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6ebRQXZfOLrKALxwUh84Sg 並開啟🔔
冷戰的一個最大特徵,就是把世界區分為好人和壞人,共產和民主,不是挺美國,就是挺蘇聯的兩個楚河漢界、清楚分隔的對立陣營;而如果用這個標準,或者說這段歷史,來看今天的中美關係,這兩場冷戰之間有著非常相似的地方,也有完全不同之處,像是今天的美中之間,每一天的貿易交易額,就高達20億美金,這在當年的美蘇冷戰高峰的時候,根本就是無法想像的事情。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今天的新冷戰,可以幫助我們用不同的眼光,來檢視這兩個霸權的之間的交手,和未來的關係發展。過去這兩個星期,美中在外交戰場上明爭暗鬥的新聞,幾乎占滿了國際版面,從阿拉斯加的首場美中面對面會談,到新疆棉問題,再到兩國外長奔走全球,合縱連橫,到處攏絡盟友,擴大戰線,都讓人聞到霸權對抗的火藥味。但令人玩味的是,不管是王毅和伊朗簽署的4000億合作協定,還是歐洲國家在應對布林肯的時候,顯現出的模稜兩可的態度,都讓人看到,中國經貿滲透全球的影響力。然而,全球經貿的連結,固然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降低軍事衝突的機率,但從另一個層面上看,如果中國的經濟規模一如預期,即將要超越美國的話,北京在搶下霸主的地位之下,會採取甚麼動作?而失去霸主地位的美國,又會如何看待或者因應中國威脅?屆時我們所面對的,恐怕會是一個充滿更多變數的世局。
{內文}
聲音來源:英國首相 邱吉爾(1946):從波羅的海的海灣,到亞得里亞海的沿岸,歐洲已經被一道鐵幕分隔。在鐵幕後面,是許多中歐和東歐古老國家的首府:華沙、柏林、布拉格、維也納、布達佩斯特、貝爾格勒、布加勒斯特,和索非亞。這些知名古都,與城中的人民,都淪入了蘇維埃帝國勢力範圍內...
75年前,美蘇冷戰,鐵幕的兩側,被視為一種意識形態的對抗;3/4個世紀後,美中冷戰,華府領導人,稱之為一種人權價值的對立;但對蟄伏已久,一朝崛起,摩拳擦掌的北京政府來說,美中矛盾不是意識形態,也無關價值對立,純粹就只是個位子之爭:中國想搏上位,美國不想讓位,兩邊各自落人,看誰身後人多,比誰聲勢浩大,如此而已。
美國總統 拜登:我預見美國與中國競爭加劇,中國設定了總體目標,我不會批評他們的目標,但他們的目標是成為世界領頭羊,成為最富有的國家、最強大的國家。但只要我在,這就不可能發生...
美國總統 拜登:我向(習主席)表示,沒有一個領導人能夠長久執政,除非他能夠體現該國的價值。我告訴他:主席先生,如我先前所說,美國的價值是「自由」,美國重視的是「人權」,雖然我們並非完美,但這是我們信仰的價值。如果你和你的政府繼續踐踏人權,我們將持續不斷地公開譴責你們,對外揭發你們的不當行為...
中國央視新聞旁白:...當地時間23號,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6屆會議,通過中國提交的《在人權領域促進合作共贏》的決議,決議呼籲各國堅持多邊主義,在人權領域開展建設性對話與合作...
中國央視新聞旁白:此前,就在12號,古巴代表64個國家,在會議上做共同發言,堅決反對將人權問題政治化和雙重標準作法,讚賞中國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推動中國人權事業取得成就,督促有關方面,停止利用新疆問題干涉中國內政,停止出於政治動機,對中國進行無理指責,停止任何藉口人權問題,遏制發展中國家發展的行徑...
