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的永和豆漿記憶】
永和豆漿在永和的原創店,你去過嗎?
生意鼎盛,尤其是消夜
舊時光裡沒有24小時連鎖超商
深夜裡想吃個燒餅喝碗豆漿
真的是搭計程車的車資比豆漿還貴
#永和好吃的還有很多
#店開不夜通宵營業
#驅寒妙品
#報時光UDNtime
日期:1978/09/23
圖說:台北市交通,永和清晨即景車輛行駛逆向車道,交通警察網開一面。
來源:聯合報
攝影:陳進榮
歷史新聞節錄
【1978-10-11/民生報/08版/餐飲】
南北各式點心早餐各有所長
【本報訊】港式、蘇式、北方飲茶之外,大小咖啡廳都賣西式早餐,三十五元至五十元之間,土司、火腿蛋、咖啡、果汁,一成不變,西式早餐最考究的是希爾頓飯店的早晨西式自助餐,菜式豐盛,二三知友,所費不多,足以增進友情,如偕情侶同餐,情調尤美。台北原始性的早點是豆漿大餅油條,本來豆漿店都開設在永和,為了要吃豆漿,不惜乘計程車長征,一套大餅油條,一碗豆漿,至多十幾元,車資卻要化一百多元。永和的豆漿店,它的特點是一天一夜廿四小時不歇,成為台北夜市觀光節目之一。自從「喜萬年」在忠孝東路開設以後,吃豆漿油條原始早點的不必捨近就遠了。最近市區內又陸續開了幾家,裝潢衛生都勝於永和。
【1978-02-25/聯合報/08版/萬象】
永和鎮上的小吃
豆漿、燒餅、油條 早已馳名大台北
油粿、肉羹、煎包 排隊立等蟹殼黃
【顧景唐】台北縣永和鎮與台北市不過半座中正橋之隔(北半橋屬北市。南半橋屬北縣),別看它地方雖小,十餘年來的發展卻很迅速,特別是小吃,種類繁多,物美價廉,且各有它的特出處,很值得做一個介紹。
過中正橋在頂溪站下車,行數十步,兩旁就是遠近馳名的豆漿店。
永和豆漿厚稠稠的,是它的特色,若干年前,端上一碗,浮面起衣,這種情形近年已較少見,雖然如此,永和的豆漿比起台北市或是其他地方那些淡薄得喝不出豆漿滋味的程度,還是勝上一籌。至於油條、燒餅由於調配得法,鬆脆適口,不黏牙齒,絕沒碱味,可說是老少咸宜。
每家除了歷史悠久的甜、鹹爐餅外,近年都有蔥油餅、蘿蔔絲餅和蛋餅的供應,此外加上小籠包、餃子等以增廣號召,花式上已不像過去那樣單純、保守。
永和豆漿還有一點與眾不同的特色,是打從傍晚六、七時起至翌日上午九、十時止,店開不夜,通宵營業,給那些夜戲晚歸以及影視、歌星、演員、舞女、新聞從業人員……等人不少方便,尤其隆冬季節,熱騰騰一碗下肚,確是驅寒妙品。
走前數十步,右為文化街、左為竹林路,這裡匯集不少南北口味的小吃店攤,包括冷熱飲,點心、如肉羹、肉圓、麵線、魷魚羹、粽子、湯圓、包子、餃子、兔肉、牛肉、螺肉、火鍋、海鮮……各式俱全,彷彿台中市中華路的縮影,其中比較特色的是文化街永和戲院前的蝦仁羹和蛋包蝦仁,花枝魷魚羹(兩種混合)。竹林路原十七巷口(中信公司附近對面)有個江浙籍的露攤,專烘蟹殼黃、有蔥油、芝麻二種,每天早上六至十時,下午三至六時各製作一次,每爐六十個,上下午各出一、二十爐,特點是質料道地,香甜酥口,風味佳美,所以攤內全家夫婦兒女動員;攤外顧客立候,雖沒有大排長龍,但每製一爐,瞬息即罄;也有一人包下一爐,常使後到者徒手而返,現在雖已漲到二元五角一只,十餘年來盛況始終不衰。
