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與胡說(四十八) 《如何對抗瘋狂生活之露營篇》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1013/19330538
我對露營的最深印象,是一塊在柴火上烤的豬排。那是我一生中最美味的記憶。
那年18,秋天的Montreal,跟一群中學同學一起開著剛考到的車,一行十多人,到了一個樹林旁,紮起營來。
加拿大不流行BBQ,沒有燒烤場燒烤爐燒烤炭燒烤叉,要煮食保暖就真的要從零開始搭營火。出發前,我們已把家中的好十幾根火爐大木頭搬到車上,各人安頓好,便四散出發去撿柴和枯樹,用最原始的方法,生火。其他很多細節都忘記了,到底晚上是怎麼度過、睡在哪裡、跟誰講過什麼,都有點模糊,就是很記得那個火和那塊烤豬排, 是我用兩條樹枝插著慢慢烤熟的。混著柴火的煙燻味,成為我中學時代的memento。
回港後,還是很野生,但過往礙於藝人身份(自以為)的不便,倒是沒什麼機會和動力去露營。今年變得比較在地,剛好跟工作伙伴聊起,原來正要和朋友組團camping,毫不猶豫便舉手報名加入。
又是一行十幾人,當中只有兩個是我認識的,但既已決心開拓這個範疇,顧不得靦腆,硬著頭皮加入。一班人鬧哄哄,吃早餐買食物,出發到碼頭,很青春。坐船到達隔岸的營地,發現碼頭旁的地點已塞滿各團體家庭(又是土地問題),決定走到山坡上的位置去紮營。
這群新朋友似乎經常組團露營,技巧純熟。各人先行紮起自己的帳篷,我的是單人營,有點像給我家貓大人阿gee睡的size,還好我腳長但沒腰,勉強塞得進去。男生們嫌爐太遠,決定搬石另起爐灶;各人自定崗位,有大廚有二廚打雜礦工女工,我是實習生,暫且不露出我燒烤之星的真身,先從旁觀察學習學習。
這趟經歷愉快,雖不是跟相熟朋友去、過程中又遇上橫風橫雨、友人受傷扭到腳、帳篷因為太小而且設備不足而入水,睡到早上醒來半個睡袋濕掉,但整團人的簡樸、互助互愛,晚上的集體遊戲,早上起來再生火煮早餐開我的野外菇cafe,跟大自然接軌的寶貴時光,足以我一直回味,野外露營範疇,順利開發。
我是切切實實一顆野生菇。近幾個月忙到頭昏腦漲,腦袋有點動彈不得,工作卻排山倒海地等著我處理,旅行放假遙遙無期只能空想。心想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故此決定為自己安排多一些需要動手動腳去進行的活動,清清雜亂。
露營這件事是有趣的,跟其他節目不一樣,你並沒有什麼終極目的,因為那求生的過程就是目的。紮營、生火、煮食、擋風避雨,一切回到生活最原始的衣食住行。那些平常用科技用錢能解決的問題,在這裏統統歸零,人人平等。到了深山野外,設備就身上帶的那麼多,遇上大自然給你的難題,你必須靠本能去應對。一切沒有即時,每個步驟都需要耐性,重拾在我們生活中已變成奢侈的「慢」,慢慢做,慢慢感受。
近年我很強調生活質素,很強調日常中的小樂趣。這心態在現今水深火熱的香港,看似很衝突,其實並不然。記得有位友人直接批評我半年前的一個麵包工坊,認為此時做這種小確幸的事情,和社會氣氛顯得太格格不入。但我不認同。
香港人從小就不習慣休息,對於「慢」有種天然的不安,總覺得休息等同偷懶,放慢等於落後於人。但是,我們的世界太瘋又太快了,無稽的人和事無間斷地湧現,若你一直24小時跟著它的節奏去跑,只會換來筋疲力盡。責任歸責任,但真正有責任心的人,會懂得如何照顧好自己,也不能只靠出走旅行,而是在日常裡面為自己配給時間,找方法補充和舒緩,可以是種植,可以是自己做麵包,可以是露營。當然,下山回到鬧市,社會上的一切還是如常,世界還是一樣怪形怪狀,但差別在於,自己又有力再衝一段路了。
別害怕停頓,別忘記休息,別為享樂感到內疚。為自己好好分配時間,玩樂時盡情玩樂,工作時盡全力去衝。適當時遠離一下風暴,回來時,才能看得更遠。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Esther Le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能量療癒之經脈音療(AcuTonics®)(二) ~ [相聚一刻] ep132 Part 1 播出:2016年9月5日, 8pm 嘉賓:陳玲博士, 趙麗娟 主持:Esther Lee 監製:Flora Ng 化妝:Tiffany Chu 場地:匯智社 欲收看所有節目,可成為免費或正式會員繼續收看...
