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跟風講點例行公事,每年學測結果出來後,照例的瘋狂迷顛聯考症候群。
因為每年都講,實在很煩,所以把幾個常見的用問答來回。
1. 教改三十年害死小孩。
A:沒有意義的廢言。十年前我聽到的是教改十年,後來馬上任後變成教改二十年,理由都很簡單,要牽拖特定人,扁時代要牽拖李遠哲,馬時代除了牽拖李遠哲,還要把李登輝拖下水。
12年國教的啟動時間,是九年國教實施後的隔年,只不過每年開會都做個樣子,根本沒在推。但不代表研究沒有做,直到大概是30年前,才開始有比較正式的會議,黃武雄老師他們推動教改,那已算是當時教育界有研究的人的共識,然後嫌改太慢對國家發展不利。
2. 教改急就章,根本沒有深入研究,貿然實施把學生當白老鼠。
A:一樣是廢言。當國家教育研究院的人是死人就對了,數十年來領乾薪混吃等死。研究一直有,配套一直做,而且任何影響大的政策,都會先在試驗學校去推,確定影響還好,才會推到全國。
大概是因為希望教改更快的團體聲音太大,才會讓人以為教育界沒有人在推教改。
3.教改的題目難度沒有鑑別度...
答:逼逼,別靠邀了啦。說這話的人有幾個把三十年來的題目看過一次?題目難度不是逐年下降,是平均起來逐年下降,會下降的理由是因為教材修訂,你總不能考教綱裡面沒出過的吧。
為何要變簡單?常態編班下一個班只有3隻貓聽的懂的課程,叫哪門子教育。你覺得你家小孩天賦異稟,麻煩自己請家教加強,不要叫國家出錢幫你兒子在學校補習。
4. 教改之後,弱勢家庭更難翻身,階級無法翻轉。
答:把報紙丟掉,講這話的專家打X。教育的目的從來就不是階級翻轉,更不是讓弱勢家庭翻身,那個叫做教育的副作用。
真要依靠教育達成階級翻轉,最簡單的做法就是,以後義務教育根據職業與收入做差別性收費,公立學校依照過去的志願序反過來收學生,家境越窮處境越悲慘的,優先且免費還給補助金讓他進建中北一女,越有錢跟社經地位越高的,強制去念5C的職校。
大家說,好不好啊?
5. 多元入學=多錢入學
答:能不能去問問大學教授,他們看不看這些才藝跟科展成績?物理化學系教授,比較相信大安區菁英國中的科展第一名,還是山上不知名的學校某個用竹子做出科展佳作的人是真貨。少把教授當溫室花朵的智障好嗎。
個人跟統計不能混為一談,就像我個人接觸到的學生,絕大多數都跟報紙雜誌那些「磚家」說的不一樣,但我可不會拿個案去證明制度的錯誤。多錢入學的盲點在於,你根本沒有統計資料可以證明,多錢跟零元一定是多錢的優先。
6. 努力被證明是無用的。
答:我以前有同學家裡很窮低收入,弟妹念私立高職學費沉重,可以貸款但收入低,做哥哥的打工養家養弟妹,白天拖著沉重的眼皮念書,連個研究所都沒辦法考。
然後我們現在聽著一堆補習到大,不愁吃穿的人說他家小孩的努力被否定。我想,我教出去那些背景不夠硬,想辦法畢業就出來工作的學生,應該會幹字連連。(不過他們會連這些憂心的文字都看不到就是了)
7. 醫科有酋長效應,這是很明顯的。
答:是啦,所以台灣只有醫科需要注意就是了,為何我就沒聽過理學院有啥酋長效應,物理系主任堅持他家小孩要念物理系,化學系大老逼他孫子去讀化學?為何只有醫學系會被拿來說嘴,動腦想想不就知道了。
再說,真的這麼擔憂,那不如規定凡醫學系就獨立招生,不看學測指考,自己考自己的,如何?信不信酋長之子一樣考得比較好。真的擔心酋長世襲,希望考試解決。
你好安安,聽過波波回來接院長嗎。
8. 公平是唯一的...
