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過 #炸寒單 嗎?如果有,那你看過被炸過的人後來的樣子嗎?前幾天一位同業轉了被炸過的人全身淺二度、深二度灼傷(大量大小不一的水泡、皮膚焦黑)的照片給我,看了真的於心不忍,所以我查了相關的資訊,希望分享給大家一起思考這項習俗。
#為什麼要炸寒單爺?
這有四種說法。主要是想求財,或者是驅逐瘟疫。
一、寒單爺為玄壇真君趙公明。傳說趙公明為漢代人,陪張天師煉丹,彈藥練成後張天師分其部分丹藥,食後即得道升天,在天界封為「玄壇元帥」,為道教4大護法之一。又,小說《封神演義》則講述趙公明為商朝將領,隨商太師聞仲討伐西歧,多次施法擊敗周朝將領,最後周方施法打死,魂魄入封神榜封為4財神之一,民間信仰遂以武財神稱之,認為商家以鞭炮迎接寒單爺,今年生意會益發興隆。
二、趙公明為瘟神或鬼王,最早見於《搜神記》:「上帝以三將軍趙公明、鐘士季,各督數鬼下取人,莫知所在。」民間則傳說為5方力士之一,在天為鬼,在地為瘟神,故人們以鞭炮驅逐之。
三、寒單爺為無惡不作的地方惡霸,死後於元宵節接受炮炸以求「贖罪」。
四、寒單爺本為王真君,故神像上有3眼,後誤植為玄壇爺趙公明。
#炸寒單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很多人可能以為炸寒單是自古以來就有的習俗,但根據內政部的網站,臺東祭拜寒單爺起源約於民國38年(公元1949年)有人從南部請來寒單爺,直到民國40年(公元1951年)寒單爺神像由信徒輪流供奉,此時也才開始出現炮炸寒單爺的活動。
#一開始是什麼人去擔任寒單爺?
一樣是根據內政部的調查資料,炮炸寒單爺的發展與地方幫派有密切的關係,因此民間有「流氓神」的說法。早期供奉的爐主、信徒,以及擔任肉身寒單者大都有幫派背景,因此寒單繞境炮炸,也大都選擇戲院、茶室等具娛樂性質與特種行業店家。
擔任肉身寒單被炮炸,一方面是抱持「贖罪」的心態,另一方面則是期望在同儕團體面前展現勇武,提升個人評價,加上民間流行「挑戰」,商家以紅包為賭注、用準備炮炸方式向肉身寒單爺挑戰,讓這些「道上人士」對此熱此不疲,其講求戲劇化的效果也容易引起群眾圍觀,逐漸在臺東市街上走紅。
#炸寒單為什麼曾經被政府禁止
由於與地方幫派關係密切以及收受紅包的行為,炮炸寒單爺也長期成為警察機關的關注對象。民國73年(公元1984年)警方以不良組織活動為由專案禁止炮炸肉身寒單爺,使炮炸祭儀停止5年,直到民國78年(公元1989年),當時的爐主侯石林與警方簽署4點切結書,承諾寒單爺出巡不接受挑戰、不收受紅包、禁止使用竹竿掛連炮與強力炮竹,以及出巡神轎不脫隊,遂於該年恢復炮炸寒單爺活動。
#炸寒單為什麼變成文化資產
公元1970年代,隨著北部縣市禁止炮炸玄壇爺活動,臺東元宵炮炸寒單爺也成為全國獨特的繞境文化。民國87年(公元1998年),臺東市公所與玄武堂合作,將炮炸寒單爺提升為元宵嘉節的重頭戲,也變成一項文化資產。
除了保存文化,與推動觀光經濟有很大的關係。
#一項文化資產有沒有需要搞到人們嚴重受傷?
我們思考的是,如果是想延續習俗,求財、驅逐瘟疫,那麼有足夠的聲音、打造熱鬧的氣氛,應該就足夠了。那也許我們可以規定使用聲響大,但是爆炸力小的炮竹,不要真的讓人受傷。
有人可能認為,使用不會炸傷人的鞭炮,就無法彰顯擔任寒單爺的人們的「勇武」,但彰顯這樣的勇武,是真的有必要嗎?