大自然與生活範疇 在 MillyQ / 米粒Q Facebook 八卦
年前好友興奮地開車帶我出遊,兩個女人的getaway,她在IG上找到這陣子相當熱門的落羽松拍照景點,她邊給我看那一張張景色夢幻的落羽松照片,彷彿仙境與世外桃源,邊領著我這壓根不曉得什麼松竟還有這樣一處地方的人來一探究竟。
/
停好車後,我們走經過一片崎嶇且不那麼美麗的泥濘,小小的空地上有兩三個攤販,正當我想著一大片的落羽松在哪時,好友跟我說就是眼前這片。
怎麼說呢,我心境有些說不出的複雜,心中原以為會是一片一望無際人煙稀少的落羽松林,但其實現場落羽松的範疇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但夾在左邊的溪水溝跟右邊的田地間就是有種包夾在中間很明顯獨立分出一塊的感覺。走近之間後,每一處都是前來拍照的人潮,好友、情侶、親子、寵物、正值畢業季穿著學士服的畢業生們,於是四處插滿著不要踩到氣根讓樹呼吸的紅色告示牌。
/
我小心避開那些氣根與繞開那些被紅線封鎖住的範圍,感受這片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落羽松林。我原本以為是想怎麼拍就能怎麼拍的森林,像置身在大自然那般,但後來我大概知道我一開始的感覺了,應該說這裡比較像佈景,一個落羽松主人打造出來也大方開放分享給大家的佈景,他讓所有人能感受落羽松的美也學著欣賞大自然的美。我們兩人花了很久的時間才找到一個稍稍避開前後左右人潮讓週遭看起來空一些些的角落拍下幾張朋友覺得很仙的照片。(笑)
/
離開時不曉得是天色已灰暗還是怎麼樣,複雜的心情再度湧現,始終有些在意那些沒看到告示牌踩踏在氣根上的腳步、拍完照後就丟在落羽松下的學士服、大大小小的紙屑。走出落羽松林,溪水溝此刻在我的右手邊,我看著水上那些灰白色的泡泡,堆得高高的垃圾中有飲料包、泡麵碗、餅乾紙盒、紅白塑膠袋,落羽松的美被難過取代,嗯,離開的時候我是有點悶有些難過的。
真的希望大家能夠愛護環境、愛護我們的土地、愛護周遭一切大大小小的事情、愛護其實真的可以很美的寶島,自己帶來的東西自己帶走,實在沒有必要也沒有道理隨手往地上或水溝裡丟來傷害我們生活的每一寸地方,不要只讓出現在照片裡的那一小塊畫面能夠擁有美麗。
大自然與生活範疇 在 冯以量 Facebook 八卦
生與死,乃生命大哉問
曾廣志:“生死教育 ,是回歸到生命, 看待人生;順生命之流, 擁抱生命的一切,儘量在生時無憾,死時的遺憾才會減少。”
馮以量:“让离去的病人得到善终;让彼此的关系得到善别;让活着的人们得到善生。”
李秀華:“哀傷會化為一股溫柔的力量,一路上以一個循循善誘的生命導師的姿態引導我們與生命接軌,與世界連接,與宇宙相應。”
願所有人都能回到內在覺知生命的缺口來自哪裡,並願所有的生命皆生命圓滿。
****
圓滿人生,從學習生死兩相安開始
攝影:廖德來
文字:李秀華
生死何物本是人生的大哉問,然而,箇中答案卻難以被告知,唯有經由生命的歷程才較能梳理出屬於自己的一套生命信仰。
在 “生死兩相安”安寧關懷工作坊裡,生死學家曾廣志從死談生,通過死亡的啟示回歸到生命,曾是臨終關懷醫療社工的馮以量,則從生談死,探究“善終”對生命的意義。而當死亡帶來哀傷時,李秀華說,我們可以“化哀為愛”,因為愛是療癒喪親之痛的靈藥。
