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到今年,台灣已經相對幸福許多了,而今猶如不定時炸彈的疫情再度升溫,相信這次我們可以再度守住,也能夠一起度過這個難關。雖然金穗影展取消相當遺憾,還是要呼籲大家配合政府政策,做好防疫措施,盡量保守行事,這時候就要老套地說,當世界不得不慢下來的時候,消磨時光的最佳休閒娛樂,當然莫屬挑一部電影,選一本好書,重新尋找自己與外界的平衡。因此,不免俗要來推薦近期的入手書單,這次不但有五月選書《聊天記錄》,有自己的書《光影華爾滋》,同時還在美麗的華山 青鳥 Bleu&Book 策劃了神秘特陳與延伸選書,之後再來詳細介紹,也歡迎大家假日可以隨意前往參觀。
⠀⠀⠀⠀⠀
⠀⠀⠀⠀⠀
那我們首先來看,已單獨介紹過的每月一書莎莉魯尼《#聊天記錄》,我們還有一場相關講座「《聊天紀錄》新書分享會 ── 當我們聊天時我們在聊什麼」(https://fb.me/e/1mtGnWCvm),歡迎事先報名,若疫情有任何影響也會另行通知。講述 21 歲的女大學生法蘭希絲,熱愛詩和寫作。某次,她和前女友玻碧,因為一場詩歌朗誦會,意外結識藝文圈小有名氣的女作家梅麗莎和她的演員丈夫尼克,一對年輕人自此踏進一個有豪宅、派對和度假別墅的布爾喬亞世界,她們深受新朋友吸引,雙方妙語如珠,無話不談。在他們聊天的過程,一段複雜的四人關係逐漸開展。向來膽怯、不擅長表達情感的法蘭希絲,與尼克愈走愈近,這樣的親密關係迫使她面對自己前所未有的脆弱。小說處理現代人隨時可能面臨的情感難題 —— 渴望一段親密關係,卻又擺脫不掉焦慮感。莎莉魯尼是心理描寫的高手,探討人如何與他人建立人際關係,又藉此來定義自我。兩個人之間的關係,是一個人與世界連結的開端。有真心朋友,又煩又享受。這部刻劃愛與友誼的精彩小說,語言清澈直白,無疑是為新一代年輕女性而寫,一方面對性愛和創作充滿自信,敏感且好強的內心卻又受困於肉眼看不到的柵欄。《聊天紀錄》對人的觀察更為聰慧,魯尼筆下能言善辯的人物或許沒能表達脆弱的自我,她卻用獨有的聲音替他們發聲。
⠀⠀⠀⠀⠀
其次,還是稍微提一下介紹過非常多遍的《#光影華爾滋》,這裡就不用太多篇幅贅述。關於三十場燈亮之後的內心獨白,寫給耽溺於幻象中的癡迷靈魂,這是影評人 Kristin 第一本電影文集,是她對電影的情感日記,也是影中人物亟欲表達的無聲之聲。她以如手術刀般鋒利的文筆,剖析一幕幕幽微的意在言外;再用溫暖、寬容的文字,接住每一個情之所至的受傷靈魂 ── 那是影中人,同時也是午夜夢迴的我們。
⠀⠀⠀⠀⠀
接下來是考慮五月選書時也斟酌過的兩本小說,一本為繼帕慕克之後土耳其最受全球注目的當代作家艾莉芙夏法克《#倒數10分又38秒》。出生在凡城的萊拉天真無邪,不明白為什麼阿姨說她才是自己的母親;不明白為什麼家裡不許有任何西方世界的東西;不明白叔叔一再爬上自己的床,父親卻要她假裝沒這件事。終於有一天,她逃離那個家,投奔所有對現實不滿的人都會來到的、充滿夢想的城市:伊斯坦堡。但伊斯坦堡卻沒有善待她。為變性飽受折磨仍意志堅定的娜蘭、靦腆內向卻為萊拉打開一扇窗的席南、被賣到伊斯坦堡當妓女的黑人潔米拉、會咖啡占卜的侏儒甄娜、因家暴而出逃的修美拉,這五個朋友和萊拉一樣,是繁華伊斯坦堡裡的邊緣人,在世人唾棄的眼神中成為彼此可靠的肩膀,攜手為萊拉奮力搏鬥。這是一部極其動人、令人著迷的作品,以獨特的結構、非凡的人設、暢快的節奏,精準捕捉現代土耳其的多樣性。作者曾說伊斯坦堡是一座流動的城市,她不緬懷過去,而是與這城市的此刻一同呼吸。