#文化跟風俗是可以與時俱進的
人類跟其他動物最大不同之一,就是人類會不停反思、與時俱進,而不是前人怎麼做,我們就一定要怎麼做。所以並非任何宗教、文化上的儀式,都是不能改變的。
如果都不能改變,那我們每年都把少女推進河裡淹死,然後祈求河伯不要鬧水災嗎?
另外炸寒單的歷史中,也有發生過有人想報私仇,或者是單純是好玩心態,特意拿爆炸性比較強的爆竹去炸寒單爺的事件。如果以法律的觀點來看,這和「傷害罪」有什麼不同呢?雖然擔任寒單爺自願被炸,但他有說可以讓你拿這麼強的爆竹炸嗎?
宗教信仰沒有不好,但引人為善是所有正派宗教的共同點。如果一昧迷信、不思改變,甚至是導致傷害的習俗,我們是否也該思考,該如何讓它與時俱進呢?
台灣還有很多類似的民俗文化,值得我們大家一起好好思考啊!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公視之前的紀錄片『炸神明』,也許會有更深一層的思考喔!
Reference:
內政部臺灣宗教文化資產:炮炸肉身寒單爺
--
📙 我們出書囉!來看看我們的血淚結晶 http://bit.ly/2DstDFn
--
❤️讓我們一起為台灣拼出全球第一的中文醫療保健新媒體!
美的好朋友 #訂閱集資計畫 ▶︎ https://tinyurl.com/yak2hmkw
現在就動手,讓我們成為彼此的夥伴吧!
🌟更多實用的醫藥保健資訊:
https://www.medpartner.club
🌟跟我們一起邁向 YouTube 20 萬訂閱:
http://bit.ly/subMedPartner
🌟立即用 Line 輕鬆查詢醫藥營養資訊:
http://line.me/ti/p/%40MedPartner
🌟與超過 8000 位網友共同參與產品開發:
https://bit.ly/2MdQmtL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牛車水在19世紀新加坡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前,早已是華人聚居的地區,「牛車水」這個特別的名字據說源於該區缺食水,早年居民以牛車載水解決。1822 年當新加坡進行首個城市規劃時,便正式將牛車水定為華人移民的居住區。雖然是華人聚居地,在牛車水的史密斯街(Smith Street)和摩士街(Mosque St...
大 士 爺神像 在 張花冠 Facebook 八卦
嘉義縣民雄鄉的大士爺文化祭, 20日由創意踩街活動揭開序幕,今年踩街共25隊,人數逾1千人,由民雄國中樂旗隊領軍,諸羅部屋、文教基金會、龍鳳兒舞蹈團等隊伍使出渾身解數,以獨特、趣味造型來歡慶屬於鬼月的「嘉年華」。
農曆七月份,宜蘭搶孤、屏東枋寮古城豎孤棚與民雄大士爺廟都是百年宗教文化,吸引海內外相當多遊客來共襄盛舉,今年包含老、中、青、少四代一同來裝神弄鬼,創意裝扮讓踩街活動非常有趣,接著23日到25日還有祈福晚會、普渡以及重頭戲大士爺神像火化升天,歡迎大家踴躍參加。
今年的大士爺祭也在踩街活動地點設置寶可夢虛擬道具來吸引神奇寶貝,讓玩家享受宗教慶典同時,也能捕捉喜歡的神奇寶貝,讓今年活動多了許多可愛的寶可夢共襄盛舉。
大 士 爺神像 在 張哲生 Facebook 八卦
2016.11.3 拜訪台北霞海城隍廟 HD
(感謝台北霞海城隍廟文宣吳孟寰先生為我們導覽)
清代台灣的漢人移民在墾殖、營生過程中,一向以源自於原籍的守護神信仰作為凝聚族群的主要力量。同安人在台北大龍峒、大稻埕地區的發展,除了在物質上得利於商業貿易的幫助之外,在精神上也依賴守護神保生大帝與霞海城隍為支柱。
「霞海城隍」信仰起源於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后溪霞城,相傳明朝武宗正德年間曾賜予「臨海門」匾額;霞海城隍原為臨海門分廟,於明末清初時建廟於同安縣下店鄉海邊厝,為五鄉庄庄民之守護神,後改稱霞海城隍。
