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三十歲被選中嘅細路,一班老屎忽麻甩佬,一齊匿喺戲院入面喊
今日去咗睇《數碼暴龍 last evolution 絆》,睇預告都知道係『最後』進化,所以未入場前我都知實會有感動位令人喊,所以我都同自己打定底,有哂心理準備,我同自己講:「無嘢嘅,男人老狗邊會咁易喊呀!」
買飛時侯嚇咗一嚇,竟然差唔多爆場?
睇得數碼暴龍嘅,都係90後,估唔到呢次 " 最後召集 " 會咁多人睇。
入場後,觀望四周,大部份都係男人,其次都係情侶,雖然係一套動畫,但全場目測只有一個細路。
我老婆一次數碼暴龍都未睇過,佢連亞古獸係咩都唔知,但佢為咗睇我個「喊樣」,所以佢都陪我睇,而我坐車去睇之前用盡力氣同佢簡單講解數碼暴龍係咩一回事。
內容上唔想劇透,但記得準時入場,因為一開波就黎料。
而大家睇預告片都大概知道故事係講啲咩,大概係被選中嘅細路不斷長大成人後,作為拍擋嘅數碼暴龍就因為你嘅成長而慢慢消失......呢個就係殘忍嘅宿命。
呢套電影基本上可以為數碼暴龍01作為完結,亦都為我地一班90後嘅童年作真正完結
入面內容大概都包哂以前01好睇嘅元素...例如 兩首熱血歌Butterfly同Brave heart。
作為由童年睇開嘅你,好多回憶番哂嚟
而我,亦都失守
眼淚失控地流,喊到仆街,口罩都喊濕哂
全場觀眾嗚咽同哭泣聲此起彼落,特別係最後一幕
「太一...你長大了。」
「明天行程呢...明天做咩好....明天...就一起............」
然後....相信呢個位就算大家之前係點忍住唔喊都好,都忍唔到吧?
太一同大和忍唔住崩潰式地喊時侯
我都忍唔住握緊拳頭跟住喊了
完場一刻
全場觀眾拍哂手掌,我呢世人入戲院睇,過去只有一次遇到全場拍手,就係復仇者聯盟大結局
我相信呢堆掌聲,係致我地逝去的童年,感謝數碼暴龍01喺我地童年出現,感謝和田光司嘅歌
各人離開座位走時,前面有個家庭,爸爸已經一直坐喺到低頭地喊,身旁大約五、六歲嘅小朋友天真地笑:「爸爸喺到喊呀!走未呀走未呀!」似乎呢個細路睇完套野都唔知講咩,一臉沒趣。
而媽媽呢個時侯拍一拍個小朋友,然後話:「比爸爸喊埋先。」我諗佢老婆點諗都諗唔到佢身邊個男人竟然為咗隻亞古獸而喊。
而爸爸繼續哭泣....放心吧,無人會介意,因為在場唔係得你一個男人喊。
呢個時侯,我又再次忍唔住......
無論我地幾咁唔想成為大人,但我地都唔能夠逃避,人一定要前進。
正如電影入面所講,我地唔可以單純咁接受別人為我地選擇嘅未來
我地仍然仲有好多未來,好多無限嘅可能性
當電影入面播住歌回憶返01主角嘅童年經歷,我腦海都好似走馬燈咁,回憶返細過放學即刻跑返屋企睇,亦都儲錢買數碼暴龍機....亦都同身邊嘅好朋友對戰...
數碼暴龍入面嘅角色,就係我地童年,我地同角色一樣,成長了,變成大人了,開始放棄童年嘅任性、再無任何冒險,開始要面對現實,要搵工,要賺錢,要面對無奈....無論亞古獸又好,身邊嘅朋友都好,不知不覺間已經忽略咗佢地,正如太一所講
" 亞古獸無變,變嘅係我 " ,即使想點樣維繫返關係,已經太遲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珍惜身邊嘅人同事
唔好一副理所當然存在...
連生存喺我地童年嘅亞古獸都要消失時侯
我地喊都已經太遲
我喺到諗,長大變成大人係咪一定要放棄童年嘅自己?
變成大人係咪就失去仲係細路嘅「可能性」?
呢個就係我地現實上嘅宿命?
定係
我地仍然保持住童年嘅可能性,而變成更多可能嘅大人嗎?
