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即將畢業的女孩問我,如果她想多看世界、茁壯自己,畢業後她該立即唸碩士?還是旅遊、打工做些什麼?
我的答案是後者,並且為她開了一個旅行清單,共四站。
1.非洲 剛果
我是國際戰爭婦女救援組織「Women For Women」的志工。這個組織專為專門戰爭中的女性救援奔走,如果你還年輕,請跟著他們到非洲剛果,看看大屠殺後的人們怎麼活下來。這趟旅程可能將永遠改變你的人生觀。
當地內戰頻仍,女子在大屠殺中不是被強姦然後殺害,就是被強姦後,強暴者以刀,活生生割下其陰蒂,表示戰利品。施暴者們相信沒有陰蒂的女子,從此不再有性高潮。這些女人雖然疼痛尖叫之後活了下來,表面上傷口愈合,但子宮、陰道往往在割切過程中未經消毒而潰爛,導致終生不能生育。
當地的戰爭結束了,她們受到的傷痕卻會永遠留下來。
國際女性救援組織在當地教導她們編織、製作衣袋,而她們最常編織的圖案是:花。
我的朋友 Zainab Salbi 是「Women For Women」的創辦人,她第一次抵達時曾好奇地問,「為什麼如此鍾愛花?」
剛果的女子回答道:只有沈浸於美的事物,我們才能在無比的絕望中,仍然感到美好,找到力量。
從世間最苦最悲慘的地方出發,看到這些悲劇下存活的女人,仍然充滿生命力。
年輕旅人在敲開了殘酷的一扇門後,才能開始他的成長之路。
2.美國 紐約
紐約自 1895 年起就已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的文化、媒體與經濟中心。
1931 年人類最高的摩天大樓——帝國大廈,建造完成。當時正值大蕭條時期,美國總統赫伯特·克拉克·胡佛為它剪彩,但直到 1945 年二戰結束之前,它還一直是空的。
因此本命名為Empire State Building,卻被謔稱為Empty State Building(Empire:帝國;Empty:空的)。
帝國大廈只用了 410 天就完工了,但仍是當年建築材料之最。它是人類以鋼骨結構建造的第二棟大樓,創造了「不可能中的可能」,至今仍是最美的建築之一。
而關於它的一切,皆是在大蕭條的絕望及嘲弄中開始的。
另外在紐約,每日盡量到中央公園散步或者跑步;累了,就和炒花生的小販聊天。
中央公園附近是世界富豪的置產之地,也是歷史輪轉的見證之地。小販往往英文不好,但他們總有許多故事可以娓娓道來。
中央公園內跑步的、遛狗的,不同口音、不同衣著,是個觀察大千世界的好地方。俄羅斯人、波蘭人、法國人、義大利人、南非人……我甚至碰過來自西伯利亞的富豪,和他們打招呼,說點家常。
帶一本當年林語堂以英文撰寫的《生活的藝術》,想像沒有飛機的年代,多麼貧窮的中國小伙子,搭船越過萬里,向這裡的洋人說著來自東方的文化生活。
相較林語堂的勇敢獨立,現在的年輕人怕什麼?猶豫什麼?
每個人都有機會在紐約大展身手,這裡凝聚了全球的人才。
無論移民的、致富的、逃難的……紐約不拒絕人才,它屹立不倒的秘密便是:吸納一切。
當這個城市最初興建時,它的高樓已保證了格局與視野。別著急日本人或是中國人買走了半個曼哈頓,那不過是一時,時間會證明他們只是在美國發生儲貸危機、房地產衰退時,為紐約注入了新血。
包容、創新與自信,是紐約永遠不會被取代的原因。
這是年輕人要去感受的第二站。
3。北京 圓明園
圓明園的修建始於清代康熙皇帝時期,前後共修建了 150 年,直至嘉慶年間。
康熙 40 年(1701年),紫禁城的炎熱讓康熙之子雍正在此修築江南之園。初始將蘇州園林之美複製於乾旱的北京城,後期一步步發展為中國歷史上中西園林工藝極致的「萬園之園」。
幾乎在同一個時代,西方正一步步全面超越中國。
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修建凡爾賽宮時,渴望義大利造的鏡子。路易十四派出無數商業間諜收買來自威尼斯的工匠,一個又一個禁不住誘惑的工匠在邊界被義大利政府發現,殺了:但路易十四始終未曾放棄。最終,法國成功取得了製造鏡子的秘密。
為了展現路易十四自己美麗的腿部線條,人類有了從頂至地的鏡子,也創造了法國的時尚文化。
凡爾賽宮的鏡廳,是人類對「鏡子」——這個當年的高科技產物最大的敬意。
而清朝的皇帝蓋圓明園時,他還只能透過銅板的反光或湖水端看自己的模樣。他想像的敵人只來自北方,於是修長城、派軍平回亂......卻從未意識到自鄭和下西洋之後,歐洲海上強權正一步步茁壯。
根據歷史學家的比對,西方和東方歷史上各有強盛時期。
西方崩潰了兩次,唐宋時期是東方真正與西方共同稱霸世界、打成平手的時代。明代之後,歐洲各國即投注精力發展軍火及海軍,東方則節節敗退。而西方也鮮少出現如乾隆皇帝這種孤立主義的君王。