答:那以後用磅秤來分流好了,越胖越有福氣越可以念醫科。
最公平的就是抽籤,給上帝決定,要不要?不然學我聽過的提議,把台大這些指標科系,開放大家競標,價高者得,我們來看看大家願意付出多少價錢,買到一個入學資格(不是畢業資格)。
公平必須要有依據,你依據什麼來判斷公平。答到最後如果就是依照分數決定,那不過就回到之前講的聯考病。大學挑人是教授在挑,還是分數在挑?為何教授不能依照自己的偏好挑人,憑什麼「我才是對的」。
9. 教改跟多元入學加重負擔...
答:你不要送小孩去學才藝不就得了,不要去先修啥作文班不就好了,不要送去科學班補就沒壓力了啊。然後又要罵不要才藝拚成績就好,直到20年前,南陽街那邊依然是抽籤繳大錢補習的,說的好像我那年代不需要補習人人上台大一樣。
10. 不管,教育必須要有社會責任,讓窮苦家庭有翻身機會。
答:又來這種不管統計只管個案的,每一項指標都顯示,多元選入的學生「平均」表現比純考試的好,這結合了興趣跟性向,以及大學教授的眼光,不是只看成績。
再說,談社會責任跟階級翻身,這些人有幾個念通社會學跟階級理論?我猜一百個裡面不到一個。真的要階級翻身,就前面說的,公立學校優先錄取窮苦人家,醫科等畢業後平均薪資高的科系,必須要有低收入戶跟偏鄉的保障名額,然後只要住在台北市家戶收入高的,一律不准入學。
顯然沒人願意嘛,真正有意義的階級翻身做法都不要,說穿了就只是自己小孩考不上,很憂慮而已,扯那麼遠。說來說去,就是希望小孩可以在自己家階級複製成功,更可以翻到更上一階,其他人最好都不要複製,醫院院長不傳子而要傳徒(我兒子)。
========
如一些教授所說學測成績已經大致把學校分流了,我可以補充一些。國中會考也把學生做了一次分流,5A跟1A的學校,可以把家長背景都拿出來統計看看,教育部為何不敢公布這種會讓人瞎眼的資料?
做了兩次分流,到了教授手上都是差不多的人,他們才不會管你備審資料作多細,決定的通常是個人特質跟適性,也不要以為你可以騙過教授,一個中學生透過演講訓練,就可以矇騙混了這行幾十年的教授,家長的想法真的很有趣。
要我來看,我會看的是成長幅度,以及他本質的優劣,而不是最終成績。很殘酷的現實,人是有聰明才智的差異,還有個性的適才適所,想要透過一套單純的分數來決定未來,這種想法絕對錯誤。
目前的制度不完善,可以修正,增加各科系的辛勞,但絕對不是走回頭路。走回頭路,對中產的上層最有利,他們最有資源透過反覆操作跟練習,操練到考試高手。
不相信?去把階級理論念通啦,真的會煩死
每個人都在我覺得、我認為、我三叔公的小孩花錢準備資料上大學制度好壞壞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500的網紅林佳龍,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17)日下午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會議進行《大學法》法案逐條討論時,身為教育部高教司司長何卓飛竟然口出「在家自學生頭腦聰明,好手好腳又給予其優待」,對於此一嚴重歧視性言語,林佳龍委員表達強烈抗議,並要求這位恐龍司長必須立即公開道歉。 在上午的會議林佳龍委員就自學生權益及實驗教育等議題質詢...