清初,施琅將軍為了爭討明鄭軍隊,曾在霞海城隍一帶築城練兵,並於清康熙元年(1662年)親題「臨海門」石匾額,目前還存放在后溪祖廟裡。
清道光元年(1821年),以陳金絨為主的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下店鄉海內派百餘位鄉親,結夥渡海到台灣發展,並奉請故鄉的城隍爺金身來台,初抵台北盆地時,落腳於艋舺地區的八甲庄(今台北市老松國小附近),陳金絨於自宅供奉攜自同安故里的霞海城隍神像,以方便同安鄉親祭祀。
1853年,艋舺發生嚴重的「頂下郊拚」械鬥事件。衝突中,頂郊的泉惠南三邑(泉安、惠安、南安)居民,設計焚燬安溪人信仰的艋舺祖師廟以穿越該地並突襲同安人,因而落敗的同安人不得不放棄艋舺居住地,改遷至大稻埕避禍。
同安人初到大稻埕時,地方上只有林益順等幾家店鋪,於是先將城隍爺金身暫時供奉在陳浩然所經營的「金同利」舖中,眾人在大稻埕安頓後,開始建立新家園。
清咸豐6年(1856年),大家的生活都安定了,陳浩然便號召居民建廟以奉祀霞海城隍;是時林右藻等人在大稻埕今迪化街一帶創建三郊會「金泉順」,經營台灣與福建之間貿易的獲利頗豐,因此當陳浩然號召建廟之際,獲得極大迴響;富者捐款,貧者捐工,計募金壹仟餘元。
當時,同安海內派下集會籌建城隍廟,舉董事八名主其事,在南街(今迪化街從霞海城隍廟到民生西路口的路段)找到一塊適合建廟、風水甚佳之福地(被稱為「蜂巢穴」或「雞母穴」),經與當時的地主、前任安平副總兵官蘇斐然相商,得其慨允捐地,乃於清咸豐6年(1856年)3月18日興工,並在清咸豐9年(1859年)3月1日落成,今址為台北市迪化街一段61號;因其主祀的神像是來自同安的霞海城隍,因此廟名被稱作「霞海城隍廟」。
由於南街寬度狹窄,霞海城隍廟之廟殿與廟埕並不大,佔地約四厘二絲(約180坪),但若不計廟埕,則廟宇面積僅有46坪大;此乃因為資力有限,故無法建立宏壯之廟貌,亦為時地所限也。
廟宇落成後,廟方雕塑城隍金身,並將渡海神像奉裝在新造的城隍爺神像之中妥加保存。
淡北等眾於清咸豐6年(1856年)同立「天眼時開」匾額一方,為廟中歷史最悠久的匾額。
廟成之後,蘇斐然撰聯一對:「天理昭彰看如何結局,人心奸險待這裡關防」。
清同治三年(1864年),淡水廳事鄭元杰曾親自掛匾額一方:「其盛矣乎」。
在祭祀神祇方面,台北霞海城隍廟除了供奉來自同安的城隍神像外,也和其他城隍廟一樣,旁祀城隍夫人、八司官、文武判官、范謝將軍(七爺八爺)和八將等;比較特別的是,廟方在側殿旁祀昔日殉難於頂下郊拚的38位同安鄉勇壯丁,並尊稱其為「義勇公」。
台北霞海城隍廟祭祀的神祇如下所列:
《大殿》
前方:范謝將軍(神將)
中央:霞海城隍、月下老人、八司官、文武判官、范謝將軍、八將、馬使爺及義勇公等諸神
《偏殿》
最內側:義勇公、廖添丁、施琅
中間:註生娘娘、城隍夫人、天上聖母
外側:觀音佛祖
相傳農曆5月14日為霞海城隍爺的生日,因此台北霞海城隍廟按例於前一天(農曆5月13日)舉行城隍遶境慶典,民間稱之「五月十三迎城隍」,並有「五月十三人看人」之俗諺形容其盛況。
台北霞海城隍廟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大規模慶典活動是在1879年的農曆5月13日。台灣日治初期,台灣總督府曾於1896年明令禁止此慶典之舉行,但後來台北在1898年爆發大規模瘟疫,為杜絕民怨,台灣總督府才又允許霞海城隍廟復辦迎城隍慶典。
於1898年至1937年之間,台北霞海城隍廟結合同在大稻埕的台北法主公廟及慈聖宮的農曆5月13日大稻埕霞海城隍老爺遶境,和農曆3月14日大龍峒保安宮保生大帝出巡、農曆10月22日艋舺青山宮靈安尊王遶境(俗稱艋舺大拜拜),合稱台北三大廟會。
台北霞海城隍廟在廟宇管理方面,一直維持「管理人」制的特色,並不像台灣其他廟宇多改制為管理委員制或成立財團法人。