⠀⠀⠀⠀⠀
另一本為幾日前推薦的 Kiley Reid 一鳴驚人文壇處女作《#什麼荒謬年代》,本著「人之常情」與「人人立意良善」的各種角度鋪陳,以年輕黑人女子艾美拉為核心,尚未覓得人生方向的她,現階段先為一個小有名氣的白人家庭錢伯連夫妻擔任保母。而這個故事的導火線發生在一日深夜,由於錢伯連家中有些臨時狀況,太太不得以臨時於保母下班後,請她回來將孩子暫時帶至附近超市。一名衣著火辣的黑人與一名白人小女孩在超市高調熱舞,引發不少關注,路人指指點點,警衛趨前介入,情勢一度陷入緊繃。直到錢伯連先生聽聞消息趕至現場,才讓此場擦槍走火的紛爭落幕,而艾美拉也結識了一旁拿起手機全程錄影的年輕白人男性凱利。面對這一場風暴,艾美拉只希望能息事寧人,錢伯連太太畏懼落人口舌成為種族歧視的幫兇,主動表示善意並積極展現自己的關愛,而目擊一切的凱利則在追求艾美拉之餘,也小心翼翼地處理膚色造就出的鴻溝。深怕一不小心,自己就成為網路公審以及輿論撻伐的對象。此書便以此三位人物為核心,Kiley Reid 以小說家最擅長的方式,舉重若輕戳破政治正確所粉飾的曖昧性,透過略帶諷刺意味的通俗情節發展,巧妙翻轉各種隔閡與權力關係隱隱作祟下,是如何從根本滲透且處處影響現代人的感情、交友、成長、親子與家庭日常生活。
⠀⠀⠀⠀⠀
再者,也相當想拜讀 Zadie Smith 的《#搖擺時代》,故事一開始,是「我」難堪地被老闆遣送回家鄉倫敦。外人或許很羨慕「我」:我的母親是個靠自學取得學位、為了服務同胞選上議員的優秀黑人女性;我的老闆是世界巨星,身為充滿熱情與天分的歌手,我跟著她搭乘私人飛機跑遍全世界,幫她打理各種事務,包括在西非蓋一間給當地女孩的小學,也在這間小學,我跟我老闆同時愛上了一個耀眼的男老師,最後導致「我」做出了完全失去理性的行為。回到倫敦,我曾經的閨蜜,一個充滿天賦的舞者,如今生活淹沒在孩子與尿布之中,儘管我的母親想幫助她,她卻指責我的母親沒有盡她的議員之力給她最好的協助。如今我回來了,她嘲笑我:現在,大家都知道你的真面目了。我的真面目是什麼?或許我一直就是那個愛跳舞但舞步拙劣的小女孩,跟著這世界卻跟不上。還有這本 1939 年的經典《#鹿苑長春》,這是一本關於成長之痛,也是關於父子之愛的不朽名著。小男孩裘弟和他的爸媽,還有兩隻獵犬,住在原始灌木叢林中的小木屋。離他們最近的鄰居,住在六公里外。潘尼自己從小營養不良加勞動過度,成年後長得瘦弱矮小。他為了補償自己不曾有過的童年,幾近寵溺地守護著兒子裘弟。故事描述了男孩蛻變成大人的關鍵一年。作者以她深愛的十九世紀末美國南方原始灌木林為最美麗的背景,將男孩的蛻變,與大自然天地不仁的運行法則,細膩地交織成這個動人的故事。當小鹿在男孩槍口下斷氣,飢餓、死亡、人性的殘酷等現實蜂擁而至。男孩和父親都在心碎中認清了成長的本質。
⠀⠀⠀⠀⠀
備受矚目的還有《#榆樹下的骷髏》,愛爾蘭犯罪小說女王、《神秘森林》作者塔娜法蘭琪全新作品,故事敘述托比在愛爾蘭郊外的家族舊宅「常春藤屋」度過大半童年,有年紀相仿的堂哥里昂和堂妹蘇珊娜相伴,探險、嬉戲、談天的時光無憂無慮,在那裡,他總是相信自己是個幸運的人,不管遇到任何麻煩都能化險為夷。但是,離鄉已久、邁向而立之年的托比,再度回到常春藤屋時,卻已不再受到幸運的眷顧,托比和蘇珊娜與里昂重新聚首,準備陪伴當年悉心照顧堂兄妹三人的慈祥伯伯雨果最後一程,同時期待在親情的溫暖中休養生息、重新出發。不料,蘇珊娜帶來的兩個孩子在老屋庭院玩耍時,竟從一棵榆樹的樹洞裡挖出一個骷髏頭。警方前來調查、挖遍房屋周邊找出完整屍骨,發現這具屍體是堂兄妹三人的高中同學多明尼克,距今約十年前死於勒殺。同學間的霸凌傳聞、失竊的庭院鑰匙、匿名的惡作劇信件等,在警方窮追不捨的質問下,十年前托比待在常春藤屋最後一個暑假的諸多插曲,都成了凶殺案的隱約線索。但即使是在同一時間地點、經歷同樣一連串事件的血親,也無法看穿深埋於彼此內心的記憶與祕密;托比過去引以為豪、深深感恩的「幸運」,或許不是機緣巧合的天意,而是一道讓他難以辨清周遭人、事、物真實面貌的障眼法。