雖然我地會長大,童年會不再,但係我地嘅心仲係可以在一起,面對困難,我們亦可以勇敢地跨過。
手足們,無論目前我地面對幾咁巨大嘅挑戰
我們都會一直在一起
只要保持住可能性....最終一定戰勝一切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黃偉民易經講堂,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金庸查良鏞完美八字外的遺憾,前妻朱玫死於街頭,明報員工多會罵老查。世間對藍潔瑛的關愛由死後開始,藍潔瑛的才華不亞於金庸,屢遭新聞界欺凌利用。命好、命差比拚。戊戌年死得人多,120年前戊戍維新、60年前大躍進。 #藍潔瑛 #查良鏞 #雙查方案 ========== 如若你喜歡「易經講堂」節目,覺得內容...
大和 細 佬 在 譚蕙芸 Facebook 八卦
[廢青廢老大和解]
今日空氣污染指數高,數千名老人出動在充斥廢氣的中環街頭遊行,有人一拐一拐要扶着欄杆,有人頂唔順坐低休息,有86歲婆婆幾十年無遊行,行每步路都要用盡全身氣力,訪問時氣弱游絲.大意謂,好痛心後生仔犧牲咁多,唔值得.明白年輕人熱情,「我地老嘢果頭近,先至收哂火啫.」
沿途出現和近日遊行不同的畫面:年輕人溫柔地告訴長者們前面有一級樓梯,小心別跌倒,在天橋底傍晚開始黑睇唔到路,有後生拿着LED光管照明,也有年輕情侶,見八十歲婆婆撐拐杖,拿着芭蕉扇一路行一路吹着婆婆.
最有趣畫面是,年輕人遞上遊行恩物:「退熱貼」,不少老人不知道世上有這東西,未用過也不知道怎樣用,義工撕開包裝,遞上藍色啫喱狀物體,老人疑惑地望向我.我親自示範,如何撕開貼紙.後生更體貼提醒:「貼額頭可能一冷一熱會暈,貼頸好啲.」
遊行參與者是老人,但受到打動的卻是年輕人.26歲的兩位美少女,穿着斯文的文青氣質上班服,站在終點,遞起印有口號的紙:「齊上齊落,就算行得慢,廢青都會等埋你.We are Connected.」
美少女表示,最初在網上看到「銀髮族遊行」,以為是撐警的活動,「個名咁膠,又以為是講笑.」(記者表示明白,網上流傳太多活動)「但睇吓睇吓佢啲文宣,又似乎真係搞.於是想來睇吓.」
近年世代衝突是社會焦點,兩少女承認「我地都親身經歷畀廢老蝦」.她們說,試過下班坐西鐵回家,好累坐下來後,有老人用眼神向她施壓,並說難聽的話,即使她感到累,最終她唯有無奈讓座.
近來兩少女在社區搞警察暴力放映會,惹來多位老人指罵,「成日畀人鬧我地年輕人收錢才出來示威.又有廢佬話我地對警察不公道,講粗口罵我們.」家中老人也表示,有飽飯食就不要搞搞陣.
「我地以前都覺得好多廢老好憎年輕人,今次竟然廢老廢青大和解,令我好震撼.」兩位少女均在九龍上班,臨放工見到直播幾千個老人咁辛苦行出來,深受感動,立即在公司想到這堆口號,印在紙上拿過來.
在九龍放工後,她們過海,黃昏六點半站在終點,到場的老人紛紛竪起大姆指.沙田衝突當日,美少女做後援物資,對後來的血戰新城市也感到震驚,到今日見到老人出來和理非遊行,多一份欣賞:「老人家好可愛,今日氣氛平和,大家都不用緊張地戴上口罩,知道唔會衝,成日咁緊張好辛苦,心情也舒暢起來.」
今日遊行路線雖短,但路經太古廣場穿到金鐘廊天橋,放工時間人多,太古廣場多名保安大汗疊細汗在引路,大眾拍手歡呼搶着握手,齊高叫「多謝,太古!升職,加人工!」保安尷尬地笑笑,表示只是盡本份,希望保持低調.
另一極罕畫面是,中環放工時間人多車逼,有一位微胖笑容滿面的警員在控制人潮,老人等過馬路時,化身嘮嘮囌囌的長輩,對警員說明白前線難做,知道上級在冷氣房前線在受氣.
胖警員笑着對公公婆婆說,佩服他們這年紀也走出來.眾人搶着跟警員握手鼓勵.有婆婆叮囑:「打後生仔細細力別打頭呀!」警員認真道:「放心,我冇!」銀髮works magic,連日繃緊的社會氣氛今日在老人的藥油味下,頓時短暫舒緩.