台北霞海城隍廟的管理人,自第一代管理人陳金絨由福建泉州同安奉霞海城隍金身來台,第二代管理人陳浩然在大稻埕發起建廟之後,160年來,皆由同安移民族群海內派珍山陳氏家族子孫出任,歷代薪火相傳。
目前台北霞海城隍廟在第六代管理人陳文文女士的主持之下,逐漸轉形成為與社區緊密結合的文化廟宇。
在台灣的漢人社會中,凡是香火鼎盛的寺廟,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多會將其廟宇建築加以改建擴大。然而霞海城隍廟自清咸豐9年(1859)初建落成迄今,雖然曾歷經三度的重要修葺工程,但160年來仍保持著初建時的格局,並未隨著香火興盛而擴建。
1985年,內政部明定台北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為國家三級古蹟。
1994年,台北霞海城隍廟將城隍夫人與月下老人形塑為東方愛神並在海外進行宣傳,令其聲名遠播,而享有台灣最靈驗月老廟之美名。
1996年起,台北霞海城隍廟開始參加台北市年貨大街活動,成為大稻埕歷史街區的觀光重點。
2005年5月,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法,修正第二十七條規定,取消原本三十五級分級制,改依地方自治,將古蹟指定審查權回歸地方主管機關,台北霞海城隍廟也隨之變成直轄市定古蹟。
大 士 爺神像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牛車水在19世紀新加坡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前,早已是華人聚居的地區,「牛車水」這個特別的名字據說源於該區缺食水,早年居民以牛車載水解決。1822 年當新加坡進行首個城市規劃時,便正式將牛車水定為華人移民的居住區。雖然是華人聚居地,在牛車水的史密斯街(Smith Street)和摩士街(Mosque Street)等幾條街以至遠一些的 China Square / Club Street 一帶,卻有不少殖民地風格的西式建築。區內代表性的華人歷史建築包括建於 1822 年的應和會館和建於1841 年的天福宮,近年新建的景點則包括裡面裝飾得金碧輝煌的佛牙寺龍華院(Buddha Tooth Relic Temple),除了佛殿還設有博物館和商店。修建於 1908 年至 1913 年間的鳳山寺 (Hong San See) 坐落於穆罕默德蘇丹路。1836 年,這座寺廟最初由南安會館的福建人興建于丹戎巴葛 (Tanjong Pagar) 的華利街 (Wallich Street),旨在祭祀財神爺—廣澤尊王。如今,鳳山寺吸引了不同方言群體的信徒前來朝拜。2010 年,該寺還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年度亞太文化遺產保護獎 (UNESCO Asia-Pacific Heritage Awards) 中的優秀獎。牛車水的熟食中心是新加坡最價廉物美的進餐地方之一,過百間的牌檔提供各式各樣的美食和餐飲。史密斯街和摩士街一帶亦是新加坡著名買手信的地方,區內可找到不少牛肉乾、藥油等馳名手信的老店。
遊新加坡,若沒嘗過老巴剎的大牌檔街頭小食,可說還未真正領略新加坡美食箇中的銷魂。老巴剎是地道的馬來亞語,即菜市場的意思。這間維多利亞式的古雅建築物,設計風格令人讚歎,樓底下的鑄鐵骨架構成優美的幾何圖案。後經政府重修,老巴剎被改建成現時大牌檔的模樣。內裏滿佈各式各樣的地道美食。由於每晚來這裡宵夜的人實在太多,政府其後於每晚7點以後,索性把老巴剎門外,位於金融區一條街道封為行人路,讓食客能於月光星空下大快朵頤。
