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城市治理藍圖
據我所知,台北市全市的都市計畫,上一版是1932年訂的,距離現在已經超過半個世紀。
大家會覺得很扯,但也會問,都市計畫很重要嗎?其實看內湖就知道,因為人口增加4倍,道路面積卻沒有增加,當然交通會出問題,這就是當年都市計畫失敗的典型例子。
進步國家的城市治理藍圖,應該跨越任期限制,而且要有長期的延續性。
我去荷蘭阿姆斯特丹,看到他們的自行車系統很完整,但事實是,他們花了40年才建構完成。反觀台灣很少有這種延續幾十年的政策建設,只有以前宜蘭的公共建設,世人熟知的冬山河、羅東運動公園、蘭陽博物館,可以跨越任期的完成,其他地方就很少有這種例子。
現在,我們規劃的都市計畫中,EOD(以學校為導向的都市計畫)是一大重點,九年國教實施到現在超過50年了,很多當年興建的校舍,在未來十年都要改建。既然要改建,就必須帶入全新的概念,托嬰、托幼、托老,居民活動中心都要考慮進去。
另外,我們以捷運路網爲基礎,全力發展TOD(以交通為導向的都市計畫)。其中,環狀線是大台北地區重要的捷運路線,中環段今年年底就會通車,還沒開工的北環、南環、東環段,以及正在興建的信義線東延段、萬大線,我們會以捷運站為核心,佈局足夠的公共空間、福利設施,以及進行整體交通規劃,讓綠色運輸可以有效銜接。
EOD和TOD這兩大計畫,估計會超過4千億元。
大部分的縣市首長都在追求任內可以完成的亮點,但我認為,只有長遠的計劃,才能讓整個城市發展的更好,這也符合我們「宜居、永續」的願景。
#進步價值光榮城市
#認同請分享
---
看我跟謝金河談談台北市的產業發展
https://www.facebook.com/DoctorKoWJ/videos/1991231674506356/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荃灣新市鎮Tsuen Wan New Town是香港九個新市鎮之一,亦是唯一一個位於都會區(香港市區)內及港九市區重建局管轄的新界新市鎮。新市鎮的範圍包括整個荃灣區及葵青區,包括荃灣、葵涌、青衣島、馬灣及陰澳。總發展面積約32.85公頃,是香港面積第二大的新市鎮,僅次於沙田新市鎮。根據香港政府的預計...
城市發展 學 系 學校 在 柯文哲 Facebook 八卦
#我的城市治理藍圖
據我所知,台北市全市的都市計畫,上一版是1932年訂的,距離現在已經超過半個世紀。
大家會覺得很扯,但也會問,都市計畫很重要嗎?其實看內湖就知道,因為人口增加4倍,道路面積卻沒有增加,當然交通會出問題,這就是當年都市計畫失敗的典型例子。
進步國家的城市治理藍圖,應該跨越任期限制,而且要有長期的延續性。
我去荷蘭阿姆斯特丹,看到他們的自行車系統很完整,但事實是,他們花了40年才建構完成。反觀台灣很少有這種延續幾十年的政策建設,只有以前宜蘭的公共建設,世人熟知的冬山河、羅東運動公園、蘭陽博物館,可以跨越任期的完成,其他地方就很少有這種例子。
現在,我們規劃的都市計畫中,EOD(以學校為導向的都市計畫)是一大重點,九年國教實施到現在超過50年了,很多當年興建的校舍,在未來十年都要改建。既然要改建,就必須帶入全新的概念,托嬰、托幼、托老,居民活動中心都要考慮進去。
另外,我們以捷運路網爲基礎,全力發展TOD(以交通為導向的都市計畫)。其中,環狀線是大台北地區重要的捷運路線,中環段今年年底就會通車,還沒開工的北環、南環、東環段,以及正在興建的信義線東延段、萬大線,我們會以捷運站為核心,佈局足夠的公共空間、福利設施,以及進行整體交通規劃,讓綠色運輸可以有效銜接。
EOD和TOD這兩大計畫,估計會超過4千億元。
大部分的縣市首長都在追求任內可以完成的亮點,但我認為,只有長遠的計劃,才能讓整個城市發展的更好,這也符合我們「宜居、永續」的願景。
#進步價值光榮城市
#認同請分享
-\-\-
看我跟謝金河談談台北市的產業發展
https://www.facebook.com/DoctorKoWJ/videos/1991231674506356/
城市發展 學 系 學校 在 陳其邁 Chen Chi-Mai Facebook 八卦
相信高雄・大步邁進!一陳其邁政策白皮書發表會
繁榮經濟好生活 陳其邁發布政策白皮書
民進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陳其邁今(7)日在陳建仁副總統的陪同下,率領12位顧問發表已準備1年多的政策白皮書,以「繁榮經濟好生活」作為主軸,分別從城市計畫、經濟發展、文化教育、數位青年4大面向,推出12篇政見。
.