大和 細 佬 在 譚蕙芸 Facebook 八卦
「唔想煮出黎變咗一碟鬼佬唐餐」
加拿大主流傳媒裡香港移民新聞工作者可以做的事
一年前的夏天,Lucy(化名)經常失眠,又或者驚醒於加拿大的凌晨,正好是香港下午,林鄭月娥宣佈撤回逃犯條例,她忍不住流下幾滴眼淚,數小時候Lucy就要起牀上班,到加拿大的英語主流傳媒工作。香港是她讀書成長的地方,她一直在心裡視自己為「香港人」,但幾經辛苦才能打入主流社會,成為少數加入主流英語傳媒的華人臉孔,在辦公室處理新聞資訊,一定要保持專業冷靜,以加拿大人的思考框架編採新聞。
「只有幾個熟悉的同事,知道那陣子我情緒掉進低谷。有些香港朋友,根本在示威裡面,變成了同事採訪的新聞原材料。對我來說,Hong Kong is not Just another story, It is personal.(香港不只是一個新聞題材,是一個我有感情的地方)」
派往香港採訪的,卻不是對香港情況瞭如指掌的Lucy。加拿大全國的大型新聞機構,內部結構複雜,分本地、全國層次,又分電視、電台、網上版,即使編採流程,亦遠比香港的新聞機構複雜。「香港的新聞機構緊密細小,有點像我們一個城市的本地新聞編採隊伍;在加拿大的大型機構,每個部門分工細緻,不是因為你有香港背景,就會派你去香港。」
後來,其中一位派往香港的同事,是位白人男性,他穿着雨衣,在濕滑的香港街道,目擊示威者跟警察對峙,警員開真槍示警。那位男記者在鏡頭前形容:「What a scary moment(很驚嚇的場面)。」
派誰去採訪,有規有矩。「公司有負責做風險評估的同事,香港那時刻已經被視為 conflict zone(衝突地區)。被派去的記者,要受過特別的危機和個人安全訓練,公司亦要替同事買相關保險,而我沒有受過這種訓練。」
加拿大重視員工權益,編制嚴謹,但從另一角度看,亦有香港資深新聞工作者赴加國工作後,有感在加拿大做新聞,調動不夠靈活。
Lucy成年後移民到加拿大,曾於當地華人傳媒做記者,近年加入這間加拿大傳媒機構,有一定資歷。「到了決策層,加拿大主流傳媒裡,大部份是老年白人男性。」近日北美掀起種族歧視的討論,加國傳媒機構紛紛檢視這種情況。
過去一年,令Lucy對工作有嶄新體驗。「過去一年『香港』出現在我們機構重要新聞版面的次數,是我工作生涯多年來的總和,『香港』登上重要新聞的日子,最少十餘次。」相比起2014年雨傘運動,以前「香港」要登上加拿大新聞焦點,只有遇上六四事件周年、加拿大官員訪港,才偶爾有機會提及這個遠於一萬公里以外的地方。
而對一般加拿大讀者來說,「香港是甚麼」本身或許已經說不清。
另一位較年輕的香港移民記者Sally(化名),剛加入另一家加拿大主流傳媒,她承認,自己資歷不足,人微言輕。但Sally之前曾在一間「多元文化傳媒」裡工作了多年,明白要把少數族裔新聞打入主流之難。加拿大實施多元文化政策,政府會鼓勵一些頻道把廣播時間割成小塊,每日以不同語言提供資訊,協助新移民融入社會。
Sally本身是香港移民,但成為後監制後,一個人負責多種語言的新聞編採工作,包括「廣東話」「國語/普通話」「旁遮普語」「他加祿語(菲律賓語)」和一些歐洲語言。
「對一般加拿大觀眾來說,香港就是一個比較自由一點的中國領土罷了。香港發生人權問題,跟在西藏發生人權問題,從加拿大人觀點來說,不就是一樣?情況又像一個說旁遮普語的人跟你說,『我們跟印度人是不一樣的』,香港人又會用心理解嗎?」Sally反問道。
Sally形容,在多元種族新聞機構裡,基於實際運作考慮,廣東話及普通話新聞編採工作,密不可分。「來自台灣的同事,會與來自中國內地的同事一起合作。究竟用繁體還是簡體字,用語是怎樣,每一件事都會在編輯室裡互相遷就。」Sally有時會把一段香港新聞,同時製作給廣東話和普通話頻道,「我會作出微調,畢竟受眾背景不同。」
