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教,性就不存在了】
.
最近真的好忙,都沒有認真更新。記得以前更新的很勤,總希望多對這個世界多說一些話(其實很多都是批評),來讓自己博得更多版面,能有更多人看見。
.
不過,在剛過十萬粉絲的時候,我自己對自己許了一個願,那就是就算我都是講幹話,即便沒人看,我也不要用仇恨和意識形態來博取版面。因為我發現,原來我一介肥宅是有影響力的。
.
不過看來又要破戒了,因為最近我常看到很多人在群組裡轉發一些文章和圖片,很多的論點令我瞠目結舌,例如新的性教育要把孩子教成同志,要讓他們探索情慾,每一個都會成為色情狂。
.
我必須說,如果真的教一教就會變成同性戀,那麼同理可證,你們應該可以把同性戀交成異性戀才對啊,但為什麼反而越來越多的同志朋友勇敢出櫃?
.
我想是因為我們終於發現同性戀不是異類,不是疾病,更不是什麼缺陷,他們就跟我們一樣都是人,只是他們的性向和我們不同罷了。
.
而你問我,加入同志教育後有什麼差,我想回頭問你,如果沒有教育,孩子就不知道同性戀了嗎?
.
(先說,有些論點是我的偏見,我想分享我真實的成長經歷,如果有冒犯,還請同志朋友包涵)
.
我應該還不到國中的時候,我就知道同性戀了。但同性戀對我來說是什麼呢?其實是罵人的一句話。當兩個男生感情很好的時候,我會對他們說:『你們在搞什麼GAY啊?』
.
我甚至常常覺得,班上很多娘娘腔後來都變成同性戀了,這些人果然都很GAY。但其實這些人根本不是變成了同性戀,而是他們本來就是同性戀,只是當時我們都不知道該怎麼表達。
.
而有許多喜歡同性的人,都會默默被排擠,被當成異類。於是很多人都把這個傾向埋藏在心裡,如果你有認識一些曾經壓抑過的同志朋友,他們心中有很多的無奈,憤恨,壓抑,只是因為他們很害怕當自己出櫃了,會被怎麼看待。
.
你想一下,你連要不要跟對方告白都可以憋死自己了,而他們連告白都不行,甚至得把這些憋屈往心裡放,那得多壓抑啊?
.
而看到更扯的,是說性教育會教多種性交方式,還會讓孩子探索情慾。但我再問個問題,你身邊的朋友,從幾歲開始看A片?
.
因為實在太久遠,我記得我的個人經驗是二年級左右,印像是在中年級之前。我記得當實在我爸媽的房間看到,然後我就認真看完,覺得好想尿尿。但我媽回家後,卻被毒打一頓,還被講是變態,還有很多形容詞我忘了,我只知道以後要偷偷看這個。
.
你想想,性教育的內容是有經過教育部審查的,雖然我是沒有很相信教育部XD。但如果要你選,你比較願意交給學校,還是A片?
.
而除了A片,我覺得更可怕的是無知的嘗試。很多小男孩小女孩都以為是在玩,直到真的出事了,家長暴跳如雷,兩邊被罵慘,然後彼此留下陰影。
.
當孩子連這是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我們到底是憑什麼去罵孩子,甚至說他們丟臉,或其他你想得到的詞來辱罵。這根本不是他們的錯,而是大人們總用一種鴕鳥心態,或讓性成為一種恐懼。但孩子早就都知道了,只有大人們還傻傻覺得一切都不存在。
.
更不要提現在孩子比我們更早接觸網路,不要說搜尋了,如果他看Youtuber剛好講到某個點,他去google,從此之後發現了不同世界,你該怎麼辦?
.
我想我的立場也表態的很清楚了,但我不想告訴你公投怎麼投,因為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我只能說性教育並不是要讓孩子從小就開始做愛,學會各種性姿勢,甚至養成同志。
.
性教育我覺得最大的重點是讓孩子知道那是什麼,做了有什麼後果,當別人侵犯你界限時要離開,要保護自己。有好奇的部分可以跟父母還有老師聊,不要找同學嘗試。也尊重每個人不同的性傾向,就算我們愛的人不同,但那並不代表我們可以用對方的傾向攻擊對方。
.
而為什麼要知道這些,我想是因為選擇。我猜每一個人都知道不能闖紅燈,要過斑馬線等等的法規。就像即便我知道開車不能看手機,但我之前也曾經看了導航被勸導。
.
但即便這樣,這是建立在我知道後果後的選擇,而不是什麼都不知道的好奇與嘗試。與其讓孩子從各種管道偷偷摸摸的學,不如我們陪著他們一起長大吧。
.
雖然打了憤怒的一篇,還是要來推個這禮拜的書,如果對於教育這件事情有興趣,最近我在看《智識份子》,才發現原來很多所謂的教育觀和世界觀,都只是一個非常片面而且可怕的機器。
.
就如同那些不求證就轉發的假消息,或是這本書說的『高中只是把人分類的大型機器』,不斷思考後,我想你會對於教育這件事情有更多的啟發。
.
一樣如果你用kobo買電子書,忘形有幫你申請福利
.