永和路(竹林路附近)大康西藥房隔壁有家不過半間店面專賣紅豆湯、綠豆湯的小店,他的紅豆經過一番挑選,甜濃適中,火候到家,不像一般偷工減料,看起來濃稠稠,其實是加了太白粉的紅豆湯,吃不出一點紅豆味來,另外粥拌豆和苦茶,也有其與眾不同處,是愛吃甜點的老永和常喜光顧的地方。
復興街口華南銀行旁邊有個專賣油粿(芋艿和米粉製成的圓糕)的小攤,別看它到處有售,是浸在油鍋中文火慢煎瞧不入眼的點心,由於配料合宜,吃起來香噴噴的極有風味,很多常臨的老顧客,於裹腹充飢之餘,還要包幾個回去帶給家人甚至餽送親友哩。
隔壁小攤的蒸排骨,也是上菜市場主婦們喜歡解饞的所在,一到晚上,同一地點,代之而起的是個專賣各種蛇肉、蛇丸、蛇粉和蛇湯的攤子,可以說是永和最早、最久的獨門生意(現在樂華戲院對面也開了一家大店)。
仁愛街永和路口,有家店面不大的板鴨店,除了門市零售外,還兼代客燒烤、油淋、鹽水雞鴨,工候到家,味鮮肉嫩,鹹淡也適中。
仁愛街的右邊(原郵局對面),聚集了許多當歸鴨、當歸羊肉、鵝肉擔、海鮮等小吃攤,也是消夜、充飢的好去處。
一路前行,鄰近教會中和堂,近年開了家揚州食堂「味和園」,以硝肉、乾絲、豆沙鍋餅見長,干絲作料講究,滋味鮮美,鍋餅別有風味、硝肉也頗不惡。缺點是必須耐心等候,急性子和有事在身的人不宜作座上客。
樂華戲院對面(永和國劇社樓下)有一家賣生煎包的上海飯店,包的全是瘦肉,較之時下只見白菜和肥肉的生煎包子,確有霄壤之別;這家的油豆腐線粉湯也不賴,為便利上班人員進早點,早上特在戲院門口加設一攤供應。豆沙粽子的豆沙,全是炒製的真正純紅豆,非常可口。
肉粽也是揀選上肉醃製數天後才包,所以非常入味,絕非一般急就章浸泡醬油後即行包製的鮮肉粽所可同日而語。樂華戲院旁邊有個出售肉圓、魷魚羹、四神湯的小攤,營業不錯,其實隔壁巷子內類似的小吃店何止五、六家,但是生意可就比不上這個露攤熱鬧了。
樂華戲院的後門旁(自強路站下車的右邊巷子內)有幾家小吃店攤,其中最叫座的要算香肉,牌子很老,幾乎終年有賣,經常可以看到人們一杯在手,嚼皮吐骨,其樂陶陶。要吃香肉,中山路、保平路上也有公開寫出招牌的,目前售價每碗三十元,火鍋六十元,香肉的來源是否有問題(如經過毒殺等等),筆者不敢保證,有意嚐試的吃客,請你自己鄭重考慮。
每屆夜晚,保福路一段是各種地攤薈集之區,熙來攘往,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其中有家專賣赤肉湯圓(帶有五香味的瘦豬肉湯糰)和芝麻湯圓的小店,祇要你走過,經常可以見到陳列著三、四十碗預先置就作料的湯碗,準備隨時將已經煮熟的湯圓,滾熱後供應顧客(唯恐臨時忙不過來),純粹台省口味,風味絕佳。
如果你搭二三八號公車或公路車去南勢角或中和鄉,在永和路站下車,對面有家餛飩大王,他們家的大餛純,堪與中華商場二樓的老牌溫州餛飩媲美;還有豆沙蟹殼黃,香酥甜美,恰到好處,算得上獨步永和。
福和路永和路口,有兩家毗鄰而居的吃食店:一是天津肉餅和肉粥,每種六元,調味得宜,食量不大的人,一個肉餅、一碗肉粥,十二元錢就可吃飽,稱得上價廉物美。一是隔壁孫東寶鐵板牛排、豬排(其實與台北中山北路某條巷子內的孫東寶扯不上關係)不過火候到家,不像有些店家烤得老老的咬它不開。
福和路中正路口有家掛著「雞肉飯」大招牌的小吃店,供應蚵仔煎、雞肉飯、肉飯、魚圓燙、肉羹、豬血湯………售價為五元至十三元,純粹台省口味,吃客用流不息,看似便宜,其實每種吃下來,一算數十元,胃口大的老饕也許肚皮還難填飽哩!