除了華人,印度人在當地也頗具特色,想瞭解印度文化,新加坡小印度是不可不去的地方,它的範圍包括實龍崗路及附近的街道。那裏整條街道大都是兩層建築,店鋪裏供奉印度神像,房屋、工具、彩繪全部帶有濃厚的印度色彩,給人古舊、濃豔、神秘的印象。商品從商店內擺到騎樓底,大多經營印度服飾、香料、花環、孔雀翎毛、東南亞風尚的生活小件,如背包、坐墊、檀香木或皮革雕刻、銀錫製品以及替人彩繪。

大 士 爺神像 在 張麗善 Youtube 的評價
北港媽祖出巡遶境,虎爺將軍一馬當先出發,在朝天宮廟前就先吃了好幾座的炮山,展現虎爺將軍專門吃炮的氣勢。
北港朝天宮一年一度的媽祖出巡,在農曆三月十九日起駕,一早廟方就先由住持法師向媽祖秉報,並且進行祭典。朝天宮董事長蔡咏鍀以及全體董監事、縣長參選人張麗善共同參與祭典儀式,隨後分別請媽祖神像上神轎,開始展開出巡遶境活動。
北港朝天宮董事長蔡咏鍀表示,北港媽祖出巡的意義,就是媽祖出來大街小巷巡視,給各方信眾、地方的人關心一下,所以不論馬路大小,只要神轎可以進得去,我們就會進去,尤其北港的特色就是犁炮,因為過去農業時代,農民用的鋤頭燒紅了後當成點燃器,要點燃鞭炮也要有技巧的,這也是北港的特色。
北港媽祖出巡固定在每年的三月十九日、二十日舉行,是北港鎮一年一度的盛會,北港鎮內各項陣頭、藝閣都會共同參與,今年媽祖出巡日子剛好遇到週五、週六,吸引很多旅外鄉親、學生專程回來參與活動,熱情的民眾準備了好幾車鞭炮來歡迎媽祖,媽祖神轎所到之處炮聲不斷,非常熱鬧,尤是是虎爺將軍神轎所到之處,都可以看到民眾準備整堆的鞭炮燃放,希望可以愈放愈旺。
雲林縣長參選人張麗善表示,希望藉由北港媽祖的神威,不但可以把香客變遊客,我們也要增加更多景點、延長陣線,讓香客來此可以停留在北港鎮,時間可以更多、在此消費,所以日後應將糖廠土地充分利用,讓觀光、宗教、文化結合起來,也和糖廠的歷史相結合,讓香客來到北港可以進一步了解媽祖的宗教文化。
北港朝天宮每年都吸引好幾百萬名遊客前來朝聖,從元宵節開始到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這段時間,是各地進香團和遊客最多的時候,雲林縣長參選人張麗善也希望未來可以好好規劃,並且加強交通建設,讓更多遊客可以來北港遊玩,為地方帶來繁榮。
《歡迎來坐》
國會研究室: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1段3-1號2103室、
青埔服務處:雲林縣虎尾鎮平和里青埔2-23號。
《張麗善 雲林ㄟ日頭花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yunlin.lishan/
《張麗善 Youtube頻道 日頭花行腳》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tLH...
《張麗善 Instagram官方帳號》
https://www.instagram.com/lishan6970/#
《張麗善 Line@官方帳號》
https://line.me/R/ti/p/%40yunlin.lish...
《財團法人雲林縣青埔教育基金會》
http://hanreporter.blogspot.tw/2012/0...
《懇請支持國民黨提名縣市長參選人》(依徵召提名順序排列)
苗栗縣長徐耀昌、南投縣長林明溱、連江縣長劉增應、彰化縣王惠美、臺東縣饒慶鈴、新竹市許明財、宜蘭縣林姿妙、雲林縣張麗善、花蓮縣徐榛蔚、基隆市謝立功、臺中市盧秀燕、嘉義市黃敏惠、澎湖縣賴峰偉、新北市侯友宜、桃園市陳學聖、嘉義縣吳育仁、屏東縣蘇清泉、臺北市丁守中,金門縣楊鎮浯。
《敬請關注國民黨立法院黨團委員群》
蔣萬安、李彥秀、蔣乃辛、費鴻泰、賴士葆、林德福、羅明才、陳學聖、呂玉玲、顏寬恆、
盧秀燕、江啟臣、林為洲、陳超明、徐志榮、王惠美、馬文君、許淑華、楊鎮浯、陳雪生、鄭天財、廖國棟、孔文吉、簡東明、王金平、柯志恩、陳宜民、林麗嬋、許毓仁、曾銘宗、黃昭順、吳志揚、張麗善、徐榛蔚、王育敏。
《雲林鄉鎮市》