⠀⠀⠀⠀⠀
另一本翻譯作品《#從零開始:一段從失去中,重新找到家與愛的旅程》是回憶錄,也是一個觸動靈魂,論及悲傷探索、飲食書寫與跨文化的愛情故事。作者滕碧洛克在佛羅倫斯的街上與來自西西里的廚師薩羅一見鍾情,但西西里家庭的傳統並不接受一位非裔美國女人成為媳婦,即使是女演員也不例外。薩羅與家人關係決裂,毅然決然搬到洛杉磯與洛克結婚。他們擁有各自的事業、深厚的友情,熱愛自己的生活,並領養了女兒佐拉。終於,他們與薩羅的家人和好,薩羅卻面臨了消耗夢想與生命的癌症。丈夫過世之後,洛克帶著女兒回到西西里島的奶奶家度過三個夏天,在奶奶的餐桌上找到慰藉與滋養,在純樸的鄉村找到不變的傳統與智慧,在旅程中體會對死去丈夫的憤怒、不捨、思念及無法抹滅的愛情。在西西里島,每個故事的開頭都離不開婚姻或死亡,而洛克的故事兩者兼具。
⠀⠀⠀⠀⠀
此批書單中唯二兩本日本作品,先來看芥川獎史上最年輕得主紀錄保持人綿矢莉莎《#掌心裡的京都》,以家鄉京都為舞台背景,因為離開過、思念過、眷戀過,更知道所謂的京都人一切習性怪癖,所謂的京都獨樹一格的地域風情。自從母親宣布從主婦身分退休,奧澤家三姊妹開始輪值做晚餐。有時精心燉煮牛肉燴飯,有時隨興做路邊攤口味炒麵,有時各自吃便利商店買來的微波晚餐。三個女孩熱鬧共享同一張餐桌,咀嚼的卻是三種不同的生活滋味。所謂的「京都人」,一旦動了離開的念頭,內心都隱約知道,終有一天,還是會被這個群山捧在掌心般的奇妙城市召喚回來。無論是二十歲的青澀徬徨,或是三十歲的故作勇敢,春天的鴨川波光、夏日的祇園祭、秋色裡的紅葉、冬季積雪的渡月橋,四季流轉之中,古都的一景一物都靜靜擁抱著三姊妹。以及上個月被推薦的《#片斷人間:貓、酒店公關與乘夜行巴士私奔的女子,關於孤獨與相遇的社會學》,隱身於日本社會的沖繩人、部落民與在日朝鮮人、遺忘於陽光下的黑幫小嘍囉、酒店公關與易妝者、不斷送盆栽的老奶奶、頭上穿洞的泥巴小貓、乘夜行巴士私奔的女子…… 社會學家與他們實際相遇,撿拾理論也無法分析的片斷人間。岸政彦是一位專長生活史的社會學家,也是一名入圍芥川獎的小說家。他以社會學之眼看書、看電影、閱讀人生百態,並以文學之心,寫下那些散落於日常的「無意義」,寫下那樣的片斷所集結而成的這個世界,以及在這個世界上的我們,正與某個誰所產生的某種連結。
⠀⠀⠀⠀⠀
這次有大半都是華文作品,特別想先拜讀的有徐振輔的《#馴羊記》,徐振輔以兩條不同時空的故事主線,輔以藏戲《文成公主》故事,將西藏七世紀、二十世紀和當代的重要歷史場景摺疊在一起,讓所有的事件突破時間的限制、羅列眼前,赫然看清一般人認為佛光普照的青藏高原,其實從未平靜。歷經漢代的文化移植,文革席捲,造林停牧,藏人不只命如蜉蝣,原初天性與生活也早已歷劫數次,隨波逐流。從當代旅者的視角看見藏地的生物萬象,彷如西藏博物誌,岩羊、鼠兔、雪豹、禿鷲等繫起草原生態的自然平衡,同時也從環境史地理學角度寫羊群流行病現象,拉出礦業汙染、草原鼠災、農牧衝突等環境議題,反映西藏正面臨的情感認同與經濟發展衝突。整部小說語境優美,哲思與隱喻精妙,融合生態、地理、戲劇、建築、遊記等多種元素,將西藏的人文風景、牧民文化、藏人天性描摹得細緻入微,除了展現出作者深厚學養與田調豐富經驗,更處處可見對土地與人文的深情關照。在悼亡的哀惋中,《馴羊記》讓人們看見歷史如何在這片憂傷的高原上重複搬演,以及人民所面對的困境。
