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中秋節賞月活動】#中秋節 #賞月
你漸漸感受到秋意了嗎?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今年還是要好好防疫,保持社交距離。
回顧舊時光,也許試著用視訊與親朋好友一同賞月,
期待大家的視訊賞月連線體驗哦。
日期:1978/9/18
圖說:昨天是中秋節,入晚以後夜空分外清朗,雖然下過一場局部性的牛毛小雨,但時間短暫,仍不失為最近幾年天氣最好的一個中秋夜,皓月當頭,民
眾紛紛出門賞月。
來源:聯合報
攝影:段雲生
歷史新聞
【1978-09-18/聯合報/03版】
金風送爽又中秋 花好月圓人長久
物阜民豐歡慶團圓節 山隈水涯千里共嬋娟
【台北訊】一年容易又中秋,昨晚台北市的民眾在月白風清裡,享受了一個涼爽的中秋佳節。
昨天傍晚,殘露尚在天際,台北市的民眾就紛紛扶老攜幼,到市郊找塊好地方,準備闔家賞月,圓山、外雙溪故宮博物院、基隆河濱公園、新公園、植物
園和國父紀念館,到處都是人潮,瀰漫著一片歡樂氣氛。
原先熱鬧無比的西門地區,昨晚冷清多了,商店大多停業,電影院前也路靜人稀,只有幾家糕餅行燈水輝煌,趕賣最後一批月餅。
圓山天文台擠滿了人,大家都想在一年之中月兒最明亮的時候,一窺嬋娟真貌,雖然人類已經登陸月球,但是一位老先生在看完望遠鏡中的月亮後,仍然
忍不住高吟:「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淡水河濱的水門外,一大群人席地賞月,賣水果的小販穿梭其間,相傳中秋節吃甘蔗可以補身,常可聞到輕脆的嚼甘蔗聲,梨子、文旦的清香也隨風四溢
。
攝氏廿七度的氣溫,加上微微的清風,國父紀念館裡賞月的群眾,都給這中秋夜迷醉了,手提收音機裡的音樂幽揚,孩子們在團團的人堆裡玩捉迷藏,植
物園裡也一樣,荷池邊、草地上,倘佯著一群群的少女,笑語輕揚,就像一幅籠著輕紗的圖畫。
中山南北路上,車子很少,人卻比往常多了好些倍,紅磚道旁的空花椅子,每把上都坐了人,台北橋、中興橋和華江橋上,也不知那來這麼多人,來來回
回的在橋上閒逛,也是賞月的另一種有趣景觀。
今年中秋節的特色,是藝文界的活動特別多,歷史博物館的「中秋詩畫特展」,以及音樂家林二主持的「把翠山莊鄉土音樂晚會」,都吸引了很多人參觀
,許多台灣民謠作者,如「高山青」的鄧禹平和「雨夜花」的周添旺等人,昨天在音樂會裡吟唱自己的歌曲,兩百多位住在台北附近的詩人,也在會場對
月酬唱,為今年中秋平添許多詩情畫意,但是過去中秋拜月的習俗,因為民智漸開,已很少見了。
為了便利民眾,台北市的公車昨天都加班,尤其是往各風景區的公車,車車都擠得滿滿的,計程車的生意也特別好。
台北市的警察人員,為了讓民眾有個平靜的中秋佳節,昨天全部加班,截至深夜為止,台北市沒有發生重大刑案,一位高級警官說,昨天真可算是個令人
滿意的中秋節。
台北市優良駕駛服務隊的計程車司機,昨天晚間放棄了許多生意,自動在賞月人潮洶湧的近郊指揮交通。
台北市郊故宮博物院、陽明山、新店及青年公園、圓山一帶,昨天晚上擠滿了賞月人潮,更擠滿了各種車輛,使得平時交通輕鬆的道路,變得非常擁擠。
優良駕駛服務隊,藉生意之便,就近負起協助警方指揮交通之責,維持良好的秩序,使市民得以順利到達目的地賞月。
圓山天文台 在 張哲生 Facebook 八卦
去過圓山天文台嗎?記得我讀小學時有一年颱風過後,我們班到這裡校外教學,我看到大門上方有「大象館」三字還以為到了動物園,原來是「天」字被吹走了一槓⋯⋯
【認識臺北市天文台的歷史】
清光緒18年(1892年),福建臺灣巡撫邵友濂為接待抵臺視察的中央高級官員,耗資二萬銀兩於福建臺灣承宣布政使司衙門西側(即今中山堂附近)興建行館,名為「欽差行臺」,做為宴會、會議之用。該行館於1894年落成時,適逢甲午戰爭爆發。
1895年甲午戰敗,臺灣被割讓給日本,日軍進入臺北城後即以「欽差行臺」做為臺灣總督府,直到1919年,臺灣總督府辦公室遷至當年竣工的臺灣總督府建築(今總統府)後,該地才改做他用。
