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反空汙,今年台中空氣更差卻裝沒事,想等《選完》再討論。
#偽善的疑似環保團體
【抗空污市民大會延期 主婦關心空污不會停】
編按:11月14日,更新完整說明一
.
【有關停辦「台中抗空污市民大會」 給社會大眾的一封信】
.
感謝社會各界對主婦聯盟台中分會延期辦理「台中抗空污市民大會」活動一事的批評指教,針對各界提出的幾點主要疑慮,本會擬說明如下:
.
1. 台中市空污議題的下一步,應該怎麼走?
.
自2014年反中科擴廠行動起,五年來為求抗空污的最大成效,本會將訴求主力放在「減少中部最大固定污染源台中火力發電廠的排放」上,要求地方政府監督中火達成「中火生煤使用四年減四成」的目標。直到2019年底,在本會數度召開記者會及參與聽證會的壓力下,盧市府始鬆口承諾會要求中火生煤使用量在2020年1月26日須減至1104萬噸。在中火已朝向逐漸減煤的情況下,本會亦開始思索台中空污議題的下一步倡議行動應該怎麼走?
.
臺中市的空污成因極其複雜,包括三十大固定汙染源、移動式汙染源等,在工業用電量連年升高的同時,臺中市的國土計畫卻擬擴大釋出工業用地,這恐致各項污染升高,面對這些課題,盧市府至今仍未提出令人滿意的解方與願景。監督政府聽取民意並落實施政,本會向來責無旁貸,但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下,需要更多市民加入實際政策監督的行列,因此我們才會有舉辦台中市民抗空污大會的想法。
.
2. 與市府合辦的市民大會,是否有違環團的監督角色?
.
2017年,韓國首爾市政府曾主辦一場三千人參與的抗空污大會,透過審議式民主的方式完成該市的多項空污政策。參考首爾經驗,本會因此思考與市政府合辦市民大會的可能,在協商期間,我們發現這樣的方式能促成市府各局處首長乃至市長本人,出席與民眾面對面的可能性,可當場接受市民針對空污議題的提問,拉高公民參與的高度。
.
但在本會發佈這項活動訊息後,許多關心空污的朋友們留言表達「在2020大選前與市府合辦市民大會,此一舉措似有幫市府所屬政黨搭台宣傳政績、拉抬聲勢之嫌,有違環團的監督角色」,凡此種種提醒與擔憂的聲浪,已壓過本會原先欲探討空污議題而辦此活動的初衷,模糊原本之焦點。這促使我們檢討在選前辦理市民大會是否恰當,因此我們決定暫時停下腳步,重新整理。
.
"暫停舉辦並非擔心空污議題會影響到選舉,而是憂心選舉操弄會模糊空污議題的焦點"
.
雖然我們決定停辦今年的抗空污市民大會,但我們追求「非核無煤家園」的立場,以及監督政府與倡議的態度始終堅定,這是主婦聯盟台中分會一貫的理念,我們不會因為執政者的輪替妥協或更改,同時,我們相信唯有在市民參與共同監督的機制,針對不同污染源表達意見,才有可能迫使市府多管齊下,有效治理空污。
.
再次感謝各界指教,亦期望關心的市民朋友與本會一同參與監督市政並落實倡議的行動。
.
.................分隔線............................
.
