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影像說故事【一場追尋「董先生」的旅程】
從GOOGLE的隻字片語中,得知「董蔚翹」是中國第一口油井的開發者、中華民國史上第一位赴美深造的石油鑽探工程師,但他為何長眠於苗栗縣公館鄉的出磺坑礦場之內?生前足跡為何?
看攝影工作坊學員劉全恭如何用影像記錄追尋的步伐。
★攝影培力、深耕影像,#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關注最新消息,立刻追蹤 #報導者推特👉http://bit.ly/2YeHAOP
#報導者 #在地影像扎根計畫 #攝影工作坊
同時也有1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剛上大學時,老師曾說過:「美術系每一屆有70個人,最後只會剩下5個成為藝術家。」這句話後來膨脹成了巨大的焦慮,在當時我們還不清楚什麼是「藝術家」的時候。 從美術系畢業後,每個人都回到各自的現實生活中,可能開始家庭責任、經濟壓力、社會或藝術市場的檢驗,應付各種生活壓力幾乎是分身乏術。在理想與現實的...
「報導者在地影像扎根計畫」的推薦目錄:
報導者在地影像扎根計畫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八卦
#搶先看【報導者攝影工作坊】
你也是 #兼職父母嗎?這組照片是否讓你極有共鳴呢?
本週五晚上、週六下午,各有一場分享會,歡迎愛攝影的朋友一起來討論, #活動訊息請看留言!
#你也可以用影像說故事 #雙薪家庭 #第二班 #職業婦女 #報導者 #在地影像扎根計畫
報導者在地影像扎根計畫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八卦
#搶先看【報導者攝影工作坊】
在動漫節活動中,總會看見各色人物Cosplay。你是否也好奇去掉裝扮後,Coser們平常是什麼樣子呢?
跟著影像來看看這對Coser母女的故事吧!
本週五晚上工作坊分享會,攝影者與Coser都會現身,記得來唷! #活動訊息請看留言
#你也可以用影像說故事 #職業婦女 #報導者 #在地影像扎根計畫
報導者在地影像扎根計畫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評價
剛上大學時,老師曾說過:「美術系每一屆有70個人,最後只會剩下5個成為藝術家。」這句話後來膨脹成了巨大的焦慮,在當時我們還不清楚什麼是「藝術家」的時候。
從美術系畢業後,每個人都回到各自的現實生活中,可能開始家庭責任、經濟壓力、社會或藝術市場的檢驗,應付各種生活壓力幾乎是分身乏術。在理想與現實的夾殺下,在不同時刻選擇離開「藝術家」這條路的65個人,他們去哪裡了呢?
畢業幾年後,我開始追蹤大學同學們畢業後的生活發展。片中的主角們分別處在即將畢業、剛畢業、畢業幾年後的三種階段,各自面臨不同的困境,摸索自己的位置與社會的需要,面對創作這條路,不斷徘徊於離開與繼續前進之間。在忍受生活的不穩定、低薪、不被家人與社會理解的處境下,用盡全力尋找「創作」與「生活」並存的方式,他們不一定要成為「藝術家」,只是為了繼續熱愛的「創作」。
這部片並不是要去訴說「他們最後有沒有成為藝術家」,也並非抱怨「藝術家之路的困難重重」。隨著主角們的生活轉變走到整部片的結尾,「藝術家」三個字幾乎早己消失無蹤,最後留下的只有他們內心共同都不願割捨的「創作」。
從小到大,我們都曾有過無法對家人說明「創作」這件事的困境。從前他們看不懂你在搞什麼藝術,畢業後他們不懂你為什麼還想繼續,現在他們不懂你為什麼下班不休息,還花時間忙碌於不一定有產值的作品。
「創作」對每個人來說都有各自的意義,而那些意義經常聽來像一首字詞錯亂的詩,我們甚至不可能去解讀他人的意義。所以當有人問:「這麼累,為什麼要繼續?」雖然很難說明清楚,但你就是知道,它是你內心怎樣都無法割捨最炙熱的一塊。
離開學校後,我也曾經歷一段生活轉換的劇烈陣痛期,無法繼續創作,也找不到並存的方式,不知道自己正走在什麼路上,也沒辦法對家人或師長訴說內心的焦慮。開始拍攝部紀錄片之後,我才慢慢能夠了解,其實是否成為「藝術家」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選擇用什麼方式讓「創作」繼續延續在生命中。
攝影:陳靖宜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workshop-dear-artist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在地影像扎根計畫 #攝影工作坊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ag8K38HBh4/hqdefault.jpg)
