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要一邊開箱兒童牙刷,
一邊講一下養小孩的事情。
主要是因為養小孩有非常多概念跟實務上的挑戰,
想說混合在一起討論是蠻有趣的。
1.
最近在看一本書,叫做讓天賦自由,
作者是肯.羅賓森爵士,
很可惜的他在2020年過世了。
事實上這本書已經紅了很久,
我直到現在才有機會打開來看,
光是看了開頭,就很有收穫,
我終於明白那些關於學校教育,
在我心裡一直卡著說不出來的話,
這位作者是怎麼樣子用有條有理的方法說了出來。
“你如果問一年級的學生,
誰覺得自己有創意,
他們全部會舉起手來,
而同樣的問題如果問的是大學高年級生,
則多半的人都不會舉手。”
“許多我見過最聰明,最富有創造力的人,
在學校表現不見得優異,
他們不知道自己真正能做的事,
也不瞭解真正的自我,
直到他們脫離學校,
從所受的教育中「恢復原狀」......”
#才從教育大門走出來的我們 #是不是心有戚戚焉
2.
關於兒童教育,
其難度與繁雜程度基本上說也說不完,
但如果要我回想這五年多來,
有什麼事情是實務上新手父母應該要注意的,
(或者說如果時光倒流我會更努力的)
我會說是副食品跟牙齒。
羅比很晚才開始吃副食品,
這件事我也沒有太在意,
不過這似乎影響到他的咀嚼能力,
導致羅比到現在,
吃東西老是像個老人一樣嚼半天,
一天到晚都很怕噎到,
他自己都會跟我說:
“媽媽,在學校我吃飯是最慢的!”
我擔心地問:
"那怎麼辦才好?老師是不是都要等你?"
總裁還慢條斯理用曉以大義的表情回答:
"慢慢吃擠較好,
噎到對你對我對大家,都不好!!!"
#總裁任何事都要講道理
3.
接著講講刷牙這件事,
上回讓彼得開箱音波牙刷時,
就已經有人留言問說這隻有沒有兒童版本,
所以今天就讓羅比來試試看飛利浦的兒童版。
我說啊,小孩應該就是天生不喜歡刷牙的。
第一是要他每天反覆做一樣的事情,
實在不是孩子的本性,
更何況刷牙這件事一旦做完就不可以吃點心,
而且還離睡覺時間更近一點,
說真的刷牙怎麼會受歡迎呢?
#如果你的孩子熱愛刷牙請留言告訴我
#怎麼辦到的
4.
再來就是保護牙齒這件事,
2021的第一個月我都在跟我的牙齒奮戰,
每天看著另一半的閃亮亮牙齒在我面前閃耀,
我也知道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
羅比在爸爸的要求下,
每天都必須好好(但表情相當無奈)地刷牙,
並且遵照指示數數,跟按照彼得的規定來做。
偏偏羅比又遺傳到我,
對於牙齒保健這件事情沒什麼興趣,
我是一個很心軟的人,
通常羅比不想要做的事情,
我都不會勉強他,
但因為我曾經在牙齒上面受創甚深,
所以再怎麼心軟,
當爸爸要求他徹底刷牙的時候,
我就會完全尊重彼得。
#尊重丈夫不是基本的美德嗎
5.
這款音波牙刷開箱心得,
我只想說一個重點--
那就是這款牙刷,
1)有效地引導小孩用正確的刷牙方式,
2)並有方法地延長了小孩的刷牙時間。
光是做到這樣,我已覺得相當感謝。
以前我們上學,
都有牙醫師還是保健室的阿姨來教怎麼刷牙對嗎?
但這個方法可能沒有太大作用,
因為刷牙是一個習慣問題,
光是依靠一次的教學,是很難實踐的。
這款兒童音波牙刷用藍芽連接了一個APP,
裡面有一個紫色毛毛的卡通人物叫做牙寶,
他會在小朋友刷牙的時候,
同時張開自己的嘴巴,
引導小孩刷牙的部位跟手法,
也會跟彼得一樣計時數數,
最後成功刷牙完成,
牙寶就會得到禮物,快樂地跳舞。
(而且它得到的如果是牛奶或蛋糕還不能馬上吃,
牙寶會說刷完牙我不能吃,明天再吃)
一開始我只讓羅比用音波牙刷,
他興趣缺缺,
直到我連接了那個APP,
總裁居然在同一天,
自己要求超認真刷了兩次牙,
只為了看牙寶甜蜜的笑容。
看著五歲幼兒痴痴地跟牙寶互動,
數年來在幼童刷牙教育中苦苦掙扎的彼得,
在一旁露出了感恩的表情。
#巧虎教了羅比上廁所
#牙寶教了正確刷牙法
#卡通人物有你真好
5.