1932年,臺灣總督府為紀念日本昭和天皇登基,便在此新建「臺北公會堂」,做為民眾集會的場所,於1936年12月26日完工。
1938年5月1日,於1898年5月6日開始發行《臺灣日日新報》的臺灣日日新報社紀念創立40週年,捐贈12000圓回饋社會活動,並以其中的4000圓「科學思想普及費」之名購買了一具4吋口徑的天體觀測鏡(折射式赤道儀天文望遠鏡)贈與臺北市役所(市役所相當於市政府),希望臺北市役所擇地安置。
於是,臺北市役所在完工不久的臺北公會堂南側屋頂上,建置了一座圓頂觀測台來安置臺灣日日新報社捐贈的天體觀測鏡。
1939年5月1日,臺北公會堂天文台正式成立,成為日治時期臺灣民眾可以自由進行天文觀測的唯一據點。
順便一提,臺北公會堂天文台是臺灣第二座天文台,而臺灣的第一座天文台是於1913年在臺灣總督府臺北測候所設置的天測室,為一座簡易平頂天文台。
臺北測候所成立於1896年8月10日,最早借用台灣總督府民政局的部份空間,後於1897年12月19日遷至南門街的新廳舍,即目前中央氣象局臺北氣象站所在地(今公園路64號),並開始氣象觀測的業務。
1934年,臺北測候所改稱臺北觀測所。
1937年3月3日,臺灣總督府台北觀測所第一次改建,並於1938年升格為台灣總督府氣象台,負責掌管綜理台灣與澎湖地區的各項氣象觀測及地震觀測之業務。
1945年戰後,臺北市政府接收了臺北公會堂,將之更名為「中山堂」,於是天文台便隨著改稱「中山堂天文台」,由當時的臺灣省氣象局管理。
1946年,中山堂天文台改隸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並更名為「臺北市立天文台」。
1950年代之後,天文台的存在造成了行政上的困難,中山堂並無天文專業人員,一般觀眾與天文台訪客混雜而難以管理,加上觀測天象必須在深夜,造成中山堂員工無法像一般公務員在傍晚下班。為此,中山堂管理所招開了一系列的協調會,由臺北市政府與臺灣省氣象局等單位共謀解決之道。
1957年,蘇聯發射了人造衛星進入繞地軌道後,引發了社會大眾對天文知識的熱潮。
由於中山堂附近有熱鬧的西門町,夜間的嚴重光害有礙星象觀測,於是臺北市政府便從1960年開始,在圓山風景區內動工興建新的圓山天文台。
1963年3月28日,圓山天文台竣工啟用,但初期受限於人力不足,並沒有開放給民眾參觀。同年8月31日,台灣省政府決議定時開放參觀。
1986年的哈雷彗星回歸,在媒體的推波助攬下,掀起了台灣地區的觀星熱潮。然而,由於圓山天文台的規模過小,加上台北市人口急速增加,使得圓山天文台不敷使用,再加上後方的圓山大飯店和前方的中山高速公路興建後造成的光害問題,遂有了遷建與擴建的計畫。
1993年,市政府於士林區基河路動工興建天文科學教育館。1996年,天文台改制為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1997年2月4日舉辦開館典禮,隔日正式開放第一期展區。1997年7月20日,展館全面開放。館內設施包括展示場、宇宙探險區、宇宙劇場、立體劇場、天文教室、圖書館,與圓頂天文觀測室等。
之後,圓山天文台所在地改為校外教學專區,但因建築老舊等安全問題,遂於2000年7月25日進行拆除,但仍留下了一個水平式日晷作為紀念。
圓山天文台 在 張哲生 Facebook 八卦
2017年3月9日,我應邀出席在台北中山堂4樓舉行的「第六屆台灣野望國際自然影展」開幕記者會,與大家分享台北中山堂曾經有一座天文台的歷史故事。
2017年第六屆台灣野望國際自然影展將完整公益播映20部獲得有「綠色奧斯卡」之稱肯定的生態環境記錄片。從3月9日起,在中山堂藝文沙龍(中山堂4樓)每周二、四 19:30 準時放映,每周四更有精彩的映後座談。想一睹國家地理頻道、Discovery等生態紀錄片導演們角逐的影展影片嗎?快來看看下面的片單,提早把時間預定下來吧!是免費入場的喲!