Lucy工作上的同事,也有幾位來自中國內地的加拿大人,平日大家會專業地合作,亦是好友,但去年她感到特別孤單:「即使編輯室裡有其他華人,雖然大家有交流,但他們或許是國內移民來,和我背景一樣的完全沒有,感受特別孤獨。」
但 Lucy把孤獨化為力量,在反修例最初,她在公司內部提供了很多補充資料給同事,希望同事能掌握事情脈絡,同事都樂於向她詢問資料,或找受訪者聯絡方法:「簡單如香港有七百多萬人口,所以有一百萬人出來遊行,那個比例反映了事情嚴重性,同事也未必知道。」她把香港歷史,一國兩制是甚麼,反修例運動重要日子如 721,831都給編輯室同事解釋一遍。
Sally 和Lucy同意,一些視覺衝擊的畫面很快能吸引到加拿大同事的眼球:「開催淚彈,水炮車呀,裝甲車在理大著火這些,同事會有即時反應。」至於流動的民情,則不一定掌握到。Lucy把「中港矛盾」等複雜的民間情緒,都嘗試解釋給同事知道。
Lucy一位常被派駐外地,富戰地採訪經驗的同事,亦有到香港實地採訪,雖然他也是白人男性,但較了解香港情況,除了拍攝衝突外,亦曾於一個街坊聚集場合,在鏡頭說了這番話:「這正是香港政府和警察要擔心的事,這場運動不只有示威者要求政府改變,一些社區的街坊也一樣。」
Lucy形容,這同事比較了解情況,而她亦在加拿大的編輯室向同事解釋:「除了示威者外,亦有一班和理非,這批和理非很重要,雖然在報導裡沒用上『和理非』這個字眼,但新聞處理上盡可能描述得更精準。是辦公室的白領出來唱歌?還是街坊聚集?不是所有出來的人行為都一樣。」
細緻到用語也值得斟酌,究竟統稱示威者為「Anti-Government(反政府)」還是「 Pro-democracy(爭取民主) ?」兩個用語在Lucy的公司也有交替使用。有時候看到街坊裝市民出來,她認為可以用到「 Some Civilians」(部份平民),會比只用Protestors這個字更精確。
Lucy的新聞機構,重視「中立客觀持平」,和香港傳統媒體一樣,也會做平衡。「除了黃之鋒、何韻詩;我們的節目亦會找葉劉淑儀、湯家驊,因為一定要嘗試做平衡。」她機構一方面有同事訪問了一位示威中被拘捕的加拿大籍港人,同時亦專訪了一個支持中國政府的加國華人,亦有同事邀請了一位香港警察的太太做訪問。
「我們有嚴謹的新聞倫理規定,有時我自己找了一個受訪者,也傾向先找另一位同事跟受訪者做初步訪問,多一個人幫手,可以減少我個人傾向影響了新聞故事。這是我們守則上要求的標準,我亦嘗試去做。」
加拿大地域差異,亦會影響一個報導能否出街。溫哥華的同事製作了一些頗細緻的報導,例如一個移民香港人家庭關係撕裂,老人家是藍絲,孫兒是黃絲;溫哥華人發起撐黃店運動。Lucy 形容,溫哥華的華人移民數目較多,會因受眾人口組成,令香港新聞較易成為題材。至於加西以外地區,同一題材可能只登上網絡新聞,不會上到電視層次。
Lucy和Sally異口同聲認同,香港新聞能否突圍而出,必須面對其他新聞題材的競爭,好像今年加拿大肺炎疫情嚴峻,加上美國的種族衝突,相比之下,香港新聞變得次要了。
例如有約50名香港示威者到加拿大尋求政治庇護,Sally向上司提出訪問計劃多次,由於畫面聲音未必吸引,並忽然爆出北美洲種族示威和警暴,這個訪問一直被擱置。「任何香港新聞,總要拉到加拿大和中國外交關係層次,孟晚舟的新聞在這裡很大,但只會分析加中關係,香港的角色較為次要。」Sally解釋道。
很多人把北美洲警暴,警員跪頸這畫面,聯想起香港拘捕場面。 Lucy和Sally同意,這個聯繫或能令香港新聞稍微「重出生天」,但執行起來不容易:「駐香港的記者已經全部離開了,我們最多使用通訊社稿件,把這個兩地警察的類比放在網絡版本上,提及一下。」Lucy說。
要派駐記者到香港,涉及龐大開支,一般逗留香港兩星期就會離開。或等事情再升溫才再派人,Sally目睹過:「中大一役,公司還未派人去香港,到了理大出事,派人坐飛機過來,到埗時已錯過了最重要時刻,唯有去商場拍攝唱歌。」