大學多元入學招生辦法 在 王立第二戰研所 Facebook 八卦
覺得夭壽
教育的再來講一篇,順便講講為何有這種感覺。該怎麼說呢,就先從翻轉教育開始好了,我算是被搞死的苦主之一。
翻轉之所以我反對,是因為這不合於現狀的教育體制,根本沒那麼多時間翻轉,除非你要能力分班,常態編班下翻轉教學非常痛苦,進度無比緩慢。現在的素養培育型教育看中家長平時的投入,要在學校推動素養教育,就得要放出夠多的資源,例如實驗室設備完整度,跟現在回歸的生科教育,工廠機具其不齊備,反正錢要夠多才可以,不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光憑簡單的勞作等級,帶不動多數學生前進。
這類教育通常倡導一種教學法,好像改變教法就會有很大的效果,第一線教師往往都不滿意,倒不是反對改革,而是跟現場不合,我最常聽到的就是,發明這套理論的教授自己下來教一年看看,不要都用講的。
我也認同,因為實際教過就知道,根本就不是你不願意改變,而是這個社會不要改變。家長不同意,學生不滿意,資源不足時間不夠,紙面行得通的計畫,實際上根本不行。
更直接的就是我之前說的,大家早就知道這些教法長怎樣了,而且早就做過了,就是沒有效才放棄。老老師都年輕過,大學長姐當年也都跟你一樣有衝勁,所謂的新作法都不新,舊酒換新瓶而已,只是不專業的,以及想要牟利的,會換個包裝去推銷而已。
翻轉施行的第二年,遇到一個學姊就講過,這套20年前就做過了,完全行不通。行不通的理由,還從學生素質、班級經營、大班小班、教師背景、教學能力、家長狀態…
欸兜,這種論述跟引證完整度,學姊你怎麼不寫論文發發?
「我又沒有要走學術界」
嗯,好吧。
他也順便告訴我,翻轉的整套要成功,需要很多要件配合,例如教學時間、課堂節數、學生人數,以及考試制度等等,不然就只是一個大型的賣教材跟補習發大財方案。
不是只有他一個,後來到另一間學校,遇到一個教務主任,他也說差不多的話。他甚至可以把誰跑去某個文化集團任職,去找某人推這個案子,以及哪個同學推銷給市長等等,全部發展脈絡都列出來。不過你想要他上節目去揭穿真相,就會立刻變成啥都不懂的笨老師,低調低調。
說白一點就是,很多事情你不處在那個產業,根本不會知道,教育界也是一樣。大多數看不起教師的人,我自己的經驗是,他們把自己求學的不愉快經驗投射上去,以及認為中小學教材不難,自己也大學以上,「怎麼會不懂」。
嘛,很多新的教學法,結果都是要第一線的學校,自己絞盡腦汁去設計勉強合用的流程,到最後與其說是教材,不如說都是依靠老師自己的魅力與能力去顧住整個班級。
唉
再舉一個例子,心智圖的教學,10年前我就知道這一套有人要開始推,學長還建議我拿去訓練學生,因為對於小學生要培養作筆記習慣,心智圖算是很活的辦法之一。但這要從國中生再開始就有點慢了,習慣已經養成,要人學新的不容易。不管哪一種輔助學習法,筆記跟合作學習法,都要培養訓練,不是看了就會。
但各位可以去翻翻,前幾年心智圖教學幾乎風靡一時,到今天還是有不少老師,應用在教學上面。但哪幾個學科最常用心智圖去教學?國文、社會科,數理科幾乎沒見過。這背後的理由很深,主因是教材跟現場的契合度,還有數理科本質並不適合,不分學生能力的普遍性學習。
數理科的問題喔,這講下去就要講古,大概要請黃武雄老師那一輩的,去解釋當年到底是哪個老統派學者,硬搬不合宜的系統回台灣。然後聽聽這幾個大統派學者的同學,敘述當年人家怎樣照抄照搬,輕鬆名利雙收。結果就是黨國餘孽的鍋,但幾十年過去,相信這套跟努力推的人也成了一大派系,即使知道這套有問題,也改不動數以萬計的盲信者,這難怪不能從源頭去除。
再說,怎麼從源頭去除?以結果論來說,台灣電子業可以養出那麼多願意爆肝的菁英工程師,這種幾近膝反射訓練的數理科教育,可說功不可沒。我講這個是因為我沒差,那些知道始末的主任、校長級以上人物,為了政治前途可是不會亂講,你得要夠熟,熟到不會出賣他,不然在外面繞來繞去,永遠不知道。