書名:智識份子:換新你的概念直覺,做個複雜的現代人
購書連結:http://bit.ly/2Oxl9yN
輸入折扣碼「 KOBOINTS」享「105元」購書
代碼有限期限:11/15~11/22
.
#忘形流簡報
#孩子的教育不能等
#但其實大人的教育才不能等
#以為不講就看不見
#但孩子早就在看A片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神靈臺灣‧第一本親近神明的小百科」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林金郎 (Frank Lin) 內容簡介: 日子在過,神明要認識! 歷時5年企劃、撰文、編輯, 跌破眼鏡神明冷八卦、古今中外超亮點神明圖像, 還給你用得到的拜拜小知識! →1670年荷蘭人繪作的媽祖廟混搭希...
太陰娘娘怎麼拜 在 Facebook 八卦
心情灰暗的典型新北市陰鬱週日午後,
在MOD看了金馬獎影評們激賞的《無聲》,
期待如韓劇般被精湛演技揪心或情緒操控,結果全程眼神死。
很久沒看到如此討人厭的電影了,
劇本討人厭,剪接也討人厭,
所有角色都無法讓人喜歡或產生同理心。
楊貴媚矯枉過正的捲舌國語讓我覺得很假,
金玄彬的臉部表情好像比較適合演鬼片或殭屍片,
而劉冠廷如果再繼續用同一種髮型和臉出現在下一部台灣電影裡,
就要變成中午便當裡的三色豆,或者下一個讓我們很膩的盧廣仲。
厭世的人還是不要在台灣電影裡尋找周末的救贖比較好。
因為我們的理想人生永遠都在他方,不在新北市。
★
最近偶爾和年輕一輩的朋友相處(大約小我十歲左右),
聊天聊到一半突然被對方用手機鏡頭緩緩地滑過,
感覺在拍攝甚麼主題不明的短片,明明沒什麼好錄的。
「你剛才是在拍限時動態嗎?」我有點驚訝也有點不爽。
「是啊。」雙手還不停地打字。
我心想:馬的,要拍我的臉可以先經過林北同意嗎?
「你弄這些限動真的有人看嗎?」我希望他讀出我的潛台詞。
「有啊,我朋友會看。」可惡,他沒讀出來。
我想我不耐煩的原因追根究柢都是因為他叫我大哥。
雖然已經是可以被叫大哥的年齡了,但不想被看起來跟我一樣老的人叫大哥。
我們的人生已經夠瑣碎了,限時動態讓我們的人生更三千倍瑣碎,徹底無意義化。
★
比限時動態更受不了,
我發現最近有一個趨勢是上台致詞或講得獎感言,必須一直看著手機上的小抄。
如果小抄是便條紙,我完全可以理解。
現代人手邊只有手機沒有紙筆可以寫,我也完全可以理解。
但一邊看手機,一邊對著台下觀眾講話,再也沒有比這更沒禮貌的事情。
也許三五年後,看著手機對著觀眾講話即將變成一種令人厭煩的日常,但我就是無法接受。
最近有一個很紅的樂團,號稱宜蘭出身,讓我有親切感。
我看了他們的MV,想知道他們的歌到底有多好聽。
發現女主唱一直看著手機銀幕上歌詞唱歌,簡直快瘋了。
如果連短短一首歌的歌詞都背不起來,真的可以不用唱了,
而且這樣的行為一點也不潮。
★
2020年開始,台灣正式進入人口負成長時代。
商業週刊開始在靠北,說邁向高齡化社會的台灣如何又如何,
說將來大家老了沒人幫你換尿布,以後每個人到80歲還要繼續打工。
此時我腦中浮現我白髮穿著便利商店制服,問你要不要印發票的臭臉。
但那時候便利商店還會有真人在打工嗎?
台灣本來就不需要這麼多人口,也不需要那麼多建商蓋那麼多房子。
大家早點認清這個事實不是很好嗎?
每個人時間到了就自動消失就好,不要想著要被扶養或被祭拜甚至被誰記得。
政府也不要再花我們單身人的納稅錢鼓勵生育了。
生一堆小孩不知道怎麼育兒,
只能在公共場所用 YouTube 轉移他們注意力,
害我們無辜的路人們在捷運要被迫聽一些兒歌和卡通。
真的還不如大家跟肥宅們一起單身最節能減碳。
★
雖然我跟大家一樣,
從幼稚園就開始就在學校學中文/ 國語/ mandarin,
但這幾年來我突然發現我對這語言其實沒什麼感情,
感覺只是房客借住房東的家裡,總有一天要還給別人。
這語言不屬於我。台語才是直達我心裡的語言。
我希望台語的美好可以一直傳承下去,
但它的博大精深連我自己聽了一輩子都無法掌握。
有時看公視台語台都覺得為什麼比法語動詞變化還要難。
如果二十年後我們這一輩成為台語流利的最後一輩,
感覺連我這種三腳貓都可以變成人間國寶。
因為文英阿姨那種連罵人都好聽的人間角色已經不會再出現了。
★
那天逛書店以為哪個小鮮肉出書了,結果近看發現是江啟臣的傳記。
但是江啟臣長這樣嗎?
