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章
今年春天, VERSE 來邀稿,希望我書寫我從小長大的地方— 台北東區。四月底,我在疫情升溫前的、走過千萬遍的街區晃蕩,訪談、散步、拍照。
—
(原文發表於VERSE 6月號/2021 第6期)
My Town / 台北東區:並未沒落的城市之心
VERSE 官網全文:
👉 https://www.verse.com.tw/article/my-town-east-district
台北仁愛圓環上,醒目的日本潮牌店「BAPE STORE」,前身是「溫蒂漢堡」。學校中午放飯,如果沒帶便當,作為一介小學生,我最期待的,就是家人拎著溫蒂漢堡的提袋出現在校門口。
裡面沒有漢堡,那太普通了。我十之八九要求的,爸媽從善如流的,是義大利麵與烤馬鈴薯。現在想想,那真是不怎樣的義大利麵與烤馬鈴薯,麵都軟了,起司是人造的,在我幼小的心目中,那卻是堂堂正正的美食,伴隨一絲絲優越感。小學生的世界,真正樸實無華,不過是省略家裡的便當,就是不平凡的小確幸。
我念的學校,就是溫蒂漢堡後方的「台北市私立復興中小學」,從幼稚園小班直至國中畢業,每天的活動範圍,就是家裡與學校之間,敦化南路一段至敦化南路二段來回的短短距離。
#水鄉澤國滄海桑田
敦化南路縱貫大安區,原先不在日治時期的都市計畫內,其修建者,是1950年代至1970年代台灣重要黨外政治人物,高玉樹。他曾二度當選省轄市時的台北市市長,1967年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他也續任行政院官派台北市市長直至1972年。
台北市如今著名的林蔭大道,敦化南北路與仁愛路,以及連結二者的仁愛圓環,就是高玉樹任內的政績。他聘請本土藝術家顏水龍擔任顧問,拓寬仁愛路,修建仁愛圓環,而從敦化北路經仁愛圓環至仁愛路的L型路線,正是松山機場通達總統府,五十年前的國家門面。
這優雅氣派的L字型,正好切出了台北東區的左半側。
具體來說,台北東區究竟在哪裡?
仁愛路以北,市民大道以南,復興南路以東,延吉街以西,繪在地圖上的一個歪斜梯形,是台北東區的正身;忠孝東路與敦化南路是X軸與Y軸,劃分其四個象限。
你一定想像不到,台北東區原是一個大水池。仁愛路、敦化南路、忠孝東路、延吉街一帶,曾是作為灌溉水源的陂塘,十八世紀時,此湖邊聚落被命名為「大灣」,後被雅化為「大安」,亦即大安區的由來。日治時期仁愛圓環周邊是泥田,種植許多菱角;SOGO百貨台北忠孝館的基地,作為大灣之一部,原屬瑠公圳的灌溉轄區,後於1911年被排乾填土,成為農田,現為台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的財產,1983年設定五十年地上權給太平洋建設,就是後來的「太平洋崇光百貨」。
1980年代,台北西區已發展得飽和擁擠,中華商場的去留成為問題,鐵路地下化、捷運開挖箭在弦上;反觀東區,自從台北市於1967年升格為直轄市後,已是政府有意識帶動發展的區域,忠孝東路由西往東修築三段、四段、五段,像是牧羊一般,有效驅動人口至此。
1971年,全台唯一新型超市「頂好超級市場」在忠孝東路四段開幕,聲名大噪,生意風火;1987年,香港惠康併購台灣頂好企業,成為台灣第一間「頂好Wellcome超市」,頂好商圈已然繁華;1987年11月,太平洋崇光百貨開張大吉,日式服務開人眼界;1989年,第一間「誠品書店」在仁愛圓環開幕,1995年搬遷至「敦南金融大樓」,首創二十四小時營業書店。
東區崛起時,錢潮漲起時。1989年6月,台股衝破萬點;1989年8月,為抗議房價飛漲,萬人夜宿忠孝東路,無殼蝸牛積極運動。
#東區沒落了嗎?