報導者在地影像扎根計畫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評價
剛升上大學,進入傳播系的時候,學長姐半開玩笑地說:「傳播系就是女生當男生用,男生當畜生用!」。不過一眼往班級望去,能夠馬上感受到男女比的懸殊,也就是說畜生也才十根手指頭的數量可以拿來使喚而已。
求學時期有海量的拍攝作業,不論男女都有機會接觸各種職位的工作,從製片、編劇、導演,到攝影、燈光、美術,但出社會後,並沒有許多同學繼續留在影視圈、電影圈,女性的佔比看起來更少了,不如學生時代的比例,我在心中埋下一絲絲小困惑。
畢業後的某天,在我工作的新聞團隊裡,刊出一篇《男人的奧斯卡?女性入圍者從未超過四分之一》,資料上顯示,女性入圍人數最少的前五名是視覺效果、攝影、原創音樂、導演、音效剪輯,最多則是服裝設計、妝髮、外語片。實在與刻板印象毫無違和啊!最出乎意料的是,原本以為會吸引以性別平權為主線來進攻留言的讀者,結果反而有不少「女性影視工作者低是正常現象,本來職業就有不同需求。」、「這沒什麼好爭辯吧。」的言論,完全喚醒自己差點遺忘的小困惑,我想知道,是職業需求、還是職場環境影響她們的選擇?她們現在又去了哪裡?
我開始跟拍仍待在影視產業的大學同學,與剛畢業(也許)即將踏入圈子的學妹,她們告訴我曾經的遭遇,包含因為女性身份不被信任的工作能力,「妳可以嗎?」、「妹妹拿得動嗎?」只是基礎提問,還有家人的擔憂、對未來的不確定、接案工作的不穩定、思考創作的動力。
雖然這部紀錄片是以女性影視工作者為出發點,但我並非想把問題根源一味怪罪給男性,我相信他們同樣會有他們碰到的難處,就像在片中主角身上看見的困頓,不全然是「女性限定」。影片後半部,一場平凡的大學同學聚會,我們畢業三年左右,不長不短,有人在媒體圈、有人在影視圈、有人在公關業、也有人做著毫不相干的工作內容。「誰明早五點要出班」、「哪個台立場誰買的」、「我們也是要吃飯賺錢啊」是老友間的娛樂家常,卻讓我感到微微的心酸、微微的無奈。
紀錄片暫時告一段落,我可能還無法找到完美的答案來解釋困惑、去解決問題。對我來說,眾人齊力完成一部電影、一項產品、一場展演,都是件既浪漫又了不起的事,就像裡頭主角說的:你只要喜歡,可以把事情做好,專業不應該被性別侷限住。
攝影:李昭妟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female-on-the-set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在地影像扎根計畫 #攝影工作坊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x-3Mpo8GmA/hqdefault.jpg)
報導者在地影像扎根計畫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評價
我曾經任職於動物保護的非營利組織,比較常接觸流浪動物議題,而當中我對「愛媽」這角色總感到納悶和疑惑。愛媽是由愛心媽媽簡稱而來(若稱呼男性則為愛爸),在動保領域中是指喜愛流浪貓狗、並會給予牠們食物或收容照顧的一群人。
「動保怎麼做都對,怎麼做都不對。」
可是有些動保組織、政府、甚至民眾,對愛媽卻是抱持著負面印象,造成這現象的背後因素眾多且複雜,但也因此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於是開始用攝影紀錄這位長年收容照顧流浪狗的愛媽,也希望能夠實際地認識瞭解她,並讓更多人知道那些關於愛媽關於狗園的故事。
攝影/唐玉萱
■影像故事: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workshop-story-of-dog-mama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在地影像扎根計畫 #攝影工作坊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pf1mQtDu9Wg/hqdefault.jpg)
報導者在地影像扎根計畫 在 《報導者》在地影像扎根計畫- YouTube 的八卦
《報導者》攝影工作坊──在地影像扎根計畫:蔡耀徵《水蜜桃長大了-王承先》 · 報導者The Reporter. 報導者The Reporter. •. 387 views • 4 years ago.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