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是看娛樂新聞得知的我不意外啦
但好歹要拿去質詢也找個片源把內容看完吧
媒體用煽動性言詞下標要把這鍋給我背的話,會不會有點太牽強?
應該著眼在為什麼媒體要這樣下標,而不是抓戰犯吧?
---
還是學法律的林大委員已經習慣造謠了
這點我想大家也是不意外,畢竟有前例
以下也引自新聞^___^
2019國民黨新竹縣第二選區立委參選人林思銘近期除因認為「販毒判太重」引發公憤外,他在1場與民對話的座談會中說:『我們的立法院強行通過,把民法改掉了,一夫一妻制叫做無效,現在沒有夫妻了,在民法裡面沒有夫妻這個觀念』
除了公開造謠外,我想這也是對多元性別的朋友一大歧視與傷害
說到歧視,政治人物在座談會上的發言,
應該遠比喜劇演員在舞台上的表演更為嚴重
對社會和諧的破壞程度更加令人擔憂
另外,硬要拿喜劇演員和文壇大老相比,我十分無語
---
『歧視起源於偏見,偏見來自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正是在不正確或不全面的資訊基礎上形成的,因此學習提高自我的認識能力,正確看待文化、習俗以及人種、 群體及性別差異,避免歧視行為,是每個人畢生的功課。』
這段話原封不動還給您 :) #婚姻平權
不提新聞了,畢竟我也是Google才知道這號人物。
說到演出內容我原本以為一般人完全可以理解戲裡戲外的差別
你不會看到朱芯儀就覺得他是可惡的小三,因為你知道他在演戲 #犀利人妻真的很好看
你不會看到電影【感官世界】裡面瘋狂做愛,就說人家專門散佈腥羶色
你不會看【羅密歐與茱麗葉】就覺得莎士比亞在鼓吹未成年情侶私奔
你不會看到【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覺得全世界都要變成同志,我到底要怎麼教小孩
#可能很多喜歡散布謠言的人會這樣說
---
如果真的處處充滿歧視,動不動就受傷,我大力建議禁止所有藝文產業停止運轉。
溫良恭儉讓都給我拿出來,天之驕女也不要演了,那些勾心鬥角、情愛糾葛著實令善良純樸的百姓看不下去!
台灣單口喜劇深耕十幾年,到了近幾年終於有點成果
裡面不乏對宗教、性別、族群、階級、身份認同等的諷刺與揶揄
而這種表演形式需要觀眾與演員兩方極大的包容
與在言論自由的環境之下才能逐漸成長
很多人問過我,為什麼台灣喜劇很難發展起來?
看看委員的發言不意外吧!
---
如果委員還是覺得很受傷、很難過的話,想想那些被你傷害的多元性別朋友,是不是能稍微同理一些了呢?
