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本土農業回歸主流教育】
今日DSE通識考試,先祝各位考生一切順利!卷一的第一題破天荒地出現有關本土農業及城市農耕的資料分析,實在叫人鼓舞。對上一次主流教育問及本土農業,應該是九十年代會考地理科有關禽畜業污染的專題了。
食物教育漸見曙光之際,我們更要小心資料的全面性及提防誤導。本土研究社為大家重溫農業常識,一齊熱熱身。有三點可以倍加留意:
一)香港本土農業有龐大發展空間
多年政府荒廢農業政策、縱容地產囤地、改劃及破壞。根據漁農署的數據,無為政策導致現時全港近6,000公頃的農地地段,只有726公頃屬「活躍農地」(最新數字為729公頃)。數據同時反映,本土農業還有較大空間透過活化農地政策進行香港農業復興。
二) 漁農署有關活躍農地的數據一直成疑
早前在新界東北交出的活躍農地數據,亦被環團發現數據沒有反映許多傳統小農的耕作活動。同時漁護署的農地使用數據一直沒有跟規劃署的土地用途及地政總署的業權分佈共同分析,令相關農地復耕及保護政策難以制訂。
三)力推高科技農業的迷思
特區政府近年於工廈大力推廣高科技「水耕」(無土種植的一種),並無生態農業、有機耕作、生產農業、中農經濟等多元化視野。如此高科技發展的成本效益、環境問題等未有得到仔細檢視。若只專於推廣「水耕菜」,因而犧牲其他農業的可能性,繼續縱容其他新界農地的破壞,將會出現「以農業消滅農業」的政策惡果。
更多有關農業政策的分析,詳見本研社新書<水耕透視>。圖中的荒置農地有3,843公頃,現今再減成3,781公頃,但活躍農地並無什麼增長,相信這半百公頃已成棕土或豪宅了。我們努力保育綠地,並教育下一代本土農業的重要性,相信為時未晚!
----------------------------------------
詳情請參閱以下簡介和連結:
本土研究社crowdfunding出版計劃
《水耕透視》及《棕跡》
https://goo.gl/4hGuR3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