就在康熙駕崩(1722年)後,西方的發展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速度。槍炮、發現美洲、咖啡、古典音樂、華麗衣衫、男女臉上撲粉、頭飾花俏......而中國人只綁著滿洲辮子,穿黑藍染布,女子纏足。
西方諸國林立,固然紛擾革命,但是軍武競賽、科技競賽,思想繽紛,從未停過。
康熙死後不過 54 年,工業革命徹底改寫了東方與西方的差距。
那一年在蘇格蘭的亞當·史密斯完成了《國富論》、在倫敦的愛德華·吉朋完成了《羅馬帝國衰亡史》,西方從經濟到歷史理論,重塑著自己的世界觀與發展論。
1776 年英國人詹姆斯·瓦特的蒸汽機成功了,接著紡織實現機械化,工業革命全面推動英國成長,每年經濟增長率幾乎接近 25%,是所謂「中國製造奇跡」的數倍。
而同一時期,乾隆皇帝還在品賞他的書畫愛好,甚至不屑來自英國女皇的特使。
乾隆之視野,孤立且傲氣。當時仍有傳教士來到中國並進入朝廷,但他的興趣只在借由傳教士給明式瓷器多添點西洋彩色。
哦,還有他自以為是的噴泉和音樂盒。
火燒圓明園時,英法聯軍粗魯掠奪,但同時也赫然發現當年英國特使送給乾隆的加農炮,被放在一間倉庫角落,和南洋來的貢品如象牙雕塑、波斯地毯、日式銀盤、玻璃器皿等,擠在一塊兒,乾隆老皇帝只把加農炮當成破銅爛鐵。
如今,每日太陽仍在這個曾經號稱「東方最美的園林」升起和落下。近 170 年過去了,誰使它成為廢墟?
歷史的過渡,驀然回首,已越重山。圓明園中遊坐,是歷史但也不僅僅是歷史,廢墟中能悟得一件事:驕傲自滿及眼光短淺,足以滅國,遑論個人。
4.澳洲 &紐西蘭
「每個年齡,都有每個年齡相匹配的煩惱,無一例外。每個年齡的煩惱,都會在那個年齡的地方,安靜地等著你,從不缺席。」
我建議的第四站:澳洲或紐西蘭。
如果要克服「少年維特」必然的煩惱,就要學會更踏實的生活態度。現在到澳洲、紐西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但多數擠在雪梨或者奧克蘭,在咖啡館或餐廳,非常可惜。
如果今年我才二十出頭,擁有強壯的身體,我會找一個農場住宿打工。
紐西蘭是一塊從南極分離出來的土地,它的自然風貌與動植物生態,充分顯示極地的風景。它的地景及文化都像一個從戰爭苦難中逃出來的孩子。當地的子民沒有過度的慾望,生活簡樸、崇尚自然、寧靜且感恩,這種心情很像頓悟修煉後的老禪師。
一個年輕人來到此地,從事農場工作,鍛鍊的將不只是體魄、英語,還有心志。
在工業社會革命之前,農業社會如果一年 GDP 增長 1%,就是不得了的盛世。即使 GDP 為 0,至少表示那一年沒有天災與人禍,舉國歡騰。
紐西蘭的許多農莊主人,至今還保持著這種態度。
種植奇異果的農場,以科技身份證追蹤每一顆奇異果的成長、收成及品質管控。誠實,使得紐西蘭的奇異果透過自由貿易銷售到世界。即使使用了高科技認證,農民仍然每日小心翼翼,日出而作、日落而憩。對他們而言,高科技只是加強了一名農夫對出產農作物的品質與生產總量的管制,那種敬天的古老文明從未離開。
年輕人,最糾結的莫過於少了毅力,卻擁抱太多煩惱。但事實上不論未來你做什麼,使你不會後悔的、不斷累積實力的,唯有學習腳踏實地做事、不分大小事皆全力以赴的敬業態度。
在農場的日子,一片麥田從一粒種子慢慢長大,直到終於發芽。此時農夫沒有猶豫,在麥田最完美、迎風搖曳的時刻砍掉麥稈,收成麥穗。於是麥田又回到光禿禿的一片,然後一切從零開始。
農場的生活,讓你沾污了身體,卻洗滌了心靈。
你漸漸明白,人生中出現的一切,都不能猶豫也不必感傷。
你無法真正擁有什麼,只是不斷周而復始地經歷。
用一顆瀏覽的心,看待人生,得與失、隱與顯,都不過是生活札記中的一頁。
在和大自然作物的相處中,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這樣的人生:不訴苦、不煽情、不靠苦難博取同情。
世間萬難中,每個人都還在按部就班地生活。早起的麥片、月下的馬鈴薯加魚排,農夫們日夜生息、世代繁衍。
或許平凡漫長的一生充滿辛苦,但卻被農人們當成遊樂場,一點點豐收,即是上天莫大的賜予。這大概才是人生應習得的意義:無論如何只要還能生活,就值得歡喜。
我們都喜歡《小王子》,其中有段名言:「用心才能看見真實。真正重要的事,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十年前,我在紐西蘭的一個農莊和在當地工作的女孩聊天,她說:經營一個牧場兼農場,你只能向大地臣服。你對所有努力的結果沒有把握,只能相信上天不會辜負有心人。
她在農場工作 20 年,養殖山羊,也整理莊園。同一品種,同一時間種下的樹,有的茂盛,有的枯萎,你看不清土地為何如此分類了它們的不同命運。但是當你用心感受葉片的變化、日照的差異,你會漸漸明白,在什麼狀況下,植物會活得更好。她常常在月光下唱歌給植物聽,她相信它們感受了她的心跳。
有一天,當你年老,有人問你,人生的哪一段時光最快樂?