主婦聯盟台中分會原訂於11/24(日)與東海大學社會責任計畫推動辦公室及台中市政府合辦的「台中抗空污市民大會」必須延期,主因顧慮到接近大選,活動恐被模糊焦點,而無法讓市民對空污政策的意見清楚凝聚與傳達。
1️⃣環境問題其實都是相互連結、環環相扣的,本會今年持續關心及推動的議題上,除了緊盯台中市政府依法執行「管制生煤自治條例」,要求中火四年內生煤使用量減四成之外,其他議題也都與空污有所關連。
連結:https://www.huf.org.tw/news/content/4691
2️⃣盧市長上任之初,本會就持續呼籲要重視綠能及節電政策,尤其是工業節能,台中工業用電高達近六成,且蟬連用電成長最高縣市,盧市府在要求中火減煤的同時,也應當負起地方的用電與節能責任,並積極增加再生能源及節約工業用電,方能使中火更有空間降載及停機,減少中台灣最大固定污染源的排放。
連結:https://www.huf.org.tw/essay/content/4588
3️⃣本會也在八月提出要求盧市府推動垃圾費隨袋徵收政策,因除了中火的大煙囪外,台中更有三座垃圾焚化廠,近期更有學者在北部PM2.5中驗到塑化劑,表示這跟我們大量使用塑膠有關,從雙北及台中石岡區的經驗來看,垃圾費隨袋徵收能有效減少垃圾量,同時也可減少焚化爐的空氣污染。
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HUFTC/posts/2265889766813510
4️⃣我們從2014年反中科擴廠開始關注空污議題,近日更針對台中國土計畫召開多次記者會,譴責盧市府擴大圈地,還要大面積減少綠地開發成產業園區等,將使台中的熱島效應和空污問題不減反增,之前市府的居民空污物暴露評估報告更顯示在工業區及科學園區空氣中吸入一級致癌物的風險較高,這些環境危機與健康風險都不容忽視。
連結: https://www.huf.org.tw/news/content/4806
台中抗空污市民大會目前暫定於明年三月舉辦,同時我們也在思索以更接近審議式民主形式來舉辦的可能性,這次感謝許多熱情市民報名,造成您的不便也要說聲抱歉,我們期待的是讓市民有能針對不同污染源表達意見的平台,迫使市府能多管齊下、進一步有效治理空污,強化目前還沒做或力有未逮之處。關心空污及爭取健康好空氣的腳步,我們絕對不會停下來,也邀請同樣關心中部空氣品質的台中市民和居民,明年一起參與,公民參與是鞭策政府前進和加速的最佳利器,請和我們一起監督和參與。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500的網紅林佳龍,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2)日上午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議上,林佳龍委員首先質詢教育部長蔣偉寧關於建校合作和校外實習等相關問題,並提醒蔣部長應該多關心學生在實習現場的狀況,讓學生在高職或技專的階段,經由寶貴的實習經驗提升其技術品質,同時也可獲得實習機構給予的合理待遇。至於施行多年的產學攜手合作計畫,林佳龍要求教育部應...
大學社會責任 辦公室 在 吳思瑤 Facebook 八卦
今天是第一任立委任期的最後一天。明天就是第二任的開始。
很有感情與回憶的辦公室。
陪我度過了四年寒暑、1460個打拚的日子。
來到思瑤的辦公室,你會忘記置身於嚴肅的國會,而是進入一個夢想的孵化空間。
這裡沒有繁文縟節與官場文化,這裡充滿奇想、熱情與瘋狂,這裡有好書與咖啡,還有狗狗Zaza。
這裡是建築、文化、藝術、設計界專業者的秘密基地,四年來我們召開數不盡的討論會議,完成了史上最大幅度的政府採購修法與制度革新、催生了「台灣設計研究院」及「文化內容策進院」的成立、創造了史上第一次的台灣時尚週、協助數十個大小展覽在國內外上路開展、建築博物館計畫也開始砌築基底。
此外、我們努力讓文化資產保存有更健全的法治基礎、台語電視台終於開播問世、藝文補助與投融資雙軌並進也更為透明鬆綁、讓封建僵化的故宮逐步導入前瞻創新的博物館新思維。
而2020東京奧運即將到來,台灣文化軟實力前進東奧的跨界串連也在這裡醞釀鋪陳,我們誓言在今夏讓全世界驚艷!
在這裡,也有無數個熱血青年/團隊密集出沒、腦力激盪,共同勾勒出台灣的「地方創生」政策全貌,讓2019成為地方創生元年,促成內閣成立跨部會的地方創生會報,為振興在地經濟、重建文化認同創造新的契機。
我們還連續兩年遠赴日本舉辦了展覽,讓台灣在地DNA成為公眾外交最強大的利器。
教育部同仁們是最常來報到的,從幼教到國教、高教到終身學習,各項教育政策與修法立法,都在這裡頻繁地討論對話。
從幼教公共化政策上路、108課綱審定、偏鄉教育立法、實驗教育修法、美感教育打掉重煉、兒少四法修法保護孩童、高教深耕的翻轉、大學社會責任的實踐、技職教育競爭力的強化、全台首次大學宿舍改造計畫施行,遲了20年的社區大學法制化終於落實,以及2030年雙語國家政策成功訂為國家重要發展綱領⋯⋯
感謝兒福、幼教、家長及教師教授團體們常常來這個小園地,熱誠無私提供多元專業意見,給了思瑤莫大的政策協力,讓教育真正作為支持孩子築夢圓夢的關鍵力量。
