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爾泰說:「每當第一遍讀一本好書的時候,我彷彿找到了一個朋友;當我再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彷彿又和老朋友重逢。」
好書就像是好朋友,且讓我介紹我最近認識的「新朋友」們!
#感謝朱敬一老師與朱宗慶老師邀請寫序,讓我搶先閱讀兩位老師精采新書
#po一本你最近買的書challenge
01. 朱敬一,《維尼、跳虎與台灣民主》(印刻)
02. 夏琳,《停下來的書店》(逗點文創結社)
03. 栩栩,《忐忑》(雙囍出版)
04. 陳思宏,《佛羅里達變形記》(鏡文學)
05. 高俊宏,《拉流斗霸—尋找大豹社事件隘勇線與餘族》(遠足文化)
06. 鴻鴻主編,《爵士詩選》(黑眼睛文化)
07. 薛化元,《民主的浪漫之路—雷震傳》(遠流)
08. 楊双子,《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寶瓶文化)
09. 艾莎‧威克福斯,《另類事實:關於知識和它的敵人》(春山)
10. 朱宗慶,《玩真的!朱宗慶的藝術文化必修課》(時報出版)
11. 平路,《間隙:寫給受折磨的你》(時報出版)
12. 陳培豐,《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衛城出版)
13. 陳柔縉,《大港的女兒》(麥田)
14.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允晨文化)
15. 七等生,《我愛黑眼珠》(印刻)
16. 張隆志主編,《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貓頭鷹出版)
17. 鄭宜農,《孤獨培養皿》(有鹿文化)
18. 凱薩琳‧瑟倫,《平等式資本主義的勝出》(經濟民主連合)
19. 張卉君、劉崇鳳,《女子山海》(大塊文化)
20. 謝凱特,《我媽媽做小姐的時陣是文藝少女》(九歌)
21. 阿尼默,《情批》(大塊文化)
22. 黃俊隆,《放下人設,人生別急著找答案:迎接人生下半場的50道練習題》(早安財經文化)
23. 吉姆‧修托,《影子戰爭》(左岸文化)
24. 曾耀慶,《玦:孿生》(蓋亞)
25. 鄭維中,《海上傭兵: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戰爭、貿易與海上劫掠》(衛城)
26. 陳宛茜,《我們不在咖啡館:作家的故事,第一手臺灣藝文觀察報導》(遠足文化)
27. 馬翊航,《山地話》(九歌)
28. 蔡素芬,《藍屋子》(聯經)
29. 若林正丈、吳密察,《台灣對話錄 1988-2020》(玉山社)
30. 英張,《採集人的野帳1》(蓋亞)
31. 瑪里亞娜‧馬祖卡托,《萬物的價值:經濟體系的革命時代,重新定義市場、價值、生產者與獲利者》(時報出版)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Ordinary Gaming Studio平民遊戲工作室,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藍鯨遊戲》 瘋行全球的死亡遊戲 它的出現引起了全球對死亡教育的重視 也許局外人會單純覺得那是愚昧的遊戲 但當中又有什麼真相令到參與者會去參與? 希望大家能細閱這部影片 並分享出去,幫助你身邊,甚至你不認識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片結尾引用: ht...
報導文學定義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八卦
曾撰寫國立編譯館版本 #認識臺灣 (社會篇)教科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林富士,因胰臟癌於昨日辭世,享壽 61 歲。
林富士教授出生於雲林,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研究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博士,學術研究領域為宗教史、醫療史、文化史、數位人文學。著有《紅色印象》、《孤魂與鬼雄的世界》、《漢代的巫者》、《小歷史:歷史的邊陲》、《疾病終結者: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等書。
他在與《研之有物》的訪談中提到:「學校想要教給我們的知識,離我們的生命太遠了!」
報導中也寫到:
「對林富士而言,他的研究主題多是在追憶他的過去。他認為歷史學家該關心的事,不該有善惡美醜、異常日常之分。帝王將相跟平民百姓,都是過去事物的一部分,不需要選擇哪個重要、哪個不重要。」
「他只是在不同的時間點,找到自己關心的部分歷史,並將之抽取出來連結自身的研究,因此這些看似冷門的研究主題,對他來說是很自然的。」
「出生在戒嚴時期,歷經改革開放,他發現雖然解嚴之後人民當家作主,國家的主體是人民,但在歷史教科書上卻沒有「人民」的歷史。」
「當教科書教授的歷史,與經驗中的日常相去甚遠,並且學界對於這些研究帶有歧視感,不禁讓人思考:難道不屬於上流社會的生活習慣,就不是歷史的一環嗎?」
「在歷史的書寫上,必須要有人勾勒出人民的真實形象,而不是任由在上位者或都市菁英來定義他們的輪廓。」
林老師不只鑽研古代中國與當代臺灣宗教與醫療研究,也長期推動數位人文的技術,謝謝他對臺灣歷史學界的貢獻。
*延伸閱讀
- 為什麼專門研究小老百姓?中研院研究員林富士:你我的生活,就是歷史的一部分
https://bit.ly/35N4Sks
*圖片來源:研之有物張語辰攝影、台灣通勤第一品牌/老葉提供
報導文學定義 在 李怡 Facebook 八卦
今天,85了!
