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站式站房」是世界潮流👍
斗南站再次成為雲林最新穎車站
到一個城市旅遊時,火車站通常會是第一印象,在車站中感受城市人潮的流動和車站的歷史風華,代表了這個城市的經濟與文化,決定了接下來的旅遊心境。
斗南車站,曾經是雲林山海線百姓共同的出外打拚、回鄉探親、貨運進出的大站,日治時期稱為「他里霧驛」,這是日本人在台灣最後留下的大型車站,曾經是雲林最新穎、最現代化的車站。
有很長一段時間,雲林海線地區要去別縣市的方法,就是只能搭著運輸甘蔗兼客運的糖廠火車前往斗南車站,再轉縱貫線火車。隨著糖業沒落,而火車貨運依舊重要,附近鄉鎮的農產品,都必須集中運到斗南火車站,再送往全台各地。
從地區發展來說,車站的「功能性」是必要的主軸,車站有越多的功能,人潮就會越來越多,留在車站的時間也會更長,當然帶來的經濟效益就會越高,但必須注入與當地相關的文化藝術,讓車站成為有故事、有溫度的車站。也因此,在改建規劃上,為了重現斗南車站的現代新穎風華、交通經濟重點、豐富的歷史文化,興建跨站式站房是唯一的選擇。
從1990年代開始,台鐵新修築或改建的車站都採用跨站式站房設計,例如樹林、山佳、鶯歌、竹北、北新竹、六家、新烏日、沙鹿、田中、斗六…都是。在國外,東京、京都、大阪、柏林等城市都採用跨站式設計,是以「都市設計」、「都市規劃」的理念,來強調車站地區改造開發規劃,執行經費也較少,效益更高。也因此,斗南車站使用跨站式站房,就是跟上台灣進步的腳步、跟上世界潮流。
📍 為什麼世界潮流是用跨站式站房呢?優點是什麼?
跨站式站房的主站體建於鐵路線上方,旅客要購票及服務設施,都規劃在2樓大廳,售票人力及設備配置可精簡,無需在車站兩邊都設售票窗口及售票機,相較於舊式前後站的出入口售票規劃,旅客動線相對順暢。
跨站式車站還可以利用立體站體與周遭建築相連結,例如辦公大樓、百貨公司、商店街等等,相信在雙北地區常搭捷運的民眾都很清楚,交通運輸與商場、公務機關共構,從月台上大廳,刷票出去後就可以直達商場、購物街逛街,買好東西再回家,不需要再另外到一個地方。就算不買東西,也可以藉此穿越鐵路,往來不需要再繞遠路,也避免了傳統車站僅有站房一邊的週圍較為發展的情形。
📍 跨站式站房有缺點嗎?怎麼改善呢?
跨站式站房唯一與舊式站房的同一個缺點,就是旅客都必須上下樓梯,對於老年人和身心障礙者來說會有障礙,舊有的斗南車站早期並沒有手扶梯或是無障礙電梯,從前站剪票口進入後,想要搭南下火車就必須下樓、穿越地下道、再上樓到第二月台等車,對於通勤學生來說這不是問題,但斗南多數的老人家要穿越地下道就非常累,後來增設了露天的升降梯,看似好一點,但露天的遇到下雨,路況就非常刺激。
也因此,跨站式站房必須搭配無障礙電梯、手扶梯等設施,台鐵在這一部分,接受我們與地方人士的意見,在站體內增設了4座無障礙電梯以及6座的電扶梯,斗南是一個老人人口比例很高的鄉鎮,這一點可以說是考慮得很好。
所以,我們與地方眾多鄉紳賢達、發展協會、文化人士、還有台鐵,一致認為,跨站式站房是世界趨勢,也是帶動便利與需求的現代新穎建設,兼顧安全,斗南車站曾經是雲林最新穎的車站,在第一次改建的75年後,又再次成為雲林最新穎的車站。
而在歷史文化保存方面,站體建築師與台鐵很用心,小心翼翼的讓新舊站體和諧的共存,那個全台最長的候車木椅還在,可以來車站坐坐聊天或是拍照打卡。
他里霧是美麗故鄉,大步向前也不忘歷史風華,歡迎世界各地的斗南遊子,回家看看。
⬆ 建設雲林ing ⬆
✅ 建國骨力請您鼓勵
增設改建通勤車站 在 新北市議員 廖先翔 Facebook 八卦
「汐止」 直達 「台北101」 趕快線上劃位囉~~
這不是建商廣告,是我今年初擔任議員助理,請議員提案爭取的跳蛙公車路線,感謝新北市政府交通局的協助,將於6月26日(週二)開始營運,初期營運為平日7時單向發車行駛1班次,若此路線客源有培養起來,將再爭取更多班次服務民眾。