曾廣志:澳洲Griffith大學醫學院醫療人際溝通高級講師
從生活中實踐生死智慧
生命充滿變化, 在“危機”中臨危不亂,能讓人處之泰然。“臨危”是思考死亡,“不亂”是面對生命,能夠臨危不亂就可以加強下次的挑戰能力。我遇過的許多人都認為學生死就會對生死有答案,然而,我認為生死信念是個人自己建構起來的,因為每個人的成長背景不同,自然對死亡有不同的註解,因而,死亡沒有絕對的答案,包容所有的想法才是和諧。
很多人都以為死亡是久遠的事情,死亡還未發生,無從思考, 但其實,人活著的每一天都在面對生死,大自然每天都在上演“生”與“死”的戲碼,一個活動的開始與結束也是“生”與“死”,人無時無刻都可以從死亡中思考生命, 而不是一味探索人死後會去到哪裡,因為活著的姿態將會帶領你去到死後的世界。
推廣生死教育 17年,我的目的是與大家一起回歸到生命, 看待人生。生死學的主要範疇包括生死教育、悲傷輔導、臨終關懷與殯葬管理。其主要目的是希望生死兩無憾。
帶著外婆死亡的遺憾7年,我到了澳洲唸全人輔導才知道心中有殘留悲傷與遺憾。當時,導師用空椅子來引導我與外婆對話,才解開了我心中的結。我當時理解到,即便時光可以倒流,我當時依然不會留在加護病房陪伴外婆,因為我並不知道外婆會在我離開後的凌晨3點鐘就撒手歸西。
生命有憾是正常,因為我們無法預見未知的事 。然而,生而無憾可為人的目標。死亡會對生命帶來許多震撼與衝擊,有些問題是可以引導我們去思考如何去經營自己的圓滿人生,好讓遺憾成為推動人生進化的動力,而非成長的拖力。這些問題包括:
如何正確平衡的看待有限的人生?
如何防止可避免的遺憾?
如何彌補已發生的遺憾?
如何面對生死悲傷?
如何從不可避免的生死中學習無憾生活?
生的無憾與死的無憾息息相關,要達到生的無憾,關鍵在於認識我們在生命中的角色與定位。這角色與定位會隨著我們對自己的認識而變化。生,就是充分體會生命的一切,建立充分體會的能力。
生命原本是活潑流動的,然而, 許許多多的小生死卻阻礙了生命前進。在生命之流受到阻礙的時候,我們會有受傷的感受,因此本能的建立起心理防衛,其意義是防止自己再受創傷,這也造成限制自己進一步成長的能力。心理防衛通常以負面情緒呈現,我們會無意識的隱藏而形成陰暗面,在這隱忍中,我們便套上面對世界的面具。每一次的創傷都可能會導致一次的小死,日積月纍的小死,讓人活得越來越累。於是,年紀越大,成見就越深。
小生死談的是如何在生的過程中,因為生命的考驗而點滴的死去。這些小小的死亡,封閉了我們的心,僵化了我們的生命。啓死回生,就是希望透過對這些小死的反省,重新把生命的活水注入,讓封閉的心靈被重新開啓,讓生命鬆動,否則身體、心理都會開始僵化,活著如同死去。
回到內在關照自己的實相,沒有一種傷害是用心造成的。選擇看見生命的美好,並非漠視生命的悲慘;對世間的苦難要有覺察,也要感恩生命給我們太多的因緣。生命中沒有我們可以控制的人事物,順生命之流, 擁抱生命的一切,儘量在生時無憾,死時的遺憾才會減少。
***
馮以量: 孝恩集團輔導與諮商顧問
善終,急救是為搶救生命的深度
我並不反對急救,而是希望人們能夠從不同的觀點看急救的意義。如今,科技高度發達,醫術與醫療設備非常先進,絕大部分的醫療人員都在想辦法急救,卻忽略了去思考急救要延續的是生命,還是延長死亡的時間?