也許,你會毫不猶豫地說:在農場的時光。那時,虛榮不存在,日子只知道太陽、溫度、雨水、月亮。
那時覺得身體承受很大旳壓力,精神上卻清楚感受到:自己活得多麼清醒而飽滿。
塊根王象牙宮 在 韓雨恩/周書靜 Facebook 八卦
好的愛情,是要勢均力敵,門當戶對這句古人智慧,博大精深。
如果差太多的兩個人,造成的是互相的負擔與無法理解。
愛麗絲,28歲是一位千金小姐,長相貌美,家裡金融集團,資產300多億美金,她從小在台灣讀微閣貴族學校,讀到高中去倫敦拿到雙碩博學位,她會多種語言、音樂,會各種投資理財,涉獵廣泛。
助理:小姐,車來了。
一輛黑色勞斯萊斯停在獨棟豪宅,前後花園2000坪,愛麗絲的廁所是一般小家庭的大小,浴缸像游泳池。用的髮品、沐浴露都是法國進口。
旁邊的大理石白色噴水池,還有園丁照顧的花草長的美艷茂密,幾名女傭也在忙碌著收著愛麗絲的高級訂製服,小心翼翼怕一件40萬的手工法國洋裝就不小心毀了。
司機:(司機下車開門,手扶在門檻)小姐請上車。
愛麗絲:今天是泰國皇室貴族和我們台灣辦的聯合交流會,我可能不會這麼早結束,我到時候在打給你。
司機:是,小姐。
車開往一棟紐約最高檔旗下的飯店,他們在裡面包了會場,星光熠熠,來的人都是重量級的人物,包括各國的總統、皇室貴族、政治人物、巴菲特、或是電影界的布萊德比特,湯姆克魯斯,各集團千金名媛,男女企業家、名設計師都來共襄盛舉。
名流的男性,西裝各有特色風格,袖釦的精緻,還有袖口繡上的名字,代表身份象徵,女性則是優雅晚禮服,手工蕾絲。
企業人物大多有點年紀,男性則是中規中矩西裝畢挺,女性則是高貴的套裝,
服務生端著盤子,穿梭在人群中讓他們方便拿著香檳。
他們嘴裡吃著黑珍珠(魚子醬)在裡面交流,談笑,雖然在聊天確必須非常謹慎保持腦袋的清醒,大家都非常專注自己的言行舉止,因為每個人都不是簡單的人,說錯一句得罪了,也代表自己企業的失禮,
在這種環境下的女性男性,
平常物以類聚,鄰居、同學、朋友,都是差不多條件的人。大多不會讓自己去低俗的地方和沒有水平的人交流。
愛麗絲的男友,晚到了一個小時,因為他從另一個地方和張忠謀長輩在談醫療研究的方向,男友是38歲醫學博士,研發了許多優秀的藥物,讓民眾獲得良好的治療,他是台灣的權威,而家裡則是在中國做石油的,大概可以浮誇的說富可敵國,
他一身白西裝,臉上的年輕俊俏卻有著長期以來研讀學術的穩重,大家看到他都很熟悉便上前歡迎他,
彼德:真是不好意思,剛有些事情耽擱!好久不見啊各位
愛麗絲勾著彼德,一起和大家寒暄,她和男友都很有人緣。
眾人:你們趕快結婚吧,沒有人可以和你們這對螢幕情侶了,我看了都羨慕了~
大家聊聊聊,歡笑聲中度過了這一天。
愛麗絲在彼德的家住的時候,家中有更多的保姆伺候,出門還有兩名保鑣跟著她,甚至她生日派對的時候,彼德把國外的道路封街,拉上紅布條,隨扈在旁待命。
她常常和彼德要飛去各國研究中心,也必須常常和他參與一些交流會。
半年過去......