你也不要以為這是台灣特有亂象,美國一樣有,理工科為了滿足多元化招生(除了亞裔),硬是要理工科不要考太難的測驗,實質降低入學程度一樣。教授難道不知道這些人亂搞?知道啊,但自己飯碗重要,政治不正確的浪頭少踩。
也不要以為老師都不懂教育理論,的確平均來說都沒有很懂,老師的養成就跟我們當初念大學一樣,大部分都是得過且過,但至少有個基準在。可是10個老師裡面,一定有1、2個超級懂的,就跟你念大學時,系上總有幾個整天窩著讀書,原始分數你30他90的怪咖。
這些人出去執教後多年,理論實務兼備,只是不想跟你說而已。我們以為多棒的教材,最終都得要轉變成可行的教程,他比你強多了。再怎樣,你一個1天書都沒教過的,絕不可能比10年經驗的老師更會教,因為老師要顧的是全班,不是只有你。
每年老師都要遇到幾百個新生,不可能只在乎你家小孩。
每學期的課程就是那幾節,顧此失彼不見得是好現象。
一個有效的方案究竟顧到的是哪一種學生,占全部的比例夠多嗎。
這幾乎都是每一個第一線教師,最常碎念的問題,他不是不知道,只是他沒辦法。他不是不知道解決的辦法,只是他不在那個位子,所以選擇顧好自己班的學生就好。
很多你覺得只要這樣教就會很好的教學法,能適應的恐怕就是那幾個學生。你認為改了某個辦法就可以教好的,實際上要花數倍的時間。更多你感覺可行的方案,只是這階段可行,高中改了沒用要改國中,國中改了無用要改小學,小學改了得再等10年才能看到成果。
10年,都夠你政黨輪替2次,派系鬥爭下哪個辦法可以撐10年?再說,誰會承認現在學生的高素質,其實是你的政敵10年前開始鍛鍊的。
太多太多的狀態,並不是大家不知道,而是你不相信,你若覺得我講得沒道理,回頭去看這幾年覺青怎樣詆毀工業,心裡就要有底,本質上就是非專業的想要專業人士聽他話。比專業比不過就比政治,用政治力去硬扭到他們覺青想要的狀態,其中出現多少損失跟犧牲,都是必要而且跟自己無關。
別鬧了,就算這種大方向是正確的,遇到像是教育業這種,全國十萬從業人員,你是要怎樣一次扭過去?換了部長局長不理你,換了局長校長不理你,換了校長老師不理你,老師不理你就想要把全部的老師都換掉,結果做不到。
因為這些支持強力改革的人,大多出身中產階級,自己家人親戚就有老師,說的一口舊時代的教師都該去死,自己家的就絕對不是被淘汰的對象,幾乎講到後面都是部分處理,或乾脆切割時間不處理,更厲害的就是提一個自己人不會被處理,但可以處理其他人的奇怪條件。拿出這種根本情緒抒發,於事無補的就自己事論事,根本改變不了什麼。
教育界的這麼多年來的心得就是,只有微小的改變,然後期待幼苗茁壯。教師自比農夫,但實際上務的田不是整片小麥或整片玉米,而是每年都有新的田,每一塊田裡面都種滿幾十種不同品種的作物,而你手上的農藥、灑水器、肥料,全部都均一化。
要農夫顧好一塊田裡面幾十種不同作物,只能一小區一小區逐一處理,接著天就黑了。還看不懂難度在那的,我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堅持改了灑水器,換了新品種肥料,就可以一次撒下去,全部都長的又高又壯,我也是算了,隨便你。
想要改變教育界的年輕老師,或是我那幾個有心的政治業朋友們,多去接觸很多個老老師吧,不要先認定每一個都是只想領高額退休金的死老頭,我也不否認這種人不少。
汲取失敗的經驗,才是準備下一次成功的捷徑。我們知道當今唯一保證有效,又能兼顧常態編班的普遍性教學法,就只有「耐煩耗精神花時間跟孩子搏下去」。
大學多元入學招生辦法 在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Movement Facebook 八卦
【老師們照過來!出題目停看聽!】
▌20分的題目,請作答!