嗯嗯,我們都要一天比一天成為更棒的人唷(⁎⁍̴̛ᴗ⁍̴̛⁎)
@立法委員林思銘 #Tag不到大家幫幫我QQ
#補張圖我怕人家刪文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萬的網紅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記得打開CC字幕 #多元性別系列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
多元性別 刻板印象 在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Movement Facebook 八卦
【法律白話文運動聲明】
法律白話文運動的目標是肩負起法律人與社會大眾溝通的承擔,不只告訴大家如何思考法律議題,更希望能讓社會大眾感受到自己對議題的主張被聽見,也被法律尊重;然而這次,我們讓讀者失望了。
-
【不但結婚結失敗,還犯罪!】一文是為了說明假結婚所可能衍生之刑事責任,其從新聞內容取材介紹相關法律知識,是本站常用的寫作脈絡。我們並非真的認為役男締結同性婚姻是出於假結婚的念頭,然而在貼文內容裡,卻未能具體說明寫作脈絡是「假定新聞為真實」,產生連結現實事件的聯想,且回文過程中也未慮及同志議題所涉及的性別脈絡,忽視了性少數族群在情感及婚姻的路上處處被放大檢視及質疑的社會處境,不免加深這個社會對於同志既有的刻板印象。
-
懷抱前述心意,法白雖然期許自己是專業法律媒體,多年來也希望能為多元性別貢獻一己之力,在此,對網友在閱讀過程中所產生的難受表達歉意,因為我們永遠記得「先有人,才有法律」的初衷,絕沒有忘記同志在感情路上倍感壓力等故事。
-
希望讓大家明瞭的是,除非有法院判決書,否則不太可能從短短一則新聞內就能全面的得知各方說法,所以我們會試著在文案中簡化事實,取出涉及法律的部分而加以延伸,確實無意討論實際個案是否構成假結婚。
-
為了彌補這樣的過失,也希望能從跌倒的地方出發,我們將會設計像是:假結婚專題,在文章中整理實務見解及學理批判;也會邀請相關專業人士,製作 Podcast 節目來討論同志困境。試圖從一些具體作為出發,讓更多人重視相關議題,未來不要再有人為相關事項難過或擔心受怕。
-
而法普的推動,正是為了讓大家一起建立更美好的制度,所以未來也請各位讀者繼續給我們鞭策,讓我們能在各項議題提供給大家更好的內容,讓所有讀者都能站在知識的巨人肩膀上,思考如何為我們的土地開拓更美好的明天。
多元性別 刻板印象 在 尤美女立委 Facebook 八卦
最近有許多家長反應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接觸校外人士入班教學的經驗,其中許多可能都已經違反了《教育基本法》和《性別平等教育法》的規定。面對這些可能影響學生身心健全發展、傷害學生學習權,甚至違法的課程和活動,教育主管機關應該要有明確的態度。
上周五 多元教育家長協會公布「台灣首次晨光時間調查 分析報告」(參見:https://reurl.cc/Qpjym9),報告顯示多數家長認為宗教團體進入國小校園協助晨光時間不妥,且多數家長也擔心宗教團體進入校園對年幼的孩子宣傳宗教。但從最近的相關分享中,我們卻看到確實有校外人士入班,宣傳教義,甚至請學生背誦聖經經文。
這些教學或活動有時傳達了錯誤知識,例如教小朋友「地球繞著太陽一圈是一天」(正解:地球繞太陽一圈是一年),或是「性病就是透過同床關係傳染的」(正解:重點應該在於不安全性行為,而非睡同一張床),這些錯誤知識可能使學生在日後學習時發生混淆。
此外,這些教學或活動內容也經常包含扭曲的性教育,例如以「摔爛的蘋果」來比喻婚前性行為的課堂活動,在全國不同縣市、不同年份都有出現,這樣的守貞教育造成孩子成長的陰影,甚至因而經歷自我否定、自傷自殘的成長過程,也曾有遭遇性侵的孩子因為這樣的活動而受到二度傷害。
更有些教學或活動內容不尊重多元性別氣質,例如使用《奧力佛是個娘娘腔》這本優良繪本時,入班的志工非但沒有教育孩子破除性別氣質刻板印象,反而在課堂上將不同性別氣質的孩子曲解成生病。甚至在同婚已合法的現在,在課堂上公開說同性婚姻是不對的。
這些校外人士入班教學的狀況,很少反映在教育單位收到的申訴上,但實際情況遠比申訴案的數字還要嚴重。從各地分享的情形觀察,許多都是持續多年的問題,對學生的影響也非常深遠;但許多學生或家長擔心一旦提出申訴,在層層轉交調查的過程中,會讓申訴的身分曝光,在學校被另眼相待,這種擔憂凸顯出「匿名申訴管道」的必要性與急迫性。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為什麼這些有問題的內容可以由校外人士帶入校園中?教育部雖然在104年及106年針對入班教學發過函文(104/3/30臺教國署學字第1040016945號、106/2/14臺教國署國字第1060002805號),告知全國各公私立學校校外人士入班教學或進行相關活動的注意事項,但並未完全落實,某些學校的處理方式甚至違反了這兩個函文的要求,且這兩個函文所寫的注意事項也不夠具體,以至於學校難以拿捏界線。
我在今天質詢時,要求教育部應該盡快提供匿名申訴管道,並更明確說明校外人士入班的注意事項,部長也允諾教育部會再整理相關的內容,並讓各個學校充分了解。
多元性別 刻板印象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評價
#記得打開CC字幕 #多元性別系列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0:37 男女分廁的歷史
01:26 「搶攻男廁」與「尿尿比賽」
02:12 葉永鋕事件
03:02 複習一下「跨性別」!