除了透過本國媒體、聯合國機構等場域,發動空戰,型塑有利於己的國際輿論,地面上,硬碰硬的陸地戰,則是由美中兩國外交部隊,穿梭游走各大洲之間,走訪地緣戰略要地,攏絡盟國、扎根固樁、同時遊說中立勢力,伺機擴張版圖;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的飛行路線,從亞洲拉到阿拉斯加,再繞一圈抵達歐洲,苦心凝聚美歐亞民主陣營內部的向心力;另一頭,中國外交部長王毅的腳步,則是右踹安克拉治、上達北鄰俄羅斯、西訪土耳其中東、南會新加坡外長維文;兩軍交手時火花四射,各自帶開時,又有意無意在全球戰略要地,埋下更多的衝突引信。
紐約時報29號一篇報導分析,不管是要捍衛意識形態或人權價值,還是要爭辯自由與專制誰更有效率的口舌之快,可以確定的是,美中兩國都正沿著過去美蘇東西對抗的歷史軸線,搬演著似曾相似的爭霸戲碼。過去曾同一陣線的中俄兩國,如今雖地位調換,但反美口徑卻是同一鼻孔出氣:解放軍軍機至今已兩度和俄國空軍聯袂巡弋日本沿海,而同為太空國家的中俄,更宣布將在未來共同架設月球研究基地,與NASA太空計畫分庭抗禮;而中國外長王毅在與拉夫洛夫同台高調批美之後,隨即造訪兵家必爭之地的中東,先爭取阿拉伯國家,包括區域霸主沙烏地的支持和合作,接著又轉往土耳其進行疫苗外交;
27號,王毅抵達德黑蘭,和伊朗當局簽署一份醞釀多年,規模高達4000億美金的基建投資與戰略夥伴協議,而這個刻意搶在拜登政府重啟伊朗核談判前的動作,勢必會為美、伊、中、歐四方的關係,以及中東局勢的變化,埋下詭譎難料的伏筆
《經濟學人》網站影片:...美中強權的關係正在惡化,美國認為中國竊取技術機密,藉此取得霸權地位;此外,華府也戒備中國在南海的擴張,不滿中國對加拿大、瑞典的霸凌,認為中國企圖改變國際秩序,但從北京的角度來看,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在中國看來,美國就是不希望中國壯大和崛起,而對周遭其他國家來說,一場新冷戰儼然正在成形,所有人都可能受池魚之殃...
《經濟學人》網站影片:當然,美國早就和蘇聯打過一場冷戰,結局是美國贏了,所以有人說:美國何不複製經驗,圍堵中國,從經濟上孤立它?但問題沒那麼簡單。1980年代末期,美國和蘇聯之間的貿易往來,一年總和,大約是20億美金;但今天中美之間貿易買賣,光是一天,就20億美金。
全球化以來,中美之間,甚至整個已開發世界與新興經濟體,在經濟上和貿易上的相互依存,都讓這場新冷戰的衡量標準,和遊戲規則,迥異於上一場涇渭分明的美蘇對抗。但無論是經濟戰場,還是軍事戰場,雙方實力是一回事,各自對彼此的評估,又是另一回事。華爾街日報一篇分析認為,當今世局最大風險因素,就是北京可能對美國衰微的程度,做出誤判,而貿然開出第一槍。對此,拜登團隊似乎了然於心,因此華府目前看似好整以暇,包括新一輪對中貿易談判,都不急著正面迎戰,背後用心,就是希望先灑開外交大網,儘可能攏絡國際同路人,透過四方安全對話和北大西洋公約等新舊聯盟,重振美國武林盟主的外在形象,和實質威信,以便在與中方交手時,能夠先聲奪人,避免因為中國錯估美國實力,而爆發不必要衝突,尤其是在華府最擔心,風險也最高的台海戰場上。
CNN冷戰紀錄片旁白:1966年的毛澤東,是中國人心中的神、美國人眼中大敵,也是全球革命的象徵...
中國民眾:我愛您!我愛您!
CNN冷戰紀錄片旁白:但六年後,毛澤東擁抱宿敵...