對於國際傳媒曝光能夠對香港事態產生甚麼影響,Sally較悲觀,她形容,提出香港採訪題目,常要面對上司挑戰:「關我們加拿大甚麼事?」「說到底,香港只有50個人找庇護,數目不多,加拿大政府不願意在政策上承諾甚麼,故事沒有推進。政府官員只會說,香港住了30多萬加拿大人,有甚麼事歡迎你們回家。」直至港版國安法推出,加國政府宣佈暫停引渡協議,停售敏感軍用物品,香港才登上加國新聞要聞一會兒。
「多一個香港人在國際傳媒裡,想講好香港故事,是美好目標,也是一種幻想,實行起來很多掣肘。就像我入到去,只是新聞機構裡的一粒螺絲。在一些加拿大人心目中,香港的新屋嶺發生甚麼事,和新疆發生甚麼事一樣遙遠。美國簽了香港人權民主法案,加拿大電視台最多用30秒報導,這邊的人會覺得,只是簽一份象徵式文件,無人有太大興趣,但香港人則會覺得很大件事。」Sally說時有點無奈,又有點洩氣。
Sally認為,繼續把聲音帶向國際傳媒是應做的事,但效果未必即時:「要了解不同地方的政治運作,不要太天真,你去國際上做遊說,或在傳媒受訪是好事,能把香港人聲音帶往西方主流平台,或許幫到一點,但不會立即有轉變。」
Lucy資歷比較深,有較實在的想法,「好希望把香港故事較全面帶出來,至少不會做到變咗『鬼佬唐餐』。」在外國招待非華人的中菜,一些菜色會為遷就外國人口味變得不地道。
其中一個文化落差,就是去年反修例運動時,解放軍在香港邊境集結。不少西方記者想像快將出現「解放軍入城」。Lucy形容:「我跟同事分析過,雖然我不是百分百肯定,但要出現解放軍立即衝進香港的機會不是太高,也提醒同事,小心別被利用作為某種宣傳。」
Lucy在機構裡已工作了長時間,同事較接納她的意見。「有時可能純粹做翻譯,例如香港警察的新聞稿,中文版比英文版資訊更詳盡,我會翻譯額外的資料給同事知道,即使在新聞裡用不着,也有多點背景資料參考。又像運動裡的細節,一般西方傳媒不會關注,721白衣人這些,我都會提供多點資訊給大家。」
一點一滴,聚沙成塔,香港故事就是這樣述說,無論甚樣,Lucy和 Sally異口同聲認為,「去年後,新聞機構的同事開始明白,華人之中,會有香港背景的,有中國大陸背景的,有台灣背景的,大家的思維未必一樣。」Sally記得,去年支持香港的集會在加拿大各城市舉行,同場出現揮舞國旗的愛國人士,雙方水火不容,需要加拿大警察介入,不少西方傳媒工作者首次見證這種「壁壘分明」。
Lucy解釋,香港新聞難登主流平台原因:「事實上,在北美洲傳媒裡,沒有足夠的香港背景的人在工作,沒有形成一種代表性,沒有足夠牙力去做香港新聞。全世界國際傳媒的決策層都是年老的白人。」
「基本上,國際傳媒也有他們的本地觀眾,BBC面對的是英國人,Washington Post的是美國人。你不能只講對香港人覺得重要的事,要令國際傳媒的本土觀眾覺得,香港的事關佢地事,讓受眾感受到和他們有切身關係。還有,機構有自己的財政考慮,要面對新聞競爭規率,為何香港新聞值得佢地投資落去報導?這是香港新聞難上頭條的原因。」
話雖如此,但Lucy卻明言,雖然自己肯定是一個加拿大人,但對香港仍然「用情很深」。
訪問最後,Lucy感觸地道:「去年好像是一趟哀悼的過程,由百萬人上街那天起,我已經覺得好唔妥,一路睇落去,和很多香港人一樣,我無辦法接受到『香港已死』。其實,作為一個移民,自從雨傘運動之後,我也不想再談及香港,因為我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去講,我是一個『逃兵』,任何人逃走來到加拿大都是一個『逃兵』。我覺得自己連評論香港的資格都沒有,因為我自己比太多人更幸福了。」
「我只能說,上年處理香港示威的報導,要完全獨立於感覺是沒可能。情緒最低落之時,我作為一個記者的直覺,香港人的直覺,心態上是,為了香港的朋友,我只希望把故事好好鋪陳。但做報導的時候,有種深切的悲哀,作為一個海外記者的無助,我擔心我唔可以把香港故事完整地述說出來。」