我從小只知道父母告訴我舊曆生日,那是農曆3月22日。在登記香港身份證那年,也許是鄰近新曆5月1日,因此就胡亂寫上那一天是我的生日。妻子女兒及朋友們都在5月1日為我慶生。後來有朋友幫我查到,我出生那年(1936年)的農曆3月22日,是新曆的4月13日。這以後,每年就過兩次生日,新朋友被告知是4月13日,老朋友還會跟我過5月1日。
近年最熱鬧的一次,是2016年4月16日,友人Felita 為我主辦的一次生日晚會,有數十人參加,大部分是年輕的新朋友,也有老讀者把二三十年前我主編的《七十年代》《九十年代》帶來作回憶。我那時的一些老同事也被我請來了。那是我八十歲生日。那年我出版了《世道人生之八十自述》一書。
不經不覺又過了5年,今天進入85歲了。5年前,我開始了《世道人生》的專欄,今年,我告別這專欄。
今天,我在實體上,一個人過;精神上,就把過去幾篇與生日有關的文章在這裡重刊,算是與讀友談天,一起過生日吧。
八十自述
(發表於2016年4月13日,已收入《世道人生之八十自述》一書中。)
我出生於1936年廣州。童年經歷戰前香港、淪陷的上海南京、戰後的上海北平,動亂中於1948年來了香港,在這裡穩定生活了68年。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給我更多,使我更愛。
在左派中學畢業,1955年進入親共出版社工作,在那裡得到知識的成長,1956年第一次在《文匯報》文藝版投稿獲刊登,從此走上編輯寫作之路,畢生沒有轉行。一個甲子了。
人生最大的改變是在1970年創辦《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月刊,它開始時是一本左派背景的刊物,其後轉變成獨立的刊物。我也從一個服從中共領導的文化人,轉變成一個具獨立人格和批判精神的文化人。我創辦了這刊物,擔任總編28年3個月,實際上也是這刊物創造了我。沒有它,就沒有我的認識的改變,也沒有我下半生的事業,包括停刊後的寫作。
有黨派背景的報刊把報刊視為宣傳工具,講「立場、觀點、方法」,立場是第一位的。宣傳品不是以報導事實為主的媒體,不是監督社會尤其是監督掌權者的媒體,而是要把黨派的政治觀點和政策措施向讀者灌輸的媒體。辦《七十年代》之初,我向讀者宣示我們的理想雜誌,是「讀者是它的作者,而作者也是它的讀者」。也就是說,它不是由編輯組稿、作者寫給讀者看的雜誌,而是讀者和作者一起在那裏交流知識、經驗、見地和所聞所見的事實的雜誌。編者也是讀者、作者之一。我堅持開放園地,以文章的質素而不是以立場作選稿準則,終於不為左派所容;也因這主張,使雜誌緊貼時代,我的知識和思想也在讀者作者交流中不斷從自我反省得到拓展。卡爾·波柏的「批判精神就是科學精神」是我一生的座右銘。
在認識上固然需要不斷地糾正錯誤,但在明確媒體必須尊重事實、一切讀者關切的事都要如實報導,一切只要是充分說理的好文章都不拒絕刊登,這些基本價值觀卻必須堅持。由於在1970年自主決定報導海外的保釣運動,受到周恩來的關注,我也因此與中共香港工委有過比較緊密的聯繫。其後由於我100%堅守原則,而被掃地出門,但也因此給了我機會,去開闢獨立自主的媒體生涯。
「100%堅守原則,要比98%來得容易。」這是哈佛商學院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的一句話。堅持100%,難關挺一下就會過去;堅持98%即表示你在名利權面前放棄自己2%的堅持,但放了2%就會繼續放,終於會變成一個沒有原則的人。
人生有許多時候要妥協,但既選擇媒體工作,那麼堅持不做宣傳工具就不能有2%妥協;堅持一切公眾關切的事都如實報導不能有2%妥協,寫政論須以事實為根據和忠於自己的認知也不能有2%妥協。就這樣,我見證了中國抗戰以來的變遷、文革、民運,台灣民主運動,香港則從九七問題出現到現在的所有階段,報導和評述這些變化幾十年。