我們生存的自然中,有許多自然的律,例如:天上有光體,可以分晝夜,做記號,定節令、日子、年歲,有晚上,有早晨,這是自然中時間的律;地要發生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並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果子都包著核,這是植物由種子孕育生命的律。社會中也有許多律,例如: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家庭是由一男一女、一夫一妻組成,這是社會與家庭的律。工程師的工程創新不能違反自然的律,社會的和諧不能違反社會的律。雖然有一些例外,但以下的問題不討論例外的情況。
請以「工程師的社會責任」為題,在100字內,闡述一件工程師應盡的社會責任,以及這個社會責任所依據的自然或社會的律。
–
這是105年 #台大機械系 大學甄試入學的試題卷,被 #學生會 檢舉違反 #性別平等教育法,教育部認為這樣的引言會限制考生的答題方向,裁處罰鍰3萬元,並命台大應安排命題教授研習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加強全校師生認識多元性別。台大不服又去找法院,還是失敗!來看看為什麼!
▌台大:「教師命題是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範疇,教育部要尊重!」
Repeat after me,大學自治不是免死金牌!
–
首先,我們可以肯定的是 #出題跟閱卷 這件事確實是大學自治跟學術自由的範圍,這個從大法官歷來解釋的內容就可以知道,大學可以藉由擬定關於招生(包括考試)方式、名額、考生身分認定、利益迴避、成績複查、考生申訴處理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的規定去篩選考生,達到維繫學校品質跟提升競爭力的目的(比如機械系肯定是不會要我)。
–
但是大學依據 #憲法第162條 依法律仍會受到國家監督,性別平等教育法就是法律位階,在第13條就有規範關於招生入學的事項,因此如果大學在這方面有違反的話,教育部仍然是可以介入處理,而不會有違法的問題!另外,「#不用法律保留」這件事,只是使大學在沒有法律授權的情況下,仍然可以透過內部制定規章去運作,並不能豁免於其他一般原理原則的控制!判決內也特別強調:「絕不會允許講學自由、學術自由、大學自治被當作違反其他憲法權利、國際人權公約權利、性平法規定的正當合法事由。」
▌台大:「閱卷者沒有宗教信仰,評分不會有差別待遇」!
我們的憲法、人權法、性平法一再重申、強調性別多元的價值,並禁止用性別認同、性傾向作差別待遇。但是!這份試題就是用這個做為差別待遇!
–
法官還在判決裡面答題(目測超過100字):「工程師應盡到的社會責任,至少在性別方面,不應該忽略如何在工程相關專業上,去尊重每個人的性傾向、性別認同,不要讓LGBTI族群在工程師所設計的工程內,繼續受到不尊重、不受保護、權利無法被落實、暴露於被歧視、攻擊、騷擾、霸凌的情況。」
–
法官認為我們可以合理期待考生會參考考題引言中所舉一男一女、一夫一妻的例子、以及這個例子所代表的「社會關懷」、「邏輯思考」去作答,並且受到考題跟分數的制約(被落榜的恐懼制伏),而這件事並 #沒有辦法因為事後改由其他人閱卷補救!
