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家庭聚會時,
有家人突然聊到,
我在澤澤1-2歲時,
會跟他講道理,講很久。
聽的當下,
有些忘了,沒啥印象,
後來仔細回想,
當年的我,真是如此,
.
剛開始當爸爸的我,
跟每位新手爸媽一樣,
依著自身經驗在不斷摸索。
一開始自認只要不打不罵,
就是正確的教養,
於是我很愛說道理。
不管是把澤澤放置在椅上或抱進放到房間,
總要講到我滿意了為止。
直到有次覺察到澤澤的不耐煩,
才驚覺,我自認為為他好的教養灌輸,
其實只是嘮叨與碎念罷了,
澤澤的內心是很想逃走的。
後來,我儘量調整與減少說教內容,
簡單扼要講重點,
但是我卻忽略了姿態。
.
高高在上的眼神,
充滿威嚴的語氣,
不時帶著兇狠的表情,
總覺得要有權威,
偶而要讓孩子怕我才行。
直到有次覺察到澤澤會在我叫他時立正站好,
滿臉充滿恐懼的樣貌,
才驚覺,他回答的「好,知道。」,
不是真的聽進去了,
而是因為害怕的反射回應。
原來,我又被幼時的我給束縛住了。
.
讀了許多書籍,
再一次的省悟與反思,
我調整了姿態、語氣與眼神,
對孩子平視、平穩的語氣與溫和的眼神。
雖然堅定教養立場,
但他們面對我時,是沒有恐懼與害怕的。
後來再靠著學習薩提爾,
以關心、好奇與反問,
循線沿著他們的思維脈絡,
不斷地探索,挖掘到他們內心的想法與感受,
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與目的,
再連到價值提升自我意願。
發現到這幾年的蛻變,
我對他們已經完全沒有指責、批評、長篇大論,
更多的是對話、分享與內心交流。
好喜歡與孩子目前的相處狀態。
.
能夠回憶自己的育兒成長,
是一件很有趣與喜悅的事情。
想到曾經有做過不夠好的事,
會感到懊惱、後悔與生自己的氣,
但我更願意接納自己當時的一切,
因為有這些經歷,才成就了現在的我。
#圖為澤澤幼時照
#好可愛呀☺️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持人: 李基銘 實習主持人: 何佳芸、 高玉霖(國防大學新聞系學生) 本集主題: #陶藝創作展 陳妍臻 (Yan-Jhen Chen)專訪 細微末節間的重複現象 創作者陳妍臻來自苗栗,幼時於鄉間田野中成長,她的兒時記憶中,沿著家門口出來即面對著緩緩的山坡,另一邊則盡覽著廣大遼闊的稻...
圖為澤澤幼時照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主持人: 李基銘
實習主持人: 何佳芸、 高玉霖(國防大學新聞系學生)
本集主題: #陶藝創作展 陳妍臻 (Yan-Jhen Chen)專訪
細微末節間的重複現象
創作者陳妍臻來自苗栗,幼時於鄉間田野中成長,她的兒時記憶中,沿著家門口出來即面對著緩緩的山坡,另一邊則盡覽著廣大遼闊的稻田。尚未搬到那喧鬧的台北前,她的生活被大自然的環境所環繞著,無論是下課時撿取松果,在經常有昆蟲出沒的遊樂器材區玩耍、去學校後山探險、幫忙家裡農務等。
每逢週末假日,陳妍臻與姐姐們常花約3個鐘頭的路程,到十公里遠的外公家遊玩,從田野小徑直到水泥砌成的道路,常一路望著天空唱歌、聊天,閱覽大自然的景色,因而養成這不經意時顯現的習慣:她的目光總會不自覺得,找尋週遭自然環境間的細微變化。
陳妍臻就讀高職時,主修數位媒體動畫,當時因緣際會下進入了畫室,而開始了純藝術的學習。這也是她第一次接觸陶藝的地方,因為在畫室裡度過了一段愉快的日子,日後進入大學時,便更加對陶藝及雕塑有著濃厚的興趣。大學期間的創作主題,陳妍臻皆以自己為中心發展,來感受家人、朋友及外在,給予她內心的想法,作為起初創作的養份。直到升上研究所後,她漸漸從過往的創作脈絡裡,挖掘到自己潛意識裡一直關注的題材。