斗六市、虎尾鎮、斗南鎮、四湖鄉、土庫鎮、 臺西鄉、崙背鄉、水林鄉、二崙鄉、麥寮鄉、口湖鄉、褒忠鄉、大埤、虎尾。
《雲林景點》
劍湖山世界, 北港朝天宮, 蜜蜂故事館, 雲林故事館。

大 士 爺神像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居庸關在距北京市區50餘公里外的昌平境內。相傳秦始皇修築長城時,將囚犯、士卒和強征來的民夫徙居於此,後取「徙居庸徒」之意,故名居庸關。
1 券城與南北關: 南關甕城呈馬蹄形,南關主城門南北走,向上有重簷歇山城樓一座,自地面計算高31.8米,甕城西側有甕城城門通往關城向南的大道,在弧形甕城城臺上設有炮臺,陳列著明代古燈,外牆有垛口,內側牆低矮無垛口。作戰時可將敵人誘入甕城,主城關閉阻其入城,再放甕城閘門,敵人就被困在甕城裡,只能束手就擒,有“甕中捉鼈”之意,因此得名甕城,在甕城之中建有一座福佑關城的關王廟。北關與南關作用相同,呈長方形的甕城上設有炮臺,甕城城門朝向北側,北甕城中建有北方鎮守大神真武廟,廟內供有十二生肖神,水火。
2 古炮:在居庸關南券城和北券城城牆之上,分別陳列5門古炮。南券城陳列“大將軍鐵炮”2門,長1.7米,炮口口徑8釐米。“竹節鐵炮”3門,長1.7米,炮口口徑15釐米;北券城陳列“大將軍鐵炮”2門,長1.77米和1.79米,炮口口徑7釐米。“竹節鐵炮”3門;長為1.08米、1.5米、1.7米,炮口口徑為14釐米和8釐米。明代是我國古代大炮製鑄和使用最興盛時期。元朝末年,朱元璋起義,和州人焦立向他呈獻十支新式武器“火銃”。用火藥發射鐵彈丸,當時稱為“火龍槍”。明朝建立以後,專門設有兵仗軍器局,研製鑄造大炮。大炮被稱為“神威大將軍”。在軍隊中,設有使用大炮的軍機營。京城衛戎,長城關口要衝,配備神機營。明成祖時,下令在長城沿線安置大炮。還“佛郎機”“神槍”“鐵銃”等。《明史.兵志》記載,到了明代中葉,大炮的鑄造工業逐于精良,製造出的“紅夷大炮”長可二丈有餘,重三千斤。發之洞裂石城,聲震數十裡。這種炮,有照門和準星用於瞄準,射程可達500多米。在修復居庸關北關城時,發掘出土石炮彈23枚,最大直徑為15釐米,鐵炮彈6枚,最大直徑5 釐米。
3 雲台石刻:堪稱一絕,券門內兩側右壁及頂部遍刻佛像,佛像造型生動,雕刻技藝高超,六種文字的石刻經文、咒語為歷史研究提供了難能可貴的資料。據專家考證,石刻造像具有典型的藏傳佛教薩迦教派的特徵。進入券門兩壁刻四大天王像。天王身軀高大,怒目圓睜,並有厲鬼在其左右,是護持佛法,鎮守國家四方的尊神。據說明朝正德年間,武宗皇帝朱厚燳微服出遊,夜間騎馬偷偷混出居庸關時,他的坐騎見到四大天王像,嚇得不敢前行。無奈之下武宗下令用煙火把像熏黑了,才得以出關。券門兩壁四天王的空間處,有用梵、藏、八思巴、畏兀兒、西夏、漢等六種文字鐫刻的《如來心經》經文、咒語、造塔功德記等,西夏文是紀錄我國古代黨項族語言的文字,創制於西元1036—1038年間,當時約有六千多字流行。八思巴文是元世祖忽然必烈命其帝師八思巴創立的蒙古新字。它脫胎於藏文,採用拼音的方式書寫,並於西元1269年頒詔推行。以上兩種文字流傳時間很短便廢棄不用,而保存下來的石刻文字對破譯古代文字,以及研究西夏、蒙古歷史都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券門頂部刻有五個曼荼羅,即五組圓形圖案式佛像,佛界稱其為壇場。壇場的設立有保護眾佛修煉鐵,防止魔眾侵犯的意思。五曼荼羅的主尊佛像,由北往南依次為: 釋迦牟尼佛(如來佛)、阿彌陀佛(菩薩形)、阿佛(菩薩形)、金剛手菩薩、普明菩薩。其中除釋迦牟尼為佛祖之外,其他四菩薩在此顯現,則有四方教主的意思。五曼荼羅連同其他佛像,共197尊。券頂兩側的斜面上,刻有十方佛,在每方佛的周圍還分別刻有小佛102座,共計小佛1020座,取共千佛之意。這些小佛,是明朝正統年間,修建泰安寺(1443—1449年)時,由鎮守永寧(今延慶縣境)的太監谷春主持補刻的。