父親送我的生日禮物
(發表在2019年4月9日的文章,記下對我人生最有影響的生日禮物,就是父親在我16歲生日時送的《魯迅全集》。)
「中國人向來有點自大。——只可惜沒有『個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愛國的自大』。……『個人的自大』,就是獨異,是對庸眾宣戰。除精神病學上的誇大狂外,這種自大的人,大抵有幾分天才,也可說就是幾分狂氣……但一切新思想,多從他們出來;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從他們發端。所以多有這『個人的自大』的國民,真是多福氣!多幸運!」「『合群的自大』,『愛國的自大』,是黨同伐異,是對少數的天才宣戰;——至於對別國文明宣戰,卻尚在其次。他們自己毫無特別才能,可以誇示於人,所以把這國拿來做個影子;他們把國裏的習慣制度抬得很高,讚美的了不得;他們的國粹,既然這樣有榮光,他們自然也有榮光了!……所以多有這『合群的愛國的自大』的國民,真是可哀,真是不幸!」
這是現代人寫的文章嗎?不。這是100年前,1918年11月15日魯迅發表在《新青年》的文章〈隨感錄三十八〉,後收入他的文集《熱風》中。
摘錄這小段文字,就明白為甚麼魯迅的時論文章在今天讀來都不覺過時,也明白為甚麼這位在延安時期備受毛澤東稱道的作家,他的小說、雜文近年在中共國的教科書中不斷被剔除了。中國歷代的專制政權,都是植根於這種「合群的愛國的自大」中,也利用這種「自大」去凝聚民眾的奴性,經久不息,延綿至今。
1952年我16歲生日那一天,我父親送了一套《魯迅全集》給我作生日禮物。他那時約略知道我喜歡看文學著作,在學校的中文作文成績也較好。這套全集我一直保留到現在,許多本都佈滿蟲蛀的痕迹,紙頁也有點脆了。
這套《魯迅全集》是中華民國27年6月15日初版,民國37年12月15日三版的版本。民國27年是1938年,魯迅去世後兩年。全集20冊,前十冊是他的著作,後十冊是他的譯作。
父親送我時,大概沒有想到,這套全集是我思想和寫作的瑰寶。我至今仍然感懷父親給我這個畢生受用的禮物。我通讀了全集前十冊,後十冊的譯作讀了一部份。
魯迅舊學根底深厚,又留學日本,博覽西方文學和思想論述,在他的小說和雜文中,有傳統文化的底蘊,西學的淵源,和針砭時弊的邏輯思維。後來認識雜文家羅孚先生,他說他是吃魯迅的奶長大的。我想我也是。我甚至認為,只通讀魯迅,就兼具國學與西學的基本認知,和一定的寫作能力。
文革時中共把所有的中外文化都批判為「封、資、修」,但因毛澤東曾經極力推崇,因此香港左派書店除了大量毛著之外,還有魯迅著作。我這時期又把魯迅所有的小說和雜文再讀一遍,並寫過一本叫《和青年朋友談魯迅》的書,編輯過他的語錄。魯迅晚年參加中共幕後領導的左翼作家聯盟,但他沒有被中共體制收編,反而批判左盟領導者為「拉大旗‧作虎皮」的「奴隸總管」。魯迅自始至終保持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
魯迅作品不僅針砭時弊,而且深挖中國人的劣根性,更使我畢生受用的是他的這句話:「我的確時時刻刻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地解剖自己。」我後半生的思想認識的轉變,正是秉持這種批判現實也批判自己的精神而來。魯迅是我思想和寫作的基礎之一。
鼠年的生辰雜感
(取自2020年4月13及14日的文章與網誌。)
農曆3月22日是我的生日,2020年正好與我的新曆生日只隔一天,是4月14日。