搭乘的民眾可由汐止車站、汐止國小、昊天嶺及樟樹灣上車,過南港展覽館後上環東直達捷運市府站及捷運台北101/世貿站下車,此路線已可在跳蛙公車App線上訂票劃位,也可直接在現場候車搭乘。
除了爭取新闢路線,讓乘客有更舒適的候車空間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感謝交通局協助,今年也完成了3座候車亭改建(連興街口站往台北、汐止區公所站往台北、富信飯店站往汐止)以及增設一座候車亭(福德一路口往汐止)。
跳蛙公車的意思就是只停大站,以減少民眾通勤時間,是新北市目前在推的政策,民眾可於網站自己提案爭取想要搭乘的公車路線,並經過連署成功就可以營運,在視乘客是否培養起來再決定是否增加班次。
訂票及路線連結:https://goo.gl/mDfchE
提案連結:https://goo.gl/HqtEoH
增設改建通勤車站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八卦
#屏東捷運延伸之前你應該懂的七件事
#樂見中央投資高屏但更需發揮最大效益
近期,中央政府頻頻宣布屏東交通建設重大投資案,繼高鐵東延案後,高雄捷運延伸屏東規劃作業,4條可能路廊也期中報告中曝光,包含南北向路廊「#小港東港線」,以及東西向路廊「#大寮屏東線」、「#左營屏東線」、「#大寮萬丹潮州線」等。
值得注意的是,林園沿伸線就包含在「小港東港線」規劃內,去年因效益太低故合併入前瞻計畫從長規劃,不料韓國瑜剛愎自用,抹黑為「中央卡韓」,自行花費二備金單獨做可行性規劃,可說是重複投資,平白浪費市民血汗錢。
對於南北國土平衡規劃,加碼高屏投資,是中國黨政府執政期間,絕無可能進行的計畫。在等待許久後,蔡政府願意重視高屏發展,固然值得肯定。但如何把錢發揮最大效益,真正翻轉高屏,則更是我們的期待,以下,我們就分為幾點提出討論。
1. #台鐵為何在民眾心中不如高鐵和捷運?
到了選舉,台灣各縣市不分藍綠,政見都是要「高鐵」、「捷運」,「台鐵」的延伸改善,除了「立體化讓車比較好開」以外,卻很少被論述。難道,台鐵真的是跑得比高鐵慢,服務比捷運差,就一無是處嗎?
在台鐵局長年的官僚體系與管理問題,以及過去中國黨殖民時期,政府缺乏完整的軌道發展概念下,台鐵在1970年代後逐漸被公路打趴,也給人品質低落的印象。
相對而言,採寬軌規格,土木機電均獨立於台鐵系統,採公司化經營的各城市捷運與高鐵,由於沒有過去包袱,並更接受市場化思維與新觀念,不論服務品質甚至美學都大幅改進。也讓民眾養成「台鐵就是次等」,我們要「高鐵、捷運」的慣性想法。
2. #但傳統鐵路真的比不上高鐵捷運嗎?
實際上,在運輸學上,軌道系統並沒有這麼明確的邊界,許多國家的「地鐵、捷運」等城市運輸系統,也和台鐵一樣,屬於傳統鋼輪鋼軌鐵路,採架空線供電,在郊區也有平面路段、平交道。
而在日本,JR(國鐵民營化後各社,和台鐵可說有遙遠的血緣關係)或私鐵的通勤路線,許多是比城市地鐵運量更大,車輛更新更快的黃金路線。
而在日韓,許多地鐵路線和傳統鐵路,在系統相容下可以「直通運轉」,也模糊了捷運與鐵路的邊界,讓同條路線可以兼有兩者優點。
3. #軌道系統應以效能來分類分工
運輸學上,軌道分類的不同在於「服務對象(運量)」和「優勢區間」的不同。大體上高速鐵路以服務城市間連結(Intercity)為主;通勤鐵路以服務大都會區通勤(如衛星城市)為主;捷運則以服務中距離旅客為主。
在中距離的通勤鐵路方面,歐、日採取略有不同的作法,如德法等國家的RER,有些是全新建造的軌道系統網,在市區立體化,郊區可能為平面,和城際列車主線分開。而日本則簡單說是透過直通運轉、車站增建通過軌、緩急分離等機制,讓鐵路運能上升。
台灣最適合擔負通勤鐵路角色,定位在高鐵、捷運間互相串聯的,其實就是台鐵。然而台鐵在軌道容量未擴增下,還要運行城際列車與通勤列車,有部分老車拖累系統,閉塞等控制系統技術也落後,當然無法有效提升班次。
4. #屏東捷運乘客來自哪裡?