愛麗絲:我和他分手了。
靜宜:天啊!怎麼會,你們這麼登對
愛麗絲:我想嫁一個平凡的男人,如果可以遇到一個上班族然後家境平凡的不知道是什麼感覺~
夢夢:妳傻了吧,上班族會習慣妳的買東西大手大腳嗎?妳也不會做家事,他們會吐血的。
愛麗絲:只要相愛哪有什麼過不去。
半年後,愛麗絲去一間店找心理學的書籍,有一個店員熱心的過來問她要找哪一個作者的,沒三分鐘書本就送到愛麗絲手上,她道謝後,男孩陽光的笑容說了不客氣便走了,
每兩三天愛麗絲又到了書店,一樣也是這男生在整理書櫃,兩個人居然很有話題聊了很多書櫃上的心得,
這男生 小林 25歲,之前做過的工作大多文書處理,或是在餐廳當主管服務生,現在在書局當店長,一個月大約35000收入,家中父親在瓦斯行上班,媽媽媽在麵攤工作,家裡住在電梯公寓的四樓,30多坪,是一個簡單溫馨的家庭,
小林很快的把愛麗絲介紹給父母,愛麗絲的長輩緣很好,很快的拉攏了他們家人的心,還讓她搬了過來,愛麗絲入境隨俗,雖然氣質非凡掩蓋不住,但是他們還是沒發現愛麗絲的與眾不同。
一開始都還沒有太多的不習慣,愛情的熱戀可以掩蓋許多的困難。
直到有一天,他們一家人去外面吃飯,愛麗絲卻覺得不合胃口,那些店家的食材她沒辦法接受,從小老饕家庭叼慣的嘴,可是卻有禮貌的勉強吞了下去,她想起了她平常吃的鮑魚,燕窩、牛排,御用廚師為她設計的套餐生魚片,
男友媽媽:怎麼吃那麼少,不好吃嗎?
愛麗絲:阿姨,不會啊,可能中午吃太飽了~
晚上的時候小林爸爸醉醺醺的回來,被幾個茶室的小姐攙扶,小姐台灣國語口音叫他爸爸「快睡覺記得再想偶~」
小林媽媽氣的和老公上演全武行,隔音很差的房間,讓他們倆都沒有睡覺。
又有一天,男友的爸爸用台語在外面敲門罵著小林。
男友爸:哩欸房間也不整理!地方都是頭髮,吸塵器吸一下啊!緊叻啦!
愛麗絲,知道是她的頭髮,匆匆忙忙去把吸塵器拿過來,按了按鍵,笨手笨腳的在那滑來滑去,以前都是傭人在做這些事,
男友笑了一下覺得她可愛,把吸塵器搶了過來。
家事生活的白癡不代表社會上她也會弱智,因為有些人的時間是用在更多重要的地方,有能力的人可以花錢找人做家事,她不一定要會,就像王雪紅她日理萬機,她不用很專業的在那折衣服、洗碗、拖地、曬棉被、分類垃圾、清廚房油垢、刷馬桶...