一般的傳統醫療醫學認為,病人生命垂危就要急救,可人們在急救下,應當思考要延續的是什麼?以免讓遺憾滾得更大。
我起初並沒有認真思考急救這事,我在慈懷病院工作時,親眼目睹一個病人的急救過程啟發了我。那年,我還在新加坡雅西西慈懷病院工作,手上接到一份醫療報告後,我知道這個在醫院住了3個月的病人將會轉送到慈懷病院來。那一年,我36歲,拿著病人的檔案看見他與我同年齡,我們同月生,他僅年長我一個星期。正巧當時的我面對工作挫敗,我站在病榻前看著他,他已無法有過多的言語,頓時,我覺得自己的人生挫敗在他面前變得很渺小。
他的母親24小時陪伴著他,我感覺到他們的關係很親密。翌日早上,我接到醫生的電話叫我進這病房,因病人的父親正與醫生發生衝突。踏入病房,我聽到病人的父親對著醫生咆哮說:“醫生是醫人,不是醫死人!”
此時,我看見床上的病人已奄奄一息,呈現許多死亡症狀。於是,我先請該父親先為孩子的醫療作出決定,他說他決定急救孩子。我們趕緊把病人送到與慈懷病院儘有兩分鐘車程 距離的醫院急診室。病人進到急診室後,我因身穿白袍被誤以為是醫生,因而留在急診室看見醫護人員搶救病人的過程,那是我第一次看見搶救工作。
直到我的存在被發現後,我被送出急診室。此時,我看見適才凶悍如獅子的父親突然變得溫馴如綿羊的問我:“一天要多少錢?”醫療費用,一直是非富裕的病人與家屬在醫療決定上的重要考量。
就在這時候,病人的哥哥出現了,卻馬上與父親起爭執,哥哥對著父親叫嚷道,“你憑什麼送弟弟來急救?弟弟說過要在慈懷病院過失的。”當時,我發現家屬在做出急救決定前忽略了先理解病人的意願。病人是否聲明過自己的意願?如果沒有,誰可以代替他發言?
此時,病人的母親把我拉到一旁說,其實他們兩夫妻早已離婚。臥病在床的孩子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他想在自己離開前想看父親最後一臉,所以父親才會出現在慈懷病院。
病人的急救是“成功”的,但他被送進加護病房,每天24小時由醫生和護士看顧,家人被隔離在外。
當時的我是菜鳥,雖然病人不再 是我的個案,但我心裡依然有掛礙,於是便去探訪他。不想被急救的他身上插滿喉管,由於拔掉身上的管子,於是遭到醫護人員的五花大綁。我出現在他眼前時身穿白袍,他以為我是醫生,因而瞪住我,不說話。病人當時的心情,是百感交集的,他的眼神充滿無助、無奈、傷心、憤怒,我想他也許困惑為何愛自己的家人會如此對待他。那一刻,我希望站在台上,傳遞一股漂亮的生死文化。
病人在3天內不斷被急救,他在第3次的急救中,經過40分鐘的搶救過程終於離開了。這個與我同齡的病人用他的生命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啟發,對我與我的家人在急救的選擇上有更透徹的了解。
病人走後,我寫了一封信給我的姐姐,我在信中表達了我對急救的意願,並告訴姐姐──牽手是愛,放手也是愛。如果我來到這個狀況,請放手來愛我。
末期疾病與意外,對急救的考量更加不一樣。如果急救醒來不影響生活品質,急救是有意義的,如果急救後是昏迷、是望著天花板,急救便失去意義。急救當前,人們該當思考要搶救的是生命的深度,而非生命的長度,好讓離去的病人得到善終,讓喪親的家屬得到善生,讓彼此得到善別。
醫生和家屬在急救有不同的立場,醫生在緊急時刻不能拿走人們對生命的希望。家屬與病人希望有奇蹟,往往這樣的期望堵住了現實流通,因為沒有人可以確定奇蹟是否會出現,但這些年來,我在慈懷病院沒有看過奇蹟發生過。
然而,無論家屬為臨終病人做出什麼決策,只要以愛之名來作為出發點,都是對的。無論家屬不為臨終病人做些什麼,只要以愛之名來做出發點,都會帶來遺憾的。愛的之後,總是會有遺憾跟隨,而遺憾到最後依然需要愛來療癒,因為愛可以療癒一切。
***
李秀華:身心靈工作者
擁抱哀傷,讓哀傷轉化為力量