我們在先前的文章中就分析過,屏東人口分佈極為不均,屏北人口佔全縣一半的40萬,其中20萬人集中於屏東市。而大潮州地區人口約僅20萬,核心市鎮潮州僅5萬多人;大東港地區類似,人口約17萬,東港鎮則不到5萬人,但人口密度略高。
屏東另外一個特徵是,跨縣市就業人口多,超過10%以上,以高雄為主要工作地。因此高雄-屏東之間每日搭台鐵通勤旅客就超過萬人,然而也以屏東站進出旅次最多。
也就是說,未來屏東捷運的通勤客群,仍以屏東為較具發展潛力之旅次來源地。小港-林園-東港-大鵬灣一線,因經過聚落多,又經過工業區和觀光景點,因而潛在客群應居其次。
5. #屏東捷運效益來自哪裡?
然而,屏東市人口雖有20萬,但無論從橘線接出,或是高鐵分出,所經過大部分地帶均是人口密度低的非都市計畫鄉村地區,運量集中首尾兩端,此種分佈模式其實不宜興建捷運,而仍應以「區域鐵路」為首選。
再者,若以高捷經驗,高捷從南岡山往北延約3公里,接近人口10萬的岡山市區(南岡山)站時,當年度新增淨運量約6~7000人(南岡山站約萬人,但橋頭車站衰退3000人以上)。高捷南延屏東,長度約接近整條橘線長度,因旅次起迄組合增加,預計運量不只增加北延南岡山的2倍。但若只達到4~5倍,也僅增加3.5萬運量,不符合高運量捷運之成本。
因此,不論何條路線,軌道發展重點還是能否有效啟動TOD開發(包含市區聯開、郊區住宅、產業發展等),並將部分公路運量轉移。必須有新創造的運量,而不是只看當前,捷運投資才會有效。
6. #替代方案是什麼?
如果台鐵加密到5-10分鐘一班,橘線延伸1~2站至後庄或中庄與台鐵共構,則高屏地區的軌道需求可以大幅優化。
根據台鐵官方說明:「台鐵捷運化」有 #增設改建通勤車站、#擴充軌道容量,及 #新購電車 三大重點工作。但以高雄地下化為例,雖然完成了第一項的增設、改建車站,卻沒有擴充軌道容量,目前南部增加的運能(列車與司機)也還不足,自然無法完成「捷運化」。
我們過去已經多次強調,未來高屏鐵路能否真正捷運化,進一步加密班次,將和落實 #擴充軌道容量,及 #增加列車運能 有關。
前者在土建修改已經不可能,必須透過調整閉塞效率(全線升級 ERTMS/ETCS Level 2/和未來3 )等方式來完成。
而後者將和台鐵簡化車種、新購車輛與補充人力有關,希望地方政府不只要求看得到的「立體化」,也要要求看不到的「機電升級」和「運輸效率」!
7. #一定要捷運的話怎麼蓋?
屏東捷運規劃延伸有幾個問題,我們誠摯建議政府必須重視:
#未配合新計畫變遷
屏東捷運延伸規畫案是去年做的,但今年行政院才拍版高鐵延伸,因此高鐵的聯外只有台鐵,反而花大錢蓋的屏捷無法串聯高鐵與市區,這又讓屏捷失去一大客源。
#轉乘節點規劃分散
從幾案中,我們看不到市府確立屏東轉運核心的思維,例如大寮屏東,左營屏東案,都交會在復興南路一帶,而非屏東車站,勢必要增設一個台鐵通勤站,但這站又大概不會停對號車。
然而,屏東的轉乘機能,商業機能集中在站前,捷運沒起到整合反而是分散。高鐵一個核心,台鐵一個核心,捷運一個核心,轉乘零散不便。
#人口稀少區怎麼蓋?
不管哪線,都會經過大量低密度人口地區,在這些地區興建車站,注定使用率低落。
我們期望,中央配合軌道建設,與地方合作於郊區設置產業發展,教研發展與社會住宅用地,和車站共構,作為培養運量所需。
而在非都市計畫地帶,使用路堤、路塹等較接近平面封閉A路權,但仍和道路立體交叉方式,可降低成本。例子如奧斯陸地鐵郊區段,亦有很長的平面第三軌供電區間,並非特例。在壓低土建成本,提升轉乘效率,大幅增加TOD發展收益下,屏捷才會是成功的建設!
增設改建通勤車站 在 增設改建通勤車站 - YouTube 的八卦
為達此目的,有#增設改建通勤車站、#擴充軌道容量,及#新購電車三大重點工作。目前搭配「立體化」與「支線建設」陸續推動。 為達此目的,有#增設改建通勤車站、#擴充軌道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