陳其邁選擇甫落成不久的亞洲新灣區電競館發表政策白皮書。擔任引言人的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指出,高雄在20年來,就是一棒接一棒,從謝長廷的海洋首都,到陳菊的幸福城市,全世界在2009年的世運會看到高雄的幸福。這是一個充滿藝術、美學的城市,當我們在談經濟時,才不會顯得財大氣粗。
.
鄭英耀說,這是準備整整1年半的政策白皮書,延續這個城市的發展,勾勒縣市合併後的6個生活圈,分為城市計畫、經濟發展、文化教育、數位青年4大面向,推出12篇政見。
.
現場也公布陳其邁的政策影片,宣示未來要從拚產業、拚觀光、顧生活等3大主軸,帶領高雄走向未來。
.
陳其邁表示,雖然政策白皮書寫了1年多,但是他對故鄉的想法準備了2、30。他以八八風災後的永齡農場為例指出,他們使用大數據務農,創造最佳生產條件,建立專家系統,能手機拍照來診斷問題,這就是智慧農業;他預判,永齡農場未來會直接連結高端市場,手機就是能夠找出解決方案的生產工具,也能將產品賣到更遠的地方;第三步就作為各個智慧生產的技術平台。
.
陳其邁說,自己很早就在講智慧城市,結果對手一開始是奚落,沒多久後找來前行政院長張善政,就是講他已經說過的智慧城市。
.
陳其邁指出,資源是有限的,所以要由需求驅動產業成長。北高雄將形成科技走廊,有了華邦電的12吋晶圓廠,連結南科的台積電5奈米、3奈米廠,有這麼領先的晶圓製造、IC設計,就要推動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未來這裡會比新竹更有競爭力。
.
陳其邁也指著窗外的亞洲新灣區說,這裡已經有軟體園區,例如智崴在推動體感科技,他就建議,既然有這麼好的技術,可以成立體感科技園區,直接賣給消費者,還能促進觀光。未來也會與企業合作成立孵化器,提供前兩年免租金,來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陳其邁指出,城市發展已經進入更便捷、競爭加速的時代,已經超越國界,進入城市競爭的時代。他是一個有料的肉包,已經做好萬全準備;他也要告訴大家藉由新科技的運用,未來能用便捷的方式改善生活。
.
陳其邁望著窗外的亞洲新灣區強調,他已準備好讓更高雄更進步。
.
陳建仁則是恭喜高雄市民,因為陳其邁的規劃是看到2、30年,這是市民的福氣。他表示,陳其邁的政見涵蓋4大要件,發展經濟、讓生活更好、促進教育文化、提供青創機會,這不只會讓高雄愈來愈好,也是帶動台灣正向發展。
.