他簡單的俐落整理一下周遭的事物與打理自己即可,她有更重要的決策,有上百名員工要照顧,她必須把時間花在「思考」上,
愛麗絲的家庭也是如此,因此她從來沒有做什麼粗活。
小林的家裡並不能想像愛麗絲是怎麼在皇宮過日子,所以認為怎麼家事都做不好,房間棉被也沒折好,曬衣服也沒有對齊,
但其實愛麗絲已經盡她所能去把家事完成,要試想一個從小睡起來就像飯店式管理,棉被自動整齊乾淨,衣服自然對齊掛好,洗澡熱水有人弄,吃飯有御用廚師,去外面也有專人定位司機送到門口,她飯來張口,茶來伸手,雖是公主卻也沒有公主病,只是不會做家事罷了,
雖然不會做家事,卻會寫九萬字的論文,還發行了幾十萬本的自傳,名揚國際,幫助許多企業獲得良性的結合改善,可以霸氣在千人會場演講,也可以優雅在眾人面前彈一曲蕭邦。
愛麗絲,突然回憶起她在「城堡」的生活,彼德的家人也是公子,在家有人伺候,更是把她當成公主般的對待,因爲生活習性相同,根本就自然的變成基礎生活,沒有誰配合誰,誰委屈求全。
又有一天,小林又帶著愛麗絲去和他的朋友圈唱歌,小林的朋友都是一些還在社會探索的年輕人,他們喜歡改摩托車、玩遊戲,年輕氣盛,隨口聊天的三字經或是什麼黃色笑話,充斥在酒酣耳熱的酒局,而女性朋友,一身短裙網紗、露胸加上恨天高剛跟鞋,像極了檳榔西施,
愛麗絲穿著平常穿的裸色洋裝,配上ysl的皮衣,香奈兒平底鞋,帶著一個柏金包,坐在裡面,格格不入,為了小林,她想和他朋友融入但卻也覺得不知道該和他們聊什麼話題,總不能談企業理念,還是自己出版的人生商學書籍,怎樣都不適合在當下聊,他們也沒興趣,最後只好把自己喝醉,喝醉就什麼顧忌也沒有,就和男男女女鬧著玩在一起,也因為這樣那些人更不知道愛麗絲是個才女。
直到有一天,愛麗絲剛好有一個餐會,想帶著小林參加,司機停在小林家的公寓顯得更加引人側目,隨扈在一排迎接她,路上人議論紛紛,
小林看傻了眼,再看看自己的西裝怎比隨扈穿的還等級低,那待會去會場不就很丟臉,他神情開始不自在了,
到了會場,冠蓋雲集,政商名流齊聚一堂,大家用英文交談,還有他們專業上的術語。
小林聽的一頭霧水也差不上話,只好拿著服務生端上來的鴨肝麵包,還有雞尾酒,傻笑著,
愛麗絲也熱情的勾著小林想讓他不那麼無聊,
喬治:嗨,歡迎來喔!長的蠻帥的喔,在哪裡高就,我這裡有什麼地方改善請指教喔!
小林:我...我 您好...(趕快把麵包吞了進去)咳咳
喬治:吃慢點小心啊!
喬治順手把他沒喝過的斐濟礦泉水給小林緩緩喉嚨。
珠寶設計師:小林您好啊,有興趣參加我們下次座談會嗎?歡迎您下次再來喔~想必你也是傑出青年呢!不然怎可能和愛麗絲交往~
愛麗絲:他可是書店店長喔!我真羨慕他可以在書店工作,每天都有免費的書看呢,當然優秀不然怎麼追到我~呵呵
她打趣的說著,
眾人也覺得他是不錯的青年,而且看到愛麗絲幸福大家都非常祝福,愛一個人本來就不分條件,
只是最後現實的生活,會慢慢成為一種「配合」「將就」
回去以後,小林再也沒有再帶愛麗絲去他朋友的場合,他走到每天載愛麗絲的摩托車面前呆住了,原來她從來沒有抱怨是因為愛我,但她卻是坐「馬車」的人....
有一天,小林的爸媽有點看不慣愛麗絲怎麼都沒有在上班,整天逛街購物、看電影,
愛麗絲不用打卡上班,家裡是「印鈔票」的要多少有多少,但男友爸媽無法接受睡到自然醒的公主,然後連煎顆荷包蛋都會炸到手,
愛麗絲才華洋溢,她的手雖不會切菜,但會寫作、會彈琴,畫油畫,但小林的爸媽不懂,也不知道如何欣賞,只看見她整天做那些畫畫、打字寫字,家裡地上堆滿了稿子和畫紙,搞不懂她在幹嘛。
但當她在彼德的家的時候,她坐在客廳的象牙三角鋼琴,琴聲此起彼落,彼德父母總是喜歡愛麗絲那巧妙的手指彈出的音樂,也幫愛麗絲辦了畫展,還替愛麗絲出了書,他們懂愛麗絲的影響力,
這就是兩家的差別,並不是因為「金錢」的差別,因為也沒有品味的有錢人,例如暴發戶,有真正品味的都必須富過三代,
而彼德的家族歷史一直都是貴族的傳承,家庭環境寬裕,想必父母也在蓬勃發展下成長,時常參與畫廊合作培養的藝術,這些都是生活形成的文化,這樣的父母見多識廣,對於才華是敏銳的。
而小林家,因為父母都是傳統的觀念,辛苦忙碌的生活根本沒有時間去參觀什麼畫展,去音樂廳聽一場演奏,他們能趕快把工作做完、家中打掃乾淨就已經萬幸,能去外面餐廳吃個2000塊就算是超級大餐,而且只能半年一次,又如何要求他們可以懂蕭邦的夜曲。
所以愛麗絲在彼德家
父母眼中是:大家閨秀、多才多藝、深藏不露。
愛麗絲在小林家
父母眼中是:無業游民、無所事事、不會做家事。
但是當小林交了一個普通的女孩子,她有正常的工作,去咖啡廳或是百貨打工,每天日常上班、去男友家會做上幾道菜,還會俐落的拿著拖把揮灑把家裡整理的亮晶晶,可以赤腳踩蟑螂,她根本不需要什麼特別才華才藝或是社會上的那些社經智慧。
那平凡乖巧女孩,就會變成小林家中的:未來媳婦。
當你把自己放在不同世界的生活,就是會發生這樣的落差,我的故事是很極端,
但愛麗絲與小林是不是會在多次的摩擦清醒了?