03:31 性別友善廁所問世
04:02 反方意見
04:28 正方意見
05:41 我們的觀點
06:30 提問
06:42 結尾
06:53 掰比!
【 製作團隊 】
|企劃:土龍
|腳本:土龍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絲繡 & 憨吉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 廁所的性別論戰:我們該分男廁女廁嗎?https://bit.ly/2QKa7bw
→ 為什麼我們需要性別友善廁所:如果我們沒有看見,不會知道有些人正深陷苦痛之中:https://bit.ly/2OKBzUz
→ 什麼是性別自由廁所:https://bit.ly/2T7ZUqZ
→ 【當期主題】無性別廁所/性別友善廁所的流變與簡介:https://bit.ly/2DFsNGn
→ 「性別友善廁所」為何?從政大通過設置辦法談起:https://bit.ly/2K4yAFL
→ 廁所需要男女有別嗎?https://bit.ly/2FoWeOO
→ 上廁所就上廁所,為什麼我們還需要「性別友善」廁所:https://bit.ly/2qM0QEl
→ 【國內新聞】性別友善廁所《青春發言人》https://bit.ly/2zRXHXP
→ 什麼是性別友善廁所?為什麼人人都需要它?https://bit.ly/2PqQM2m
→ 你還記得15年前的「玫瑰少年」葉永鋕,是怎麼死的嗎?https://bit.ly/2eWLCFB
→ 廁所不分男女!世新推性別友善廁所:https://bit.ly/2DGGF3j
→ 【影片 思辨180】性別友善廁所,友善嗎?《青春發言人》https://bit.ly/2qPzGwd
【 延伸閱讀 】
→ 跨不過的「欄」——性/別社會中隱藏的跨性別者:https://bit.ly/2EKsT0H
→ 雷倩/性別友善廁所真對性別友善嗎?https://bit.ly/2FkU7LP
→ 潘柏翰/什麼是「性別友善廁所」的通用設計精神?https://bit.ly/2RVdvAi
→ 大學性別友善廁所 多半做表面:https://bit.ly/2QKIxL1
→ 從葉永鋕的死檢視男性特質:https://bit.ly/2FmpTrN
→ 作為一名設計師,我如何協助推動台大「性別友善廁所」?https://bit.ly/2FnKdZW
→ 新女廁運動與廁所空間:https://bit.ly/2DFmYZM
→ 性別友善廁所未落實 民眾如廁不如意:https://bit.ly/2DnJNzT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多元性別 刻板印象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Youtube 的評價
更多詳情請看: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55111/
成功大學在校園內,設立第一座性別友善廁所,獲得一面倒的好評,但,成大並不是第一個設立性別友善廁所的大學,早在成大之前,世新大學就已經有一間性別友善廁所,而生活中,其實也有很多場所設立了性別友善廁所,只是我們從來沒有意識到!不過,你真的知道性別友善廁所是什麼嗎?