陳建仁說,小時候讀前金國小,去釣魚時感覺這裡不會有發展。不過未來繁榮經濟、高科技典範,就要從高雄開始。他自謙,沒有秀才老師,有秀才學生,高雄市能選擇陳其邁,一定會愈來愈好,讓高雄成為台灣的驕傲、亞洲的驕傲、世界的驕傲。
城市發展 學 系 學校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荃灣新市鎮Tsuen Wan New Town是香港九個新市鎮之一,亦是唯一一個位於都會區(香港市區)內及港九市區重建局管轄的新界新市鎮。新市鎮的範圍包括整個荃灣區及葵青區,包括荃灣、葵涌、青衣島、馬灣及陰澳。總發展面積約32.85公頃,是香港面積第二大的新市鎮,僅次於沙田新市鎮。根據香港政府的預計,在2012年,該新市鎮的人口已逾81.6萬左右,人口規模為眾新市鎮之首。佔全港人口的百分之12%。1961年,港府正式刊憲,發展香港首個新市鎮——荃灣新市鎮,標誌著港府正式開始大舉發展新界,揭開香港城市發展的新里程。2011年,荃灣新市鎮慶祝成立50週年金禧紀念,於9月16日在藍巴勒海峽舉行由圓玄學院贊助的「圓玄金禧煙火耀荃城」。荃灣新市鎮是香港唯一橫跨兩個區分(荃灣區及葵青區)的新市鎮,這是由於初發展時葵青區尚未獨立出來;亦是現時唯一不設單車徑的香港新市鎮,但香港政府正在研究設立連接屯門和荃灣的單車徑。由於開發較早,荃灣沒有固定的「市中心」地帶,這是由於荃灣和葵涌受山勢阻隔、青衣島與新界又被藍巴勒海峽分隔,加上後來分為兩個區,故荃灣新市鎮發展規劃分爲三個核心:荃灣、葵涌和青衣,三者當中尤以荃灣的面積最大及最多人口,所以,荃灣被視為荃灣新市鎮的核心地區。三個發展中心各自的市中心。這是與同爲第一代新市鎮的沙田新市鎮、屯門新市鎮有所不同。區內亦有多個商業圈,包括港鐵荃灣站一帶的商業圈,位於港鐵荃灣站附近及沿大河道和青山公路荃灣段一帶,附近有多個購物商場,例如南豐中心、荃豐中心商場、荃錦中心商場、綠楊坊、富華中心、新領域廣場和愉景新城商場;港鐵荃灣西站一帶的商業圈,位於港鐵荃灣西站附近及沿楊屋道一帶,附近亦有多個購物商場,例如荃灣廣場、荃新天地、如心廣場和灣景廣場;眾安街一帶的商業圈,沿眾安街、荃灣街市街和沙咀道一帶,鄰近荃灣城市中心一帶珠寶店林立,所以將眾安街、川龍街及沙咀道發展成一項本土經濟項目,並命名爲荃灣珠寶金飾坊,附近設有購物商場,例如荃灣城市中心、英皇娛樂廣場和悅來坊。區內有兩大港鐵站,包括荃灣綫的總站荃灣站,以及西鐵綫的荃灣西站。而區內更設有兩個大型行人天橋系統,分別設於港鐵荃灣站附近一帶以及港鐵荃灣西站附近一帶,大河道和青山公路(荃灣段)的行人天橋系統已於2013年第三季落成開放,將荃灣現有的兩大行人天橋系統接駁來,形成一個大型的行人天橋網絡,成爲全港最長的行人天橋系統。

城市發展 學 系 學校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荃灣新市鎮是香港九個新市鎮之一,亦是唯一一個位於都會區(香港市區)內及港九市區重建局管轄的新界新市鎮。新市鎮的範圍包括整個荃灣區及葵青區,包括荃灣、葵涌、青衣島、馬灣及陰澳。總發展面積約32.85公頃,是香港面積第二大的新市鎮,僅次於沙田新市鎮。1961年,港府正式刊憲,發展香港首個新市鎮——荃灣新市鎮,標誌著港府正式開始大舉發展新界,揭開香港城市發展的新里程。2011年,荃灣新市鎮慶祝成立50週年金禧紀念,於9月16日在藍巴勒海峽舉行由圓玄學院贊助的「圓玄金禧煙火耀荃城」。由於開發較早,荃灣沒有固定的「市中心」地帶,這是由於荃灣和葵涌受山勢阻隔、青衣島與新界又被藍巴勒海峽分隔,加上後來分為兩個區,故荃灣新市鎮發展規劃分爲三個核心:荃灣、葵涌和青衣,三者當中尤以荃灣的面積最大及最多人口,所以,荃灣被視為荃灣新市鎮的核心地區。現時荃灣市最多人的地區,在象鼻山路以南,青荃路以北,海興路以東,德士古道以西,官方名稱爲「荃灣中區」,東西行主幹道包括青山公路(荃灣段)、沙咀道、楊屋道,南北行主幹道包括德士古道、關門口街、眾安街、大河道、大涌道,其他主要街道包括川龍街、荃灣街市街、海壩街、兆和街。區內有街市:荃灣街市和楊屋道街市等。區內有多個地鋪食肆群落,例如路德圍、沙咀道、三坡坊、四坡坊和大壩街等。區內亦有多個商業圈,包括港鐵荃灣站一帶的商業圈,位於港鐵荃灣站附近及沿大河道和青山公路荃灣段一帶,附近有多個購物商場,例如南豐中心、荃豐中心商場、荃錦中心商場、綠楊坊、富華中心、新領域廣場和愉景新城商場;港鐵荃灣西站一帶的商業圈,位於港鐵荃灣西站附近及沿楊屋道一帶,附近亦有多個購物商場。荃灣的公共設施大多於市中心內,例如荃灣政府合署、荃灣公共圖書館、荃灣裁判法院、荃灣大會堂和仁濟醫院等。區內有兩大港鐵站,包括荃灣綫的總站荃灣站,以及西鐵綫的荃灣西站。而區內更設有兩個大型行人天橋系統,分別設於港鐵荃灣站附近一帶以及港鐵荃灣西站附近一帶,大河道和青山公路(荃灣段)的行人天橋系統已於2013年第三季落成開放,將荃灣現有的兩大行人天橋系統接駁來,形成一個大型的行人天橋網絡,成爲全港最長的行人天橋系統。