廣播播報員:高峰會上,美中領導人正式會面。這兩個國家加起來,佔了地表總人口1/3,就如周恩來總理所說:中美終於打開了友誼之門...
1972年,中美破冰,1979年,中國開放。當年轉向西方,跳脫美蘇「資本vs共產」角力格局的中國,在40年後,卻又一手挑起了新冷戰,捲入一場「民主vs專制」的大國對抗。東西陣營的再度槓上,一方面證明了,昔日歐美論者期待經貿交流促成中國思想質變的想法,徹底落空;另一方面,美中現階段經濟上的依存,是否就足以打消未來兩軍一戰的可能性,也沒有人敢過度樂觀。曾獲普立茲獎的紐時記者布萊特史蒂芬斯,日前撰文主張,上一場冷戰美國致勝的關鍵,是共產主義自身的破產,導致了鐵幕傾頹;而盤點今天美中兩造優劣勢,華府最大勝算,依然是來自對手制度上的弊病和治理上的陷阱:今日北京所仰賴的民族主義、一人集權,和宗教管制,固然大幅噌強了內聚力、改善了效率,也維持了社會穩定;但歷史經驗顯示,這些專制手段的副作用,是長久高壓下必然引發的民心反撲與反噬。然而,再多的分析和評估,都不足以保證一場霸權戰爭的不發生,美中冷戰,該如何才能夠和平收場,仍然有賴華府有識之士的縝密操作,和謹慎應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DOt3l25nw4
「地海戰記結局」的推薦目錄:
- 關於地海戰記結局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 關於地海戰記結局 在 知史 Facebook
- 關於地海戰記結局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 關於地海戰記結局 在 [心得] 地海戰記(提及重要劇情及結尾) - 看板GHIBLI 的評價
- 關於地海戰記結局 在 [心得] 地海戰記- ghibli | PTT動漫區 的評價
- 關於地海戰記結局 在 #分享地海系列第一、二部 - 書籍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地海戰記結局 在 Re: [閒聊] 所以地海戰記到底演了什麼PTT推薦- C_Chat 的評價
- 關於地海戰記結局 在 [閒聊] 所以地海戰記到底演了什麼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 關於地海戰記結局 在 地海戰記看完感想(無雷)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地海戰記結局 在 Re: [閒聊] 地海戰記是不是吉卜力之恥? - PTT 娛樂區 的評價
- 關於地海戰記結局 在 Hundred Soul 百魂戰記牛魔王通關全破劇情動畫結局 - YouTube 的評價
地海戰記結局 在 知史 Facebook 八卦
帝國榮耀:萬曆朝鮮戰爭|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話說一聽到中日之戰,一定有人跟打了雞血一樣的好奇和亢奮。這是一個比較老的話題,但是估計很多人除了甲午戰爭和二戰抗日戰爭以外,知之甚少。中國和日本正經打了四次,分別是唐朝和日本的白江口之戰、明朝和日本的萬曆朝鮮戰爭、清朝和日本的甲午戰爭以及我們俗話說的抗日戰爭。