以上男女性別身份互換也一樣,女方普通家境,男方家財萬貫,在婆媳之間,婆婆大多會看輕她,因為這樣的婚姻很清楚是男方要養她整個人,
她陪夫家出席的企業盛會行頭、記者會要曝光的品味...這些她半年的薪水都買不起一套Dior的洋裝,而且這只是治裝方面,其他的生活開銷更是不可想像。
而且女方父母也必須顧到,養她整個家族,這樣的關係婆婆能多好臉色,如果她還什麼才能都沒有,那肯定被當成家裡的下人來看待,除非真的撿到一個好婆婆,這跟中樂透一樣難,
如果女方也和他們家條件相當,她自己都能給的起自己,夫家的付出會很甘願,因為她本來就是公主,公主就是要穿禮服戴皇冠。
其實還有比這些物質更重要的事,就是價值觀、生活習慣、眼界的不同,都會影響兩個的相處的頻率,
我們自己的父母大多數都是不會差太多,就算爸爸或媽媽比較有錢,也不是差到天南地北。
也或許很多人認為,門當戶對也很多悲慘的夫妻,但弱質的婚姻不管放在那段關係,本來就會早夭折。
門當戶對,是因為,我念過的幼稚園、高中同學會、畢業的大學、見過的人、看過的書、交的朋友、家中的長輩....這些都是形成一個人的價值觀與眼界,
當和一個人落差太遠,就算相愛,也會隨著時間乏味,因爲我們沒有可以交集的生活,我們沒有可以深刻的對話。
不是說我家財萬貫,就能匹配你的企業財團,
也不是說我賢良淑德,匹配你的養家糊口。
而是你月薪三萬,我也能賺到兩萬五;
你喜歡學術研究,我也可以論文三千,
你喜歡抽雪茄,我也品得了紅酒;
你背得了唐詩宋詞,我也會琴棋書畫,
你能和各種大人物談笑風生,
我也能在幾千人的場子裡完美演講。
找一個和你同樣頻率的人,那是精神的門當戶對。
青蛙王子和公主從此過過著幸福的日子,那是青蛙的真正身份是王子;
灰姑娘的故事也並不是騙人的,但是別忘了灰姑娘本來就是公爵的女兒。
#用說故事來寫文
#身邊真實故事 小說呈現
#長篇文感謝耐心收看
塊根王象牙宮 在 吳大妮 Facebook 八卦
📌如果不是很會唸書,我真心覺得先選擇「就業」or「做些自己喜歡的事」,但請不要在家當啃老族。
__
📌社會大學真的會讓人增加很多磨練,但也請用心體會。
___
📌如果想再回去唸書也可以半工半讀啦...(我的大學就醬完成的)
我也不覺得自己學歷很低,因為我知道等我準備好了,我也隨時可以去唸碩士...
📌想清自己要什麼,真的比盲目一直唸書好
一個即將畢業的女孩問我,如果她想多看世界、茁壯自己,畢業後她該立即唸碩士?還是旅遊、打工做些什麼?
我的答案是後者,並且為她開了一個旅行清單,共四站。
1.非洲 剛果
我是國際戰爭婦女救援組織「Women For Women」的志工。這個組織專為專門戰爭中的女性救援奔走,如果你還年輕,請跟著他們到非洲剛果,看看大屠殺後的人們怎麼活下來。這趟旅程可能將永遠改變你的人生觀。
當地內戰頻仍,女子在大屠殺中不是被強姦然後殺害,就是被強姦後,強暴者以刀,活生生割下其陰蒂,表示戰利品。施暴者們相信沒有陰蒂的女子,從此不再有性高潮。這些女人雖然疼痛尖叫之後活了下來,表面上傷口愈合,但子宮、陰道往往在割切過程中未經消毒而潰爛,導致終生不能生育。
當地的戰爭結束了,她們受到的傷痕卻會永遠留下來。
國際女性救援組織在當地教導她們編織、製作衣袋,而她們最常編織的圖案是:花。
我的朋友 Zainab Salbi 是「Women For Women」的創辦人,她第一次抵達時曾好奇地問,「為什麼如此鍾愛花?」
剛果的女子回答道:只有沈浸於美的事物,我們才能在無比的絕望中,仍然感到美好,找到力量。
從世間最苦最悲慘的地方出發,看到這些悲劇下存活的女人,仍然充滿生命力。
年輕旅人在敲開了殘酷的一扇門後,才能開始他的成長之路。
2.美國 紐約
紐約自 1895 年起就已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的文化、媒體與經濟中心。
1931 年人類最高的摩天大樓——帝國大廈,建造完成。當時正值大蕭條時期,美國總統赫伯特·克拉克·胡佛為它剪彩,但直到 1945 年二戰結束之前,它還一直是空的。
因此本命名為Empire State Building,卻被謔稱為Empty State Building(Empire:帝國;Empty:空的)。