福和路上有家裝璜得很古典型的餅舖,綠豆糕、花生糕、杏仁糕、豆沙、豆蓉小月餅、老婆餅、雞油餅、盲公餅、核桃酥、鮑魚酥、還有每屆中秋的各式月餅……純粹廣東風味,十年前開設在中正路大新巷口,名既不彰、店也不大,由於製作精良,信用保證,始終如一(毫不減味),現在產品遍及台北市各區大小食品店(而且還有仿製品一較短長),那位由港來台打天下的中年女主人,終日周旋於店堂、顧客間,經營有方,業已名遂利就,成了富婆啦!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4萬的網紅Chef Wang 美食作家王刚,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大家好,本期视频和大家介绍一道天津传统名菜“锅塌里脊”。“锅塌”这种烹饪方式源自山东鲁菜,代表菜为“锅塌豆腐”,后又传入天津、北京及上海等地区形成了独具各地特色的美食。同学们学会这道菜的做法之后,完全可以将里脊换成其他喜欢的食材来大胆尝试,做出属于自己的“锅塌”。 本期菜品【锅塌里脊】 【主料】 ...
天津特色菜 在 Facebook 八卦
#日本限定版印度烤餅
有在追蹤我的IG或臉書的朋友,大概很清楚有一種食物,是以壓倒性的高頻率姿態,在我的貼文裡反覆出現。肯定有人以為是網路運算機制把舊文又翻出來吧?但真的不是。總是新的貼文,的確我又去吃了。那就是印度咖哩店的印度烤餅(Naan/ナン)。
在東京隨便一間小店裡吃到的印度烤餅,都比台灣的好吃。自從旅居到東京之後,印度咖哩店就成為我的心頭好,每隔一段時間,必然上門溫習。有幾次回台灣休假久了,想念起東京的食物,居然腦海浮現的是印度烤餅。
最近這十年,在日本,尤其是東京,日常飲食的陣容又增加了一個,那就是印度咖哩。根據地域情報雜誌的統計,2008年全日本印度餐廳的登記數是569間,十年後,已突破2200多間店,成長4倍。其中密集度最高的是東京。可見東京人真的愛吃印度咖哩和烤餅。
印度餐廳激增的原因,其一是十年來,日本赴印度做生意的企業增加了4.8倍,而同時來到日本從事IT產業的印度人也增多,交流頻繁下,帶動了大家對於印度料理的親近感。其二是就像華人在海外也會開中國菜餐廳一樣,印度人或尼泊爾人若想以開店的方式取得日本就業簽證,那麼咖哩店自然是不二之選。
在日本的印度咖哩店,老闆和店員不一定就是印度人,很多其實是尼泊爾人,或老闆是印度人,員工是尼泊爾人。因為對日本人來說,尼泊爾的知名度沒有印度來得高,所以為了辨識度,幾乎都歸類成印度餐廳。但現在有些店家的老闆,其實是日本人,聘用的員工才是外國人,原因是開印度咖哩店的成本,遠比開拉麵店還低,且競爭較小,何況東京人又那麼的愛。
說起印度,我在東京曾經短暫去上過源自於印度的瑜伽課。說也奇怪,在教室裡努力做著那些高難度的動作時,不由自主地就會開始想到印度咖哩與烤餅。為了等一下能吃到美味的咖哩烤餅,現在就努力撐過去,自己利誘自己。老師在前臺上凹來折去的,在我眼中,全變成廚師手上翻折的烤餅。
後來才聽說,東京流行起印度咖哩店和瑜伽的時興也有關係。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中,印度咖哩被視為健康飲食,同時與印度瑜伽變成一個套裝行程,很多人練完了瑜伽就去吃咖哩。
日本印度咖哩店的烤餅,特色是非常、非常的巨大。無論哪間店,這些巨大烤餅都有著同樣的形狀。水滴圓弧形,大到盤子放不下,尺寸占掉半張桌子。若沒有意外的話,也保證比你的臉大。第一次在日本吃到這種巨大的印度烤餅時,每個人都會網美上身,忍不住拿起烤餅靠近臉龐合照一張。那一刻感覺自己的臉真小,烤餅吃起來也減少了些罪惡感。
店裡的烤餅是吃到飽的。但哥要奉勸各位千萬不要動貪念。老闆常會看你快要吃完了,就好心問你要不要再續一片。當你吃完一片以後,還覺得意猶未盡,可是當第二片再上桌時,肚子裡的烤餅已經開始膨脹,結果第二片才吃幾口,你就會發現這是一場酷刑。