這四次戰爭,以漢族政權為主導的三戰全勝,其中最輝煌的就是明神宗萬曆年間的朝鮮之役,朝鮮叫「壬辰倭亂」,日本叫「文祿慶長之役」,但無論三方誰的歷史記載,結局都是中國帶著打醬油的朝鮮贏了。這次戰爭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明帝國和幾乎是最強大的日本之間的戰役,同時還是兩個海軍實力最強大的國家的一場惡鬥。韓國前幾年拍了個電影,叫《鳴梁海戰》便是其中的一個小的戰役,為什麼要拍這個呢,因為這場戰爭中,只有鳴梁海戰算是他們打的,雖然小,但值得歌頌。造出了一種「我們很厲害」的感覺。
這場戰役的基本情況和歷次日本入侵朝鮮的動機都是驚人的相似,都是想以朝鮮作為跳板入侵中國,不過日本人的反射弧還算比較長,從唐朝到明朝老實了900多年,從明朝到甲午戰爭又老實了將近300年。戰爭打了7年,中間各種談判議和拖沓,最後以權臣豐臣秀吉病死遺言撤軍結束。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就向朝鮮提出假道伐明的要求,朝鮮肯定予以拒絕啊,心想我這國家都是明朝幫我們建立的,還讓我們讓路給你打我的宗主國。然後朝鮮就果斷挨揍了,一個月的時間,朝鮮三都八道盡失。那麼朝鮮有幾個都幾個道呢?答案是悲哀的,只有三個都八個道。
也就是說,一個月的時間,朝鮮就不幸亡國了。在冷兵器時代,無論是攻擊方式還是糧草供應和推進速度,想做到一個月就亡國,其實也是很不容易的。
但幸運的是,國王跑了。
帝制時代,皇帝和國王是國家的象徵,只要沒死,那麼復國有望,朝鮮國王李昖一路狼狽逃到中朝邊界求救。明神宗為此召開了御前會議,最後決定出兵幫助朝鮮。日本進攻朝鮮可以說是傾巢出動,官方記載兵力達15~20萬人,第一階段打了三年,明朝派出的是剛剛結束萬曆三大征之寧夏之役、未來的太子太保、中軍都督府左都督李如松,率領的部隊都是九邊精銳和戚家軍,總兵力在4萬人左右。最著名的平壤之戰結束後,日軍被陣斬一千多人,傷亡在萬人以上,而明軍損失只有區區數百人。
幾年打下來,日軍基本被打回原地。
停戰誰都樂意,於是就歇了,兩年不到,日本人又請求再戰,這個要求得到了明國董事長神宗皇帝的批准。又打了一年多,由於火炮、造船等科技和戰鬥力差距太大,日軍始終在挨打,傷亡數字一直保持在明軍的10倍以上,豐臣秀吉活活急死了,日軍只能撤軍。其間有個著名的露梁海戰,堪稱16世紀世界歷史最大規模的海戰,參戰三方有兩方都是世界頂級海軍選手,共有1000多艘船參加戰鬥,最後日軍慘敗而歸。
最後,1592-1598年,七年抗日援朝戰爭徹底結束,豐臣秀吉政權倒台,迎來了德川幕府時代,日本近三百年不敢窺伺中原。戰爭結束後,朝鮮自然復國了,這場戰爭朝鮮無疑是最大受益方,擺脫了亡國之痛。明亡後,朝鮮肅宗時期為了報答明朝的再造之恩,建立了「大報壇」,立明神宗排位於內,感恩明朝對朝鮮的復國恩情,後來又加上了明太祖和明毅宗(崇禎)排位,前者是賜國之恩,後者是亡國之痛——去國之思。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地海戰記結局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八卦
話說昨天我覺得非常疲倦,所以我還發文說這一個禮拜估計都不會發文章,不過在我看完「阿基米德大戰」後,我立馬改變主意。
絕大多數的戰爭電影,其内核反而是「反戰」。它們用戰役的血腥、戰火間的生離死別、戰亂下的壓迫混亂,表現戰爭對人類社會極大的破壞,以及人性之惡被無限放大的一面。