《臨終,我可以_ _死去》裏頭記載了少於我10%的生命故事,但這本書承載了我生命的整個重量,因為死亡對我來說是那麼可怕的事情,所以,我必須安撫心中對死亡的懼怕,去為死亡的疑問找答案,而驅動我去做這件事情的動力,就是哀傷。
美國社會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曾說,“當我們對重要的事情變得沉默,我們的人生便開始失去價值。”當你對生命感到毫無意義的時候,也許,你可以問問自己,“在我的人生裡頭,有什麼東西是重要的?”當時,我覺得自己的哀傷是很重要,所以,即便是每一扇門都關上了,我依然堅持用自己的一雙手去為自己打開一扇門,讓生命的意義、真相、快樂、喜悅、希望統統透過這扇門進到我的生命裡。
然而,宇宙是弔詭的,當你決定了做一些對你來說是重要的事情,挑戰就接踵而來,這就是考驗,用以再三確認“你要的是否真的是你要的”。只要你堅持往前走,助力就會開始出現,悲傷教會我的事,是只要往前走,沒有過不去的關,因為宇宙會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帶領你抵達目的地。
當我允許哀傷與我同在時,正是我學會慈悲對待自己的時候。我不再抗拒我體內有別人或自己不喜歡的元素,我開始接受如是的自己,我帶著好奇去觀照自己的生命。我在所有的靈性學習裏頭,都以回到內在去修補生命的缺口、去填補生命的坑坑洞洞、往生命的黑洞裡注入光為出發點。
與此同時,我培養出活出自己的力量。當我忠於自己,我不再將自己養在別人的眼皮下。我在那過程裏頭潛移默化的活出一個如是的自己,不羨慕別人的優勢,而是欣賞;不覬覦成為別人掌聲中的那個人,而是尊重本質的自己。原來,哀傷還教會我愛自己。
當哀傷培養起我回歸內之的堅定力量後,生命再次發生了重大的撞擊。去年11月,我遇見了網路愛情騙子,因為悲傷教會我的這些事, 這次,內在的路我走得更透徹,我走了一條回家的路。我在這發生裏頭看見──愛,原來會以不同的面貌呈現。它未必以我們歡迎、期待的方式出現,但,我卻認出那是一份愛;我在過往種種在情感裏頭認為的傷害,突然認出了愛來,心中的悲憤就自然而然的轉化為提升我生命能量的力量。
正因為這啟發生,我為我在13歲婆婆去世後長達17年的 哀傷找到了答案。原來,5歲那年,我因為熟睡被落在婆婆家而論斷自己被父母遺棄,更自此在人生不斷上演、經驗被遺棄的“戲碼”。我在5歲就恐懼死亡,正是因為害怕我愛的以及愛我人死去了,我會活不下去。
當我擁抱悲傷,原來,我也擁抱著我內在傷痕纍纍的小小孩, 我看到的不再是人的表象,而是人的心。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甚至多個小小孩。小小孩透過情緒來對你說“嘿,你看見我嗎?”,“你可以看看我嗎?”,如果你能夠看見他,認出他,請你擁抱他,用愛來滋養他。
接著,哀傷化為一股溫柔的力量陪伴著我前進。一路上,它以一個循循善誘的生命導師的姿態來引導我與生命接軌,與世界連接,與宇宙相應。哀傷帶給我生命太多的禮物,如今我站在台上說著自己的生命故事時,哀傷再也不是毒藥,它是一份愛,用以滋養我心中那畝早已枯萎的心田。
大自然與生活範疇 在 Esther Lee Youtube 的評價
能量療癒之經脈音療(AcuTonics®)(二) ~ [相聚一刻] ep132 Part 1
播出:2016年9月5日, 8pm
嘉賓:陳玲博士, 趙麗娟
主持:Esther Lee
監製:Flora Ng
化妝:Tiffany Chu
場地:匯智社
欲收看所有節目,可成為免費或正式會員繼續收看。
www.togetherradio.net
內容:
[相聚]的觀眾真的非常幸運,常遇高人,今次是遠自美國的華裔科學家"陳玲博士"路過香港,為大家分享,是甚麼令非常左腦的她,熱愛到要放棄她的科學家事業,搖身一變成為身心靈導師、療癒師,全力研究AcuTonics(經脈音療)呢?今晚,陳玲博士與你相聚一刻!