帝國大廈只用了 410 天就完工了,但仍是當年建築材料之最。它是人類以鋼骨結構建造的第二棟大樓,創造了「不可能中的可能」,至今仍是最美的建築之一。
而關於它的一切,皆是在大蕭條的絕望及嘲弄中開始的。
另外在紐約,每日盡量到中央公園散步或者跑步;累了,就和炒花生的小販聊天。
中央公園附近是世界富豪的置產之地,也是歷史輪轉的見證之地。小販往往英文不好,但他們總有許多故事可以娓娓道來。
中央公園內跑步的、遛狗的,不同口音、不同衣著,是個觀察大千世界的好地方。俄羅斯人、波蘭人、法國人、義大利人、南非人……我甚至碰過來自西伯利亞的富豪,和他們打招呼,說點家常。
帶一本當年林語堂以英文撰寫的《生活的藝術》,想像沒有飛機的年代,多麼貧窮的中國小伙子,搭船越過萬里,向這裡的洋人說著來自東方的文化生活。
相較林語堂的勇敢獨立,現在的年輕人怕什麼?猶豫什麼?
每個人都有機會在紐約大展身手,這裡凝聚了全球的人才。
無論移民的、致富的、逃難的……紐約不拒絕人才,它屹立不倒的秘密便是:吸納一切。
當這個城市最初興建時,它的高樓已保證了格局與視野。別著急日本人或是中國人買走了半個曼哈頓,那不過是一時,時間會證明他們只是在美國發生儲貸危機、房地產衰退時,為紐約注入了新血。
包容、創新與自信,是紐約永遠不會被取代的原因。
這是年輕人要去感受的第二站。
3。北京 圓明園
圓明園的修建始於清代康熙皇帝時期,前後共修建了 150 年,直至嘉慶年間。
康熙 40 年(1701年),紫禁城的炎熱讓康熙之子雍正在此修築江南之園。初始將蘇州園林之美複製於乾旱的北京城,後期一步步發展為中國歷史上中西園林工藝極致的「萬園之園」。
幾乎在同一個時代,西方正一步步全面超越中國。
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修建凡爾賽宮時,渴望義大利造的鏡子。路易十四派出無數商業間諜收買來自威尼斯的工匠,一個又一個禁不住誘惑的工匠在邊界被義大利政府發現,殺了:但路易十四始終未曾放棄。最終,法國成功取得了製造鏡子的秘密。
為了展現路易十四自己美麗的腿部線條,人類有了從頂至地的鏡子,也創造了法國的時尚文化。
凡爾賽宮的鏡廳,是人類對「鏡子」——這個當年的高科技產物最大的敬意。
而清朝的皇帝蓋圓明園時,他還只能透過銅板的反光或湖水端看自己的模樣。他想像的敵人只來自北方,於是修長城、派軍平回亂......卻從未意識到自鄭和下西洋之後,歐洲海上強權正一步步茁壯。
根據歷史學家的比對,西方和東方歷史上各有強盛時期。
西方崩潰了兩次,唐宋時期是東方真正與西方共同稱霸世界、打成平手的時代。明代之後,歐洲各國即投注精力發展軍火及海軍,東方則節節敗退。而西方也鮮少出現如乾隆皇帝這種孤立主義的君王。
就在康熙駕崩(1722年)後,西方的發展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速度。槍炮、發現美洲、咖啡、古典音樂、華麗衣衫、男女臉上撲粉、頭飾花俏......而中國人只綁著滿洲辮子,穿黑藍染布,女子纏足。
西方諸國林立,固然紛擾革命,但是軍武競賽、科技競賽,思想繽紛,從未停過。
康熙死後不過 54 年,工業革命徹底改寫了東方與西方的差距。
那一年在蘇格蘭的亞當·史密斯完成了《國富論》、在倫敦的愛德華·吉朋完成了《羅馬帝國衰亡史》,西方從經濟到歷史理論,重塑著自己的世界觀與發展論。
1776 年英國人詹姆斯·瓦特的蒸汽機成功了,接著紡織實現機械化,工業革命全面推動英國成長,每年經濟增長率幾乎接近 25%,是所謂「中國製造奇跡」的數倍。
而同一時期,乾隆皇帝還在品賞他的書畫愛好,甚至不屑來自英國女皇的特使。
乾隆之視野,孤立且傲氣。當時仍有傳教士來到中國並進入朝廷,但他的興趣只在借由傳教士給明式瓷器多添點西洋彩色。
哦,還有他自以為是的噴泉和音樂盒。
火燒圓明園時,英法聯軍粗魯掠奪,但同時也赫然發現當年英國特使送給乾隆的加農炮,被放在一間倉庫角落,和南洋來的貢品如象牙雕塑、波斯地毯、日式銀盤、玻璃器皿等,擠在一塊兒,乾隆老皇帝只把加農炮當成破銅爛鐵。
如今,每日太陽仍在這個曾經號稱「東方最美的園林」升起和落下。近 170 年過去了,誰使它成為廢墟?