工業發展加上人口急增,用水問題急需解決,港府遂於1952-1955 年興建大欖涌水塘,並連接城門水塘至港島供水網,大欖村和關屋第村合共33 戶,又受遷村之苦。但今非昔比,荃灣己成現代化都市,村民可遷入荃灣市區,「棄農上樓」。這是香港政府首次破天荒以住宅單位換取農地,請來著名建築師,設計有圍村特色的「大屋圍」,圍內有住宅、商鋪、學校和廟宇,自給自足。建築物呈U 字型,曾為臨海地段,樓高三層,下鋪上居,為典型國際風格,簡約實用,但樓頂建有一中國風格的飛簷塔,保留地方特色,與當時中國留行的社會主義中國建築風格相似。石碧新村又稱石壁遷置村,是一條位於荃灣楊屋道與聯仁街交界的雜姓客家原居民鄉村,亦是香港少數分布於大廈中的「城中村」。石碧新村有近600年歷史,搬遷至荃灣新市鎮前原位於大嶼山石壁山谷,谷中有數條村落,統稱「石碧鄉」,當中以石碧大村規模最大。村內共有9姓,又以祖籍江西的徐姓人家為主。1960年,香港政府以興建石壁水塘為由,將石壁山谷內約200名村民遷移至荃灣新市鎮中政府為村民興建的6幢唐樓中,石碧鄉則隨即拆卸,原址永久淹沒於水塘中。
福來邨位於香港新界荃灣青山公路-荃灣段旁,部分土地為填海所得;為當時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的十個廉租屋邨之一。福來邨最後一座於1967年峻工,共有9座,興建時分了2期,分別是第一期的永寧樓、永興樓、永嘉樓、永康樓和第二期的永昌樓、永定樓、永泰樓、永樂樓、永隆樓。高16層的4座升降機只會到達15樓,16樓的居民要先乘升降機到15樓再步行到16樓。其中永隆樓以預製混凝土方式興建。

城市發展 學 系 學校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深圳博物館成立於1981年,現有歷史民俗館、古代藝術館和葉挺東江抗日遊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3處館址,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是集收藏、保護、研究、展示、教育爲一體的大型總分館制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和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一、成立背景:-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成立。1981年8月,廣東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赴深,會同深圳市圖書館等單位工作人員,在全市開展文物普查,並對部分遺址和古墓群進行考古發掘,出土和徵集了大量文物。爲收藏、研究這些文物,展示深圳的曆史和文化,1981年10月17日,深圳市編制委員會批準設立深圳市經濟特區博物館,後更名爲深圳市博物館,2008年初改爲深圳博物館。
二、場館建設
1、古代藝術館-位於深南大道北側。1982年基建立項,並被列爲深圳市八大文化設施之一,重點建設。1988年11月建成開館。占地面積3.7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84萬平方米,展樓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該館在20世紀80年代被譽爲國內最現代化的博物館,獲得“全國公共文化設施設計二等獎”,並被評爲“深圳改革開放十大曆史性建築”。2015年8月暫停開放,進行維修改造。