作家韓良露在其著作《台北說城人》中訴說,第一代年輕消費世代的文化從80年代台北東區孕育而生,她購物泡吧聊是非,青春狂飆,卻也摻雜滄桑,黯淡語境是為了鋪陳「東區沒落」—她以「孔雀收屏」形容東區在2000年代風華老去。
哪有老,哪有收屏。前輩揮灑年輕時,七年級生我才嗷嗷待哺,台北東區育我養我,是我家鄉,我從小到大享受此區的涵養與底蘊,吃喝玩樂,食衣住行,離不開東區的恩澤。
當然清楚,「東區沒落」這二年聲量大。上網一搜,報導多出現於2019年,檢討的重點不脫租金太高、其他商圈崛起、網購興盛。於是你看見了風水輪流轉:東區繁華後而黯淡的西門町,因捷運開通、翻新成功而再度活躍;比東區更東的信義計畫區,在政府刻意開發下,百貨、商樓拔地而起。東區有空店,服飾業者走得多,老餐廳撐不住,永福樓歇業時,唏噓遍野。
可大家怎麼就沒關心那些或歷久不衰、或摩拳擦掌的角色呢?
說起台北的酸菜白肉鍋,「圍爐」是必須被提起的名字。圍爐鮮少接受國內媒體採訪,這天,我卻與店主大聊特聊,只因我與二代老闆楊尚寧是兒時玩伴,我的父親是圍爐的股東。我從小吃圍爐長大,酸菜白肉鍋等於圍爐,圍爐等於酸菜白肉鍋。這事關人格養成。
圍爐開幕時,我九歲,1993年。楊尚寧稍長我二歲,講起自家餐廳,仍不時把「我們北方人」掛在嘴邊。她的爺爺來自中國東北吉林,曾任國大代表,把冬天醃白菜的習慣,續行於南方的台灣,媳婦學起來了,改良得精緻,用於宴客,當年在飯桌上鼓吹「開一間店吧」的友人們,包括我爸媽。圍爐不太做媒體行銷,是因為往年靠著爺爺、爸媽的人脈,就已建立堅強的顧客基礎,偏向高端的設定,與火鍋的供應模式,也讓圍爐挺過二十八年的時間沖刷。
紫銅鍋、相思木炭,和中國東北幾分相像,這在南方另起的爐灶,卻處處是文化融合。酸菜,是台灣大白菜在經年吹送冷氣的中央廚房自然發酵28天而成;白肉,必須選台灣豬子排部位的五花肉,切除軟骨,重石壓去八成油脂,片薄後,晶白透光如玉;醬料,必須有芝麻醬、韭菜花、豆腐乳,醋要加烏醋,至於白醋、紅油、辣椒,楊尚寧不加:「那是台灣口味。」江浙點心、私房炒菜,則是因應夏天淡季而生的菜色。
楊尚寧說,圍爐剛開時,台灣火鍋市場不若現今火熱,酸菜白肉鍋在當年是很特殊的存在。與東區一起走過三十年,圍爐生意始終穩定,老中青三代客人都有,不受東區景氣影響。
如果圍爐是老前輩,「SEASON Artisan Pâtissier」就是中生代了。由知名甜點主廚洪守成在2011年創立,SEASON起初落腳大直,2013年進駐仁愛圓環後巷,看準的就是方便的交通與市中心的集客力。這裡不是正東區,但就在東區邊上,保有生活感與悠閒調, SEASON與附近的畬室、某某、Fly Café等等店家,也形成甜點咖啡的一級街區。
洪守成甜點創作精神暢旺,他店裡不僅供應各式蛋糕甜食,也有精美趣味的盤式甜點。他不把SEASON設定為社區型甜點店,「因為社區需要的是麵包,不是蛋糕」,他希望客人是真正喜歡甜點的人士,從四面八方來。但他也提到,每當信義計畫區有新的百貨開幕,店內生意就會下滑二週,「百貨一直在稀釋我們的客人。」不過,百貨蜜月期也縮短許多,開幕熱潮過後,客人就回來了。