⠀⠀⠀⠀⠀
其次為甘耀明《#成為真正的人》,是台灣文壇首部以 1945 年「三叉山事件」史實為基底,是台灣少見的空難加上山難,柔情繾綣又波瀾壯闊地述說:一個被緘封化灰燼、無人知曉的灼人愛戀,那是一部懺情、表白、告解之書;一段驚心動魄的高山救援,那是一個與天、與地、與時間拚博的艱困任務。海拔 3000多公尺的惡地高山,颱風肆虐、尖銳冰雹轟炸、失溫使人瘋魔,救援隊命懸一線,人人逼近獸。哈魯牧特是救援隊的唯一倖存者,經歷欲望漩渦與內在糾葛絞纏,當他從人間地獄返回,身上背負多名幽靈的他,攜回的是身為一個人的價值。當然還有期待已久的黃崇凱新作《#新寶島》,2024 年 5 月 20 日,臺灣新任總統宣誓就職,正式開啟史上第一位原住民總統的新紀元。慶典般的氣氛才稍稍褪去,跨入二十一日午夜時分,由於不知名的原因,臺灣與古巴兩座島嶼的住民發生了大交換:兩千三百萬臺灣人在鄰近美國的古巴島上醒來,眼前是陌生的加勒比海。一千一百萬古巴人則來到臺灣島,隔著海峽與中國相望。兩國人民互換到相隔一萬四千五百多公里的陌生島嶼,劇烈擾動國際地緣政治的秩序,也瞬間改變兩個島國的命運。在時空的層疊開展下,小說多線並置,以訪談、書評、讀書會紀錄、重層虛構等形式複調演繹,消融既定疆界。小說時而從近未來迂迴邁向新世界,時而從新大陸通往繁複存在的可能歷史,也一再叩問當下:臺灣意味著什麼?
⠀⠀⠀⠀⠀
再者是《黑日》作者韓麗珠的《#半蝕》,2020 年疫情與政治改變了香港,也改變了世界。許多地方日常中斷,進入一種「半蝕」的狀態。外在的世界變得不安全 —— 或因為病毒,或因為政治。人們發現,原本以為如陽光普照、無處不在的安全和自由,現在突然蝕去,人類正在進入一種新的生存狀態。韓麗珠以她敏於內省,富同理心的思索,諦觀這半蝕的宇宙。她從反觀自我寫起,也見證城市改變。當世界處在半蝕或明或暗的變動之中,她既向內也向外探測,感知個體與共同體的邊界,看見善與惡、生與死,彼此交織的羅網,城市的毀滅其實也是重生。《半蝕》從香港這個現場出發,實際上是一本寫給全世界、給經歷當下流轉變幻之人的書。還有中國作家余華睽違八年的長篇小說《#文城》,全書共二個部分,上部述說林祥福離鄉背井去尋找一座有名無實之城,他來到一個名叫溪鎮的地方,在那裡他歷經了時代的亂世、匪猖狂綁票、軍閥襲擾、槍彈流於民間。下部倒敘林祥福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紀小美一生的經歷,她在命運潮浪裡的選擇、在時代紛雜裡的幸與不幸,動人肺腑。此書探索人生、命運、時代,余華以底層視角,關注一般人「活著」的壯美故事,從不同角度講述林祥福、紀小美,以及出現在兩人生命中相濡以沫的人們,他們的愛恨悲歡、顛沛流離,繼而引爆的時代之殤,作者用時而細膩、時而鋒利的筆觸,有時更流露獨特的黑色幽默,勾勒出一部荒誕悲愴的命運史詩。
⠀⠀⠀⠀⠀
當然還有華文詩作《#你是我最艱難的信仰:凌性傑詩文選》,收錄 1991 到 2021 的作品中精選五十首詩,十八篇散文,從十七歲的少作,到絕版的夢幻詩作,更有從未收錄的全新創作。內容分為五卷,亦是凌性傑寫作長期關注的五大面向。卷一「你是我最艱難的信仰」是愛的理由充滿。卷二「寂靜之光」思索生命難題與課題。卷三「希望或失望的淚水」多選自首部詩集《解釋學的春天》,以動物眼光觀看世界。卷四「關起來的時間」作品多半來自生活觸發。卷五「一個人守著文明的道理」是思索確切,文明的道理。新作則散落於各卷之中。凌性傑說:「書名中的那個『你』是多義性的,可能是不同人物,或我私心指涉的誰,也或許不存在現實世界,是我信仰的神或其他,甚至一種概念,詩與美,或對文字的想像。真正艱難的,其實是『相信』。」