我生於1936年,鼠年。回顧我生平經歷的所有鼠年,對我的人生都有意義。出生那年,是抗戰前夕。1948年,在中國內戰中,父母帶我從北平重回香港,由此在這裏開始了與在大陸完全不同的人生,我有了香港人的身份,儘管許多年後才對這身份有認同感。1960年,結婚,太太在大陸寶安縣教書,我們分離兩地直到1974年她重回香港。1972年,我辦的《七十年代》在左派陣營中崛起,那一年被邀到北京,見到一些要人,體會到的卻不是中共官方想要給我們的觀感。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香港開始面對表面明朗實際上卻灰暗的未來,社會從此開始了新的、延綿至今越趨激烈的矛盾。1996年,主權轉移將臨,港督彭定康預言,「香港的自主權……會一點一滴地斷送在香港某些人手裏。」2008年,與我相伴超過半世紀的妻子離世,我一度陷入長久的困惱中。2020年,香港繼反送中的絕望抗爭之後,來到全球疫情大爆發的時代。香港也在這一年實現告別一國兩制的「二次回歸」。
人說本命年是人生的一道坎。不過精通術數的哲學家勞思光生前對我說,本命年之坎,並非應驗在所有人身上,而是還要有其他命數配合的,所以毋須戒懼。但對於我來說,鼠年至少是人生的一個關口,悠長歲月中的每一個鼠年都像是一個里程碑。或者如弘一法師遺言所說的「悲欣交集」,悲是悲眾生,欣是欣幸走了過來,欣幸在自主命運中有新的覺悟。
過去幾年,每年都有新老朋友同我慶生。今年最冷清。有朋友問我:會不會悶?會不會感到孤獨、寂寞?孤獨與寂寞不是同義語,孤獨的人不一定寂寞,反而許多朋友一起鬧鬧哄哄的人往往是寂寞的。寫作人大都孤獨而不寂寞,一個人在那裏思想飛揚,如莊子所言: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昨天看港台的視點擂台,兩個年輕人黃之鋒和民建聯的林琳一對一辯論,糾纏着一個問題,甚麼是幸福?好像各說各的,沒有定論。
現代人的所有人文思想都從來沒有超越過古賢,而只是不同角度去解讀古賢。幸福的定義,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一語道破:「幸福的秘密是自由,自由的秘密是勇氣。」
人的不幸不僅是物質的匱乏,而且是在物慾追求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做了奴隸:權力的奴隸,金錢的奴隸,色慾的奴隸。
自由並不等同於行動上的自由。自由的意思是自主,是為自己的準則而活的藝術。
×××
今年的生日,我也懷想到去年(2019)今天告訴我她也是農曆3月22生日的朋友Venny Lai,去年十月她在大阪旅行時突然過世,我知道時震驚不已。她妹妹一直放不下傷懷。我生日的願望之一是希望她妹妹和朋友們不要被不受操控的事情困擾。
人生有困難,有困擾。困難是你可以解決或經過努力也解決不了的事情;困擾是已經過去的或不受人為操控的事情。人的逝去是其中之一,目前的疫情何時結束?也不是任何人可以操控的。作為個體來說,不須為這樣的事困擾。
敏儀傳送一首歌給我,是1943年歌手Vera Lynn演唱的We'll Meet Again,來自Vera Lynn主演的同名電影。這首歌是1939年由Ross Parker和Hughie Charles作曲作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最著名的歌曲,激發士兵們的戰鬥意志以及他們的家人和愛人的共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5C4meGkNyc&feature=youtu.be
朋友們,我們會再次相見。在這之前,仍然可以在網絡中以文字或聲音相見。
報導文學定義 在 Ordinary Gaming Studio平民遊戲工作室 Youtube 的評價
《藍鯨遊戲》
瘋行全球的死亡遊戲
它的出現引起了全球對死亡教育的重視
也許局外人會單純覺得那是愚昧的遊戲
但當中又有什麼真相令到參與者會去參與?