- 中醫談疼、痛、癢、酸、脹、麻、疲、乏、饑、餓、勞、累、聰、明...總之不通則痛。古人怎醫?
- 有云,先(音)樂後藥,藥其實是音樂的樂再加草藥,難度有病先聽音樂?
- 音樂當然和數字有關,原來,畫畫也和數字有關,建築師、香氛治癒都和頻率有關,光療、磁療、熱、力、顏色、藝術,到底怎樣影響我們的生活呢?
- 為什麼噪音令人煩躁?大自然的聲音卻令人療癒?
- 甚麼是以頻率修正頻率?甚麼是以痛引痛?
- 人和大自然分開,就和天地斷層(disconnected)了,問題就開始了。
- 在AcuTonics(經脈音療)的範疇中,每一個音叉所發出的音頻,來自不同星球的振頻,太玄了吧?
- 不同音頻會我們身體不同的部位溝通,很有趣。
且聽陳玲博士親自講解過中原理。
陳玲博士聯絡(Ling Chen):
Energy4Wellness@gmail.com
http://EnergyWellness.weebly.com
資料參考:
[相聚一刻]ep124 – 能量療癒之經脈音療(AcuTonic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j9F3C8HP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sRkOf-6u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ZRfuR1JhV8
大自然與生活範疇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評價
11月一個陽光普照的早上,雖不像盛夏般炎熱,但陽光直射下,還是會汗流浹背。兩個身影就蹲在一片草地中辛勤的收割野草,普通人或許會以為他們是園丁,但其實他們是分文不收的牛義工,在為巡查大嶼南的牛群作準備。
「有嘢食放喺度,佢哋(牛隻)就會『企定定』畀我哋記錄同埋檢查。」帶着義工工作的何來解釋說。何來是大嶼山愛護水牛協會超過10年主席,她不只愛水牛,也愛黃牛,也不只關注大嶼山的牛隻,香港其他地方的也會照料,就如缺糧得可憐的塔門牛,協會也會安排義工帶草前往餵食,而較幸運的大嶼山牛,由於糧草尚算可自給自足,放草也只是為了檢查。
何來不諱言指工作最辛苦是割草和搬草,但由於希望牛隻可食回是本地的原生植物,「要保留佢哋自然嘅本性,改變咗佢哋嘅習性就唔係保育」,所以辛苦也要堅持做,然而現時大嶼南牛隻的棲息地愈來愈少,協會也要講買牧草混合使用,「天冷無鮮草就靠呢啲,起碼佢哋有back up(補給),所以熱天都要少量保持繼續有,唔好天冷無嗰陣時唔識吃。」
糧草收集得擠滿一輛七人車,何來與義工就駕車前往牛隻的棲息地。來到有牛隻出沒的地方,何來就會使出好的本領,疾聲高呼,稍候片刻,牛群就會現身,「我去到就叫,佢哋就認得我」,何來笑着說,也指自己我與牛群的關係較似朋友,見到朋友也份外高興,「最enjoy(享受)係去到牛棲息地,牛仍然好開心,同埋見到環境係因為佢哋存在而好靚。」
何來叫朋友出來也不只是見牠們一面,指做巡查要記錄到牛隻的健康狀況,若能力許可,能幫忙的就盡量幫。何來會趁牛隻進食時拍下牠們,以了解不同族群的生活情況,見到受傷的會替牠曬藥粉,有需要的會尋求獸醫協助,「有啲牛嘅角係亂生嘅,係會生到插自己個頭,呢啲牛就要通知獸醫幫佢鋸,所以唔檢查係唔得。」
在人類生活不斷擴張下,牛的棲息地愈來愈少,巡查當中也見到不少牛隻在馬路邊行走,更有些在鑽放在垃圾站邊的垃圾袋,然而置於垃圾站的大型有蓋的垃圾桶是空的,何來批評那些胡亂丟垃圾的人,「佢哋(牛隻)搵唔夠嘢食就會鑽嗰啲垃圾袋,所以令啲牛很容易吃到垃圾。」