歷史的過渡,驀然回首,已越重山。圓明園中遊坐,是歷史但也不僅僅是歷史,廢墟中能悟得一件事:驕傲自滿及眼光短淺,足以滅國,遑論個人。
4.澳洲 &紐西蘭
「每個年齡,都有每個年齡相匹配的煩惱,無一例外。每個年齡的煩惱,都會在那個年齡的地方,安靜地等著你,從不缺席。」
我建議的第四站:澳洲或紐西蘭。
如果要克服「少年維特」必然的煩惱,就要學會更踏實的生活態度。現在到澳洲、紐西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但多數擠在雪梨或者奧克蘭,在咖啡館或餐廳,非常可惜。
如果今年我才二十出頭,擁有強壯的身體,我會找一個農場住宿打工。
紐西蘭是一塊從南極分離出來的土地,它的自然風貌與動植物生態,充分顯示極地的風景。它的地景及文化都像一個從戰爭苦難中逃出來的孩子。當地的子民沒有過度的慾望,生活簡樸、崇尚自然、寧靜且感恩,這種心情很像頓悟修煉後的老禪師。
一個年輕人來到此地,從事農場工作,鍛鍊的將不只是體魄、英語,還有心志。
在工業社會革命之前,農業社會如果一年 GDP 增長 1%,就是不得了的盛世。即使 GDP 為 0,至少表示那一年沒有天災與人禍,舉國歡騰。
紐西蘭的許多農莊主人,至今還保持著這種態度。
種植奇異果的農場,以科技身份證追蹤每一顆奇異果的成長、收成及品質管控。誠實,使得紐西蘭的奇異果透過自由貿易銷售到世界。即使使用了高科技認證,農民仍然每日小心翼翼,日出而作、日落而憩。對他們而言,高科技只是加強了一名農夫對出產農作物的品質與生產總量的管制,那種敬天的古老文明從未離開。
年輕人,最糾結的莫過於少了毅力,卻擁抱太多煩惱。但事實上不論未來你做什麼,使你不會後悔的、不斷累積實力的,唯有學習腳踏實地做事、不分大小事皆全力以赴的敬業態度。
在農場的日子,一片麥田從一粒種子慢慢長大,直到終於發芽。此時農夫沒有猶豫,在麥田最完美、迎風搖曳的時刻砍掉麥稈,收成麥穗。於是麥田又回到光禿禿的一片,然後一切從零開始。
農場的生活,讓你沾污了身體,卻洗滌了心靈。
你漸漸明白,人生中出現的一切,都不能猶豫也不必感傷。
你無法真正擁有什麼,只是不斷周而復始地經歷。
用一顆瀏覽的心,看待人生,得與失、隱與顯,都不過是生活札記中的一頁。
在和大自然作物的相處中,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這樣的人生:不訴苦、不煽情、不靠苦難博取同情。
世間萬難中,每個人都還在按部就班地生活。早起的麥片、月下的馬鈴薯加魚排,農夫們日夜生息、世代繁衍。
或許平凡漫長的一生充滿辛苦,但卻被農人們當成遊樂場,一點點豐收,即是上天莫大的賜予。這大概才是人生應習得的意義:無論如何只要還能生活,就值得歡喜。
我們都喜歡《小王子》,其中有段名言:「用心才能看見真實。真正重要的事,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十年前,我在紐西蘭的一個農莊和在當地工作的女孩聊天,她說:經營一個牧場兼農場,你只能向大地臣服。你對所有努力的結果沒有把握,只能相信上天不會辜負有心人。
她在農場工作 20 年,養殖山羊,也整理莊園。同一品種,同一時間種下的樹,有的茂盛,有的枯萎,你看不清土地為何如此分類了它們的不同命運。但是當你用心感受葉片的變化、日照的差異,你會漸漸明白,在什麼狀況下,植物會活得更好。她常常在月光下唱歌給植物聽,她相信它們感受了她的心跳。
有一天,當你年老,有人問你,人生的哪一段時光最快樂?
也許,你會毫不猶豫地說:在農場的時光。那時,虛榮不存在,日子只知道太陽、溫度、雨水、月亮。
那時覺得身體承受很大旳壓力,精神上卻清楚感受到:自己活得多麼清醒而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