影展期間:2017.3.9 (四)~ 2017.6.29 (四)
放映時間:每週二、週四|19:30 開始
映後講座:每週四電影放映結束後開始
活動地點:中山堂藝文沙龍(台北市延平南路98號4樓)
交通指引:捷運西門站4號、5號出口,由秀山街側門搭乘電梯直達四樓
完整片單:goo.gl/kaldNL
影片介紹:goo.gl/8Y7B6f
【關於台北中山堂天文台】
1932年,臺灣總督府為紀念日本昭和天皇登基,便在此新建「臺北公會堂」,做為民眾集會的場所,於1936年12月26日完工。
1938年5月1日,於1898年5月6日開始發行《臺灣日日新報》的臺灣日日新報社紀念創立40週年,捐贈12000圓回饋社會活動,並以其中的4000圓「科學思想普及費」之名購買了一具4吋口徑的天體觀測鏡(折射式赤道儀天文望遠鏡)贈與臺北市役所(市役所相當於市政府),希望臺北市役所擇地安置。
於是,臺北市役所在完工不久的臺北公會堂南側屋頂上,建置了一座圓頂觀測台來安置臺灣日日新報社捐贈的天體觀測鏡。
1939年5月1日,臺北公會堂天文台正式成立,成為日治時期臺灣民眾可以自由進行天文觀測的唯一據點。
順便一提,臺北公會堂天文台是臺灣第二座天文台,而臺灣的第一座天文台是於1913年在臺灣總督府臺北測候所設置的天測室,為一座簡易平頂天文台。
臺北測候所成立於1896年8月10日,最早借用台灣總督府民政局的部份空間,後於1897年12月19日遷至南門街的新廳舍,即目前中央氣象局臺北氣象站所在地(今公園路64號),並開始氣象觀測的業務。
1934年,臺北測候所改稱臺北觀測所。
1937年3月3日,臺灣總督府台北觀測所第一次改建,並於1938年升格為台灣總督府氣象台,負責掌管綜理台灣與澎湖地區的各項氣象觀測及地震觀測之業務。
1945年戰後,臺北市政府接收了臺北公會堂,將之更名為「中山堂」,於是天文台便隨著改稱「中山堂天文台」,由當時的臺灣省氣象局管理。
1946年,中山堂天文台改隸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並更名為「臺北市立天文台」。
1950年代之後,天文台的存在造成了行政上的困難,中山堂並無天文專業人員,一般觀眾與天文台訪客混雜而難以管理,加上觀測天象必須在深夜,造成中山堂員工無法像一般公務員在傍晚下班。為此,中山堂管理所招開了一系列的協調會,由臺北市政府與臺灣省氣象局等單位共謀解決之道。
1957年,蘇聯發射了人造衛星進入繞地軌道後,引發了社會大眾對天文知識的熱潮。
由於中山堂附近有熱鬧的西門町,夜間的嚴重光害有礙星象觀測,於是臺北市政府便從1960年開始,在圓山風景區內動工興建新的圓山天文台。
1963年3月28日,圓山天文台竣工啟用,但初期受限於人力不足,並沒有開放給民眾參觀。同年8月31日,台灣省政府決議定時開放參觀。
1986年的哈雷彗星回歸,在媒體的推波助攬下,掀起了台灣地區的觀星熱潮。然而,由於圓山天文台的規模過小,加上台北市人口急速增加,使得圓山天文台不敷使用,再加上後方的圓山大飯店和前方的中山高速公路興建後造成的光害問題,遂有了遷建與擴建的計畫。
1993年,市政府於士林區基河路動工興建天文科學教育館。1996年,天文台改制為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1997年2月4日舉辦開館典禮,隔日正式開放第一期展區。1997年7月20日,展館全面開放。館內設施包括展示場、宇宙探險區、宇宙劇場、立體劇場、天文教室、圖書館,與圓頂天文觀測室等。
之後,圓山天文台所在地改為校外教學專區,但因建築老舊等安全問題,遂於2000年7月25日進行拆除,但仍留下了一個水平式日晷作為紀念。
圓山天文台 在 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求真百科 的八卦
... 觀測工作,於是經過規劃,決定將天文台設於圓山風景區內,於1963年啟用,並於67年興建天象館。之後,由於臺北市人囗急速增加,原有的天文台規模太小,不敷使用。 ... <看更多>
圓山天文台 在 圓山飯店.日落雲彩平安點燈 - Mobile01 的八卦
日落雲彩平安點燈- 感謝攝友把我撿走到來這裡~最近似乎蠻熱門的圓山飯店ZERO點燈不過今天到了這裡不是ZERO,而是平安!上圖,難得搞出日夜調和下 ... 圓山天文台舊址 ... <看更多>
圓山天文台 在 台北天文館70年慶徵求圓山天文台的回憶- sky - PTT生活政治八卦 的八卦
天文館網站特別開闢部落格「記憶中的圓山天文台」,歡迎民眾張貼短文或相片, 追憶記憶中的圓山天文台...... https://www.tam.gov.tw/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