廁所問題一直困擾著許多人,尤其是公共場所的廁所,大家都能發現,在外面上廁所,女廁總是排得比男生長,因此引發了1996年的女廁運動,爭取調整男女廁的比例,並於2006年內政部〈建築技術規則〉明文規定,公共場合的男女廁所比,應為1:3或1:5。除了調整廁所比例之外,2015年1月,東海的學生也設計出,讓鮮少被使用的男廁坐式廁所,能與女廁共用的設計,獲得國際設計大獎的肯定。然而,解決了女性如廁的排隊問題,卻有另一群廁所使用者,因為兩性廁所區分的問題而苦惱,那就是LGBTQ族群,當LGBTQ在使用廁所的時候,時常會因為無法符合其他人對兩性的刻板印象,而遭到刁難,讓他們不知道該上哪間廁所,又或者是乾脆憋尿,憋出一身病。
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近年來,很多國家,以及台灣許多校園與公共場所,都紛紛設立了「性別友善廁所」,又可以稱為無性、中性廁所,為的是打破性別的二分法界線,不以性別來區分廁所,讓多元性別認同的人,都能自在地如廁。日前,歐巴馬就兌現了他的性別平等承諾,在白宮內設置中性廁所,保障LGBTQ族群的權益,美國更早有一群學生,組成「Free2Pee」計畫,蒐集全美各地的性別友善廁所,提供給所需的族群。而性別友善廁所,其實有不同的面貌,有的,是以便器的圖示,來標示不同的如廁空間,有的則是在單間裡面,囊括不同的便器。
但性別友善廁所,也有許多實施上的疑慮,有人認為,性別友善廁所會強化標籤化,在目前還不是那麼有性別意識的台灣,不願出櫃的LGBTQ族群,將可能因廁所的選擇,而被強制出櫃。也有許多人,還不能適應與其他性別者,在同一間廁所相遇,部分男性也還不能習慣有隔間的小便斗,還有人指出,無性別廁所可能造成偷拍、性騷擾的問題,以及依照便器來區分廁所,本質上與以性別區分其實沒什麼兩樣。
面對這些問題,性別友善廁所仍有許多改善的空間,例如空間的設計,以及便器的配置等等,不過,其實生活中我們已經有許多中性廁所,像是星巴克等等的咖啡廳或者是流動的公廁,常常都只配置一間廁所,供所有人使用。這樣子的廁所,同時兼備了各種不同的便器,沒有性別的過濾與限制,從來也沒有人提出質疑,要消弭以上的問題,讓每一個人上廁所都不成問題,最重要的還是要保持一顆開放的心,認識不同性別認同的族群,營造更性別友善的大環境,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多元性別 刻板印象 在 時代力量雲林縣議員 廖郁賢 Youtube 的評價
【#議會開箱 】第44集 不當教材進國小,品德教育亂了套
2018年,我的參選政見其中一項是「適性教育不輸人」,教育是百年大計,也是影響一個人重要的歷程,雲林的特殊教育、營養午餐、教學教材都是我非常重視的議題。
張縣長上任以來,在各國中小放了「禮義廉恥」的牌匾,更在記者會說今年是雲林線的品德元年,設計了一套 #品德教育教材 給國小的孩子做使用。品德教育我也支持,但當我細細地閱讀這些教材,其中有幾篇文本內容非常不當,可能會讓孩子衍伸錯誤的價值觀念。
#不當的性別刻板印象
《超人媽媽》一文中,煮飯、做家事的依舊是媽媽,完全看不到爸爸的角色,這種性別刻板印象的再複製,不就是再一次深化過去教材裡,「媽媽早起忙打掃,爸爸早起看書報」的僵化的性別分工?
#不當的職業歧視
《只要我長大》一文中,為了考上更好的學校,老師建議曉珊去補習班,但曉珊家中務農,讓補習的費用成為負擔。課文好似在告訴大家從事農業是貧窮的、不好的,把農民、貧窮畫上等號,然後讀書成績好才能翻轉貧窮,甚至還要學生去補習,那沒有錢的人怎麼辦?孩子們回去要如何面對自己家長的職業?身為農業大縣的縣長,這種職業歧視的方式我真的無法接受!
在第四次定期會中,我也特別要求縣府,針對有爭議的文本,要盡快提出修正,在既有的品德教育中,也納入多元性別及人權的普世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