我個人是非常喜歡戰爭電影,對於生活在和平時代的我來說,電影中戰爭場面的殘酷也的確讓我對戰爭有敬而遠之的反感。但身為一個教學者,蠻現實的一點是……播放太血腥的場面我會被告。同時我也在想:除了直接述說戰爭的殘酷,還有沒有其他途徑來表達「反戰」的立場,畢竟戰爭場景雖有不同,可內核若是千篇一律,看多了真的容易審美疲勞呀。
所以當有人向我推薦「阿基米德大戰」時,我一直對該片充滿期待。
先簡述一下「阿基米德大戰」的劇情大綱吧。
二戰開打前,日本海軍內部分為「戰艦派」和「航母派」。
戰艦派擁抱傳統大艦巨砲主義,認為應該要建造噸位更大、火炮口徑更大的戰列艦(順帶一提,一次世界大戰就是戰列艦的輝煌時代,尤以英國與德國爆發的「日德蘭海戰」最為著名,該戰役,雙方都是動用巨艦火炮向對方開火,在龐大的戰列艦面前,其他噸位較小的巡洋以及驅逐艦簡直不堪一擊)。
航母派卻認為飛機將會是未來作戰的主力,所以應該多建造能在水面上搭載戰機實施遠程打擊的航空母艦(又順帶一提,二次世界大戰後來的確證明航母的威力,像是美國偷襲日本的「杜立德空襲」,就是讓航母搭載轟炸機,在距離日本1200公里外的海洋上起飛,殺了日本一個措手不及並給予強烈震撼、而二戰的海戰,基本也都是「可視距離外」的海戰,也就是雙方都是派出空軍互掐,之後誰的空軍強,就比較有機會從高空攻擊到敵方船艦,而雙方的海軍其實沒多大機會實際看到對方的船艦)。
雖然我們以事後諸葛的上帝視角來看,當然是要發展航母,但關鍵是……當時大部分人其實不知道這個「可能」的新趨勢(注意我剛剛說的,大艦巨砲主義在一戰中是被驗證成功的,而在二戰開打前,幾乎都沒人使用航母打出關鍵的勝利戰役,換言之,航母在當時人眼中其實是充滿不確定性的產物)。
由於日本國防預算有限,海軍高層決定在「戰艦派」和「航母派」當中擇一優先發展,此時戰艦派端出一個氣勢磅礡的計畫─製造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的超大型戰列艦!(而這個超大型戰列艦,將取一個極為響亮的名稱:大和。)
一心想要發展航母的山本五十六,正苦思要如何阻止超大型戰列艦建造的時候,恰好遇到天才數學家的男主角,於是拜託男主角以數學的方式算出超大型戰列艦超出預算,從而使建造計畫被取消,於是男主角踏上一條以數學阻止戰艦建造,甚至企圖阻止日更多邁向戰火的反戰之路……
接下來我想談談自己對這部片的分享,然後會有輕微的暴雷……不過我覺得沒差吧?歷史題材的電影你還怕暴雷?(當然昆丁塔倫提諾的歷史元素電影例外。)
像是:後來世界最大的大和艦誕生、日本海軍戰敗,這幾乎都是常識了,所以歷史電影其實一開始就是有固定結局的暴雷狀態。這也成了考驗歷史電影的地方:如何讓觀眾在已知結局的情況下,仍能高度帶入電影。這個關鍵做得好,那通常是韻味十足的經典,做的不及格,就成為讓人想打瞌睡的流水帳。
回頭再來說我為何被本片吸引吧,扣除本片一開始就高能的大和艦戰鬥畫面,本片就沒有任何戰爭場景,所以本片大部分時間要在不呈現戰爭中講述反戰的理念。
而我觀看本片時,發現本片在反戰思維以及人物描述上都不一般的複雜。
首先主角的反戰角度是比較單純的,也就是「戰爭會帶來破壞、戰爭建造會阻礙平民社會的發展,所以要反戰」,因此主角拼命用絕對正確的數字去證明。
但同樣反戰的山本五十六就非常複雜,他是認為「與強大的美國開戰,幾乎沒有獲勝的希望,所以應該避戰」,但若是到了非戰不可的時候,山本卻會無所不用其極的投入戰鬥,增加獲勝的可能性,以至於他後來制定出「偷襲美國海軍」的戰略。換言之,山本不是完全反對戰爭,而是反對沒有勝算的戰爭。(岔開一句話,所以日本對於攻打國力甚弱的中國通常都沒什麼意見,頂多就是分成「有限戰爭」及「全面戰爭」的派別。)山本的概念,也是日本右翼較為新潮的主張,也就是他們認為戰爭並沒有錯,錯的是國家打了一場勝算不高並且最後輸掉的戰爭。