若論百貨坪效,東區仍是績效王。《食力》報導,忠孝與復興SOGO,二間百貨一年就能吸引三千二百萬人潮,相較於信義計畫區十四間百貨瓜分一年三千四百萬人潮,數字說明一切。新光三越因而插旗東區,正義國宅都更案的「Diamond Towers」,將含新光三越睽違七年的展店,預計2022年下半年開幕。
#老東區人的吃食提案
一區老不老,端看水活不活。我打開Google Maps,畫出東區界線,標記常去店家,呼吸喝水的日常躍然眼前:太多我喜歡造訪的好店了!其中不乏五年內開幕的年輕好手。
以汲飲式雞尾酒聞名的「Draft Land」;米其林主廚林泉引進的質感泰菜「Baan Taipei」;重新詮釋素食與豆製品的「上善豆家」;蔬食魅力全開的「小小樹食」;日本知名燒肉的台北分支「梵燒肉」;米其林主廚林明健的舒適法餐「Chou Chou」。以上僅舉數例。
在東區吃飯,絕對吃得滋潤。身為一個東區囡仔,我給各位提幾個東區覓食方案:
去「老友記」吃一盅臘腸滑雞飯、一碟芥蘭菜,再去敦化SOGO「COFFEE LOVER’s PLANET」喝咖啡;COFFEE LOVER’s PLANET的酪梨蔬菜三明治也很好吃,我時常去吃午餐,就著天光看書。如果不想吃老友記,頂好名店城也很近,直入地下室的「美景紅油抄手」或「頂好紫琳蒸餃館」,爭取排隊時間。再不然,大安路轉角的「頂好哨子麵」快速美味,記得加點蘿蔔乾、淋點烏醋,配碗綜合丸湯。
如果臨時起意想吃義大利麵,我就走進「Solo Pasta」。
如果外國友人來訪,「伍佰雞屋」是體驗台灣家常菜的好地方。我曾帶美國來的朋友先去吃伍佰雞屋,再去吃第二輪訂位的「MUME」。
如果是約會夜,我的首選是「赤綠」,店主小野龍哉手藝很好,創意活潑,台灣食材被他用得精神抖擻,又不失日式小料理的輕鬆自在,非常適合小酌。
如果可以,我想奉送我的東區地圖給各位,上頭來不及標記溫蒂漢堡,以及許許多多灰飛煙滅,但有當下這刻的尋常足跡,台北東區的生活底蘊,一目瞭然。
—
VERSE官網:
👉https://www.verse.com.tw/
雜誌值得收藏: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R030086380?loc=P_0004_001
圍爐潮語 在 【 人妻。倫敦。習作簿】 Facebook 八卦
《Ting 的深夜食堂:英國?台灣?哪個才是家。》
.
台灣馬上就要迎接🧨🧧農曆過年了,“每逢佳節倍思親” 這句話特別有感。更何況是一年一度最象徵家人團圓的節慶。2008年我離開台灣來到英國求學,一眨眼已經邁入第12年了!
.
這12年中間,我有印象回台灣過年的次數,大概就只有二次😱。第一次,是父親剛過世的第一個過年,那也是最後一次在娘家過年。第二次,便是我結婚後第一年的過年,除夕是在婆家過。其餘的10次過年都是在英國渡過。你問我會不會想家?當然!怎麼可能不想家。
.
當年還是留學生的時候,我們這群來自台灣的同學朋友,大家會相約一起圍爐,熱熱鬧鬧地彌補了想家的心。認識了前男友(也就是現在的老公🤣),他會帶我去中國城打打牙祭,同為台灣人對於想家這件事,讓愛情更上一層樓。結婚後,我們能一起回台灣過年,還能一次回去兩個家,讓想家這件事變成了double。
.