「牛畀咗我一個好好嘅教學,令我用牛嘅眼去睇呢個世界時,就會睇到環境同人之間嘅關係係決裂到點。」她指在鄉郊生活,牛就是我們每日見到、必須要跟牠共存的一個物種,認為人類「享受」大自然、習慣被服侍的觀念是錯的,
「去到鄉郊就係去到物種屋企,我哋去到人哋屋企,就要尊重人哋居住嘅地方。」
何來呼籲市民不要觸摸及餵牛隻,所有垃圾要帶離郊區,不要用郊區的垃圾桶,避免牛隻翻垃圾吃。她同意市民近年的環保意識愈來愈高,「睇到人嘅改變,以前我去到邊都被人用粗口問候,而家好多人都會話支持我做嘅嘢,呢個改變令我覺得欣慰」,然而負責決定政策的政府依然未變。
她指牛不是有吃的就安全,「政府將動物當環境問題管理,唔當佢哋係生命,或者係環境保育議題。」牠舉例指水牛是「濕地天使」,因為牠可締造漂亮的沼澤環境,而沼澤有很多微生物、小蟲繁殖,從而令雀鳥可以覓食,是保育上很重要的東西,但仍不斷有很多圍欄、堆填或是違法的商業行為一直在侵蝕牛的棲息地,「呢個係規劃同地政嘅範疇。」
何來認為要保護牛物種,政府要有新的主導方法去保護牠們在大自然的存活的可持續性,「我最大嘅心願係牛物種會成為香港正式保護環境政策嘅開始,呢個政策可以令香港人同香港將來可以有牛物種嘅永續。」
大自然與生活範疇 在 alex lam Youtube 的評價
全新的九龍灣店以「食」為主題
比起平日的零食、醬料等,更引入了「食材市集」、「茶米工房」
主打就係想做一間日式生活百貨超市
整體上除非係粉絲,否則價錢上比日式超市沒有吸引力和優勢
純粹可作為一個行街既商鋪
#全日禁堂食
無印良品德福廣場
地址:
九龍灣德福廣場2期4樓401-402舖
電話:
3973 8380
營業時間:
星期一至五 11:00 – 22:00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 10:00 – 22:00
無印良品德福廣場店
現已開業
以「食」為主題
貼合日常生活所需
無印良品德福廣場已於2020年6月22日開業。新店選址九龍灣,是九龍東的主要社區之一,能讓無印良品更貼近顧客的日常,方便區內顧客購入每天所需。
衣、食、住、行為生活之基本,新店以「食」為主題,提供更多與食相關的新商品及服務,藉此引起生活在遠離田地、農場、大海的都市人對孕育食材之自然環境和生產者的興趣,拉近人與大自然的距離。店舖總面積逾24,000平方呎,增設「食材市集」、「茶米工房」等多種新元素;同時設有Café&Meal MUJI,提供手沖咖啡、新鮮烘焙麵包、外帶輕食以至全日餐單,讓顧客品嚐天然健康的食材原味,為食生活帶來更多選擇。
此外,為進一步分享無印良品的「良感生活」理念,新店將配置最完整的商品組合,由服飾、生活雜貨以至食品,並加入MUJI GREEN、MUJI BOOKS、Found MUJI、住空間主題展示,照顧生活的每個範疇;以及首次於香港推出刺繡服務,帶來個人化的體驗。顧客可在舒適自在的店舖環境下,尋找更多良感生活的靈感。
otg onthego limited DJI產品香港代理
https://www.otg.com.hk/zh-hant/
DJI OSMO ACTION
https://www.otg.com.hk/zh-hant/shop/handheld-zh-hant/osmo-action/
#疫情下的香港
#記錄香港 #2020年8月 #禁堂食
#osmoaction #OTGOnTheGoLimited @otg_onthe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