⠀⠀⠀⠀⠀
壓軸兩本是電影相關,一為《#溫德斯談藝術:塞尚的畫素與觀看藝術家的眼光》,備受推崇的導演文溫德斯談論不同領域藝術家,在這些文章中他表達了對於影響、塑造和啟發了他關於創作概念的藝術家們的觀察和反思。這些藝術家的作品深深影響了溫德斯,啟發了他的創作靈感。他嘗試透過書寫來尋找,他通過試圖理解藝術家們的個人觀點來找到這巨大問題的答案,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以文字來釐清思緒,並透過書寫來發掘這些藝術家眼中的視野。他的文字體現了詩意,而這也是他電影與攝影作品的一大特徵。
⠀⠀⠀⠀⠀
最後為已經介紹過的《#羊男的迷宮》延伸小說,奧菲麗亞覺得她的心像是一個空蕩蕩的盒子,裡面只剩下傷痛引發的回聲。最疼愛她的父親死了,母親再婚,而對象正是那個像「狼」一樣的男人。他把嗜血當成本領,把暴戾當作魄力,奧菲麗亞痛恨他,連帶也痛恨狼的孩子 ── 母親肚子裡那個即將出生的「弟弟」。大多時候,奧菲麗亞會逃到童話故事裡,故事往往比大人假裝的世界更真實,而且只有書本會談論大人不希望小孩問的問題:生與死,善與惡,還有生命中其他重要的事。大概因為如此,那一晚當精靈造訪時,奧菲麗亞沒有任何猶豫,就跟著她走入黑夜,走進迷宮,走到「那個東西」的身邊。他有五分像人,五分像羊,藍色的眼睛像偷來的天空碎片,皮膚則像乾裂的樹皮。他是山,是森林,是大地,而有人叫他「羊男」。羊男告訴奧菲麗亞,是月亮生下了她,她是一名公主,而地下王國才是她真正的家。羊男奉國王之命,要為奧菲麗亞開啟回家的大門。然而在那之前,她必須完成三項任務,唯有誠信、勇敢與無邪之人,才能通過試煉。地上的世界讓人心碎,地下的世界傳來聲聲召喚。奧菲麗亞又怎麼會知道,邪惡很少立即現出真面目,起初往往只是一句耳語、一個眼神、一次背叛。
⠀⠀⠀⠀⠀
⠀⠀⠀⠀⠀
⠀⠀⠀⠀⠀
(以上文字部分節錄自出版社書介。)
「塞帕拉犬」的推薦目錄:
塞帕拉犬 在 作者 Facebook 八卦
【內含劇透】 我很喜歡在散場時偷聽其他觀眾的真誠反應。「初頭都唔知佢講乜,邊有電影一開始一句對白都冇㗎?」「係囉係囉。」小情侶互相肯定,就為Christopher Nolan的《Dunkirk》蓋棺定論,沒有必要討論下去:「食咩好?」
電影學有一條金科玉律:「非不得已才用對白交代劇情。」一個大兵渴了,該怎樣呈現?Nolan的側面描寫可謂最公價了——大兵抱起一捲軟水喉涓滴而飲。但時下香港觀眾似乎咁先收貨——大兵應該一開始在大街上對同袍叫嚷:「我好口渴啊!幾日無食嘢!德軍殺到嚟喇!走啊!再走多陣就到撤退地點喇!」你以為香港觀眾都厭棄TVB嗎?相反,他們骨子裡最擁戴TVB演繹法——真正兇手落網後,一定向警察鉅細無遺交代整個犯案計劃(播半集),這才叫圓滿,唔講真係唔知。
美盲,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美盲,諉過於他們無睹的美。我不想為Nolan抬橋或平反,但人們連基本的鑑賞能力和電影語言概念都沒有時,我縱然駕着高階美學的巡洋艦來到,面對那木碼頭炸開的鴻溝,我還是無能為力啊!一個兵也救不到啊!