翻了一下根本是1995年左右的照片,根本詐騙集團。
就連交友軟體要騙人上鉤也會放個三年前左右的照片適可而止就好。
江啟臣文筆有這麼好嗎?看了作者才知道不是他自己寫的。
我知道很多政治人物或藝人出書背後都有寫手。
話說娘娘最近也出書了,作者寫他自己,但撰文又寫著別人的名字,
所以到底是誰寫的啦幹。
★
所以有時候,逛完書店會對出書這件事有一點點反感。
這世界上太多沒有意義的書一直在出版。
乾脆都不要出,不要給任何人帶來困擾或反感最好。
我是全世界最奢侈的人。
手邊有兩家出版社給的合約,還有四家還沒談過。
可能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和台中第二條捷運都蓋好了,
不良少年最後還是沒出書。
如果結局不幸是這樣的話,
請各位將我遺忘在海邊吧,我祝福你們幸福健康。
太陰娘娘怎麼拜 在 維克牌牛雜湯 Facebook 八卦
我從小就被說是個娘娘腔的孩子,可因為這個特質,我有很多跟同儕不同的表演機會,同時在出櫃這條路上最苦澀的時刻,對我造成傷害,夜深人靜的時候,我還是會思考,我到底娘不娘。
這個禮拜因為新書發表會擔任主持人的關係,重播看了自己的表現,第一個想法就是天啊我怎麼這麼娘,不管是我豐富的肢體動作(一個眼花撩亂的程度)還是我誇張地擠眉弄眼,自己看了覺得好不舒服。
我明白做為一個小同志跟女性主義的支持者,畏懼自己娘這件事不太不政治不正確,可是我依舊為這件事感到焦慮,不僅是我自己接不接受而已,我更擔心別人會怎麼看我,又將會怎麼夠過娘這件事評價我。就好像在交友軟體上總會有人問你娘不娘,好像娘就可以評斷一個人值不值得交往一樣。
可是,不應該是這樣的。我在寫完論文之後有個很深刻的反省,我必須學會從人身上看到更多有趣的特質,或許在別人眼中「那很娘」,更重要的事,那是一個人的「一部份」,例如一個朋友在被取笑時會歪頭翻白眼,或者一個朋友很高興見到你時,會把腋下夾緊對著你揮手,正是因為這些特質才顯得他們可愛,而不是一個「娘」字就打死。現在,我更覺得這個功課不僅是要自己學會,也應該告訴身邊的人去改變,不要再用這種陰陽兩極或固有性別標準去套在別人身上,很偷懶(大多時候也很傷人)。這不管是不是同志都一樣。
太陰娘娘怎麼拜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神靈臺灣‧第一本親近神明的小百科」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林金郎 (Frank Lin)
內容簡介:
日子在過,神明要認識!
歷時5年企劃、撰文、編輯,
跌破眼鏡神明冷八卦、古今中外超亮點神明圖像,
還給你用得到的拜拜小知識!
→1670年荷蘭人繪作的媽祖廟混搭希臘風格!
→玉皇上帝穿龍袍、戴帝冠,卻莫名其妙地像臣子那樣手拿奏牌?
→原來叫「媽祖娘娘」是叫錯了……
→日人小林松儒所繪的水墨臺北龍山寺超寫意……
→明朝時玄天上帝神像竟然撞臉明成祖永樂帝!!!
→女人是否真的不能看城隍爺出巡?
→三官大帝在臺灣的信仰集中處是在「客家地區」哦……
→陰冥事業者想「拜財神」可以找白無常──七爺謝將軍!!!
→日據時期臺灣人拿觀音當擋箭牌,偷偷拜祖先……
→要見臺灣最大神農像,那就到竹南五穀宮吧!
媽祖遶境是世界三大宗教盛事;選舉一到,政治人物就愛拜拜求當選;過年搶頭香求吉利,擠破頭也甘願;每逢考季到,父母免不了帶孩子求拜文昌帝君;電音三太子、陣頭表演不再只是地方特色,早就登上國際的舞臺……不論你信不信神明,這些就算沒拜過也至少一定聽過、看過的神尊,早已是臺灣歷史、文化、生活不可分割的一環。
臺灣人敬神、信神,不只民族文化使然,背後更有濃厚的歷史情感,開墾臺灣的艱辛、疾病災難的克服、豐收成功的喜悅……這些,神明都一一見證,與百姓相伴走過。因此,在臺灣,神明是精神的依託、是社區的象徵、是百姓的解惑者和教化者,還給了我們平安、療癒、幸福、成功的希望。身為臺灣人,怎麼可以不好好認識一下神明呢?
作者簡介:林金郎
歷任臺灣文學創作者協會理事長、經濟部榮譽指導員、《好命大百科》封面四大名師之一,曾任聯合報、自由電子報、世新大學臺灣立報……等專欄作家,曾獲中央日報文學獎、臺灣文學獎、宗教文學獎、洪醒夫小說獎等,出版有《神靈臺灣•第一本親近神明的小百科》、《找神!拜對正廟有緣神》、《學易經,沒有那麼難》、《渡僧》等著作三十餘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