「行情=資金+心理」已經有談到「資金的潮汐」:指的是流入股市的資金潮汐,究竟是漲潮(流入股市的錢變多)?還是退潮(流出股市的錢變多)?
最容易判斷的標準就是股市的月均量、以及央行的貨幣政策(貨幣供給總量)。
若以全世界的角度來看,在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後,美國聯準會不僅將利率從5.25%降到零利率、更是率先推出了量化寬鬆政策(QE),歐洲以及日本後來也陸續跟進。這是促使全球股市從2009年3月開始V型反轉、大漲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而且這個由全球主要央行聯手寬鬆所釋放出來的資金潮汐,截至2017年底為止都還沒有看到退潮的跡象。
除了【圖2-16】可以看出全球三大央行(美歐日)的資產負債表及未來動向之外,其他還可以留意的主要央行包括了中國、英國、瑞士的央行。中國的央行(中國人民銀行)在2017年9月30日宣布,在有條件下的「定向降準」寬鬆貨幣政策,並從2018年起實施。清楚明示,中國央行仍在持續寬鬆貨幣政策當中,而且既然才剛剛要大放資金活水到市場上,那麼就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突然政策急轉彎說要收緊資金。此外,中國大媽在2016年至2017年炒房的資金,在中國官方的層層嚴格收緊之後,已經在2017年下半年出現炒作的資金開始從房市流出,倘若未來有一部分流入股市,將是一大挹注資金浪潮。因此,對於中國股市並不太需要擔心短期間內會有資金退潮的問題。
英國央行金融政策上較緊跟隨歐洲央行的步調,只是由於歐洲央行所要考量的歐元區國家太多、決策考量複雜許多,英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就相對容易進行,幾乎只要以英國的通膨以及景氣狀況就可以自行決定是否升息,也因此,英國成為了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至今,僅次於美國之後的第二個率先升息的大型成熟經濟體。英國央行(BoE)在2017年11月2日宣布調升基準利率1碼,從0.25%升到0.5%,以緩和物價上漲帶給英國家庭的壓力。這是英國央行十年來首次升息,之前的最後一次升息動作已經是2007年7月的事情... (未完待續)
以上摘自未出版新書《高手的養成2-實戰贏家》第三章「潮汐、波浪、漣漪」
想看更多的請留言+1,歡迎分享~ 💕💕💕
央行資產負債表貨銀 在 楊世光在金錢爆 Youtube 的評價
付費看金錢爆完整版,請上仟和亿官方或點以下連結。
http://qhy.cp59.ott.cibntv.net/web/#/teacherPersonal?id=20
完整版亦可透過購買學習終端機(機頂盒)與在微信【掌握財金】公眾號付費觀看。
機頂盒相關訊息請洽仟和亿官方
http://qhy.cp59.ott.cibntv.net/
海外付費即時看完整版機制即將出爐,敬請期待。
每晚八點,楊世光的『金錢爆』在仟和亿官方準時上架。
http://qhy.cp59.ott.cibntv.net/web/#/teacherPersonal?id=20
敬请訂閱關注。謝謝。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eNvR9IyWFJk/hqdefault.jpg)
央行資產負債表貨銀 在 hketvideo Youtube 的評價
【經濟日報】更多分析請訂閱hket.com,現提供14天免費試用 http://www.hket.com/ietyoutube
相關文章(精華版):http://invest.hket.com/article/708827
重點速睇
00:00 - 01:24:中國經濟長遠增長4%至5%
00:46 - 01:42:中國製造業長遠仍具競爭力 料服務業有增長
03:14 - 03:50:不認同美國聯儲局近年政策 相信格蘭斯班私下也不認同
05:00 - 05:16:若保守派投資者虧損2至3成 聯儲局才有機會推QE4
05:42 - 05:55:今晨不加息 「聯儲局終於做對一次」
06:06 - 06:20:美國經濟持續疲弱 就業情況並非如數據般理想
06:21 - 06:55:美國勞動市場參與率及職位質素下降
07:58 - 08:47:瑞士丹麥等小國 政府運作更佳
08:48 - 09:09:美國應縮減政府(小政府)及簡化條例 以換取穩定經濟增長
09:11 - 09:36:支持美國加息 惟其他央行要配合
10:35 - 11:06:中國官方經濟增長數據「非常不可信」 內地目前增長僅1%至4%
11:10 - 11:41:中國長遠經濟增長料達4%至5% 惟短期經濟情況堪憂
12:36 - 13:14:企業盈利與經濟增長同步 料內地企業長遠盈利年增長至少4%
13:15 - 13:26:對香港樓市悲觀 估計有機會下跌3至4成
13:27 - 13:37:地產股股價對每股資產淨值(NAV)已折讓3至4成 料未來跌幅低於樓價
13:46 - 14:01:投資亞洲市場 料長遠(未來10年)回報較歐美股市高
14:56 - 15:20:美國7年零息期為史上最長 這時期相信難完滿結束
15:28 - 16:25:美國從來不應該推行零息政策 正如當年不應搞科技及房貸泡沫
16:35 - 17:30:寬鬆引致政府擴張(大政府)、信貸增長過度、提前消費等問題
18:20 - 18:45:日本經驗證明量寬無助經濟 僅能刺激股市
19:15 - 20:37:寬鬆貨幣政策只利好少數股票投資者 卻令大部分人因資產價格上升而受害
20:41 - 21:48:料港樓市將緩步下跌 惟港元與美元掛鈎令跌幅較其他地區低
21:54 - 22:16:如人民幣進一步下跌及中港經濟差 港元與美元便有脫鈎壓力
22:20 - 22:54:港元長遠沒有存在價值 因投資者會優先考慮使用美元或人民幣
23:25 - 25:18:不看好環球貨幣走勢 聯儲局資產負債表驟脹令人憂慮
25:20 - 25:25:惟美元現時前景仍較其他貨幣好
26:26 - 26:35:相信終有QE4 建議持有黃金、銀、白金
27:30 - 28:55:人行應更審慎監控信貸增長、理財產品及影子銀行
29:05 - 29:48:人民幣兌美元過去5年已大幅升值3至4成 料未來會下跌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oXTGucrlsc/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