「但在一個主流傳媒工作,我必須要從『外國人的角度』去看香港新聞,因為我們機構也有新聞選取的過程,不能只用香港人的角度去看,那種矛盾,我自己香港人那部份,只能收在很私密的地方。」
今年夏天,Lucy工作的新聞機構製作的香港反修例運動報導,拿了一個新聞獎,巧合約在運動開始一周年。她知道,加拿大一般國民,很少人會記得這日子。
港版國安法登場,Lucy的公司卻因報導香港而拿了個新聞獎:「悲哀到一個地步,完全無能為力。我在這機構工作了這麼多年,遇上去年的事件,好像終於有了用武之地?但過程是卻很痛苦,很無奈。那個關於香港報導的獎項,我寧願不要那個獎,我寧願一切沒有發生過,寧願失去這些拿獎的機會……這是作為一個香港人的想法,不是作為一個加拿大人,或者一個新聞工作者的想法。」
大和 細 佬 在 黃偉民易經講堂 Youtube 的評價
金庸查良鏞完美八字外的遺憾,前妻朱玫死於街頭,明報員工多會罵老查。世間對藍潔瑛的關愛由死後開始,藍潔瑛的才華不亞於金庸,屢遭新聞界欺凌利用。命好、命差比拚。戊戌年死得人多,120年前戊戍維新、60年前大躍進。
#藍潔瑛 #查良鏞 #雙查方案
==========
如若你喜歡「易經講堂」節目,覺得內容有益世道人心,希望你能繼續收看、讚好、「訂閱及推介」易經講堂YouTube頻道,集腋可以成裘,謝謝支持與鼓勵。
易經講堂有限公司
香港上環郵政局郵政信箱33249號
I Ching Consultancy Limited
Sheung Wan Post Office P.O. Box 33249, 1/F West Exchange Tower, 322-324 Des Voeux Road Central, Sheung Wan, Hong Kong
網頁 Website: https://wmwong730.wordpress.com/gift
電郵 Gmail: IChingConsultancyLtd
==========
Wong Wai Man 2018年11月6日星期二下午5:00
查良鏞死了,藍潔瑛也死了,今年戊戌,離世的名人很多,但這兩人是不同的。他兩人的命造,常出現在我們的八字紫微課堂上。
查良鏞擁有一個近乎完美的八字,凶星生旺吉星,金木水火土,任何五行對他都有不同作用。
動盪的時代,流離的歲月,貧困的日子,造就了他創作不朽的作品。名滿天下,金錢來了,女人來了。財生官旺,社會地位,權勢影響力,什麼都來了。鄧小平親自接見,視為香港國師,他也自視如此,建議香港九七後的政治模式,推出「雙查方案」。
藍潔瑛是另一個極端,她拿的,是一個糟糕透頂的八字組合。
什麼才是最差的命?
平庸、貧困、孤零、愚蠢、多病,都只是平凡人,一生基層生活而已,你我大部份人都如此。不好,但談不上不幸。
給你貌若天仙,給你才華機會,給你舞台掌聲,給你顛倒眾生,城中公子都想一親香澤。但這些加起來,都不是幸福,而是製造痛苦。
比劫生傷食,傷食又迴剋官殺。任何上天的祝福,都變作人生的詛咒。
愈是名滿天下,愈是多人追求,她的任性、脾氣就會發作,最後傷害的,是男緣和事業。
一生人,只有十年的好運。所謂好運,也只不過是行印星,名滿天下,才華出眾,但印生比劫,比劫生傷,又迴剋官殺……成名,只是等待更大的傷害來臨。
她生前,得到的關懷友誼很少;死後,廉價的同情很多。想盡辦法一親香澤的男人多,給她倚傍,給她幸福,願和她走半生的人,根本沒有。
她不易相處,她亦飽受欺凌。
欺凌她最甚的,不是命運,不是什麼大哥,是新聞界。
對她尤甚於對蔡楓華。
生前,媒體對她用刀,刀刀見骨;死後,將她捧上天空,只是突顯她一生寂寞。
命理中,吉星生旺凶星的表表者。理論上,金木水火土,五行都不能用。
兩個極端的命造,就常常作為我們上課的例子。
一陰一陽之謂道。
宇宙間第一條法則,有陰就有陽,有陽就有陰,幸福背後必有遺憾,愈大的幸福包藏的,必是愈大的傷痛。