現在我當媽媽了,生命裡多了兩個小寶貝,理當重心會放在現在在英國的家。但其實不然,當年紀越大後,想家的心情不會漸弱反而會更強烈!因為你知道有家人圍繞在身邊是多麽幸福的事情,每年過年跟台灣家人視訊時,當我看到所有家族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吃著滿桌佳餚時,掛掉電話那一刻,我總是會難過的哭了出來。😢
———————————————
#英國台灣都是不可分割的家
前幾天在等公車時,跟一位已經來英國50多年的印度老先生聊天,他告訴我「家」不只是回顧過去,更應該要迎向未來,既然我們都已經在英國養育下一代,應該要重新思考了一下「這裡也是我的家」的念頭。好好把下一代養育好,把我們的語言傳遞給他們,教孩子我們的文化,都非常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思考看看如何讓孩子在全然不同的英國環境中,還能學習「自在地融會」兩種文化。「我跟老公」就是我孩子們未來會「想家」的那個家!💕
.
家,是Home。住在那個房子裡的人,彼此相愛關心。
家,是Country。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捍衛國家主權。
家,是Delicious。從小吃到大的口味,令人難以忘懷。
.
有了這段意外地交談後,我突然頓悟了一些道理。是啊!我現在所做的一切,就是以後孩子們會想念的那個「家」。我所念念不忘在台灣的家,不一定是孩子以後會念念不忘的家。他們以後想念的應該是我們在英國的家。這個有爸爸、媽媽疼愛陪伴,有哥哥、妹妹分享喜怒哀樂的家。突然,我豁然開朗!
———————————————
#最後一碗不能隨便泡
就這麼剛好,傍晚朋友share一個台灣人在倫敦打拼,吃台酒泡麵思鄉的廣告給我(影片連結在文末),這個廣告完全勾起我當年剛來英國求學的心情。於是,我決定要把我們一直捨不得打開來吃的花雕雞麵!恭恭敬敬地從儲櫃「請出來」。
.
由於,這是我們珍藏的「最後一包!」(oh no! ) ,剛好最近在追東京大飯店這齣日劇,心血來潮!做成3道courses的套餐。
———————————————
.
#前菜
用小番茄、mini mozzarella和basil葉做成冷沙拉,拌一點點橄欖油跟海鹽,這樣清爽的口味,不會搶掉等等主菜花雕雞麵的酒香美味。
.
#主菜
花雕雞麵。我大膽嘗試用 #英國特色小菜「scotch egg」代替以前吃泡麵的習慣。一樣都是加肉加蛋的食材。但英國的scotch egg作法完全不同。
Scotch egg是水煮蛋,外面依序包裹香腸絞肉,然後裹上麵包粉,用炸或是烤的方式,非常美味好吃!Scotch egg放到泡麵後有意外的驚喜,裹滿麵包粉的外皮,吸附飽滿的湯汁,咬一口!😋香氣四溢,不愧是台灣20年的陳年花雕酒,碰出前所未有的口味!再用可愛的mini小紅蘿蔔、甜豆,跟英國自產超甜的青江菜作襯。
.
#甜點
吃完如此銷魂的台灣泡麵後!來點有著「少女酥胸」的馬卡龍作為ending,也不為過。酸酸甜甜的莓類水果,把剛剛濃郁的湯頭,再碰出清爽的新滋味。
.
今晚,Ting的深夜食堂。你喜歡嗎?哈哈!
.
#泡麵也能賞心悅目
#老公看到這一桌說我是不是太入戲太深
#主廚魂上身要用台灣泡麵摘米其林三星
就是這個在倫敦吃花雕雞麵的廣告!
讓我打開了最後一包珍貴的花雕雞麵來吃。
影片: https://bit.ly/30glayx
.