2、歷史民俗館-位於深圳市民中心A區。建築用地1.2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36萬平方米,2008年12月建成開館。展樓共3層,包括5個基本陳列和2個專題展廳,展覽面積1萬多平方米。地下一層爲文物庫房。此外,展樓還建有多功能報告廳、貴賓廳、茶社、紀念品商店等配套服務設施。
3、 東江遊擊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位於羅湖區南慶街13號,占地面積240平方米,建築面積794平方米。該舊址是深圳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劃歸深圳博物館管理,2017年12月完成改造並對外開放。
三、編制及職能-深圳博物館是隸屬于深圳市文體旅遊局的市財政撥款公益性事業單位。2004年11月,考古隊從博物館獨立,成立獨立法人單位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2010年1月,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劃歸深圳博物館。目前,館內設有部室13個。現有在編人員129人,其中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人員91人。2014年底,深圳博物館建立理事會,成爲廣東最早實行理事會制度改革的博物館之一。深圳博物館的主要職能是收藏展覽文物、弘揚民族文化,具體職責包括:文物徵集、鑒定、登編、修複、複制、保管及陳列展覽,開展曆代文物、古代建築、古代藝術品、文物修複,深港地方史、民俗文化、博物館學及自然科學研究,考古發掘、文物宣傳出版等。
四、業務工作成果
1、文物收藏保護-深圳博物館藏品來自國家、省、市相關單位的調撥以及徵集和社會捐贈。現有各類文物藏品4萬多件,其中三級以上珍貴文物5400多件套。收藏改革開放史實物資料6000多件,處於國內博物館前列。收藏的商周青銅器、陶瓷器、近現代書畫和世界野生動物標本等處於省內先進水準。2015年,完成國家文物局經濟社會發展變遷物證征藏試點第一階段工作,制定了征藏工作流程和標準導則,爲廣東省乃至全國博物館開展該項工作提供了經驗。深圳博物館有設備先進、設施齊全的文物保護實驗室,包括文物保護修複室、常規實驗室、儀器室、X射線探傷室、文物薰蒸消毒室等,總面積500多平方米。擁有國家可移動文物技術保護設計甲級資質,可移動文物修複一級資質,複制、拓印資質。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文物保存環境監測系統,實行預防性保護與搶救性保護並重的措施,在該領域處於廣東省先進水準。每年開展大量文物保護修複工作。
2、陳列展覽
(1)基本陳列-深圳博物館曆史民俗館現有5個基本陳列。“古代深圳”、“近代深圳”、“深圳改革開放史”和“深圳民俗文化”系統展示了深圳的城市曆史及民俗文化,其中“深圳改革開放史”陳列開創了博物館徵集、收藏、研究、展示改革開放史文物的先河,成爲當代史陳列的典範,被評爲“第八屆全國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走進野生動物的情感世界——貝林先生捐贈世界野生動物標本展”展出大量珍貴的野生動物標本。正在進行改造的古代藝術館原有“館藏青銅器”、“館藏陶瓷器”、“館藏牌匾”、“野生動物”和“海洋生物”5大基本陳列,改造完成後將推出“館藏書畫精品展”、“館藏古代青銅器展”、“館藏古代陶瓷展”3大基本陳列。東江遊擊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目前有基本陳列《葉挺將軍與深圳》,集中展示了葉挺將軍的戎馬生涯和抗戰期間他與深圳的不解之緣,以及深圳地區艱苦卓絕的抗戰曆史。
(2)專題展覽與巡展-深圳博物館以“引大展、求精品、重品質”爲目標,以原創、引進、合作辦展等形式舉辦專題展覽900多個,年均20多個。曾展出四羊方尊、金縷玉衣、秦始皇兵馬俑、越王勾踐劍等國寶級文物,以及英國、法國、美國、義大利、印度、埃及等國家和地區的文物藝術精品。堅持“走出去”的辦展思路,組織館藏古代藝術精品、出土文物、民俗文物、近代文物等赴香港、澳門、北京等地20多家境內外著名博物館展出,“深圳改革開放史圖片展”赴北京、四川等全國10多個城市展出,影響遍及全國。此外,還積極組織流動展覽到基層社區、公園、學校、部隊、企業巡展。2016年,掛靠在深圳博物館的“廣東省博物館協會陳列藝術專業委員會”成立,20多家地市級以上博物館加入。