▌台大:「裁量基準第4點說第1次違反只能罰1萬,我被罰3萬欸!裁量濫用啦!」
台大在一審時一開始以為因為是龍頭大學(此龍為天龍?)所造成的 #示範作用 而被加重處罰。NO!是因為 #對於學生受教權及人格尊嚴之影響程度重大而無法彌補 才加重處罰的(考試只有1次而且錯過不再),並且這也是根據裁罰基準第5點,如果認為因為第4點所定處罰過輕時,可以在法定處罰金額額度內予以加重,但是要講清楚為什麼加重。
▌更多更詳盡內容 在 ※plainlaw.me 法律白話文
楊貴智|當法院選擇保護喜歡安定的人-談愛滋退學案
https://buff.ly/2O7QYjJ
黃郁真|管爺遴選案,教育部的法律意見書怎麼說?
https://buff.ly/2UOLlMG
如果你好奇判決本人: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108年度簡上字第110號、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7年度簡字第282號判決
附上截圖新聞連結:https://buff.ly/2RSImQW
大學多元入學招生辦法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評價
今(17)日下午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會議進行《大學法》法案逐條討論時,身為教育部高教司司長何卓飛竟然口出「在家自學生頭腦聰明,好手好腳又給予其優待」,對於此一嚴重歧視性言語,林佳龍委員表達強烈抗議,並要求這位恐龍司長必須立即公開道歉。
在上午的會議林佳龍委員就自學生權益及實驗教育等議題質詢教育部長蔣偉寧。林佳龍強調實驗教育與自學方式均為政府所核准,應等同一般學校學生,給予其公平進入大學的機會,而目前大專校院核定招生名額約33萬人,自學生近百人,建議不妨採外加名額方式(招生總額千分之五的比例),讓自學生得以透過甄選修讀學士學位。
林佳龍表示自本會期教育部第一次列席備詢以來便非常關注自學生問題,但歷經兩個多月,教育部的政策腳步仍在原地打轉,令其對於蔣部長的表現感到失望。林佳龍強調教育應是幫助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若蔣部長的部屬繼續沿用管理的觀念,非要符合制式的規格,如罐頭食品般才能夠生產,那麼最該教育改革的正是台下列席的官員。蔣部長以其一貫地口吻連稱會再努力,更引起林佳龍委員的不滿,質疑蔣部長與即將上任文化部龍應台主委同樣說的太多,做的卻太少,需要不斷地檢驗。
林佳龍委員對於教育部提出的《大學法》第23條條文修正草案報告內容表示驚訝,批評其「依現行大學法第23條及同等學力標準之規定,大學招生已相當多元有彈性,提供自學生充分機會,爰無修正大學法之必要」的說法根本昧於事實。政府既然開放個人或團體自學,應該有配套措施,否則將是為德不卒,逼自學生鑽小門,情何以堪,蔣部長則回應會尊重自學。林佳龍直言美國國會早在1998年通過決議,建議全國大專院校應該採計自學生生涯檔案跟學測成績做為他們入學的主要參考依據,並把要求他們接受額外的考試視為歧視,而教育部居然還在搞同等學力的認定標準,只為了方便管理。
林佳龍委員舉國會辦公室召開協調會處理的個案為例,這位自學生非常優秀傑出,只因五科的學力檢驗的其中一科58分就無法報考大學;另一位學生則因教育部片面更改辦法致其必須延遲一年進入大學,林佳龍痛陳若教育部官員不能把這些個案當作自己的心頭肉看待,他不相信這樣的教育精神所制定的政策出了教育部大門能行得通,心態若不改變一切都枉然。他呼籲教育部不要再用管理的角度看待此事,凡不適合既有規範的個案就視為難以管理,非得累積許多個案才去處理。林佳龍強調科學研究只要出現一個異例,便是科學發現,可能挑戰既有的典範,蔣部長身為科學家應該了解當這個社會出現一堆個人和團體自學時,代表有此需求,林佳龍希望蔣部長回去看看《親子天下》每一期的報導,並強調若教育部舊有心態不改變,卻跟提案委員們爭執現在管道已符合需求,或改變會衝擊正規教育體制,「Yes!就是要衝擊既有體制」,否則何需實驗教育?如果存在就是合理,那何必進行教改?最需要改革的除了家長之外,還包括教育主管人員。
詳細官網新聞稿
http://www.citylove.org.tw/parliament/37-edcu/397-2012-05-17-15-28-34.html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e-AvOX5OyHg/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