於是,Nolan早就派出三艘低階小艇去服侍觀眾,怕他們看不懂,煞有介事在首幾幕安上三個標題:
The mole, one week.
The sea, one day.
The air, one hour.
畫公仔畫出腸,講明《Dunkirk》這齣電影是由三條故事線組成,院中方106分鐘,磯上已一周,海上已一日,天上一小時。電影多線發展很稀鬆平常,但Nolan今次所嘗試的東西是截然不同。很多人睇Nolan的戲懷着一種期待,希望看到《Inception》式首尾呼應和開放式結局、《The Dark Knight》式對人性的刻畫、《Interstellar》式感人和目的明確,《Dunkirk》卻一蓋缺乏,以致他們失望而回。
我反而佩服Nolan勇於不複製他過往成功的方程式,去嘗試一些新東西,撰寫劇本時竟然大膽摒棄了多人喜歡的俄羅斯娃娃式劇情結構,轉而採用曲高和寡的小說式走向。《Dunkirk》的亮麗,全繫於「小說性」,一個香港人陌生的字眼。
我們處於一個小說沒落的年代,人們愛追看網絡續尾故,那些作家也自稱在寫網絡小說,但得罪講句,他們的作品嚴格稱不上是小說,頂多是一個曲折離奇的故仔,內裡根本沒有小說性可言,就算有,份量都相當稀薄。到底甚麼是小說性?
小說和戲劇都是講故事,卻是兩門不同的藝術。如果你不認識美學史,請記得我這句說話:「塞萬堤斯發明了現代小說。」換言之1605年《唐吉訶德》面世後,小說這門藝術才真正發展(我在《地球另一端》有探討過)。戲劇則源遠流長,公元前古希臘的劇場就是其中一個發源地。現代人卻把兩者混淆了,他們欣賞電影往往着眼其「戲劇性」,講究情節曲折和角色鮮明,於是覺得《Dunkirk》缺乏了應有的內涵和伏筆,而看不見Nolan挪開了嗆味的戲劇性,是為了凸顯其小說藝術意圖——不一樣的戰爭片呈現形式。
所以一般的影評七八成要收檔,他們拿手講戲劇性,預計對《Dunkirk》的評論不外乎講「沒有大規模的戰鬥場面,戰機對壘張力很強,配樂救了劇情,重視小人物的刻畫,講人性、人性、人性和人性……」不!Nolan今次最輕描淡寫的偏偏是人性!你跟《The Dark Knight》對照一下就知道。點解談到戰爭片一定牽扯人性?人性如何殘酷,我們還不夠清楚嗎?也許,Nolan亦同樣厭倦這種俗套,才沒有把《Dunkirk》的重點放在人性之上。
我將要解釋甚麼是小說性。愈看《Dunkirk》,我就愈覺得它跟一本叫《皮》(La Pelle)的戰爭小說極其相似,是意大利戰時作家馬拉帕蒂所寫,全書有十二章,同樣各有標題,十二個故事不同地方發生,彼此缺乏交雜,卻同處一種氛圍,發生在同一個起始和結局之間(1943年美軍抵達那不勒斯去到1944年男主角吉米離開那不勒斯遠赴美國),不就跟《Dunkirk》很相似嗎(三部同樣始於到達Dunkirk,終於離開Dunkirk)?