查生於1924年甲子年浙江,近代史上最動盪的歲月,成長於日本侵華的時候,抗戰勝利,四五年入上海大公報當翻譯。
如果是太平歲月,他一生就是報社翻譯了。
但抗戰勝利 ,國共又大戰,四九年中共建政,他要避秦香江了。
外省人在香港人浮於事,只能再入大公報,和在左派電影公司當編劇謀生。
微薄收入,他們一家只能租住簡而清的一個房間。
坎坷的歲月,在培養一支名成利就的命運。
五五年,一場比武,白鶴對太極門兩大高手,要擂台決一生死。香港政府不批准,澳門何賢主辦在澳門舉行。香港人追此新聞如癡如醉。新晚報總編見此氛圍,建議兩位同事在報寫武俠連載。
陳文統化名梁羽生,寫《龍虎鬥京華》,查良鏞化名金庸,寫《書劍恩仇錄》。
這就是凶星生旺吉星的最佳寫照。
《書劍》之後,就是《射鵰》。
1959年,單憑兩本書的版稅,他已急不及待,在灣仔和太太朱玫,創辦《明報》,開始《神鵰俠侶》的連載。
平步青雲,金庸神話開始了。
完美的八字組合,凶星生旺吉星的結構,金木水火土可用的五行,大運的配合,但仍有天干合化,不見了通關之神的流年。
四名子女,最寵愛的大兒子查傳俠,七六年在紐約自殺身亡;查遇到了細他三十年的阿May,和朱玫離婚。朱玫和查家任何人斷絕往來,一人獨居灣仔唐樓,在《明報》創業的路段拾荒,最後死於街頭。
她用這個方法對查報復,查家的幸福要帶有她朱玫的淚影。
我和大部份香港人一樣,少年時代都是看金庸小說長大,和看明報社論了解國情。離開學校後,我曾經在他的報館工作,近距離看過他的老闆威嚴和帝王權術。
明報著名人工低,稿費低。
但老闆總有他的看法:
工資,是由市場決定的,
市場價值又基於供求。
人人都想來明報上班,在明報寫稿。
我們每年暑假,都收到幾百封,來自港大中大畢業生的求職信。
我們不需要調整薪金的,
因為,來明報,不是為錢,
是光榮來的…………………
在編輯部,似乎沒有人敢和他說話,包括當時的總編輯潘粵生,都是他召見,他在說,其他人在聽。
不明白的,也不敢問。
除了字房的No.2肥佬翁枝。
每到深夜,只等查生的社論未寫好,翁枝就拿著他版檯用的那鐵尺,在查的房門拍打:
出唔出報紙呀?
係咪唔出喇?
星島喺條街賣緊喇!
唔出報紙了嗎?
王司馬是明報明周的美術主任,他死的那一天,查叫了採訪主任龍國雲(筆名陳非),入他房間。阿龍出來,一言不發,拚命吸著他的煙斗。
不斷噴煙,好一會兒,喃喃自語:
(我在他對面,但他應該不是對我說)
喪禮報館負責。
老闆叫我,看著辦!
看著辦,看著辦,什麼是看著辦?
八千元是看著辦,八萬元是看著辦,十八萬也是看著辦。
其實,老闆想點搞呢?
他喜歡下條子,在編輯部同事的檯面玻璃壓下字條,寥寥幾字,看得懂的跟著執行,看不懂的,猜著執行。反正,沒有人敢問。
他享高齡過世,死後極盡榮哀,有人比擬他為中文世界的莎士比亞。事實上,我們上課時,舉例用金庸小說人物,比用《紅樓》《三國》效果好,幾乎人人都知你說的是誰。
但打過他工的人,很少對他有好感。那些早期高層,當過總編、主編的,多年後見面,像梁小中、韓中璇,說起老查,都是大罵。印象中,只有潘粵生,謹慎,說起查生,他都不搭嘴。
至於藍潔瑛,生前死後,旁人對她的說話,是截然不同的。
世間對她的關愛,諷刺地,由她死後開始。
我在TVB時,正值她艷絕五台山的開始。論古裝,電影王祖賢,電視藍潔瑛。但她不珍惜,那時,鄭裕彤的二公子鄭家成在追求她。
電視台幕後,說起她,都說難搞,無法溝通。
戲劇組的人說,她不看報紙雜誌劇本,嫌油墨骯髒;黑口黑面,遲到,唔想做。
綜藝科的人說,她無腦,叫她上婦女節目,做做宣傳,叫她帶些旅行各地買的東西入廠,說說見聞。她帶了十個八個大小不一的LV皮箱。
娛樂記者說她,好實際。屈男人入時裝店,買一堆衫,什麼尺碼都不理。翌日,車回時裝店,問老闆半價收不收回?
反正,關於她的,從沒有一句好說話。
死後的美語好說話,如果能分一半在生前對她說,那她的人生,是否沒有那麼寂寞?