另外,我前面提到大和艦最終還是建造完成,所以主角是輸了嗎?不,這當中可是經歷很多層的反轉,這也是本片的看點之一,直到最後一刻,各種複雜以及顛覆性的思考持續出現,這也帶出片中應該是反面的人物,大和艦建造提倡者─平山造船中將的複雜程度。與片中幾位單調的反派人物不同,平山中將造艦的理由非常深層,而他也非常的能言善道,並有著職人精神的堅持,讓我根本不討厭這個戰在主角對立面的腳色,而是覺得他深具魅力。
本片越看到最後,真的讓我覺得「人,是非常複雜的」。即便主角打出絕對正確及理性的數字(順帶一提,曾聽有人這麼說過:「數學與其他學科有一個本質上的不同,就是其他學科都有難以解釋的灰色地帶,但只有數學是絕對的,它只有對跟錯兩種結果。」),但人們總是有各種不同的理由或表達方式試圖闡述自己的主張,到最後甚至有讓人覺得荒謬的程度。
但這卻是再真實不過的寫照,如同戰爭,幾乎大部分人都知道及同意戰爭不好,那為何戰爭卻在人類歷史上從未停息過?甚至很多時候,人類是樂於投入戰爭(比如電影提到的,日本人民很大一部分在富國強兵的提倡下,對於戰爭的響應非常狂熱)。
最後一提,我當天去看電影時,其實已經感到頗為疲倦,本來還有點擔心會步會看到一半就睡著。但本片流暢的節奏以及清晰的目標,使我看的過程中非常輕鬆。個人覺得就算不是歷史的愛好者,本片也具有相當的娛樂吸引到觀眾的目光。
尤其是當我看到大和艦的模型,即便我知道航母才是真正的二戰海軍主力,大和艦更是因過度保護造成戰績乏善可陳,但我還是瞬間感到其中大艦巨砲的美感挑起我的熱血。可同時,對於大和艦搭載的歷史以及誕生背景,那也是充滿感慨及唏噓呀。
願我們終能在過往損失中,記取教訓,並化為當代人的經驗及收穫。
#阿基米德大戰
#大和號戰列艦
#山本五十六
#我在想如果這篇影評安麗效果還不錯是不是可以吸引片商以後給幾次試映體驗呢_真男人就是講話誠實直接呀
地海戰記結局 在 [心得] 地海戰記- ghibli | PTT動漫區 的八卦
哇哇情人節* 今天一大早去看「地海戰記」 人物畫是畫得很宮崎駿風格啦亞刃大好:) ... 有點像只是在看個2小時的長版卡通一樣宮崎駿的動畫在快結局的時候都會讓我有種" ... ... <看更多>
地海戰記結局 在 #分享地海系列第一、二部 - 書籍板 | Dcard 的八卦
在分享這一系列之前,先提一下較為人所知的吉卜力作品<地海戰記>吧~ <地 ... 故事的結局和<勇者物語>很類似雖然早就有預感會是這樣子的結局但當看到時 ... ... <看更多>
地海戰記結局 在 [心得] 地海戰記(提及重要劇情及結尾) - 看板GHIBLI 的八卦
雖然網路上惡評很多,但因為地海系列原著好看,吉卜力工作室的
電影也是從小看到大的,就懷抱著沒看無法心安的念頭去看地海戰記了。
倒不是說難看,只是有點無趣。我很佩服別人總能看出這麼多關於
分鏡、畫風、繪圖技巧等所造成的品質差異,我懂得實在少,都是單純
地覺得喜歡、不喜歡,對於劇情有無感動而已。劇情與原著的關係上,
差不多只用了格得(雀鷹)、亞刃、恬娜、瑟魯四個主角的名字,然後自
己加入反派蜘蛛、狡兔下去編,劇情更動我是可以當作全新的電影來看
,但感覺主角們少了點什麼。
格得身為大法師,為什麼會一個人旅行?對此的解釋只有蜘蛛騙亞
刃的時候所說的話:為了尋找永恆的生命,但事實上格得不想,明明是
蜘蛛自己要的;他和蜘蛛間的恩怨只有幾句他們的對話帶過,直接把格
得曾身入死境的精神挪用過來,不曉得沒看過原作的人看得懂嗎?