3、學術研究-深圳博物館是深圳市重要的研究機構之一,在深圳地方史、改革開放史、深圳民俗文化、考古學、博物館學、文物及非物質文化遺産等領域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課題通過國家文物局審核,被列入國家可移動文物保護總項目庫。深圳市科技計劃項目《動物標本製作和保存的環保安全新材料研究》通過驗收,共申請國家專利3項,發表高水準學術論文6篇,研製的標本防黴劑處於國內領先水準。此外,與廣東海洋大學、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深圳易尚展示股份有限公司等合建研究基地,取得多項重要研究成果。
4、文物調查與考古發掘-深圳博物館曾組織參與深圳市第一、第二次文物普查,發現衆多遺址,上報深圳市政府公佈3批共36處文物保護單位,主持對大鵬古城、南頭古城等古跡進行維修。組織對鹹頭嶺、大梅沙、小梅沙、赤灣、鶴地山、向南村、追樹嶺、疊石山、鐵仔山、屋背嶺等數十處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廓清了深圳7000年文明史和城市發展脈絡。其中,屋背嶺商代遺址和鹹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先後被評爲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5、非遺宣傳保護-宣傳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深圳博物館(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的重要職責。在宣傳方面,每年舉辦“歡樂鬧元宵”、“非遺進社區、進校園”、“文化遺産日”等展演展示活動20多場;組織非遺項目參加深圳文博會;拍攝大型專題紀錄片《鵬城遺韻》,在電視台播出。在非遺保護方面,積極開展非遺基礎理論研究,出版多本圖書;推動非遺項目申報國家、省、市級代表性名錄,全市現有市級以上名錄項目59項,其中國家級名錄項目7項、省級名錄24項;組織專家赴項目保護單位調研督查;組織非遺項目參加各類比賽,獲省級以上獎項10多個;舉辦多場非遺保護工作座談會、研討會、培訓會;制定《深圳市非遺保護補助經費管理暫行辦法》等制度,使全市非遺保護工作落到實處。
五、社會服務
1、參觀接待-深圳博物館是市民觀衆參觀學習、深圳市政府接待和外事活動的重要場所。開館至今已接待國內外貴賓及觀衆1000多萬人次。目前年觀衆量超過150萬人次,位居國內博物館前列。接待的貴賓有:江澤民、胡錦濤、李克強、溫家寶、劉延東、李源潮、汪洋、胡春華、尉健行、李嵐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聯合國秘書長加利、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前國務卿基辛格、秘魯總統藤森、新加坡總理吳作棟、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緬甸總統吳登盛等外國元首政要。深圳博物館已成爲展示深圳和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視窗。近年榮獲廣東省博物館最佳導覽服務獎。
2、教育活動-深圳博物館堅持館內館外兩個陣地,爲市民大衆提供優質的文化教育活動。在館內舉辦“曆史文化大講堂”、“非遺手工坊”、“考古小作坊”、“繆斯少年體驗營”、“國際博物館日”、“環球自然日”、“小講解員培訓班”等品牌活動,每年100多場,使博物館成爲觀衆接受教育、享受高雅文化的殿堂。選派專家在市內外開設講座、培訓;編寫校本課程,深入全市大中小學校舉辦系列活動“博物館小講堂”。近年榮獲廣東省博物館開放服務最佳社區服務獎、最佳宣傳推廣獎等獎項。
3、志願者工作-深圳博物館現有各類志願者2000多人,包括團體志願者隊伍11支,隊伍規模及素質處於國內博物館前列。在博物館和志願者自治管理委員會的引導下,深博志願者全面參與展覽講解、諮詢引導、展品看護、宣傳教育、活動支援等工作,每年參與服務6000多人次,2萬多小時,成爲深圳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