希望大家能細閱這部影片
並分享出去,幫助你身邊,甚至你不認識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片結尾引用: https://vimeo.com/161328537
FB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ordinarygamingstudio/
FB Group: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671815839496271/
白白IG: https://www.instagram.com/ordinarygamingstudio_shiro
捐贈予平民遊戲: https://youtube.streamlabs.com/UCOOzVNnAm0z6v1ImCftzWnw#/
平民遊戲急需你的救援....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59ZhaxoGcbo/hqdefault.jpg)
報導文學定義 在 鏡好聽 Youtube 的評價
想知道司法調查報導的攻防技巧、法醫如何做精神鑑定、恐怖情人的特徵有哪些嗎?還是好奇娛樂產業有那些不為人知的祕辛? 又或者你只關心台灣哪裡有好吃的私房美食?
2020年9月10日,全新Podcast 節目《鏡好聽X鏡週刊》將把那些報導沒寫出來的第一手新聞幕後一一揭曉!11組週刊記者們將現「聲」輪播,主題涵蓋調查、社會、人物、財經、理財、國際、文化、娛樂、旅遊、精品鐘錶等單元,每週更新不間斷,不但可下載《鏡好聽》專屬App直接收聽、也可從Apple Podcast或Spotify上搜尋訂閱,全球零時差收聽新聞記者的人生百味。
除了與《鏡週刊》合作推出全新節目,《鏡好聽》還計畫於2021年1月上線全新改版的聲音內容網站和App,利用聲音媒介與創新媒體科技,集結文學創作、新聞幕後、科普知識、生活文化、專欄評析等原創節目內容,也擴大有聲書版圖,與多家出版社合作推出優質有聲書,企圖在尚年輕的聲音內容藍海中,開發更多可能,透過聲音重新定義閱讀,創造聆聽新體驗。
| 收聽更多《鏡好聽》獨家內容:https://voice.mirrorfiction.com
| 免費下載《鏡好聽》App: 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 訂閱 Apple Podcast 收聽 : https://mirrorvoice.pse.is/t4544
| 訂閱 Spotify收聽: https://mirrorvoice.pse.is/uyxdu
| 追蹤《鏡好聽》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 追蹤《鏡好聽》Instagram:https://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voiceservice@mirrormedia.mg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YyxTOA9PNYI/hqdefault.jpg)
報導文學定義 在 鏡好聽 Youtube 的評價
想知道司法調查報導的攻防技巧、法醫如何做精神鑑定、恐怖情人的特徵有哪些嗎?還是好奇娛樂產業有那些不為人知的祕辛? 又或者你只關心台灣哪裡有好吃的私房美食?
2020年9月10日,全新Podcast 節目《鏡好聽X鏡週刊》將把那些報導沒寫出來的第一手新聞幕後一一揭曉!11組週刊記者們將現「聲」輪播,主題涵蓋調查、社會、人物、財經、理財、國際、文化、娛樂、旅遊、精品鐘錶等單元,每週更新不間斷,不但可下載《鏡好聽》專屬App直接收聽、也可從Apple Podcast或Spotify上搜尋訂閱,全球零時差收聽新聞記者的人生百味。
除了與《鏡週刊》合作推出全新節目,《鏡好聽》還計畫於2021年1月上線全新改版的聲音內容網站和App,利用聲音媒介與創新媒體科技,集結文學創作、新聞幕後、科普知識、生活文化、專欄評析等原創節目內容,也擴大有聲書版圖,與多家出版社合作推出優質有聲書,企圖在尚年輕的聲音內容藍海中,開發更多可能,透過聲音重新定義閱讀,創造聆聽新體驗。
| 收聽更多《鏡好聽》獨家內容:https://voice.mirrorfiction.com
| 免費下載《鏡好聽》App: 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 訂閱 Apple Podcast 收聽 : https://mirrorvoice.pse.is/t4544
| 訂閱 Spotify收聽: https://mirrorvoice.pse.is/uyxdu
| 追蹤《鏡好聽》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 追蹤《鏡好聽》Instagram:https://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voiceservice@mirrormedia.mg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k2mbjBKsyI/hqdefault.jpg)
報導文學定義 在 客+100專題系列報導文學篇:新客家文壇風雲再起 - YouTube 的八卦
時代在改變,過去優秀的客籍 文學 家,用筆對抗殖民與威權,現在開始,新生代的作家們,要寫更多客家的故事。1988年還我母語運動走上街頭,要掀開國父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