恬娜是誰?和格得是什麼淵源?亞刃問時恬娜只說:老朋友,他讓
我見到光明,把我從古墓中帶出;後來被蜘蛛關到地牢時說:好像回到
古墓。就這樣,沒有更多關於她過去的描述,好可惜啊,她的過去很精
采的。
亞刃弒父理由好弱,解釋為自己身體裡好像有另一個力量。好吧,
如果精神分裂身不由己,也拜託再生動一點,回到這個人格的你也應該
為父親悲傷吧?大概因為又有影子追逐吞噬他,這兩種黑暗面搶戲,結
果是我覺得兩個都沒機會表現。被黑影追逐原本是格得的人生,改到亞
刃頭上,把影子的代表意義也改變,通通改了之後只要不要管原作就通
通可以接受啦。
瑟魯要從悲慘沉默怕人的少女變成龍,這個過程要感人,得好好鋪
陳女人、女巫的地位和龍的地位。電影裡是有讓人歧視或找藉口攻擊女
巫,但關於龍的描述,只看見開頭兩條龍在海上打架,以及古老故事中
說龍選擇了風和火。實在該多加刻畫的,畢竟這個女孩在大家都無力再
抵抗的時候變了真身,算是片中最勇敢最美麗地掙脫了原本束縛的角色
。應該很多人對於她變成龍莫名奇妙吧,我想問題是出在「很久以前,
龍與人是在一起的」這句話,其實龍與人以前是「一體」的。
故事的骨幹 真名、真言、魔法、力量、龍與人、世界的一體至衡
......如果電影有描述,那也實在很少,好像不管有沒有這些名詞,電
影也能照樣演出,打倒了反派,對世界的均衡似乎也沒有補救的作用。
總覺得劇情脫漏不能光推給電影只有兩小時,因為這兩小時讓我感到步
調緩慢,主角們的對話就只是他們當下的對話,對他們過去經歷、行為
動機、對整個地海世界氛圍能給予的想像十分稀少。
全片最感人的大概是瑟魯之歌和片尾曲。瑟魯純用清唱,亞刃去草
原上找牧羊的她回家,看見她定在那望著天空,突然開口唱歌,我個人
是覺得有點突兀啦,不過不失另一番樸實風味。私心希望這一段呈現更
多兩人的內心戲和地海哲學,但只淡淡搭配風景、瑟魯身影和亞刃憂悶
表情,畫面緩緩移動,瑟魯之歌又是回環重複的幾句旋律,我雖有片刻
陶醉,卻不知怎的我無法獲得以往聽主題曲時相應的澎湃感動。到了結
尾人都走光,只有朋友跟我兩人留下來聽完尾聲,好聽的音樂讓我有點
難過,因為我真的是在聽音樂,而不是伴隨音樂回味剛被畫面嘎然而止
的感動,怎麼會平靜無波呢?看吉卜力的動畫應該要波濤洶湧,或涓涓
長流久久不能止息啊。
整部電影最有感覺的話在開頭,電影翻譯怪怪的,我喜歡書上的翻
譯:
惟靜默,生言語(真言); Only in silence the word,
惟黑暗,成光明; only in dark the light,
惟死亡,得再生: only in dying life:
鷹揚虛空,燦兮明兮。 bright the hawk's flight on the empty sky.
──伊亞創世歌 ──The Creation of Ea
--
遲疑地伸出觸角,渴望絕對溝通:https://blog.pixnet.net/bayata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26.43.72
※ 編輯: carolmystery 來自: 122.126.43.72 (02/22 11:18)
... <看更多>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