圍爐潮語 在 李怡 Facebook 八卦
世道人生:迷霧裏的號角聲 - 李怡
網上一段「攬炒巴」的錄音:《但願從此只有重光派》。《蘋果》網上論壇下載了,並錄下文字檔。友人蘇賡哲在facebook說:「語音版勝過文字版。此人講話堅定有力,遠勝孫中山及其後所有政治領袖。大才也。」語音版可在google搜尋。
「攬炒巴」自稱就是「我要攬炒」,若沒有記錯,他是去年組織G20在國際大報刊登反送中廣告的一員。
反送中運動因疫情影響,街頭抗爭固然無從施展,而國際游說也因為各國政界忙於本國疫情而難以顧及香港,因此抗爭處於低潮。中港共就乘機秋後算賬,大捕民主人士。香港的正義市民感到有心無力。這時候,「攬炒巴」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
攬炒巴說,最近政府同中聯辦開口埋口都講「攬炒」,將政府施政失敗的責任推給香港人。他重申所謂攬炒,是香港人被迫到絕路而產生的意識。攬炒,不是找死,不是Burnism,是Phoenixism,即鳳凰浴火重生的意思。「香港人,再無同中共妥協的空間。」
去年反送中,若有少許成果,那是街頭抗爭、癱瘓議會並喚起國際關注所致。議會抗爭近乎廢了。但攬炒巴認為,今時今日,在香港浴火重生的路上,議會抗爭仍然不可缺,「街頭、議會、國際三線缺一不可。無街頭抗爭、國際支援,議會毫無還擊之力;無國際支援、議會攬炒,街頭肉身擋子彈都係徒勞無功;無民選議員光環,街頭施壓、國際游說猶如逆水行舟。」
攬炒巴說,「經過2014、16年洗禮,唔同陣營終於喺2019年學識收斂,可惜最近又走回頭路。黃店、本土、泛民又開始埋首於內鬥。」
他對泛民和本土派都有批評:「反送中初期,泛民因為危機感,反省過去割本土派、割勇武嘅行為。但最近有泛民見到DQ危機同大搜捕之後想走回頭路,內部提議同勇武割席自保,甚至有人腳軟想同中聯辦叩頭換命。」「部份本土派繼續自以為是,一口咬定只有自己嗰套可行,自視過高。人貴自知,根本無人有能力判斷自己條路必然正確。任你智商再高又如何?俾人打壓過就大晒呀?……要光復香港,本土派最無本錢沉迷路線之爭,圍爐自滅。」
他希望延續2019年和勇合一、攬炒擋住送中,但願再無大眾、本土、泛民之分,「從此只有重光派」。他說「不斷打守勢波,我地擋得幾多次?與其消極防守,香港人更應該以創意、決心主動破局。」
他認為現時民主派主導的區議會未能盡用優勢。儘管在《基本法》中沒有區議會的憲制地位,但區議會是真正由全港選民選出來的,在民意授權方面,比半吊子直選的立法會更有民意認受性。因此,18個區議會可以組成「國民區議會」聯合議政。試行階段可以就全港議題用分區表決方式,九區以上通過即宣佈議案成立;成熟階段就由413名區議員表決,過半數即成立。全部由市民直選產生的18個區議會,概念上等於是下議院。應該充份利用這地位做事,比如授權民間團體以「準香港代表」身份,同世界各國溝通,推動美國制裁、建立姐妹城市等。
反送中運動是一場港人尋求命運自主的運動,也是青年人帶動的運動。任何在未來的選舉活動中傷害市民自主性、要市民含淚投票的設計,都是對反送中的背叛。攬炒巴指出,「不論區議會、立法會,當選人背負的是民意,是一個對國際社會有話語權、有份量的身份。要光復香港,就不可以怕事,不可以因循守舊。即使被DQ,你的一言一行依然有份量。」
攬炒巴的一段講話,猶如迷霧裏的號角聲。追求命運自主的香港人,不要忽略了。