台北市政府各部門也常常被我邀請來討論研商各項市政議題。中央地方互助共榮需要強化溝通協調,作為首都立委的我當然義不容辭。
四年來,思瑤促成國防部與北市府簽訂兩項MOU協議,釋出兩塊國防土地提供地方發展之用;士林北投科學園區的擘建也是四年來的重點工作,科技部、經濟部、教育部都努力為這個北台灣科技廊帶最後一塊拼圖盡心盡力。大屯火山的科學防災及災救應變計畫也在這裡與諸多科學家們討論研究,為的就是確保提升大台北安全。
更特別的是,在政策議題之外,這個辦公室同時也是藝文創作的跨界工作室。
2018我們完成了《車站回家兒童音樂舞台劇》的籌備製作,從立院到劇場、幕後到幕前,一群劇場人與政治人共同完成了七場精彩感人的巡演。
2019思瑤出版了《在地Real Local北投天母》專書,作家好友、在地青年、公民團體、編輯團隊都在這裡絞盡腦汁、不斷的提案翻案,大半年來文稿圖片幾乎與法案文件等量齊觀,而後共創出這本首次由政治人獨立出版的在地文化誌。
思瑤辦公室也曾搖身一變成為建築事務所,《讀樂樂公園圖書館計畫》就在這裡誕生。2019一整年,數十位建築人密集在這裡發想設計、比拚實力,建築模型堆滿小小的辦公室,十座公園圖書館的瘋狂想法最後真的化為行動,進入士林北投的社區生活。
最不像立委辦公室的這個空間,有時候,我覺得它充滿了不可思議的魔力。
看似不可能的事,在這裡一個一個化成了可能。
國會能夠是一個夢想孵化器,多好。
我會繼續努力,讓立院裡的這一方角落,持續作為讓夢想發光蓄熱的所在。
第二個1460天造夢計畫,上路!
これからも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大學社會責任 辦公室 在 吳思瑤 Facebook 八卦
今天是第一任立委任期的最後一天。明天就是第二任的開始。
很有感情與回憶的辦公室。
陪我度過了四年寒暑、1460個打拚的日子。
來到思瑤的辦公室,你會忘記置身於嚴肅的國會,而是進入一個夢想的孵化空間。
這裡沒有繁文縟節與官場文化,這裡充滿奇想、熱情與瘋狂,這裡有好書與咖啡,還有狗狗Zaza。
這裡是建築、文化、藝術、設計界專業者的秘密基地,四年來我們召開數不盡的討論會議,完成了史上最大幅度的政府採購修法與制度革新、催生了「台灣設計研究院」及「文化內容策進院」的成立、創造了史上第一次的台灣時尚週、協助數十個大小展覽在國內外上路開展、建築博物館計畫也開始砌築基底。
此外、我們努力讓文化資產保存有更健全的法治基礎、台語電視台終於開播問世、藝文補助與投融資雙軌並進也更為透明鬆綁、讓封建僵化的故宮逐步導入前瞻創新的博物館新思維。
而2020東京奧運即將到來,台灣文化軟實力前進東奧的跨界串連也在這裡醞釀鋪陳,我們誓言在今夏讓全世界驚艷!
在這裡,也有無數個熱血青年/團隊密集出沒、腦力激盪,共同勾勒出台灣的「地方創生」政策全貌,讓2019成為地方創生元年,促成內閣成立跨部會的地方創生會報,為振興在地經濟、重建文化認同創造新的契機。
我們還連續兩年遠赴日本舉辦了展覽,讓台灣在地DNA成為公眾外交最強大的利器。
教育部同仁們是最常來報到的,從幼教到國教、高教到終身學習,各項教育政策與修法立法,都在這裡頻繁地討論對話。
從幼教公共化政策上路、108課綱審定、偏鄉教育立法、實驗教育修法、美感教育打掉重煉、兒少四法修法保護孩童、高教深耕的翻轉、大學社會責任的實踐、技職教育競爭力的強化、全台首次大學宿舍改造計畫施行,遲了20年的社區大學法制化終於落實,以及2030年雙語國家政策成功訂為國家重要發展綱領⋯⋯
感謝兒福、幼教、家長及教師教授團體們常常來這個小園地,熱誠無私提供多元專業意見,給了思瑤莫大的政策協力,讓教育真正作為支持孩子築夢圓夢的關鍵力量。
台北市政府各部門也常常被我邀請來討論研商各項市政議題。中央地方互助共榮需要強化溝通協調,作為首都立委的我當然義不容辭。
四年來,思瑤促成國防部與北市府簽訂兩項MOU協議,釋出兩塊國防土地提供地方發展之用;士林北投科學園區的擘建也是四年來的重點工作,科技部、經濟部、教育部都努力為這個北台灣科技廊帶最後一塊拼圖盡心盡力。大屯火山的科學防災及災救應變計畫也在這裡與諸多科學家們討論研究,為的就是確保提升大台北安全。
更特別的是,在政策議題之外,這個辦公室同時也是藝文創作的跨界工作室。
2018我們完成了《車站回家兒童音樂舞台劇》的籌備製作,從立院到劇場、幕後到幕前,一群劇場人與政治人共同完成了七場精彩感人的巡演。
2019思瑤出版了《在地Real Local北投天母》專書,作家好友、在地青年、公民團體、編輯團隊都在這裡絞盡腦汁、不斷的提案翻案,大半年來文稿圖片幾乎與法案文件等量齊觀,而後共創出這本首次由政治人獨立出版的在地文化誌。
思瑤辦公室也曾搖身一變成為建築事務所,《讀樂樂公園圖書館計畫》就在這裡誕生。2019一整年,數十位建築人密集在這裡發想設計、比拚實力,建築模型堆滿小小的辦公室,十座公園圖書館的瘋狂想法最後真的化為行動,進入士林北投的社區生活。
最不像立委辦公室的這個空間,有時候,我覺得它充滿了不可思議的魔力。
看似不可能的事,在這裡一個一個化成了可能。
國會能夠是一個夢想孵化器,多好。
我會繼續努力,讓立院裡的這一方角落,持續作為讓夢想發光蓄熱的所在。
第二個1460天造夢計畫,上路!