小說的魔力在於作者以他獨特的形式再現故事,讓不同的事件並行,呈現相同的主題,構成一個個隱喻。在《皮》之中,釘在十字架上的猶太人痛苦地呻吟,「我」內疚沒有能力了結他們;而在第二個故事,「我」發現失蹤的愛犬在實驗室被開膛解剖露出內臟,成功央求醫生為牠安樂死;而在第三個故事,一個士兵被炸到肚破腸流,「我」眼白白看着他「像一條狗般死去了」。三線各自發展,卻巧妙地匯合在同一點上(死亡的尊嚴),獨立來看很有戲劇性,但綜合起來便是發揮小說性了。
同樣,在《Dunkirk》中,墜落海的戰機入水下浸,機師打不開舷窗受困,與一群高地士兵坐困入水船艙爭相堵住彈孔,拯救船不斷被擊沉、擊沉再擊沉,反覆地描寫掙扎。而在尾段的一幕,一架德軍戰機快要攻擊Dawson先生的小船,同時一架德軍戰機快要轟炸Bolton將軍身處的防波堤,兩者故意被安排一起,以平民Dawson指揮若定救了全船士兵,反襯英軍指揮Bolton閉上眼站以待斃。這不是單純的蒙太奇剪接,而是小說常用的奏鳴曲式旋律,一種遙遙呼應之美。
所以你說,大部分香港觀眾有能耐看到這個層次嗎?反而會咒罵我故作高深吧。他們根本不屑去看小說,以為好看的故事該如金田一或柯南般富戲劇性(有目的有方向,滿佈伏筆,鋪排一個顛覆式結局);而不知道小說性之厲害(不需要伏筆,反覆呈現主題,四面八方的概象)。
小說語言本應比電影語言更加高章,更加難寫,不過大眾連電影語言也不知為何物的時候,我身為作者,只好跟小說一同陪葬吧(判死《Dunkirk》的評者,跟小說的劊子手是同一類人)。
作者
=========
作者首本小說《地球另一端》序言書室有售,亦已接受網購,每本連郵費港幣$75,歡迎inbox洽訂。亦請期待下一本小說《捉姦》面世。
塞帕拉犬 在 胡智為 Chih Wei Hu Facebook 八卦
Who?😂😂😂
8/10 #1486 #MLB
.
大聯盟在美國時間 8 月 9 日公佈今年「球員週」的特製球衣,球員可以自己挑選喜歡的綽號繡在背後,但也有 58 位球員直接用姓氏。球員週將在 8 月 25 日到 27 日舉行,屆時將考驗轉播單位的主播球評的背綽號的能力。
.
大聯盟官網專欄 Cut 4 特別選出了 11 個有趣的綽號:
西雅圖水手隊三壘手 Kyle Seager:"Corey's Brother"
「Corey 他哥」。應該是所有綽號裡最幽默的,用來調侃自己的名氣不如去年獲得國聯新人王弟弟:洛杉磯道奇隊的游擊手 Corey Seager。
.
奧克蘭運動家隊先發投手 Kendall Graveman:"Digger"
「挖墓人」。"grave" 是「墳墓」之意,他的姓氏 "graveman" 就像「處理墳墓的人」,因此用 "digger"「挖墓人」來當作暱稱。一般我們說的「拜金女」,可以用 "gold digger"「挖掘黃金的人」、「淘金客」這樣的趣味說法。
.
洛杉磯天使隊中外野手 Mike Trout:"KIIIIID"
「小朋友」。令人摸不著頭緒的綽號,或許是本來姓氏「鱒魚」就很有特色了,也可能要提醒自己保持「赤子之心」。另外中間的 "I" 有五個,看起來也是精心設計過的。你覺得可能是什麼原因呢?
.
華盛頓國民隊王牌 Max Scherzer:"Blue Eye"
「藍眼睛」。由於 Scherzer 有虹膜異色症(heterochromia iridium),兩隻眼睛一藍一棕,就連他養的兩隻小狗也都是一雙眼睛有兩個顏色!
.
波士頓紅襪隊王牌 David Price:"Astro's Dad"
「太空狗的爸」。這裡的 "astro" 不是指休士頓「太空人隊」,而是他的法國鬥牛犬,愛狗成癡的 Price 決定把綽號給了他的狗。一般我們用 "somebody's daddy"「某人的爸」,除了真的表示血緣關係之外,也有「對方徹底打敗我,只能叫他一聲爸」的用法,就像經典的 Pedro Martinez 台詞「我只能叫洋基隊一聲爸」("Just tip my hat and call the Yankees my daddy.")。邁阿密馬林隊的捕手 A.J. Ellis 選擇的綽號則簡潔有力 "Dad"「老爸」。
.
邁阿密馬林魚隊先發陳偉殷:"Weigh-in"
「蓄勢待發」。"weigh-in" 和「偉殷」唸起來幾乎一樣。原本是指拳擊或格鬥賽事前的「秤重」,而現在隨著賽事受到矚目,選手秤重的場合也變成叫囂大會,相當具娛樂效果。在這裡也有「蓄勢待發」的涵義,表示陳偉殷隨時準備好上場對決。
.