回到"讓天賦自由"這本書,
作者提出以下問題:
"你是否用自己的人生,實現別人的夢想?"
"你是否受限於社會制約,妥協地活著?"
"你是否以自己的期望,限制了孩子的道路?"
雖然這本書我還沒有看完,
但教改年年在說,
或許需要改變的,
是家長對孩子的期望,
到底是我們這些大人,
紛紛將孩子放進戰場去競賽,
並且暗暗希望他能順利贏下來,
我們真的希望孩子幸福快樂嗎?
這個題目我也要時時提醒自己。
我多麼不希望教育體制變成一個香腸工廠,
以做出一條一條的臘腸為樂,
我總覺得這樣的標準太低了。
當這個世界上發明了自動導航的電動車,
還有智慧型手機,
關於教育體系和家長的心,
也要有更大的壓力去進步才好。
一個孩子或者是一個初來乍到這個世界的人,
能夠把自己的看家本領,
在有限的生命裡發揮出來,
就已經是很美好的事情,
而身為一個家長,
或者身為一個照顧新來的人的老一點的人類,
以及所謂的教育學校系統體制,
只要能做到"成人之美",
盡力去成就一個人的美好,
讓他對自己有所認識,
而且有自信把喜歡的事情表現在人生裡,
我覺得在教育上就已經做到50%。
剩下的50%,是讓孩子知道怎麼好好照顧自己。
#結論就是讓天賦自由可以
#但是讓你的牙齒自由再等18年吧
#來自媽媽的沉痛體會
#牙齒要先健康才有自由啊
PS.
飛利浦兒童音波震動牙刷特點說明:
這是一款專為兒童設計的牙刷,
有為孩童設計的握把,方便孩子拿握,
並且搭載音波震動技術,提供兩段式震動,
有不同年齡適合的強度,
音波牙刷能夠有效深入齒縫與牙齦線,
比手動清除高達75%牙菌斑,
帶來微洗牙的潔淨效果,
有效預防齒間蛀牙。
另外提供互動藍芽連線APP,
讓孩子一邊練習刷牙一邊遊戲,
為小朋友奠定良好的刷牙習慣,
也替媽媽下次帶孩子看牙時建立一點自信心(XD)。
#有人跟我一樣嗎
#每次帶小孩去看牙都跟小偷看到警察的感覺一樣
後記:
1)
今天是貝齒哥彼得的生日,
他想要特別謝謝飛利浦送他一個會自己刷牙的小孩,
另外他仍然想要建議APP裡的牙寶要刷一下舌頭,
此事彼得一直在我耳邊碎念:
牙寶沒有刷舌頭!!牙寶沒有刷舌頭!!
2)
我跟彼得說我在看一本很棒的書,
叫做"讓天賦自由",
彼得疑惑的問:
天父他有不自由嗎?
我以為神仙都超自由!!!
關於此款飛利浦兒童音波牙刷:
如果有興趣的朋友,
從3/8起到3/18止,
在好市多有超值特惠喔,
原本單組$1,999,
現在還有旅行收納盒(出門旅遊也要帶牙刷去),
再加送1根刷頭,
特惠期間折價300,
只要1,699就可以入手。
如果不想出門,
這裡也可以買得到喔:https://bit.ly/3aDTwT8
另外這次當然有抽獎,請看留言吧~
天父的信app 在 小n拼豆手創館 Facebook 八卦
一個癌末一個僅剩唯一右手的女兒⋯
7/26 今天晚間 19:00-20:30
在頻道:飛碟北宜產業電台 FM89.9
-節目:下班蘭陽有約
訪談主題: 愛你,讓我變得更勇敢
但我不能死,因為我死了我的女兒怎麼辦?