これからも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大學社會責任 辦公室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評價
今(2)日上午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議上,林佳龍委員首先質詢教育部長蔣偉寧關於建校合作和校外實習等相關問題,並提醒蔣部長應該多關心學生在實習現場的狀況,讓學生在高職或技專的階段,經由寶貴的實習經驗提升其技術品質,同時也可獲得實習機構給予的合理待遇。至於施行多年的產學攜手合作計畫,林佳龍要求教育部應審視目前遭遇的瓶頸,並持續積極推動該項計畫。
目前大專院校和高中職實習生大約有七萬六千多位,林佳龍委員以自己辦公室同仁子女之實習經驗為例,不少高職生所從事的線上作業員,大概跟他母親當年做女工的工作性質相彷,學生或淪為企業的廉價勞工,甚至為其無償工作。蔣部長表示不論是建校合作和實習,仍應與學習建立密切的關係,林佳龍提醒蔣部長應該多關心學生在實習現場的狀況,主管機關不該被動地僅以書面的方式要求學校去了解,而應讓學生在就讀高職或技專的階段,亦即由青少年步入青年的重要時期,藉由寶貴的實習經驗提升個人技術品質,同時獲得實習機構給予的合理待遇。會中林佳龍也要求教育部詳細調查並提供有關高職建校合作與技專實習之不同行業類別的實習情況,包括分布情形、人數、待遇、技術性質等資料或數據。
林佳龍委員提到過去教育部的「產學攜手合作計畫」所挑選的實習企業,質量俱佳,若干學校還為此調整學制,讓學生能從學習銜接就業,但這幾年該項計畫似乎無太大進展,誠屬可惜,林佳龍呼籲教育部應該再重新評估,積極啟動對學生有益的產學合作計畫。目前教育和職場供需結構失調,林佳龍希望教育部應扮演媒合的角色,與業界協調合適的方案,挑選幾個產學合作成功的例子,以產生示範效應,讓企業善盡其社會責任,對其社會形象也有加分效果,企業和學生均可互蒙其利。
台灣社會中流浪教師,包括流浪博士滿街跑的現象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短時間也難以解決。林佳龍委員認為台灣若要走向國際化,或可朝華語教師輸出的方向努力,如印度、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特別是印度,既是英語系國家、電子高科技業發達,或可成為台灣未來的戰略夥伴,且台印雙方主管教育的高層早已相互考察,為何合作的進度成長緩慢,至今僅有六位華語教師赴印度任教?蔣部長表示印度是很重要的合作國家,除了鼓勵印生來台就學,教育部已委託清華大學在印度駐點,今年雙方會持續擴大合作。林佳龍委員認為教育部應設定目標,讓華語教師有出處,不過考量異國的文化和環境的差異、個人的適應狀況,仍應擬定維護我國民人身安全,及提供社會保險等配套措施,不該只消極地提供名額,徒讓有意願,卻有諸多疑慮的華語教師望之卻步。
關於十二年國教的特色招生名額計算方式,林佳龍質疑教育部採用的究竟是核定入學或是實際入學名額?因為兩者相差近六萬四千人,特色招生便占其中的一萬二千人,有灌水之嫌。林佳龍建議仍應以實際入學的人數作為計算基準,蔣部長回應目前是以核定名額規劃之,未來則會朝向以實際入學名額為基準方向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