我是在最近才知道,原來這種規格統一,水滴型的巨大烤餅,根本在印度或尼泊爾是沒有的。很多日本人去印度「尋根」想吃最正宗的大餅,結果怎麼也找不到。原來,巨大烤餅是為了日本人而發明的,只有在日本才能吃到。然而,很多日本人迄今仍不知道他們喜歡的巨型烤餅,其實是日本限定版。一個被日本網友,稱為是件「令人驚愕的事實」。
說起來,日本還真多這種當地根本沒有的「和製」異國料理。像是台灣沒有的名古屋「台灣拌麵/拉麵」或天津沒有的「天津飯」也是知名例子。我其實還滿喜歡這種越界發明的食物。台灣可以擁有四川沒有的四川牛肉麵;美國可以發明出日本沒有的加州創意壽司;印度巨型烤餅,當然也可以在印度以外的國家誕生。
身份是一回事,但出生地和生活地又是另外一回事。世界的融合永遠沒可能達成,所幸在食物上早已做到世界大同。至於哪裡製造的,都不重要。東西要好吃,生活得有趣,重要的是,你喜歡就好。
★本文收錄於張維中散文《東京直送》
更多你會有同感的文章,都在這裡:
【紙本書】
博客來 https://bit.ly/2SZudkZ
【電子書】
讀墨 https://bit.ly/2XGaSqx
走過震災的復興,走過史上第一次奧運的延期,
走在這座過度敏感的城市裡,
有時令人愛不釋手,有時困惑卻又難以脫離,
那一股自然而然的矛盾共存,正是東京的弔詭魅力。
#防疫閱讀書單
天津特色菜 在 CCTV 中文 Facebook 八卦
#華人故事 讓海外石油人吃上中國味是我的責任
視頻里的這位男士叫孫濤,今年48歲,天津人,是中國海油油田服務墨西哥有限公司的一名生活管事,負責公司的日常配餐和服務,每天為公司近百名員工準備午餐。在中餐食材匱乏的墨西哥,孫師傅就地取材,再結合中餐的烹飪手法,發明了不少讓中方員工歡迎的特色菜,都有些什麼呢?一起來看看吧!#中國文化
天津特色菜 在 Chef Wang 美食作家王刚 Youtube 的評價
大家好,本期视频和大家介绍一道天津传统名菜“锅塌里脊”。“锅塌”这种烹饪方式源自山东鲁菜,代表菜为“锅塌豆腐”,后又传入天津、北京及上海等地区形成了独具各地特色的美食。同学们学会这道菜的做法之后,完全可以将里脊换成其他喜欢的食材来大胆尝试,做出属于自己的“锅塌”。
本期菜品【锅塌里脊】
【主料】
外里脊(100克)
【辅料】
鸡蛋清(适量)
玉米淀粉(适量)
生姜(1小块)
大葱(1小段)
鸡蛋(5个)
植物油(适量)
水淀粉(适量)
明油(适量)
【料汁】
食用盐(约1克)
鸡精(约1克)
生抽酱油(约20克)
老抽(约3克)
清水(60克)
白醋(约3克)
蚝油(3克)
【调味料】
酱油(约3克)
料酒(约4克)
食用盐(1克)
如果想支持我或想看更多多幕后周边和我的生活私照的朋友们可以考虑加入”宽油帮“油管会员,点击订阅按钮旁的加入按钮会弹出详情,会员福利如下:
1. 拥有“宽油帮”成长徽章
2. “宽油”社区动态,独家生活私照和生活分享
3. 拥有更多留言被回复的机会
名词解释:
宽油:大量的油,很多的油
滑锅:冷油下锅,滑过锅底,使锅的温度迅速提高,并产生油膜,防止粘锅
明油:成菜之后淋入一点点葱油,来提高菜品的色泽与明亮度,葱油制作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1iUmWhezjA&t=6s
刀口辣椒:干辣椒干花椒炒香炒脆后,手工切碎即为刀口辣椒,香辣麻三位一体,辣度温和,制作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SoC8AqirVA
我是王刚,一个草根厨师长,从15岁做学徒到30岁开始在网上教大家做菜,我感恩每一段经历,感恩这个时代,也真心希望通过我的视频可以帮到大家,让大家走进厨房,爱上厨房。我会坚持做菜,坚持教大家做菜。也希望大家来订阅我的YouTube官方频道,欢迎大家点赞、分享和评论。在西瓜视频,头条和微博上也有我相同名字的账户“美食作家王刚”,微信公众号为“厨王刚丝球”,谢谢大家支持!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u3fmvzRwqo/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