我不是應該要健健康康的照顧女兒嗎?為什麼卻被醫生宣判我只剩下兩年的生命,我絕對不能死因為我的女兒需要我⋯
這是媽媽癌症後最常說的一句話了,這卻也成為媽媽堅持下去的原因吧
在媽媽癌症後總是一個人獨自開車去醫院化療,一個人住院,又一個人開車回家,甚至有時候剛療程結束就開著車子帶我去擺攤賺錢
媽媽的癌症是乳癌+淋巴感染+骨頭轉移,更是三陰性是沒有標靶藥物治療的,醫生直接是打最強的化療藥,那段期間媽媽的體抗力很差,但他不能享受太多的休息因為我們需要去賺錢,常常因為白血球掉到剩幾百而住院,住院變得是家常便飯的事情了⋯
療程結束後馬上再度復發兩年化療19次電療65次⋯
媽媽曾經告訴我一句話:如果媽媽走了,至少你認識了天父,我就可以安心的走
一個眼看著自己的生命正在倒數的人,那樣心中是多麼的恐懼害怕,為什麼心中的害怕沒有讓他停下腳步?反而讓他每天都打扮的很漂亮去醫院電療又關心病患,告訴癌友癌症不一定會死
一般人不可能會做到超越理智的堅強,可是他做到了
他再次抗癌出奇順利,最後竟把癌魔打敗了,以醫學角度而言,可說是痊癒了(腫瘤內科主治醫生這麼說)
感謝耶穌完全醫治了癌末即將要死的媽媽
我深信著每個人都需要一份勇敢,若失去了勇敢或許人生就放棄了,然而又該從哪裡得到勇敢、勇氣呢?
收聽方式:宜蘭地區的朋友可以直接透過收音機、或飛碟聯播網APP收聽,其他地區的朋友可以透過網路「HiNet hichannel」收聽喔
讓我們勇敢面對未來
天父的信app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觀念變了,身體也會跟著改變。
真正的療癒,必須從自我療癒做起;
我們既是療癒者,也是被療癒者。
人類正要進入某種黃金時代,人人都可以利用自身擁有的幾項最平凡也最強大的工具,如生活經驗、簡樸的生活、提高健康意識,來促進健康與療癒。
取自《自體的療癒》
……………………………………………………………..
各位朋友,晚安:
身心之間有密切的關係,我想,常在版面上互動的朋友,大致上都能理解。譬如,月事來的時候,情緒波動比較大;生活有重大打擊的時候,比較容易生病,體力也會受影響。
從最簡單的層次來說,我常提醒朋友們要照顧好自己,最基本的,就是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多運動。這些觀念放在心裡,自然身心都比較穩定。
一個常憂鬱的朋友,除了身體健康的照顧,以及視狀況尋求醫療協助之外,還會提醒睡前三感恩,有空找好朋友聊聊。對我來說,身心是一個整體,養生養心可以一起進行。
當孩子感覺被愛,身心相對健康,在這本書可以找到相關的佐證。而能給出愛的人,本身也能受益。
所以修身養性,不只是能讓關係和諧,對身體也有幫助。接下來幾天,會針對這個主題,分享一些實徵性的研究,希望提升版面上的朋友,對於身心靈成長的信心。
祝願您,能回到根本的行住坐臥,在簡樸的生活中,滋養自己的身心!
.
在這篇文章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此文章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文章下方留言。
……………………………………………………………..
療癒之謎
【文/ 狄帕克・喬布拉(Deepak Chopra)、魯道夫・譚茲(Rudolph E. Tanzi)】
「自我」聽起來像是某種心理層面的東西,雖然我們擁有它,卻看不到也摸不著它,而且好像和身體毫無瓜葛。一般以為,卵巢囊腫或高血壓之類的疾病,病因一定都來自身體,而不是自我,但真的是這樣嗎?一個人現在如何看待身體,會對他未來的身體健康造成深遠的影響。我們來做一個想像實驗,假設今天有兩個陌生人不請自來,還提出了奇怪的提議。
第一個陌生人提議:「我是個醫生,正在深入鑽研老化這個主題。研發出能改變老化基因的藥物,是我這輩子最重要的使命。我想我已經找到了藥物的配方,成功率應該很高,只不過需要受試者來幫忙測試。」
他掏出一瓶藍色的小藥丸,接著說:「這項藥物實驗從今天開始,誠摯邀請你自願加入。這是一項雙盲測試。藥丸一天服用兩次,共服用六個月。參與實驗的受試者有一半會拿到假藥,也就是『安慰劑』。這項實驗要是成功,就能破解老化的基因密碼,逆轉老化過程,令一切大大改觀。所以,我們為什麼要消極地認定老化是無法避免的宿命呢?」
過程中,這個陌生人的情緒很激動,而且也感染到你了,但就在這個時候,第二個陌生人出現了,她臉上掛著淡淡的笑容。