連同十方佛下的菩薩、比丘,券項兩側部共有刻像1060尊。券門的南北券面上,雕刻著造型獨特、別具一格的一組造像,其中有大鵬、鯨魚、龍子、童男、獸王、象王等等,佛界稱其為“六拿具”。大鵬寓意慈悲鯨魚為保護之相,龍子表示救護之意,童男騎在獸王上自然是寓意福資在天,而象王則有溫馴善師的含意,券面最下端的石刻紋飾為交杵,又稱羯魔杵、金剛杵。原本為古印度的一種兵器,在此為斷煩惱、伏惡魔,護持佛法的法器。鑒於雲台刻石造像的歷史與文物價值,1961年,經國務院批准,雲台刻石造像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4 真武廟(1996年修復):明洪熙元年(1425年)建。真武廟所祀主神為真武大帝。真武即玄武,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北方之神,道教所奉的神。相傳古淨樂國王的太子,生而神猛,越東海來遊,遇天神授寶劍,入湖北武當山修煉,經42年而功成,白日飛升,威鎮北方,號玄武君,宋代皇帝因避其祖趙玄朗名諱,改玄武為“真武”。宋真宗時尊為“鎮天真武靈應聖帝君”,簡稱“真武帝君”。元朝時加封真武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神。明代對真武信仰達到鼎盛。朱棣稱帝后,特加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並將其所謂修煉之地──武當山賜名“大嶽太和山”。相傳,洪武初大將軍徐達北征“屢有真武靈助之”,因而在關內修建此廟。修復的廟內有道教真武神八大元帥、六丁六甲神將、水火二將和青龍、白虎等神像。
5 城隍廟:這組廟宇規模較大。城隍是道教所傳守護城池的神。中國古代稱有水的城塹為“池”,無水的城塹為“隍”。據說三千多年前的周代,除夕要祭祀八種神,其中就有城神、隍神。以後兩神合二為一,就成為城池之神了。道教認為城隍是剪惡除凶、護城安民之神,能應人之求,旱時降雨,澇時轉晴,以保五穀豐登,百姓安泰。最早是三國東吳時,在安徽蕪湖建城隍神廟,以供拜祭。到了唐代,祭祀城隍逐漸普遍,人們把一些在地方有功的開明人士死後奉為城隍神,希望他能繼續福佑鄉土,保護百姓。宋代祭祀城隍更是遍行各鄉。到了明朝,明太祖元璋即位不久,就下令在都城南京修建規模宏大的城隍廟,並頒佈城隍神的封號爵級,敕封京城城隍為帝,開封臨濠等地的城隍為王;府級城隍為威靈公,官居二品,州級城隍為顯佑伯,官居四品,並按照級別,配製服飾。另外,城隍還管領亡魂。朱元璋還為城隍組織了一套機構,設有判官和衙役,道教乘機聲稱“城隍老爺”有權拘捕活人到陰間,死人的陰魂也都首先到城隍廟去接受審問。新官上任必須齋戒沐浴去祭祀城隍廟後,方得進衙理事,每月初一、十五還得前往祭拜。
朱元璋如此重視城隍神是有他的目的的。朱元璋曾對大學士宋濂透露過心裡話:“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說穿了,大肆鼓吹神鬼的威力,不過是震懾臣民,目的是鞏固封建統治。居庸關的城隍廟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7年)。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年)重修。在這裡建置城隍廟除為了護佑關城外,還有約束軍民的用意。這次修復是1996年,廟內塑有城隍、閻王、山神、地神等神像。
6 水門:居庸關地形險要兩側高山,中間一水,水道,南北方向貫穿關城。長城與河道交叉之處,建有雙孔圓拱水門,水門上有閘樓,內設水閘,借此控制門內外水量。洪水季節打開閘口,瀉洪,枯水季節,儲備河水供關城使用。水門橋墩為南北尖狀,以利於減少洪水對水門的作用力,起到了防止毀壞,延長使用時間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