喜歡攝影的陳妍臻,以拍照的方式將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捕捉起來,將鏡頭作為她的眼睛,把雙眼所看到的事物紀錄下來。但對於當下所產生的心情與情感,往往難以呈現在一個畫面中,內心的想像更是無法用影像的方式保存。創作,能夠使她心中所有想像具體化呈現,而陶瓷這媒材擁有可保存千年的特性,讓一瞬即逝的風景、甚至是記憶的消退,不會再因為時間而消逝。
親手捏塑的真實感 豐盈了自己
陶土是陳妍臻人生轉折的初始點,代表著新生。初次接觸陶藝時,她感受到這媒材竟充滿了能量,無論是土本身的韌性,或是她本身的力量,在施做的過程的捏塑、堆砌、刮土的動作,都讓她在其中感受到真實的自我。每一次的創作都代表著對自己新的認識,也包含著生活中所帶給陳妍臻的感動、體悟,還有挑戰。
「我不喜歡重複,而我的生活和創作中卻充滿了重複性。」陳妍臻每日從住家到學校之間往返的日常生活,就像是卓別林在《摩登時代 》中飾演的角色般,重複又乏味。即使不是在創作,她也常常輪播著同一首歌、同一齣電視劇,就像上了癮般的,即便她聽過、看過無數遍,還是得要撥放著甚麼,才能夠使她的內心感到安定,常常因為循環多次培養了慣性,如果一天沒有聽、沒有看,便會覺得渾身不自在。
她跟重複不斷糾結著,於是她便開始從看似充滿重複性的生活裡,尋求微小的差異性。就如同安迪‧沃荷的《康寶濃湯罐頭》,是生活中常見的罐頭食品,也是經常在電視廣告中、大賣場出現的大眾商品,即便看似重複,其實仔細地檢視,當中必然發現有些微的差異。
習以為常的事情 未必如此
陳妍臻的創作動機,來自於某次與父親一起除草時的事件,當中對一種植物所產生的好奇,使她開始注意到:原來習以為常的自然生態象,都是以人為的角度,將它合理、想像化了,察覺了現實上與想像中的差異,當下的打擊也觸動了她,終於明瞭到自然之於她的意義。
當時她在山谷間看到許多樹木被藤蔓覆蓋著,好似自然編織而成的綠色地毯般,便慣性的將大自然的「美景」視為理所當然。陳妍臻描述了當下的情景,那時父親教她如何將野櫻花樹上的爬藤植物除去,她才驚覺一棵樹長得再好,若只要被爬藤植物纏住,爬藤植物會為了生存攀爬至樹木的頂端,包覆並阻礙樹木的生長,使樹木被攔腰折斷、或是見不到太陽慢慢枯死,無法長久存活。原來這爬藤植物名為「小花蔓澤蘭」,導致其它植物難以生存,影響了自然的生態。
關注日常生活的細微處
在我們的生活週遭,有許多細微渺小的自然生態,也許大家都曾和陳妍臻一樣,不自覺地用人為的慣性將自然的視覺表象加以合理化,將自然美景當作為生活娛樂的一部分,而遺忘其存在的根本價值與意義。陳妍臻也希望透過她的作品,能使觀者重新認識生活當中,對生態、對人們而言,最重要的小事。
陳妍臻簡歷:
清華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系-藝術教育研究所 (碩三)
長榮大學 美術系-立體組 畢業
復興商工 美工科-電腦繪圖組 畢業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b_qSFlgXEo/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BqtlRqNlSiOy6-Osewj3k4es47d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