你以為她是同一項藥物實驗的團隊成員,但第二個陌生人搖搖頭:「不,我跟他不是同一夥的,雖然我來這裡也是想告訴你如何抗老回春,但我要介紹的方式不需要任何藥物或安慰劑,只要照我們的方式去做,大約五天,你就會開始返老還童;一個星期後,你甚至能體驗到許多改變及好處。我們的實驗所需時間不多,效果卻非常卓著。」說到這,她指著第一個陌生人說:「他們在研發的藥物可能有嚴重的副作用,而且就算實驗結果證實有效,還需要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才能發行上市,整個過程需要花好幾億甚至好幾十億美元,而且費時數年才能完成。」說完,她臉上再次露出淺笑。「當然,決定權在你自己手上。」
如果是你,會如何選擇?上面說的雖然是假設的情境,但確實能反映真實的現狀。這些年來,各藥廠一直致力於研發抗老化藥物,而近幾年最夯的趨勢就是透過改變DNA去達成這個目標。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人體會衰老是必經的自然過程,借用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艾倫.蘭格教授(Ellen Langer)的話來說,就是「通往失能的單向道」;但抗老化醫學要是有突破性的進展,這個情況將大幅改觀。蘭格教授有點像上面那第二個陌生人,這些年來她用自己的方式做過幾項實驗,結果令人嘖嘖稱奇。實驗裡,她沒有使用任何藥物,卻成功逆轉了老化徵兆,甚至延長壽命。而且,她用的方法完全跳過了身體,直接從心理層面著手。
蘭格教授最著名的實驗是這樣做的。一九八一年,她招募了八名七十多歲、健康良好,但已出現老化徵兆的男性受試者。她將他們集體送入位在新罕布夏州的實驗地點(原為修道院)。一進去,這群「老人」就聽到派瑞.寇摩(Perry Como)柔和的歌聲在耳邊迴盪,讓他們覺得彷彿回到了過去,尤其是一九五九年左右。不僅如此,他們還改穿那時流行的服裝款式,改看黑白電視,每天在報紙上讀到的,不是卡斯楚如何以獨裁者之姿統治古巴,就是前蘇聯首相赫魯雪夫如何以武力恫嚇美國。在這裡,他們看到的電影可能是一九五九年上映,由奧托.普雷明格(Otto Preminger)執導的《桃色血案》(Anatomy of a Murder),收聽到的體育新聞則多半在談米奇.曼托(Mickey Mantle)、弗洛伊德.派特森(Floyd Patterson)等早已過氣的體育明星。
至於對照組,同樣有八名男性,他們接收到的實驗指令很簡單:回想往事,但生活方式照常。置身時光膠囊裡的實驗組,接收到的指令則大不相同:實驗人員請他們盡量以一九五九年,也就是他們二十歲時的生活方式過日子。不管用哪一種合乎科學原理的醫學標準來看,這種「假裝」的時光之旅都不可能奏效。但蘭格教授有信心,因為她在耶魯大學曾針對安養院裡的老人家做過類似的實驗。結果發現,幾項重要的老化徵兆,尤其是記憶喪失,居然可以透過這種再簡單不過的正增強(positive reinforcement)來加以逆轉。她透過一些誘因鼓勵受試者回想過去(譬如受試者在測驗表現上有進步時就給點小獎勵),結果許多受試者真的因此喚醒了一些其他人都認為不可能回想起來的記憶。
其實,連蘭格教授本人也沒料到,這項全沉浸式實驗,居然會產生如此戲劇化的效果。受試者在進入時光膠囊前,曾經就握力、靈活度、視力和聽力等幾項重要的老化指標接受測試。進入時光膠囊五天後,這群完全沉浸在年輕歲月裡的受試者,身體的彈性、靈活度和體態都有所改善,在另外七項指標上也都有明顯進步(衡量指標共八項),而其中最令人訝異的是視力的改善。同時,改善程度都明顯優於對照組,且兩組的數據都具備統計上的顯著性差異。舉例來說,在智力測驗上,時光膠囊組的受試者有六十三%都明顯進步,對照組卻只有四十四%(儘管如此,從對照組的表現可以看到,就算只是回想過去,也能改善身心健康)。
對此,蘭格教授表示:「這樣的實驗結果告訴我們,觀念變了,身體也會跟著改變。」其實,早在三十六年前,蘭格教授就已經開始憑直覺做諸如此類的實驗了。二○一七年,已有研究顯示,體驗不同的人生經驗,和學習新事物或改變對事情的看法一樣,會促使基因表現產生變化,並刺激腦部持續長出新的神經通道(後面的章節會更詳細介紹這方面的突破)。
此外,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第一頻道在二○一○年製播了一系列名為《青春銀髮族》(The Young Ones)的電視節目,內容描述六位年邁的名人共同生活在一個完全複製一九七五年的生活環境裡。結果,一如蘭格教授在將近三十年前從實驗中所得到的結果,該節目的參與者彷彿都在觀眾面前開始返老還童。其中一位名人,原本彎腰碰不到自己鞋子,最後卻恢復了足夠的彈性,還在舞池上大展身手。而且,不只是他,整體而言,該節目的參與者從體態到臉部表情,每個人多多少少都變得愈來愈年輕。