金庸有一套武俠小說全集傳世,其實,藍潔瑛也不差,《大時代》的玲姐,對著鄭少秋、劉松仁、劉青雲這些高手,一分不蝕。有幾場戲,一直在我腦海中,劉松仁死了,鄭少秋歪理癡情,一堆爛泥的劉青雲,她淒苦無援,連死都好像沒有資格。《西遊記》中的春三十娘,冷艷執迷,眼神鋒利而撩人心魄。可能,這些才是真正的藍潔瑛。
她的真實人生,不懂得表達自己,要通過戲劇角色,將真正自己釋放出來。她的真我一直困在肉體內,她不懂得在俗世生存。
我眼中,藍的才華,不亞於金庸。
2018年11月6日星期二下午5:00
你的收看、訂閱、讚好便是對「易經講堂」的支持,謝謝。
大和 細 佬 在 果籽 Youtube 的評價
|花恐懼症|27歲幼稚園老師見花失控 催眠治療師指因花蕊似瞳孔「細個俾叔叔摸,所以好驚俾人望」
27歲的Alice Yuen在幼稚園任職教師四年,三年前結婚,育有一仔一女,分別9個月大和3歲。為了照顧孩子索性辭職成為全職家庭主婦。她由小學開始怕花,但確實的恐懼原因一直不明,我請她嘗試回想,她努力想了想說:「好奇怪,童年時真的沒有對花產生過甚麼壞印象。」花是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物品,對花的恐懼她一直沒有太在意,例如小學時的常識書,會請家姐幫手用便條紙遮着所有花的圖片;學校母親節派康乃馨,Alice例牌不要;學校要求種植綠豆芽,Alice覺得發芽過程十分惡心,就把花苗丟棄,最後冇功課交。
訪問當日記者特意穿上碎花上衣,Alice一點也不怕,更笑說:「花紋我不怕,因為是假的,但見到真的花就絕對不行。」我詳細看了她家裏裝飾,確實沒有一點花的痕迹,極其量找到一件屬於BB的碎花衣服和Alice身上的碎花長裙。她身邊的家人、朋友、同事都知道她怕花,出席朋友畢業禮,花束要收起才可以和Alice合照,老公更加不用說,求婚連花也不用準備,這樣聽起來,Alice怕花的最大得益者,豈不是她的老公?「洗菜時見到有菜花也不可以,本身好喜歡吃皇帝菜,試過見到有一大朵菜花,從此不敢吃了。拿蒜頭和乾葱頭,還有洗菜我都要戴手套,還要用長鉗夾起蒜頭,叫老公揀一些沒發芽的我才會用,所以在老公立場,可能覺得仲麻煩過送花。」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10411/SZQDFHOM3FGZRBM2TB6YUSCRMU/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恐懼症 #幼稚園老師 #催眠治療 #花蕊 #康乃馨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大和 細 佬 在 果籽 Youtube 的評價
今天,相信是築地魚販與遊人最百般不捨的一日。營運了83年的日本築地場內市場,明日終於完成歷史使命正式關門,並於10月11日搬遷至江東區的豐洲新市場,10月13日正式開幕予公眾入場。作為日本最大、歷史最悠長的魚市場,曲中人散前,《籽想旅行》記者為你直擊報道。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181006/DIHVFDZYS5LK4DEMCNNYFZ5BG4/
築地市場搬遷在即,場內市場及當中的食店也準備好移師陣地,雖然東京今日天陰有雨,但現場場面墟陷,到處是人龍,人人把握最後機會在場內市場吃「最後一餐」。當中最具人氣的「大和壽司」,今天最後一日在築地營業,食客紛紛前來道別,店主員工跟街坊拍照留念,記下在築地一起走過的時光。被日本飲食雜誌選為場內第一壽司店的大和壽司,天天也大排長龍,接待超過300位客人。第一代店主入野信一,50年前在築地開店,大兒子和二兒子逐一加入,20年前擴充至隔壁店舖,最後連孫子亦加入生意,三代人一起努力經營,食客也是由細幫襯到大,難怪人情味如斯濃厚,「最開心的事情,是每天都有不同地方的客人過來,與人交流就感到最開心。」店員笑說。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181005/LVVLKBMOHQHRSH6SKQVUYZBOUY/
於1965年引入築地市場,電動車最高時速只有15公里,每輛約100萬円(6.9萬港元),有普通車牌的人都可以駕駛。作為驅動的前輪可以360度旋轉,只需要很少空間就可以轉到彎,最大負重量達1000公斤,用來搬貨或者載人均可。隨着築地搬遷,場內2100輛電動車亦要遷往豐洲。兩個市場中間,由築地大橋及還未開通的豐洲大橋連接。10月7至10日四個早上,政府特地封路半至兩小時,讓搬運車駛到新市場。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181008/4ZPQVCIDPOXQYI2PO67IVG77HQ/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築地市場 #豐洲市場 #日本 #大和壽司 #東京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