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費醫材天花板上限 劣幣驅逐良幣
得利的是誰?】
健保署為解決自付差額醫材收費爭議問題,日前宣布公告統一的「天花板價」,自8月1日起,只要是同功能,不同廠牌都適用同一上限。
健保署雖說出發點是為了民眾權益,但能否達到此目的也引起各界的檢討,爭議點包括:
(一)設置天花板價,解決自付差額醫材價差過大問題?
#政策考量不夠全面,高品質醫材恐全面退出市場
差額醫材上限單以「價格」為基準訂定收費天花板之政策,並未考量到醫院等級、醫療品質、技術以及設備等差異,恐造成醫材市場劣幣驅逐良幣。價格上限除了可能變相鼓勵原來收費較低的醫院再拉高費用外,更可能造成品質高、但價格相對高之醫材退出臺灣市場。
#壓縮醫院經營空間與彈性
差額醫材上限除了造成醫療水準下降外,也會壓縮醫療院所經營空間與彈性,更影響醫療院導入高品質醫材及投入設備環境資源的意願。
#舉例來說
若政府為了保障房客權益設定租金上限,表面上看起來是房客得利,實則造成沒有房東願意提供高品質房子出租,也不願意花錢維修房子,最終房客只能選擇承租品質差的房子。
因此,健保署雖然希望藉由設置天花板價,解決自付差額醫材價差過大問題,但嘉瑜認為以結果來看,反將影響民眾權益。
(二)自付差額醫材價差過大、醫材資訊不夠透明何解?
#積極對浮濫收費之醫院開罰
對於浮濫報價、收費,或在「自費醫材比價網」上報金額與實際收取金額有落差之醫療院所,嘉瑜認為健保署應建立申訴管道及定期稽核機制,並透過相關法規開罰。
#強化「自費醫材比較網」的訊息揭露
健保署應積極宣傳「自費醫材比較網」,讓民眾查詢不同醫療院所之自費醫材價格差異。此外,應強化訊息揭露,除了費用外,也可考慮提供醫材使用年限與風險等資訊,讓民眾獲得完整訊息,解決自付差額醫材價差過大、醫材資訊不夠透明之問題。
(三)最後獲利者反而是保險公司?
許多民眾每月省吃儉用,購買實支實付醫療保險以完善老年醫療規劃,讓未來使用效果較好的自費醫療時,可以有保險給付。但天花板價政策若造成品質高之醫材退出臺灣市場,那麼民眾購買再高保額之實支實付保險,恐怕未來都無法使用最先進之醫材,只有讓保險公司省下鉅額保險金的給付而已。
(四)全自費醫材市場也將受到影響,抑制生醫產業發展
雖然健保署強調,公告的8類訂定費用醫材是針對健保收載的「自付差額醫材」,不是訂自費醫材的費用。但在市場端訂定收費天花板,直接影響我國醫材市場研發、製造以及進口等環節,高品質、技術和價位的醫材廠商,恐因利潤空間不足,而不引進或退出台灣市場,此影響更會擴及全自費醫材市場,抑制我國生醫產業發展,也讓有負擔能力的民眾失去選擇權。
壓縮醫院經營空間與彈性 在 高嘉瑜 Facebook 八卦
健保署日前公告8類、352項醫材以「臨床實證」等級,訂定民眾自付差額上限,預計8月1日起上路。政策一出,引發各界質疑與討論,民眾擔心的是:「是否會造成高品質醫材退出市場?」、「是否將壓縮醫院經營空間與彈性?」、「是否導致最終得利者為保險公司?」以及「是否連帶影響全自費醫材市場,抑制生醫產業發展?」
對此,嘉瑜今日請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專委赴國會辦公室報告、說明,除了將各界提出之質疑轉達健保署外,也呼籲健保署正面回應民眾及醫界提出之擔憂,並思考如何在政策面上修正、檢討甚至暫緩,應先全面檢視並回應醫界及民眾訴求及疑慮,切莫強渡關山,尤其爭議最大的「不同品牌同功能的醫材天花板上限」一定要修正,以達到保障民眾權益的初衷。
壓縮醫院經營空間與彈性 在 王郁揚 WHO FCTC 菸草減害專家 Facebook 八卦
【自費醫材天花板上限 劣幣驅逐良幣
得利的是誰?】
健保署為解決自付差額醫材收費爭議問題,日前宣布公告統一的「天花板價」,自8月1日起,只要是同功能,不同廠牌都適用同一上限。
健保署雖說出發點是為了民眾權益,但能否達到此目的也引起各界的檢討,爭議點包括:
(一)設置天花板價,解決自付差額醫材價差過大問題?
#政策考量不夠全面,高品質醫材恐全面退出市場
差額醫材上限單以「價格」為基準訂定收費天花板之政策,並未考量到醫院等級、醫療品質、技術以及設備等差異,恐造成醫材市場劣幣驅逐良幣。價格上限除了可能變相鼓勵原來收費較低的醫院再拉高費用外,更可能造成品質高、但價格相對高之醫材退出臺灣市場。
#壓縮醫院經營空間與彈性
差額醫材上限除了造成醫療水準下降外,也會壓縮醫療院所經營空間與彈性,更影響醫療院導入高品質醫材及投入設備環境資源的意願。
#舉例來說
若政府為了保障房客權益設定租金上限,表面上看起來是房客得利,實則造成沒有房東願意提供高品質房子出租,也不願意花錢維修房子,最終房客只能選擇承租品質差的房子。
因此,健保署雖然希望藉由設置天花板價,解決自付差額醫材價差過大問題,但嘉瑜認為以結果來看,反將影響民眾權益。
(二)自付差額醫材價差過大、醫材資訊不夠透明何解?
#積極對浮濫收費之醫院開罰
對於浮濫報價、收費,或在「自費醫材比價網」上報金額與實際收取金額有落差之醫療院所,嘉瑜認為健保署應建立申訴管道及定期稽核機制,並透過相關法規開罰。
#強化「自費醫材比較網」的訊息揭露
健保署應積極宣傳「自費醫材比較網」,讓民眾查詢不同醫療院所之自費醫材價格差異。此外,應強化訊息揭露,除了費用外,也可考慮提供醫材使用年限與風險等資訊,讓民眾獲得完整訊息,解決自付差額醫材價差過大、醫材資訊不夠透明之問題。
(三)最後獲利者反而是保險公司?
許多民眾每月省吃儉用,購買實支實付醫療保險以完善老年醫療規劃,讓未來使用效果較好的自費醫療時,可以有保險給付。但天花板價政策若造成品質高之醫材退出臺灣市場,那麼民眾購買再高保額之實支實付保險,恐怕未來都無法使用最先進之醫材,只有讓保險公司省下鉅額保險金的給付而已。
(四)全自費醫材市場也將受到影響,抑制生醫產業發展
雖然健保署強調,公告的8類訂定費用醫材是針對健保收載的「自付差額醫材」,不是訂自費醫材的費用。但在市場端訂定收費天花板,直接影響我國醫材市場研發、製造以及進口等環節,高品質、技術和價位的醫材廠商,恐因利潤空間不足,而不引進或退出台灣市場,此影響更會擴及全自費醫材市場,抑制我國生醫產業發展,也讓有負擔能力的民眾失去選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