逆轉老化和療癒有非常密切的關聯,因為我們一直以來都以為這兩者純屬生理現象,跟心理或精神狀態毫無關聯。然而,蘭格教授打破了這些成見。她的研究成果,也許會令一般人感到困惑或驚歎:假裝活在過去,居然可以讓人在短時間內就產生如此大的改變?但這些研究發現有一個更重要的啟發,那就是:改變是整體的。醫學院以往訓練學生時都教導他們一次只處理一個器官、一個組織,甚至一個細胞就好。多種生理功能要同時間得到改善,從既有的醫學邏輯來看簡直不可思議,更何況是透過「假扮」的方式來達成。但蘭格教授的實驗顛覆了這個成見,而且,她得到的實驗結果是不可能用安慰劑效應來解釋的。因為,使用安慰劑一定會牽涉到「欺瞞」:給病人假藥,卻告知他正在服用某種強效藥物。
在模擬時光之旅的實驗裡,受試者沒有得到任何許諾,也沒有任何期待。實驗中只用了一種「藥物」,就是新經驗;光是這一點,就徹底顛覆了當時所有醫學假設。
其實,在那之前,蘭格教授就做過類似的實驗。有一次,她到老人安養院招募受試者,將他們分成兩組,並發放若干盆栽給每一位受試者。實驗人員告訴其中一組受試者:他們有責任照顧好自己房裡的盆栽,並有充分的主導權決定自己的生活作息;與此同時,另一組受試者卻收到指示:安養院工作人員會幫他們照顧房裡的盆栽,但他們的作息時間完全固定,毫無彈性可言。十八個月後,第一組受試者的存活率是第二組的整整兩倍。
如此驚人的結果,照理說應該會轟動整個醫學界,只可惜並沒有。又過了二、三十年,才有學者設計出比較可行的方法,利用新經驗來對抗老化或治療疾病,譬如讓老人安養院的成員幫忙照顧寵物,讓阿茲海默症患者聽音樂以改善病情等。魯迪(按:共同作者魯道夫的小名)和幾位學術同仁,共同研發了一套為阿茲海默症病患提供音樂治療的APP,叫「記憶火花收音機」(SPARK Memories Radio)。這套APP的使用方法很簡單,患者家屬只要輸入患者的出生日期和他們對音樂的喜好,這套程式就會自動挑選並播放在患者十三到二十五歲之間最流行的音樂。為什麼時間設定在十三到二十五歲呢?因為,研究顯示,一般人對自己在這段年紀內聽過的音樂,通常會特別有感情,而且這份情感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消失。
APP上架後,電子郵件像雪片般湧入研究團隊的信箱。有使用者表示,這個APP可以讓一些病人情緒變得更加平穩,減輕躁動程度;甚至,部分已處於植物人狀態的末期病人,會忽然「甦醒」過來。譬如,有位病人的家屬在信上提到,他父親的病情已進入末期,而且已經好幾個月都不言不語了。沒想到有一天,父親在聽到他年少時很紅的五首流行歌曲後,突然從床上彈坐起來,開始訴說起往事,內容包括一輛紅色的發財車、他第一任女友,以及某些令家人聽了都面紅耳赤的尷尬內容。儘管如此,看到父親能再度開口說話,而且語氣還如此活潑開朗、神采奕奕,他們都雀躍不已。同樣地,在YouTube之類的影音網站上,我們也能看到某些原本沒有護士攙扶就幾乎無法走路的帕金森氏症患者,居然在聽到音樂時可以突然恢復身體的平衡,甚至手舞足蹈起來。這正是音樂的強大療癒力,說得更精確一點,這是愉悅的記憶所引發的反應,潛在的療效非常強大。
總歸一句話,人類正要進入某種黃金時代,人人都可以利用自身擁有的幾項最平凡也最強大的工具,如生活經驗、簡樸的生活、提高健康意識,來促進健康與療癒。更何況,古人早就提過諸如此類的概念了。譬如,中世紀印度哲人商羯羅就曾大膽宣示,人之所以會老化、死亡,是因為看到別人會這樣子才學會的。
.
以上文字取自
自體的療癒:後疫情時代的新健康提案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3612
一中心∣https://bit.ly/32mL9HB
一中心出版 1 Center LTD.
.
已額滿_板橋免費公益講座_你還在獨自生悶氣嗎?--示弱的勇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39616727062187/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天父的信app 在 天父的信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