德州遊騎兵隊先發 A.J. Griffin:"Sweet Lettuce"
「甜萵苣」。可能因為他的一頭亂髮就像「萵苣」一樣(?)
.
休士頓太空人隊終結者 Ken Giles:"100 Miles Giles"
「一百英哩的 Giles」。是少數有玩押韻的綽號,為了強調他招牌的火球,把 "miles" 和他的姓氏 "Giles" 押韻。不過這裡有趣的是,如果「時速一百英哩」當做形容詞,應該是 "100-mile",不需要加上複數 "s",所以可見得完全是為了押韻。
.
巴爾的摩隊捕手 Welington Castillo:"Beef"
「牛排」。因為名字剛好和「威靈頓牛排」(Beef Wellington)相同,就叫「牛排」吧。 其實牛排是以「威靈頓公爵」命名,叫做「公爵」"The Duke" 不是更帥氣嗎?
.
密爾瓦基釀酒人隊先發 Zach Davies:"Bat Boy"
「球僮」。釀酒人隊球迷因為 Davies 看起來一副娃娃臉,因此調侃他「球僮」,他也樂得把這個綽號繡在背上。一般球場上的球僮球衣也會繡上 "BAT BOY",或是直接在背號處繡上縮寫 "BB"。
.
匹茲堡海盜隊牛棚捕手 Jordan Comadena:"Funky"
「怪咖」。我不知道為什麼大聯盟會挑選這個綽號,或許因為 Comadena 沒有機會上場展現他的綽號,在這邊刷一下存在感吧。
.
除此之外,很多拉丁美洲球員都用西班牙文來表示綽號,像是洛杉磯道奇隊的 Adrian Gonzalez 就用 "El Titán"「泰坦神」,釀酒人隊捕手 Manny Pina 則用把自己的姓氏翻成英文 "pineapple"「鳳梨」(西文 "pina" 是鳳梨);也有人很偷懶,例如去年美聯塞揚獎得主 Rick Porcello 就用西文「22」"Veintidos" 以背號當作綽號 。
.
但也有人反其道而行。海盜隊委內瑞拉火球男 Felipe Rivero 則反其道而行,用英文 "Nightmare"「惡夢」來當作自己霸氣的稱號;辛辛那提紅人隊 Joey Votto 則用韓文 "tokki"「兔子」當作綽號,相當另類。
.
水手隊一壘手 Yonder Alonso 和金鶯隊三壘手 Manny Machado 則分別是 "Mr. 305"「305 先生」和 "Mr. Miami"「邁阿密先生」,兩位死黨都趁機表揚自己的家鄉(305 是邁阿密的區碼)。
.
紐約大都會隊除了 Noah Syndergaard 的「索爾」"Thor" 之外,最有話題性的是選擇「小老二」"Lil D" 的 Travis d'Arnaud。
.
最酷的莫過於坦帕灣光芒隊的 胡智為 Chih Wei Hu,因為他繡在背後的就是 "Who?"「這誰啊?」
.
.
【延伸閱讀】
光芒隊穿上不存在的復古球衣?
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41970
.
原文
http://m.mlb.com/…/mlb-players-announce-players-weekend-nic…
http://m.mlb.com/rays/tickets/info/players-weekend
.
參考資料
https://www.forbes.com/…/the-top-100-mlb-players-weeken…/2/…
.
圖片來源
http://www.sportsnet.ca/…/rays-promote-2-pitchers-send-1-p…/
塞帕拉犬 在 塞帕拉犬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八卦
提供塞帕拉犬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迪士尼哈士奇、送贊雪橇犬、塞帕拉犬有關寵物文章或書籍,歡迎來萌寵公園提供您完整相關訊息. ... <看更多>
塞帕拉犬 在 塞帕拉犬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八卦
提供塞帕拉犬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迪士尼哈士奇、送贊雪橇犬、塞帕拉犬有關寵物文章或書籍,歡迎來萌寵公園提供您完整相關訊息. ... <看更多>
塞帕拉犬 在 哈士奇 - 求真百科 的八卦
哈士奇被用於雪橇犬拉車比賽。近幾年來,有些業者一直在 ... 巴爾托(Balto)是塞帕拉(Seppala)在旅程的最後一站的領頭狗,至今仍是犬歷史上最受尊敬的英雄犬之一。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